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謊言,還是生存?抉擇艱難,理解亦不易:讀《從不說謊的男孩》

如果「真相與謊言間的艱難抉擇」是構成這本小說的經,那麼促使人物們在兩者之間掙扎的情境因素,便是本書的緯。經緯交織下的故事,揭示生而為人的難處,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理解他人的處境有多麼不容易。

➤隨情境變化或不變的人性與抉擇的艱難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非常經典的理論:「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個理論指出,在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時,我們容易過度強調「個人特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1961年,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設計了經典的服從實驗。實驗中,參與者被告知要協助「學習研究」進行,擔任教師的角色,而需要對未答對問題的「學習者」(實為演員)施以逐漸增強的電擊。儘管學習者表現出疼痛或不適反應,多數參與者仍在實驗主持人的指示下持續執行電擊。最終約有六成受試者將電壓施加到最大。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進行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則是另一個(也同樣引發大量爭議的)經典研究。他招募24名心理健康的男性學生,隨機分為「獄卒」和「囚犯」,在模擬的監獄環境中生活兩週。然而,實驗在第六天被迫中止。因為「獄卒」迅速變得專橫,且對「囚犯」施以心理虐待;「囚犯」則出現極端的壓力反應和順從行為。

我們該怎麼解讀這樣的發現?因強大權威指令而變得殘酷的受試者,天生就是殘酷的人嗎?因參與研究而需扮演獄卒身分的學生,在進入此角色之後變得殘忍,這證明了他們體內存有著變得殘忍的基礎嗎?事實上,這類人性爭辯至今仍無定論。但多數心理學家可能都會同意:人性並非堅硬不變,而是一個在環境壓力下具有彈性的存在。

基本歸因謬誤提醒我們,在理解《從不說謊的男孩》裡頭的眾多人物時,我們應該謹慎一些。作為背景的「戰爭」,極大地扭曲了人物的行為,讓「生存」與「保持善良」的抉擇,變得極為艱難。

➤在極端情境的視角下,思考人性需要格外謹慎

人類悖德行為的背後,多半都有其故事。只是,當我們帶著絕對善惡或道德審判的視角看這些故事時,不管對當事人來說怎樣合理的故事,我們可能都聽不下去。

《從不說謊的男孩》故事中,為了活下去,被迫說謊而殘害到他人的尼可,這種行為本身是絕對的惡嗎?父親自殺、被母親拋棄的童年,對歸屬感的追尋,讓烏多走上一條殘忍的路。這種殘忍,真的能百分之百用純粹的惡來解釋嗎?

小說雖然沒有提供確切的答案,卻不時推動著讀者思考:極端環境之下,誠實仍是最高原則嗎?為了生存,我們可以犧牲真實嗎?

回到我們的日常,其實這些困境並不罕見,只是嚴重程度可能低了一點。為了融入群體而說的善意謊言、為了保護他人而隱瞞的真相,或許都暗示著誠實與謊言之間的界限並非如此黑白分明。

戰爭剝奪了人類的安穩與秩序,也逼迫人們面對無數艱難的選擇。在這樣非日常的情境裡,有人因失去人性而墮落,也有人因長出勇氣而昇華——而前者多半不是故事中被讚揚的主角。在每一個輕易的「對、錯」判斷之前,或許可以提醒自己:不管是因生存而妥協,還是因恐懼而選擇沉默,人類行為的背後,多半都有著我們未必知曉的故事與脈絡。

唯有謙卑地承認,我們對他人生命經歷的認識始終有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個困難選擇背後的掙扎與代價。若真的想做些什麼,不妨先放下對善惡的絕對判斷,選擇去了解、去傾聽,去看見那些過程中的艱難。或許,這才是理解人性的真正起點。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從不說謊的男孩
The Little Liar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譯者:韓絜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著有多本小說與紀實類書籍,總計在全球以47種語言銷售超過4000萬冊。他有8本書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包括歷來最暢銷的回憶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此外也寫過獲獎的電視電影、舞台劇、電影劇本、音樂劇,並撰寫全國性報紙專欄30餘年。

他在《底特律自由報》的專欄文章,讓他入選美國國家體育媒體協會和密西根體育名人堂,並於2010年獲頒瑞德史密斯終身成就獎。繼暢銷回憶錄《遇見奇卡》,以及每週線上即時更新、為疫情募款的連載故事《擁抱的溫度》之後,他的最新著作是回歸小說形式的《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艾爾邦在家鄉成立並監管聯營組織S.A.Y. Detroit,旗下有9個慈善營運機構,兼營一間非營利甜點鋪和食品產線,為底特律最欠缺公共服務的市民提供計畫經費。2010年,他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創辦了一間孤兒院,每月定期訪視。他與妻子珍寧同住在密西根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6 11:30
現場》用設計力創造歸屬感與購書體驗,讓逛書展好玩且方便 ft.韓國最大獨立書展策展人李知炫

