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24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書籍銷售持續衰退,電子書戰局升溫,閱讀器市場欣欣向榮

本文架構【一、財政部統計數據整體分析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觀察三、市場動態與產業政策

一、財政部統計數據整體分析

➤整體書市:1至10月圖書雜誌零售衰退15%,為近年最嚴重跌幅

自2018年撰寫年度書市觀察以來,財政部數據的紙電出版(5813-11, 12)及圖書雜誌零售(4761-12)儘管互有起落,但總額落差大都在5%以內,今年卻與以往相當不同。


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基期(雙月)/製圖:沈如瑩

由圖表可看出,出版(綠色折線)和零售(藍色折線)每一年的營收高峰都落在當年度的11至12月,隔年1至2月探底,3至4月有一波小的成長,「5窮6絕」又往下,下半年則逐期攀高,週而復始。

不過2024年一開始,出版的營收(31.5億)雖然仍比前一年11至12月低,卻比2023年1至10月這5期都還要多。過去幾年,每期營收都在30億上下震盪,但今年每個基期都超過30億。

我本以為這是文化幣帶來的效應,但看到圖書雜誌零售的曲線,顯然並非如此。原本單一基期通常都能超過30億的營收,到了今年直接摜破至25.6億,在這張圖裡僅次於疫情影響最大的2021年5至6月。3、4月雖有回升,但不僅5、6月往下,理應是旺季的7、8月暑假也未見起色,較去年跌幅近兩成。9、10月落差縮小至-12%,11至12月是各通路年度回顧的大型行銷檔期,並受惠於諸多話題書籍雜誌,有望止跌,但推估2024與去年相較,應該還是至少有10%的衰退。

***

近年書價持續攀升、2024年的出版量也未明顯減少(以國圖ISBN統計,1至11月新書較去年同期略降4%),這一年的衰退幅度顯得有些異常。是前兩年的折扣戰養壞了部分消費者的胃口?或者真的就是有10%的閱讀消費在這一年轉向其他興趣或娛樂?

在比較出版與零售銷售的近年整體差異之後,再以年度拆分,可看到書籍雜誌的銷售曲線位於近年走勢底端(圖2)。實體出版則相反,躍於歷年曲線之上(圖3)。電子書出版相較於往年,不僅直接越過單一基期1.5億的門檻,最近的9至10月首次衝上2億大關,今年1至10月累計占比為5.4%(圖4)。臺灣電子書近年歷經疫情居家閱讀的波段成長,以及2022下半年看似回落的趨勢,終於在2024年達到閱讀市場5%的占有率。

如果解讀的方向沒錯,出版業在今年的營收除了透過一般通路之外,也在自營模式中找到更多元的發展,例如直接對顧客銷售,或是數位內容如有聲書、課程等(但也可能是我尚無從得知的某種關鍵變因)。

通路則早就已經將圖書雜誌視為諸多商品的一環,採複合式經營的書店,圖書銷售如果達到營收占比的五成,就算是「以書籍為銷售主力」的店面了。電商的書籍營收比例則更低,比如momo不再積極經營圖書後,書籍銷售業績大幅縮減,但對這間千億企業而言可能只是零頭。由此角度觀之,在今年最明顯感受到落差的,大概會是以書籍雜誌、基礎文具為主的傳統書店,以及專注於圖書出版、未開發多元產品及銷售管道的出版社。

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觀察

➤年度暢銷排行:《原子習慣》終結連霸;下半年話題書紛至沓來

從博客來的總榜前十名觀察,今年入榜與去年重疊的只有4本。其中《原子習慣》於2019年中上市至今,終於從博客來的榜首退位,但也只略降至第三名,相信未來數年仍是榜上常客。取而代之的《我可能錯了》出版於2023年2月,曾是該年度博客來新書榜第一名(總榜第4)。

2024新書有4本入榜,席捲全臺的《排球少年》周邊就占據其中兩名,接棒《鬼滅之刃》、《SPY×FAMILY》成為動漫領域的年度超級巨星。今年股市相對震盪、交易量縮,《持續買進》成為在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時,大多數人首要參考的投資指南。《抄寫英語的奇蹟》融合學英文和心靈勵志兩大重點,在眾多語言學習實用書中殺出重圍。這幾本書在其他通路雖不見得擠進總榜前10,但也在分類榜中名列前茅。


製圖:沈如瑩


博客來成人實體書總榜

唯一一本同時進入「三大通路」前十名的,是蔡康永睽違5年推出「情商課」系列新作《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年度銷售統計通常累計至10月底,等於此書只賣了3個月就超過大多數出版品一整年的銷售)。

蔡康永出書後積極接受自媒體採訪,在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更帶動年輕世代成為他的新讀者。姑且不論這幾年的書市變化,2019年《情商課2》出版至今,整個世界已然天翻地覆(那可是還沒有武漢肺炎的年代),並非所有創作者都能抵擋這股巨變,無怪乎金石堂將「年度風雲作家」頒給他了。

除了蔡康永,今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出現不少話題書,讓略顯低迷的書市添了幾分熱鬧。首先是標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的《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出版後第一時間還沒有太大反應,但讀者紛紛在網路上發表「不爆雷」的推薦後通路一度斷貨,詢問度暴增、銷售亦直線上升。這種從重度讀者外溢的熱烈討論已許久未見,儘管銷量已遠不及翻譯小說的全盛時期,但看到讀者的熱情仍讓人欣喜。


製圖:沈如瑩

隨著獎季到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韓國作家韓江,帶動其作品在韓國熱賣超過百萬本,甚至讓網路書店股票漲停板(這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事)。歷年得獎者雖然不乏在臺灣出版譯作,但像韓江這樣仍在創作旺盛期且作品容易親近的作家並不多,尤其他關注的議題對臺灣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實體書和電子書都因此有不錯的表現。

