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臺灣史前文化的奇幻文學《風暴之子》
故事發生在距今3000年的史前臺灣。
一年前,海境部落的男孩瓦利(Vali)與父親雙雙在風暴中失蹤,瓦利的母親帕娜因此發瘋。一年之後,同樣的季節又一場狂風暴雨,竟出現一名陌生男孩,昏迷在海岸邊的獨木舟上,帕娜狂奔向他,大喊:「瓦利回來了!」
Vali,是風的古語,也曾是一名少年與一頭雲豹的名字。口中喃喃唸著瓦利二字的男孩漂流到海境部落,儘管他背負著冒牌貨的罵名,但始終堅強地學習生存技能,逐漸成長茁壯。
從小就和瓦利形影不離的美麗女孩小黛(黛拉絲),是族裡年輕人戀慕的對象,也是繼承海境守護者血脈的未來祭司。她不僅擁有「風神的賜福」,將來與她成婚的人,也會成為下任海境部落的頭目。
隨著瓦利的成長,族人間的矛盾猜疑日益加深;與此同時,海境部落遭遇步步逼近、恐怖有如鬼魅的朽屍;部落周遭還有巨石部落、深谷部落等,彼此的敵友關係也錯縱複雜。
身為狩獵團領袖的亞沃(瓦利的爺爺),他將如何帶領年輕族人,一起安內攘外、守護家園?發著綠光的玉石擁有神祕力量,如何助他們化解部落存亡的危機?迷惘的冒名男孩,也在「祖靈允許頂替」的名字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與方向。
VIDEO
臺灣首部史前奇幻冒險小說《風暴之子》,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與奇幻作家葛葉聯手打造。故事以卑南遺址出土國寶「人獸形玉玦」,及大量考古文物為起點,創作出豐沛想像的奇幻世界,帶領讀者進入虛實交錯的新石器時代世界。
史前館緣起於1980年南迴鐵路臺東站新建工程時,發現了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石板棺墓葬群的卑南遺址。這也是臺灣考古史上最完整的史前聚落,廣義面積可達100萬平方公尺,出土遺物數量創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因應文資保存的呼聲,政府在臺東康樂車站南側建立史前館,並將卑南遺址現地規劃為遺址公園。
➤深度田調與探勘,結合臺灣特殊地貌,豐富影像素材,適合各種改編
《風暴之子》雖然是奇幻小說,但作者葛葉為了架構小說中的世界觀,在創作初期研讀了大量相關的考古資料,並前往卑南遺址、史前館甚至其他東部考古遺址,進行深度參訪與探勘,以掌握臺灣史前文化各種聚落的可能樣態。
書中描述了許多考古出土遺物的使用情境,從弓箭、石矛等武器獵具,到生活用的陶器、石錛、紡輪等工具,前述玉器原料皆產自花蓮豐田玉礦,帶出書中主角群的冒險旅程。
葛葉在《風暴之子》後記提到,這是一次非常有趣卻也極為困難的挑戰,因為2300到2500年前(約莫中國的周朝)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卑南遺址僅存巨大石柱、石板棺,以及作工精美的玉器供後人遙想。
她一路走過了臺東火車站、史前文化博物館、遺址公園、都蘭山、卑南大溪、利吉惡地…… 慢慢形塑出心中的「海境部落」。
葛葉認為,奇幻小說的魅力在於「虛構」與「真實」的結合。從日本《陰陽師》中的魑魅魍魎,可以一窺平安時代的人心;在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的《冰與火之歌》裡,也能看見中古世紀玫瑰戰爭的血腥鬥爭。
於是她設定了「卑南文化人對抗威脅部落存亡的天災」的故事,而朽屍正是旱災的擬人化身。卑南遺址附近寸草不生的利吉惡地,有著月世界的荒涼景觀,在葛葉筆下成為朽屍居住的死亡谷,朽屍無法跨越的巨石河,則是卑南大溪。
史前時期,要對抗朽屍這樣的旱災,除了雨水,人們只有靠信仰了。因此故事中殺死朽屍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玉器,一如傳說中吸血鬼怕十字架。
卑南遺址出土的許多精美玉器,大多是裝飾品與陪葬品,由此可知玉器和卑南文化人的社會行為、儀禮或信仰息息相關。信仰支撐著史前人的靈魂,幫助他們度過災厄。
➤三件國寶級玉飾: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玉管
精緻令人驚艷的玉器,最能顯現臺灣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書中出現了三件真實存在的國寶級玉飾,其中的人獸形玉玦,已被史前館選定為館徽,海境祭司的耳飾即是由此發想。
人獸形玉玦的形狀為雙人並立,頭上是一匹狀似貓科動物的獸形(根據卑南一帶原住民的雲豹傳說,學者推測可能就是已經絕種的臺灣雲豹),獸足即為人形的頭部。葛葉說:「可見人類成為貓奴的時間久矣。」
