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連接人生起點與終點的串珠項鍊:讀聶魯達《疑問集》

寫作者仰望著文字的巨人時,或多或少都曾自問過:留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本書將會是什麼?然而生命難以預料,人生是否還有明天是永恆存在的謎題。寫作的筆是否能持續到生命的終點,在如今高齡化社會下,要如何克服生理障礙,神智清醒地寫到最後,更是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

《疑問集》是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逝世前幾個月完成的作品。當時他已68歲,並且被診斷罹患癌症。然而即便如此,生命到哪一刻將告終仍舊是個不解之謎,唯有繼續走到盡頭才能知曉答案。所以如果將這部傑出的作品視為詩人在偉大的一生尾聲所做的總結,是不完全合理的,更何況聶魯達的死因至今仍是個歷史公案,各界人士繼續為查明真相奔走中。

然而,如此充滿哲思、奧祕的詩集——請容我用上最通俗的字眼,「神祕」來形容——確實為聶魯達一生豐沛的創作畫下完美的句號。


1966年,聶魯達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錄製詩歌。(圖源:wikipedia)

➤遇見疑問

我何其有幸,在二十幾歲時遇見這本詩集。彷若那一年盛夏時節翩然落在眼前帶點斑黃的綠葉,詩集裡其中幾個句子就這樣叩響我的門扉,闖進我對文字認識仍甚少的生命中,並留下了印記。

「對每一個人4都是4嗎?/所有的7都相等嗎?」

「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靜止的火車更憂傷?」

這些句子鮮明地留在記憶中。整本詩集以數百則讀來簡短、輕巧的問句組成,每一句乍讀之下都明晰、純粹,然而不久之後它們便兀自在腦海中輕晃起來,彼此之間無聲碰撞,稍稍改變揚起與落下的角度,於是原本的明晰漸漸變得渾沌,起初的純粹轉而意有所指。

就在此時,晃動再次激起好奇心,讓人不住地想抓住可能相似的答案,卻發現手裡握著的只是更多提問,更多的疑惑。就這樣,從一片樹葉開始,最後徹徹底底陷進一座樹林,卻是讓人心甘情願陷落在裡面,成為問題的一部分,相互擦撞。

十幾年後,當我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每日面對孩子連番轟炸的提問,我又想起書架上這本詩集。這一次,我重新看見聶魯達詩句中隱藏著屬於孩童的足跡。這是詩人到了晚年,沉澱後的心境嗎?或者真如人們所說,到了老年時,特別容易想起童年的夢呢?

➤回顧如果

這本詩集就像通往人生起點與終點的通道,直直穿過雜亂錯落與容易失焦的中段,卻又好似輕輕拉起串珠頭尾的兩段繩子,打上一個結,便將中間那些容易失散與混淆的部分都成了亮麗的串珠,成為一道醒目且明快的註解。

我深深被這些詩句再次鼓舞,於是從詩集中挑選了其中36句充滿童心的提問為題,創作童詩,集結成詩集《一隻貓會有多少問題?》。這是我自時空遠端傳送的訊息,希冀能與聶魯達對話。真想知道詩人若在某個次元中有機會讀到,會有什麼反應呢?

但如果聶魯達在1973年躲過死亡的劫難,說不定會繼續寫下去,直到80、90歲,而且想必會多談幾場戀愛。那麼更老的詩人會寫下什麼呢?

哎呀,我又犯了好奇心的毛病,開始猜測起來。

不知道下一個10年再次拿起這本書,或者20年、30年後,面對詩人的提問,我是否會更有自信不會在其間迷路?將書本掩上,停止更多的追問,我把書本放回架上,並滿心期待下次重返。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疑問集
Ellibro de las preguntas
作者:聶魯達(Pablo Neruda)
譯者:陳黎、張芬齡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聶魯達

1904-1973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世紀最重要拉美詩人

10歲提筆,13歲開始投稿,19歲出版第一部詩集。早慧的聶魯達一生情感豐沛,對生命充滿探索的好奇心,對文學創作懷抱強烈的使命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畢生創作《地上的居住》、《一般之歌》、《元素頌》、《狂想集》、《黑島的回憶》、《疑問集》等許多動人的土地與生命的戀歌,致力於實踐「詩歌當為平民作」的理念,被視為「國民詩人」。

