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NFT移民.文字作品》只是多條收入管道嗎?出版轉NFT的各種可能 ft.煮雪的人

編按:伴隨熱門關鍵字NFT出現的資訊,似乎總帶著狂歡式的魔幻,更被視為注定成泡沬的龐氏騙局。然而NFT背後實則蘊含了科技與文化的遼遠想像,各領域的先驅嘗試藉此打造出理想的桃花源。 
本專題從分散式出版探究
Web3.0未來的內容樣貌;匯整NFT在數位閱讀的應用現況;借鏡NFT出版經驗開展對未來出版趨勢的觀察;並追索創作者經濟的理想生態,以及NFT如何兌現新聞的公共意義,Openbook邀請讀者一起關注元宇宙時代內容創作產業鏈的可能樣貌。

在NFT當紅的時代,似乎萬事萬物都能化為NFT:知名酒吧推出票根型NFT,類似VIP通行證,讓持有者透過該憑證獲得發行商家的額外服務;遊戲廠商開放玩家以NFT形式購買虛擬地產,聲稱提早在元宇宙置產。各種創新嘗試在國內外屢見不鮮,新科技擁護者勇於推出各種銷售模式。

出版品相關的NFT也紛紛向市場叩關,例如漫威將旗下漫畫經典集數的封面製成NFT;香港則有將老漫畫中的角色製成NFT;但NFT應用在文字出版品的案例仍不多見。美國作家Blake Butle號稱將小說《Decade》以NFT出版,但其所謂的出版,只是將瀏覽《Decade》文字檔的動作儲存成GIF圖並設置了NFT,買家購買這個動圖,單純作為擁有《Decade》所有權的憑證,最後收到的仍是小說的PDF檔。

在台灣,較知名的NFT出版品當屬「煮雪的人」於2021年以NFT出版的《小說詩集》:《小說詩集》共收錄48首詩,每首詩鑄成20枚NFT發售,並承諾就此絕版。NFT持有者可得到該首詩第一頁的圖檔憑證,藉由這項憑證,可解鎖存放在Opensea上的全詩文字檔。


(圖片提供:煮雪的人)

儘管早在NFT出現前即已有人嘗試將文字上到區塊鏈,但文字出版NFT總讓人感覺多此一舉,因為除非擁有者可以熟稔地閱讀原始碼,否則目前並沒有適合的介面或載體,可供持有人直接觀看鏈上的文字內容。

然而,隨著區塊鏈與元宇宙技術及應用日漸普及,文字出版品普遍「上鏈」或許指日可待,屆時的文學創作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嶄新面貌?透過煮雪的人發行NFT過程中思考區塊鏈、NFT與智慧型合約(smart contract)特性的經驗,或許能窺見端倪。

➤以NFT再版自己的首本詩集:煮雪的人與《小說詩集》

20歲即與朋友創辦《好燙》詩刊的煮雪的人,在發刊詞宣誓「新的結構形式與新的價值觀」,昭示了他不斷尋求新可能的企圖。2020年podcast熱潮進入台灣,當時正在日本攻讀碩士的煮雪的人,研究題目恰巧為詩的朗讀,於是興起結合兩者的念頭,順勢推出《好燙詩刊》podcast。


(圖片提供:煮雪的人)

2012年出版的《小說詩集》,因為入選臺灣文學館的採購計畫,很快就銷售一空。其後經銷商洽談再版,煮雪的人在重新編排之餘,思考到《小說詩集》即使再版也沒機會再次被臺文館採購,加上新人初版的紅利不再,讀者購買意願可能銳減,再版的計畫因此一再延遲。2021年2月,彩虹貓迷因以300枚以太幣(時值1500萬新台幣)成交的新聞,讓煮雪的人開始關注NFT。當下半年又有讀者詢問《小說詩集》再版計畫時,盤踞在煮雪的人腦中的「NFT」與「小說詩集再版」終於湊到一塊。

《小說詩集》NFT推出後,收入很快就超越初版的版稅,從結果來看獲得了空前成功。煮雪的人不諱言,《小說詩集》NFT與其說是出版物,更像是收藏品——讓真正喜愛這部作品的人(或投機客)付出更高的單價來擁有這首詩。雖然銷售背後有許多可能因素,但這仍是NFT出版品一次成功的嘗試。

