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在文化部政策支持下,各地以獨立書店為核心,舉辦「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活動,一棒接一棒,遍地開花,有時同個週末有好幾場活動。這些活動見證閱讀既可以是靜態的孤獨時光,也可以是熱鬧的集體活動。這些創新書市與走讀活動,是在靜態與動態、孤獨與熱鬧之間,不但呈現出閱讀的不同面貌,也是為出版市場探索新的可能。
我自己走訪了好幾場創新書市與走讀活動。
如臺南的「書店好風景」計畫,由「版條線花園(浮生圖像所)」主辦,其中的「工藝微型展——春之祭」採取書籍與工藝跨界合作的獨特方式。即使是非書店攤位,也精選書籍與產品搭配,形成一個動態交流的平台,也讓閱讀結合生活體驗和消費。值得一提的 是,這是我所參與的市集活動中,唯一收取入場費的場次。金額並不高,只要一百元,同時可以折抵消費。所以,背後的考量並不是要以入場費盈利,反倒以此不算高的門檻,篩選出真正精準的目標讀者,讓整體氛圍更加專注與安定,提供真正「靜中有動」的場域, 更重要的是,並以此保證多數入場者都會消費——包括我在內,是相當聰明的作法。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工藝微型展:春之祭(照片取自:「山鳥工場」臉書專頁)
我們從談話中也得知,主辦單位在有限經費中竟一共打算籌辦三場類似這場工藝微型展的主題創新書市,以及另外兩場「兩大主題書展」,包括以圖像創作為主的「南漫節」 , 聚集了許多本土的圖像創作者,無疑值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又如在新竹的「閱讀新流域・新竹風吹過的地方」,以「蚵學園區」的概念為核心,結合文本與地方歷史,帶領參與者實地體驗新竹香山的地方文化與生態環境。活動中,導覽者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說明歷史地景,並穿插趣味問答,引導參與者思考與發問,將閱讀從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走讀,也成為集體共感的互動。我們也談到可能的未來發展,比如將主辦單位設計的小冊子,與出版社合作,擴充成正式出版品,這也是另一種想像:讓閱讀與出版先與在地生活對接,再擴散到其他的媒介與領域。
同樣的形式,在花蓮的「找鱻——從產地到餐桌」走讀活動中,書籍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載體,更成為行動的起點。主辦單位帶領參與者走訪市集,親自參與市場採買、烹飪課 程,最後再帶入相關的知識與閱讀文本,當場不少都是父母帶著家中小孩一起參加,看著小朋友們好奇又熱情地在魚販攤位前發問,在餐廳廚房忙進忙出,那種身體與感官皆投入的學習方式,確實是最佳的飲食教育實踐。
找鱻—從產地到餐桌(照片取自「孩好書屋」臉書專頁 )
找鱻—從產地到餐桌 (照片取自「孩好書屋」臉書專頁 )
閱讀經常被視為一種孤獨的行為,但創新書市的出現,卻將閱讀轉化成社群的聚會。
在「瓦當人文」主辦的創新書市裡,出版社、地方小農與文創品牌共同參與,活動設計注重攤位間的互動,營造出熱鬧的氛圍。活動安排了三個舞台,串聯演出與講座,並透過集點遊戲鼓勵民眾走訪各攤位,讓參與者在互動中自然接觸書籍與文化商品。
這種群聚效應, 讓閱讀成為凝聚地方社群的核心,也讓參與者在熱鬧中找到個人探索的空間。
的確,創新書市可以不只是銷售平台,也能成為社區關係的重組機制。正如主辦單位在與我們談話時指出,辦理活動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藉由市集形式讓平時各自忙碌的團體與個人,有機會交流彼此的經驗與資源。這股來自現場的連結感,常常遠比銷售數字更為珍貴。獨立書店雖然獨立,但並不孤獨,而是分進合擊。
這類活動也突顯了書店新的角色轉變——不只是銷售書籍的地點,而是閱讀社群的連結點與凝聚點。許多書店早已開始透過策展、走讀、講座等活動,還有各種圍繞著書籍、知識與閱讀所延伸出的生活消費面向,閱讀被重新定義成共享的生活型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中主辦單位對於活動流程、品牌形象、行銷策略等細節的重視,無不體現出他們對於書市經營的專業態度與前瞻思維。
我總樂觀地想,書店將會是城市中越來越稀有的公共性場域,進而逆勢生長。但這也表示,書店與閱讀空間的價值需被重新評估與更多支持。
期待這些活動並非只是補助計畫下的短期成果,而是能夠累積文化能量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去。如何讓這些活動成為常態,並建立可持續的制度支持系統,例如與地方政府、企業、社區單位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確保活動可持續發展,主辦團隊也不只是一次性執行者,為了每年補助案而奔波消磨,而是地方閱讀網絡的策劃者與推動者,應該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我也期待更多創新形式的閱讀體驗,例如虛實整合的數位策展、跨領域的社群串聯,甚至讀者共同創造的書市模式。閱讀仍有充滿活力的大好前景。●


Tags:
南漫節(聚場文化提供)
近兩年,在文化部政策支持下,各地以獨立書店為核心,舉辦「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活動,一棒接一棒,遍地開花,有時同個週末有好幾場活動。這些活動見證閱讀既可以是靜態的孤獨時光,也可以是熱鬧的集體活動。這些創新書市與走讀活動,是在靜態與動態、孤獨與熱鬧之間,不但呈現出閱讀的不同面貌,也是為出版市場探索新的可能。
