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中,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回顧了自己做法普的初衷,法白如何從出版、社群、媒體多面向地設計出法白的長久運營模式,台灣人買法普書嗎?該如何讓兒童與社會大眾對法律感興趣呢?法律的思辨性如何如何在童書中呈現?請聽劉珞亦娓娓道來。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與3場人文議題Podcast節目。深入了解更多,請點擊:「島讀共同體 」。
【精華摘要】
➤出版如何放到法白的內容生產中
主持人: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內容包含Podcast、短影音、數位媒體、出版,這是跨領域的,相同內容在多種形式中應用。你認為這樣做有什麼優缺點呢?
劉珞亦:我們採取分散的方式,希望每個點都能達到不同的受眾。隨著數位發展,閱聽習慣越來越多元,有些人喜歡看短影片,有些人偏好社群圖文,有些人則只聽Podcast,還有些人喜歡看書。對我們來說,法律普及最重要的是讓大家更容易接觸法律,因此我們在每個平台上都打造屬於法白的產品,我認為這有助於傳播。
舉個例子,像奇異果,有些人覺得不好吃,但如果打成汁加點蜂蜜,可能就會變得更容易接受。我們嘗試改變傳達方式,讓法律知識更容易被接受。我們專注於如何讓這個過程變得更「美味」。
主持人:出版界瀰漫著紙本書越來越難推的氛圍,在這樣的情況下,法白為什麼還投入書籍出版?這對你們來說是支持還是負擔?
劉珞亦:其實是正面的。我們的出版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將已有的內容轉換成書籍,比如法白的第一本書《江湖在走法律要懂》,就是從網站文章收集並改編而成的。《法律歸法律》則是從IG文案擴寫而來。這些都是將我們既有的內容轉變為書籍,已經成為我們的標準操作流程。第二種模式是我們專門為一個主題撰寫書籍,比如《公民不盲從》,這是為了人權議題特別撰寫的。
我們之所以堅持出版,是因為書籍有一種特質,它比較容易長久流傳。一篇IG文案、短影片或Podcast可能隨著時間被遺忘,但一本書出版10年、20年後,仍然可能有讀者翻閱。
對我們而言,書籍很容易出現在教育現場或圖書館,或許某人無意中翻到,進而認識我們,了解法律。這種影響是數位產品比較難達到的,所以我們會繼續做下去。
➤童書很難做?《童話陪審團》的企劃
劉珞亦:如果社會對法律有越來越多的了解,法律水準提升,不僅對律師,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好事。我也會因此感到快樂。
主持人:《童話陪審團》這本書你們做得快樂嗎?
劉珞亦:做書的過程一定不快樂。如果做一件事的過程中本身就超級快樂,那這件事可能並不那麼重要。黃仁勳曾說過,「很棒的工作,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撰寫書籍的過程需要不斷反覆修改,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這個過程中難免感到痛苦,但當你看到它賣出去時,那份快樂就會隨之而來。
主持人:比起出庭,做書痛苦時,你會不會覺得出庭反而比較容易?
劉珞亦:這也不一定。所有來找律師的人,沒有一個是快樂的,他們一定是帶著憤怒、悲傷或困惑來,不管是離婚還是犯罪。從事律師工作,痛苦的部分在於承擔當事人的情緒,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因為我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相較之下,我更喜歡做法治教育。
例如,離婚案件往往充滿情感拉扯,情緒張力最強且反覆無常。這種痛苦其實與法律無關,而是來自於當事人的情緒影響。
主持人:《童話陪審團》為什麼選擇以童話為主題?
劉珞亦:主要是企劃上的考量。如果我們寫一則法律文案,故事是大家不知道的,讀者為什麼會被吸引呢?可能是因為他們好奇故事內容或想了解法律。但童話的邏輯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國王的新衣」、「小紅帽」、「三隻小豬」這些故事。正因為大家都知道,反而不會去思考法律問題。
舉例來說,「三隻小豬」裡的豬大哥用茅草蓋屋,有沒有違反《建築法》或《水土保持計畫法》?從輕鬆的故事中切入嚴肅的法律問題,反而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再如「小紅帽」幾歲?讓她工作有沒有違反《勞動基準法》對童工的定義?從已知的故事中探討未知的法律知識,讀者其實會很感興趣。
➤ 減少廉價的批評,不了解,其實是了解的開始
劉珞亦:了解更多法律,我認為可以減少許多廉價的批評。許多知識了解得越多,反而會走向「不確定性」。人們常說:「真理越辯越明」,但實際上,有時候越辯越不明,不明反而是接近真理的路徑。法律充滿了不同情境下的詮釋角度,在不同案件中,解釋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越來越不確定。
以2024年4月23日的大法官死刑言詞辯論為例,網路上充斥著情緒性的言論,但了解法律的人因為知道「不確定性」,反而不會急於發表憤怒的評論。我們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新聞評論,讓大家更冷靜。提升媒體識讀和判斷社會案件的能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而且我覺得這種改變正在發生。
主持人:像推「薛西弗斯的石頭」,一方面希望大家用比較理性的心智,但另一方面,會有一些新聞試圖將狀況搞得更模糊、更情緒化。
劉珞亦:用「薛西弗斯的石頭」來形容我們,是極大的稱讚。它看起來很愚蠢,但卻充滿毅力。有時候,毅力非常重要,因為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的。就像我剛才分享的,我們討論議題,試圖翻轉一些思維,這過程就像推石頭。
在推石頭的過程中,以前會有很多人留謾罵性的評論,但聽了我們的節目、看了我們的書後,他們不再這樣留言。對我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而且,這樣的情況確實發生在我們節目中的回饋裡。有聽眾分享說,聽了我們的節目後,他現在的答案變成了「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對我來說,就像石頭向上推進了一點。
➤降低期待+不要看錯方向
主持人:法白已經運作了……
劉珞亦:10年。
主持人:10年了,那你如何保持適當的期望值?