雖然聶魯達的詩風歷經多次蛻變,但是私密的情感生活始終是他創作題材的重要來源,20歲、48歲、55歲時出版的三部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船長的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即是明證。他的詩具有很奇妙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相信「在詩歌的堂奧內只有用血寫成並且要用血去聆聽的詩」,並且認為詩應該是直覺的表現,是「對世界做肉體的吸收」。

《疑問集》為其逝後遺作,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天地、萬事萬物的終極追問,既關注自然奧秘,也思索人與萬物的關係、生死議題。為認識這位諾貝爾文學獎詩人的一部重要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09 11:30
童書評》10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好作品:讀艾娃.林斯特《我的眼淚果醬》

什麼是「10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那種好作品」?這是瑞典的書評對圖畫書創作者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作品的讚譽。讀者若仔細讀過《我的眼淚果醬》,便知絕非溢美之辭。


艾娃.林斯特(圖源:wikipedia)

中譯版作者介紹裡提到:「簡潔的圖像語言、獨特的幽默,以及如詩的畫面,展現圖畫書創作的藝術與文學層次」,是非常中肯而實在的指標說明。其中的簡潔、獨特、如詩、有層次,指的是表面看似簡單但內涵豐富,而且沒有一般常見的套路公式。簡約的圖畫書很容易讓人快速翻閱過去,我們如果以不多思考的慣性閱讀方式去看待這本書,很可能就會錯過它的藝術與文學層次。

市面上有很多屬於文學類卻毫無文學性的圖畫書,很多充斥大量情節卻內涵單薄的圖畫書,使得讀者養成不多加思考的閱讀習慣。而且,不管是讀者或創作者,有些成人顯然分不清什麼是文學的啟發,什麼又是自己「為小孩」演繹或延伸的教育道德訓示。

《我的眼淚果醬》描繪了一段充滿細膩人性的情緒經驗。「情緒」是童書的熱門主題,可惜越來越多作品趨於公式化,彷彿在為小孩開藥方,卻沒有真正幫助小孩認識自己或人生。幸好林斯特沒有忘記,身為文學家的職責是深入理解、探索、描繪人性。這本書看起來好像沒有敘述什麼特別的事情,實際上是以充滿文學語法的圖像和精準的文字,毫不簡化的訴說兒童情緒的真實內涵。

➤如何不簡化孩子的情緒,又能貼近兒童的特質?

許多成人(或刻板化的童書)經常將兒童的人際關係視為單純幼稚。其實兒童也像成人一樣,人際關係中有許多曖昧與模糊的空間,好或不好的分界時常在變動,困擾著他們。

書裡的主角法蘭克察覺自己被排斥、遺棄而感到悲傷。情緒經驗裡的迷惘,使悲傷添加了無法言喻的痛苦。這種細微卻折磨的迷惘,很少被放大檢視,因為很難表述這種莫名其妙的感受︰「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怎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成人當然也可能有這樣的經歷,但小孩恐怕更難以承受。因為缺乏足夠的人生經驗和視野去看清和掌控現實,使他們感到無奈和無力,這是他們在成為獨立自主的成人以前,必須一直忍耐的感受。

是的,小孩一直在忍耐自己的不知所措。這種時刻的小孩像身陷迷宮,隨後像鑽進牛角尖似的把問題和感受過度放大,進而影響認知:「每次都這樣!總是這樣!會一直這樣下去!」

當他們認定整個世界都對自己不友善,不知如何是好,便將自己封閉起來。有些孩子會用哭鬧或胡言亂語來發洩壓力,有些孩子則擺出臭臉、閉緊嘴巴,即使淚流滿面仍不言不語。這些無法用「理性的語言」溝通的小孩,不是「愛生氣」或「不願意聽話」,比較像「卡住了」,卡在一個迷惘的平行時空裡。

關於這種說不出話來的處境,也跟兒童特質有關。國小高年級以下的小孩,感覺與想像都很豐富,但抽象思辨能力不足,抽象的語言或文字不是他們最擅長的表達和溝通工具。成人想理解小孩,不能只靠言語問答,要多觀察,觀察他們的表情、眼神、動作。

《我的眼淚果醬》的風格很貼近兒童的特質。文字很少,沒有太多解釋性的敘述或對白,只有與圖像互補的指出角色的想法和行為。圖像本身蘊含很多文學鋪陳與設計,讓讀者直接觀看角色演出,同時感受畫面的情緒氛圍。作者運用大量的不確定和留白,製造出迷惘、說不清楚的感覺。