我自己走訪了好幾場創新書市與走讀活動。
如臺南的「書店好風景」計畫,由「版條線花園(浮生圖像所)」主辦,其中的「工藝微型展——春之祭」採取書籍與工藝跨界合作的獨特方式。即使是非書店攤位,也精選書籍與產品搭配,形成一個動態交流的平台,也讓閱讀結合生活體驗和消費。值得一提的 是,這是我所參與的市集活動中,唯一收取入場費的場次。金額並不高,只要一百元,同時可以折抵消費。所以,背後的考量並不是要以入場費盈利,反倒以此不算高的門檻,篩選出真正精準的目標讀者,讓整體氛圍更加專注與安定,提供真正「靜中有動」的場域, 更重要的是,並以此保證多數入場者都會消費——包括我在內,是相當聰明的作法。
我們從談話中也得知,主辦單位在有限經費中竟一共打算籌辦三場類似這場工藝微型展的主題創新書市,以及另外兩場「兩大主題書展」,包括以圖像創作為主的「南漫節」 , 聚集了許多本土的圖像創作者,無疑值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又如在新竹的「閱讀新流域・新竹風吹過的地方」,以「蚵學園區」的概念為核心,結合文本與地方歷史,帶領參與者實地體驗新竹香山的地方文化與生態環境。活動中,導覽者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說明歷史地景,並穿插趣味問答,引導參與者思考與發問,將閱讀從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走讀,也成為集體共感的互動。我們也談到可能的未來發展,比如將主辦單位設計的小冊子,與出版社合作,擴充成正式出版品,這也是另一種想像:讓閱讀與出版先與在地生活對接,再擴散到其他的媒介與領域。
同樣的形式,在花蓮的「找鱻——從產地到餐桌」走讀活動中,書籍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載體,更成為行動的起點。主辦單位帶領參與者走訪市集,親自參與市場採買、烹飪課 程,最後再帶入相關的知識與閱讀文本,當場不少都是父母帶著家中小孩一起參加,看著小朋友們好奇又熱情地在魚販攤位前發問,在餐廳廚房忙進忙出,那種身體與感官皆投入的學習方式,確實是最佳的飲食教育實踐。
閱讀經常被視為一種孤獨的行為,但創新書市的出現,卻將閱讀轉化成社群的聚會。
在「瓦當人文」主辦的創新書市裡,出版社、地方小農與文創品牌共同參與,活動設計注重攤位間的互動,營造出熱鬧的氛圍。活動安排了三個舞台,串聯演出與講座,並透過集點遊戲鼓勵民眾走訪各攤位,讓參與者在互動中自然接觸書籍與文化商品。
這種群聚效應, 讓閱讀成為凝聚地方社群的核心,也讓參與者在熱鬧中找到個人探索的空間。
的確,創新書市可以不只是銷售平台,也能成為社區關係的重組機制。正如主辦單位在與我們談話時指出,辦理活動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藉由市集形式讓平時各自忙碌的團體與個人,有機會交流彼此的經驗與資源。這股來自現場的連結感,常常遠比銷售數字更為珍貴。獨立書店雖然獨立,但並不孤獨,而是分進合擊。
這類活動也突顯了書店新的角色轉變——不只是銷售書籍的地點,而是閱讀社群的連結點與凝聚點。許多書店早已開始透過策展、走讀、講座等活動,還有各種圍繞著書籍、知識與閱讀所延伸出的生活消費面向,閱讀被重新定義成共享的生活型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中主辦單位對於活動流程、品牌形象、行銷策略等細節的重視,無不體現出他們對於書市經營的專業態度與前瞻思維。
我總樂觀地想,書店將會是城市中越來越稀有的公共性場域,進而逆勢生長。但這也表示,書店與閱讀空間的價值需被重新評估與更多支持。
期待這些活動並非只是補助計畫下的短期成果,而是能夠累積文化能量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去。如何讓這些活動成為常態,並建立可持續的制度支持系統,例如與地方政府、企業、社區單位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確保活動可持續發展,主辦團隊也不只是一次性執行者,為了每年補助案而奔波消磨,而是地方閱讀網絡的策劃者與推動者,應該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我也期待更多創新形式的閱讀體驗,例如虛實整合的數位策展、跨領域的社群串聯,甚至讀者共同創造的書市模式。閱讀仍有充滿活力的大好前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12EP6》 以書相遇、與人相聚的燦爛時光——訪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店長張正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現場》我推的書孩子:自己話題自己推,談香港的「自主出版」ft.後話文字、界限書店、藝鵠書店
編按:隨著許多香港人移民台灣,原本多在香港本地書店流通的獨立出版品,如今在台灣也愈來愈容易找到。雖然數量不多,品質卻相當精良,...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9EP5》現流冊店洪沛澤、林潔珊/被文學書店耽誤的咖哩店&音樂祭(喂~)ft. 獨書祭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