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地方不大,為了放書訂做了三組大小不一的書架,書加上雜誌,目前大概不到3000本,跟朋友們的藏書比起來,實在是少多了,不過,若跟幾位師長比較,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有一位買了間房子,專門用來放書,進去一看,所有書分門別類,書架一排排整整齊齊,完全是個小型圖書館。有一位家裡角落全塞滿書和古董,一不小心就會踢倒黑陶文化與唐三彩的地步,家裡最核心處有一組像圖書館密集書庫似的,轉動把手便會緩緩移動的軌道式書櫃。
還有一位,家裡堆滿書,買了間房子堆滿書,辦公室也堆滿書,有一次他跟我說他常常同一本書重複買好幾本,我本來以為他就是一般老忘記某本書已經買過了的愛書人,但其實理由很單純,他說「啊,需要的時候,就是用買的比用找的快」而已。雖然像我這樣做出版的人會覺得開心,但就這樣變成購書狂好嗎?
好吧,我明白不能買書的心情實在是太痛苦了,那種站在書店裡,看著一本想買的書卻考慮東考慮西,不能爽快拿去結帳的心情實在令人痛苦到腦袋一片空白。不必是什麼罕物珍本,到處都買得到,讀了對促進人生幸福一點也沒用的書也一樣,「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知道裡面寫了些什麼。」
世界降噪了,身體變輕了,簡直快變成因為死前願望沒有實現而徘徊人間,流連在書架前的鬼,看到別人拿書去結帳,便張嘴突眼盯著,「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的咒怨漂浮在空氣中。
不對,光是知道裡面寫什麼還不夠,沒有捉在手裡,佔為己有就無法超生,「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這樣的感覺我完全可以體會。這根本不是什麼精神性或智識性的,雖然不是寫真集,(偶爾也是)還是很想用舌頭去舔一舔封面,是官能的衝擊,是活跳跳的欲求不滿,但是家裡真的沒地方放書了,怎麼辦?
「怎麼可能沒地方放書?書架上一排放完放兩排。」
「兩排都已經放滿了啦。」
「書和書架之間的空隙還可以塞啊。」
「那樣很亂又很醜啊!」
「那放地板上堆起來呢?」
「家裡又不是倉庫,你乾脆拉塊棧板來好了,而且事實上能塞的地方都塞了。」
「怎麼可能?書買了就有地方放,我說真的,到目前為止不是都放得下嗎?」
「哈囉,已經放不下了好嘛。」
「不是,你不知道,書這種東西很奇妙,跟貓一樣,再怎麼小的空間都能塞進去喔,更何況每本書生來都自帶平行空間,跟《星際效應》一樣,就像是買書就附送同等大小的空間,非常划算。」
「你聽聽你自己在說什麼……」
就是這樣,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每買一本書我腦子裡就得這樣自我辨證一次,然後像是遭難的《阿波羅13號》氧氣逐漸絕望耗盡地塞滿各處微不足道的空間。我知道最終手段是飲鴆止渴般換間大房子,但在我存夠錢之前,還可以做些其它努力,比方說丟書。
且讓我模仿《安娜卡列妮娜》的經典開頭:「買書時的激烈渴求是相似的,丟書時的絕情卻各不相同。」說來奇怪,跟許多友人這也捨不得那也捨不得,賣個二手書也斟酌再三不同,我丟書相當果決,剛開始一本兩本地直接丟到大樓的資源回收場(結果被撿到大樓交誼廳的書架上)。後來覺得效率不彰,某天便決定徹底整理書架,優先目標是清出所有書和書架間的空隙,最終目標是讓兩排書變成一排。
我把書架上所有的書下架,堆滿半間房子,心底有個丟書的先後次序,越往後頭越傾向不丟。第一:我自己寫的書,只留少量保存,其它丟掉。第二:重複的只留一本,其它丟掉。第三:出版社送的公關書,從來沒讀過的丟掉。第四:已經讀過,顯然寫得不怎麼樣的丟掉。第五:沒讀過,但我猜大概寫得不怎麼樣的丟掉。第六:雖然沒讀過,可能也寫得還不錯,但要讀的書還很多,這本就算了的丟掉。第七:已經讀過,寫得也還不錯,但沒什麼感情的丟掉。第八:喪失時效性的旅遊書丟掉。第九:如果要丟的是文學書,在上述同等的狀況下,詩集留到最後才丟掉。第十:沒讀過,但一直覺得有朝一日會讀的丟掉。第十一:公認的經典名著,就算沒讀過,家裡也要擺一本或一套的丟掉。第十二:未來可能會當作寫小說資料的丟掉。
