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幽默像是沙漠中冷卻汗水的涼風:訪韓國圖畫書創作者李芝殷《太陽王蘇巴》

➤創作養成:愉快想像故事

吳文君:很高興有機會代表Openbook閱讀誌向妳筆訪。妳的作品在台灣很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尤其我把《好朋友傳說》放在老家,孩子們每次回去都會主動拿出來看。對於能創作出這麼多可愛又有趣繪本的作者,我們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希望能藉由這篇訪問滿足台灣讀者的好奇心,也更認識妳。首先想請問,妳是如何踏上繪本創作這條路的?也請稍微介紹自己。

李芝殷:大家好,我是正在創作各種故事的李芝殷。我從事插畫工作大約10年左右,然後在某個瞬間,我開始不滿足於單純畫畫的工作,還想要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就這樣順著自己的心意一路走來,我成了繪本作家。

吳文君:小時候有喜歡的書嗎?繪本對妳來說可以是什麼?除了書也像玩具嗎?

李芝殷:小時候,我是在家中藏書不多的環境中長大。受到哥哥的影響,成長過程中看最多的是漫畫。

我常看的是每個月定期發行的漫畫雜誌。而且,雖然現在聽起來很陌生,但小時候我也經常看AFKN(駐韓美軍廣播電視臺)播出的美國節目。我會一邊看著沒有字幕的外國電影或節目,想像出各式各樣的故事。
我不知道這些經驗對我的想像力有多少影響,但是只要想起那段時光就非常開心。

至於繪本的意義,比起討論繪本或書籍,我會把重點放在「故事」的意義。因為,我只是選擇了「書籍」這個工具,來講述我內心的故事。

令人慶幸的是,繪本是個柔軟而豐富的創作領域。它溫暖擁抱了我的故事,著實是個親切又溫柔的類型。

書寫故事、將它創作成某種形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正如您所說的,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玩具,也是一座遊樂園。


《太陽王蘇巴》(圖源:小漫遊文化)

吳文君:在台灣有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虎姑婆》,還有寺廟常見的「虎爺」。「老虎」也是韓國民間繪畫常見的題材,老虎在韓國文化裡有什麼象徵?妳兒時很常聽或看傳說故事嗎?除了妳可能已經畫過的,有沒有妳印象特別深刻或是影響最深的民間傳說?

李芝殷:在韓國傳統童話或傳統故事中,老虎經常被描繪成令人懼怕的對象或是危害的象徵。由於老虎棲息在深山裡,牠的存在又會對人類構成威脅,所以變成可怕的代名詞。 老虎有時代表國家的窮凶極惡,有時象徵貪官污吏或腐敗的政府。一些戲曲中的老虎踢到鐵板、吃到苦頭的樣子,可以安撫萬眾民心。 

然而,現在我對老虎的感覺,多是悲傷和惻隱之心。因為人類的貪慾、戰亂帶來的犧牲,使得韓國老虎逐漸消失,留下來的空缺實在令人覺得難過。

雖然老虎擁有巨大的身形與鋒利的牙齒,但其實我想擁抱老虎的心情似乎已經融入我故事的角色中。

我想,我應該寫出下一個時代的老虎的故事。


《紅豆刨冰傳說》(圖源:親子天下)

➤創作的思考:我喜歡描繪那些非人類的角色

吳文君:口傳故事會依據當地的風俗民情、傳統信仰等特色,隨著時間、地點而不斷變化,一代代口耳相傳,訴說生活的智慧。在《紅豆刨冰傳說》、《好朋友傳說》裡,有隻脾氣差又愛吃的「老虎/雪虎」,他的口頭禪永遠都是「給我好吃的,我就不吃你。」在《太陽王蘇巴》裡,對萬物一視同仁的「蘇巴/西瓜龍」,因為好心救人,最後落入凡間。妳創造的故事和圖畫都非常幽默有趣,不僅受到孩子們喜愛,也與孩子們的生活有關,具有現代感,請問對妳而言,這些是改編自傳說故事嗎?為什麼傳說故事這麼吸引妳?

