▇炫耀美食,是台南人跩跩的驕傲
該怎麼形容台南人呢?有點跩跩的,對於生活(特別是食物)很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台南的老闆(尤其中西區),來客太多容易煩躁,不爽時還會嗆客人,而且特愛臨時休息。
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本身就是道地的台南人,身為台南人,是一定要炫耀吃食的。「來!我們去吃OO!」蘇碩斌說。結果走過去,店家鐵門上貼著臨時公休紙條,縱使從頭到尾不時流露台南人優越感的蘇碩斌,這時臉皮下也難免浮現被打敗的隱忍。
這就是老台南的「況味」。
台南這樣的底氣,源自於府城深厚的歷史底蘊。位於台南的台灣文學館,在今年仲春時分,將舉辦「世界閱讀日X走讀農民力: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在專訪蘇碩斌、聽他深入解說之前,一直以為這大概是個飲膳文學的活動吧?事後證實,這顯然是想得太淺了。
蘇碩斌說,台文館從未侷限在地方文學,也從未僅限於台南,更不會自限主題。台文館自我期許的,是能引領台灣文學風潮,且不能只拘泥於過去展示文稿、文物的思維。
「我們該想的是:什麼是文學?」
文化部有句話,叫「處處都是文化部」;蘇館長則以為,「生活處處是文學」。
文學絕不僅限於書頁裡的文字,可以是臉書上的喟嘆,也可以是IG圖片上的獨白。也就是將生活的感受,經過沈澱和淬煉,化成語言和文字來表達,那便是屬於你自己的文學。這個過程讓我們得以去思考與面對,透過轉化,靈魂就有了更深的體悟,成為不僅僅在文字展現上的文學,而是靈魂在生活中撞擊火花。
美食,不正是存在台南人生活中、靈魂裡的火花嗎?
走讀農民力:臺南好食食(tsia̍h-si̍t)
5/4(六)09:30 ~ 18:30
路線:臺文館➔林百貨(上海老大房)➔嗎哪茶行➔臺南書局(白熊大飯店)➔總趕宮➔友愛市場➔臺南神社➔今日川菜(八寶麵蛋包飯食堂)➔土地銀行➔臺文館(農村文學特展)➔後壁米鄉(鴨道田、碾米廠、米食館)【活動簡介➤】
|
▇從末廣町到後壁,還有鍾理和的美濃
對吃食自豪的台南人來說,提到這次「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時,蘇碩斌略顯興奮。
其中一條走讀路線「台南好食食(tsia̍h-si̍t)」,將從日治時代富麗繁榮的末廣町(林百貨一帶)出發。這裡是楊熾昌等文人筆下,時常著墨的、充滿風情的台南老街市。
活動的導覽人,台文館請出「小西腳碗粿」第二代的蔡老闆出馬。蔡老闆懂食物,更懂台南地方史,他將帶領大家進入60年代的府城,看日治大正與昭和遺留下來的痕跡,再看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的外省文化和本土之間的交融。
從小在此長大的蔡老闆,帶著我們走在如今的中正路上,並且穿梭「後巷」(也就是餐廳的後門),這是唯有在地「巷仔內的人」才懂得的祕徑。經營餐廳的人,會在後巷裡泡發乾貨、收發貨物、釀製食材。蔡老闆可以從茶行講到金華火腿,再從小吃講到川菜館,如數家珍。
他腦海裡的地方飲食、文史、人物誌,以及台南各家館子變遷的故事,是這些曾經在街頭豎立又消失的興衰史,構築了台南的60年代。蘇碩斌說:「這些珍貴的記憶,重新表述出來就是文學,是專屬於蔡老闆的台南走讀文學。」
跟著小西腳蔡老闆走讀末廣町,用故事餵飽心靈之後,接下來就是蔡老闆的本業:碗粿。他帶我們看碗粿怎麼做,聽小小碗裡又藏著什麼奇妙的宇宙。他說,碗粿最重要的原料就是米,做碗粿的稻米品種,還得仔細篩選。
因此在小西腳吃飽喝足後,接著就要由稻米改良場的師傅,領著大夥去「府城米倉」後壁,實際走一遍稻米從鄉間到市區的「米路」。在這個無米樂之鄉,了解米的品種,以及米又是怎麼改良、怎麼種植。
