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約就是在10年前,一次坐計程車的時候,和司機聊到學校及系所,說了自己就讀臺灣文學研究所後,換來一句我至今仍清楚記得的應答:「哦?臺灣有文學哦?」不只疑惑,還帶著輕蔑。當下,心裡百感交集。義憤是難免的,多想大聲宣告臺灣文學不僅存在,還源遠流長。然而也覺得惆悵。是啊,如果沒有經歷某些幸運的造化,可能我也會和他有著一樣的反應。
在我這個世代,或更為年長的世代,絕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及考試方針,都並未讓人在心中能清楚地描繪出一個「臺灣文學」的,別說是樣貌,就連輪廓,都趨近於無。
10年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幾乎是從一端擺盪至另一端;而10年後,2021的現在,我們慶祝著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那是臺灣人追求政治解放、社會解放與文化啟蒙的開端,是臺灣人共同體意識的開端,也是臺灣新文學發生的開端。文學的催生需要時間,就像種下種籽,也得等待抽芽、生長,才會有葉叢花冠。
➤一套《賴和全集》,看見多種文類與形式
即便就在1922年,臺灣文學已經有了最初的兩篇小說作品,但仍屬雛形,有待打磨;要到1926年,賴和以〈鬥鬧熱〉與〈一桿「稱仔」〉兩篇小說奠下新文學的水準,為後人立下範本,才開始逐漸有了更精采的發展。
現在,賴和的作品已經被選入國文課本,進入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視野裡。他們,會不會比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模樣呢?──我有時不禁這樣想,帶著喜悅與感慨:喜悅著他們認知的立足點更完備,也感慨著自己的錯過。
如果說,要以「文協百年」為核心,在文學層面開出一份閱讀建議清單,讓每個錯過的人都有機會「補課」,那麼,首先列在這份清單上的,當屬今年出版的《新編賴和全集》。
過去,「賴和全集」曾經兩度出版,但最新這套之所以有購入一讀的價值與必要,一方面在於早期版本由於年代久遠,市面已罕見,這是現在要理解賴和,最全面的入手途徑;另一方面,則是早年研究人力缺乏,外在資源較少,故「全集」一次比一次完整,而《新編賴和全集》則是最完整者。
這套書共分五冊,計有「漢詩卷」、「小說卷」、「新詩卷」、「散文卷」與「資料索引卷」。其中,在小說卷裡,我們可以更全面讀到賴和以新文學先行者之姿,如何利用這種新的文類,來探討並關懷殖民地的差別統治處境,與現代化過程中臺灣社會面臨的摩擦等議題。
此外,讀漢詩卷,也能更讓我們理解在當時曾加入文化協會、推廣文化啟蒙思想的知識分子,實際是處於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交接,同時又要面對殖民與被殖民的扞格,而這些不同面向的張力,不只是展現於作品的內容主題上,也展現在文學文類與形式本身。
不同的文類與形式,不同的語言,都帶來不同的思維理解模式與不同的表達。在賴和之後,19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臺灣新文學正有著這種多元多樣的風貌,緩緩自立並提昇著;從事文學者,抑或那些由政治社會運動轉入文學運動者,也彼此聯合陣線,故文學發展蔚為興盛。
陳虛谷、楊雲萍、楊華、黃石輝、郭秋生,再到葉榮鐘、王白淵、巫永福、楊守愚、朱點人、楊逵、呂赫若、龍瑛宗、翁鬧……這些論及日本時代臺灣文學必然都會提到的名字,漸次出現。
➤《天亮之前的戀愛》,同理文學的心靈地圖索引
今日的我們,恐怕不得不對此感到疑惑:為什麼在市面上,我們很少看到這些前輩作家的書籍?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曾經有過這些作品?確實,除了幾年前曾有翁鬧的《破曉集》與《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以及少數出版社長期耕耘這塊小小的領域,此外就很少見到日治時期作家的作品。
事實上,文學館或各地文化局,仍持續出版著這些作家的作品與全集,然而政府出版品的行銷、通路普及率,都不如一般面向市場的出版社,同時,市面上可見得的出版品,也反映了讀者大眾的關注度。換句話說,一般面向市場的出版社出版什麼作品,與讀者大眾關注的趨向,兩者互為因果:因為這類書市面上少見,所以讀者不關心,又因為讀者不關心,所以這類書更少出版。
要打破這樣的循環,唯有增進理解與關心。在這層意義上,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臺灣小說風景》會列在「補課」清單上,值得一讀。
賴香吟既有小說家引人入勝的文筆與敘事能力,更具備臺灣文學研究者的專業。書中帶領讀者仔細凝視十四位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家,看他們在那個時代裡如何思考自身處境,如何懷抱夢想,並以今日之眼重新詮釋,讓人更能同理想像,更能接近那些文學的心靈。讀者可以把此書當作地圖索引,對其中感興趣的作家作品,再加以找尋並深入理解(當然,這些作家作品,也都會在我們的清單上)。
➤《黃靈芝小說選》,文協啟蒙能量的重新現身