李芝殷:我對東、西方的怪物都很感興趣。小時候,妖怪百科全書、哥吉拉或是鬼魂等等,這些扭曲、怪異的事物非常吸引我。我能夠感受到其中超越可怕和恐怖等氛圍的悲劇及憂傷。在我創作繪本的過程中,這些方面好像也更積極地展露在故事裡。

關於蘇巴的故事,與其說是從傳統觀點出發而創作的故事,倒不如說是因為它本身就是「怪物」,一個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東西。我想創造的角色,本身就是脆弱的、扭曲的、被遺棄的或是誇大的存在。故事背景之所以是韓國傳統童話,可能是因為我是韓國人吧?哈哈,是的,似乎就是這個原因。從我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我只是在怪物們的故事中加入一勺傳統童話或傳說的元素。

吳文君:妳近幾年創作的圖畫書,主角都與食物、老虎和老婆婆有關,2019年《紅豆刨冰傳說》裡愛吃紅豆的雪虎,2020年《阿姆要吃好多好多》裡閒散慵懶的棉花糖,2021年《好朋友傳說》裡飢餓的大老虎和長得像老婆婆的尾巴花(蒲公英),還有今年在台灣出版的《太陽王蘇巴》,主角蘇巴是一隻從天上掉下來的龍,長得很像西瓜,造型十分逗趣。妳似乎很熱衷將食物與動物、植物結合在一起說故事,有什麼特別原因嗎?

李芝殷:與其說我是熱衷於用食物及動植物來說故事,不如說「書寫非人類的事物對我來說更自在」。我覺得描繪人類的模樣或是人類的行動頗為困難。這似乎是我從小開始畫畫時就養成的習慣,因此畫的東西主要都不是人類,而是植物、動物。此外,畫非人類、非動物、非植物的東西時,我感覺更加自由。所以,在創作故事或構思角色時,我會使用人類以外的其他事物,各種東西都可以成為我故事的主角。連我自己也很期待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角色。


《太陽王蘇巴》(圖源:小漫遊文化)

吳文君:《紅豆刨冰傳說》裡,老婆婆在逃離雪虎的追逐,到了《好朋友傳說》裡,老婆婆卻成了老虎尾巴末端的尾巴花。老婆婆、雪虎、西瓜,這些角色們會在個別的故事裡跑龍套、互相串場,有時在這本書是配角,有時在另一本書是主角,角色與角色之間,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關聯,選擇這麼做有原因嗎?妳覺得有什麼可以玩味的地方?這些關聯是否代表你創作的繪本有個共同追求的核心宗旨?有的話是什麼?

李芝殷:《好朋友傳說》可以說是《紅豆刨冰傳說》的前傳故事。《好朋友傳說》講述的是《紅豆刨冰傳說》中的紅豆阿嬤和雪虎在前前前前前世是如何相遇的故事。

我不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個世界觀,然後寫下這兩篇故事。畫《紅豆刨冰傳說》的時候,我本來想以單獨的故事作結。但是在《好朋友傳說》執筆初期,我忽然想到:如果這個故事和《紅豆刨冰傳說》的世界觀連結在一起,會變成怎樣的故事呢?

我覺得這個故事會更豐富細膩、更溫暖、更令人回味不已,而且這麼一來,也可以更完整表達老虎與尾巴花之間的情誼。我認為,如果把他們倆過去的故事保留在書中,讀過這兩本書的讀者會覺得與角色們更親密了。


《好朋友傳說》(圖源:親子天下)