「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就是一場實際走訪食物的源頭、處理運送,直到最後料理上桌,這麼完整的米路之旅。
走讀農民力:行遊美濃‧走讀鍾理和
5/11(六)09:00 ~ 17:00
路線:左營高鐵站(集合)➔美濃農村➔客家夥房➔菸樓➔鍾理和紀念館【活動簡介➤】
|
前面提到臺文館自我期許能成為不畫地自限的文學導航者,那麼自然也要跨出台南這個區域。因此除了末廣町和後壁的米食與米路走讀,臺文館也將帶我們實地踏入鍾理和筆下的《笠山農場》,到高雄美濃拿起鋤頭,流下農事的汗水,在肌肉痠痛之後,親身感受笠山農場吹起的風,體會腳下的土壤。
還有你絕不想錯過的,客家必備的各式醃漬料理。
醃漬,除了不浪費食材的現實考量之外,也是一件帶有些許浪漫色彩的事情。醃漬需要時間,也仰賴氣候;若醃漬的人心思不定,就容易出錯無以成事;而在時間醞釀下,終能熟成圓滿──這不就是人生?
▇穀早食代:農村文學特展
我們用腳走讀、用耳朵聽導覽、用嘴巴嚐滋味、用身體感受田地農事,從農田走到了飯桌,飽餐一頓後,就該移步逛逛書,好好消化一番。
臺文館「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是一系列完整的規畫,除了動態走讀,也包含了精選50本農業、糧食與食物相關書籍的「農村文學特展」。
我們知道書籍的主題,往往深受寫作者身處的年代與大環境所影響。觀看農民力的選書便得以發現:日治時代的書寫,時常與農運有關;而戰後因戒嚴關係,則以《豐年》雜誌、省政信箱這類文章為農業書寫大宗;70年代後鄉土文學百花齊放;直到現在,關於農業相關的閱讀或書寫,則以有機農業、農業生活的旅行或感受等主題較受注目。
從選書內容,可以看出時代的差異與演進。在這些從過去到現在留下的痕跡裡,讓我們理解到,作者書寫的並不只是食物的旅程,而是真真切切從民生勾連著家國與族群的歷史,同時也昭示了書寫者的出身。
比如作家夏曼.藍波安,作品裡總漫著海浪裡鹽份的氣味;而另一位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則飛散著山林的芬芳與霧氣,這是原民文學與在地自然的交融。
此外,從「農民力」書單也可以發現台灣文學的流變。
對於食物的關注,最早是從田地開始,最後再回到餐桌。縱使未必是報導文學,在在都描述了許多關於田地、農村與農民的現實狀況。而現代人因網路社群的特性,加上都市化結果,最後逐漸遠離了農村。現在的我們很重視吃,對餐廳、加工業會報以強烈的關注,但農村的問題便老是被忽視。
▇且走且讀:讓城鄉看見彼此、互相理解
長期浸淫網路社群,我們很容易被美麗的照片所吸引,關注的掌聲與燈光,總是打在餐廳身上。大家拍照打卡,讚嘆料理的美味,欣賞餐廳空間,也拍攝擺盤的精美,但食物在成為食物之前的那一段旅程,往往不受人們同等的重視。
回溯食物的旅程,在料理之前是食材,在食材烹調前得經過洗摘,洗摘之前需要人力、需要陽光、需要雨水的合力育種與栽培。「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活動背後的企圖,是希望讓大眾看見食物背後的軌跡,利用走讀看見農村、觸摸田地;利用書展理解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事物,進而彼此交流。
在當前這個交通看似便利的年代,城鄉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陌生便容易誤解,或產生並不貼近現實的想像。
假若文學是抒發所見所聞所感,那麼臺文館便是渴望藉此活動穿針引線,讓不同城鄉環境下生活的人們,互相看見彼此的眼睛。經過這樣交流所觸發的光芒,或許能消弭不少因不解而產生的誤解,那該是文學最高的作用,也是長期關心農業的立委蔡培慧,一開始就向蘇碩斌提議舉辦這個活動的初衷。
▇嗅讀農民力:由植物氣味引領的文學對話
