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穿梭於400年間的歷史碎片,找尋「真相」:周見信《案渡卷河》新書座談側記

年末的周末午後,冬陽灑落,巷弄裡的現流冊店正準備著圖像小說《案渡卷河》的發表與展覽,牆上掛滿創作手稿與歷史檔案,小小空間滿是人們此起彼落溫暖的寒暄。

發表會由創作過程的紀錄影片拉開序幕。面對拍攝者的提問,漫畫家周見信回答:「腦海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應該是船難那幕。」甫由慢工文化出版的《案渡卷河》,是周見信繼《來自清水的孩子》之後,創作的第二部圖像小說作品。同樣以歷史題材發想,《案渡卷河》的時空拉得更長,橫跨了400年。

以何「案渡」?何為「卷河」?為了書名,周見信與企劃本案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往返數次,最後由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定案。《案渡卷河》除可理解為蜷伏書案之上、橫渡檔案之河的意思,與談的真理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戴華萱也以詞性拆解,提出曲流/淡水河考察的解釋。如此饒富意趣的辯證討論,貫穿整場新書發表會。

➤浮動的歷史縫隙

戴華萱問起為何以淡水河作為創作背景,周見信笑稱:「檔案局發來合作邀約的時候,大概以為我會選木柵動物園吧!」他說原本選項還包括新中橫公路、北迴鐵路與高雄過港隧道,面對如此硬篤的工事建設,他和黃珮珊一度想打退堂鼓。

國發會檔案局舉辦的特展「奇蹟之島」,展示關渡大橋、北迴鐵路、高雄過港隧道、新中橫公路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等五項工程的檔案文件,並以此特展內容邀請周見信進行圖像小說創作。

周見信想起求學時代往返北藝大、淡水與石門等地的回憶,十幾年的情感連結,促使他選擇挑戰關渡大橋,以橋的概念架接蜿蜒於淡水河畔的故事。

在《案渡卷河》中,讀者透過小路與阿河二位主角,穿越不同時代斷點,窺見歷史事件:遭遇島嶼原住民的西班牙船難、郁永河的採硫過程、漢人移民與清法戰爭、日治時期被警方捉捕的廖添丁,與現代文明帶來的美麗與哀愁。故事軸線在周見信心中逐漸成型,他打算以仿若看熱鬧的旁觀者視角,串接五段故事。

題材確定,隨之而來的是漫長而細緻的考究工作。潛入歷史支流,周見信運用學術訓練養成的解讀技能,爬梳研究資料。他也拜訪了專職徵集與典藏國家檔案的檔案局,對於修復作業印象深刻。周見信將所見意象化,繪入書中。


《案渡卷河》內頁。周見信將不同角度的史料記載融入故事情節,也將檔案局的修復作業意象化,繪入書中(如右頁所繪,以鑷子夾取「丁」字)。

「所謂的真實是什麼?」學者依據不同史料推衍各自的主張,同樣都是「歷史」,卻有著極為殊異的論點。西班牙神父遇見的那場船難,究竟發生在臺灣北部、中部抑或南部外海?周見信看見「歷史」的不確定性,鑽進縫隙,他埋下想像的種子,在《案渡卷河》裡營造虛擬實境,探問的始終是這個問題。

「當你感受很真實的時候,你會說是假的嗎?」他又拋出了一個大哉問。

書寫檔案的人,保存檔案的人,和閱讀檔案的人身處不同時空背景,各有不同的理解視角,即使閱讀相同的檔案,從中獲致的結論自然不盡相同。周見信笑說,如果再將官方「正史」與民間傳說交叉比對,彼此兜不攏的部分就是更有趣的縫隙了。「歷史」看見的是什麼?看不見的又是什麼?周見信也希望讀者在多方閱讀之後,嘗試自我思考,發展屬於自己的觀點。


《案渡卷河》封底。

➤河岸堆疊的腳步

呼應五個歷史斷代,《案渡卷河》時而出現水彩,時而水墨,也有手繪、拼貼和版畫風格,繪風多變。有時用代針筆、有時毛筆、甚至竹筆等。周見信說,同時運用多種媒材與技法,希望烘托人物及其身分的不同,營造時代差異、歲月堆疊的氛圍。

