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卜洛克寫軟調色情磨練文筆,但要我說,馬修.史卡德搞不好是我們最後的色情片英雄。
關於馬修.史卡德,不論你從系列作哪一本開始,從臉譜出版的哪個版本抓起來讀,很快你會像細數職棒明星卡上數據一樣,對他的一切如數家珍。
你知道關於馬修.史卡德哪些事情?他曾經是警察。有天不可挽回的事情發生了(執勤時流彈殺死小女孩)。他酗酒。接著他戒酒。他一天戒一天,他離開老婆孩子,絕緣體一樣住在大街的旅館裡。他成為私家偵探……
只要掌握這些就夠了。知道這些,就夠你迷上他了。像班雅明筆下發達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在人群之中卻又像在人群之外」。無辜的罪人。集執法者和殺人者於一身,流浪漢的氣質,拳擊手的警覺性,警察的直覺,勞動者的體魄,還有一張連恩.尼遜的臉(感謝好萊塢2014年推出改編電影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絕無僅有的pornhub分類:馬修.史卡德
史卡德是困在自己地獄的殉道者——懲罰他的只有他自己——我不知道上一代人怎麼看他的,但在這個沒有英雄生產的島上,我們這代人,80、90後出生,身體乾淨沒有任何刺青乃至傷疤,活在無菌被蒸餾被消毒的世界,沒有007、沒有阿諾,沒有史泰龍,和所有硬漢典型擦身錯過——史卡德生出一種魅力,所有唏噓的鬍渣都是性感,好幾天沒換的襯衫可能是男子漢味道,腆出的肚子叫頹廢,如果再多幾道傷疤,那就是頹廢中我將奮起。
在這個pornhub上可以輕易看到全部裸體的新世紀,當性不過是iphone Lightning充電小頭以及Type-C大頭的多插座連連看組合,冷硬派偵探小說可能是這個世界最後的黃色小本本,這類黑色硬漢是中產階級或是城市孩子的色情片明星,他讓我們感受到身體,重新理解痛,髒,還有下流,也許可稱之激情,一種忍,不能坦白,那種一點點顯露人性和大汗淋漓卻不發出一點呻吟,都讓我們臉紅心跳……
我們情感最後的處男地。
我是這樣意淫新世紀以來難得的冷硬派硬漢。
而且你能不承認嗎?史卡德系列早期,那些案子確實很獵奇,是帶著血腥和鐵鏽味的,在馬修.史卡德誕生的第一個和第二個10年,殺人真人秀錄影帶、窒息式性愛、神父對孩子出手,男孩對浴缸女孩屍體想說不如順便來一發、兼之每一集都有死掉的阻街女孩,父之罪、在死亡之中、黑暗之刺……
可《馬修.史卡德自傳》又明顯不是色情片開始時的情色告白:「你叫什麼名字?」「馬修.史卡德。」「你第一次是什麼時候?」「我第一次當警察是在……」
事實是,馬修年紀越來越大了,事實是,馬修越來越不能挑逗我們。史卡德不性感了,甚至,他越來越感性了。
事實是,他越來越讓我們為難。
但就是這份為難,讓他不同於其他的冷硬派偵探。
➤掙扎於道德的魅力
《馬修.史卡德自傳》中精選事件,卜洛克點出了馬修.史卡德的構成元素是什麼?
亦即,馬修.史卡德的魅力在哪裡?
例如,在史卡德早年生涯中,卜洛克挑了警察行賄這件事情重點著墨。
但史卡德拿錢,誰不知道呢?早在《在死亡之中》他親口說:「人問你拿錢嗎?我沒有拒絕,可我也不靠他過活。」
自傳裡有更細緻的鋪陳。史卡德年少去打工,挨家挨戶去做問卷調查。想不到吧,這就是系列作中「抬起屁股敲門去」的變形。但自傳中何嘗不可是為原型?敲敲門,問出他們的故事。少年史卡德幹得挺好的,甚至,他的同事告訴他,你不需要真的去,你可以自己捏造。
史卡德拒絕了,接著他自問:「我之所以會這麼正直坦蕩,是因為道德原則還是害怕結果?」
這個自問很重要。接著他當上了警察,發現路邊有人違規停車,當他的拍檔為此塞給他第一份黑錢,「我們握手的時候,他手上多了張20元鈔票,這是你的份。」史卡德在自傳中寫道,「那是我的測試。」他平靜地接下。
一個人可以同時「正直坦蕩」,卻又「收黑掩蓋」嗎?