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則讓臺灣寫下大大的驚奇,將年度翻譯大獎頒給了由楊双子創作、金翎翻譯的《臺灣漫遊錄》。還記得此書在2020年出版時,曾因為宣傳方式一度隱去了此為虛構作品的事實(當成一部出土的紀實舊作),在讀者間引發正反看法,是個很有趣的行銷案例。本書在得獎後不僅帶動銷售,也吸引更多國家簽下翻譯版權,可說是近年推廣臺書外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除了創作者之外,背後還有很多人持續的努力。

11月底還有村上春樹睽違7年的長篇小說《城與不確定的牆》終於在臺灣問世,以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也在上冊出版26年後付梓。受限於出版時間,11月以後的出版品並非各通路皆納入統計,不過已經在讀冊的新書榜分據一、二名。

近年盜版電子書問題日益嚴重,《張忠謀自傳》亦不能倖免,上市不到一週,就看到遠見天下發布官方聲明,要對侵權者追究到底[1],是否能藉此遏止猖狂盜版頗令人好奇。12月還有因為臺灣棒球首次奪下世界冠軍而瘋狂熱銷的雜誌《職業棒球》,據說平常一期銷量約3,000冊,本期一舉突破20萬冊,大量的讀者詢問更讓通路忙得團團轉。

由於雜誌並不在我的守備範圍內,很少在年度觀察文中提到,但一期雜誌銷售20萬冊,可能是我入行以來從未看過的數字。雜誌由於時效性強,和報紙一樣早就面臨數位轉型需求,相較於電子書發展多年的市占率有限(臺灣5%自不用提,美國電子書市占率至多3成),電子雜誌更為普及。

為臺灣通路供應歐美雜誌35年的「瑪蒂雅」日前宣布於年底停止營運,[2]可能也是受到紙媒衰退的影響。這則消息儘管沒有任何媒體報導,但對書店而言可說是歷史又翻過一頁的大事,在此略記一筆。

綜觀各家實體書暢銷榜,雖然前十名重疊性不高,但百大清單仍是大同小異。進一步觀察各類別,博客來百大在「商業職場」與「投資理財」類別的入榜品項合計達31種,「心靈勵志」22種,皆為統計以來最多,合計已過半數。其次為「漫畫」與「圖文書」12種,《吉伊卡哇》系列可說是「隱形冠軍」,雖然沒拿下榜首,但各集銷量加起來不容小覷。其餘主要類別包含:童書10種、文學、語言學習皆個位數。人文靠《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系列新作獨撐大局,生活實用書就更不用說了。

誠品年度十大仍反映讀者從書中尋求「療癒」的偏愛,除了黃山料之外,兩本以Snoopy為主題的《今天不會都是壞事》和《好事即將發生》紛紛入榜。新書分類榜則可一窺當年度閱讀微趨勢,人文社科中,宗教心靈、地緣政治仍是多數讀者關注的領域。華文創作有張西、不朽、Middle,也有馬世芳、連俞涵、彭菊仙等不同領域、年齡的散文書寫。翻譯文學幾乎是日、韓作家天下,以東野圭吾和迎來完結篇的《全知讀者視角》系列占據最多名次。


製圖:沈如瑩


誠品新書總榜

相對去年而言,今年的電子書榜單與實體書榜單比較貼近,不過讀墨的榜單中,2023年空前低迷的人文社科,今年品項回升不少,且以本土作品為主。讀冊今年不再列出電子書和二手書的年度榜單,倒是點選二手書時,會連結到歷年暢銷榜和百大清單等主題,反映出暢銷書在二手市場的高流通率。

至截稿為止,今年尚未看到有獨立書店發布年度排行,不過郭怡美書店在11月滿兩週年時,大方公布了年度銷售的本數為19,274本[3] 。印象中郭怡美的藏書在2至2.5萬冊左右,約略相當於一年賣掉一輪藏書。這樣的週轉速度儘管不能說快,但在少量多品項的經營模式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反倒顯得相當驚人。

三、市場動態與產業政策

➤誠品、金石堂各自重返商圈,何嘉仁變身「REEDS Bookstore」再出發

今年連鎖通路展店頻頻。誠品前幾年嘗試的「社區創新店」從6家剩下淡水、內湖兩家,並從誠品生活轉回誠品營運。不過誠品開設中大型店的腳步未歇,上半年為八層樓面的「台中480」、下半年則「重返」台北車站,在諾貝爾廣場地下一樓營運。

無獨有偶,金石堂「重返」天母大葉高島屋,更在下半年一連於台中、台南、高雄開了6間門市,落實去年「預計展店5至10間」的目標。這些新店面多半位於商場內,以中小型規模營運。


誠品生活站前店(沈如瑩提供)

統一在台北時代百貨隔壁的「Dream Plaza」預計2025年開幕,但旁邊的時代百貨已有蔦屋,面對媒體詢問,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表示:「蔦屋不是書店,它只是裡面剛好有一些書而已」[4],讓人格外期待其中備受矚目的「博客來實體書店」的營運規模。

蔦屋持續以「全台50家」的目標拓點,進駐台中和南投,目前有13家分店。目前僅兩間實體分店的何嘉仁書店,在下半年以新品牌REEDS Bookstore整裝再出發。何嘉仁全盛時期分店超過20家,後續以美語教學為主,店面陸續結束營業。

連鎖書店於80、90年代的展店模式,以獨立店型(或稱社區店、街邊店)和商場店型為兩大分支,前者自行承租、營運,後者則屬於專櫃性質。獨立店型受限於毛利結構,即使納入文具禮品、餐飲等銷售,也很難自給自足。商場店型則與業者談營運條件(包底/抽成),生意不夠好還是不划算。這兩者的限制,也是誠品走向大型百貨商場的原因。

