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失去天下的天下一人:讀《宋徽宗》

2023-01-09 10:30

中國漫長的王朝歷史中,據說約產生了400位「皇帝」。史海茫茫,即便能躋身到這九五之尊俱樂部,要為後人知曉也未必容易。其中,宋代的「徽宗」雖具有一定知名度,卻緣於「亡國之君」和「天才藝術家」這兩種形象,與皇帝制度原本所期待的「聖人君主」可說全然悖離。

儘管在藝術史領域,宋徽宗具有無法略而不談的歷史地位;但關於他的一生、他的評價多半是以亡國之君為潛在前提來被理解與討論。


宋徽宗坐像(軸|188.2x 106.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這幅坐像出於一套藏於清宮的帝后圖,可能源自一幅南宋朝廷的祖先像,為目前所知相對接近徽宗容貌身形的人像。

宋帝國的文化焦點:徽宗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關注宋帝國的各地中國史研究者們紛紛將鎂光燈打向徽宗。日本向來由研究者們聯合執筆的大眾歷史刊物《亞洲遊學》(アジア遊学),2004年出版了「徽宗及其時代」專號——副標題表達了作者群試圖穿透的,或許是一個表象上充滿「藝術性」又「縱情」的時代。

2006年進入尾聲時,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臺灣立館後第一次大規模改修完工時舉辦了「大觀特展」,展覽傾館內所藏宋代珍寶,用以象徵臺北故宮坐擁人類文化精萃的世界級地位。而「大觀」,正是徽宗的第三個年號。


アジア遊学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大觀特展」出版的三本圖錄。

這段時間環繞徽宗蓬勃的討論,展現了宋代富饒精緻的社會文化,折射出如萬花筒般的璀璨色澤。學界對於宋帝國的理解,逐步走出了僅論軍事力量、版圖大小,國勢孱弱悲情的平面形象。但另一方面,徽宗身為深刻介入政治、經濟、社會、藝術、技術及儀典各方面的一國之君,仍然很難以「個人」的存在被認識。

美國宋史學者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教授留意這位皇帝相關的政治與文化已有多年,她曾參與主編一部以徽宗政治文化為主題的論文集,2006年也曾來臺灣參加故宮為大觀特展舉辦的宋代藝術文化學術研討會,之後又出版了一部討論徽宗文化行為的專著。[1]

2014年伊沛霞再度出版Emperor Huizong一書,2018年廣西大學出版社推出中譯本,本書則為繁體中文版。(比較遺憾的是,繁體版由簡轉繁時出現了一些錯字,例如:宋將种師道、种師中兄弟,轉成了「種」師道、「種」師中。日本學者梅原郁,轉成了梅原「鬱」。)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封面設計上的墨筆字跡即為徽宗專用的簽字花押「天下一人」。

徽宗龍袍之下的趙佶

何以在徽宗研究已有豐碩成果之後,伊沛霞教授仍繼續寫作此書?未設副標題的書名《宋徽宗》或許暗示了,她希望將焦點放在後來成為徽宗的趙佶這個人身上,盡可能不要太受到帝國與他個人不幸的下場左右。那是一位同時具有統治者、藝術家、藝術贊助人與收藏家身分的君王,重新觀察此人的一生,是為理解與刻畫徽宗其人。

本書的章節安排看來也確實如此,依時間序推展,乍看宛似習見的名人傳記。不過,作者並未以大量推敲論證的論文形式來構築徽宗其人,而是以她對於史料與研究成果的熟稔掌握,串連一件一件史實成流暢的敍事。依憑有據的史實,讀來有如情節豐富的「故事」。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希望將黃袍之下的肉身、感受、思維還給徽宗,而這並未使得書中的陳述「小說化」,每章之中都有其重建徽宗處境、心境的側重。

不過,因為兄長哲宗早逝,原非皇位繼承人的趙佶,既乘著命運之輪坐上了帝位,從此,他個人的好惡作為與國家發展,就在歷史敍事中交織為一體,再也無法截然劃分。


宋神宗后(向太后)坐像(軸|174.7x 116.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比方第二、三章〈登基〉、〈謀求均衡〉談徽宗19歲(實歲17)意外即位。這段歷史賴時任宰執的曾布留下的日記,提供了哲宗離世時,最高行政、軍事首長與太后向氏(徽宗嫡母)如何商議繼位人選,到徽宗登基的細節。這是一場任何小說或戲劇都不會錯過的「好戲」。

伊沛霞以其宋史與婦女史的學術功力,描述徽宗朝的政治傾向如何由保守(舊黨)轉向基進(新黨),也闡述了太后政治與家務角色的傳統,以及向太后的作為。因為依循慣例,太后在少年皇帝即位初期擁有處置國政的正當性。事實上,每一章的尾聲,伊沛霞皆提綱挈領地論述隱身於該章故事背後的問題。

本書也觀察徽宗如何浸潤於那些他有興趣,並且將之提升至國家政策等級的藝術(書畫)、技術(醫療、儀典)、信仰(道教、祥瑞)。如徽宗崇信道教向來受到批判,或者簡單地解釋為他欲藉神道設教,但透過徽宗與他所信任的道士間往來的書信,虔誠修習功課與執行繁複的禱祝儀軌,還有他在文辭與言談間所吐露出細膩華美的神仙世界,第五章中的徽宗以一個道教信徒的形貌及感受,立體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宋徽宗詩帖(卷|27.2x 263.8公分 拖尾27.2x 123.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徽宗著名的瘦金體字帖

失去天下卻帶來時代的一人

近年來,學界已突破過去視徽宗為一個「不務正業」皇帝的視角,將徽宗的諸般作為與其帝國建制理想連結。而本書的敍事又進一步將其還諸於徽宗其人,從而形塑出了徽宗更具人性的個人特質。

在本書結語,伊沛霞教授形容徽宗是個有魅力的人,聰明、有禮、寬容、和善,願意花時間和喜歡的人相處,飽讀詩書,精力充沛,對政務親力親為。當然他也有虛榮、過於自信的缺點,這些未能得到適當節制的缺點甚至釀成家國大禍。

近距離重新了解做為徽宗且身為道君皇帝的趙佶其人後,他的境遇固然令人唏噓,卻也讓我們能藉由這樣一位領袖的思維和作為,反思個人與體制間的關係。

徽宗身居關鍵位置的宋代,如今已被確認是人類文明的高點之一,他所繼承或開創的文化和局勢,仍有部分是今日東亞世界結構的要件。透過一個關鍵人物的生命經歷,《宋徽宗》將宋帝國的內涵、框架、紛擾與轉折帶到我們眼前,刻劃陳述間未落俗套,又兼具了可讀性與反思性。


瑞鶴圖(絹本設色|51 × 138.2 公分|中國遼寧省博物館藏)宋徽宗趙佶少數留存的親筆畫之一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宋徽宗
Emperor Huizong
作者: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譯者:韓華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8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沛霞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