可正是這份道德上的艱難,構成史卡德的魅力。
還是看他自己怎麼說,摘自《每個人都死了》:
「在某些特殊案子裡,我的工作是看看正義有沒有機會得到實踐,我還當警察時,我做偽證的次數多得自己都記不清了,我作證讓他定罪的人,有些的確是幹了他們被控訴的事,也有些幹的,我們根本無法用法律來釘死他,我從未害過一個無辜的人或他媽的讓不該住監獄的人被關,但我用謊話送他進去,這樣我該算站法律的哪一邊?」
➤他始終自己扣著扳機
後來的史卡德系列,不是變厚了而已(事實是,系列作後來越來越薄了),後來的史卡德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典型化,不如說,越來越靠近我們了。史卡德漫遊敲門的,是一個鎮日有管線膛炸了且每天不停修路,地層陷落「一直向下陷的城市」,那既是對地理空間的具體描述可又是譬喻性的,地層與人性皆向下沉淪。
在這座城市裡人們矇臉蓋頭幹著生計,惡人滿街跑,正義不行,調查個真相要歪歪拐拐說更多的謊話。你可以說史卡德指的是紐約,但之於我們何嘗不是台北、高雄、台灣哪個城市?好人也會幹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甚至,我們已經分不出好人與壞人,好事與壞事了。
這夠怪的,當此21世紀,透過學習,擁有網路,我們獲得了超越其他文明時刻的人類所擁有道德和良善的基準。但也是在這個世紀,我們失去了判斷的能力。我們經常為難,所以,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做不出選擇,那麼,交給利益吧。資本說了算。那就是物質控制我們的開始。或者,交給群眾吧。聽多數人的,那就是群體殺人的扳機被扣動的一刻。
可是,史卡德做出某種判斷。不管多艱難,他總是,他也必須做出判斷,他同時正直無比卻又收受黑錢,「我作證讓他定罪」,可又「我從未害過一個無辜的人或他媽的讓不該住監獄的人被關」,借用他的小說名,在死亡之中。那是每一樁案件的開始,也經常是結果。但之於過程,卻總是「在□□與□□之間」,□□填入誠實與正義、潔身自愛還是懲罰罪惡、個人與群體、生與死、愛與罰……
「這道理他們在警察學校沒辦法教。不過,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你得知道規則是什麼,同時你也要知道怎麼把規則擺在旁邊,運用你自己的判斷力。」《馬修.史卡德自傳》替史卡德的魅力下了註解。
判斷非常難,而且,越來越難,為什麼事情總不能簡單一點呢?
為什麼選擇不能膝反射或是直覺一點?