➤從讀者的情感與行動需求出發:獨立出版所守護的事物:出版與分享

「用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人潮,宣傳效果可以達到80%!」握著麥克風的李知炫露出自信的微笑,如此說著。節令剛過大雪,12月中旬氣溫驟降,牯嶺街滿是參加「世界的讀字公民」書展人潮,不受寒冷低溫影響,沸騰人煙來來去去。李知炫應主辦方邀請,於同場舉行的論壇中,大方分享她的辦展經驗。

來自韓國的李知炫其實是位設計師,成立設計工作室「金綜閣」。她自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的那時開始,舉辦了4屆「Seoul Publishers Table」。頂著俐落短髮的她眼睛炯炯有神,氣場強大。體貼性格不只展現在她所分享的書展舉辦細節,也呈現在當日簡報。演講雖有同步口譯,李知炫在演講簡報依然附上翻譯軟體的中譯,提供聽眾參照。

「Seoul Publishers Table」是韓國最大的獨立出版書展,每年舉辦1次,為期3日,參展者包含多數獨立出版領域:散文、詩歌、小說、插圖、漫畫與攝影等。在李知炫經營的4年期間,參與團隊約有220-290組,包含500至600組賣家,參觀人次則在1萬至2萬之間。

這次來到臺灣,細數4年來的回憶,講到2023年終於恢復實體活動的那時,李知炫笑稱:「可以在這麼正常的環境下舉辦活動,我都快哭了。」


2020年「Seoul Publishers Table」主視覺(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不讓讀者失望,讓出版品呈現:2020年,疫情下時代的社群與物流力

回顧首次承辦書展的2020年,李知炫表示,因逢疫情爆發,原初預定與首爾市政府合作的活動,改在首爾市立圖書館舉辦。然而隨著疫情升溫,制度與規定不斷調整變化,主辦方內部也有過許多爭執不下的討論。這段期間裡活動突然取消的事例並不罕見,但李知炫表示:「如果突然取消,很多出版社與參加者會非常失望,今年出版的書籍也無法呈現給讀者了」,決定挑戰線上辦理書展。

不過,線上書展究竟如何再現實體買書的感覺呢?「視」吃跟「試」吃,還是有著極大差異。於是她們架設了一個網站,讓賣家可以賣書,買家可以買書。她們不斷洽談,希望找到願意承接的物流業者、適合存放書籍的倉庫,也盡力處理各個出版方不同的物流狀況。在無法正常社交的非常狀況下,她們希望,無論如何都能把書好好的寄到讀者手上。


在疫情期間舉辦書展,物流成為一大考驗。李知炫的做法是從所有賣家取得2-3本書,為每本書分配獨立編號,使用編號排列於倉庫中,隨訂單出貨。(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除了配送書籍的用心,李知炫認為,讓出版方知道「我的書是有人在看的」,能由衷感受如此喜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她們安排許多分享會,也籌畫諸如「怎麼製作一本書」這類工作坊,透過廣播放送與Instagram直播。出版社或作者可與讀者互動,獲知讀者的閱後感想,同時也是增加書籍銷量的一個方式。


運用大量直播,舉辦線上活動,促進交流與買氣(截自李知炫活動簡報)

為了增加買賣雙方的交流,李知炫甚至曾經一周安排了72場活動。「我自己也是有點後悔」,她苦笑著說,那時眼前放著10個螢幕,確保所有活動流暢進行,實在是太辛苦了。


2020年SPB20活動首日,計有3,500位線上訪客,網站瀏覽次數達到41,000 次。當日提供的商品包含書籍、套書、書籍與周邊組合等多種類型。看到銷售數字上升,令策展方感到欣喜。(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2021-2022年實體重新出發,充滿挑戰:沒有照明、進場人數受限,團隊氣氛低靡

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對病毒的掌握度提高,21-22年對於實體活動的規定出現彈性空間。和臺灣一樣,韓國也有配戴口罩的政策。當時韓國官方規定,若能保持20平方公尺1個人的容納人數,即可辦理或自主參加活動,因此李知炫決定舉辦實體書展。

