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走讀臺灣」秋季系列活動全新上架啦!除文化部16間附屬館所六大主題活動,及全國各縣市特色走讀路線甄選,還特別邀請社會學者李明璁,於北中南東規劃了4條經典走讀路線,並計畫於9月18日中午12點開放民眾報名。
今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以下簡稱文協)成立100週年,主辦單位特別率先推出「百年文協—大稻埕」走讀示範場,邀媒體代讀者先行探路,踏查臺灣新文化運動發源地,一窺當年的文青志士如何為臺灣爭取自由民主。往返今昔之間,領略繁華大稻埕的百年生活風貌。
■百年前的文協與當時的政治氛圍
「百年文協—大稻埕」示範場的踩線活動,於臺北市寧夏路、錦西街口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場。日治時期,這裡是臺北北警察署所在地,被譽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的蔣渭水,就曾因鼓吹新觀念、新思想,不見容於當時的殖民政府,而多次「被請去」此署。例如1921年10月17日文協創辦當天,北署署長就以禁止結社為由,當場羈押蔣渭水等16人;1923年裕仁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訪臺,蔣渭水為建置議會向太子揚旗請願,也被拘提查辦。
成為北署常客的蔣渭水,不僅不畏強權,還幽默戲稱這裡是「日新旅館」。不過過去他被關押的地方是舊署,蔣渭水去世於1931年,此處的北署是1932年才遷至現址,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將此地改為大同分局,是臺北市僅存的30年代警察局,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06年,此地又以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之姿重生,昔日的扇形羈留室、水牢、鞭刑室等也重新修復,供民眾見證當年臺灣社運人士被打壓入獄的歷史。
蔣渭水與文協的關係,源自於他認為臺灣應該要有一個推行思想啟蒙、民族運動的組織。當時獲得林獻堂的支持後,他便以自己的大安醫院為籌備處糾集同志,並於1921年10月17日在靜修女中的禮堂,舉辦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據文獻記載,當天出席人數多達1031人,有醫師、仕紳、學生,也有農民、工人的參與。蔣渭水希望藉由文協的啟蒙,來醫治彼時臺灣人的「知識營養不良症」。
所以本次走讀的第二站,當然要來到在臺灣史上留下一頁的靜修女中。這裡是臺灣本島第一所臺日共學的女子學校,為1916年天主教道明會有感於女性受教權的不平等而創辦;它同時也迎接新文化運動,見證文協成立的濫觴。
■文人娛樂與政治基地
昔日的大稻埕做為當時新興的商業中心,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大型酒樓自然蓬勃林立,最知名的四大酒家為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可以在此聽藝旦彈唱,文人雅士也愛在這裡吟詩作賦。雖然表面是吃喝玩樂的所在,骨子卻也是社會運動的重要集會地點。例如臺灣工友總聯盟就在蓬萊閣成立,當時門柱上還掛有蔣渭水創立的、臺灣史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走讀第三站因此來到當年四大酒家之一的江山樓。當年位於歸綏街的江山樓,以「臺灣第一支那料理」自詡,1923年裕仁太子來臺時(是的,就是蔣渭水揚旗入獄那次),江山樓就曾與東薈芳一起到總督府外燴,為太子辦「御料理」宴席而聲名大噪。
戰爭期間,江山樓被迫停業,1946年,終因改朝換代結束營業。儘管江山樓已成歷史,但在其風月的影響之下,鄰近巷弄的特種營業「紅燈戶」仍延續經營了多年,至今這一帶(諸如文萌樓等)仍可見過去風化區的痕跡。
大稻埕在當年就像現在的信義特區一樣,可說是最摩登時尚的中心,走讀第四站來到位於民生西路上的波麗路餐廳,就是那時最潮的代表。它是1934年廖水來創辦的首家臺灣人開的西餐廳,1947年經畫家顏雲連設計改裝,現仍保留改裝後的風貌營業至今,為臺北市定歷史建築。