相較於作物與食物,氣味是更加虛無飄渺的存在,然而當我們誕生在這世上,嗅覺和氣味就是確保我們平安長大的關鍵之一。初生嬰孩需要倚賴嗅聞母親與奶汁的氣味,找尋生命存活的依靠。也有實驗證實,人類不同時期的氣味變化,可用來吸引異性墜入情網,或讓父兄來保護自己。除此之外,氣味更與我們的情緒深深連結,與記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因此,氣味也是鄉愁。例如曾有美國小聯盟的台灣球員,因為鹽酥雞裡的九層塔,每次經過小攤必定買上一包。對他來說,九層塔的氣味就是鄉愁。
這次臺文館還有個很特別、很少見的安排:一系列「由植物氣味引領的文學對話」中,第一場便邀請肯園的亞洲芳療專家溫佑君,與蘇碩斌一起對談「在《琥珀時光》中感受香氣與文學的邂逅」。兩人將剖析生命裡的氣味,暢談曾經如何被氣味擾動內心的波濤,以及記憶中猶存的餘香,聽眾可以透過想像,體會講者所訴那段彼時的芬芳。
蘇碩斌認為,我們的生存一直在搏鬥,可能是跟社會,可能是跟大自然。在搏鬥過程中,也可能留下累累傷痕,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歷練,才慢慢提煉出靈魂的深度。人生如此、文學如此,食物如此、香氣也是如此。
這系列氣味vs文學的活動,不只能坐著聽,若在講座之餘你的內心也掀起萬丈波瀾,臺文館還有「氣味書寫x交換故事」寫作工作坊。一如植物透過淬煉,提煉出精油,透過工作坊的文字書寫梳理自我、交換生命故事,也是陪伴撫慰彼此的某種心靈上的精油香。
此外,還有一場工作坊,是真的能自己動手調香!「琥珀時光調香工作坊」,邀請民眾以文學為靈感,留下獨特的香氣印記,讓你在聽完講者的故事、寫下自己的故事之後,也能為自己調上量身訂做的香,畫下全系列嗅讀農民力圓滿的ending。
▇你最難忘的食物或氣味是什麼呢?
訪談的尾聲,蘇碩斌提到,對他而言最難忘的氣味,當屬台南人習慣淋在菜粽上的醬油膏,聞起來甜甜鹹鹹的,是最安心、最自在的氣味。
而對住在山邊的筆者而言,最難忘的氣味,莫過於春天滿山柑橘開花的香氣,那是什麼價昂的香水也比不上的美麗。
但或許,評比根本是無謂的,關鍵是背後的情感。不論走讀,還是嗅讀,無非是想喚起人們長時間被忽略、被隱藏的那些情感。文學之所以能撼動人心,也在於此。
老實說,菜粽上甜甜鹹鹹的淋醬,筆者並不習慣,但我仍能觸碰到分享給我的人,內心的那份感動。我想,這就是生命淬煉後的深度,這就是文學帶給我們的意義吧。●
▇走讀台南路線特搜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台南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活動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
▇推薦書籍
-
《海盜‧香火‧古港口》(蔚藍文化)
-
《劍獅出巡》(信誼基金會)
-
《花現台南》(天下雜誌)
-
《南巷框:遇見文學大師葉石濤的時光散步》(山岳)
-
《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前衛)
-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貓頭鷹)
-
《天涯海角熱蘭遮:一個荷裔福爾摩沙人的追憶》(印刻)
-
《1661國姓來襲》(蓋亞文化)
-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如果)
-
《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印刻)
-
《水神》(麥田)
-
《安平兮烏龍船長》(三川娛樂)
Tags:
走讀農民力主視覺(台灣文學館提供)
▇炫耀美食,是台南人跩跩的驕傲