吳文君:新作《太陽王蘇巴》不僅角色造型獨特,故事情節、圖畫的視覺張力也都非常生動活潑,充滿綺想。紅豆阿嬤為了讓蘇巴重返天上,祭拜時的冒險歷程,機智克敵、化解危機,相信也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請問妳如何發展故事?創作圖畫書時,妳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芝殷:您問的似乎是關於在創作過程中技術層面上最重要的東西,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我喜歡高潮和結局起伏較大的故事。從技術上來看,我在創作繪本時,花最多力氣與心思的部分,就是製造那樣的起伏。我會盡力讓故事從頭到尾都保持著緊張感,當緊張感達到最高點後,就一路直奔故事的結局。為了不錯失故事中間的節奏感,我會一直重複確認原稿。不過,這也是我認為寫作過程中最愉快的部分。 

➤創作的延伸:幽默就像沙漠中的涼風

吳文君:《好朋友傳說》相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這個關於友誼、愛與生命的故事,大人看了也會心有戚戚焉。今年,這個故事在韓國被改編成舞台劇,對妳來說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李芝殷:《好朋友傳說》的音樂劇,從企劃開始就讓我又期待又擔心。創作繪本時,我會建立屬於我自己的OST歌單來聽,所以一直很擔心音樂劇中出現的歌曲,會出現不如我創作期間聽的音樂。

我抱著緊張的心情去觀賞首演,結果才演到第一場戲,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忍不住哭了起來。那感覺就像我腦海中森林裡的孩子們跑到我面前,對我伸出手一樣。音樂劇的音樂、演員的演技、舞臺演出,以及美術設計都很棒。觀眾席上的媽媽們又哭又笑,尤其是跟孩子一起來的那些爸爸,也都安靜地流下眼淚。我常常去找它的演出場次及地點。去看這部音樂劇,總是感到很幸福。

我好像看了超過10次吧。印象很深刻的是,每次看完我都會流淚。我期待這部音樂劇有一天能夠在臺灣演出。讓我們一起體驗笑中帶淚吧!

吳文君:閱讀妳的圖畫書,無論孩子或成人都會覺得幽默、好笑,心情放鬆。妳認為,對孩子來說,幽默為何充滿魅力?幽默又能帶給成人什麼無形的力量?

李芝殷:我認為,它就像是在沙漠中冷卻汗水的涼風或樹蔭,也像是讓生活變得香甜、口水直流的香氣。支持我繪本的讀者說,我的作品核心關鍵詞是「幽默」。雖然我不是幽默專家,但我心目中的幽默必須伴隨笑聲,同時悲劇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要創造出幽默的愉悅感,就必須加入悲劇元素。例如,「阿嬤等待蘇巴寶藏的狼狽模樣」正是幽默的悲劇元素,這一點可以觸發我們的笑意。這也是我喜歡幽默的一點。

我覺得,「幽默」是非常有魅力的要素。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人類是不是本能地就是喜歡「幽默」這種悲劇與快樂混雜在一起的奇妙領域呢?畢竟喜怒哀樂是人類的本性。


《太陽王蘇巴》(圖源:小漫遊文化)

吳文君:孩子閱讀妳的作品之後,有沒有問過妳覺得有趣的問題?想聽聽來自孩子的回饋。

李芝殷:孩子們總是能夠丟出有趣的問題,讓我開始思索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者是藉此反省自己。但是,身為繪本作家收到的回饋中,我認為最了不起的就是「作家,我愛你」,每每都會讓我深入思考這句話的意義。
小孩子用歪七扭八的字體,一筆一劃努力寫下來的信中,這句「作家,我愛你」是多麼的純粹、真實。不是故事中的紅豆阿嬤、老虎、毛茸茸的小東西或棉花糖,小孩子喜愛著作家的心意代表什麼呢?我到現在還是無法估量。我覺得這真的很珍貴。

吳文君:最後有什麼想跟台灣讀者說或是分享的事嗎?歡迎有機會來台灣玩!