有趣的是,在擔憂人工智慧帶來衝擊的AI潮流中,他反客為主,利用AI作為創作助力,觀察AI如何完成他發給的指令,「我持續給他更多關鍵字,看著最後的完成畫面想說,喔!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接著再做出自己的構圖。」書封的海浪便是與AI對話的成果,周見信覺得十分有趣,於是保留AI構圖中「不自然的感覺」。

人與科技的對話也出現在第四話〈兇賊末路〉尾聲和第五話〈橋接〉。周見信將貫穿全書、關於真實與虛構的辯證,延展至神話與信仰範疇,融入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同時述說著「我」的破壞力。

「進步」帶來的全是「好」事嗎?好與壞,彷彿硬幣的正反兩面,相伴而生。周見信說每個章節皆可視為獨立議題,亦可連結彼此一起討論。由國家建設作為起點的《案渡卷河》,他在最後想探問的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源,人類可能發生戰爭,相互爭奪,也可能自環境掠奪一切。現代文明使人類社會得以長足發展,卻讓淡水河變成「黑色的河」,動物大量死亡。究竟人類與大自然有沒有和平共生、和睦相處的方式?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宛如擺渡人的小路與阿河,幻化成各種形體,引領讀者跟隨他們任意穿梭時空。由1582年一路前進,遇見西班牙神父、郁永河、張李成、廖添丁的四段人物故事,再回到現代,以完工於1983年的關渡大橋,與預計今(2025)年9月竣工的淡江大橋作為終幕。

戴華萱好奇詢問,既然選擇了歷史長河中的這些故事,那麼有沒有被排除的故事?周見信思索了幾秒,回答原本還有其他選項,其一是隘口遷村,其二為白色恐怖案件的槍決現場,但因為敘事軸線可能偏離,以及資料不足以撐起章節的緣故,只好捨棄。


與談人真理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戴華萱(左)

同樣也是歷史題材,面對上部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周見信開玩笑地質問坐在對面的黃珮珊:「記不住哪年得獎了對不對?」他坦言受到的影響超乎預期。於國內外獲獎無數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已售出多國語言版權,兩年來他與作者游珮芸不停到訪世界多國,參與書展活動。飛來飛去的行程,對於喜歡宅在臺灣的周見信來說,「根本是人生成就解鎖」。

周見信認為《來自清水的孩子》是團隊合作的成果,歷史考究、訪談調查、腳本與草圖協調討論,無一不需要功夫。合作關係就像是舞步,你進我退,我進你退,需要相互理解與許多的耐心溝通。

不同於始終背負著使命感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周見信露出調皮的表情:「《案渡卷河》像是到了新的階段,我覺得有種清新感。」在國外宣傳《來自清水的孩子》期間,他已經忍不住興奮地跟周遭人們分享初步構想。對於題材相對輕鬆的《案渡卷河》,周見信表示這本書的個人性更強,可以用有趣的元素發想內容。

由繪本轉戰圖像小說,周見信喜歡依照受眾設定與故事走向,調整媒材與圖像風格。面對現場聽眾的提問,他表示自己喜歡走一條杳無人跡,具獨有創見的創作路徑,「改變的是講故事的方式,出發點沒有變。」喜歡說故事的那顆初心,他從沒忘記。

周見信觀察,相較於漫畫已可獲得文學獎的美國,臺灣的發展腳步雖然較慢,但近十年漫畫與繪本的市場正逐步拓展。而結合文學性與藝術性的圖像小說,雖然小眾,也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讀者群。

話題轉到主打圖像小說的「慢工文化」,周見信描述慢工如何親力親為,如何講究出版細節,感染會場氣氛逐漸沸騰。「我覺得都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情。對啊!人生就是要做些瘋狂的事情。」周見信熱血少年般地說道:「書也是某種理想的象徵化。」