書店一度是商場的必備專櫃,通常設在頂樓或角落,有帶客效應。但當百貨生意暢旺時,書店的獲利比不過其他業種,自然不容易繼續合作,到2010年代左右,書店已不再是商場的「標配」。看到金石堂這兩年重新進入商場設櫃,以及相關報導中,百貨業紛紛表示書店「即使非主要獲利組成」,仍是商場形象、業種組成、顧客服務等面向的重要指標。[5] 疫情改變了人的消費習慣,四通八達的網購對實體零售市場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物換星移,書店在不斷開幕的新商場中,似乎又被賦予了新的任務。

➤異業合作回歸常態,海外展店不再是大型通路專利

公部門這兩年不再高調宣傳與品牌書店的合作,不過圖書館、藝文中心等公共設施,仍一直都有「期間限定」的書店進駐。誠品在嘉義美術館、新港培桂堂、高雄衛武營、屏東圖書館的店面其實都已經營相當一段時間(嘉美店快滿4年了)。

這種「限定」的概念,可能對業主雙方來說都保留了多一點彈性,本月27日誠品又在屏東東港開設新的限定店。青鳥則在桃園兒童圖書館策劃了親子書店「青親書屋」,太平青鳥的3樓空間也於10月正式啟用(酒吧、展覽等多用途空間)。


全台最南端誠品書店屏東「東港王船限定店」(誠品提供)

曾一度掀起不小討論的「建商書店」其實並未消失,無論是開工之前當成行銷話題的短期書店,或是以社區或飯店圖書館為標榜的長期標案,都是品牌通路和出版社行之有年的常態業務,只是不一定會做行銷聯名。這兩年不停伸展觸角的「紅氣球」,目前在臺灣已有5、6個據點,除了長期營運的恆春、雙溪、華山之外,臺北信義區的「吉祥道」(心之橋)、老爺行旅的主題房型,都是類似的異業合作。

「到海外開店」以往認為是只有大型通路才做得到的事,但紅氣球近日在講座上卻提到即將在巴黎開設店中店[6] 。從開幕以來就不斷帶給讀者驚喜的飛地書店,則早在去年底就在泰國清邁開店,店內銷售臺、港書籍和中國獨立刊物,上個月甚至在荷蘭也有了新據點。這些嘗試或許最直接能觸及到的,是在海外閱讀華文書的讀者,但文化的傳遞總能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好奇書店會與當地居民碰撞出什麼火花。


紅氣球書屋華山店(沈如瑩提供)

➤從常規補助到創新書市,獨立書店不只需要「被看見」

另一方面,書籍銷售持續衰退,對小型書店的影響格外嚴峻,獨立書店、地區書店有不少老字號在今年吹熄燈號。儘管媒體對產業缺乏基礎認知,仍常以「網路衝擊」甚至「電子書競爭」為類似新聞下標,但書店營運艱難確是事實。筆者長期追蹤的書店之一,就曾於年中時在社群上發出書款即將週轉不靈的警訊,好在因為規模不大,在常客的支持下暫時度過難關。但如果這不是一時的危機,而是長期問題,是否能找到更完善的解方?

2024年度文化部的實體書店補助(「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總款項為2,305萬元,受補助單位83間,絕大多數書店獲得的款項都在10萬至50萬之間。儘管有些申請只是舉辦一段時間的系列講座或專題企劃,但也有些案子是針對整間書店全年度的營運申請補助。

一項以書店為主要對象的補助案,是文化部去年推出、今年續辦的「創新書市」。相較於2023年的5,000萬預算、39件企劃(補助額30至260萬/件)[7],今年預算增加至6,220萬,獲補助企劃31件(補助額100至350萬/件)[8] ,可見舉行的活動規模普遍較去年提升。這裡並非想單純用金額去比較兩者,畢竟辦活動的開銷本來就與日常營運的需求不同,且補助也不是越多越好,畢竟經營書店本屬商業行為,自給自足還是最理想的目標。

其實早在創新書市之前,全臺各地的獨立書店就算沒辦過市集,也常常出去擺攤。店主運用長期在地經營的經驗,結合不同類型的店家(例如餐飲、文創)和音樂、講座等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閱讀文化,整體而言是件好事。

不過籌辦市集非常耗費精神與人力,最新一期獨立書店刊物《閱讀的島》主題「造市大會——燦爛與孤獨的書市集」,就邀請幾位店主分享舉辦市集的甘苦談。而當書店藉由市集「走出去」,用一、兩個週末的時間與讀者見面、大家開開心心玩耍之後,這些讀者是否真的認識了書店?除了在市集相遇,是否會主動走訪這些書店?這些短期活動,只是政策放煙火,還是能為書店帶來更多長久的讀者?這些問題或許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面對產業的永續發展,仍值得我們思考。

➤文化禮金常態化,近半數用於「書店及出版業」

「文化禮金」(文化幣)推出後,約有近半數金額使用在「書店及出版業類」[9][10],已經是所有類別占比最高的。2023年首次發放文化幣的使用期限至6月30日,6月底時不少書店湧入趕著消耗文化幣的讀者。但從財政部的數據看來,今年5至6月的零售銷售並沒有因此特別突出(去年「5至6月」較「3至4月」-5%,今年同期-5.2%),如果沒有文化幣的挹注,可能會更嚴峻。明年起13至15歲青少年也將能領到600元的文化幣,可再持續觀察。

誠品、金石堂也在年度報告中分析了文化幣的使用樣貌。誠品針對性別與年齡分析,發現年齡與消費成正比(22歲買最多,16歲最少),女性與男性比例則為6:4。這與文化部的統計「年齡越小,領用及使用率越高」,以及在書店類別的消費中,男性53%、女性43%的占比不太相同,可看出誠品的通路特性(根據以往資料,誠品會員也是女性多於男性,且比起青少年,成年人的比例更高)。