然而就在簽約完成,順利租借到理想場地時,才發現由於該處為全新建物,「竟然沒有燈!」李知炫冷靜地描述當時的崩潰狀態。箭在弦上的書展活動已有萬人預定參加,再怎麼崩潰,也要耐心拆除這些意外出現的炸彈。於是她們買了上百個立燈,照明設備完全倚靠人工組裝,整個工作團隊氣氛低靡,直到現在,李知炫依然記憶深刻。


2021年書展現場的直立式燈架,其實是策展方因應場地方毫無燈光設備,而想出來的救急之策(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也因為社交距離的限制,原先千人熱鬧參觀的景況,銳減為半數,最多只能開放500人入場,造成場外大排長龍的狀況。很能轉換情緒、面對挑戰的李知炫指著照片,對現場聽眾笑說:「這是不是很像排隊買名牌的感覺?我的心情突然變得很開心!」她還說,排隊人潮也能吸引原本不曉得、不關心的人們的目光,達到宣傳效果。

➤提供參展方歸屬感,賦予買家舒適購物體驗,讓雙方交流促成業績

舉辦書展時,李知炫始終將出版方的感受放在心上。曾經拉著行李箱擺攤的她,很能同理帶著滿滿期待前來,銷售卻毫無斬獲的出版人,心中失落與沮喪的情緒。「我想讓參加的人都有歸屬感,想要參加我舉辦的活動。」李知炫以自己的設計專業,用心設計、購買器材並手工製作只有參加書展的出版人可以獲得的參加證項鍊。讓參展的團隊,對Seoul Publishers Table策展方也有歸屬感。賣方與買方之間有著連動關係,願意參與的出版社與作者越多,便可能吸引更多他們的粉絲前來參觀書展。


營造參展方的歸屬感,出版社與作家會吸引更多讀者參與(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策展方不僅為參展方服務,也為讀者著想。李知炫在書展中設計了一個corner,專門提供書籍寄送服務。最初是希望促進銷量,後來她意外發現人們非常徹底地善用這項配送功能——有人逛完書展後想往他處逛街購物,甚至有讀者把隨身物品也放置箱內一起寄走。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人也因為這項巧思,得以在書展收攤之後,兩手空空地輕鬆返家。不只門票和周邊商品,李知炫甚至在紙箱外觀上也做了特殊設計,紙箱成為物流運送過程中,一個吸睛的存在。


物流紙箱的外包裝,也可以看見策展方滿滿的創意與設計力(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永續辦理書展:財務獨立的重要性

能夠提供書籍寄送,其實立基於活動針對書展參觀者收取了入場費用。李知炫說,當時有不少反對收費的讀者和出版方,但她認為在文化政策隨時受到政權更迭影響的韓國,如果能夠財務獨立,即使遇見諸如不重視出版產業的總統尹錫悅,無法獲得足夠的補助款項,仍能永續辦理書展,不會受到其他變因的干擾。

2023年防疫措施大幅放寬,壓力減輕,不用再想方設法顧慮疫情的李知炫,轉而思考如何盡可能地留住參與者的腳步,讓他們長時間地留在書展場地。她也開始參加國外書展,接受更多新的刺激,思考如何讓書展活動更加有趣而活潑。


2023年主視覺「Seoul Publishers Table」主視覺(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李知炫(左2)參與臺灣獨立出版聯盟舉辦的活動,進行專場演講,由小說家臥斧(右)擔任主持人(攝影:張震洲)

➤行李寄放角落、一期一會的儀式感、不知不覺開始血拚

在科技與商業模式快速變化的時代,主持人與現場聽眾紛紛拋出問題。大家都很好奇,李知炫認為書展能用哪些不同方式吸引讀者?她認為的「有趣」是什麼、客群又是什麼?

李知炫笑著說,「我是個消費時希望得到完善的服務,龜毛的消費者。」討厭揹著沉重包包逛街的她,不僅設計了寄放行李的corner,為了因應雨季,也有專門放置雨傘的地方。看到提著大包小包、拖著行李箱特地來參加書展的人潮,參展出版攤位的商品一掃而空,銷售成績極佳,她感到十分滿足。


因為有寄放行李與雨傘的角落,讀者可以舒適逛書展(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從進場那刻起,讀者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李知炫透過設計,盡可能地營造特別的氛圍,安排各式各樣的期間限定,務使讀者有一期一會的儀式感——不論是贈品或是工作坊,活動相互累積疊加,讀者不只沒有餘裕思考晚餐到底要吃什麼,還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血拚了3個小時。