但是有兩類範疇的書不丟,一類是有作者簽名的書,不管是我自己求來的,或是公關書。另一類是軍事史、食譜、武術書,和如何製作迷宮這些跟我本業完全無關的雜書。話雖如此,看來次序森嚴,但通常也跟精神性或智識性的需求無關,看著某一本書,覺得綑綁腦中的幻覺與激情已然褪去,恩仇兩清,那就可以丟掉了。
花了一個星期,我把要丟掉的書集合在一堆,要留下的書堆一邊,清點一下要丟掉的大約有五六百本,光想到得搬到資源回收場就覺得累,不如請人來一次收走還比較省事,於是打電話給永樂座書店的老闆娘石芳瑜。她依約開來她的小車,跟大樓管理員借了推車,在家裡一邊檢查書估價,一邊跟我聊天,應該大半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我們搞了兩三個鐘頭,最後彼此都相當心滿意足。
「你有些書不錯,有些書我會直接丟掉,我就不一本一本估了,全部載走可以嗎?」她說。
「沒問題,全部載走。」我說。
芳瑜給了我一個好價錢,一箱一箱把書搬到樓下載走了,她非常幹練耐勞,除了請她喝涼水之外,我一點忙也沒幫。當晚我睡了好覺,隔天留了一整個假日,神清氣爽地準備將留下來的書重新歸架。一個人從早上八點,一直歸架到晚上十點,再度逐漸感到絕望,當最後一本書放進它應有的位置時,我環顧三面書牆恍然發現,為什麼書明明減少了,看起來卻一點也沒變。
好吧,大概是猛力搖了棵大樹,只有幾張葉子落下來這樣的改變程度。所有書架仍然排滿兩排書,書與書架的空隙,只空出非常稀少的部份,就像《玩具總動員》裡那些會自己跑回家的玩具,那些被我丟掉的書在我不注意時,又偷偷跑回來重佔位置,一整周的努力簡直跟海市蜃樓一樣,我甚至想不起來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書。
那是幾年前的事了,這幾年新買的書,同樣的都有附送平行空間,繼續塞進看起來太滿的書架裡。我暫時喪失了丟書的想法,覺得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這些書便會自體繁殖長出更多書,還是買間大一點的房子算了。於是看了一段時間的房子,大概已經看了五十多間仍有住人的房子,絕大部份的家中幾乎都只有少少的書,多半是保健、課本或工程、會計一類的工作用書。有幾家人,在我可視的每個房間裡,連一本書也沒有,不對,連一張上面印著字的紙都沒有。這樣的時候,我都會反省自己地想想,沒有書的生活會是什麼樣,他們大概不需要煩惱丟書的事情,家裡其它要煩惱的事情已經夠多了。●
王聰威
小說家,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
雜誌人,現任《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在其主導的大規模改版後,於2016年首次榮獲金鼎獎年度雜誌大獎與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2017年榮獲金鼎獎最佳雜誌美術設計獎。(視覺設計指導陳怡絜)
著有長篇小說《生之靜物》、《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中短篇小說集《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散文故事集《編輯樣》、《作家日常》、《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生之靜物》於2018年出版日文版《ここにいる》。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我家地方不大,為了放書訂做了三組大小不一的書架,書加上雜誌,目前大概不到3000本,跟朋友們的藏書比起來,實在是少多了,不過,若跟幾位師長比較,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有一位買了間房子,專門用來放書,進去一看,所有書分門別類,書架一排排整整齊齊,完全是個小型圖書館。有一位家裡角落全塞滿書和古董,一不小心就會踢倒黑陶文化與唐三彩的地步,家裡最核心處有一組像圖書館密集書庫似的,轉動把手便會緩緩移動的軌道式書櫃。
還有一位,家裡堆滿書,買了間房子堆滿書,辦公室也堆滿書,有一次他跟我說他常常同一本書重複買好幾本,我本來以為他就是一般老忘記某本書已經買過了的愛書人,但其實理由很單純,他說「啊,需要的時候,就是用買的比用找的快」而已。雖然像我這樣做出版的人會覺得開心,但就這樣變成購書狂好嗎?