不過無論是誠品或金石堂,都發現這些年輕讀者的喜好貼合暢銷排行,並以文學小說、心靈勵志類為主。

➤電子書:誠品加入電子書戰局;借閱政策成為產業雙面刃;閱讀器市場欣欣向榮

誠品甫於12月20日宣布推出電子書應用程式,標榜結合AI機器人ChatGPT的查詢翻譯服務,正式加入電子書戰局。作為實體書店的最大通路,誠品近年已在部分店面銷售其他平台的電子書閱讀器,就筆者觀察,詢問度並不低。至於讀者、會員對電子書的接受度如何,以及對電子書市場的影響又有多大,值得持續觀察。

已推出電子書7年的博客來,於9月初發布的相關資訊[11]中提到,電子書持續以雙位數成長,其中漫畫受到影視化熱潮成長4成最多。讀墨提供的統計數據中,亦顯示漫畫銷售金額成長46%、數量成長32%,銷售冊數最多的前三大出版社,更由東立、尖端、角川包辦。至於吃到飽的「暢讀」服務,博客來相關業績較前一年增加7成。KOBO樂天也在今年2月推出訂閱制,令人好奇這類服務的營收占整體市場比例,以及會否影響讀者購買單本書籍的意願。


製圖:沈如瑩

在本土市場經營最久的品牌Readmoo,近期宣布推出「mooBiz」企業服務。[12]看起來有點像實體通路為企業建構圖書館的電子版,但更進一步提供建立帳號、館藏管理、數據統計等項目,看起來應該會是相當受歡迎的服務。

去年推行的「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服務」已滿一年,原意是讓想看電子書的讀者可以不必受到借閱次數限制,並讓作者、出版社和平台得到分潤。不過這也讓圖書館買斷電子書的意願大幅降低,甚至在讀者可以無限制借閱書籍後,「買書」變成沒有必要的花費,可能間接影響書籍銷售(但出版端亦缺乏具體的影響評估數據),這些缺口並不能從分潤充分彌補。

加上前述提到的盜版問題,讓立委在10月會期對文化部提出質詢,希望能建立檢討機制。更諷刺的是,可能有不肖人士以出版社為名利用機器人程式大量增加借閱數,獲得上百萬回饋金。[13]若此事為真,不免讓人感嘆,出版業努力尋求生存解方之際,竟還有邪門歪道來賺快錢。

或許因為越來越多人看到電子書市場的潛力,以及政府政策帶來的需求,電子書閱讀器似乎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專門銷售電子書閱讀器的網站「閱悅」成立於2022年,今年6月在大稻埕開設實體門市。這間門市與群眾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合作,根據相關媒體《群眾觀點》報導,2023年各品牌閱讀器的群募金額達到6,300萬。[14]推陳出新的機種功能讓人眼花撩亂,單就閱讀器本身已是龐大商機,元太(8069)、振曜(6143)等「電子紙概念股」,近年股價亦不斷攀升。


閱悅於大稻埕開設實體門市

➤結語:無論最壞或者最好,這就是我們的時代

各通路的年度暢銷排行榜,最主要的用意是趁年底衝刺一波業績,但隨著生意難做,書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從最早由次年1月開始,提前至當年12月底、月中、月初;展期從1個月、2個月,到現在長達3個月。[15]折扣數就更別提了,現在都是「雙書75折」起跳。(附帶一提:根據文策院的季報,2024年Q2的書籍平均定價是559元;暢銷榜品項定價中位數是400元。)

不過在銷售之外,我之所以每年能夠寫下這篇觀察,很大的原因是看到通路在面對業績時,還是願意留下一點點空間,讓從業人員以「書店人」的角度回顧這一年的閱讀現象。

金石堂的「影響力好書」、「年度風雲人物」邁入40年,以自己的方式為書業留下一頁歷史。博客來在行之有年的閱讀報告以外,嘗試更多讀者互動:例如開始納入讀者書評統計,今年以有聲書形式推出「書店員來聊書」,分享年度選書等。誠品在「誠品線上」改版後,這幾年的年度觀察也從實體記者會,轉化為帶有趣味性的專題網頁,同時今年第二度推出「用閱讀跨年」實體活動,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同台交鋒,還會在公視播出。讀墨的「年度華文大獎」已邁入第3年,互動人次超過5000名讀者。


由誠品主辦出版界實境秀「用閱讀跨年」,邀請10位名人交鋒對決,節目將在12/31晚間8點於公視播出

在這個產業越久,越會看到難以改變的沉痾。不過或許正因為是這樣充滿挑戰的時代,才特別覺得還留下來繼續奮鬥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同伴。書業的大家這一年也很努力了,明年請一起繼續前行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2-30 09:00
童書短評》#146陪孩子面對困境與變化,勇敢成長!

排隊買冰淇淋

GLASSKÖN  
文、圖:妮娜.布萊徹特(Nina Blychert),賴潔林譯,大穎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狀況一:禮讓老人、狀況二:拯救小蟲、狀況三:被插隊、狀況四:尿急上廁所……小豬排隊買冰淇淋,沒想到狀況這麼多,位置卡在原地不動,眼看鋪子就要打烊了,嘴饞的牠跟小讀者都要急壞啦!這段看似尋常排隊過程,恰如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意外,也反映了或善良或自私的人性百態,看著禮讓善良的小豬最終獲得驚喜報償,書前的我們彷彿也一起嚐得了那冰淇淋的沁甜,感受人生某個限定片刻的美妙難忘。內容簡介➤

