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找回你和神話的連結:耿一偉談《神話的力量》

  •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2021-08-23 10:00

神話學學者喬瑟夫.坎伯(右)的經典之作《神話的力量》於近期出版全新修訂中譯版本(右圖取自facebook/Joseph Campbell

編按:1980年代,美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受美國公共電視(PBS)「當代思想大師」節目之邀,與記者、政治評論家兼神學碩士的莫比爾(Bill Moyes)對談,為一般大眾闡述神話學的奧義,引發觀眾熱烈迴響,促成將對談內容以文字形式出版。《神話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在輕鬆的訪談對話之間探討社會、宗教、戰爭,乃至愛與死亡,出版後書市反應熱烈,2015年亦曾推出繁體中文版。

漫遊者出版社近日即將推出全新修訂版,同時邀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耿一偉撰寫導讀,從作為當代神話主要傳播媒介的電影來觀察,領讀者一同踏上坎伯的神話之旅,在東西方神祇與英雄的故事裡,找到神話與自己內在的關聯,成為一顆跳舞的星星,與宇宙共舞。新書上市前,Openbook搶先刊登,以饗讀者。

2020年9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財經界代表性人物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他上了美國超人氣的播客節目《提摩西.費里斯》(The Tim Ferriss Show),在節目上介紹了《神話的力量》這本書,而這一集得到近四千人的評價,平均在 4.7 到 5 顆星之間。如果你上網查《神話的力量》,會發現有許多人持續在詢問,如何能夠看到影片版的六集完整內容。2018年,美國公共電視台在播出這個節目30周年後,發行了紀念版套裝 DVD,官網上的評價是5顆星。在坎伯(Joseph Campbell)過世一年後發行的《神話的力量》,不論是影像或是書籍,一直都是他影響力的最大作品,普及率不下於《千面英雄》。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花了一點時間找到《神話的力量》的部分影片,看完了第一集的完整內容。在對談正式展開之前,莫比爾(Bill Moyes)說了一個小故事,也是本書前言中提到,坎伯在日本參加國際宗教研討會時發生的事——美國學者說:「我不了解你們的意識形態, 我不了解你們的神學。」日本神道教的神職人員搖搖頭回答:「我想我們沒有意識形態。我們沒有神學,我們跳舞。」

如果你閱讀《神話的力量》,你會直接感受到,坎伯沒有意識形態,沒有神學,他只是在這場與莫比爾一同對話的雙人舞中,展示神話如何貫穿他的生命。在對話過程中,坎伯曾多次引用尼采,且讓我在此也引用尼采的另一句話: 「人們必須保持自己內在的渾沌,方能產生一顆跳舞之星。」神話不是神學,神話沒有要給標準答案。你必須冒險讓神話進入你的身體,找回你的內在與神話的連結,才有可能成為一顆跳舞的星星,與宇宙共舞。


美國知名作家、神話學學者喬瑟夫.坎伯(取自喬瑟夫.坎伯官網

▇女神的力量

在《神話的力量》出版前40年,《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49)作為開拓性的神話學著作, 開啟了坎伯的神話之旅。坎伯一直在探索神話的奧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面向, 是《千面英雄》一書沒有足夠篇幅展露,卻在《神話的力量》成為主要旋律的——是女神的力量。

在《神話的力量》對話過程中,坎伯不斷導正所謂正統宗教中常見對女性的壓抑,試圖回溯女神崇拜是神話起源的關鍵地位。《神話的力量》代表了坎伯對神話解讀的最後立場。即使坎伯生前沒有專門著作在談女性神話,但是坎伯基金會也意識到這個觀點的重要性,於2013年將他談論女性神話的演講與文章編輯成《千面女神:神聖女性的奧祕》(Goddesses: Mysteries of the Feminine Divine)。

由今日來看《神話的力量》,坎伯關於女神的論述,更像是先見之明,能與當下的時代精神相呼應。讓我們從作為當代神話主要傳播媒介的電影來觀察,目前影史票房最高的兩部電影,分別是《阿凡達》與《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如果《星際大戰》是《千面英雄》的主要範例,那麼《阿凡達》更能與《神話的力量》的種種說法相呼應:納美人崇拜大地女神伊娃,伊娃在最後以救兵的姿態,喚醒潘朵拉星球的野生動物來解救將被地球人荼毒的危機。男主角傑克在與駕駛機器人的柯邁斯上校的最後決鬥,則是靠了女納美人奈蒂莉射出關鍵一箭才得以解圍(這是一箭雙鵰,隱喻著神話起源的狩獵文化對科技文明的挫敗,同時是女性力量對男性的戰勝)。


電影《阿凡達》中的女納美人奈蒂莉(取自IMDb © 2007 Twentieth Century Fox)