那不正是色情片迷人的地方嗎?總是依靠原始反應。色情片總能在一開始就吸引我們,接著滿足我們。而且到最後,最棒的是,可以什麼都沒有。關上網頁,退出光碟,一切依然乾乾淨淨。
可史卡德後來總一身髒。
這就是老,或是中年的最新定義:淤積。
➤生為人只能迎頭撞上那些不可避
金屬也會疲勞。一點點累積的堵塞或是歪曲終將造成系統的大潰敗。陰影不會消散,傷害沒有消失,有一天,發現的時候,「看啊,我體內的怪物這麼大了」,高跟鞋裡的腳趾變形,腰身開始積累脂肪。
我想那就是史卡德的另一股魅力所在。正因為我們的中年。
《馬修.史卡德自傳》重點不只在說什麼,而在他怎麼說。自傳體現了史卡德系列的魅力/流量密碼在於:永遠都是「此刻」的史卡德回憶更早之前的史卡德。那是他的恐怖,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和色情片明星不同,馬修不是一次性的。「每次打開影片都一樣年輕」。史卡德用整個系列告訴我們的是,史卡德是一個會老去的角色。甚至,越來越老。
我們的中年。馬修的老年。意識到時間真的在流動,或馬修不停老去,遠較書中的駭人謀殺更令我感到驚心。是時間在殺人。「在打算開始記這張名單時,我老早曉得沒人會永遠活下去。」《每個人都死了》中史卡德的好友丹尼男孩對他說,這可能就是史卡德系列的底蘊。
這一本作品出現在轉角的酒店,翻開下一本已經變成一家熟食店了,熟悉的系列角色像是消耗銀行存款般一個用掉一個,訪舊半為鬼,看看這次又死了誰?讀史卡德系列幾乎像是報時,不看手錶的時候,翻看最新一本史卡德,你立刻被提醒,一切都在變,一切都不可以挽回。有一天,失去的終於比擁有的多了。
但史卡德系列的魅力也來自此,卜洛克最喜歡在小說中並置神的尺度和人的尺幅。
神的尺度是,「一切皆有時」。亦即傳道書上所說:萬事萬物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這也正是我們來到中年的體悟。災難不可規避。會發生的就會發生。神的眼看見一切。「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
那麼,就要讓一切發生嗎?
收錄《蝙蝠俠的幫手》中,馬修和愛人伊蓮去看歌劇《波西米亞人》,因此有一段對話:
「她老是死掉,那個咪咪。」伊蓮說。
「你知道嗎?我可以看上一萬次,但結局還是一樣。他媽的每一次她都死掉。」 「所以我想聽點不一樣的,」她說:「在我們回家睡覺以前。」
「聽些快樂點的。」馬修提議。
「不,悲傷也沒關係。我不介意悲傷。事實上我還比較偏好悲傷的音樂。」
「可是你希望結束時大家都還活著。」
「沒錯,」她說。「悲傷無所謂,只要沒有人死去。」
我想就是那個意思。「悲傷無所謂,只要沒有人死去。」那就是人的尺幅。或說史卡德的。所以我們的老狗熊,我們的老馬修持續走入暮色,走上街頭,神會奪走一切。殺手不來殺,時間會殺死我們。偵探沒有破案,案子有天也會自己破。
在時間緩緩流逝中,一切都會消失。真相無足輕重。眼淚也喚不回什麼。可就算如此,史卡德仍然必須去做些什麼。借用《惡魔預知死亡》的句子:「如果你能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世界,你會發現每個人壽限已定,每件事的發生都自有其道理,但我無法從上帝的觀點來看世界,或看任何其他的事。當我試著這麼做,我所有的努力只換來一個僵硬的頸子。當然,有人說我這一輩子都這樣。」
這一輩子都這樣,史卡德讓清楚更清楚了。
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那種清楚。
有時候我真的很喜歡這種討厭。
那就是馬修.史卡德的魅力所在。●
馬修.史卡德自傳
The Autobiography of Matthew Scudder
作者: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譯者:江莉芬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勞倫斯.卜洛克