她說,創作小說就是要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人獸形玉玦的獸在人之上,感覺地位也在人之上。獸可能是守護人類的神靈,也可能暗示祂與人的靈魂相通,所以將之與守護族人心靈的祭司連結。
另一件國寶為鈴形玉串飾,推測原來應是配掛在前額或繫墜於頭帶的綴珠,多出土於女性墓主石板棺中。玉串製作精良且造型獨特,每顆鈴形玉珠體積微小,約在5mm左右,孔徑更小於1mm。故事中葛葉將它配戴在祭司頭上,華麗麗的頭飾外圈綴有無數小玉鈴,頭飾後方有長羽,耳戴玉玦。
人獸形玉玦(左)與鈴形玉串飾(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
第三件國寶為玉管,在書中起初用來連繫人物關係,並暗示著社會階級。一般所知玉管的用途,是由數顆成串配戴於胸前的項飾。而國寶玉管則是出自石板棺陪葬品,長達29公分,5件收攏成束置於墓主身旁。與鄰近國家的同類玉器相較,是目前所知最長的,凸顯臺灣新石器時代製玉工藝的技術高超及世界級的獨特性。有學者認為,長管不利穿戴,是否昇華為象徵器物仍需探討。
故事裡還有好幾種玉器,像是戰士用的玉矛和玉錛。在故事中,大地女神的淚水化成湖,湖水融合山谷巨石,化成發著青綠光的玉石,是用來對付朽屍的武器。
玉管(左)與卑南文化玉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
史前時代花蓮出產的玉曾被大量使用與流通交易,遍及全臺,甚至遠至菲律賓、越南與泰國。但尚未進入鐵器時代的史前時代,沒有金屬工具如何能精製出各種美麗的玉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生活方式、狩獵形態,都有原住民應用的依據
為了在小說中想像及舖陳石器時代的生活,葛葉融合參考近代原民的生活型態以及學者的研究。例如臺灣原生植物,故事中月橘花瓣用來泡花草茶,獵人會帶烤芋頭上山狩獵,月桃葉可編織嬰兒床,假酸漿葉麵包果可做為食物,竹製弓箭也是傳統武器之一,還有苧麻製成的繩索…… 這些在排灣族、魯凱族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應用。
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計活動,由此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還有大石柱用來支撐家屋。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通常是手製,偶而也會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書中也應用在日常使用的陶罐、陶鍋、陶碗,與小孩玩具陶偶上。
葛葉表示,目前沒有使用到的重要文物是卑南遺址的大石棺,她下一部作品想寫年輕的亞沃和芭黛的故事,就有可能應用到大石棺。
➤主要角色設定
瓦利 :書名《風暴之子》指的是主角瓦利的登場方式。他在海上漂流,臨死之前碰上雲豹指引,要他穿過風暴,被海境部落救起後有了新身分。
黛拉絲 :暱名小黛,部落頭目枷道之女、祭司接班人。活潑好動,沒有什麼事物會讓她害怕,箭術無人能敵。擁有古老傳說風神賜與最偉大獵人百發百中的特殊能力。
亞沃 :瓦利的爺爺,海境獵人的領袖、狩獵導師,經驗智慧雙全,沉穩善謀略。女婿與孫子瓦利被暴漲河水沖走。
卡修 :亞沃外甥,體格健壯,是格鬥好手,從小與小戴、瓦利是死黨,暗戀小黛。
帕娜 :瓦利母親,溫柔有愛,會照顧弱小孩童。
法甌 :枷道之妻,祭司學徒,能用祭司法力為族人療傷。
芭黛 :現任祭司,亞沃已逝兄長之妻,法甌之母,小黛祖母。祭司有操縱水的能力,例如迷惑敵人的霧氣、使水包覆物體等。
➤結合國際音樂家與臺灣藝術家,利用遠古樂器打造主題曲
《風暴之子》出版於2020年5月,同年底,YK樂團跨界打造主題曲〈古老森林的後裔〉(Grandsons of Ancient Forest),讓歐洲古樂器與臺灣古文化碰撞出新火花。
VIDEO
YK樂團由巴塞隆納音樂家Yerko Lorca(約羅卡)和臺灣藝術家Kuan Yin(黃冠螢)共組,曾獲2019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金獎。
這首主題曲結合了世界少見的遠古樂器:西非吟遊詩人的傳統樂器科拉琴(Kora)、經考古發掘,出土於3000年前石碑的西班牙塔特西里拉琴(Tartesstian Lyre),以及古地中海的塔兒鼓(Tar),搭上兩位音樂家的男女和聲,古老而陌生地喚醒人類的無限想像。
其中的主要演奏樂器塔特西里拉琴,是由伊比利半島一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石碑圖案復刻出的樂器,年代恰好與卑南文化時期有所重疊。
➤小說獲各界好評