該怎麼形容台南人呢?有點跩跩的,對於生活(特別是食物)很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台南的老闆(尤其中西區),來客太多容易煩躁,不爽時還會嗆客人,而且特愛臨時休息。
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本身就是道地的台南人,身為台南人,是一定要炫耀吃食的。「來!我們去吃OO!」蘇碩斌說。結果走過去,店家鐵門上貼著臨時公休紙條,縱使從頭到尾不時流露台南人優越感的蘇碩斌,這時臉皮下也難免浮現被打敗的隱忍。
這就是老台南的「況味」。
台南這樣的底氣,源自於府城深厚的歷史底蘊。位於台南的台灣文學館,在今年仲春時分,將舉辦「世界閱讀日X走讀農民力: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在專訪蘇碩斌、聽他深入解說之前,一直以為這大概是個飲膳文學的活動吧?事後證實,這顯然是想得太淺了。
蘇碩斌說,台文館從未侷限在地方文學,也從未僅限於台南,更不會自限主題。台文館自我期許的,是能引領台灣文學風潮,且不能只拘泥於過去展示文稿、文物的思維。
「我們該想的是:什麼是文學?」
文化部有句話,叫「處處都是文化部」;蘇館長則以為,「生活處處是文學」。
文學絕不僅限於書頁裡的文字,可以是臉書上的喟嘆,也可以是IG圖片上的獨白。也就是將生活的感受,經過沈澱和淬煉,化成語言和文字來表達,那便是屬於你自己的文學。這個過程讓我們得以去思考與面對,透過轉化,靈魂就有了更深的體悟,成為不僅僅在文字展現上的文學,而是靈魂在生活中撞擊火花。
美食,不正是存在台南人生活中、靈魂裡的火花嗎?
走讀農民力:臺南好食食(tsia̍h-si̍t)
5/4(六)09:30 ~ 18:30
路線:臺文館➔林百貨(上海老大房)➔嗎哪茶行➔臺南書局(白熊大飯店)➔總趕宮➔友愛市場➔臺南神社➔今日川菜(八寶麵蛋包飯食堂)➔土地銀行➔臺文館(農村文學特展)➔後壁米鄉(鴨道田、碾米廠、米食館)【活動簡介➤】
▇從末廣町到後壁,還有鍾理和的美濃
對吃食自豪的台南人來說,提到這次「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時,蘇碩斌略顯興奮。
其中一條走讀路線「台南好食食(tsia̍h-si̍t)」,將從日治時代富麗繁榮的末廣町(林百貨一帶)出發。這裡是楊熾昌等文人筆下,時常著墨的、充滿風情的台南老街市。
活動的導覽人,台文館請出「小西腳碗粿」第二代的蔡老闆出馬。蔡老闆懂食物,更懂台南地方史,他將帶領大家進入60年代的府城,看日治大正與昭和遺留下來的痕跡,再看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的外省文化和本土之間的交融。
從小在此長大的蔡老闆,帶著我們走在如今的中正路上,並且穿梭「後巷」(也就是餐廳的後門),這是唯有在地「巷仔內的人」才懂得的祕徑。經營餐廳的人,會在後巷裡泡發乾貨、收發貨物、釀製食材。蔡老闆可以從茶行講到金華火腿,再從小吃講到川菜館,如數家珍。
他腦海裡的地方飲食、文史、人物誌,以及台南各家館子變遷的故事,是這些曾經在街頭豎立又消失的興衰史,構築了台南的60年代。蘇碩斌說:「這些珍貴的記憶,重新表述出來就是文學,是專屬於蔡老闆的台南走讀文學。」
跟著小西腳蔡老闆走讀末廣町,用故事餵飽心靈之後,接下來就是蔡老闆的本業:碗粿。他帶我們看碗粿怎麼做,聽小小碗裡又藏著什麼奇妙的宇宙。他說,碗粿最重要的原料就是米,做碗粿的稻米品種,還得仔細篩選。
因此在小西腳吃飽喝足後,接著就要由稻米改良場的師傅,領著大夥去「府城米倉」後壁,實際走一遍稻米從鄉間到市區的「米路」。在這個無米樂之鄉,了解米的品種,以及米又是怎麼改良、怎麼種植。
「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就是一場實際走訪食物的源頭、處理運送,直到最後料理上桌,這麼完整的米路之旅。