1938年出生於紐約水牛城。除了極少時間之外,卜洛克幾乎都定居於紐約市內,並以該城為主要背景,從事推理文學創作,成為全球知名推理小說家,因而獲得「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美譽。
卜洛克的推理寫作,從「冷硬派」出發而予人以人性溫暖;屬「類型書寫」卻不拘一格,常見出格筆路。他的文思敏捷又勤於筆耕,自1957年正式出道以來,已出版超過50本小說,並寫出短篇小說逾百。遂將漢密特、錢徳勒所締建的美國犯罪小說傳統,推向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高度。
卜洛克一生獲獎無數,曾7度榮獲愛倫坡獎、10次夏姆斯獎、四次安東尼獎、兩次馬爾他之鷹獎、2004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以及法、德、日等國所頒發推理大獎。2002年,繼1994年愛倫坡獎當局頒發終身大師獎之後,他也獲得夏姆斯終身成就獎。2005年,知名線上雜誌《Mystery Ink》警察獎(Gumshoe Award)同樣以「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對犯罪推理小說的貢獻。
卜洛克已在臉譜出版的系列作,包括《馬修.史卡德系列》、《雅賊系列》、《密探系列》及《殺手系列》等。
|
Tags:
少年卜洛克寫軟調色情磨練文筆,但要我說,馬修.史卡德搞不好是我們最後的色情片英雄。
關於馬修.史卡德,不論你從系列作哪一本開始,從臉譜出版的哪個版本抓起來讀,很快你會像細數職棒明星卡上數據一樣,對他的一切如數家珍。
你知道關於馬修.史卡德哪些事情?他曾經是警察。有天不可挽回的事情發生了(執勤時流彈殺死小女孩)。他酗酒。接著他戒酒。他一天戒一天,他離開老婆孩子,絕緣體一樣住在大街的旅館裡。他成為私家偵探……
只要掌握這些就夠了。知道這些,就夠你迷上他了。像班雅明筆下發達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在人群之中卻又像在人群之外」。無辜的罪人。集執法者和殺人者於一身,流浪漢的氣質,拳擊手的警覺性,警察的直覺,勞動者的體魄,還有一張連恩.尼遜的臉(感謝好萊塢2014年推出改編電影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絕無僅有的pornhub分類:馬修.史卡德
史卡德是困在自己地獄的殉道者——懲罰他的只有他自己——我不知道上一代人怎麼看他的,但在這個沒有英雄生產的島上,我們這代人,80、90後出生,身體乾淨沒有任何刺青乃至傷疤,活在無菌被蒸餾被消毒的世界,沒有007、沒有阿諾,沒有史泰龍,和所有硬漢典型擦身錯過——史卡德生出一種魅力,所有唏噓的鬍渣都是性感,好幾天沒換的襯衫可能是男子漢味道,腆出的肚子叫頹廢,如果再多幾道傷疤,那就是頹廢中我將奮起。
在這個pornhub上可以輕易看到全部裸體的新世紀,當性不過是iphone Lightning充電小頭以及Type-C大頭的多插座連連看組合,冷硬派偵探小說可能是這個世界最後的黃色小本本,這類黑色硬漢是中產階級或是城市孩子的色情片明星,他讓我們感受到身體,重新理解痛,髒,還有下流,也許可稱之激情,一種忍,不能坦白,那種一點點顯露人性和大汗淋漓卻不發出一點呻吟,都讓我們臉紅心跳……
我們情感最後的處男地。
我是這樣意淫新世紀以來難得的冷硬派硬漢。
而且你能不承認嗎?史卡德系列早期,那些案子確實很獵奇,是帶著血腥和鐵鏽味的,在馬修.史卡德誕生的第一個和第二個10年,殺人真人秀錄影帶、窒息式性愛、神父對孩子出手,男孩對浴缸女孩屍體想說不如順便來一發、兼之每一集都有死掉的阻街女孩,父之罪、在死亡之中、黑暗之刺……
可《馬修.史卡德自傳》又明顯不是色情片開始時的情色告白:「你叫什麼名字?」「馬修.史卡德。」「你第一次是什麼時候?」「我第一次當警察是在……」
事實是,馬修年紀越來越大了,事實是,馬修越來越不能挑逗我們。史卡德不性感了,甚至,他越來越感性了。
事實是,他越來越讓我們為難。
但就是這份為難,讓他不同於其他的冷硬派偵探。
➤掙扎於道德的魅力
《馬修.史卡德自傳》中精選事件,卜洛克點出了馬修.史卡德的構成元素是什麼?
亦即,馬修.史卡德的魅力在哪裡?
