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74 沖刷時代稜角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彼岸花盛開之島

李琴峰著,聯合文學,39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語言文字承載了族群、性別、世代、階級等不同的文化與身分符號,因此有志者在對特定、僵化的文化身分認同提出批判與抵抗時,會選擇從語言著手解構,甚至賦予既有文字語言新的意義。這本小說開篇就對我們慣常使用的文字進行重整,由中台日沖繩等各語言文字的語音性出發、干擾漢文字固有的指意功能,以至中文讀者每個字都讀得懂,卻不得其門,但從小說前後文來推敲,又似乎能知其一二。小說精彩地做到「不在同一個語言內、卻能達至溝通」的文字工程,由此進一步理解小說中的女語、島嶼之設計,以及各種身分、性別、神話元素的跨界運用,都帶來十分獨特的閱讀經驗。【內容簡介

摸布想自己賺罐罐

黑山的烏鴉原創故事集
Mobu’s Diary
黑山 Kathy Lam 著,春光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益 
身形有點威武(?)穩重(?)的摸布,看來頗有個性卻也可愛。她是隻有中心思想的貓,不是那種純粹可愛到讓人想使勁搓揉的萌貓。隨著摸布的視角,在她上班的貓咖啡觀看世界觀察人,讓我們從人類和人世抽離,卻也從設想他人迎來了絲絲生命的靈光。【內容簡介

自由

民主的盟友或敵人?思考現代社會的形成與危機
Freedom: An Unruly History
安娜琳.德黛(Annelien de Dijn)著,陳雅馨譯,臺灣商務出版,69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益 
「自由」作為眾人奉為圭臬的真理,其實有一段漫長的成長過程。德黛以長時間的脈絡,將其豐厚的學識,轉化諸多關於自由的故事,連綴出「自由」本身的起承轉合,既有助我們認識真理形成的過程,也促使我們反思今日對於自由的解釋。當然,我們也應該舉一反三地意識到,除了本書這種以「正統」政治思想切入剖析自由的內涵,作為人類行為尺度的指涉;許多人與人的互動乃至關係,其實也與「自由」萬般纏繞。【內容簡介

海幻

海うそ
梨木香步著,張秋明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海幻」是一本充滿靈動想像,卻又富有歷史感的小說作品。梨木香步用輕巧的筆法,以20世紀30年代日本地理學者的田野奇遇為引,帶領讀者穿梭於歷史場景與奇幻世界之間。【內容簡介

日常運動

梁莉姿著,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益 
書名明示了日常生活與抵抗運動的一體化,各篇小說雖在記錄重構2019年香港的抗爭,但不以事件為線索,而是挹注許多氣力描繪衣著、體感、神思與溫度。透過這些瑣碎、平常的生活物件與細節進入小說敘事,更能具體化抗爭與生活的關聯,以及不同人物各自的心靈景觀。當生活繼續,那些一面之緣都稱不上的蒙面夥伴、皮肉上的細微疤痕、城市街道的煙硝氣味,都將持續存在於日常,即是抵抗的底蘊。【內容簡介

激流與倒影

林懷民著,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益 
此書集結了林懷民自1970年代到2019年發表過的文章,悉心改寫補充後,成就了一本個人憶述/藝術文集,但記錄捕捉的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心靈景觀。林懷民與雲門舞集自1980年代起,幾乎從無到有建構出台灣的表演文化地景,將台灣稻穗風土人情帶向世界;文集亦從林懷民70年代的文青時期談起,從個人情感往一個集體心靈推進。整本書讀來有如回望一個我們參與過、或錯過的表演藝術時代,文學家底子的寫作不僅文筆優美、感受真摯,也讓情感記憶無限延伸。【內容簡介

殘暴之巔

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
Savage Summit: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First Women of K2
珍妮佛.喬登(Jennifer Jordan)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本書從性別視角檢視1980年代5位女子登山家攻頂K2的經歷,體現出她們在克服攀登崇山峻嶺的體能極限的同時,更是在挑戰當時社會文化傳統中的性別偏見。通過顛覆世人刻板印象中對登山運動所謂「陽剛」的刻板印象,本書藉由發掘女性登山家的不凡身影,讓讀者反思性別議題。【內容簡介

戰爭的框架

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申昀晏譯,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美國知名的性別理論家巴特勒近10年出版數本思考戰爭、危機、新自由主義、脆弱性的專著,由性主體轉向生命主體的探問。此書是從911恐攻事件發展而來的思考,對於全球同步播放的戰爭攻擊、拷問虐待、受害者與罹難者的影像,巴特勒問了一個簡單卻又極其困難的問題:誰能哀悼(誰)?這與「戰爭框架」經常在不同道德價值與對象上游移改變定義、我群與他群也跟著滑動的問題有關。誰可哀悼、誰不值得,經常透過法律、軍警等體制界定,而我們必須對習以為常的價值提高警覺。【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