捨不得說再見:我家貓咪的故事

ぼくんちのねこのはなし
伊藤未來著,祖敷大輔繪,周姚萍譯,遠見天下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9-10歲)、小學高年級(11-12歲)
作者一定是噙著淚水完成這本小說的吧,書裡所寫的抱著老貓頻繁進出醫院、在各種延命療法與高昂醫藥費中迷惘,在好想留住牠與忍痛放手間擺盪,一邊祈禱著離別那一天不要來,一邊思忖著如何做才不留遺憾的種種經歷,皆來自他陪伴16歲愛貓走向生命盡頭的真實過往。故事中小男孩與媽媽的想法總是不一樣,甚至為了最現實的「錢」問題吵架,如此不虛浮於表面悲傷的真誠書寫,帶領讀者往更深層的生命課題走去,懂得接受不同立場的溫柔與考量。在不經意的動作、話語、表情間,家裡每個人其實都用力把握最後時間,用自己的方式與貓咪道別,這些文學細節都被作者妥妥靜靜藏在字句裡了。用文字直面死亡,用故事救贖悲傷,讓讀者也一下子濕了眼眶。內容簡介➤

我們的友誼那麼多!

記錄友情的12種圖表
FRIENDS BEYOND MEASURE
拉萊娜.費雪(Lalena Fisher)著,徐意筑譯,小天下,3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這本書的說故事方法很不一樣,把友情的多、友情的濃、友情的依依不捨,用12張圖表畫了出來——雙方興趣交集圖、萬聖節冒險流程表、探險空間地圖,還有記錄玩耍、搬家、分離心情的各種長條圖、示意圖、規劃表……每一張都畫得繽紛精巧,飽滿資訊與心思玄機暗藏其中,令人讀了屢屢會心一笑。科學量化概念巧妙融在故事裡,帶來一目了然的樂趣,小讀者在享受麻吉友情互動的同時,不知不覺也上了一堂親近有趣的圖表識讀課呢!內容簡介➤

星星滿口袋

A Pocketful of Stars  
文、圖:艾莎.卜喜比(Aisha Bushby)著,趙永芬譯,小麥田,42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這本小說熟稔描寫青少年成長的種種困境:衝突的親子關係、抓不住的友誼以及無可逆轉的生死別離。主角莎霏亞試圖挽回病危昏迷的媽媽,冰冷病房成了她的奇異孵夢所,在夢裡她變身電玩主角一關又一關蒐集媽媽的寶物記憶,每一回的登入登出、夢滅夢醒,都是一次情感與生命的拔河。作者採用大量「電玩」、「動畫」與「夢境」等元素串聯人物與支線,巧妙接起現實與虛擬兩個世界,透過年輕世代所熟悉的符號經驗去聆聽他們的暗語,感受他們的躁動,最後送上一把刻著溫柔的鑰匙,解鎖所有被隱埋的愛與難題。內容簡介➤

嗷嗚,我是大野狼!

Graou, c’est moi le loup
文、圖:維吉妮‧柯絲塔(Virginie Costa),吳愉萱譯,維京國際,320元
推薦原因: 圖   趣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三隻小豬、小紅帽、七隻小羊等童話角色,全都因為一位假扮成狼的頑皮男孩而聚集在這本書裡了,熱鬧滾滾的劇情絕對讓小讀者一邊感受驚嚇指數,一邊笑得不能自己。等到真正的大野狼出現後,被揭穿的男孩終於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誰是真正的朋友,調整自己回到最自在、最可愛的樣子。明快的圖像節奏一路不停,迎來俐落的反轉結局,保證孩子讀得暢快又驚喜。內容簡介➤

兔老爹魔法湯

La zuppa Lepron
喬凡娜‧佐波莉(Giovanna Zoboli)著,瑪麗亞恰拉.荻.喬治(Mariachiara Di Giorgio)繪,楊馥如譯,步步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兔老爹的發財夢來得急也去得快,原本以為把好喝的湯頭做成罐頭,日以繼夜,大量生產,肯定會獲得世界級成功,沒想到某個關鍵配方卻出了包、偏了味,怎麼煮都不對,讓他連覺都睡不好了。作者用典雅魔幻並綴的畫筆將讀者帶進故事裡,在香料熱氣喧騰中跟著兔老爹一起回首從前,一起如夢初醒,曲曲折折後轉彎歸零,終於找回滋味與初心。內容簡介➤

老船長的木偶

The Puppets of Spelhorst
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著,朱莉‧莫斯黛(Julie Morstad)繪,郭恩惠譯,東方出版社,26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一位國王、一隻狼、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和一隻貓頭鷹,五隻木偶在行李箱裡輾轉流浪,他們聽聞了世人心碎的戀情,震撼於耀眼變化的月影,眼底開始生出渴望,追尋起屬於自己的故事。凱特.狄卡密歐用三幕劇如表演般的手法,寫就這篇沉靜、優美、刷上童話色彩的寓言小說,精煉的文字對白透露奇思妙想,將每個角色的命運、相遇、個性巧妙編織在一起,有飛翔有炙熱,當然也有墜落有嘆息。不管是人的、木偶的、獨幕的與成篇的故事,都叫人陶醉深陷不已。內容簡介➤

空空的肉包

からっぽのにくまん
文、圖:松永萌(まつながもえ),彭懿譯,上誼文化公司,320元
推薦原因: 圖   趣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圓滾滾的肉包居然是個「空包彈」——因為師傅忘記放肉餡進去啦!面對這個晴天霹靂事實,空空肉包只得挨家挨戶求救,但是咖哩、煎餃、麻婆豆腐似乎都不適合他,怎辦是好?且看中華料理各個變身成滑稽又可愛的角色,上演一場餓到無極限、糗到最高點的絕妙喜劇,峰迴路轉的崩潰故事讓人一路發笑,肚子餓的時候看滋味更好!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12月繪本大師》堅強與韌性:挑戰社會期望的拓荒者傑瑞.平克尼(Jerry Pinkney)