劉珞亦:降低期待。大家常常高估自己,認為「我今天做了這件事,一定要立刻有反應,否則社會就是爛的,我不做了」。這可能是一種誤解。改變本來就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的。
舉個例子,法白的第一本書,當時我們在某地舉行了新書發表會,雖然有不少人參加,但和現在相比還是少了很多。當時有與會者和我們互動,但我們並沒有特別記住。五、六年後,他已經成為法律系的大學生,他邀請我回學校演講,並告訴我,他之所以選擇念法律,是因為參加了那場新書發表會,從那時起對法律產生了興趣。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舞。
我們總是關注那些似乎無法被我們改變的人,悲觀地認為他們無法被改變。但事實上,社會上多數人是有可能被改變的,或者他們正中立地觀望。因此,我們應該把更多心思花在那些已經被改變或可能被改變的人身上,這樣會讓自己更加鼓舞。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我都會感到非常感動,覺得自己對社會有一點點小小的幫助,這就足以讓我繼續堅持下去。
主持人:所以你的建議是:第一,不要抱太高的期望;第二,不要看錯方向。
劉珞亦:沒錯,不要一直關注那些總是在批評你的人,他們永遠都會存在。把心思放在那些支持你、喜歡你的人身上。●
點擊圖片,查看完整活動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話題》重返少時夏天的邀請:德文小說《最好的夏天》
疫情仍嚴峻的那年,《最好的夏天》在德國問世,那時德國學校多半實施居家線上學習,孩童、青少年、成人以及獨居的年長者都被迫關在家裡。公園的遊戲區關閉,孩童錯過可以跟別的小朋友第一次接觸的機會,青少年錯過了班遊、派對及各種運動賽事,大學新生錯過第一次離家去外地讀書的機會,無法實際見到新的同學與老師。
在抗疫的漫漫長路上,許多人失去了至親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健康。而常被人忽略、那些能夠創造各種第一次體驗的時刻也一去不返。疫情結束後,德國各界都在探討那幾年對一代人的影響,不同年齡層受到的衝擊與影響不相同,卻都是巨大的失落。
對德國讀者來說,《最好的夏天》在那段辛苦的日子裡提供了即時的陪伴。許多讀者發表的感想中,都提到「懷舊」這個詞。這種「懷舊」不只是懷念故事中沒有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之前相對單純的學生時代,也懷念人與人的實際交流,能夠親身經歷各種第一次的時光。有讀者形容,讀這本小說像在腦中播放一部電影,讓人經歷一個難以忘懷的夏天。
➤回首青少年
這本書的主角腓特烈是個有點混的青少年,對於周遭的人充滿好奇,有著敏銳觀察力。故事一開始,中年的腓特烈在一座墳墓前回憶起1970年代的夏天,他因為數學跟拉丁文不及格需要補考,暑假被迫借住在嚴格冷酷的外公及慈祥高雅的外婆家讀書,從而意外開啟各種第一次的探索。
主角既是青少年,自然會為自己的課業煩惱,但也有那個年紀特有的心不在焉。他的眼光環繞在各科老師、朋友、初戀情人、兄弟姐妹、父母及外祖父母之間,以耿直、有點莽撞的個性,敲開了周圍的人內心的祕密與糾結。一個個人物從朦朧到清晰,直到最後為讀者解謎:中年的主角為何出現在墓園?又為何在此想起那一年的夏天?