廖水來熱愛音樂與藝術,一生資助本土畫家無數,包括廖繼春、顏水龍、李梅樹、楊三郎、陳澄波、李石樵、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等人,都經常在此聚會、展出作品,可謂孕育年輕藝術家的沃土。
走讀至此,見識了大稻埕風華時代的美食、美術,接下來是蔣渭水的美酒。春風得意樓舊址位於延平北路二段,1920年蔣渭水入股後,隔兩年全盤接手,並大肆擴張,聘請福、廈名廚烹飪閩菜,廣交天下豪傑(革命是需要請客吃飯的),讓春風得意樓榮登大稻埕四大酒家之列。
蔣渭水曾經在春風得意樓宴請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交好的二人,於焉種下創立文協的種子。謝文達在蔣渭水赴東京為議會二次請願時,駕駛飛機「臺北號」,投下數十萬張寫著「給臺灣人議會吧!」的空飄傳單,將請願運動推至最高潮。可惜的是,才短短兩年時間,春風得意樓就因蔣渭水專注社運而倒閉,不過他所代理的紅露酒(昔稱「甘泉老紅酒」,為宜蘭名酒),卻是現今仍有販售呢。
■知識菁英的文化傳輸
大稻埕是當時臺灣思想發展的核心,報刊與圖書的需求自然大增,近年風行的「文青開書店」,蔣渭水是領先百年的祖師爺爺。1916年蔣渭水創辦大安醫院後,1926年在隔壁設立文化書局,做為文協思想啟蒙的一環,是臺灣人在臺北開設的第一家書店,亦是全臺第一家採辦中國出版品的漢文書局(尤其是孫中山的思想書)。
在此之後,許多文人陸續成立各類書局,引進與販售包括左翼右翼思想的當代先進思潮,開啟了人們取得知識的窗口。本次走讀行程隨後來到延平北路二段的雅堂書局舊址,就是連雅堂與友人於文化書局成立一年後(1927),在它對面開設的書局。
連雅堂從上海輸入各類漢文圖書,並以「不賣日文書籍文具」為特色,甚至還混藏禁書,來滿足臺人閱讀的慾望。但妙的是,雅堂書局另方面也代理日本政府委託的書籍買辦業務,成為總督府的「御用書店」。可惜它與蔣渭水的春風得意樓命運相同,短短兩年就因經營不善而倒閉。
至於對面的大安醫院、文化書局與《臺灣民報》總批發處,如今變成了義美食品創業總部、行冊餐廳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在蔣渭水過世後,1934年義美創辦人高番王在現址做餅起家,舊時的連棟街屋如今雖因改建已不復見,但義美仍保留部分相關文物,並在店外廊柱掛牌記錄與蔣渭水的淵源。
行冊餐廳延續蔣式精神理念做為世代傳承;而蔣渭水基金會則收錄許多珍貴史料、辦理新文化運動相關導覽與研討會活動,雖非設立在大安醫院原址(門牌只差一號),但該建築仍保留當時街屋的形貌,可供後人懷想參照。
■民眾黨的故事與文協分裂
文協發展到了1925年,因受「二林蔗農事件」引發全臺農民運動的影響,文協內部也產生了路線之爭。左派幹部認為文協應從文化運動轉型為政治運動,而右派則希望維持以文化活動為主的創會初衷。到了1927年,雙方終於正式決裂,新文協由社會主義路線取得主導權,言論更為激烈,到1929年時幾乎成為臺共側翼。
溫和派的蔣渭水、林獻堂和蔡培火等人離開文協後,同年成立「臺灣民眾黨」,可惜1931年遭北警署署長以「結社禁止命令」強制解散並逮捕蔣渭水等16人。令人痛惜的,半年後蔣渭水病逝,而民眾黨人在國民政府來臺後,亦有多人死於228的牽連迫害。
臺灣民眾黨成立雖只有短短4年(1927—1931),但它不僅是臺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其進步性與前瞻性亦對後世民主與社會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本次走讀來到永樂町郵便局,就是臺灣民眾黨有名的歷史地景之一。
它的前身是1915年成立的臺北南街郵便局,1922年改名永樂町郵便局,至今依然以迪化街郵局之名營運中。民眾黨成立後,蔣渭水經常到這裡發電報,例如1927年大甲支部成立,他電賀「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支部成立周年又發給「回顧一年戰績,誓與同志更加奮鬥」予以勉勵。
■新文化運動改變了常民生活