1963年8月,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牧師在「向華盛頓進軍」活動中,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振興,實現其信念的真義,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辯自明,那就是人人皆生而平等。」到了1967年第一屆「黑人力量」大會舉行,美國的非裔民權運動已然興起。

當時剛剛第一次為童書《The Adventures of Spider:West African Folktales》繪製插畫的傑瑞.平克尼(Jerry Pinkney),受到金恩牧師的感召,自願加入波士頓行動小組,成為開放就業機會、公平住房、包容所有領域,以及認可有色人種貢獻的倡導者。這些經歷影響和塑造了他藝術創作的態度,後來於2019年曾出版《A Place to Land: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he Speech that Inspired a Nation》向金恩牧師致敬。

在長達69年的職業生涯中,平克尼為100多本童書注入了生命力。作為美國傑出的黑人插畫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以黑人人物、歷史和文化為特色,最終目標就是要賦予非裔美人尊嚴的形象。

平克尼畢生渴望透過藝術與他人建立聯繫,當我們追蹤他的生命章節,藝術是如何融入他的人生呢?

傑瑞.平克尼1939年12月22日出生在美國賓州費城的Germantown,在這個種族多元的城市裡,內戰後自南方遷移而來的黑人,於此建立了一個全黑人的社區。平克尼的家庭樸素卻充滿了愛,在6個孩子中他排行老四,自有記憶起,約莫4歲已經顯露出對畫畫的熱愛。在紙上留下印記的行為,給了平克尼創造自己的空間和安靜時間的方式。

從事油漆工的父親,會為他粉刷白牆為畫紙,有時也會帶回壁紙廢材,讓他在背面作畫。但是身為貧窮的工人階級,父親無從想像藝術可以作為一種職業。母親經常為孩子們讀《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聖經》和《湖濱散記》等經典著作,以身作則教導他們書裡蘊藏著奇蹟。她對平克尼有種特別的第六感,相信他與眾不同,總是溫柔的鼓勵他追求自己的夢想。

平克尼就讀全黑人的Joseph E. Hill小學,由於非裔美國教師就業困難,這所小學吸引了眾多優秀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導下,他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誰。一年級時,有一次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張消防車的大圖,獲得老師的稱讚。老師鼓勵他繼續畫更多的畫,還任命他為「班級藝術家」。繪畫這種創造性的活動,提高了平克尼的自信,受到關注的良好感覺,激發他加倍努力學習。


兒時的平克尼與家人(圖片來源:平克尼官網

不過這個擁有繪畫天賦的孩子,其實也隱藏著祕密的「缺陷」。他知道自己擅長使用線條勾勒出圖像,但面對書本上的文字,那些如蚯蚓扭動的字形,總是無法進入腦海中。當時世人還不知有「閱讀障礙」這個名詞,但是父母和老師以正向的人生觀引導,從來沒有嘲笑過這個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小孩,讓平克尼對世界依然感到安全和積極。

他以第一名成績從小學畢業,進入Theodore Roosevelt Junior High School就讀。這是一所綜合學校,第一次跨出黑人社區的平克尼,結交了白人朋友,點燃了他對不同族群的好奇心。探究人們文化異同的興趣,貫穿在他日後的圖畫書創作中。

12歲的時候,平克尼在一處書報攤打工,只要一得空,他就抓緊機會素描。素描本裡畫滿了過往的人群和熙攘的街景,就在這裡,他遇見了人生第一位藝術導師。

某天,以《小亨利》聞名的漫畫家John J. Liney路經報攤,見到完全沉浸於素描中的平克尼。他看了素描本後,不僅現場給予指導,還帶平克尼去他的工作室參觀,鼓勵他一定要繼續創作。Liney向平克尼展示了以藝術家謀生的可能性,猶如在他心中埋下一顆種子,靜靜等待萌發。


創作中的平克尼(平克尼官網

考量到家計以及黑人藝術家的出路有限,平克尼決定高中就讀Murrell Dobbins職業學校,主修商業設計。他學習繪圖、字體和平面設計,表現極為出色,並得到第一位非裔美國藝術家和教育家山姆.布朗的啟發。平克尼的繪畫能力不斷增長,但是閱讀的問題依然困擾著他,一位科學老師甚至塞給他考試答案,以幫助他提高分數好申請大學。

憑藉著優異的藝術表現,平克尼申請到費城藝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他是家族中第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1957年入學後,他研習廣告和設計,正規的美學訓練,讓他的藝術創作變得更加充滿活力。但兩年半之後他就退學了,因為他決定和高中同學Gloria Jean Moultsby結婚,為了養活新家庭,他在花店擔任送花司機。


平克尼與妻子(圖片來源:平克尼官網

一年後,經由大學教授介紹,平克尼帶著妻子和長子搬到波士頓,在Rust Craft卡片公司,邁出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在Rust Craft,他結識了一群才華洋溢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工匠,並學習到許多印刷知識。他還參加石版畫和油畫課程,進一步探索不同的媒材。

接下來,平克尼轉往Barker-Black工作室任職,在那裡他為廣告、年度報告和教科書繪製插畫,並開始為他的第一本兒童讀物《The Adventures of Spider:West African Folktales》繪製插畫。兩年後,他和兩位藝術家同事離職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萬花筒」(Kaleidoscope Studio),從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很少接觸圖畫書的平克尼,在1960年代初期,意外的見到Arthur Rackham繪製插圖的《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Howard Pyle的《The Wonder Clock》和Marvin Bileck的《Rain Makes Applesauce》。這三本書激發了他的想像力,向他傳遞了圖畫書結合繪畫和設計所表現的質感和豐富性,這些都是他先前並不瞭解的。此後,儘管他仍依賴廣告設計工作來養家糊口,但每年都會為書本繪製插畫。

