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閱讀民主》臺灣太民主?社運搞紛爭?左轉有書店主張慧如的對抗遺忘書單

今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協在歷史上活躍的時間僅短短10年,但引進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卻掀開了臺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序幕。在「文協百年.閱讀臺灣」專題中,文總與Openbook閱讀誌邀請3位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分別以歷史、文學與民主的面向,與讀者分享他們心目中最切合文協精神的書單,寄望藉由閱讀不同的文本,重新理解臺灣的百年追求

「臺灣就是太民主、太自由,才會搞得社會亂七八糟、烏煙瘴氣!」

類似這種否定民主的言論,不只一次出現在左轉有書舉辦的活動中,甚至在某一場關於香港議題的講座,有位年輕與會者勇敢地抒發了他對「獨裁體制」的親近與遐想,認為獨裁下的效率與穩定有利於經濟發展,而中國就是最好例證,並抱持只要個人沒有犯錯,便不用害怕政府。這種言論雖難容於左轉有書的同溫層社群,但卻不得不誠實面對:這些聲音真實存在。

民主得來不易,但許多人因缺乏對臺灣歷史的認識,將民主的成果視為理所應當。葉浩曾以「政治時差」的概念,說明同一個民主社會的生活空間中,存在著不同的意識反差。

看似活在同一座島嶼上,經歷相同歷史的「我們」,實則有不同的記憶時間軸,對各種事件,遺留不同的印象及記憶角度,惟有透過閱讀、思辨、對話,不斷重構,方能形塑共同生活的集體記憶,這是此刻的臺灣,亟待重視的課題。

文協百年紀錄片:EP1EP2EP3

草根力量不容小覷

社會運動是臺灣民主發展的重要影響力。然而,當倡議、抗議成為一種日常,這些倡議型組織往往給社會大眾一種吃飽太閒、製造紛爭、甚至很多時候只會在「枵飽吵」(iau‑pá‑tshá,無理取鬧之意)的「社會亂源」印象。

但事實上,在過去臺灣民主化過程中,許多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就是這些組織透過草根又專業的行動及出版,一點一滴累積的成果。而這些事情,其實一百年前的「臺灣文化協會」便已開始行動。

前輩們「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透過發行報紙、設置讀報社、開書店、舉辦研習和文化演講會、推動文化劇運動,以及設立「美臺團」巡迴播放影片等,深入臺灣各個角落以宣揚臺灣人的自主意識

➤臺灣人應該共同記得的

一百年後的我們,仍有許多NGO/NPO,為臺灣民主的深化而不斷努力。

為重構集體記憶,透過閱讀回望某些關鍵年代、拼湊出不同世代臺灣人開創民主新局的努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一書,揭示1979年美麗島事件在脈絡中的重要位置,作者認為:「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將看似不過數十年卻早已記憶模糊的現場重新嵌入歷史脈絡,細膩地標誌鮮為人知的轉折。透過對臺灣民主發展「關鍵10年」的重新描繪,不僅記下珍貴的民族記憶,更留下前人的反抗精神。

民主需時刻小心維護

從美麗島事件到1987年的解嚴,臺灣擺脫噤若寒蟬的束縛,風起雲湧的政治和社會運動接力,行著穩定的步伐大步往前邁進。民主看似順風而行,從政黨競爭、野百合學運及人民制憲運動等公民與政治行動,回應時下的國內外局勢,緩慢培養民主茁壯成長的沃土。

然而,這樣的發展路徑並非如想像中順遂,除了威權遺緒抗拒改變的反動滋擾,更要面對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動,尤其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後,逐漸掌握國際秩序的話語主導權,在兩國特殊政經關係和中國始終不放棄併吞的威脅之下,「中國因素」成為了衝擊臺灣民主穩定發展最顯著的阻力,乃至近年來公民倡議制定民主防衛或反滲透法案,皆是為了維護得來不易的民主現況。

2014年,為抗議當時政府過度親中的政治和經濟政策,臺灣爆發了「318公民佔領國會運動」(或媒體稱為太陽花學運),攪亂了當時兩國政府精心布局的政策路徑。在香港,為了爭取自主權,亦從2014年「佔領中環」的民主預習之後,先後引發了「反送中」、「雨傘革命」及「反港版國安法」運動,年輕世代在通訊科技發達的優勢之下履行民主義務。

何明修所著的《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針對近年這幾項重大的街頭運動展開詳盡的觀察。

但臺灣的本土社會運動,其實在較為人所知的318之前早就醞釀、深耕已久。社運書寫及出版也從不曾在歷史中缺席。2020年出版的《主權獨立的人間條件:臺灣如何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團結永續的新國家?》提供了臺灣社會運動綜合性的探討。

NGO/NPO的運動實踐與出版樣貌

若要觀察個別社會運動的脈絡,臺灣勞工陣線從2011年出版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到2016年出版的《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顯示出勞工運動已從街頭抗爭進入到體制內的改革。進入體制內進行改革是許多社運的目標(之一),特別是女權運動。


2021年讀字公民書展中,NGO組織在展區種下「希望之樹」(攝影:洪啟軒)

在許多國家仍在爭取「女性投票權」的時候,臺灣的女權運動已著書探討女性從家庭到國家的角色,1997年女性學學會所出版的《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雖已有24年之久,內容依然讓人充滿既視感。

如今談「性別」時,「同志議題」的著作可說蔚然有成,不乏經典。而女書文化所出版的《女人屐痕1-3》以及玉山社出版的《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則讓臺灣女人為民主付出的故事不至埋沒。

臺灣除了勞工運動及女權運動擁有相當豐富的出版品,在環保、人權、原住民等社運領域也先後出版許多重要著作,皆成為台灣多元文化重要的養分。

閱讀民主歷程,不難發現更多值得記憶的社會脈動,這些歷史積累,成就了今日的民主,更可視為未來克服困境的解方。

✓​對抗遺忘 推薦書單

  •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吳乃德著,臺北,春山出版,2020年3月。
  • 《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何明修著,新北,左岸文化,2019年12月。
  •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著,臺北,臺灣勞工陣線,2011年11月。
  • 《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張烽益、孫友聯、洪敬舒、黃怡翎、李健鴻、王兆慶、楊書瑋等著,臺北,臺灣勞工陣線,2016年2月。
  •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編,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9月。
  • 《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范情等著,臺北,女書文化,2006年6月。
  • 《女人屐痕2:台灣女性文化地標》,鄭至慧等著,臺北,女書文化,2008年8月。
  • 《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臺灣:臺灣女性文化地標》增訂版,鄭美里、王昭文、劉湘吟、吳玲宜、陳明秀、簡扶育、阮愛惠、賴淑娟、伍維婷、李淑君著,劉君韻,臺北,新自然主義,2019年5月。
  •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2020年增訂版,沈秀華著,臺北,玉山社,2020年2月。

關於「左轉有書」:現址為以前的「青島東路3號」,於戒嚴時期是關押最多政治犯的軍法處看守所,俗稱「鬼門關」。全臺唯一「社會運動」主題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