接過麥克風的黃珮珊先是一陣大笑,「我看起來比較瘋狂,但其實還滿理性的,一切都是有計算過的。」她表示,決定接下案子之後,她判斷這會是具有國際版權銷售競爭力的作品,因此也需要將國外讀者的喜好納入考量。在創作過程中,她提醒周見信:「圖一定要畫得很美!」不只國內的銷售,黃珮珊早已將眼光瞄準國外市場。

反覆詰問真實樣貌的《案渡卷河》,深刻探詢著普世皆通的價值。堅持理想,或許也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案渡卷河
作者:周見信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見信

繪本、漫畫創作者。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學士、臺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碩士、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

2016年以《小白》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2021年以《來自清水的孩子》獲得金漫獎新人獎。出版有《尋貓啟事》、《小小的大冒險》、《小松鼠與老榕樹》、《雞蛋花》、《小朱鸝》等繪本,及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案渡卷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3 12:00
童書書房》洪水無法淹沒的繪畫!阮越清與插畫家Minnie Phan合作的繪本《西蒙》,及其他藝文短訊

【柯克斯書評及學校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圖畫書】

以《同情者》(The Sympathizer)獲頒2016年普立茲小說獎的作家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生於越南,兒時以難民身分與父母一起抵達美國。阮越清和插畫家Minnie Phan合作的繪本《西蒙》(Simone),講述一名越南裔美國女孩與她的母親在撤離家園後發生的事情,這本情感動人、詩意且令人難忘的繪本,入選2024年柯克斯書評(Kirkus)年度最佳圖畫書、2024年學校圖書館雜誌(SLJ)年度最佳圖畫書。

「那時,我只是個跟妳同樣年紀的小女孩。所有我帶得走的事物就是我的蠟筆,那是我最珍視的東西。」夜晚,當野火威脅到西蒙的家時,她被媽媽叫醒,改變生活的旅程即將開始。在她們前往體育館避難的途中,媽媽告訴西蒙,自己年幼時曾經歷越南大洪水,洪水過後她如何被迫撤離家園。

有藝術天份的女孩西蒙喜愛繪畫,她鼓勵同在體育館避難的孩子們一起畫畫,畫下他們的處境。幾天過後,西蒙和她媽媽很幸運的還能夠回到自己的家,然而,她對環境的看法卻全然改變了。當西蒙與她的新朋友們開始著手一起創作藝術時,她意識到,儘管他們還很年輕,但他們可以勇敢夢想,為了永續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西蒙》內頁(圖片來源:booksofwonder

談到創作這本書,插畫家Minnie Phan認為,「並非只有成年人才能談論氣候變遷、自然災害之類的事情。創作這本書一方面讓我們認識正在發生的事,另一方面是讓孩子們團結起來一起工作,發揮創造力。我畫這本書不只是為了讓父母感受和閱讀,而是為了讓孩子們看見自己。藝術正在將孩子們聯繫起來,他們開始對話、對世界產生好奇,這本書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合作的方式。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能否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當孩子們湧現各種情緒時,父母能夠傾聽,真正的傾聽,並且看見孩子們畫的畫、說的話。」

故事作者阮越清則說,「我認為兒童文學可以處理很多複雜的事情。我和我4歲和10歲的孩子讀了很多兒童文學,所以非常信任孩子們有能力去討論和思考一些困難的問題。當兒童文學單純而美麗時,我也會被它感動。兒童文學能在讀者的情感層面上發揮作用,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面對故事及藝術時皆然。」

阮越清表示:「一本好書必須是一件美麗的藝術品,對我來說這始終是最重要的。我讀了很多兒童讀物,有時會想,『哦,訊息太強烈了,如此顯而易見,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並不出色,所以算不上是一本好書。』因此我認為,首先,《西蒙》必須在美學層面上影響讀者的情感。而這本書確實做到了。」