➤為創作者新增收入管道

NFT的炒作熱潮以及層出不窮的爭議,雖然讓許多人擔憂最終難逃泡沫化的風險,但煮雪的人出版《小說詩集》NFT後,仍有許多創作者與出版人前來探詢請益,以至他索性製作了一個懶人包,解答各方的疑惑好奇。不過目前對此議題表示興趣、前來詢問的大多是獨立出版人,以及在網路平台發表的文字創作者,試水溫的成分大,傳統出版產業則多採觀望的態度。

NFT無疑為獨立出版或文字創作者新增了一條收入管道,但真要形成普遍的市場,仍有許多細節亟待克服。必要條件包括:人們普遍了解且不排斥使用虛擬貨幣,以及虛擬貨幣普及、市場上的投機客大幅減少,讓創作者與讀者得以產生正常的買賣關係(而非炒作行為)。


虛擬錢包MetaMask

煮雪的人分享他先前舉辦《小說詩集》NFT的抽獎,不少得獎者因為無法成功開設虛擬錢包而感到挫折,甚至想放棄這項抽獎。「文學在既定印象中是與科技有些距離的,讀者或創作者在接觸這些新科技時,往往會因為這不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而卻步。」煮雪的人說:「其實相關操作並沒有困難到無法完成,只是需要花些時間接觸跟學習。」

「稍微熟悉區塊鏈運作及鑄造NFT的方式後,NFT其實是一個很容易發表作品的方式。」煮雪的人認識很多原本並不積極發表的創作者(包含文字創作者、影評人及視覺藝術家),他們在接觸區塊鏈、NFT這些新技術後,都變得更有勇氣發表自己的作品,並開始與相關的Web 3社群有交流。先驅者小社群的凝聚感,以及學習新技術的喜悅,成為推動創作者前進的動力。

➤改變現況,不代表靠它能養活所有創作者

「如果把創作者分成:把創作當成工具來賺錢的人,以及全心奉獻給創作的人這兩類,前者也許可以很快賺到很多錢,但收入週期是相對較短的;至於奉獻給創作、就算賺不到錢也願意繼續的創作者,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堅持,自然比較難去討好大量讀者。」煮雪的人認為,NFT並沒有辦法扭轉現實世界的規則,讓曲高和寡的作品進入NFT市場後就突然變得熱門,但它可以讓這類作品獲得更核心與長遠的支持。

NFT熱潮過後,快錢會離開,但技術會留下。煮雪的人樂觀表示,NFT不一定能帶來巨額收入,但它會改變大家對創作者收入的看法,讓更多人認知到創作的價值。不論對藝術或文學的創作者來說,NFT的追蹤性與智慧型合約,可以讓原作者在作品每一次轉手後都獲得分潤,創作者就多一分不屈服於主流市場偏好的本錢。

煮雪的人誠心相信:「當紅的創作者可能花了不少心思去考慮作品要怎樣才會賣錢,但是有了NFT之後,創作者也許可以少花一些心思在擔心怎麼獲得收入這件事。」

然而不可諱言的,目前NFT的銷售仍大多仰賴發行者既有的知名度,即使未來普及之後,這樣的現象也不太可能消失,能占有NFT多數紅利的,仍會是握有資源的創作者,鎂光燈外的創作者只能享有紅利的一小塊餅。煮雪的人強調:「NFT沒有厲害到能改變這件事,但它至少可以拉近兩者的距離。」

煮雪的人自嘲補充,「反正文學的曝光度已經夠低,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今天有一個東西(NFT)就是來改變現狀的,我們從中得利的機率,比起什麼都不做高多了。」

➤純文字創作的種種可能:版本、周邊與客製化

要將出版品NFT化,至少有三種可能的切入模式:「版本」、「周邊」及「客製化」。版本強調的是出版時序上的特殊性,利用NFT的不可逆特性,將實體作品的「版次」再現於數位型式。周邊是指將書籍中特定的圖像或人物做成NFT販售。最後則是在C2C模式下,未來預期會出現針對出版品內容,客製化額外章節的服務。

至於NFT應用在純文字創作上的新可能,也有更值得玩味的形式。

如同BBS時代盛行連載網路小說,手機時代興起極短篇,社群媒體的普及讓所謂語錄體或金句式的文章更易於曝光分享,都是文學受到載體影響的時代見證。科技左右了文學的內容題材與表現形式,而文學的想像也催生了科技的走向。