李知炫認為,有趣與否影響著韓國人的消費傾向,因此在宣傳上著力於傳遞「這是有趣的內容」的訊息,盡量使用生動文字。雖然主力客群目標是年輕族群,李知炫表示,書展中有形式與議題多樣、細小而又私人的獨特作品,大家帶著各自的故事過來,都能在這裡找到貼合內心,產生共鳴的文字,「獨立書展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邊界!」


李知炫在臺灣的演講,吸引許多讀者與同行聆聽(攝影:張震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5 16:25
閱讀隨身聽S12EP1》一輩子都沒想到,就這樣拿下美國文學界的奧斯卡獎:訪《臺灣漫遊錄》英文本譯者金翎

由譯者金翎翻譯的楊双子小說《臺灣漫遊錄》英譯本"Taiwan Travelogue:A Novel",於2024年11月20日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為第一部獲得此殊榮的台灣文學作品。出生於紐約、在台灣生活了18年的金翎,赴美就讀英美文學,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寫作。英文譯作包括游珮芸撰文、周見信繪圖的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黃麗群短篇小說〈搬雲記〉,以及日本作家江戶川亂步的作品等。她同時也是作家,目前以英文創作,曾獲美國筆會(PEN America)短篇小說新人獎。

本集節目邀請到金翎分享《臺灣漫遊錄》翻譯過程的曲折故事,並暢聊美國文學翻譯、出版產業與台灣的差異,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入圍得獎過程

主持人:首先恭喜金翎得到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得這個獎到底有多困難?

金翎:應該是一輩子都沒想到會得的,在美國也常說這是美國文學界的奧斯卡獎,所以對我來說是非常驚訝、驚喜的一個緣分。

主持人: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有想過得獎這件事嗎?

金翎:完全沒有,只想如果能出版、能有二刷就已經很高興了。因為這是在很多技術層面上比較困難的一部作品,翻譯成英文又更加不容易,很希望能找到它的讀者群,沒有預料到會得獎。

主持人:入圍、得獎的過程?作為譯者是在什麼階段知道?

金翎:其實是出版社去報名的。我得要簽一個同意書:如果入圍的話,11月20號要出席典禮。簽的時候是4月,我想,好啊,就簽,反正也不可能,然後就忘記了這件事。長名單是9月初宣布,總共有五大項,每一項有10本。看到手機傳來消息的時候,剛好在樓梯間,差點摔下去。

10月初宣布短名單,我、編輯跟行銷人員,大家都拿著手機守著《紐約時報》,因為它是在《紐約時報》刊登。我們一直按更新網頁,公布的時候,大家高興得一起尖叫。參加典禮的時候,我很像是在追星,很興奮可以見到許多作家,期待跟他們說話。想說領獎、致詞應該跟我無關,結果最後竟然得獎!我很錯愕,双子就比較冷靜。


台灣首位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的《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左)及英文版譯者金翎(圖源

➤原作的爭議與挑戰

主持人:你知道這本書起初在台灣出版的時候,有引起一些誤解或爭議嗎?

金翎:我一開始不知道,因為看書之前盡量不去讀書評等等。看完之後才知道有一些爭議。

主持人:那你如何看待呢?

金翎:我覺得它就是小說,是虛構的,所以沒有甚麼不舒服的感受。而且讀的時候是滿興奮的,因為它有個所謂「楊双子譯」的這個架構,身為譯者,我認為當作者已經把自己假設為譯者了,那麼譯者的身分在這本書可以發揮的空間,也許是翻譯其他小說的時候不會有的。那時候我覺得這會是個很有趣的挑戰。

主持人:是否因此英譯本的封面才會寫上「A Novel」?

金翎:是,不過這也是美國常見的作法。因為有時候上網查詢書名的時候,只有一兩個單字可能很難找到那本書,所以後面會加「A Novel」,讓大家比較容易找到它。若以「Taiwan Travelogue」為書名,是擔心被歸類為旅遊指南書。

➤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翻譯

主持人:我閱讀中文版時,覺得有種日文小說的語氣,但又有一些感覺特別新或現代感的意識,似乎又不像是日治時期的作品,有種熟悉中的陌生或陌生中的熟悉。身為英文譯者,你有試圖表達這一點嗎?

金翎:有,因為這本書是有意識地以日語翻譯為前提,而我也會日文,所以我可以想像它要假裝從日語翻譯過來的是什麼,再去推測那如果從日文譯成英文的話會是怎麼樣。所以我也是有意識地在做日翻英,雖然原文是中文。

主持人:這很有趣。很多日文小說翻譯成中文之後,讀起來就會覺得像日本小說。當日文小說翻譯成英文後,英語讀者也會感受到這個「日本感」嗎?