《西蒙》內頁(圖片來源:booksofwonder

【瑞士兒童圖書獎】

瑞士兒童圖書獎(Le Prix suisse du livre jeunesse)每年頒發一次,旨在協助瑞士作家、插畫家及出版商,讓大眾更深入了解和欣賞美麗的書籍。該獎項突顯了多樣化、真實而生動的文學作品對於提高兒童和青少年閱讀動機的重要性,表彰年度兒童和青少年文學傑出作品,包括圖畫書、紀錄片與漫畫。獎項獲得瑞士書商和出版商協會(Schweizerischer Buchhandels- und Verlags-Verband SBVV)、瑞士青年和媒體學院(ISJM,優先推廣文學領域的閱讀、文獻記錄、文學研究並深耕青少年閱讀),以及索洛圖恩文學日(Journées Littéraires de Soleure)的共同支持。


左:Fanny Dreyer/右:Victoire de Changy(圖片來源:瑞士兒童圖書獎官網

2024年瑞士兒童圖書獎得主為比利時作家Victoire de Changy與瑞士插畫家Fanny Dreyer合作的美麗繪本《珍藏品》(Collections)。為什麼我們如此熱愛收藏?是因為發現獨特寶藏的樂趣?因為鵝卵石或板栗展現的美麗?還是我們對於承載記憶與過往的珍藏品的認同?這本深刻、細緻而美麗的圖畫書向我們展示了7位孩子珍藏的寶貝,還有一位藝術家在日本沿海的一座小島收集眾人的心跳。書中優雅且令人感到愉悅的繪畫喚醒我們的美好回憶,打開我們觀看時間和空間的新視野,讓我們專注於看見大千世界美麗的珍藏品。

評審團被這本書所展現的藝術共通性吸引:「比利時作家Victoire de Changy的詩意文本和瑞士插畫家Fanny Dreyer的雅緻繪畫,讓我們與珍藏品建立起的情感關係變得顯而易見,並且沉浸在這份深刻的感受之中。每件珍藏品都以栩栩如生的繪畫形式呈現,不僅提供創意十足的閱讀體驗,更喚醒人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這本書的獨創性照亮了我們與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同時讓孩子們的心隨著熱情的節奏怦然跳動。」

【法國龔固爾高中生獎】

法國龔固爾高中生獎(Le Prix Goncourt des lycéens)創立於1988年,每年舉辦,並由法國高中生選出年度得獎書籍。該獎項由法國國家教育部、法雅客(Fnac)書店 和「閱讀之聲」(Bruit de lire,閱讀寫作協會)合作,在龔固爾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舉辦,目的是將當代文學介紹給高中生並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獎項提供所有法國高中參與的機會,一般公立及私立高中、技術職業學校、農業學校、監獄中心及海外法語教學機構等均可參加。每年提供將近兩千名法國高中生閱讀龔固爾書單中的精選小說,經過兩個月的認真研讀,由每個地區選出的13名高中生代表參與閉門會議討論,最終宣布獲獎書籍。

2024年龔固爾高中生獎得主為法國作家桑德琳・科萊特(Sandrine Collette)小說《黎明前的瑪德琳》(Madelaine avant l'aube)。故事描述在一個不受時間影響的地方,眾人稱它Les Montées的小村莊裡,對於Ambre和Aelis這對雙胞胎以及老去的Rose來說,這裡就是一個國家。這裡的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每個家庭都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咬牙忍受不公平的對待,哀傷的事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直到那一天,一個飢餓而狂野的小女孩瑪德琳從森林裡走出來。

瑪德琳被小村莊收養後,展現了她的熱情、勇敢與活潑,十分討人喜歡。然而,她眼中卻殘留著一絲不太對勁的小火焰,一團小小的火焰,有一天會燃燒世界。瑪德琳是個不屈服的人,她就是那個即將顛覆世界秩序的人。桑德琳・科萊特在書中質疑事物的秩序,探究反抗的本能,並以令人炫目神迷的文筆,提供了一首家庭關係的頌歌。