ALLA GÅR IVÄG © Eva Lindström, 2015《我的眼淚果醬》小麥田出版

➤細讀《我的眼淚果醬》,眼神是重要的線索

書裡的角色和事件都帶有不確定的成分:角色的造型奇特,是人還是什麼動物?大家為什麼走掉了?法蘭克和玩伴之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法蘭克為什麼被排斥?最後大家真的和好了嗎?故事裡都沒有答案。

讀者可能因此很不習慣,我們總覺得要知道為什麼才能解決問題啊。但現實人生不是規畫好的劇本,我們常常不知道為什麼,而且可能永遠無從得知。日子要怎麼過下去,可能才是重點。而這些角色究竟是什麼,跟故事的重點其實也沒關係。這些設計,使得讀者的焦點集中在普遍人性的層次,關注角色經歷的迷惘和悲傷,以及人性可能的發展和回應。

全書的色彩明亮柔和,奇特的描繪出普通日常甚至帶點趣味的世界,卻有壓抑的悲傷痛苦在其中。封面和封底是同一個場景。封面中,法蘭克身處下方,形色黯然,眼望三個玩伴。三個玩伴位居上方,興高采烈,無視法蘭克的存在。兩者有強烈的對比,之間還有長條深褐色塊,宛如一道隔絕的橫溝。歪斜的滑板車像玩過後被棄置一旁,還有封底上方那個表示路障的圍欄,都象徵法蘭克的處境。


《我的眼淚果醬》封面與封底

書名頁的左頁是灰色樹幹和狀似垂淚的枝葉,呼應中文版的書名文字。從頭到尾,眼神是重要的線索,透露沒有明說的訊息。大家走開的時候,眼神與行進的方向相反,對象是走在後方、畫面之外的法蘭克嗎?這種似乎暗藏玄機密謀的設計,使角色與情節多了表面下的層次,指涉出看不見但真實存在的空間。

法蘭克孤零零的經過一大片空地走到畫面最右邊,與最左邊的角色黑影(三個玩伴?)之間有很長的距離,畫面上以樹幹分隔。


《我的眼淚果醬》書名頁

這樣的設計在場景裡不斷出現,法蘭克和玩伴之間總有樹木、柵欄、窗戶、門之類的物件擋在中間。直到最後一起喝茶時,四個角色才有較接近、無障礙的位置關係。不過,眼神說的是另一回事。

三個玩伴其實一直注意著法蘭克,是刻意孤立還是惡作劇嗎?要看看法蘭克的反應如何嗎?三個好像沒做什麼的角色,散發著沒有明說的惡意,使孤立無援的法蘭克滿懷說不出的悲傷,「每次都是這樣,每次都是。」他終於不再跟隨、企盼,轉身背對玩伴以及所有路障圍欄,走自己的路。

接連四個跨頁畫面都在法蘭克的家裡,靈活的視角轉換使同一個場景的畫面有變化且生動有趣,並藉由各種細節,指涉角色在這個空間裡的情緒、欲望、思想和行為。他開始哭泣時,眼神透露著心裡的希望。他按部就班做著果醬。400公克的糖份量不少,大約兩個量杯或25茶匙。


ALLA GÅR IVÄG © Eva Lindström, 2015《我的眼淚果醬》小麥田出版

作法「由他自己決定」有多重含意,暗示他的心態轉向主動、自主,開始積極創造自己的局面。圖像呈現他搬來梯子、站在夠高的位置、面向窗外世界,而料理台上有一本藍色的書,書封上的瑞典文寫著「最好的果醬」。「不能煮得太濃,可是也不能煮得太稀。」隱含計畫和控制。

此時的法蘭克已能掌控自己的眼淚了,或許也暗示從被動受害轉為主動出擊的人生立場。時機成熟了,可以開窗、開門,說的是果醬,隱喻的是人生。玩伴從打開的窗探頭進來,而法蘭克進行著自己的計畫。畫面中央的桌子擺著果醬、麵包和一本黃色的書,書封上的瑞典文寫著「全世界的果醬」,與門戶大開同時象徵包容和接納。「幾乎就像平常一樣」的意思,其實就是不再跟平常「完全一樣」,似乎表示法蘭克已為重複出現的困境找到新的回應之道。

三個玩伴在滑板車上疊立的樣子很滑稽,其實也很費力。他們如此辛苦也要知道法蘭克怎麼了呢。有趣的是,法蘭克沒有邀請大家進入家裡。他安排了一場有吸引力的戶外茶點(戶外是這個悲傷的故事開頭的地方),先前走掉的大家都來了,並接受邀請。

