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武則天操控機器人的科幻大戰!亞裔加拿大作家趙希然以《鐵寡婦》榮獲雨果獎最佳新人「驚奇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2024年雨果獎得主揭曉,亞裔加拿大作家趙希然(Xiran Jay Zhao)破例三度角逐最佳新人「驚奇獎」(Astounding Award),順利獲獎平反去年冤屈。

被視為科幻、奇幻小說最高榮譽之一的雨果獎,和普通的評選機制不同,並非由少數評審進行裁奪,而是開放社群提名及投票。然而,2023年於中國成都舉行的雨果獎卻爆發政治審查,海外華裔作家如匡靈秀《巴別塔學院》、趙希然《鐵寡婦》(Iron Widow)都意外落選,甚至不具提名資格,引發全球譁然。今年年初,雨果獎主辦方世界科幻大會已作出相關懲處,並嚴格把關。大會於7月底發出聲明,發現本屆仍有人試圖操弄票選,辦理大量假帳號灌票(3813件選票中有377件被判定為無效)。

趙希然以2021年出版的出道作《鐵寡婦》,本屆榮獲鼓勵新人作家的「驚奇獎」。根據原本章程規定,新人作家的出道作最多只能入圍兩次:出版當時的評選年度以及隔年度。趙希然這本以武則天操控機器人對抗反派的科幻小說,已於2022年入圍但未獲獎、2023年則遭到審查被剝奪入圍資格,因此本屆破例延長資格,第三次入圍驚奇獎,趙希然也不負眾望成功摘獎。

■2024年艾斯納漫畫獎(Eisner Award)上月底於美國聖地牙哥動漫節公布得獎名單,表姊妹檔創作者Mariko Tamaki和Jillian Tamaki繼2015年獲獎的《This One Summer》後,今年再次以《Roaming》聯手拿下最佳新圖像文學獎,兩人也分別獲得最佳編劇和最佳作畫/墨線師。《Roaming》講述3名加拿大少女為了慶祝高中畢業、「正式」長大,在大一春假展開期待已久的紐約之旅。紐約像是匯聚未知和夢想藍圖的萬花筒,微微一轉就令人眼花撩亂。她們在短短5天內,盡力探索大蘋果的五光十色,也面對愛情、友情和自己的蛻變。

其他獲獎者中,Bill Griffith爬梳1930-1980年代美國報紙連環漫畫《Nancy》及其創作者Ernie Bushmiller一生的《Three Rocks》,獲得最佳現實題材作品獎。Thien Pham結合味覺記憶與移民歷程的《合菜》(Family Style)獲得最佳圖像回憶錄獎。


《Roaming》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新書快報】

■鑽研美國都市及大眾史的Evan Friss博士,借助口述歷史、訪談知名書商、調查各式檔案書信、個人日記及市政紀錄,以深情的文字完成這部《The Bookshop: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Bookstore》——這是一本獻給書店的情書,也是一部獻給每個珍愛這些守護文學、閱讀聖地者的迷人編年史。本書展現了書店的力量,也點出失去書店的代價。

故事從美國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在費城開設的首家書店開始,帶我們遊歷各式各樣的書店,深入獨立及大盤零售、街頭二手書商及出版集團附設書店的多元體系。此外,本書也是美國書店史的風雲人物榜,這群人往往充滿激情且個性古怪。書中同時記述了200多年來書籍的行銷及銷售方式——例如1944年的Marshall Field書店,曾邀來一隻重達3000磅(相當於1,360公斤)的大象為書迷簽書。

【產業消息】


蘇珊・沃西基(圖片來源:wiki

■Google第16號員工、YouTube前執行長蘇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於8月9日因肺癌去世,享年56歲。沃西基不僅是Google的第一代老臣,1998年將車庫出租給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後來成為Google的首位行銷經理。在她的提議下,Google於2006年收購Youtube,去年營收81億美元,幾乎占母公司Alphabet總收入的 10%,成為Google的金雞母。

沃西基在2004年提出「Google Print」專案計畫,旨在將數百萬本書掃描進Google的資料庫。這項「Google Books」服務的前身,起初因版權問題卡關。但藉由嚴格的內文檢索控制,及導購/圖書館借閱指引措施、協助圖書館進行館藏數位化促成雙贏,沃西基成功說服了密西根、哈佛、史丹佛、牛津大學書圖書館及紐約公共圖書館加入計畫。

■英美大眾出版四巨頭之二的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和麥克米蘭(Macmillan),上個月接連宣布未來將拓展圖像作品的大人市場。