《風暴之子》出版後,旋即入選2021年「好書大家讀」、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精選之星」特別推薦書。2021年底獲得「Books From Taiwan」平臺推薦,前進全世界第二大書展、西葡語系出版盛會—(FIL)參展,文策院並協助製作故事包與意象動畫,加速與業界媒合。後於2022年入圍第6屆臺灣歷史小說獎決選。
史前館除了將文物轉譯成小說文本,也運用在館方舉辦的活動上。2021年世界閱讀日,史前館以《風暴之子》規劃探訪考古遺址的走讀路線,是伴隨著葛葉想像的一趟東部史前奇幻小旅行。此外也在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辦理《風暴之子》故事情境體驗的親子活動。
VIDEO
➤重新恢復文物實用的魅力
本書期望讓卑南遺址不再只是社會課本裡的一篇章節,而是成為一顆激發民眾對臺灣史前時代好奇心的火種,希望《風暴之子》也能帶領讀者,回到遠古時期的臺灣。不僅具體描繪了史前生活中石器與陶器的應用,也呈現史前部落居民與大自然的互動,以及部落之間的競合關係。
許多讀者表示,自己對史前時代的印象,僅止於歷史課本中的石板棺和石柱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背誦的,並沒有因此引起多了解臺灣史前文化的興趣,直到出現這本以前從未有過的臺灣史前奇幻冒險小說。
例如有讀者親臨臺東史前博物館,見到精緻的人獸形玉玦,感受到極大的震撼,表示「學者推測裝飾用的人獸形玉玦與社會階級有關,一點也不為過。」
相較於考古學者一分證據一分論述的保留態度,小說大膽帶出一個比起學術資料更為生動的史前世界圖像,這也正是文史轉譯的魅力所在。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長庚也分享,考古學總是需要一點想像的支援,在閱讀完小說家對卑南遺址的描繪後,有時會覺得,說不定有些故事中的想像,比學術研究更接近真實的答案。●
Tags:
右側圖片取自:文化內容策進院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豐富的IP想像,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本專題為系列中第二大專題,聚焦當代另一個強勢的媒體形式:「遊戲」,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將在地深刻的文史題材,觸發成不同類型的IP作品。
遊戲令人沉浸的特質,可模擬空間、角色扮演、轉譯文化、承載不同風格的視覺藝術,展現多元敘事的可能。本專題與4間國家級博物館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希望從豐富的館藏文物中,發現臺灣故事的獨特樣貌。
➤融入臺灣史前文化的奇幻文學《風暴之子》
故事發生在距今3000年的史前臺灣。
一年前,海境部落的男孩瓦利(Vali)與父親雙雙在風暴中失蹤,瓦利的母親帕娜因此發瘋。一年之後,同樣的季節又一場狂風暴雨,竟出現一名陌生男孩,昏迷在海岸邊的獨木舟上,帕娜狂奔向他,大喊:「瓦利回來了!」
Vali,是風的古語,也曾是一名少年與一頭雲豹的名字。口中喃喃唸著瓦利二字的男孩漂流到海境部落,儘管他背負著冒牌貨的罵名,但始終堅強地學習生存技能,逐漸成長茁壯。
從小就和瓦利形影不離的美麗女孩小黛(黛拉絲),是族裡年輕人戀慕的對象,也是繼承海境守護者血脈的未來祭司。她不僅擁有「風神的賜福」,將來與她成婚的人,也會成為下任海境部落的頭目。
隨著瓦利的成長,族人間的矛盾猜疑日益加深;與此同時,海境部落遭遇步步逼近、恐怖有如鬼魅的朽屍;部落周遭還有巨石部落、深谷部落等,彼此的敵友關係也錯縱複雜。
身為狩獵團領袖的亞沃(瓦利的爺爺),他將如何帶領年輕族人,一起安內攘外、守護家園?發著綠光的玉石擁有神祕力量,如何助他們化解部落存亡的危機?迷惘的冒名男孩,也在「祖靈允許頂替」的名字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與方向。
臺灣首部史前奇幻冒險小說《風暴之子》,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與奇幻作家葛葉聯手打造。故事以卑南遺址出土國寶「人獸形玉玦」,及大量考古文物為起點,創作出豐沛想像的奇幻世界,帶領讀者進入虛實交錯的新石器時代世界。
史前館緣起於1980年南迴鐵路臺東站新建工程時,發現了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石板棺墓葬群的卑南遺址。這也是臺灣考古史上最完整的史前聚落,廣義面積可達100萬平方公尺,出土遺物數量創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因應文資保存的呼聲,政府在臺東康樂車站南側建立史前館,並將卑南遺址現地規劃為遺址公園。