1968年,平克尼準備好迎接另一次挑戰。他離開萬花筒,以自己之名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兩年後,他更將工作室和家人都遷往紐約,這樣他就可以在當時世界潮流的中心,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尋找更多出路。

由於種族運動的興起,童書出版也開始受到檢視。1965年Nancy Larrick在《Saturday Review》,以「童書的全白世界」為題,提出童書幾乎完全忽略黑人的現象。出版商意識到這個問題,自1970年代起,開始尋找黑人插畫家來創作他們自己的故事。

平克尼恰好身處於這種氛圍下的紐約。由於先前他繪製的非洲民間故事插畫獲得了認可,許多出版商紛紛想借重他的才華和正確的身分,來描繪非裔美國人現實的生活經驗。譬如1975年Mildred D. Taylor撰寫的《Song of the Trees》,對大蕭條時期的生活做深刻反思,以及由Eloise Greenfield and Lessie Jones Little合著的回憶錄《Childtimes: A Three Generation Memoir》,都藉著平克尼的圖像,向孩子們展示非裔正面的形象。

此外,許多企業也期望將非裔的歷史文化,更深層融入流行文化中。原本就喜愛音樂的平克尼,獲得為RCA唱片公司繪製專輯唱片封面的機會,並曾繪製紀念爵士樂巨星Harlem Renaissance的日曆。為了回顧第一批非洲遷徙至美國的奴隸,直到1965年《權利法案》投票通過的黑人歷史,平克尼也以他精湛的水彩技法,畫出了系列海報。還有美國郵政局也邀請他為著名的非裔人士,設計了系列的肖像郵票。

當時美國最大的經典書籍發行商,也請他為「富蘭克林圖書館」限量版經典文學系列繪製插畫。《呼嘯山莊》、《格列佛遊記》和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劇作等,皆出自平克尼之手。雖然他從小就有閱讀障礙,還是花時間仔細閱讀文稿,並認為自己以緩慢的速度閱讀,可以吸收和描繪作品中原本可能被忽視的細節。

1984年,《國家地理雜誌》委託平克尼以「Escape from Slavery: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為主題,創作了系列藝術作品。這些經過系統研究的作品,發揮了重要的視覺文獻力量。平克尼利用這個計畫,來彰顯非裔美國人對社會的重要貢獻,他想成為強而有力的榜樣,向孩子們展示他們未來的可能性。

平克尼繪製的插畫大多以民俗和歷史為主,1985年他和Valerie Flournoy合作的《The Patchwork Quilt》,是他第一次描繪當代非裔美人的日常生活。這個故事藉著一條拼布被,聯繫起祖孫三代的情誼,平克尼溫暖的插圖,體現了愛和傳統的延續。

這是他的第一本全彩圖畫書,也是他創作生涯中期極為重要的作品,還以此獲得Coretta Scott King金獎。終其一生,平克尼共得到這個獎項5次金獎和5次榮譽獎。

專職於廣告設計的平克尼,直到1988年與Patricia C. Mckissack合作了《Mirandy and Brother Wind》,才確立了未來以圖畫書創作為主的方向。在這本同時榮獲凱迪克銀獎和Coretta Scott King金獎的書中,作者以活潑的南方方言,講述一個充滿幽默感的故事,而平克尼靈動的水彩線條,不僅形塑了風的動感,也賦予小女孩Mirandy歡快機智的形象,每一個畫面都閃爍著生命的光芒。

經歷這本書的創作後,平克尼不再覺得自己僅僅是在幫書本畫插畫,而是藉著圖畫來講述新的故事。他也因此體會到,更深入的研究是重要的。他不只到各個黑人研究中心閱覽資料,也開始建立龐大的私人檔案庫。他廣為蒐藏歷史、文化、生活和動植物的文獻與照片,甚至包括非裔美人的服飾器用。他想利用從中學習的經驗,化為藝術追求的泉源。

雖然平克尼小時候並沒有參觀博物館和畫廊的機會,但是家中一直有「講故事」的珍貴口語傳統。從父母充滿節奏重述的民間故事中,許多鮮活的人和動物從他們的語言跳出來,在他的腦海裡產生了形狀和輪廓,為他創建了想像的舞台,也提供了文化的歸屬感。其中他百聽不厭的就是Uncle Remus的冒險,以及John Henry的傳奇。

當作家萊斯特(Julius Lester)重述《The Tale of Uncle Remus: The Adventures of Brer Rabbit》的文稿,找不到合適的插畫家時,小時候經常聽這個故事的平克尼慨然的接下這個任務。

儘管平克尼對這個機會充滿熱情,但也理解這本書帶有對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歧視和冒犯等爭議。他決定把刻板印象拋在腦後,將書中的動物角色擬人化,強調牠們的人文特徵以及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這個系列自1987至1994共出版了4冊,兩位藝術家因此結緣,展開了日後長久的合作。

「John Henry」是傳說中的非裔美國英雄,據說他的力氣比蒸氣鑽孔機還大。不知聽父親說這個故事多少次的平克尼,早就把父親的身影和這位傳奇人物交疊在一起。不過當平克尼提議想出版一本關於John Henry的圖畫書,請萊斯特撰寫文本時,萊斯特卻認為John Henry從不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兩人經過反覆深談,萊斯特終於以鏗鏘有力的節奏,融合了非裔有趣的雙關語和慣用語,重述了《John Henry》的故事。

萊斯特的文本激發了平克尼在描繪物件之外的視覺意象,在《John Henry》中,平克尼運用的藝術手法愈見成熟,不僅能創作與文本平行敘事的圖像,而且還能在畫面中增添自己設計的故事線索。他那輝煌的插畫將John Henry大無畏的勇氣和精神展露無疑,非常鼓舞人心。這本書為他贏得第三次的凱迪克銀獎。