李芝殷:首先,我想對吳文君老師提出這些用心的問題表達最真誠的感謝。真不愧是我在臺灣的讀者之一。知道《好朋友傳說》在臺灣獲獎時,我甚至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那感覺像是收到來自臺灣讀者的珍貴禮物。

得知在臺灣有讀這本書的讀者,我感到感激萬分。總有一天,我想去臺灣的書店參觀,看書架上放著我的作品。我也想知道大家對我的書有什麼感想。感謝吳文君老師。多虧了文君老師,我才有機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祝一切安好,期待下次再會。我們現在是朋友了。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太陽王蘇巴:西瓜的傳說
태양왕 수바: 수박의 전설
作者:李芝殷 (이지은)
譯者:郭宸瑋
出版:小漫遊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好朋友傳說
친구의 전설 (The Legend of Two Friends)
作者:李芝殷 (이지은)
譯者:葛增娜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紅豆刨冰傳說
팥빙수의 전설 (The Story How the Korean Shaved Ice Dessertwas Born)
作者:李芝殷 (이지은)
譯者:葛增娜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芝殷(이지은)

在韓國和英國學習設計和繪畫,是2021年波隆那拉加茲漫畫類:早期閱讀獎得主。著有多本繪本,其中《好朋友傳說》獲選韓國知名電商yes24網站的幼兒領域中最受到喜愛的圖畫書,因創作中傳遞感動和樂趣的特色,奠定了頂尖繪本作家地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5-19 10:00
童書短評》#129陪孩子擁抱情緒,與「開心」和「悲傷」成為朋友

情緒怪獸大遊行

協助孩子安定情緒,增強專注力的「正念練習」
The Monster Parade

溫迪・奧莉里(Wendy O’Leary)著,諾埃米・吉奧內・蘭德里(Noémie Gionet Landry)繪,詹宇先生譯,小宇宙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紅橙黃綠、大小胖瘦的情緒怪獸走上街頭熱鬧遊行,有時是「生氣」走在前頭,有時是「快樂」領隊跳舞,既使是「悲傷」也請打聲招呼,因為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會過去。作者用擬人化、遊戲化的具象方式跟幼小孩子談情緒,幫助小小心靈留意與表達各種感受的起伏來去,簡單易懂的圖像有效凝聚孩子的專注與覺察,是一本愉悅好看的故事書,也是易於操作的輔導工具書。內容簡介➤


《情緒怪獸大遊行》內頁(小宇宙文化提供)

我們的工作之路1

麵包師傅/新幹線駕駛員/研究員
しごとへの道① パン職人 新幹線運転士 研究者
鈴木典丈著,葉韋利譯,未來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13-18歲)
這三段故事讓人讀完熱血澎湃,朝氣與鬥志全被激發出來了!雖然麵包師傅、新幹線駕駛員和研究員的養成之路大不同,但沿途上遇到的困頓徬徨卻一樣不少,每一轉彎處都是考驗,也是轉機。鈴木典丈用漫畫分鏡流暢呈現職人一天行程,以及從菜鳥到老手的心路起伏。蒐集了不同對話場景,剪裁出關鍵心動時刻,戲劇性強烈,真實性更是十足。對於正要探索生涯興趣的國高中生來說,非常勵志且能引起共鳴。內容簡介➤


《我們的工作之路1》內頁(未來出版提供)

伸縮自如的神奇車

のびる じどうしゃ
平山暉彥著,陳瀅如譯,維京國際,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0-3歲、學齡前、小學低年級(0-8歲)
作者大方給篇幅,讓登場的每一輛車都能在完整跨頁上展現伸縮自如的關節,不管是消防車的長長雲梯、蜘蛛吊車的折疊關節,或是工地車的彎彎曲曲手臂,都被畫得又精細又立體,專注配合工作伸長或縮短,徹底展現機械的結構美感與靈活帥氣。字無需太多,用寫實圖像直接演出,焦點與細節都在畫面裡,非常符合小小讀者的閱讀口味。內容簡介➤