麥克米蘭早在2006年即成立圖像出版社「First Second Books」,涉足童書、青少年圖像小說和成人的紀實圖像文學。其中以充滿夏日青春氣息的凱迪克獎和艾斯納得獎作《This One Summer》,以及宮崎駿作品《Shuna’s Journey》等奠定品牌形象。新出版社名為「23rd Street Books」,將承接First Second在庫書目中的「大人向」作品,未來會同時和新舊作者群合作,著重製作面向成年讀者的圖像文學。

隸屬哈潑柯林斯集團的「HarperAlley」原為兒童漫畫和圖像小說出版社,甫於2020年成立就已推出許多叫好叫座的作品,包括獲紐伯瑞童書獎的《新來的同學》,以及在兒童文學和漫畫獎項都獲肯定、並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前進吧!游泳隊》等。未來也將推出適合大人閱讀的圖像文學、日式漫畫和韓式漫畫。

■擅長將《星際大戰》、《萬惡城市》等知名IP改編漫畫的美國出版社黑馬漫畫(Dark Horse Comics),上月底宣布與威世智遊戲公司(Wizards of the Coast)簽下授權協議 ,將於2025年開始推出《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和《魔法風雲會》(Magic: The Gathering)的系列漫畫、圖像小說和畫冊,瞄準這兩項有大量忠實玩家的桌上型角色扮演遊戲和交換卡牌遊戲,拓展它們的奇幻宇宙。

《魔法風雲會》於1993年問世,具有中世紀魔法、史詩戰爭、賽博龐克等多重宇宙的世界觀,已有影視改編先例。《龍與地下城》則是桌上型角色扮演遊戲(TRPG)商業化成功的範例,經過《怪奇物語》影集再起風潮,明年更將慶祝50週年。

電影《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預告片

■被樺榭集團(Hachette)收購的老牌出版商Victor Gollancz,出清倉庫中塵封多年的珍貴文件檔案,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珍貴書信檔案恐面臨拆售命運。

著有《1984》、《動物農莊》等反烏托邦經典小說的歐威爾,其書信究竟有何價值?為何出售這些檔案會引起抨擊?以目前由古董書商流通市面的文件為例:一批開價7.5萬英鎊(約合315萬台幣)的文件,其中包含Gollancz簽下歐威爾第二部小說《A Clergyman's Daughter》的合約正本、作者的校正信、一封來自《觀察家日報》(Observer)的小說編輯作為手稿讀者的評價信——其讀後心得推薦本書該出版。這些文件見證了這部歐威爾本人極不滿意之作的誕生軌跡。

另一批關於《動物農莊》的書信往返,則記錄了本書千迴百轉的出版風波。二戰時英國曾和蘇聯站在同一陣線對抗德國及其同盟,英國菁英與大眾普遍讚賞史達林,因此Gollancz曾拒絕出版這本反極權、諷刺史達林的寓言小說。而歐威爾態度堅定,促使Gollancz重新閱讀手稿,並回信承認錯誤,最後出版本書。

許多研究者擔心,若是這些珍貴的史料並非進入學術研究機構集中保存,而是拆散至不同私人收藏家手中,將造成人類文化公共財的重大損失。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延續8年來的傳統,今年也推出自己的「夏日閱讀清單」,共計14本書:

➤ 小說 

  • 《詹姆士》James),帕西瓦.埃弗烈特(Percival Everett)著,奴隸吉姆從配角轉主角的《哈克歷險記》翻案小說。
  • 《全力出擊》Headshot),瑞塔・卜溫克(Rita Bullwinkel)著,講述一群青少女拳擊手為即將到來的全國級賽事奮鬥。為了掌握命運,她們各個都有不能輸的理由。
  • 《森林的主宰者》The God of the Woods),麗茲.摩爾(Liz Moore)著,夏令營中失蹤的少女,將在這本懸疑小說中,成為揭露當地豪門和鎮民黑暗祕密的引線。
  • 《記憶片片》Memory Piece),麗莎・柯(Lisa Ko)著,故事從1980年代跨越到近未來的2040年代,主角歷經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政治、科技和社會劇變,透過書寫回憶追尋意義、抵抗極權。
  • 《美好日子》Beautiful Days),Zach Williams著,透過10則短篇故事探討親職、時間的不可預測性以及生活的幻滅,逼視日常生活中的幽暗及荒誕。
  •  《烈士!》Martyr!),卡維.阿克巴(Kaveh Akbar)著,透過作家和行為藝術家的的激辯,回歸對自我認同和生死意義的根本思考。
  • 《時空管理局》The Ministry of Time),卡利安.布萊德利(Kaliane Bradley)著,兼具愛情喜劇與諷刺批判的時空旅行小說。