好吧,我明白不能買書的心情實在是太痛苦了,那種站在書店裡,看著一本想買的書卻考慮東考慮西,不能爽快拿去結帳的心情實在令人痛苦到腦袋一片空白。不必是什麼罕物珍本,到處都買得到,讀了對促進人生幸福一點也沒用的書也一樣,「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知道裡面寫了些什麼。」
世界降噪了,身體變輕了,簡直快變成因為死前願望沒有實現而徘徊人間,流連在書架前的鬼,看到別人拿書去結帳,便張嘴突眼盯著,「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好想要……」的咒怨漂浮在空氣中。
不對,光是知道裡面寫什麼還不夠,沒有捉在手裡,佔為己有就無法超生,「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的……」這樣的感覺我完全可以體會。這根本不是什麼精神性或智識性的,雖然不是寫真集,(偶爾也是)還是很想用舌頭去舔一舔封面,是官能的衝擊,是活跳跳的欲求不滿,但是家裡真的沒地方放書了,怎麼辦?
「怎麼可能沒地方放書?書架上一排放完放兩排。」
「兩排都已經放滿了啦。」
「書和書架之間的空隙還可以塞啊。」
「那樣很亂又很醜啊!」
「那放地板上堆起來呢?」
「家裡又不是倉庫,你乾脆拉塊棧板來好了,而且事實上能塞的地方都塞了。」
「怎麼可能?書買了就有地方放,我說真的,到目前為止不是都放得下嗎?」
「哈囉,已經放不下了好嘛。」
「不是,你不知道,書這種東西很奇妙,跟貓一樣,再怎麼小的空間都能塞進去喔,更何況每本書生來都自帶平行空間,跟《星際效應》一樣,就像是買書就附送同等大小的空間,非常划算。」
「你聽聽你自己在說什麼……」
就是這樣,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每買一本書我腦子裡就得這樣自我辨證一次,然後像是遭難的《阿波羅13號》氧氣逐漸絕望耗盡地塞滿各處微不足道的空間。我知道最終手段是飲鴆止渴般換間大房子,但在我存夠錢之前,還可以做些其它努力,比方說丟書。
且讓我模仿《安娜卡列妮娜》的經典開頭:「買書時的激烈渴求是相似的,丟書時的絕情卻各不相同。」說來奇怪,跟許多友人這也捨不得那也捨不得,賣個二手書也斟酌再三不同,我丟書相當果決,剛開始一本兩本地直接丟到大樓的資源回收場(結果被撿到大樓交誼廳的書架上)。後來覺得效率不彰,某天便決定徹底整理書架,優先目標是清出所有書和書架間的空隙,最終目標是讓兩排書變成一排。
我把書架上所有的書下架,堆滿半間房子,心底有個丟書的先後次序,越往後頭越傾向不丟。第一:我自己寫的書,只留少量保存,其它丟掉。第二:重複的只留一本,其它丟掉。第三:出版社送的公關書,從來沒讀過的丟掉。第四:已經讀過,顯然寫得不怎麼樣的丟掉。第五:沒讀過,但我猜大概寫得不怎麼樣的丟掉。第六:雖然沒讀過,可能也寫得還不錯,但要讀的書還很多,這本就算了的丟掉。第七:已經讀過,寫得也還不錯,但沒什麼感情的丟掉。第八:喪失時效性的旅遊書丟掉。第九:如果要丟的是文學書,在上述同等的狀況下,詩集留到最後才丟掉。第十:沒讀過,但一直覺得有朝一日會讀的丟掉。第十一:公認的經典名著,就算沒讀過,家裡也要擺一本或一套的丟掉。第十二:未來可能會當作寫小說資料的丟掉。
但是有兩類範疇的書不丟,一類是有作者簽名的書,不管是我自己求來的,或是公關書。另一類是軍事史、食譜、武術書,和如何製作迷宮這些跟我本業完全無關的雜書。話雖如此,看來次序森嚴,但通常也跟精神性或智識性的需求無關,看著某一本書,覺得綑綁腦中的幻覺與激情已然褪去,恩仇兩清,那就可以丟掉了。