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臺灣民間許多風俗舊習也逐漸改變了,其中,永樂座是革新最重要的舞臺之一。1924年茶業大亨陳天來在大稻埕興建樓高4層、擁有1505座位的永樂座,打破辜家「新舞臺」(淡水戲館)獨占戲劇市場的局面,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表演場地。
那時臺灣新劇(相對於傳統戲曲的現代劇)剛萌芽不久,在民眾識字率不高的年代,戲劇與演講都是比文字更有效的傳播利器。文協結合社會改革的新劇運動,幾次重要演出便是在永樂座上演,蔣渭水、林獻堂等人也經常在此聚眾演講。
1925年蔡培火發現電影對國人教育有直接的幫助,還挪用母親的祝壽禮金,到東京購買影片和放映機,成立「活動寫真部」,訓練文協青年放映和講解的技術。這項活動受到民眾熱烈歡迎,以致總督府緊張到派員在場監視。
此外,永樂座也是臺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的首映地點;創作出〈望春風〉、〈四季紅〉等歌謠的知名作詞家李臨秋亦曾在此工作。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萬人空巷為他送行的畫面,甚至迫使北警署署長必須親自坐鎮。滄海桑田,如今富麗堂皇的永樂座已全然消失,在迪化街一段46巷裡,僅存一方文字解說牌供今昔參照。
與文協活動相關的歷史地景,還有一處港町文化講座,位在昔稱「茶葉街」的貴德街連棟紅磚洋樓裡。現為臺北市定古蹟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是臺北最早的洋樓街,建於清治時期,日治後改名港町。1923年起,文協向茶行租用場地,在此設立第一個講座,前區做為讀報社,提供臺灣各地之報紙與雜誌,後區則開辦各類講習會,每逢周六舉行講座,用以傳播知識與宣揚理念,是當時臺人非武裝抗日的重要據點。
由於總督府認為文協最終目的就是要推翻日本統治,因此屢屢派員阻止講者批判政府,後來文協聰明地採取接力式演講策略,只要一人被警察勒令下臺,另一人就立即上臺遞補,整場串起來就是一篇內容完整的演講。
一個小時豐富紮實的走讀活動,最後在永樂市場圓滿結束。大稻埕精彩風華以及當年民主人士的故事,在今日的導覽之下盡收眼底,餘韻無窮。
■走讀臺灣4大經典路線,你甲意哪一條?
經過這場穿越百年的探路示範,你是否也雙腳蠢蠢欲動了呢?9月18日12:00起,走讀臺灣官網將開放4條完整版經典路線(時長3—5小時不等)供民眾報名。除大稻埕百年文協,還有文史、生態、平權等主題,分別於鹿港、臺南、南方澳舉行。每場活動皆包括兩階段,除戶外走讀,還有室內的書寫分享、導讀座談、學習體驗等,活動精彩豐富又深度十足。由於名額有限,Openbook特別整理以下重點資訊,助你快速秒懂、手刀報名去!
更多精彩路線:文化部每年向民間徵選案件,建置走讀路徑,各所屬館所也舉辦許多走讀相關活動,最新活動資料陸續上傳中,歡迎有興趣的大家關注「走讀臺灣」官網。
***
【百年文協—大稻埕走讀】
活動特色:
本活動透過閱讀文本史料及親身踏查,回到1920—30年代繁華正盛的大稻埕。過往許多導覽行程,大致分為兩種路線,一是古蹟與產業,二是文協與社會,本活動兼具兩種特色,從文青、仕紳活躍的1920年代,到普羅大眾的娛樂、商業活動,用更豐富的視角剖析大稻埕歷史紋理,更立體地描繪1920大稻埕的風華圖像。
閱讀書目:
《人間蔣渭水:蔣渭水歷史影像集》,蔣朝根,2019,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路線規劃:
預計會從臺灣民眾黨本部舊址出發,導覽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江山樓、霞海城隍廟等諸多富有故事的地點,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女人顯像—鹿港文史走讀】
活動特色:
鹿港做為清代臺灣最繁華的港口城鎮之一,歷史中只見男性奔走的努力,卻鮮少人注意到辛勤堅毅的鹿港女性也是港鎮昌盛的重要原因。過去鹿港導覽行程多注重廟宇、文史與工藝,本次走讀特別以女性為主體,大至不同時代脈絡下的女性生活面貌,小至丁韻仙、李昂等重要人物的生命史,從清朝到現代,還原她們在各行各業活躍的身影與魅力。
閱讀書目:
《行過洛津》,施叔青,2003,時報出版
《鹿港少女1:一年櫻班開學了》,嶺月,2020,宇畝文化
路線規劃:預計分為南北兩路線,兩路線皆會經過作家李昂住家,並會一南一北走讀鹿港文史重要場景,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摩登府城──日治臺南休閒生活走讀】