走讀農民力:行遊美濃‧走讀鍾理和
5/11(六)09:00 ~ 17:00
路線:左營高鐵站(集合)➔美濃農村➔客家夥房➔菸樓➔鍾理和紀念館【活動簡介➤】
前面提到臺文館自我期許能成為不畫地自限的文學導航者,那麼自然也要跨出台南這個區域。因此除了末廣町和後壁的米食與米路走讀,臺文館也將帶我們實地踏入鍾理和筆下的《笠山農場》,到高雄美濃拿起鋤頭,流下農事的汗水,在肌肉痠痛之後,親身感受笠山農場吹起的風,體會腳下的土壤。
還有你絕不想錯過的,客家必備的各式醃漬料理。
醃漬,除了不浪費食材的現實考量之外,也是一件帶有些許浪漫色彩的事情。醃漬需要時間,也仰賴氣候;若醃漬的人心思不定,就容易出錯無以成事;而在時間醞釀下,終能熟成圓滿──這不就是人生?
▇穀早食代:農村文學特展
我們用腳走讀、用耳朵聽導覽、用嘴巴嚐滋味、用身體感受田地農事,從農田走到了飯桌,飽餐一頓後,就該移步逛逛書,好好消化一番。
臺文館「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是一系列完整的規畫,除了動態走讀,也包含了精選50本農業、糧食與食物相關書籍的「農村文學特展」。
我們知道書籍的主題,往往深受寫作者身處的年代與大環境所影響。觀看農民力的選書便得以發現:日治時代的書寫,時常與農運有關;而戰後因戒嚴關係,則以《豐年》雜誌、省政信箱這類文章為農業書寫大宗;70年代後鄉土文學百花齊放;直到現在,關於農業相關的閱讀或書寫,則以有機農業、農業生活的旅行或感受等主題較受注目。
從選書內容,可以看出時代的差異與演進。在這些從過去到現在留下的痕跡裡,讓我們理解到,作者書寫的並不只是食物的旅程,而是真真切切從民生勾連著家國與族群的歷史,同時也昭示了書寫者的出身。
比如作家夏曼.藍波安,作品裡總漫著海浪裡鹽份的氣味;而另一位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則飛散著山林的芬芳與霧氣,這是原民文學與在地自然的交融。
此外,從「農民力」書單也可以發現台灣文學的流變。
對於食物的關注,最早是從田地開始,最後再回到餐桌。縱使未必是報導文學,在在都描述了許多關於田地、農村與農民的現實狀況。而現代人因網路社群的特性,加上都市化結果,最後逐漸遠離了農村。現在的我們很重視吃,對餐廳、加工業會報以強烈的關注,但農村的問題便老是被忽視。
▇且走且讀:讓城鄉看見彼此、互相理解
長期浸淫網路社群,我們很容易被美麗的照片所吸引,關注的掌聲與燈光,總是打在餐廳身上。大家拍照打卡,讚嘆料理的美味,欣賞餐廳空間,也拍攝擺盤的精美,但食物在成為食物之前的那一段旅程,往往不受人們同等的重視。
回溯食物的旅程,在料理之前是食材,在食材烹調前得經過洗摘,洗摘之前需要人力、需要陽光、需要雨水的合力育種與栽培。「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活動背後的企圖,是希望讓大眾看見食物背後的軌跡,利用走讀看見農村、觸摸田地;利用書展理解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事物,進而彼此交流。
在當前這個交通看似便利的年代,城鄉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陌生便容易誤解,或產生並不貼近現實的想像。
假若文學是抒發所見所聞所感,那麼臺文館便是渴望藉此活動穿針引線,讓不同城鄉環境下生活的人們,互相看見彼此的眼睛。經過這樣交流所觸發的光芒,或許能消弭不少因不解而產生的誤解,那該是文學最高的作用,也是長期關心農業的立委蔡培慧,一開始就向蘇碩斌提議舉辦這個活動的初衷。
▇嗅讀農民力:由植物氣味引領的文學對話