在最後,如果要在這份清單上列上最後一本書,我想選入《黃靈芝小說選》。黃靈芝這位極為特殊,卻又更鮮為人知的作家,出生於1928年的日本時代,開始創作則要等到戰後;但是,他在戰後,卻又不改用華文,而是以他年少習得的日文創作,也因此,在戒嚴期那樣言論不自由的年代,他的文學作品無法發表,也只能在私領域中流傳。他大半輩子,用眾人不懂的語言,持續寫著無法被讀者看到的文學。
照此看來,他獨特,卻理應與臺灣文化協會並無太大關係。然而,他的這種創作姿態,我認為卻可以看成是戰後的政治性如何禁絕了過往、如何強迫眾人忽視日治時期臺灣人所努力發展出的一切成果的巨大標誌。
黃靈芝的戰後日文寫作,雖然無法進入公眾視野,卻也因而阻擋了政治力的獨裁管制,像是一座桃花源,保護著1920年代伊始,由臺灣文化協會這些知識分子撒下啟蒙種子後,後續所長出的枝枒。
《黃靈芝小說選》的翻譯出版,則提醒著:我們自身的歷史曾經幾度流轉,每個段落的樣態差異皆甚大,而有些則遭刻意遺棄與放逐。文協百年,也是時候,重新認識那些我們忘卻的夢。●
✓臺灣文學補課 推薦書單
- 《新編賴和全集》(全五冊),賴和著,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前衛出版,2021年5月。
- 《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翁鬧著,黃毓婷譯,臺北,如果出版,2013年11月。
- 《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呂赫若著,林至潔譯,新北,印刻出版,2006年3月。
-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臺灣小說風景》,賴香吟著,新北,印刻出版,2019年2月。
- 《黃靈芝小說選》(上、下),黃靈芝著,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遠景出版,2020年11月。
|
Tags:
今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協在歷史上活躍的時間僅短短10年,但引進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卻掀開了臺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序幕。在「文協百年.閱讀臺灣」專題中,文總與Openbook閱讀誌邀請3位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分別以歷史、文學與民主的面向,與讀者分享他們心目中最切合文協精神的書單,寄望藉由閱讀不同的文本,重新理解臺灣的百年追求。
記得大約就是在10年前,一次坐計程車的時候,和司機聊到學校及系所,說了自己就讀臺灣文學研究所後,換來一句我至今仍清楚記得的應答:「哦?臺灣有文學哦?」不只疑惑,還帶著輕蔑。當下,心裡百感交集。義憤是難免的,多想大聲宣告臺灣文學不僅存在,還源遠流長。然而也覺得惆悵。是啊,如果沒有經歷某些幸運的造化,可能我也會和他有著一樣的反應。
在我這個世代,或更為年長的世代,絕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及考試方針,都並未讓人在心中能清楚地描繪出一個「臺灣文學」的,別說是樣貌,就連輪廓,都趨近於無。
10年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幾乎是從一端擺盪至另一端;而10年後,2021的現在,我們慶祝著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那是臺灣人追求政治解放、社會解放與文化啟蒙的開端,是臺灣人共同體意識的開端,也是臺灣新文學發生的開端。文學的催生需要時間,就像種下種籽,也得等待抽芽、生長,才會有葉叢花冠。
➤一套《賴和全集》,看見多種文類與形式
即便就在1922年,臺灣文學已經有了最初的兩篇小說作品,但仍屬雛形,有待打磨;要到1926年,賴和以〈鬥鬧熱〉與〈一桿「稱仔」〉兩篇小說奠下新文學的水準,為後人立下範本,才開始逐漸有了更精采的發展。
現在,賴和的作品已經被選入國文課本,進入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視野裡。他們,會不會比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模樣呢?──我有時不禁這樣想,帶著喜悅與感慨:喜悅著他們認知的立足點更完備,也感慨著自己的錯過。
如果說,要以「文協百年」為核心,在文學層面開出一份閱讀建議清單,讓每個錯過的人都有機會「補課」,那麼,首先列在這份清單上的,當屬今年出版的《新編賴和全集》。
過去,「賴和全集」曾經兩度出版,但最新這套之所以有購入一讀的價值與必要,一方面在於早期版本由於年代久遠,市面已罕見,這是現在要理解賴和,最全面的入手途徑;另一方面,則是早年研究人力缺乏,外在資源較少,故「全集」一次比一次完整,而《新編賴和全集》則是最完整者。
這套書共分五冊,計有「漢詩卷」、「小說卷」、「新詩卷」、「散文卷」與「資料索引卷」。其中,在小說卷裡,我們可以更全面讀到賴和以新文學先行者之姿,如何利用這種新的文類,來探討並關懷殖民地的差別統治處境,與現代化過程中臺灣社會面臨的摩擦等議題。