花了一個星期,我把要丟掉的書集合在一堆,要留下的書堆一邊,清點一下要丟掉的大約有五六百本,光想到得搬到資源回收場就覺得累,不如請人來一次收走還比較省事,於是打電話給永樂座書店的老闆娘石芳瑜。她依約開來她的小車,跟大樓管理員借了推車,在家裡一邊檢查書估價,一邊跟我聊天,應該大半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我們搞了兩三個鐘頭,最後彼此都相當心滿意足。
「你有些書不錯,有些書我會直接丟掉,我就不一本一本估了,全部載走可以嗎?」她說。
「沒問題,全部載走。」我說。
芳瑜給了我一個好價錢,一箱一箱把書搬到樓下載走了,她非常幹練耐勞,除了請她喝涼水之外,我一點忙也沒幫。當晚我睡了好覺,隔天留了一整個假日,神清氣爽地準備將留下來的書重新歸架。一個人從早上八點,一直歸架到晚上十點,再度逐漸感到絕望,當最後一本書放進它應有的位置時,我環顧三面書牆恍然發現,為什麼書明明減少了,看起來卻一點也沒變。
好吧,大概是猛力搖了棵大樹,只有幾張葉子落下來這樣的改變程度。所有書架仍然排滿兩排書,書與書架的空隙,只空出非常稀少的部份,就像《玩具總動員》裡那些會自己跑回家的玩具,那些被我丟掉的書在我不注意時,又偷偷跑回來重佔位置,一整周的努力簡直跟海市蜃樓一樣,我甚至想不起來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書。
那是幾年前的事了,這幾年新買的書,同樣的都有附送平行空間,繼續塞進看起來太滿的書架裡。我暫時喪失了丟書的想法,覺得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這些書便會自體繁殖長出更多書,還是買間大一點的房子算了。於是看了一段時間的房子,大概已經看了五十多間仍有住人的房子,絕大部份的家中幾乎都只有少少的書,多半是保健、課本或工程、會計一類的工作用書。有幾家人,在我可視的每個房間裡,連一本書也沒有,不對,連一張上面印著字的紙都沒有。這樣的時候,我都會反省自己地想想,沒有書的生活會是什麼樣,他們大概不需要煩惱丟書的事情,家裡其它要煩惱的事情已經夠多了。●
王聰威
小說家,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
雜誌人,現任《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在其主導的大規模改版後,於2016年首次榮獲金鼎獎年度雜誌大獎與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2017年榮獲金鼎獎最佳雜誌美術設計獎。(視覺設計指導陳怡絜)
著有長篇小說《生之靜物》、《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中短篇小說集《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散文故事集《編輯樣》、《作家日常》、《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生之靜物》於2018年出版日文版《ここにい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人生.李靜宜》書,回憶,與外婆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吳妮民》在海明威的酒館裡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季季》閱讀尉天驄
編按:上世紀70年代,時代的氛圍荒漠而嚴峻,內裡卻又熱情澎湃,台灣文壇亦然。彼時,作家們創辦雜誌,開闢園地,闡述自身的文學信念;...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