《伸縮自如的神奇車》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安妮・克拉海(Anne Crahay)著,賴潔穎譯,大穎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嘰嘰喳喳的小雀鳥與沉穩睿智的大熊形成趣味對比,兩人之間的對話看似繞著生活轉,實則藏著巧妙哲思。藉著餐桌上的熱茶、蜂蜜等可見、可觸、可嚐的日常物品,一步步引導小讀者思考「聽說」及「謠言」真偽,分辨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圖像氣氛風趣幽默,道理層次自然明確融在故事裡,讀起來輕鬆不說教。內容簡介➤


《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內頁(大穎文化提供)

我的朋友蹛佇隔壁庄

儲玉玲著,儲嘉慧繪,聯經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想遊戲的心情,想見你的心情,全放進畫面裡。少少的文字,淡淡的色彩,速寫童年美好模樣。短短一段田間路,因為訪友雀躍而閃閃發光,沿途的果香花濃全都被女孩揣進懷裡,小小個頭挾帶無限能量與想像,喚起每位讀者的心底輕輕齊唱。全書以台文書寫亦有台羅拼音,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共讀,書後若能附上中文翻譯將是很好的閱讀幫助。內容簡介➤


《我的朋友蹛佇隔壁庄》內頁(聯經提供)

雨蛙生態旅行團

池塘發現之旅+地下探險之旅+空中驚險之旅+雪地冒險之旅
あまがえるりょこうしゃ
松岡達英(松岡たつひで)著,劉子韻譯,維京國際,10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生態旅行團的成員訪客有雨蛙、瓢蟲、鼠婦、鼴鼠、甲蟲等好多種動物昆蟲,跟著牠們一起搭乘改裝後的寶特瓶及紙飛機,去池塘、地底、天空、雪地盡情闖蕩,行程保證驚喜連連,好多難得一見的稀客都露臉了呢!松岡達英的畫筆運用自如,功課做得足,角度抓得好,不露痕跡把知識融進抒情描述裡,不僅畫出了大自然的豐碩細節與動物們的生態特性,也打造出一股溫暖共榮的氣氛,讓人看得愛不釋手,上天下海再多趟也不厭倦。【池塘發現之旅:內容簡介➤【地下探險之旅:內容簡介➤【空中驚險之旅:內容簡介➤【雪地冒險之旅:內容簡介➤


《雨蛙生態旅行團》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有人在嗎?

「いる」じゃん
工藤直子(くどうなおこ)著,松本大洋繪,游珮芸譯,大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漫畫家松本大洋用黑白簡潔線條為母親工藤直子的童詩配圖,兩人用各自擅長的媒材看宇宙、聊生活、談感受,不僅交會了美麗的詩句與圖畫,也交流了跨世代的默契與想像。輕散的脈絡與節奏悠盪於頁面之上,遠離喧囂的色彩與文字聲聲輕喚,幅度忽遠忽近,隨處有夢有光。
內容簡介➤


《有人在嗎?》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一直都在

ここにいる
青木宏江(あおきひろえ)著,米雅譯,拾光工作室,32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打開蝴蝶頁便看見作者對父親的思念,那些充滿痕跡的生活小物,那座欣欣不息的菜園,都定格在最好的時刻與最美的瞬間,滿溢如昔的明亮笑語為這段父女情緣下了最好的註解。輕巧的故事轉場串聯起生命起落,滿目燦爛的花果盛開正是對父親一生的圓滿回顧與告別,濃濃的想念不只一本書的重量。內容簡介➤


《一直都在》內頁(拾光工作室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知識就是爆炸:Boom.磅!系列講座前導場側記

「做書需要的時間跟回應議題這件事本來就是有點衝突的,一本書的生成要被出版、被印刷、被閱讀,確實需要一些時間的醞釀,回應議題的速度勢必是慢的。」面對台下一名聽眾詢問出版書籍普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人社出版究竟是否能夠及時回應社會議題?左岸文化主編孫德齡坐在其他幾位出版界同僚身旁,以坦率的語調大方承認:「像小瑞說的,我們沒辦法一有什麼議題出現就馬上有書出來。」

