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跨越陰陽魔界,追求歡喜生活:評《神婆的歡喜生活》

  •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2021-09-08 09:00

(林鈺馨/攝)

當年讀東南亞研究所時,我的媒體啟蒙老大王而立建議我以緬甸為研究主題。為什麼?「因為沒有人懂緬甸呀!」王老大斬釘截鐵地說。那時他在電視台主持談話性節目:「到時候如果要找專家談緬甸,就找你來。」

王老大說的沒錯,緬甸議題在台灣太冷門,冷門到研究所裡也沒有老師懂緬甸。我終究沒緣份成為緬甸專家。

▇緬甸與台灣

其實,台灣和千里之外的緬甸,一直很有關係。

在日本叱吒東亞的二次大戰期間,年輕的緬甸國父翁山將軍就曾經在台灣花蓮玉里受訓(緬甸國父翁山將軍與玉里的機緣)。二戰結束,國軍將在緬甸俘獲的日本軍象載運來台,成了後來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招牌明星林旺爺爺。再後來,台灣持續與留駐泰緬邊境的國軍部隊藕斷絲連(甚至真的一度「反攻大陸」),當地人情烽火的故事被寫成的小說《異域》,還拍了同名電影。到了緬甸軍政府倒行逆施把鈔票面額改成9的倍數之際(45元、90元),更有大量緬甸華人遠走台灣落地生根,至今不絕。

而我和緬甸的關係從國中就開始了,只是我自己不知道。我就讀的國中在新北市中和華新街附近。華新街,也就是著名的緬甸街,當時緬甸華人已陸陸續續落腳於此,只是那時他們還沒在街上開店,還沒有豎起不斷畫圈圈的緬甸字招牌,所以我即使天天上課下課經過,也壓根沒注意到這群異鄉客。

直到讀了東南亞研究所,我腦子裡加裝對於東南亞人事物的雷達,才發現,眾多以華新街為核心聚集的緬甸店家,已經被政府視為在地特色,還在街口立起兩根寫了「南洋觀光美食街」的壓克力方柱。

《神婆的歡喜生活》寫成於1994年,大約就是華新街的緬甸特色店家陸續開張,漸漸被台灣社會看見的年代。


各式小吃是緬甸廣為所知的一大特色(取自flickr/Allan Harris

▇跨越陰陽的偽娘

過去幾年,台灣的書市大量出現關於緬甸的翻譯書,多半是正經八百討論緬甸交雜的族群與難以完成的民主政治。如果要讀,你得像去深海潛水一般,將繁複裝備穿戴齊全,深吸一口氣,才能進入西方學者或記者替緬甸撰寫的大部頭著作。

《神婆的歡喜生活》輕鬆多了,是小說,緬甸作家自己寫的,包括一則中篇和四則短篇。你可以懷著去沙灘戲水的心情,穿著短褲夾腳拖就出發,把這本書當作奇風異俗來讀。例如當地人重視禮拜幾出生、沿路撒錢讓窮孩子來搶、把黃香柬木磨成的粉塗在臉上當美容聖品、將進獻兔肉的那天與罵人相結合(這天可以盡情罵人)。不過,雖然讀者的心情輕鬆,作者的文筆活潑靈動(甚至輕挑),但內容還是沉重的。

對於緬甸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先從四則短篇小說入手,都是讓人笑著笑著就不禁哀傷起來的故事:兩則以窮困致死的冰冷屍體作收,兩則是窮小孩如何捨棄尊嚴,卑微地求溫飽。即使寫成在二十幾年前,故事情節仍然很符合我們對於緬甸的刻板印象:窮困、落後、遍佈鬼怪神靈。