活動特色:
本次走讀路線雖以臺南經典的「走訪老屋」題材為基礎,卻用「日治時期休閒生活」的理路貫穿其中,試圖以此創新的概念架構出理解古蹟的新途徑。本走讀將漫步臺南舊城區,從庭園到百貨、戲院到酒樓,由專家帶領認識日治時期遺跡的歷史故事,並延伸以物質文化觀點看臺灣的「現代性」,進而了解與反思日治時期下的臺灣常民生活。
閱讀書目:
《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陳文松,2019,蔚藍文化
路線規劃:
預計分為兩路線,一路線走讀日治流行文化與遊憩生活,另一路線走讀現代化衝擊與社會參與,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海海人生──南方澳漁港深度走讀】
活動特色:
臺灣人均海鮮消費量是其他國家的兩倍,國人對海鮮的認識卻相當不足,更遑論環繞島嶼四面的蔚藍海洋。如何食魚?漁貨如何來?本活動將來到南方澳尋找答案,走讀路線結合「漁業文化」與「海洋生態永續」兩主題,一路從漁貨生產端探訪至消費端,並深度探查漁村生活樣態。此外,也關注海洋生態,現地走訪漁市與海岸,了解漁民的不同漁法,剖析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閱讀書目: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邱坤良,2007,印刻文化
路線規劃:
預計會由第三拍賣市場開始,行經南方澳重要廟宇與文化場景,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Tags:
社會學者李明璁(右三)帶領民眾進行大稻埕走讀路線(臺視提供)
2021年「走讀臺灣」秋季系列活動全新上架啦!除文化部16間附屬館所六大主題活動,及全國各縣市特色走讀路線甄選,還特別邀請社會學者李明璁,於北中南東規劃了4條經典走讀路線,並計畫於9月18日中午12點開放民眾報名。
今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以下簡稱文協)成立100週年,主辦單位特別率先推出「百年文協—大稻埕」走讀示範場,邀媒體代讀者先行探路,踏查臺灣新文化運動發源地,一窺當年的文青志士如何為臺灣爭取自由民主。往返今昔之間,領略繁華大稻埕的百年生活風貌。
■百年前的文協與當時的政治氛圍
「百年文協—大稻埕」示範場的踩線活動,於臺北市寧夏路、錦西街口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場。日治時期,這裡是臺北北警察署所在地,被譽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的蔣渭水,就曾因鼓吹新觀念、新思想,不見容於當時的殖民政府,而多次「被請去」此署。例如1921年10月17日文協創辦當天,北署署長就以禁止結社為由,當場羈押蔣渭水等16人;1923年裕仁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訪臺,蔣渭水為建置議會向太子揚旗請願,也被拘提查辦。
成為北署常客的蔣渭水,不僅不畏強權,還幽默戲稱這裡是「日新旅館」。不過過去他被關押的地方是舊署,蔣渭水去世於1931年,此處的北署是1932年才遷至現址,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將此地改為大同分局,是臺北市僅存的30年代警察局,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06年,此地又以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之姿重生,昔日的扇形羈留室、水牢、鞭刑室等也重新修復,供民眾見證當年臺灣社運人士被打壓入獄的歷史。
蔣渭水與文協的關係,源自於他認為臺灣應該要有一個推行思想啟蒙、民族運動的組織。當時獲得林獻堂的支持後,他便以自己的大安醫院為籌備處糾集同志,並於1921年10月17日在靜修女中的禮堂,舉辦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據文獻記載,當天出席人數多達1031人,有醫師、仕紳、學生,也有農民、工人的參與。蔣渭水希望藉由文協的啟蒙,來醫治彼時臺灣人的「知識營養不良症」。