【韓國繪本作家李芝殷跨足小說創作】

韓國繪本作家李芝殷(이지은)擅長以獨特的想像力和繪畫風格來講述生動幽默的故事,為韓國圖畫書帶來新穎的原創性。《月亮不要哭》(울지 않는 달)是她第一次穿上小說家的衣服與讀者見面,書中插畫也由她執筆。《月亮不要哭》以純粹而溫暖的筆法,講述月亮從天上掉落人間,在殘酷且美麗的地球上所經歷的生活。彷如一曲情歌,也像一首詩。

月亮收留了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並與野狼卡納一起撫養這個孩子。小說敘事猶如層層寶藏,最終關係到我們從哪裡來、為了什麼而活。李芝殷以深情的關懷寫下這本小說,獻給閱讀她的圖畫書長大的孩子和青少年。迷人的小說就像月亮般,為此時此刻感到迷惘和徬徨的人們帶來些許安慰。

你心裡是否有珍惜的人,即使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也會去保護他?小說融合現實與幻想元素,展現深刻的情感,尊重自然,吸引人心。對於質疑生活是什麼、直面內心風暴的青少年,或者苦苦追憶曾經錯過而感到悲傷的成年人,《月亮不要哭》是一本獨特的小說,傳達了我們尚能恢復的希望之光。

韓國兒童及青少年文學評論家金智恩(김지은)認為,「這本書記錄了一個令人驚嘆且勇敢的愛情故事,能夠與我所珍視的生命分享我的撫觸和呼吸,也許這就是生命的真相,愛的真諦。」這本美麗的小說,溫柔的撫慰受過傷卻還活著的人們。


《月亮不要哭》內頁插圖(圖片來源:yes24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評》怪物橫行的城市,一位狼人小女孩眼中的謀殺案:《我的怪物日記》

世界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怪物。怪物令人恐懼,因為他們樣貌醜陋,因為他們與眾不同,因為他們可能對「人」造成威脅。這世界上存在「壞怪物」,他們不想讓別人自由,他們希望世界能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他們想要人類害怕。另一方面,我們有成為「好怪物」的嚮往與衝動,因為怪物不死,因為怪物的存在能安慰人心,因為怪物擁有強大的力量,即使不容於世人,怪物也能以各種姿態活下去。

➤怪物新人

《我的怪物日記》英文版出版於2017年,是作者艾彌兒・菲利斯(Emil Ferris)的第一本圖像小說。在畫這部圖像小說之前,菲利斯是自由工作者,接案畫插畫還有設計玩具。這本書出版後,一舉拿下了安古蘭漫畫最佳作品獎和艾斯納最佳藝術獎等多項漫畫大獎。可以說,這位當時已年過50的單親媽媽,就是圖像小說界的「怪物新人」。

菲利斯創作這本書的契機,是因為40歲時感染了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這種病毒透過帶病原的蚊蟲叮咬傳染,大多數人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菲利斯卻因此腦部受損、下半身癱瘓。醫生告訴她,她可能永遠無法行走,但對她來說影響最大的是,身為藝術家的她,手卻不聽使喚。

菲利斯發表過一篇短篇自傳漫畫〈那一咬,改變我的一生〉(The Bite That Changed My Life)就是在談這個經歷。她被叮咬的時機,甚至象徵性地發生在她40歲的生日派對上。蚊子的「一咬」(在她的想像中,蚊子以品嚐陳年美酒的態度評鑒她的血液)仿如吸血鬼的一咬,將她變成一個「怪物」。

在復健過程中,菲利斯開始練習用僵硬蜷縮的手畫畫,並在父母的母校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創作。最後,她花了6年的時間完成這部700頁的巨作:《我的怪物日記》。因為篇幅龐大,因此漫畫出版社分成上下兩冊出版,第二冊英文版已於2024年5月出版。

➤怪物外表與人皮下的怪物

《我的怪物日記》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芝加哥,主角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名叫凱倫。凱倫從故事開頭就決定要變成怪物,在整本書裡也都以小怪物的姿態示人。故事的上集主要圍繞著鄰居阿姨安卡之死,凱倫不相信安卡的死是因為自殺,因此決定開始當個偵探,調查究竟是誰害死安卡。情節便以此開展,描述凱倫的母親薇拉.雷耶斯、哥哥迪茲、鄰居、其他同學、朋友,以及關鍵人物——安卡的故事。


凱倫開頭就把自己畫成狼人,後面則偏向半狼人半小女孩。(圖源:鯨嶼文化/© 2016 by Emil Ferris, Fantagraphics Books Inc.)