但是,只有三個茶杯。只有三個玩伴喝茶配果醬三明治嗎?只有他們吃了眼淚果醬嗎?最後杯盤狼藉的圖像顯示,果醬三明治都吃光了。這種首尾呼應、貌似圓滿,其實並不確定的開放式結局,讓我想到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野獸國》。


ALLA GÅR IVÄG © Eva Lindström, 2015《我的眼淚果醬》小麥田出版

➤果醬三明治與《野獸國》裡一碗熱飯所隱含的意義

林斯特於2022年榮獲林格倫獎,這個以「長襪皮皮」的精神為標竿的兒童文學獎,首屆得主就是桑達克。他的經典之作《野獸國》公認是劃時代作品,毫不美化、掩飾的呈現兒童的內在心理。

桑達克認為童年並非無憂無慮,許多小孩很容易在情感上受傷,不停的面對挫折和各種情緒困擾(無聊、憤怒、焦慮、悲傷……)。無以名之的混亂情緒像野獸般襲擊小孩,而小孩的武器就是想像力,用想像力對抗童年的黑暗時刻。有創造性和超越意義的想像力,是小孩的生存力量,讓他們成為「野獸之王」,或者做眼淚果醬。

許多人以為《野獸國》的結局是美好和解,一碗熱飯象徵媽媽原諒小孩。但我想這恐怕低估了母愛——我確定許多母親即使怒氣未消,仍會按時為小孩供應食物。而法蘭克的茶點,像是暫時的和解,也隱約透露令人不安的訊息。

友伴與歸屬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小孩都喜歡朋友,但朋友也令他們煩惱,時常訝異朋友「怎麼會這樣對我?說那些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理解我?」

人生有些問題並沒有一勞永逸的解答,在這些經歷中學習成長的小孩,需要的是洞察世事與人性的大人耐心陪伴。而真誠表現人性與人生的文學作品,也能幫助他們在故事裡思索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同情的理解人的各種可能性,然後變得更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再害怕流淚。他們會知道,眼淚可以做成果醬,或其它別人意想不到的東西。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的眼淚果醬
Alla går iväg
作者: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
譯者:陳靜芳
出版:小麥田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

1952年出生於瑞典,已創作超過30多本繪本,是瑞典近年最富代表性的創作者。她的故事幽默,帶有玩心,不落俗套,總能捕捉到生命中看似平常實則獨特的時光,並從中帶領讀者感受共鳴。她書中的孩子充滿活力、創造性,同時也刻畫出其他兒童文學作品中鮮少觸及到的孩子的深層感受,無論那是孤獨、渴望,或是不知所措的迷航感。

瑞典的書評人曾說她「為瑞典圖畫書劃下歷史性的里程碑」,創造出「10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那種好作品」,簡潔的圖像語言、獨特的幽默,以及如詩的畫面,展現圖畫書創作的藝術與文學層次。

她的創作中,堅持以兒童的觀點為中心來說故事,她深刻察覺「遊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無論是跳躍的思考、難以預測、充滿野性等特質,放入故事中,會出現對大人來說古怪、無厘頭的情節,卻能讓孩子讀了以後,感到自己被認同、感到釋放。她深信童年時期並不如大人想像中容易,事物會突然消失、會感到寂寞、會失落與困惑,但童年也會充滿了許許多多樂趣。

艾娃.林斯特是瑞典最具權威的奧古斯特獎得主,多次獲國際安徒生獎提名,並於2022年榮獲林格倫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08 10:00
OB短評》#477譜出生死樂曲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中世紀諸帝國

從「世界型帝國」、「封閉型帝國」到「散發型帝國」三大不同類型的帝國,綜觀中世紀
Les Empires Médiévaux
西爾凡.古根奈(Sylvain Gouguenheim)編,楊子嫻譯,馬可孛羅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帝國」在今日世界已轉生成另一種容貌,但若欲究其本質,則仍需追索至它們的前世。本書橫切5至15世紀,挑出此期間遍佈全球的16個大大小小帝國,剖析它們的型態、質地與治理手段。除了教科書中曾經提及的巨大世界型帝國,書中介紹的較為孤立與發散的中小型帝國,更有助我們了解世界多元的面貌,及反思帝國為何物。內容簡介➤