作者以青少年的口吻描寫整個故事,卻完全沒有故作幼稚的傲慢,反而十分真實地呈現青少年精準到位的吐槽,言語機智幽默,既有娛樂效果,同時深富哲理。德國讀者對於這樣的刻畫手法給予很高的評價,讀者評語包括:「讀幾章之後,那些角色全都變成我所熟識的人。」「這本書的語言完全擊中了我內心最深處的那個點。」「作者把青少年心靈的成長痛以一種輕盈、同時深刻的方式描寫出來,自己彷彿再度經歷了一次少年時期。我在閱讀時總忍不住微笑。」
➤作者的半自傳
作者艾瓦.亞倫茲(Ewald Arenz)曾在訪談中提到,這本書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傳。他於1965年出生於紐倫堡,是家中長子,底下有眾多兄弟姐妹。他就讀的文理中學成立於1896年,是一間以人文史地、語言及藝術為主軸的學校,這些背景與主角十分相似。整個故事雖是發生在一個夏天,但其實是從作者少時經歷過的幾個夏天濃縮而成。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從不同朋友的個性得到靈感。
接受媒體採訪時,亞倫茲被安排在墓園、母校高中的教室及操場上朗讀這本書(這些場景都出現在書中)。亞倫茲透露,自己曾經也是個懵懂的少年,在主角這個年紀時,還沒想過要當作家,直到25歲左右才開始認真寫作。他認為自己年紀越大、認識的人越多,所寫出來的角色就越鮮活,因為他能從眾多認識的人中尋找適合角色的個性。
除了作家這個身分,亞倫茲也是一間文理中學的英文和歷史教師,同時還是三個孩子的爸,這讓他能更貼近當今的青少年。身為中年,他以成熟的眼光回望青少年的自己,重新召喚回憶,並珍惜年少時光,對於現代的青少年便能多點體諒、關愛與尊重。
➤陪伴成長的傳統
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不止帶有「懷舊」的意義。或者說,正是因為「懷舊」,而讓成人讀者意識到自己少年時,周圍的成人或長輩其實並不完美,他們有著各自的缺點與偏執。但就算不是完人,他們還是能帶給我們各種啟發,也因此讓此刻成年的我們如此懷念。書裡腓特烈的外公、外婆便是如此,他們讓讀者看到,在年輕人面前,成人不一定要完美無瑕才能帶給他們啟示。
外公、外婆來到晚年,經歷過戰爭、死亡等殘酷的「大事」,卻十分看重孫子那些看似沒頭沒腦的「小問題」。他們的回應如此真誠,沒有迴避任何敏感、有損自己顏面的部分。亞倫茲身為高中老師、身為父親,以及少年時期的種種體認與經驗,經由轉化,細膩地交織進這部小說。
不只在德國,世界許多地方的讀者始終都有德國成長小說的陪伴。經典如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學徒歲月》,以及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膾炙人口的《徬徨少年時》,陪伴許多讀者走過年輕歲月。亞倫茲《最好的夏天》也承襲這項傳統,可以說是21世紀新一代的成長小說。另外,也有讀者認為這本書可稱作「轉大人小說」(Coming of Age)。
這類小說的主角多為少年,正經歷磕磕絆絆的成長痛。在轉大人的過程中,他們與成人世界之間那層神祕的保護罩正在崩解,他們不想被當成需要保護的兒童,帶著迫切的衝勁想親身體會成年的重量。
在亞倫茲筆下,這個過程是一種從無畏的態度走向對自身恐懼的意識。恐懼可以「只是」來自7公尺跳水,也可能出於要好好負起責任、承認錯誤,或面對無從避免的不幸事件。幸好,這一路上並非只有苦悶,同時也有搞笑、溫馨的時刻。
《最好的夏天》出版後便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2021),連續3年出現在《明鏡週刊》年度暢銷榜(2021-2023)上,並獲得德國獨立書商最愛小說獎(2021)及巴伐利亞憲法勳章獎。這本書在德國已出版成有聲書,入圍德國有聲書大獎(2022),德國導演馬庫斯・羅森穆勒(Marcus Rosenmüller)也於2023年宣布買下電影版權,預計翻拍這部小說。
這本書已出版成英語、荷蘭語、愛沙尼亞語及捷克語,如今也推出繁體中文版,向更多讀者發出重返少時夏天的邀請,也向世界各地正在經歷成長痛的青少年致敬。●
Der große Sommer
作者:艾瓦.亞倫茲(Ewald Arenz)
譯者:彤雅立
出版:悅知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瓦.亞倫茲(Ewald Arenz)
1965年生於紐倫堡,大學主修英美文學與歷史,目前於紐倫堡一所高中擔任教師。他的小說與戲劇作品獲獎無數。2019年於德國杜蒙(DuMont)出版社出版的小說《老品種》(Alte Sorten,暫譯)獲得該年度「德國獨立書商最愛小說獎」(Lieblingsbuch der Unabhängigen)提名,其精裝與平裝版本皆蟬聯《明鏡週刊》暢銷書榜。《最好的夏天》榮獲2021年「德國獨立書商最愛小說獎」。作者目前與家人定居在菲爾特(Fürth)。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