➤ 非小說 

  • 《總有明年:關於籃球和成長》There’s Always This Year: On Basketball and Ascension),哈尼夫.阿卜杜拉奇布(Hanif Abdurraqib)著。
  • 《在這裡消失的每個人:美國、中美洲,以及危機的形成》Everyone Who Is Gone Here: The United States,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a Crisis),Jonathan Blitzer著。
  • 《閱讀《創世紀》》Reading Genesis),瑪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著。
  • 《當鐘失靈:騙子、陰謀論者,以及美國如何在1990年代早期逐漸崩解》When the Clock Broke: Con Men, Conspiracists, and How America Cracked Up in the Early 1990s),John Ganz著。
  • 《男孩與男人:為什麼現代男性苦苦掙扎、這為什麼重要、以及應該怎麼做》Of Boys and Men: Why the Modern Male is Struggling,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Richard Reeves著。
  • 《大洋無垠:帝國野心、首次接觸與決定詹姆斯・庫克船長命運的最後航程》The Wide Wide Sea: Imperial Ambition, First Contact and the Fateful Final Voyage of Captain James Cook),Hampton Sides著。
  •  《請支援》Help Wanted),Adelle Waldman著。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編劇書簡S2EP3》這次我們全家都不要這樣算了:《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

《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是Me too議題片單上不應遺漏的影集,也是小說改編的成功案例。將瑞典暢銷小說改編成六集影集,第一集即展現了漂亮的起手式。長達13分鐘的序場,敘述了中產階級三口之家的15歲女兒遭手球隊教練羅賓性侵,而父母為了保護女兒最後決定不起訴,戛然而止,看似核爆般的事件在這個幸福之家劃下句點,成為一頭沈默的大象。進入片頭。

片頭畫面是極具嘲諷意味的人生勝利組全家福照片,正片開始,已來到四年後,女兒史黛菈的19歲生日。畫面出現小標「女兒」,女兒視角看到的是,父親牧師亞當與母親律師烏芮卡訂了家時髦餐廳為她慶祝,父親送她一台速可達摩托車,她此後不需再騎腳踏車打工。這時,幸福泡泡才被慢慢破滅,史黛菈並不領情,比起摩托車,她更想要一筆浪遊亞洲的旅費。19歲的女孩渴望刺激、嚮往未知的世界,正如15歲那年也是她主動親吻了教練,只是後來的事非她想像美好。19歲的史黛菈值得一段美好的愛情,生日當晚與帥氣多金的中年男子克里斯的奇緣巧遇,讓她想像中的粉紅泡泡一一成真。接著進入「父親」觀點,三個禮拜後的半夜,女兒倉皇返家,卸下一身沾染血污的運動服。第三段,是律師「母親」觀點,女兒因為涉嫌謀殺克里斯遭警方逮捕。這時,主案件開始,19歲女孩謀殺34歲的年輕企業家,到底真相為何?以及,就算真相大白,主角史黛菈會不會被定罪?

這條懸疑線帶著觀眾往下追擊,但接著的五集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檢警刑偵過程,而是這對父母的搶救女兒大作戰——他們很清楚,這一次,我們不要這樣算了。

➤為了救女兒,你能做到多少?

一翻開原著小說,便會發現,第一集高明的三段式敘事,其實來自整部小說的結構。近五百頁的小說分為三部,分別是父親、女兒、母親視角,改編影集保留了這個有趣的三重敘事觀點,但以小標明顯區隔劃分的,僅有第一集。第二集開始,各段情節主角有時是父親、有時是母親,有時又來到獄中的女兒,三個視角彈性、有機又綿密地織就出一個被命案粉碎的正常家庭。

原著作者馬提亞斯.艾德華森本身就是一個父親,有兩個分別六歲和三歲的女兒,也在高中任教,他在訪談中說到創作契機是,他想像十年後,若一覺起來,他的女兒遭指控謀殺一名男子而被警察帶走,他會怎麼辦?為了救女兒,他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故事中的父親亞當,顯然就是作者的投射,他刪除簡訊,謊稱女兒返家時間,甚至私下去接近死者的前女友,想製造出另外一個嫌疑犯。在小說中​​​​為救出女兒疲於奔命至崩潰時,亞當終於忍不住反省:「如果我們當時有把羅賓的行為通報給警察,日後的一切會不會有所不同?他性侵了史黛菈,我們卻放了他。那看在我們女兒眼裡意味著什麼?我們算是什麼樣的父母?」