即使無法及時回應社會議題,孫德齡的回答仍然充滿底氣:「我們有長期關注的議題,所以當社會上有個議題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討論帶到我們想要的地方。」這群出版人的目標不是追逐社會上隨時出現的新議題,事實上,她認為這個邏輯應該反過來:平時就要長期經營一系列議題,所以在事件浮現時就能提供討論的方向,以及更深入討論的資源。「而這才是Boom成立的原因」,孫德齡總結。

她口中的Boom,全名是「Boom.磅!」,定位是「知識平台」,由春山、左岸、八旗、衛城與臉譜5家專注人文社科書籍的出版社共同成立。這個平台於今年春天開跑,目前已經規劃了5場實體講座,預計於5月底至7月中舉行,讓專業講者、出版社編輯與讀者能當面討論各種議題。與一般出版社「打書」的活動不同,每場講座並不直接對應單一一本書,而是延伸各家出版社多本書籍共同觸及的主題:歐洲的轉變、民主危機、原住民、慾望與愛,以及世界史中的東歐。

孫德齡發言的場合,正是Boom這5場講座的前導場,標題為〈致當下,以及未來的讀者〉,在台北市捷運中山站附近的「濕地venue」舉行。週六下午,滿場的聽眾擠進現場,聽來自5位發起人一同分享他們的計畫,和這些計畫如何連結他們對人社出版的評估以及設想。


左起:莊瑞琳、孫德齡、邱建智

➤把時間軸拉長,看見長期經營才能浮現的觀點

正如孫德齡所說,支持他們這個計畫的重要企圖正是長期經營議題。她引以為榮的例子是左岸一系列關於精神疾病的書籍,能在各種不同討論中發揮作用。孫德齡強調透過平時的累積「把討論帶到我們想要的地方」,而在此之前發言的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同樣也提到「把時間軸拉長」對於人社出版而言非常重要,並且強調:有些觀點必須將時間放長才有辦法浮現。

莊瑞琳大學畢業時就有過記者夢,後來也曾擔任報社記者,因此更有辦法將兩種專業互相對比,進而指出人社出版的優勢本不在立即回應事件。

「一個議題在新聞的週期,跟在書的週期可能不太一樣。如果這在5年、10年後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例子,那放一段時間就是必要的。」她以許多讀者都有的共同經驗補充說明:搬家時,人們會覺得可以丟掉的書,經常是符合當下時效、但事過境遷之後就不再有那麼大的參考價值。對莊瑞琳而言,出版與新聞不同的地方,恰恰在於可以拉長時間,嘗試掌握「5年、10年後」仍值得討論的面向。

莊瑞琳舉例,過去她出版的幾本書,都是透過拉長時間尺度「看到在土地上的影響」。比如春山去年出版的《沒口之河》,談論的是台東知本原住民反對光電開發案的故事,但「所拉出的時間軸就不是光電爭議的始末而已」,而是由出身森林系的作者從生態的角度介入,帶出更為長期的反思。

又比如《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討論的是台北市社子島開發爭議。這項爭議時不時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但書籍採取梳理其中涉及的開發計畫、家族史,乃至「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想離開」等關鍵主題,正是希望「以50年的尺度來看反而能更立體」,更能將長期的、對於土地的意義呈現出來。

➤不只要找回讀者,更要建立起讀者間的社群

從這個角度來看,Boom這個計畫並非從零開始,而是以編輯們本來就在思考的議題為基礎,進一步予以發揮、加以推廣。用臉譜出版副總編輯陳雨柔的話來說,每次遇到一個議題,她都會思考用書籍出版究竟能做到什麼:「書作為一個資訊量比較足的媒介,有沒有其他媒介做不到的事情?會想儘量完成這個目標。」而在這基礎之上,開辦Boom的動機,正是「想把這個縱深帶給大家」。


陳雨柔

這裡的「大家」,主要指的當然是讀者。不過,所有對出版、對內容產業稍有關注的人,都知道要觸及讀者越來越困難。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八旗文化的主編邱建智笑稱:「每次聽到這個就很憂鬱,但我也不想把場子弄得那麼負面,也不是來賣慘。」畢竟,「我們不能跟讀者抱怨說你們為什麼不買書,但也很難跟老闆說人社書不能幫你賺錢。」