同樣地,在《復仇者聯盟》最後一集的最後,當這些諸神一般的英雄被打得一敗塗地時,最後出現的救援奇兵,是「驚奇隊長」卡蘿.丹佛斯,當她現身地球上空時,不到幾秒就把敵方軍艦擊潰,扭轉整個戰局。卡蘿.丹佛斯其實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是她解救了漂流在外太空的鋼鐵人,原本他已經要缺氧而死。這個開場的解救行動,讓鋼鐵人可以一路奮鬥到電影結尾,用寶石手套完成打敗薩諾斯的關鍵一舉。換言之,男神的存在與任務的達成,都是女神帶來的贈禮。

時代的確在轉變,相較於30年前,女性角色在具有神話地位的通俗故事之中(因為它們超越了地理與文化,感動了所有人),地位都有大幅提升的趨勢。如果不是因為閱讀《神話的力量》,我根本意識不到這件事。

▇世界主義的視野

《神話的力量》電視節目的片頭,一開始是人類登陸月球的畫面,接著出現從月球看藍色地球的角度。某個程度,這也暗示了坎伯的宗教觀,他不是從某個特定宗教來評斷神話,他是在展現一種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

坎伯於1987年過世的時候,冷戰尚未結束,人類對歷史的想像依舊屬於對抗式。但30年後,透過科技網路與廉價航空,甚至是當下的新冠肺炎,都加速了全球化的互動密度。我們不能樂觀地說,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將很快不存在。但在個人的層面,的確已經進入全球化的文化雜食階段,一個人可以早上吃漢堡,下午讀日本小說,晚上看美劇。

坎伯的世界主義,正好可以把這個全球化的消費現象,轉化到精神層面。世界主義源自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代表擁有一種世界公民(citizen of cosmos)的態度,不是只認同自己的城邦,而是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待文化間的共通性。在《神話的力量》這本書中,坎伯示範了對不同宗教的開放態度,帶領讀者從星球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神話,理解與關懷共享這顆星球的人類,而不是堅持某種地域性的視角。這也為何是片頭會採用月球角度看地球的原因。


(取自Unsplash/NASA

坎伯在《神話的力量》中,展現他從《千面英雄》以來一貫具有女性溫柔的開放立場,帶領我們進行一段穿越《奧義書》、古希臘神話、聖杯傳說、佛教故事到印地安神話的閱讀旅程。坎伯刺激讀者從個人角度去找到這些神話與自己內在的關聯,去聆聽與理解不同文化背後的共通性,學習接受他者。

文明不斷演進,但神話並沒有消失,原因是我們的身體還是4萬多年前那個狩獵民族的身體,而依照坎伯在本書的觀點,狩獵文化的出現與神話起源大有相關。我們的身體渴求著神話,在電影、漫畫與電玩遊戲中尋找著神話英雄,只是在這個時代,神話的真正力量被掩蓋了,有神話卻沒有相應的神聖儀式。坎伯要帶給我們的禮物,是他說的:「神話的意象乃是我們每個人靈性潛能的反映。透過對這些意象的冥想,我們可以把它們的力量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激發出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神話的力量:神話學大師坎伯畢生智慧分享,讓我們重新認識神話、發現自我、探索心靈的真理
The Power of Myth
作者: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莫比爾(Bill Moyes)
譯者:朱侃如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美國知名作家暨比較神話學的學者。1904年出生於紐約,幼年時期即對神話感興趣。他喜歡閱讀有關美國印地安人文化的書,經常去參觀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深深著迷於博物館收藏的原始圖騰。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主修中世紀文學,拿到碩士學位後便遊學歐洲,繼續在巴黎和慕尼黑的大學從事碩士後研究。

1940-50年代,坎柏協助奈基拉南達(Swami Nikhilananda)翻譯古印度經典《奧義書》,以及印度神祕家拉馬克里希那的《拉馬克里希那福音書》(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此外,他也曾編輯德國天才學者吉謨(Henry Zimmer)有關印度藝術、神話、哲學的多本著作。1944年,坎柏與友人羅賓森(Henry Morton Robinson)共同出版解讀喬伊斯的名著《芬尼根守靈記之鑰》(A Skeleton Key to Finnegans Wake)。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1949年出版的《千面英雄》。

坎伯探討人類文化中神話的共性作用,仔細研究了世界各地文學和民間傳說中的神話原型,以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文學、哲學、比較宗教學、藝術史及流行文化等領域的知識,融匯成其獨特的神話學見解,並奠定個人在神話學的歷史地位。

莫比爾(Bill Moyes)
美國資深CBS電視新聞記者,1980年代在美國公共電視台(PBS)製作一系列「當代思想大師」紀錄片,引發觀眾熱烈迴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