菲利斯曾在一場訪談中提到,這個故事裡的事件「全都沒發生過」,但「整個故事是真的。」這直面了虛構與真實事件之間的模糊地帶,反而加深了故事本身的真實感。

她形容小時候住的區域,是個「滿是倖存者」的地方,那些人全都是生活在體制之外的人,鄰居有非裔,有阿帕拉契山的白人礦工,還有許多離開原居住地的美洲原住民等等。她形容「這些人非常美麗,他們吃了很多苦,卻極為強大」。


圖源:鯨嶼文化/© 2016 by Emil Ferris, Fantagraphics Books Inc.

菲利斯聽了很多故事,做了筆記,改編他們的故事並放進自己的漫畫中。這些人物令她著迷的原因在於,她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怪物。她天生脊椎側彎,童年多半時間無法像其他小孩一樣到處跑跳。她嚴重駝背,因此少時有段時間會想像自己是隻小狼人,被高大魁梧的科學怪人抱在懷裡。

菲利斯為作品做了相當充足的背景研究,為了某些段落,她爬梳二戰前後的德國歷史。但真正讓她的作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她的敘事方式,以及她如何將自己著迷的怪物放入故事裡。她讓怪物成為貫穿古今的重要母題,揭露人類在怪物外表下,有著既善良又殘酷的本質,也有人披著體面的外皮,實際上卻是內心醜惡、不折不扣的「壞怪物」。

光看書封,就能對菲利斯特殊的繪畫風格留下深刻印象。她使用一般油性原子筆作畫,而且不打草稿,直接畫在筆記本上。讀者看到的內文,就是筆記本的翻拍。她在訪談裡透露,「不是我選擇了這樣的創作方式,而是這樣的創作方式選擇了我」。在手部癱瘓的復健過程中,這是她能找到最自然的表達方式。她描述那時自己的手蜷縮得像爪子,但她有點喜歡這樣,因為這讓她像個怪物。

可以看得出來,菲利斯是拿著原子筆,一筆畫、一筆畫重複疊在紙上。這種作法呼應了小怪物凱倫對事物的看法——她對事物的看法與哥哥、母親皆不同,她認為事物像照片,「必須靠近看,雖然看起來是灰色,其實是許許多多墨黑小點在純白的紙上所形成的。」

這點也能對應到整個故事:我們需要一點一點將線索加疊,才能勾勒出真相。在書裡,我們常常可以發現菲利斯的畫和凱倫的畫是交疊或拼貼在一起的。她們用線條勾勒出細膩、充滿靈魂的肖像,有時搭配上奇異的顏色,畫出俗艷、充滿B級感的恐怖雜誌封面。而故事的黑暗真相,就在這不斷加疊的線條中慢慢鋪陳,呼之欲出。


圖源:鯨嶼文化/© 2016 by Emil Ferris, Fantagraphics Books Inc.

➤真相可以是艷俗與神聖、B級漫畫與博物館藝術品

菲利斯在書中處理了許多殘酷、令人無法直視的沉重主題,卻用誇張到近乎搞笑的恐怖雜誌封面作為每章節的開頭,裡面還穿插許多有趣、幽默的片段。我們目睹的是某些人生命中最沉重的一頁,看見怪物遭受歧視、剝削與虐待,但這之中卻總存在零星的生命之花。那是極為旺盛、強大的力量,彷彿呼應著鬼魅般的安卡告訴凱倫的那句話:「永遠別讓任何人的黑暗,把你送進自己的黑夜。」菲利斯筆下的人物在最黑暗的時候,仍有找到光點的能力。既使被摧毀,卻仍有以被摧毀的殘缺姿態繼續下去的韌性。


圖源:鯨嶼文化/© 2016 by Emil Ferris, Fantagraphics Books Inc.