所以本次走讀的第二站,當然要來到在臺灣史上留下一頁的靜修女中。這裡是臺灣本島第一所臺日共學的女子學校,為1916年天主教道明會有感於女性受教權的不平等而創辦;它同時也迎接新文化運動,見證文協成立的濫觴。
■文人娛樂與政治基地
昔日的大稻埕做為當時新興的商業中心,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大型酒樓自然蓬勃林立,最知名的四大酒家為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可以在此聽藝旦彈唱,文人雅士也愛在這裡吟詩作賦。雖然表面是吃喝玩樂的所在,骨子卻也是社會運動的重要集會地點。例如臺灣工友總聯盟就在蓬萊閣成立,當時門柱上還掛有蔣渭水創立的、臺灣史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走讀第三站因此來到當年四大酒家之一的江山樓。當年位於歸綏街的江山樓,以「臺灣第一支那料理」自詡,1923年裕仁太子來臺時(是的,就是蔣渭水揚旗入獄那次),江山樓就曾與東薈芳一起到總督府外燴,為太子辦「御料理」宴席而聲名大噪。
戰爭期間,江山樓被迫停業,1946年,終因改朝換代結束營業。儘管江山樓已成歷史,但在其風月的影響之下,鄰近巷弄的特種營業「紅燈戶」仍延續經營了多年,至今這一帶(諸如文萌樓等)仍可見過去風化區的痕跡。
大稻埕在當年就像現在的信義特區一樣,可說是最摩登時尚的中心,走讀第四站來到位於民生西路上的波麗路餐廳,就是那時最潮的代表。它是1934年廖水來創辦的首家臺灣人開的西餐廳,1947年經畫家顏雲連設計改裝,現仍保留改裝後的風貌營業至今,為臺北市定歷史建築。
廖水來熱愛音樂與藝術,一生資助本土畫家無數,包括廖繼春、顏水龍、李梅樹、楊三郎、陳澄波、李石樵、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等人,都經常在此聚會、展出作品,可謂孕育年輕藝術家的沃土。
走讀至此,見識了大稻埕風華時代的美食、美術,接下來是蔣渭水的美酒。春風得意樓舊址位於延平北路二段,1920年蔣渭水入股後,隔兩年全盤接手,並大肆擴張,聘請福、廈名廚烹飪閩菜,廣交天下豪傑(革命是需要請客吃飯的),讓春風得意樓榮登大稻埕四大酒家之列。
蔣渭水曾經在春風得意樓宴請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交好的二人,於焉種下創立文協的種子。謝文達在蔣渭水赴東京為議會二次請願時,駕駛飛機「臺北號」,投下數十萬張寫著「給臺灣人議會吧!」的空飄傳單,將請願運動推至最高潮。可惜的是,才短短兩年時間,春風得意樓就因蔣渭水專注社運而倒閉,不過他所代理的紅露酒(昔稱「甘泉老紅酒」,為宜蘭名酒),卻是現今仍有販售呢。
■知識菁英的文化傳輸
大稻埕是當時臺灣思想發展的核心,報刊與圖書的需求自然大增,近年風行的「文青開書店」,蔣渭水是領先百年的祖師爺爺。1916年蔣渭水創辦大安醫院後,1926年在隔壁設立文化書局,做為文協思想啟蒙的一環,是臺灣人在臺北開設的第一家書店,亦是全臺第一家採辦中國出版品的漢文書局(尤其是孫中山的思想書)。
在此之後,許多文人陸續成立各類書局,引進與販售包括左翼右翼思想的當代先進思潮,開啟了人們取得知識的窗口。本次走讀行程隨後來到延平北路二段的雅堂書局舊址,就是連雅堂與友人於文化書局成立一年後(1927),在它對面開設的書局。
連雅堂從上海輸入各類漢文圖書,並以「不賣日文書籍文具」為特色,甚至還混藏禁書,來滿足臺人閱讀的慾望。但妙的是,雅堂書局另方面也代理日本政府委託的書籍買辦業務,成為總督府的「御用書店」。可惜它與蔣渭水的春風得意樓命運相同,短短兩年就因經營不善而倒閉。
至於對面的大安醫院、文化書局與《臺灣民報》總批發處,如今變成了義美食品創業總部、行冊餐廳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在蔣渭水過世後,1934年義美創辦人高番王在現址做餅起家,舊時的連棟街屋如今雖因改建已不復見,但義美仍保留部分相關文物,並在店外廊柱掛牌記錄與蔣渭水的淵源。
行冊餐廳延續蔣式精神理念做為世代傳承;而蔣渭水基金會則收錄許多珍貴史料、辦理新文化運動相關導覽與研討會活動,雖非設立在大安醫院原址(門牌只差一號),但該建築仍保留當時街屋的形貌,可供後人懷想參照。