《John Henry》內頁(圖片來源:WoodmereArtMuseum

平克尼小時候喜歡看週六電影,西部片尤其是他的最愛。每次看完電影中那些冒險刺激的畫面,他和玩伴們都會在家附近,繼續搬演牛仔的傳奇故事。他和萊斯特合作的《Black Cowboy, Wild Horses》,猶如一部紙上的紀錄片,呈現曾經是奴隸的非裔美國牛仔Bob Lemmons在拓展邊境上的貢獻。平克尼對每個角色和馬匹的動作做足了充分的研究,以視覺藝術捕捉到自由與生存的沛然動能。

然而兩位藝術家真正的挑戰,來自改寫1899年由海倫.班尼曼(Helen Bannerman)創作的《小黑人桑波》(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這本曾經為無數孩子帶來歡樂的書,自1930年代起即爭議不斷。在班尼曼之後出現的數十種版本,誇大了角色的種族特徵,甚至有許多藝術家故意畫出帶有歧視黑人的形象,因此在民權運動倡議後,更被禁止進入圖書館。

在艾茲拉・季茲(Ezra Jack Keats)1962年創作的《下雪天》(The Snowy Day)還未出現之前,全彩的兒童圖畫書中未曾見過以黑人小男孩為主角。平克尼小時候家中的書很少,卻擁有班尼曼的書,因為桑波是圖畫書中少見的有色人種小孩。他認為如果這本書令人反感,父母是不會允許讓這本書進入他們家的。如今這本書已有這麼多版本,那麼他也可以說他的故事,來糾正先前書籍的錯誤。

「Sambo」這個名字已經被汙名化,萊斯特為主角取了新名字「Sam」。他用詩意和抒情的語言風格,歷經6個版本的修改,完成《Sam and the Tigers》文本。為了突出幻想元素,萊斯特在故事裡加入許多會說話的動物,並將情節導向為一則成長故事。


《Sam and the Tigers》內頁(圖片來源:R MICHELSON

平克尼請他的孫子扮演Sam的動作,讓他創造了栩栩如生的角色樣貌。他覺得彷彿回到了小時候,重拾最初閱讀的興奮和感動。這個新的版本,不僅將原作的精髓與他創新的願景結合在一起,也聯繫起家族的情感。平克尼深深為能將這個飽受毀謗的故事,重新「還給」現代的小讀者而感到欣慰。

當平克尼為兒童工作時,他的目標是清晰的表達文本和藝術之間的直接關聯,而創造更美好世界的樂觀觀點,正是驅動他持續創作的原動力。因此他改變了《The Three Billy Goats Gruff》的結局。在他的版本中,巨魔和山羊一定要彼此鬥爭嗎?還是能找到共同點,並想出如何在山上共同生活的方法呢?

平克尼努力以既真實又讓兒童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講述故事,他要用現代的語言和經典故事產生新對話。如同他重新闡釋的《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不再像安徒生所傳達的情愛救贖題旨,而是一個對世界有著好奇天性,夢想著去大海之外其他地方探險的女孩,以及她尋找友誼的渴望。平克尼畫出了充滿能量和生命的海洋,給予小美人魚嶄新且強而有力的聲音。

母親朗讀的聲音,引領著平克尼陸續完成《Aesop's Fables》、《The Nightingale》、《The Ugly Duckling》、《Little Red Riding Hood》、《Puss in Boots》、《The Tortoise & The Hare》、《The Grasshopper & The Ants》等童話和寓言故事圖畫書,他運用想像力,在其中加入了更多情感和動作,並找出每個故事獨特的聲音,來感動小讀者們。

他花費10年心血創作的《獅子與老鼠》,幾乎是一本無字的圖畫書,捨棄了原作《伊索寓言》中繁複的文字敘述,書中唯有的文字是動物的聲音。平克尼嘗試將無聲的天籟融入圖畫裡,把發言權還給大自然。而一生飽受閱讀障礙困擾的平克尼,也藉由令人驚嘆的圖畫敘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平克尼選擇位於坦尚尼亞和肯亞的賽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為場景,因為獅子的家在非洲大草原,也是因為他身為非裔,對非洲的眷戀。為了增強明確的地方感,他在圖畫中新增了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和植被,在這個和平的王國裡,所有的善意都得到了回報。這本書為已經得過5座凱迪克銀獎的平克尼,於2010年首次獲得金獎殊榮。

一生令譽無數的平克尼,於2021年10月20日逝世,與Nikki Grimes合作的《A Walk in The Woods》,探討喪親之痛與失落的主題。這是平克尼最後的一本書,雖然是永恆的遠行,但他卻像只是走入林中散步,畫桌上還留著未完成的鉛筆畫稿。最後,同為藝術家的兒子Brian Pinkney,用水彩畫補充父親的草圖,以愛和藝術為紐帶,完成了藝術家族的傳承。

無法辨識的物件

作家Nikki談論與平克尼創作《A Walk in The Woods》的過程

平克尼曾為紐約非裔美人墓地解說中心,創作一系列有力的作品。他仔細研究檔案後,為葬在那裡的北方奴隸,畫出了他們的形象,讓歷史有了具體的面孔。他曾說:文本會產生方向,水彩和媒材似乎是安全網,冒險的是主題本身。挑戰永遠不會消失,這是職涯的一部分,但它是能量,是過程的一部分,他堅信自己是唯一能講述這些故事的人。

這位挑戰社會期望的拓荒者,以堅強與韌性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他念茲在茲的正是這樣的基本信念。他的藝術賦予黑人尊嚴、為弱勢者發聲和探索文化的多樣性,為「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可能成為誰」,揭示了更大的真理。

無法辨識的物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