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一行被螢光筆標記出來的年份,還是熟記於心卻不知真偽的故事?當我們抽象地探詢「歷史」這個概念時,或許總是忘記,還有那些承載著時光印跡的文物,真真切切地展現著歷史本身。
近年,聯經出版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了《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書籍。全套書共分為「空間篇」、「時間篇」、「人間篇」三冊,分別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蘇峯楠、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陳怡宏、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石文誠擔任主編。2023年9月,三人以「看得見的博物館、看得見的臺灣史」為主題展開新書講座,為讀者揭開策劃的心路,以及出版過程中的祕辛趣事。
➤打開觀看臺灣史的新視野
《看得見的臺灣史》的套書策劃,源於一個非常簡單、卻難以回答的問題——「歷史到底看不看得見?」我們常常閱讀歷史,但通常都以文字或口述故事為主,卻無法親身經歷已經流逝的歲月。這個問題也一直縈繞在「空間篇」主編蘇峯楠腦海之中。
直到2010年,他留意到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的一檔節目。在節目中,館長受邀分享博物館裡的100件收藏文物,透過廣播來跟大眾講述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節目結束以後,相關內容經整理出版成書,延伸展覽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引起了極大迴響。
「大家覺得這樣的方式滿有趣,而且能夠拉近博物館與觀眾間的距離。博物館透過書籍出版或展覽的方式,又能將館內文物介紹給觀眾。」大英博物館的成功,也觸發了蘇峯楠的想法:「這種模式如此受歡迎,如果可以用來講臺灣史的話,我們又可以講出什麼樣的內容?」
回看自己最熟悉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從開館以來就蒐集了許多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較有特色的便是地圖。於是,自2021年起,蘇峯楠與同事們就從「用地圖看臺灣」的角度出發,著手開啟了整個計劃,也就是之後讀者們所看到的「空間篇」。
「我們想要用不同的素材、不同的觀點,來跟大家一起看看,到底臺灣是如何一路走來的?臺灣與世界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在蘇峯楠看來,這項計劃也是博物館與讀者一起做的嘗試,「試試看用不太一樣的方法看臺灣史,可以看到哪些從來沒有想過或看過的、過去人們所經歷過的各種歷史痕跡。」
➤一張地圖裡能讀出多少祕密
2022年6月,作為《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本的「空間篇」如期面市。書中收錄了包括「東印度與大韃靼地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在內的30幅地圖,探索從16到21世紀、由不同視角與尺度繪製出來的臺灣,讓我們看到這座島嶼在歷史長河中,被凝視而成的各種形狀樣貌。
現如今,不少人都習慣以谷歌地圖作為生活指引的必備工具,而在數百年前,則有一種人特別需要地圖,那就是統治者。
「統治者有能力、有資源、有管道,可以掌握統治地方的所有地理資訊,然後將之畫成圖。地圖上的訊息越密集,就代表背後的成本越高;而能擁有這麼高成本的,通常就是國家或是政府。」蘇峯楠詳細解釋了隱藏在地圖背後的關鍵意義。臺灣也有很多地圖是由統治者畫的,例如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出版的《臺灣蕃地圖》。

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繪製《臺灣蕃地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花了很多時間,甚至動用武力去深入、「征服」臺灣東半部地區,去填充原本地圖上的空白。
「我們當時取了一個標題,叫做『統治者的填充題』——統治者無法容忍地圖上有空白、模糊,甚至是不在他掌控範圍之內的地方,所以要把地圖上的空白全部都填滿。」蘇峯楠補充道:「這背後反映出的是,臺灣的形狀會依照不同人的觀點與需求而改變。變形其實代表了歷史過程中不同人如何觀看臺灣、對待臺灣、想像臺灣。」