基於這個非常現實的考量,編輯們需要另尋出路,以更有創意的方法爭取讀者。Boom也有這個層次的意義──「成立Boom是來找個夥伴、集思廣益,看能不能定出新的方向、找出新的議題,把過去的讀者找回來。」

針對找回讀者的任務,衛城出版副總編輯洪仕翰也認為其實不必太過悲觀。他分析,「不像參考用書、娛樂小說被其他媒介取代更多,人社會有一群讀者一直在。」至於該如何執行這項任務,洪仕翰動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一方面,關於編輯的自我定位,他認為既要擔任傳道者,也要擔任造橋者,既要「藉由我出版的書,把我覺得重要的議題、這個時代的議題到讀者面前」,同時,「搭出來的橋也要有吸引力,大家走進書店覺得不買一本不行」。

另一方面,關於該出什麼樣的書,洪仕翰則評估,人社出版一直不缺研究所等級的困難作品,也都不乏中學難度的入門作品,「但在兩者中間,『大學』層級的反而比較少。」這也是他認為最缺乏、最值得持續努力的,是現在最需要「找回」的讀者。


洪仕翰(左)與謝至平

不過,找回讀者只是這群人野心的其中一個層面而已。在此同時,他們更試圖把讀者聚集起來,集結成一個社群──在陳雨柔看來,這就是一個找尋「夥伴」的過程。她相信這件事情非常值得投入,這樣的信念來自她過去的記憶。

2012年,陳雨柔初初入行時曾負責小說《集體心碎日記》。該書的主題是美國西岸華裔女同志移民的愛慾、歸屬感與政治行動。作者當年以「柴」為筆名,實則就是批判社會心理學者、現任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的劉文。

憶起出道時期負責的作品,陳雨柔如同許多人,總覺得「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自己很滿意」。但她始終記得該書出版之後她所主責的多場活動,當時,許多真心喜歡作者的讀者來到現場,彼此交流激盪,讓當時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出版、編輯、讀者可能是一個社群。」而再過兩年,她過去曾一起共事的記者朋友完成《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更之後,編劇簡莉穎處理性別倒錯與國家暴力的劇本集出版,參與這幾次發表、分享的場合的經驗,更都讓陳雨柔「切身感覺到大家是在那個場合,一起討論那本書。」

從回憶出發,進一步展望接下來的路,陳雨柔是這麼說的:在入行時,她已聽前輩說過「出版是跟人有關的事情」,這些親身經歷,恰恰印證了這一句話,讓她感受到「書出版之後,是會有一個社群存在。」

而這也正是Boom的目標所在:在這個艱難的時節,建立起一個這樣的社群──為了出版,為了人社知識,為了社會議題的深入討論。

➤Boom.磅!知識爆炸.自由國度 系列講座

〚第一場〛新歐洲的轉向:從軍備、國際連結、經濟與能源的巨變

  • 講者|林育立(自由記者)
  • 主持|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 時間|05/18(六)14:30-16:30

〚第二場〛世界民主危機與台灣處境

  • 講者|宋承恩(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
  • 主持|邱建智(八旗文化主編)
  • 時間|06/01(六)14:30-16:30

〚第三場〛困境、離散、路徑與復返:當我們討論21世紀原住民

  • 講者|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 主持|孫德齡(左岸文化主編)
  • 時間|06/15(六)18:00-20:00

〚第四場〛像個人那樣慾望與愛

  • 講者|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主持|陳雨柔(臉譜出版副總編輯)
  • 時間|06/29(六)14:30-16:30

〚第五場〛從邊緣到世界:原來你是這樣的東歐

  • 講者|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洪仕翰(衛城出版副總編輯)
  • 時間|07/13(六)14:30-16:30

場地|濕地1F(104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

報名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