金翎:有的,比較常見的用語或表達方式,因為文學、影視動漫的傳播,美國人對日本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例如Sensei(先生,對老師、醫師等的尊稱)或是San(日常對話中對他人的尊稱)。對於會買這類小說的讀者而言,應該不太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翻譯時也有考慮這一點,會讀這本書的人,應該會對日本、甚至對中文相對有一點認識。在這個考量下,可以翻譯得比較準確,也可以試著挑戰讀者。

➤出版過程

主持人:是出版社找你翻譯這本書的嗎?

金翎:不是,是我自己去投稿的,投給好幾家出版社。出版英譯本的這家Graywolf是很前衛的獨立出版社,我知道他們比較願意嘗試一些有挑戰性的作品。

主持人:他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點是什麼呢?

金翎:提案的時候,我說這是一個像俄羅斯娃娃一樣,疊了很多層的一部小說。很多英語讀者可能不知道台灣曾經被殖民,或是不了解近代的歷史、不知道我們的語言跟文化,包括我們的美食等種種層次。

同時我也推薦這是一本探討「翻譯」的書,其中一個主角是譯者。原先出版的時候就有翻譯的架構,現在要再翻譯成英文,所以這會是一個很多層次、很有趣很多元的作品。當時出版社聽了就很感興趣,認為這是沒有人嘗試過的。

主持人:但這個有趣的點可能也是困難的點。我閱讀時覺得內容寫得滿詳細的,我也不知道原來過去的台灣是這樣子。對中文讀者是考驗,我想對英文讀者、對譯者更是。你如何翻譯成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的英文呢?

金翎:我覺得我的編輯Yuka Igarashi協助很多。她是日裔美國人,她了解日本文化,但對中文是完全不熟。有些獨特的、台灣的事情,她看不懂的部分,我們也做了很多討論。她的反應算是我對於讀者的預先評估。

主持人:看不懂的部分怎麼辦呢?

金翎:除了以翻譯的技巧處理,有一個是唯獨這本書可以做的,就是本來的作者楊双子做為譯者已經在書裡寫了很多「腳註」,所以當遇到比較複雜的概念時,我也直接加一個腳註。這在英語的翻譯文學裡是很罕見的,因為他們不會喜歡用這種打斷故事流動的方式來跟讀者解釋,但是因為這本書原作已經有腳註,所以我再加上就是成立的。

➤譯為英語的特殊性

主持人:巧妙使用腳註的方式真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這牽涉到譯者的翻譯過程裡,傳遞了什麼、刪去了什麼?以及如何算是「忠實的翻譯」?

金翎:我在大學、研究所的文學翻譯課中學習到,忠實是虛構的概念,忠實的翻譯到底是達意,還是達字?因為語言不是一對一的,就算找到一個很完美的那個字,但它的意境如果不一樣,讀者還是很難理解。我受的教育比較重視達意,有時候需要改變文字來達成,這點可能跟台灣習慣的翻譯很不一樣。

我覺得這有好有壞。在台灣,譯者的名字會寫在封面上,大家會知道這是一本外來的書、是經過翻譯的。但在美國,基本上常常希望譯者是隱形的。每年翻譯文學、非英文創作的文學大概只占3~5%。如果看電影或電視劇,大家也很不喜歡需要看字幕的外來語言,因為看字幕或看翻譯的話需要去思考。這是不同文化,就得要去理解他們的事。可能普遍認為外來翻譯的就很深奧、看不懂,因為對那個語言或文化不理解,所以在美國會盡量隱瞞翻譯這件事。

我覺得近幾年有一點改變。可能因為韓劇,或者串流平台的發達,讓大家習慣開字幕、看其他國家來的東西,書本上也漸漸會出現譯者的姓名。


由金翎英譯的台灣作家作品,左上起順時鐘:楊双子《台灣漫遊錄》、黃麗群〈搬雲記〉,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

➤以文學翻譯讓世界看見台灣

主持人:你曾說希望透過文學翻譯,讓世界看見台灣。為什麼會有這個使命感?

金翎:我剛開始做翻譯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這個意識,就只是因為會這些語言,如果能在這些語言之間做轉譯的話,我覺得滿有趣的。但過了一段時間,尤其是在碩士班,要選擇作品來翻譯做為報告或論文的時候,我才覺得那我要翻譯我最懂的、我生長的地方。之後我也發現,華語世界裡有很多人會講英文,但台灣是這麼小的地方,人口也較少,又是處在很不容易被看見的地位,所以我希望如果做翻譯這個工作的話,能盡量翻譯台灣作者的作品。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