除了官方製作的精密地圖,書中也收錄了一些較為特別的地圖,例如日治時期公學校小朋友在筆記本上畫的地圖。這些地圖一方面印證了「命令航路」的歷史,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展示出1930年代人們是如何認知地圖、透過地圖以瞭解新知。
回到書本身,蘇峯楠希望讀者能夠透過觀看歷史上的地圖來獲得新知、打開不一樣的思路:「看完書中的30幅地圖之後,大家也可以用自己身邊的地圖,來講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也是書系最終規劃的願景——在博物館中做歷史學,不只是聽學者、研究者講的故事,而是大家一起來講故事。」
➤穿透日常與非常的歲月
時隔半餘年,《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二本「時間篇」也與讀者見
面了。在分享本書內容之前,主編陳怡宏卻以一則靈異故事作為開場:「日本時代與戰後初期,臺灣比較有錢的家庭裡會有紅眠床,有的床雕工非常精緻,臺史博的館藏就有一張。有一天,館內有位號稱有陰陽眼的同仁,在庫房裡看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站在床邊,看著被修復得很好的紅眠床,心滿意足,『咻』一下便消失了。」
雖說是靈異事件,聽來卻讓人感到安慰。陳怡宏接續說到:「我相信製造東西,或是使用的人,多少會把意念灌注在物件身上。物件本身有它背後的製造者、使用者、整個背後的各種脈絡。」
在陳怡宏看來,博物館的工作更像是文物偵探:「我們會發掘文物背後的社會生命史,會好奇那張紅眠床被誰用過、為什麼會被保留下來。漢人有種傳統,要將逝者大部分遺物銷毀。那麼這些物件既然能留下來,而且是代代流傳,背後一定有著特殊的意義。」
本書正是延續了這種探究之心,以「日常」與「非常」的時間作為脈絡,呈現出在歲月流轉中經久不衰的物與人。所謂「日常時間」,指的就是每個人生命過程中必經的時間,而「非常時間」則是指戰亂流離等特殊事件發生的時間。圍繞著兩大主軸,陳怡宏以其主編視角,為讀者精選分享書中部分篇章與關涉文物——
上半部「日常」的第一部分「生命與儀禮」,是一場對於人類生老病死的巡禮。陳怡宏舉例道,〈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講述的是偶然被後代發現的巴宰族家族世系圖,讓我們感受到追溯祖先來源的特殊意義;〈死後時間的想像〉則呈現與生命禮儀相關的器物,例如「木刻更衣印版」上的日常盥洗用品與時俱進,也翻新了對於死後時間的想像。〈摩登女性,產婆軌跡〉中記載了助產士黃陳梅麗的工作簿,揭開產婆職業的神祕面紗,介紹她們所經歷的生產過程,有些細節甚至超乎現代人的想像。

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
第二部分「生活與休閒」著重於凡世日常,例如〈衛生紙的輝煌年代〉講述「玉山衛生紙」工業的發展與瞬間沒落;〈改朝換代下農村青年的兩個時間〉則展示了普通青年陸季盈多年來的日記書寫,如何在「改朝換代」時期從日文轉變為中文。
下半部「非常」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與動亂」重組出戰亂年代的樣貌,例如〈乙未之役照片裡凝固的時間〉中的舊相片,串連起日軍登陸後一路抵達臺南、再凱旋歸去的路徑,將戰爭的時間凝固其中。又如〈終戰之日,逃生之時〉記錄戰後被國軍收編的王添福,成功偽裝身分、最終跑回臺灣的故事。
而第二部分「定格與紀念」則收錄了特殊年代的珍貴記憶,例如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紀念冊見證的青春,又如一枚來自2016年的太陽餅及其背後的學運故事。陳怡宏肯定道:「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我們讓文物變成主角,它會講故事,只要你願意聽。」
➤寫盡人世百百款
近期出版的《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三本「人間篇」,仍然延續了
前兩本「以30件文物說臺灣歷史」的方法。然而在策劃過程中,編輯卻遇到了一個難題——「空間篇」說的是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時間篇」談及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那麼「人間篇」要處理的是什麼呢?