影集版的亞當除了反省,更做出反擊。當他眼看一切證據都指向女兒,自己的努力將白費時,他先向妻子說出「在那次性侵事件後,我們的家就已經破碎了」,接著開車到當初性侵史黛菈的教練羅賓家外守候,堵到人就狠狠往死裡打。羅賓被打斷鼻樑,當然,亞當也進了警局。結局卻是,羅賓堅持聲稱是自己跌倒,檢方無法起訴亞當。強暴犯在四年後付出的代價是一隻鼻樑與那一點點良心。這並非遲來的私刑正義,這段情節真正的作用在下一場,亞當狼狽走出警局,原已決裂的妻子烏芮卡默默等候他,開車載他回家,兩人在車上牽起了手。已碎裂的三個碎片,至少有兩片重新黏合在一起了。

➤內疚與懊悔,以行動表現

那麼,深知司法體系的執業律師母親烏芮卡又做了什麼呢?比起衝動行事、就算被街坊與教友唾棄也不足惜的丈夫亞當,烏芮卡顯得沉著又大膽,甚至瘋狂。獲知女兒被捕,即快速將血衣打包塞進自己包包,就算被帶去警局訊問也聲色不動,天啊最直接的證據就在她緊壓的包包裡,接著還帶去自己父親的安養院,一邊跟失智老爸五四三,一邊把女兒的犯案證據偷藏在櫥櫃裡。她請自己的外遇對象、一個厲害的律師擔任女兒的辯護律師,為的是可以最快與警方資訊同步。我們看到這個一點都不討喜、比女兒優秀萬倍的高材生虎媽,把她一生的聰明睿智、果敢堅決都用在這一次,甚至對自己的丈夫,從頭到尾也是一樣的說法:什麼血衣?什麼手機?我們知道的只有女兒沒有殺人。那男的遇害時,我們的心肝寶貝已經回到家了。

強硬的烏芮卡,對於當年沒有為15歲的女兒伸張正義,不說內疚,不說懊悔,不說自己判斷錯誤,但她要以行動彌補所有過錯。

回到第一集的序場,當小史黛菈身心重創瑟縮在床上時,烏芮卡冷靜理性地問女兒:你有說不要嗎?有。那你有要他停下來嗎?可能有。那你有打他踢他阻止他嗎?沒有。為什麼沒有?沒有的話,那你在法庭上就會被當作是合意,他就不會被定罪。

事實上,在開頭的前十分鐘看到這段時,儘管真實殘酷,我還是忍不住在心裡想,這,這是繼母吧!?

但不是,烏芮卡是史黛菈血濃於水的親生母親,她誓死一生都要保護好女兒。只是,深知法庭規則的她,認為不讓女兒性侵事件公諸於世才是最好的保護。到她發現自己做錯時,女兒也已犯下更大的錯誤。但不管,烏芮卡就是要硬著幹,她要毀證滅據,讓檢察官找不到定罪的理由。她無法肯定勝算,但她要梭哈,賭一把,為了女兒,也為了挽救家庭,這便是她的懺悔。

➤終結爭風吃醋爛哏,不再厭女

那麼,史黛菈真的殺掉了約會對象嗎?又是為什麼呢?史黛菈最後被判刑了嗎?前面已爆了太多雷,在此先不說結局。但在觀賞影集與閱讀小說過程中,我的確害怕出現史黛菈因不滿克里斯移情別戀因而痛下毒手的玫瑰瞳鈴眼情節。雖情殺合情合理、渣男被殺也是剛好而已,但若是如此,史黛菈便是為渣男爭風吃醋的狹隘女孩,而渣男也反成讓眾女人為之傾倒的情聖。

但還好不是。

史黛菈與優秀的閨蜜卡蜜拉之間並無競爭關係,而保有最純真的部分。小說對於兩人在少女時期做出的荒誕行徑有更多描述,或能增加角色的豐富與曖昧,但影集版則刪去,在選角上也較小說中的角色形象來得清新純樸,但也不是保守傳統的「乖乖女」形象。卡蜜拉可以是法律系高材生,也可以有一衣櫃性感洋裝,史黛菈可以打扮火辣流連夜店,但不代表她輕浮隨便。特別是史黛菈,當她穿上連帽外套和牛仔褲,騎著腳踏車時,真的讓人為她心疼、想保護她。影集裡的史黛菈不若小說裡那麼活潑外放、能言善道,面對警方或其他大人,她的無辜與清澈更透過眼神表現,許多該辯解或回話的時候,她只是輕輕地嗯一聲。我想,那是15歲為自己發聲卻被噤聲的女孩,後來唯一能發出的聲音。還好,這一次,他們全家都不要這樣就算了。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492細緻入微觀察廣大世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生之祝禱