➤深度田調與探勘,結合臺灣特殊地貌,豐富影像素材,適合各種改編
《風暴之子》雖然是奇幻小說,但作者葛葉為了架構小說中的世界觀,在創作初期研讀了大量相關的考古資料,並前往卑南遺址、史前館甚至其他東部考古遺址,進行深度參訪與探勘,以掌握臺灣史前文化各種聚落的可能樣態。
書中描述了許多考古出土遺物的使用情境,從弓箭、石矛等武器獵具,到生活用的陶器、石錛、紡輪等工具,前述玉器原料皆產自花蓮豐田玉礦,帶出書中主角群的冒險旅程。
葛葉在《風暴之子》後記提到,這是一次非常有趣卻也極為困難的挑戰,因為2300到2500年前(約莫中國的周朝)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卑南遺址僅存巨大石柱、石板棺,以及作工精美的玉器供後人遙想。
她一路走過了臺東火車站、史前文化博物館、遺址公園、都蘭山、卑南大溪、利吉惡地……慢慢形塑出心中的「海境部落」。
葛葉認為,奇幻小說的魅力在於「虛構」與「真實」的結合。從日本《陰陽師》中的魑魅魍魎,可以一窺平安時代的人心;在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的《冰與火之歌》裡,也能看見中古世紀玫瑰戰爭的血腥鬥爭。
於是她設定了「卑南文化人對抗威脅部落存亡的天災」的故事,而朽屍正是旱災的擬人化身。卑南遺址附近寸草不生的利吉惡地,有著月世界的荒涼景觀,在葛葉筆下成為朽屍居住的死亡谷,朽屍無法跨越的巨石河,則是卑南大溪。
史前時期,要對抗朽屍這樣的旱災,除了雨水,人們只有靠信仰了。因此故事中殺死朽屍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玉器,一如傳說中吸血鬼怕十字架。
卑南遺址出土的許多精美玉器,大多是裝飾品與陪葬品,由此可知玉器和卑南文化人的社會行為、儀禮或信仰息息相關。信仰支撐著史前人的靈魂,幫助他們度過災厄。
➤三件國寶級玉飾: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玉管
精緻令人驚艷的玉器,最能顯現臺灣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書中出現了三件真實存在的國寶級玉飾,其中的人獸形玉玦,已被史前館選定為館徽,海境祭司的耳飾即是由此發想。
人獸形玉玦的形狀為雙人並立,頭上是一匹狀似貓科動物的獸形(根據卑南一帶原住民的雲豹傳說,學者推測可能就是已經絕種的臺灣雲豹),獸足即為人形的頭部。葛葉說:「可見人類成為貓奴的時間久矣。」
她說,創作小說就是要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人獸形玉玦的獸在人之上,感覺地位也在人之上。獸可能是守護人類的神靈,也可能暗示祂與人的靈魂相通,所以將之與守護族人心靈的祭司連結。
另一件國寶為鈴形玉串飾,推測原來應是配掛在前額或繫墜於頭帶的綴珠,多出土於女性墓主石板棺中。玉串製作精良且造型獨特,每顆鈴形玉珠體積微小,約在5mm左右,孔徑更小於1mm。故事中葛葉將它配戴在祭司頭上,華麗麗的頭飾外圈綴有無數小玉鈴,頭飾後方有長羽,耳戴玉玦。
第三件國寶為玉管,在書中起初用來連繫人物關係,並暗示著社會階級。一般所知玉管的用途,是由數顆成串配戴於胸前的項飾。而國寶玉管則是出自石板棺陪葬品,長達29公分,5件收攏成束置於墓主身旁。與鄰近國家的同類玉器相較,是目前所知最長的,凸顯臺灣新石器時代製玉工藝的技術高超及世界級的獨特性。有學者認為,長管不利穿戴,是否昇華為象徵器物仍需探討。
故事裡還有好幾種玉器,像是戰士用的玉矛和玉錛。在故事中,大地女神的淚水化成湖,湖水融合山谷巨石,化成發著青綠光的玉石,是用來對付朽屍的武器。
史前時代花蓮出產的玉曾被大量使用與流通交易,遍及全臺,甚至遠至菲律賓、越南與泰國。但尚未進入鐵器時代的史前時代,沒有金屬工具如何能精製出各種美麗的玉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生活方式、狩獵形態,都有原住民應用的依據
為了在小說中想像及舖陳石器時代的生活,葛葉融合參考近代原民的生活型態以及學者的研究。例如臺灣原生植物,故事中月橘花瓣用來泡花草茶,獵人會帶烤芋頭上山狩獵,月桃葉可編織嬰兒床,假酸漿葉麵包果可做為食物,竹製弓箭也是傳統武器之一,還有苧麻製成的繩索……這些在排灣族、魯凱族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應用。
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計活動,由此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還有大石柱用來支撐家屋。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通常是手製,偶而也會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書中也應用在日常使用的陶罐、陶鍋、陶碗,與小孩玩具陶偶上。