例如,在史卡德早年生涯中,卜洛克挑了警察行賄這件事情重點著墨。
但史卡德拿錢,誰不知道呢?早在《在死亡之中》他親口說:「人問你拿錢嗎?我沒有拒絕,可我也不靠他過活。」
自傳裡有更細緻的鋪陳。史卡德年少去打工,挨家挨戶去做問卷調查。想不到吧,這就是系列作中「抬起屁股敲門去」的變形。但自傳中何嘗不可是為原型?敲敲門,問出他們的故事。少年史卡德幹得挺好的,甚至,他的同事告訴他,你不需要真的去,你可以自己捏造。
史卡德拒絕了,接著他自問:「我之所以會這麼正直坦蕩,是因為道德原則還是害怕結果?」
這個自問很重要。接著他當上了警察,發現路邊有人違規停車,當他的拍檔為此塞給他第一份黑錢,「我們握手的時候,他手上多了張20元鈔票,這是你的份。」史卡德在自傳中寫道,「那是我的測試。」他平靜地接下。
一個人可以同時「正直坦蕩」,卻又「收黑掩蓋」嗎?
可正是這份道德上的艱難,構成史卡德的魅力。
還是看他自己怎麼說,摘自《每個人都死了》:
➤他始終自己扣著扳機
後來的史卡德系列,不是變厚了而已(事實是,系列作後來越來越薄了),後來的史卡德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典型化,不如說,越來越靠近我們了。史卡德漫遊敲門的,是一個鎮日有管線膛炸了且每天不停修路,地層陷落「一直向下陷的城市」,那既是對地理空間的具體描述可又是譬喻性的,地層與人性皆向下沉淪。
在這座城市裡人們矇臉蓋頭幹著生計,惡人滿街跑,正義不行,調查個真相要歪歪拐拐說更多的謊話。你可以說史卡德指的是紐約,但之於我們何嘗不是台北、高雄、台灣哪個城市?好人也會幹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甚至,我們已經分不出好人與壞人,好事與壞事了。
這夠怪的,當此21世紀,透過學習,擁有網路,我們獲得了超越其他文明時刻的人類所擁有道德和良善的基準。但也是在這個世紀,我們失去了判斷的能力。我們經常為難,所以,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做不出選擇,那麼,交給利益吧。資本說了算。那就是物質控制我們的開始。或者,交給群眾吧。聽多數人的,那就是群體殺人的扳機被扣動的一刻。
可是,史卡德做出某種判斷。不管多艱難,他總是,他也必須做出判斷,他同時正直無比卻又收受黑錢,「我作證讓他定罪」,可又「我從未害過一個無辜的人或他媽的讓不該住監獄的人被關」,借用他的小說名,在死亡之中。那是每一樁案件的開始,也經常是結果。但之於過程,卻總是「在□□與□□之間」,□□填入誠實與正義、潔身自愛還是懲罰罪惡、個人與群體、生與死、愛與罰……
「這道理他們在警察學校沒辦法教。不過,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你得知道規則是什麼,同時你也要知道怎麼把規則擺在旁邊,運用你自己的判斷力。」《馬修.史卡德自傳》替史卡德的魅力下了註解。
判斷非常難,而且,越來越難,為什麼事情總不能簡單一點呢?
為什麼選擇不能膝反射或是直覺一點?
那不正是色情片迷人的地方嗎?總是依靠原始反應。色情片總能在一開始就吸引我們,接著滿足我們。而且到最後,最棒的是,可以什麼都沒有。關上網頁,退出光碟,一切依然乾乾淨淨。
可史卡德後來總一身髒。
這就是老,或是中年的最新定義:淤積。
➤生為人只能迎頭撞上那些不可避
金屬也會疲勞。一點點累積的堵塞或是歪曲終將造成系統的大潰敗。陰影不會消散,傷害沒有消失,有一天,發現的時候,「看啊,我體內的怪物這麼大了」,高跟鞋裡的腳趾變形,腰身開始積累脂肪。
我想那就是史卡德的另一股魅力所在。正因為我們的中年。
《馬修.史卡德自傳》重點不只在說什麼,而在他怎麼說。自傳體現了史卡德系列的魅力/流量密碼在於:永遠都是「此刻」的史卡德回憶更早之前的史卡德。那是他的恐怖,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和色情片明星不同,馬修不是一次性的。「每次打開影片都一樣年輕」。史卡德用整個系列告訴我們的是,史卡德是一個會老去的角色。甚至,越來越老。
我們的中年。馬修的老年。意識到時間真的在流動,或馬修不停老去,遠較書中的駭人謀殺更令我感到驚心。是時間在殺人。「在打算開始記這張名單時,我老早曉得沒人會永遠活下去。」《每個人都死了》中史卡德的好友丹尼男孩對他說,這可能就是史卡德系列的底蘊。
這一本作品出現在轉角的酒店,翻開下一本已經變成一家熟食店了,熟悉的系列角色像是消耗銀行存款般一個用掉一個,訪舊半為鬼,看看這次又死了誰?讀史卡德系列幾乎像是報時,不看手錶的時候,翻看最新一本史卡德,你立刻被提醒,一切都在變,一切都不可以挽回。有一天,失去的終於比擁有的多了。
但史卡德系列的魅力也來自此,卜洛克最喜歡在小說中並置神的尺度和人的尺幅。
神的尺度是,「一切皆有時」。亦即傳道書上所說:萬事萬物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這也正是我們來到中年的體悟。災難不可規避。會發生的就會發生。神的眼看見一切。「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
那麼,就要讓一切發生嗎?