此外,讀漢詩卷,也能更讓我們理解在當時曾加入文化協會、推廣文化啟蒙思想的知識分子,實際是處於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交接,同時又要面對殖民與被殖民的扞格,而這些不同面向的張力,不只是展現於作品的內容主題上,也展現在文學文類與形式本身。
不同的文類與形式,不同的語言,都帶來不同的思維理解模式與不同的表達。在賴和之後,19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臺灣新文學正有著這種多元多樣的風貌,緩緩自立並提昇著;從事文學者,抑或那些由政治社會運動轉入文學運動者,也彼此聯合陣線,故文學發展蔚為興盛。
陳虛谷、楊雲萍、楊華、黃石輝、郭秋生,再到葉榮鐘、王白淵、巫永福、楊守愚、朱點人、楊逵、呂赫若、龍瑛宗、翁鬧……這些論及日本時代臺灣文學必然都會提到的名字,漸次出現。
➤《天亮之前的戀愛》,同理文學的心靈地圖索引
今日的我們,恐怕不得不對此感到疑惑:為什麼在市面上,我們很少看到這些前輩作家的書籍?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曾經有過這些作品?確實,除了幾年前曾有翁鬧的《破曉集》與《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以及少數出版社長期耕耘這塊小小的領域,此外就很少見到日治時期作家的作品。
事實上,文學館或各地文化局,仍持續出版著這些作家的作品與全集,然而政府出版品的行銷、通路普及率,都不如一般面向市場的出版社,同時,市面上可見得的出版品,也反映了讀者大眾的關注度。換句話說,一般面向市場的出版社出版什麼作品,與讀者大眾關注的趨向,兩者互為因果:因為這類書市面上少見,所以讀者不關心,又因為讀者不關心,所以這類書更少出版。
要打破這樣的循環,唯有增進理解與關心。在這層意義上,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臺灣小說風景》會列在「補課」清單上,值得一讀。
賴香吟既有小說家引人入勝的文筆與敘事能力,更具備臺灣文學研究者的專業。書中帶領讀者仔細凝視十四位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家,看他們在那個時代裡如何思考自身處境,如何懷抱夢想,並以今日之眼重新詮釋,讓人更能同理想像,更能接近那些文學的心靈。讀者可以把此書當作地圖索引,對其中感興趣的作家作品,再加以找尋並深入理解(當然,這些作家作品,也都會在我們的清單上)。
➤《黃靈芝小說選》,文協啟蒙能量的重新現身
在最後,如果要在這份清單上列上最後一本書,我想選入《黃靈芝小說選》。黃靈芝這位極為特殊,卻又更鮮為人知的作家,出生於1928年的日本時代,開始創作則要等到戰後;但是,他在戰後,卻又不改用華文,而是以他年少習得的日文創作,也因此,在戒嚴期那樣言論不自由的年代,他的文學作品無法發表,也只能在私領域中流傳。他大半輩子,用眾人不懂的語言,持續寫著無法被讀者看到的文學。
照此看來,他獨特,卻理應與臺灣文化協會並無太大關係。然而,他的這種創作姿態,我認為卻可以看成是戰後的政治性如何禁絕了過往、如何強迫眾人忽視日治時期臺灣人所努力發展出的一切成果的巨大標誌。
黃靈芝的戰後日文寫作,雖然無法進入公眾視野,卻也因而阻擋了政治力的獨裁管制,像是一座桃花源,保護著1920年代伊始,由臺灣文化協會這些知識分子撒下啟蒙種子後,後續所長出的枝枒。
《黃靈芝小說選》的翻譯出版,則提醒著:我們自身的歷史曾經幾度流轉,每個段落的樣態差異皆甚大,而有些則遭刻意遺棄與放逐。文協百年,也是時候,重新認識那些我們忘卻的夢。●
✓臺灣文學補課 推薦書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文協百年.閱讀臺灣,完整專題
延伸閱讀
文協百年.閱讀民主》臺灣太民主?社運搞紛爭?左轉有書店主張慧如的對抗遺忘書單
今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協在歷史上活躍的時間僅短短10年,但引進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卻掀開了臺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序幕。在「... 閱讀更多
文協百年.閱讀歷史》審視文協啟蒙能量,聚珍臺灣總監王子碩的認識日本時代書單
今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協在歷史上活躍的時間僅短短10年,但引進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卻掀開了臺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序幕。在「... 閱讀更多
文協百年.活動圖輯》一次打包,全台活動精彩瞬間大集錦
今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協在歷史上活躍的時間僅短短10年,但引進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卻掀開了臺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序幕。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