(取自flickr/Ilya Yakubovich

至於這本書的主體〈神婆的歡喜生活〉,最初讀起來有點吃力,因為太多緬甸語音譯的詞彙,例如哇梭(緬曆四月)、哇高(緬曆五月)、甘朵布耶(供品)、嘎多沙(祭祀的食品)等等。不過文中描述的緬甸神靈節(Taungbyone Festival),對於熟悉廟會生態的台灣讀者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因為某個難以探究真假原委的神明駐駕在此,有求必應,虔誠的信眾一傳十、十傳百,年年定期來此祈願、還願。人潮帶來錢潮,錢潮又帶來更多人潮,於是法力路數有別的大神小神,心懷各式想望的信眾們,以及使勁從信眾身上賺錢的小販、走唱藝人、小偷扒手,形成一個生猛的生態系。

與台灣廟會不同的是,在緬甸北部小鎮當崩(Taung Byone)的廟會裡,許多替神明傳話的中間人「神婆」,也就是靈媒、乩童,多半由「偽娘」擔任。偽娘,亦即女性化的生理男性。他/她們喜歡男性,偏好女性化的裝扮與行為舉止(例如「用食指指尖提著斜肩包的肩帶」)。

當崩為什麼有「偽娘擔任神婆」的普遍現象?此地為什麼是LGBTQ的樂土?不清楚,甚至就書中的描述,當地的民風並不鼓勵這些跨越性別界線的「偽娘」,警察甚至會出動逮捕他/她們。

但無論如何,「偽娘擔任神婆」的確饒富意義:因為他/她們有意願、有能力跨越性別的界線,那麼,他/她們理當也有能力跨越神與人、陰與陽、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界線吧!

話說回來,信徒們同樣具備「彈性」:雖然平時瞧不起這些非男非女的偽娘,然而一旦需要偽娘代為與神明溝通時,卻又變得非常順服甘願,任憑偽娘「煎炒」。所謂「煎炒」,也就是說些真真假假的話語行騙。


緬甸敏貢神靈節中的「神婆」,擔任替神明傳話的中間人(取自wiki

▇歡喜煎炒苦日子

雖然篇名是「歡喜生活」,不過,文中每個角色都挺苦的:有錢有有錢的苦,沒錢有沒錢的苦,求之不可得的情愛之苦,望不見盡頭的生活之苦。如同主角自述:「神婆的生活,就是不停地繞著地獄這口大鍋的邊緣進行奔跑的生活。」

當然也可以正向樂觀一點,將作者筆下人們真性情的俚俗盼望,視為一連串關於「追求」的勵志故事:富裕的信徒們追求更多財富,同時追求因為富裕而失去的健康與家庭幸福;窮困的信徒們追求著不可得的財富。做為書中主角的偽娘神婆們,更要在此一年一度的盛會上,即便心裡懷著欺瞞神明的罪惡感,也要努力「煎炒」穿金戴銀蜂擁前來的信徒們,為了日後繼續吃香喝辣買漂亮衣服,以及豢養心愛的年輕老公。

然而,有所追求,就有所苦。越苦,信得越虔誠。如何表現抽象的虔誠?那就得恪遵實體儀式,於是廟會儀式越來越繁複盛大。想到馬克思(Karl Marx)說的:「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没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没有靈魂處境裡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鴉片沒什麼不好,能夠治療苦日子就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神婆的歡喜生活
Pyone Yue Le kandaw khandaw Mupar Ye Yue Le Kandaw Khandaw Mupar
作者:努努伊.茵瓦(Nu Nu Yi Innwa
譯者:罕麗姝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努努伊.茵瓦(Nu Nu Yi Innwa
緬甸小說家,畢業於緬甸曼德勒大學,現為專職作家。努努伊善於描繪軍政府統治下的底層人民生活,揭發社會不公不義,其小說在軍政府主政時期曾多次遭禁,但憑藉自身文學功力,其長篇小說《甘瑪育區的翠藍路》(Mya Sein Pyar Kamayut)於1993 年獲得緬甸國家文學獎(Myanmar National Literature Award)。1994年出版的《神婆的歡喜生活》於2007年被翻譯成英文並入圍第一屆曼氏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