李琴峰著,聯合文學,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將今日的人權價值觀推到極致,便出現了完全言之成理的「合意出生」。在指不出錯處的世界觀,與架設完備一切以「合意」為前提的社會結構中,那些如今看來理所當然的質疑與責難,都顯得那麼得理不饒人,使你我捧著書本如坐針氈。漂亮嫁接社會寫實與科幻的故事,猛地迸發出未來的歷史感,背後則是李琴峰對於生命的存在推到極致的本質性思索。【內容簡介➤

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

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
李衣雲著,左岸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從百貨公司的發源地歐洲一路向臺灣展店,並論述光鮮亮麗的專櫃背後的時代結構。這個龐大的商業體如何與不同政權的追求折衝抗衡,並且度過戰爭的洗禮,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消費又如何在其運轉模式中成為富含符碼的行為,形塑了品味與潮流?飽滿綿密的百貨公司文化史與文化分析,解開了臺灣百貨業的基因序列。【內容簡介➤

原子與灰燼

核災的全球史
Atoms and Ashes: From Bikini Atoll to Fukushima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本書其實是全球的核災史,分別詳究了世界上6次重大核能事故的來龍去脈。在細節與遺憾中,指出所謂的意外事故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能源如何成為政治角力的籌碼,科學成為國家力量的靠山,而層層疊疊的事態又如何走火釀災。在今日評斷是非,議定前途之時,這6次前車之鑑正可從知識和事態,供人們了解核能本身及能源治理之間的糾葛與關係。【內容簡介➤

雖然是藏書病但沒關係

高苦茶著,允晨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藏書家對於書本的深情回眸。藏書家如江湖中身懷一絕的異士,一路走來的軌跡,都環繞在「書」這個既具體可觸,又承載著知識、感受人際關係的物事身上。這些與書相處的時光,每一個眼神,每一段因緣,由書而來的各種喜悅與煩惱,除了引領我們領略人書親近的箇中滋味,也都是臺灣書籍史珍貴的篇章。【內容簡介➤

小零件改變大世界

釘子、輪子、彈簧、磁鐵、鏡片、繩子、泵浦,七種細小發明如何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推手?
Nuts and Bolts: Seven Small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in a Big Way
羅瑪.艾葛拉瓦(Roma Agrawal)著,高子梅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將對科技的關注視線從精密運算拉回實體器械,用最大的倍數去看最小的零件在人類物質生活的推進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各項發明的技術史、運作原理以及由此帶來的關鍵製品,如何在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這些取向在過去的技術科普書寫上並不罕見,本書卻處理得精彩且具可讀性,讓我們日後走進五金行,可以逛得更久更有滋味。【內容簡介➤

揭開穆斯林世界

伊斯蘭共同體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The Idea of the Muslim World: A 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
賈米勒.艾丁(Cemil Aydin)著,江孟勳、苑默文譯,臺灣商務,4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本書質疑世人對穆斯林抱持「均質共同體」的想像,於是以時間為庖丁,沿內在理路挑明穆斯林世界的筋絡分佈,展示伊斯蘭世界一致性的這項迷思,是如何在近代與他者的對立中逐步形成。在這段歷程中,自己人與敵人其實不知不覺聯合,餵養出此一想像的共同體。也令其如異形若鬼魅,籠罩世界,操弄人心。【內容簡介➤

蟻王要的也不是這種蟻后

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著,悅知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詩集裡沒有矯情做作的賣弄身段,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自我膨脹,只有對人間各種虛假的戲弄。每一篇作品,看似玩笑,但笑著笑著總會流下眼淚。對多數人來說,生活的不順只能變成酸言酸語,作者卻總能狡黠地把那些翻到抽筋的白眼變成詩。【內容簡介➤

寂寞狙擊

單身真的錯了嗎?一位獨身女性臥底婚戀市場,探詢寂寞與愛的交友實錄
The Lonely Hunter
艾梅.盧特金(Aimée Lutkin)著,李忞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什麼時候「單身」成為社會問題?大概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也都理所當然問你為什麼不談戀愛!此書作者以幽默靈巧的方式回應這個大哉問,同時更深切地實驗、剖析、反映親密關係與個人之間的非絕對性,而非只是簡單的「選擇」或「反對」。而透過辯證單身的社會性,此書也呈現我們如何自我評估、情緒管理,更提供相關書籍的評述引介,讀來有個人洞見、亦有一種知識性的交流。【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