讀這本漫畫時,很難不注意到書裡引用了大量名畫。作者用原子筆臨摹了這些名畫,讓這些畫作巧妙地穿插在情節中。凱倫從小接受哥哥的藝術教育,故事裡出現多次參觀藝術博物館的場景,也展現他們兄妹倆如何用聯覺(Synesthesia)去欣賞這些名畫並對藝術做出的反思。

我們看見兩位藝術家的養成過程,重新意識到,向所有民眾開放的美術館有多重要。作者在訪談中提及,小時候父親常帶她參觀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這些經驗非常寶貴,她覺得自己是透過繪畫去理解世界的。


哥哥迪茲時常帶凱倫去美術館看畫。(圖源:鯨嶼文化/© 2016 by Emil Ferris, Fantagraphics Books Inc.)

菲利斯喜歡怪物,接觸這些名畫時,她發現,它們也多半跟怪物有關。從另一個角度看嚴肅的宗教畫,會發現它們有時相當俗艷、直白,甚至天主教的聖人聖克里斯多福自己就是半人半狗(善良、神聖的怪物)。神聖的東西與最直率、最豔麗的俗物即為一體,如同作者小時候讀艾蜜莉・狄金生,也讀《MAD》惡搞雜誌;喜歡藝術名畫,也喜歡通俗的B級恐怖片。她認為這兩者之間沒什麼不同。

這樣的看法也呼應了《我的怪物日記》這部圖像小說本身。這部作品有非常嚴肅、沉重的一面,但在閱讀過程中,卻總能感受到一種輕盈。裡面會出現「那些女人教會我,接納被玷污的東西」這樣強而有力的說法,也有「百老匯是芝加哥扭曲的脊椎」這樣怪誕、充滿詩意的描述。其中更穿插許多幽默的細節,如凱倫與親朋好友共同創造出新奇古怪的詞彙:蝨子樓梯、洋蔥圈總統、不公特快車、線索湯、札爾諾伏獎⋯⋯

《我的怪物日記》是一本極不尋常的圖像小說,不只因為其敘事、繪圖手法,也因為怪物元素、社會百態、歷史和懸疑精巧地交織在一起,渾然天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本身,我們不太可能在讀完之後不受震撼。裡面出現的每一個角色,都如此讓人印象深刻,就連如鬼魂般出現又消失、令人捉摸不定的人物,都會讓你惦記到故事的最後。這個故事會讓人想起20世紀經典圖像小說《鼠族》與《歡樂之家》,但突破了現有的敘事手法,描繪出幽默、充滿詩意、動人的眾生相。

安卡究竟是不是自殺?如果不是,那是誰殺了安卡?《我的怪物日記》第一冊結尾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讀到後來,我們可能會像小怪物凱倫所說的:「有時候,你不會讓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你不一定想知道答案,就算知道答案,你一定會想追問真相。而看完第一冊,你就會知道「答案」,為了「真相」,你一定會想要看第二冊。

文中提到的訪談內容皆出自本支影片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的怪物日記
My Favorite Thing is Monsters
作者:艾彌兒・菲利斯(Emil Ferris)
譯者:穆卓芸
出版:鯨嶼文化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彌兒・菲利斯Emil Ferris

知名美國作家、漫畫家,以及設計師。1962年出生於動盪年代的芝加哥,至今仍居住在那裡,也因此她是一切怪異和恐怖事物的狂熱愛好者。她擁有芝加哥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碩士學位。My Favorite Thing is Monsters(《我的怪物日記》)是她以虛構的圖畫日記形式呈現的圖像小說處女作,曾被多家出版社婉拒出版。2017年,也就是她55歲那一年,終於在極具影響力的圖文出版社Fantagraphics Books獲得出版,從此一鳴驚人。該書上市後,除了創下Fantagraphics Books創社以來單書最高累印量,也橫掃圖像小說及漫畫各大國際獎項,堪稱圖像小說界當年的現象級出版書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