主編石文誠分享了最初的發想:「『人間篇』談的當然是『世間人』的故事。我曾經翻到《莊子》有一篇叫〈人間世〉——世間人,人間世。『間』可以作為動詞,人之間於事,事之間於人,就是人如何處事,外在世界又如何影響人的生活。」因是,本書劃分為四個主題,分別從「大時代之人」、「百工職人」、「複合的人群」與「引路之人」,串連起在臺灣歷史長途中跋涉過的百樣人。
開篇的「大時代之人」,是以個人生命故事去回應大時代的風浪,石文誠舉〈代言反共的人〉與〈消失的人〉兩篇為例。前者講述1954年韓戰戰俘選擇不回中國、來到臺灣的歷史,透過訪問抽絲剝繭,發現當時戰俘們在身上刺的中華民國國旗以及「復國滅共」等文宣,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受到脅迫所致,是人們從前所不了解的、被操作出來「反共」。後者則收錄了因二二八事件被槍決的油畫家陳澄波的遺物,遺書中一句被淹埋許久的「為十二萬同胞死而無醜矣」,穿越重重危險屏障,如今終於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個主題「百工職人」,則著力於展示職人與維生工具之間的因緣故事。例如〈撐船的人〉提及的林家單桅手撐船。在臺史博展場出口也有一艘木船,正是臺南安平四草或臺江內海一代出現的手撐船。「這些船過去載人,到日本時代運載貨物,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在生活實踐中有一些新的詮釋和意義。」
第三個主題「複合的人群」,顧名思義就是在某些特殊年代下努力生存的群體面貌。石文誠與讀者們分享幾件相關文物,包括見證解嚴前馬祖生活的「中華民國馬祖臺灣地區往返同意書」,以及記錄了早期東南亞移工相片的大幅海報。回看這些得來不易的文物,他感慨地說到:「有很多很動人的故事在裡面,這當然這些都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

印尼貨運行JAYA NUSANTARA EXPRESS照片集海報。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
最後的「引路之人」主題,羅列出了每個時代的開拓者與先鋒者,而這些導引之路,不單止存在於過去,更與現正發生的歷史有關。例如〈與神共同防疫的人〉中輯錄的「三郊營仔脚朝興宮温陵廟防疫公告」,是在COVID-19疫症剛發生時的一則宮廟告示。後來疫情趨緩,公告要被拆走之前,臺史博將它蒐集回來,作為文物展示在讀者眼前。「我們也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臺灣歷史故事,希望傳達的歷史不只是過去,也能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更多連結。」
當文稿陸續成形,再回看編輯最初的疑問——「人間篇」要談的到底是什麼呢?「有一天,靈感了突然來了。」石文誠緩緩說道:「有次我在開車時聽廣播,聽到一首歌,是江蕙的《家後》,歌裡唱道『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有啥人比你卡重要』,這就很符合『人間篇』想要傳達的意念。人情世事,是沒有辦法看透的,但在我們在出版品裡講了很多臺灣故事,其實也是在傳達臺灣的人情。這些故事感動了我們,因此我們也希望透過書寫與出版,將在文物研究過程中體會的這份感動傳遞給大家。」●

圖源:聯經出版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時間、與人間
編者:蘇峯楠、陳怡宏、石文誠
出版:聯經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定價:147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蘇峯楠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有《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等地圖史料解讀整理成果。
陳怡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典藏近用組組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關注日治時期臺灣史,近期專注乙未之役非文字資料解析議題。有〈戰爭的再現:一八九五年乙未之役駐守臺南時期劉永福抗日形象〉、〈近現代臺南鄉土研究的成立與變遷(一九三〇─一九六〇年代)〉等著作。
石文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博物館的工作目的是要跟眾人的生活產生更多的關連與影響力,我們的館藏與書寫,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寫完。這是「博物館歷史學」所需思考與面對的。