收錄《蝙蝠俠的幫手》中,馬修和愛人伊蓮去看歌劇《波西米亞人》,因此有一段對話:
我想就是那個意思。「悲傷無所謂,只要沒有人死去。」那就是人的尺幅。或說史卡德的。所以我們的老狗熊,我們的老馬修持續走入暮色,走上街頭,神會奪走一切。殺手不來殺,時間會殺死我們。偵探沒有破案,案子有天也會自己破。
在時間緩緩流逝中,一切都會消失。真相無足輕重。眼淚也喚不回什麼。可就算如此,史卡德仍然必須去做些什麼。借用《惡魔預知死亡》的句子:「如果你能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世界,你會發現每個人壽限已定,每件事的發生都自有其道理,但我無法從上帝的觀點來看世界,或看任何其他的事。當我試著這麼做,我所有的努力只換來一個僵硬的頸子。當然,有人說我這一輩子都這樣。」
這一輩子都這樣,史卡德讓清楚更清楚了。
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那種清楚。
有時候我真的很喜歡這種討厭。
那就是馬修.史卡德的魅力所在。●
馬修.史卡德自傳
The Autobiography of Matthew Scudder
作者: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譯者:江莉芬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勞倫斯.卜洛克
1938年出生於紐約水牛城。除了極少時間之外,卜洛克幾乎都定居於紐約市內,並以該城為主要背景,從事推理文學創作,成為全球知名推理小說家,因而獲得「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美譽。
卜洛克的推理寫作,從「冷硬派」出發而予人以人性溫暖;屬「類型書寫」卻不拘一格,常見出格筆路。他的文思敏捷又勤於筆耕,自1957年正式出道以來,已出版超過50本小說,並寫出短篇小說逾百。遂將漢密特、錢徳勒所締建的美國犯罪小說傳統,推向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高度。
卜洛克一生獲獎無數,曾7度榮獲愛倫坡獎、10次夏姆斯獎、四次安東尼獎、兩次馬爾他之鷹獎、2004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以及法、德、日等國所頒發推理大獎。2002年,繼1994年愛倫坡獎當局頒發終身大師獎之後,他也獲得夏姆斯終身成就獎。2005年,知名線上雜誌《Mystery Ink》警察獎(Gumshoe Award)同樣以「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對犯罪推理小說的貢獻。
卜洛克已在臉譜出版的系列作,包括《馬修.史卡德系列》、《雅賊系列》、《密探系列》及《殺手系列》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漫評》穿梭虛實的冒險漫畫與迷失煙霧大地的硬漢:翁稷安讀《科多.馬提斯:在西伯利亞》
閱讀更多
專訪》方言謎題、推理香港人起源、致敬名作:薛西斯訪《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莫理斯
香港作家莫理斯近日在台推出推理小說《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改編眾人耳熟能詳的《福爾摩斯探案》,將時空背景搬移至晚清時期的香港,挪用原著若干情節,重新演繹成東亞版本... 閱讀更多
書評》台灣最早的推理小說:令人百感交集的《艋舺謀殺事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