七殺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馬龍.詹姆斯(Marlon James)著,楊詠翔譯,堡壘文化,8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如果想知道這個故事的溫情版本,有好萊塢的電影可以選擇;如果想要感受真實的憤怒,那麼串流平台上已有紀錄片可供觀賞。同樣以雷鬼傳奇巴布.馬利遇刺事件為主題,這本書宛如文字的冶金廠,探索文字在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可能。每一段文字的都像是從最純粹的生鴉片中提煉,再裹上最高濃度的覺醒劑,在如夢似幻之間血脈賁張,直視牙買加的歷史和雷鬼音樂的本質,訴說著每個抵抗者的艱難與堅強。【內容簡介➤

生與死

死ぬことと 生きること
土門拳著,嚴可婷譯,大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文   樂   獨 
在人手一支手機,攝影已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年代裡,閱讀日本攝影界第一代拓荒者土門拳的人生傳記和攝影論,重新感受攝影猶是「手工業」的重量,或許對所有人都是必要的功課。在書中,攝影絕非商業手段或文青樂趣,更不是為了在社群上獲取短暫快感的擺拍,而是純粹在時間流逝和死亡降臨之前,替人類短暫而渺小的存在留下見證。是出於個人也是出於群體,是為了未來也是為了當下。【內容簡介➤

叛逆之韻

台灣饒舌樂的敘事與知識
Renegade Rhymes: Rap Music, Narrative, and Knowledge in Taiwan
沈梅(Meredith Schweig)著,林浩立、高霈芬譯,行人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一本以「外人」身分打入「台灣」、「本土」饒舌音樂社群的音樂民族誌作品,在不受社群內部權力與資源張力阻礙之下,透過音樂系譜的追溯、音樂人的訪談、現場表演記錄,充分描繪台灣饒舌音樂地景。本書也側記了2009年至318運動期間的社運場景,讀來有如一部以嘻哈音樂譜出的台灣當代社會史。【內容簡介➤

安潔拉.卡特精怪故事集

104則以女性為主角,既怪誕又魔幻的傳說故事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著,柯莉娜.薩谷(Corinna Sargood)繪,張琰譯,麥田出版,6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很久很久以前,童話可以很神話、很粗魯、很血腥、很18禁,而且主角都是活蹦亂跳的女生,善良的、邪惡的、惡毒的、變態的。這樣的世界童話集要比女性主義更巨大,加上生氣勃勃的木刻插畫,故事就更雄辯了。【內容簡介➤

監控國家

中國全力打造的數位烏托邦,一座不斷進化、從上到下集體共構的全景監獄
Surveillance State: Inside China’s Quest to Launch a New Era of Social Control
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著,李易安譯,麥田出版,59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多數讀者可能對書中議題並不全然陌生,但大概不曾看過像本書兩位作者這般既流暢又專業的剖析。那是一流媒體人長期打磨才有的功力,絕對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不過本書的價值不在呈現的技巧,而是急迫的現實。巨大的監控觸手,以及背後醜惡龐大的野心,正處心積慮的滲透我們的家園。閱讀本書絕非為了旁觀他人之痛苦,而是藉由歷史的回顧,了解中國國家監控機制成立的經過,避免未來同樣的悲劇發生在你我身上。你以為的了解只是表相,你以為的遠方其實正在身旁。【內容簡介➤

八月見

En agosto nos vemos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著,葉淑吟譯,皇冠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馬奎斯無疑是個戀愛腦,這唯一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以幸福人妻的各式一夜情作為推進器,頗有些一言難盡的念想。儘管成色還有待打磨,卻可以看到馬奎斯的創作截面,何況這還是兒子們違背他的銷毀指令搶救出來的遺稿,讀起來就更魔幻了。【內容簡介➤

敬畏

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Awe: The New Science of Everyday Wonder and How It Can Transform Your Life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著,蔡承志譯,知田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敬畏」是細膩又複雜的情緒,甚至被認為是德行的一種表現。但作者卻藉理性的科學研究,帶來了解「敬畏」的新視野。我們得以具象地得知,這種時常不為言說的感受,實際上如何展現於人的生理與心理中。書中透過眾多故事與案例,闡述了人類文明中由敬畏之美所帶來的變革,及人們如何以文化性的舉動來展現此種身心反應。作者在科學、生活與靈性之間自在穿梭,引領讀者體察敬畏,提醒我們斟酌與他人、與群體、與世界的關係。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