|
書評》極權沒有記者的臉:《我深愛的國家》的暴力陰影
堅守言論自由是困難的,但在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為困難。死亡的陰影隨形掩至,在家門口守著瞄準開槍。在1993年的俄羅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與幾位記者創辦了一份立場親自由派的報紙《新報》,主力報導俄羅斯境內的人權、貪腐、濫職等問題。
《新報》獲得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捐出的一部分諾貝爾和平獎獎金得以運營——戈巴契夫在1990年因「在和平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獲獎。31年後,穆拉托夫於2021年亦因「捍衛言論自由這一民主與及長久和平的先決條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兩人的獎牌都沾滿了北方雪原的死亡氣息,獎牌搖晃時反映著俄國大地動蕩的寒冷陰影。
在《新報》最年輕的記者伊蓮娜.科斯秋琴科(Elena Kostyuchenko, 1987-)眼中,「大塊頭的穆拉托夫蓄著鬍子,有雙藍眼睛,宛若海明威再世」。他總是穿著破爛T裇,大學讀民俗學,喜歡用大手筆來推動龐大的計劃。在俄羅斯推動新聞自由的大計劃意味著危險,也意味著自取滅亡。在穆拉托夫擔任總編輯期間,一共有六名記者遇害死亡。鈍器襲擊、毒殺、槍殺、綁架虐殺。全部都能合理懷疑是政府或權貴所為。
伊蓮娜寫道:
穆拉托夫與伊蓮娜只差一些就成為了照片。成為靜物,成為一個言論自由的圖騰。2022年3月,穆拉托夫因報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收到兩次政府警告,為保護員工安全,他決定關閉《新報》。一個月後,他在俄羅斯的火車上遭到身份不明的男子潑灑含化學物質的紅漆——美國情報局認為襲擊由俄羅斯情報部門主導——他視力受損。
事後俄羅斯調查機構沒有對此展開刑事調查。至於伊蓮娜其時正前往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報導,得知自己被懸賞暗殺,輾轉流亡歐洲。她亦一度遭情治單位下毒,萬幸大難不死。
➤一個新的、隱形的鐵幕
流亡期間,伊蓮娜於2023年10月出版了《我深愛的國家: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中譯書名源自俄文直譯,英譯書名則為I Love Russia: Reporting from a Lost Country),它是一部回憶錄,也是一部報導文學。在同年12月底,衛城出版了繁體中文版,由胡宗香翻譯。
全書每一章節都分為兩個部分,前半篇是個人回憶,寫伊蓮娜為何入行當記者,在報導途中所見的死亡與不義;後半篇是報導,她16歲就擔任記者,那是2003年,並在一年後她擔任了《新報》的實習生。此後的歲月她全部奉獻給它。她說,這是一個邪教,但也是她的家庭。
溫暖的世界很容易就瓦解了。《新報》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全因為它確實盡己所能地凝視了俄羅斯凍土的陰暗角落。國土幅員廣大,政黨的太陽照不進去,首都以外的地方輕易就納垢了。當然,普丁治下的政府也並非不藏污。俄羅斯政府本身就是一個時常日蝕的太陽,它本身就在一個舊政府失能的狀態下迅速成立,其後多次動蕩——這也是為何在一些俄羅斯人眼中,戈巴契夫的諾貝爾和平獎是個笑話——直到普丁降臨,他確保了國家安全。國內是比較穩定了,但並不保證自由。這從《新報》六位記者和流亡的伊蓮娜的下場可以得證。
➤俄羅斯無權勢者的吶喊
《我深愛的國家》是一本需要逼視的書,它由遠及近,從外到內。在全書最開始的部分,也是離我們最遙遠的座標,記錄的是幼年的伊蓮娜和2008年的克里姆林宮。在那時,局勢儘管糟糕,但遠未及今時今日的可怕。
雖說如此,伊蓮娜的寫法與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白俄羅斯記者亞歷塞維奇相近:引用大量受訪者的述說,讓非虛構的力量堆疊加重,升溫加壓。《我深愛的國家》並不只有作者的聲音,它主要的聲腔來自俄羅斯裡無權勢者的吶喊。他們的吶喊是寂靜無聲的,他們的聲音由《新報》歸納轉述。兩端的死亡由此共通連接。
伊蓮娜這樣記述道。小時候,她碰巧讀到一份《新報》,看到關於車臣的一篇報導,才知道國家的真相。這份報導由安娜所寫。這讓她想到《新報》工作,後來得償所願。只是從此,她與死亡為鄰。在安娜去世的六個月前,伊蓮娜才剛由穆拉托夫升職為專欄記者。六個月後,安娜遭到謀殺。「我花了好多個小時與死亡討價還價——如果馬上找到兇手,能不能讓她復活?如果我承諾把所有我想說卻不敢說的感謝話都告訴她,說她如何改變了我生命和許許多多其他生命,她能不能死而復生?她不能。」