相較於作物與食物,氣味是更加虛無飄渺的存在,然而當我們誕生在這世上,嗅覺和氣味就是確保我們平安長大的關鍵之一。初生嬰孩需要倚賴嗅聞母親與奶汁的氣味,找尋生命存活的依靠。也有實驗證實,人類不同時期的氣味變化,可用來吸引異性墜入情網,或讓父兄來保護自己。除此之外,氣味更與我們的情緒深深連結,與記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因此,氣味也是鄉愁。例如曾有美國小聯盟的台灣球員,因為鹽酥雞裡的九層塔,每次經過小攤必定買上一包。對他來說,九層塔的氣味就是鄉愁。
這次臺文館還有個很特別、很少見的安排:一系列「由植物氣味引領的文學對話」中,第一場便邀請肯園的亞洲芳療專家溫佑君,與蘇碩斌一起對談「在《琥珀時光》中感受香氣與文學的邂逅」。兩人將剖析生命裡的氣味,暢談曾經如何被氣味擾動內心的波濤,以及記憶中猶存的餘香,聽眾可以透過想像,體會講者所訴那段彼時的芬芳。
蘇碩斌認為,我們的生存一直在搏鬥,可能是跟社會,可能是跟大自然。在搏鬥過程中,也可能留下累累傷痕,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歷練,才慢慢提煉出靈魂的深度。人生如此、文學如此,食物如此、香氣也是如此。
這系列氣味vs文學的活動,不只能坐著聽,若在講座之餘你的內心也掀起萬丈波瀾,臺文館還有「氣味書寫x交換故事」寫作工作坊。一如植物透過淬煉,提煉出精油,透過工作坊的文字書寫梳理自我、交換生命故事,也是陪伴撫慰彼此的某種心靈上的精油香。
此外,還有一場工作坊,是真的能自己動手調香!「琥珀時光調香工作坊」,邀請民眾以文學為靈感,留下獨特的香氣印記,讓你在聽完講者的故事、寫下自己的故事之後,也能為自己調上量身訂做的香,畫下全系列嗅讀農民力圓滿的ending。
▇你最難忘的食物或氣味是什麼呢?
訪談的尾聲,蘇碩斌提到,對他而言最難忘的氣味,當屬台南人習慣淋在菜粽上的醬油膏,聞起來甜甜鹹鹹的,是最安心、最自在的氣味。
而對住在山邊的筆者而言,最難忘的氣味,莫過於春天滿山柑橘開花的香氣,那是什麼價昂的香水也比不上的美麗。
但或許,評比根本是無謂的,關鍵是背後的情感。不論走讀,還是嗅讀,無非是想喚起人們長時間被忽略、被隱藏的那些情感。文學之所以能撼動人心,也在於此。
老實說,菜粽上甜甜鹹鹹的淋醬,筆者並不習慣,但我仍能觸碰到分享給我的人,內心的那份感動。我想,這就是生命淬煉後的深度,這就是文學帶給我們的意義吧。●
▇走讀台南路線特搜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台南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活動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
▇推薦書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指導單位:
協辦單位: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走讀台灣》用文創牽繫眷村的今昔:屏東勝利「星」村的重生
2019年的世界閱讀日以「走讀台灣」為主題,最大特色是:有景點,有路線,還有書單。... 閱讀更多
走讀台灣》與NGO走一趟台灣民主之旅: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
2019年的世界閱讀日以「走讀台灣」為主題,最大特色是:有景點,有路線,還有書單。... 閱讀更多
好書行腳》法國攝影師走讀台灣:用鏡頭愛上台灣風景、動物與人們
【編按】:「要說是哪一種動物引領我到這裡,那一定是牠了,台灣黑熊。」法國攝影師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說,他先是被網路上的「斷掌熊」照片所震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