■民眾黨的故事與文協分裂
文協發展到了1925年,因受「二林蔗農事件」引發全臺農民運動的影響,文協內部也產生了路線之爭。左派幹部認為文協應從文化運動轉型為政治運動,而右派則希望維持以文化活動為主的創會初衷。到了1927年,雙方終於正式決裂,新文協由社會主義路線取得主導權,言論更為激烈,到1929年時幾乎成為臺共側翼。
溫和派的蔣渭水、林獻堂和蔡培火等人離開文協後,同年成立「臺灣民眾黨」,可惜1931年遭北警署署長以「結社禁止命令」強制解散並逮捕蔣渭水等16人。令人痛惜的,半年後蔣渭水病逝,而民眾黨人在國民政府來臺後,亦有多人死於228的牽連迫害。
臺灣民眾黨成立雖只有短短4年(1927—1931),但它不僅是臺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其進步性與前瞻性亦對後世民主與社會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本次走讀來到永樂町郵便局,就是臺灣民眾黨有名的歷史地景之一。
它的前身是1915年成立的臺北南街郵便局,1922年改名永樂町郵便局,至今依然以迪化街郵局之名營運中。民眾黨成立後,蔣渭水經常到這裡發電報,例如1927年大甲支部成立,他電賀「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支部成立周年又發給「回顧一年戰績,誓與同志更加奮鬥」予以勉勵。
■新文化運動改變了常民生活
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臺灣民間許多風俗舊習也逐漸改變了,其中,永樂座是革新最重要的舞臺之一。1924年茶業大亨陳天來在大稻埕興建樓高4層、擁有1505座位的永樂座,打破辜家「新舞臺」(淡水戲館)獨占戲劇市場的局面,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表演場地。
那時臺灣新劇(相對於傳統戲曲的現代劇)剛萌芽不久,在民眾識字率不高的年代,戲劇與演講都是比文字更有效的傳播利器。文協結合社會改革的新劇運動,幾次重要演出便是在永樂座上演,蔣渭水、林獻堂等人也經常在此聚眾演講。
1925年蔡培火發現電影對國人教育有直接的幫助,還挪用母親的祝壽禮金,到東京購買影片和放映機,成立「活動寫真部」,訓練文協青年放映和講解的技術。這項活動受到民眾熱烈歡迎,以致總督府緊張到派員在場監視。
此外,永樂座也是臺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的首映地點;創作出〈望春風〉、〈四季紅〉等歌謠的知名作詞家李臨秋亦曾在此工作。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萬人空巷為他送行的畫面,甚至迫使北警署署長必須親自坐鎮。滄海桑田,如今富麗堂皇的永樂座已全然消失,在迪化街一段46巷裡,僅存一方文字解說牌供今昔參照。
與文協活動相關的歷史地景,還有一處港町文化講座,位在昔稱「茶葉街」的貴德街連棟紅磚洋樓裡。現為臺北市定古蹟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是臺北最早的洋樓街,建於清治時期,日治後改名港町。1923年起,文協向茶行租用場地,在此設立第一個講座,前區做為讀報社,提供臺灣各地之報紙與雜誌,後區則開辦各類講習會,每逢周六舉行講座,用以傳播知識與宣揚理念,是當時臺人非武裝抗日的重要據點。
由於總督府認為文協最終目的就是要推翻日本統治,因此屢屢派員阻止講者批判政府,後來文協聰明地採取接力式演講策略,只要一人被警察勒令下臺,另一人就立即上臺遞補,整場串起來就是一篇內容完整的演講。
一個小時豐富紮實的走讀活動,最後在永樂市場圓滿結束。大稻埕精彩風華以及當年民主人士的故事,在今日的導覽之下盡收眼底,餘韻無窮。
■走讀臺灣4大經典路線,你甲意哪一條?
經過這場穿越百年的探路示範,你是否也雙腳蠢蠢欲動了呢?9月18日12:00起,走讀臺灣官網將開放4條完整版經典路線(時長3—5小時不等)供民眾報名。除大稻埕百年文協,還有文史、生態、平權等主題,分別於鹿港、臺南、南方澳舉行。每場活動皆包括兩階段,除戶外走讀,還有室內的書寫分享、導讀座談、學習體驗等,活動精彩豐富又深度十足。由於名額有限,Openbook特別整理以下重點資訊,助你快速秒懂、手刀報名去!