她有一枝非常好的筆,只不過落在一個非常差的國度裡。這兩者沒有因果關係。如今她離開了,但家人仍在。
➤堅守言論自由是危險的,在一些地方更危險
《新報》讓伊蓮娜的眼睛被點亮了,但並不擴散到她的母親身上。她為母親買了一台筆電,教她怎樣搜尋東西。而她的妹妹也仿效她,給母親買了一台電視。在電腦與電視之間,老來學習使用新科技的母親自然選擇了電視——而政府的官方意識形態就這樣入侵了她們家。2013年,在與母親通電話時,母親說:對你而言,烏克蘭是外國,但我還記得基輔屬於我們的年代。那是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的前奏,也是普丁入侵了她們家庭的序曲。他們大概也絕未想到,九年以後,伊蓮娜也沿著類似的路線,進入烏克蘭,從此不再回家。在臨行前,母親對她說:記得把外公的照片帶著。
在一些國家,又或一些階層當中,大敘事從未隨著時日又或科技發展而消弭。又或,政權知道如何利用媒體,一如俄羅斯政府利用電視,又或如今的社交媒體,落到大眾眼中。《新報》抗衡著這種官方敘事,以性命與倒閉作為代價,言論自由雖然可貴,但和平卻從未眷顧到他們身上。在冷戰時期的核競賽裡,無論是文學電影或是社會學,都告訴我們距離地球毀滅世界大戰只不過是一線之差。堅守言論自由是危險的,但在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為危險。我們進入現代才不過多久,和平也絕對不在所有人的身邊。
伊蓮娜如今已經永遠離開了普丁的俄羅斯,在全書最後,看見到她的謝辭裡提及布拉格公民社會、揚.米哈爾斯基基金會、拉維尼堡國際作家屋,這些都是先後提供她流亡住處的機構。「我在失去家園和國家之後寫作這本書。」她說。而她沒說為何俄羅斯是她深愛的國家。這似乎是不證自明的,雖然國家迫使她選擇了一條流亡的路線。而這條路線將會繼續——這與冷戰時的流亡路線大不相同。在往時,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導致流亡,如今,是集權(極權)與自由(人權)之爭。
➤一株火苗被逐出之後
極權沒有記者的臉,只有《新報》辦公室的六張照片高懸著他們的犧牲。他們甚至連死時都沒有尊嚴,「娜塔莉亞的屍體在公路邊被人發現。她頭部與胸口都有槍傷,鼻子被打斷,手臂上滿是瘀青和膠帶痕跡。黑色蒼蠅大量盤旋在她的屍體上方。她死不暝目。」記者沒有臉,但文字有臉。一張臉犧牲了,他們讓更多人看見更多的臉。這些臉屬於俄羅斯陰暗的角落。永夜無光。
冷戰從未真正結束,從俄羅斯的這些報導文學——亞歷塞維奇、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到伊蓮娜.科斯秋琴科——可以看見。它只是改頭換面,而今在戰火裡圖窮匕現。在宏大世界與官方敘事的轟隆巨響裡,《新報》與它的記者們從危險裡為我們盜來了火。這些火種都是被壓抑的、無權勢者的低泣。火可以取暖,可以防禦,可以攻擊,可以煮食。學習歷史就是學習與火共處,直接一點來說,學習一種在不傷害人作為前提之下,不被傷害甚至保護鄰人的生存模式。
如今,一盞被稱為伊蓮娜.科斯秋琴科的火苗被驅逐出境,搖曳求存,並刻烙出這部《我深愛的國家》。也許它離我們很遠,又其實相當接近,在海峽的這頭,幾乎能感受到指尖燒灼的劇痛。祝願一切平安,亦感謝寫出這部優秀的作品。我衷心推薦這部作品。●
The Country I Love: Dispatches from the Real Russia
作者:伊蓮娜.科斯秋琴科 (Elena Kostyuchenko)
譯者:胡宗香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蓮娜.科斯秋琴科(Elena Kostyuchenko)
16歲成為記者,是第一批報導普丁入侵烏克蘭的俄國記者,也是俄國最後一家獨立自由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中最年輕的記者。生涯榮獲歐洲新聞獎、奧地利自由媒體獎、波蘭報導文學獎、挪威新聞自由獎,以及美國最佳記者勇氣獎。
1987年生於俄國雅羅斯拉夫爾的窮困家庭。9歲開始工作,16歲投身地方報業。大學就讀莫斯科國立大學新聞系,開始在俄羅斯最著名的獨立自由媒體《新報》實習。
伊蓮娜長期關注武裝衝突、政治抗爭與性別議題,曾喬裝混入警局及妓院從事田野調查,積極參與平權運動,多次被莫斯科當局逮捕。她報導過阿拉伯之春、香港抗爭,也是第一位無懼媒體封鎖而報導2011年哈薩克扎瑙津屠殺慘案的俄羅斯記者,更曾在2014年俄羅斯占領烏屬克里米亞半島時進行追蹤報導。
2022年2月24日,普丁全面侵略烏克蘭。《新報》成了少數敢於報導這場侵略戰爭的俄國媒體,伊蓮娜還親赴赫爾松等戰地前線報導。俄烏戰爭爆發六個星期後,《新報》遭俄國政府查禁,當時正要前往馬里烏波爾報導的伊蓮娜更被懸賞暗殺。伊蓮娜不得不展開流亡生活,期間一度遭情治單位下毒。目前暫時棲身於歐洲各地,等待著回國的那一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