葛葉表示,目前沒有使用到的重要文物是卑南遺址的大石棺,她下一部作品想寫年輕的亞沃和芭黛的故事,就有可能應用到大石棺。
➤主要角色設定
➤結合國際音樂家與臺灣藝術家,利用遠古樂器打造主題曲
《風暴之子》出版於2020年5月,同年底,YK樂團跨界打造主題曲〈古老森林的後裔〉(Grandsons of Ancient Forest),讓歐洲古樂器與臺灣古文化碰撞出新火花。
YK樂團由巴塞隆納音樂家Yerko Lorca(約羅卡)和臺灣藝術家Kuan Yin(黃冠螢)共組,曾獲2019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金獎。
這首主題曲結合了世界少見的遠古樂器:西非吟遊詩人的傳統樂器科拉琴(Kora)、經考古發掘,出土於3000年前石碑的西班牙塔特西里拉琴(Tartesstian Lyre),以及古地中海的塔兒鼓(Tar),搭上兩位音樂家的男女和聲,古老而陌生地喚醒人類的無限想像。
其中的主要演奏樂器塔特西里拉琴,是由伊比利半島一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石碑圖案復刻出的樂器,年代恰好與卑南文化時期有所重疊。
➤小說獲各界好評
《風暴之子》出版後,旋即入選2021年「好書大家讀」、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精選之星」特別推薦書。2021年底獲得「Books From Taiwan」平臺推薦,前進全世界第二大書展、西葡語系出版盛會—(FIL)參展,文策院並協助製作故事包與意象動畫,加速與業界媒合。後於2022年入圍第6屆臺灣歷史小說獎決選。
史前館除了將文物轉譯成小說文本,也運用在館方舉辦的活動上。2021年世界閱讀日,史前館以《風暴之子》規劃探訪考古遺址的走讀路線,是伴隨著葛葉想像的一趟東部史前奇幻小旅行。此外也在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辦理《風暴之子》故事情境體驗的親子活動。
➤重新恢復文物實用的魅力
本書期望讓卑南遺址不再只是社會課本裡的一篇章節,而是成為一顆激發民眾對臺灣史前時代好奇心的火種,希望《風暴之子》也能帶領讀者,回到遠古時期的臺灣。不僅具體描繪了史前生活中石器與陶器的應用,也呈現史前部落居民與大自然的互動,以及部落之間的競合關係。
許多讀者表示,自己對史前時代的印象,僅止於歷史課本中的石板棺和石柱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背誦的,並沒有因此引起多了解臺灣史前文化的興趣,直到出現這本以前從未有過的臺灣史前奇幻冒險小說。
例如有讀者親臨臺東史前博物館,見到精緻的人獸形玉玦,感受到極大的震撼,表示「學者推測裝飾用的人獸形玉玦與社會階級有關,一點也不為過。」
相較於考古學者一分證據一分論述的保留態度,小說大膽帶出一個比起學術資料更為生動的史前世界圖像,這也正是文史轉譯的魅力所在。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長庚也分享,考古學總是需要一點想像的支援,在閱讀完小說家對卑南遺址的描繪後,有時會覺得,說不定有些故事中的想像,比學術研究更接近真實的答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說故事的博物館.遊戲篇》藏品之美融和歷史事件,文物修護、角色扮演、空間模擬都令人沉浸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豐富的IP想像,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本專題為系列中第二大專題,... 閱讀更多
說故事的博物館.遊戲篇》集臺灣刑偵空間與技術的大成:安康接待室 ft.國家人權博物館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豐富的IP想像,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本專題為系列中第二大專題,... 閱讀更多
說故事的博物館.遊戲篇》文物修護師是柯南,也是俠醫,市仔頭福隆宮雲龍神龕 ft.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豐富的IP想像,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本專題為系列中第二大專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