更多精彩路線:文化部每年向民間徵選案件,建置走讀路徑,各所屬館所也舉辦許多走讀相關活動,最新活動資料陸續上傳中,歡迎有興趣的大家關注「走讀臺灣」官網。
***
【百年文協—大稻埕走讀】
活動特色:
本活動透過閱讀文本史料及親身踏查,回到1920—30年代繁華正盛的大稻埕。過往許多導覽行程,大致分為兩種路線,一是古蹟與產業,二是文協與社會,本活動兼具兩種特色,從文青、仕紳活躍的1920年代,到普羅大眾的娛樂、商業活動,用更豐富的視角剖析大稻埕歷史紋理,更立體地描繪1920大稻埕的風華圖像。
閱讀書目:
《人間蔣渭水:蔣渭水歷史影像集》,蔣朝根,2019,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路線規劃:
預計會從臺灣民眾黨本部舊址出發,導覽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江山樓、霞海城隍廟等諸多富有故事的地點,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女人顯像—鹿港文史走讀】
活動特色:
鹿港做為清代臺灣最繁華的港口城鎮之一,歷史中只見男性奔走的努力,卻鮮少人注意到辛勤堅毅的鹿港女性也是港鎮昌盛的重要原因。過去鹿港導覽行程多注重廟宇、文史與工藝,本次走讀特別以女性為主體,大至不同時代脈絡下的女性生活面貌,小至丁韻仙、李昂等重要人物的生命史,從清朝到現代,還原她們在各行各業活躍的身影與魅力。
閱讀書目:
《行過洛津》,施叔青,2003,時報出版
《鹿港少女1:一年櫻班開學了》,嶺月,2020,宇畝文化
路線規劃:預計分為南北兩路線,兩路線皆會經過作家李昂住家,並會一南一北走讀鹿港文史重要場景,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摩登府城──日治臺南休閒生活走讀】
活動特色:
本次走讀路線雖以臺南經典的「走訪老屋」題材為基礎,卻用「日治時期休閒生活」的理路貫穿其中,試圖以此創新的概念架構出理解古蹟的新途徑。本走讀將漫步臺南舊城區,從庭園到百貨、戲院到酒樓,由專家帶領認識日治時期遺跡的歷史故事,並延伸以物質文化觀點看臺灣的「現代性」,進而了解與反思日治時期下的臺灣常民生活。
閱讀書目:
《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陳文松,2019,蔚藍文化
路線規劃:
預計分為兩路線,一路線走讀日治流行文化與遊憩生活,另一路線走讀現代化衝擊與社會參與,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海海人生──南方澳漁港深度走讀】
活動特色:
臺灣人均海鮮消費量是其他國家的兩倍,國人對海鮮的認識卻相當不足,更遑論環繞島嶼四面的蔚藍海洋。如何食魚?漁貨如何來?本活動將來到南方澳尋找答案,走讀路線結合「漁業文化」與「海洋生態永續」兩主題,一路從漁貨生產端探訪至消費端,並深度探查漁村生活樣態。此外,也關注海洋生態,現地走訪漁市與海岸,了解漁民的不同漁法,剖析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閱讀書目: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邱坤良,2007,印刻文化
路線規劃:
預計會由第三拍賣市場開始,行經南方澳重要廟宇與文化場景,詳細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奇幻之島.對談》台灣的日常,可能是世界的奇幻:小說家吳明益X紀大偉
編按:近年來,台灣奇幻創作越來越具本土意識與識別度,即使在歐美影劇、日本ACG文化長期強勢的夾擊下,也累積了不少具獨特文化辨識度的作品。... 閱讀更多
專訪》臺文館升格為三級機構,蘇碩斌談館長任內的過去與未來
立法院於5/11三讀通過國立臺灣文學館組織法,臺文館將由原本的四級機構升格為直接隸屬文化部的三級機構,預計10/17舉行揭牌典禮。... 閱讀更多
對談》花開少女如何成為親愛的共犯—從性別到類型的小說之旅:陳雪vs楊双子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