以目前方興未艾的IP相關創作及二創這兩個熱門的創作趨勢來看,結合NFT概念的操作,未來可能演化出不同於傳統市場邏輯的創作群集。

首先,未來可能出現結合生成藝術功能的同IP隨機故事。故事將會在Mint成NFT的同時隨機排列,宛如卡爾維諾《命運交織的城堡》中的塔羅牌接龍。讀者可以向創作者(項目方)Mint一份屬於自己的生成故事,這份作品屬於該IP系列中的一個版本。讀完之後可以在二級市場釋出,也可以購買其他人釋出的同IP故事。沒有人知道這個系列將會有幾種版本,讀者只能如同尋寶般盡可能蒐集。

至於二次創作的NFT共筆文學,例如將克蘇魯宇宙或是SCP宇宙進行NFT化,透過更改NFT的合約內容,讀者以原創作者的IP(世界觀、人物設定)進行二次創作的NFT,釋出後原作者也可以分潤,從而創造被動收入。


協同寫作小說專案SCP基金會(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方面的應用首先要面對的便是相關的著作權問題,為這類二創型NFT建立專屬的智慧型合約協議。以此種合約協議發布NFT的項目方(一創),等於接受他人對作品進行二創,其後產生的相關收益要如何分配,也可以先行註明在合約中。即使要針對二創作品再進行「三創」的人,也須不斷上繳部分收益至原創作者手中。

➤鼓勵集體參與,可望創造更多價值

除了將重塑作者與讀者的關係,NFT也可能改變作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集體創作非常適合搭配NFT,區塊鏈的追蹤性以及NFT智慧型合約的自動化,讓集體創作的利潤容易分配,願意共同創作的作者也會增加。

消費者直接參與並左右了創作走向,則是NFT概念下的另一種創作模式。煮雪的人以藝術界NFT開出9100萬元美金的作品《Merge》為例:《Merge》是一件專案作品,它在限定時間內讓買家購買NFT「質量」(Mass),並且質量的起始單價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高(自帶稀缺性)。質量與其他質量會融合成一顆越來越大的球,當它大到一定規模後,能獲得額外的獎勵。這個看似富者越富的機制,也是在鼓勵購買者建立起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透過合作去爭取利益。

最終,共有28,983位收藏家,花費$91,806,519美金,購買了312,686個所謂的「Mass」。《Merge》能創下這樣的價格,並非因為這顆球有多大,而是在於它吸引了近3萬人的參與。「集體創作的價值在於其行為本身,而非結果。」煮雪的人說。

文字創作也有類似的嘗試,區塊鏈文字創作平台Matters於今年3月推出的「2022預言書」計畫,即是讓使用者共同在一本日誌上寫下對2022的預言,最後整本日誌會以NFT賣出,獲得的收益將分給所有參與預言的使用者。(詳情請見:出版NFT移民.平台》用Web3對抗演算法,打造共同的廣場: 專訪Matters總編張潔平

➤NFT出版品如何走出收藏品的框架?

檢視出版品移植到NFT上的效益,首先必然注意到,《小說詩集》以NFT完成再版的行為,與現今NFT趨向收藏品的形式是相近的。然而,這與傳統出版以普及、流通為目標的慣例,本質上是矛盾的:越多人觀看/購買是衡量傳統出版品成功與否的指標,而收藏品對於稀缺性的追求,似乎與這個目標恰恰相反。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現代人擁有一本書有時並不單純是為了閱覽,更可能是為了表達支持認同,或單純因為喜歡而想擁有。這點又與NFT收藏家的概念是一致的:NFT並沒有限制使用權,而是在具有無限副本的數位海中確立正本的身分,並不會因此讓副本消失。

無論如何,區塊鏈為出版及閱讀開啟了全新的典範,未來的NFT出版品勢必以與現行市場機制大相逕庭的模式來運行。在當前階段,出版業或許可以考慮嘗試搭配實體書或電子書,推出限量NFT版本或相關周邊。至於未來會如何發展?也許如同煮雪的人所說,「等到元宇宙實現,持有《小說詩集》NFT的人便等於在元宇宙擁有一本《小說詩集》。」我們只能等待在元宇宙閱讀的那天到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出版NFT移民指南】完整專題

企畫:Openbook閱讀誌/責任編輯:王胤頡、吳致良、周月英/設計:林鈺馨


若本專題對您有所助益......

雖然NFT已在各領域熱議如沸,Openbook仍希望從出版這端思考加入的方式,企畫之初,我們先將NFT視為新的契機,思考典範轉移的運作,希望探知的是:出版作為台灣原創文化的豐沃土壤,可能發生的質變。若報導對您有所啟發和助益,歡迎以行動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