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照顧者聯盟: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心.坎》與照護書單

他們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迷失在讓另一方活下去或優雅走向死亡的緊迫性和即時性中,但不奢求對等的關懷。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

冬季到來之時,身邊又有人陸續傳來流感、新冠確診的消息,讓消毒、口罩、疫苗規訓了近三年的身體感覺一下又復返。我們或還未真正進入後疫情的時代,但已有不少出版、藝文作品、研究論述試圖回顧整理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即是近期最具體的一例。

而當我去到北美館步下B1展場後,迎面而來的竟是熟悉的粵語流行歌聲,來自伊朗裔藝術家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與華裔創作者洪子健協力製作的《心.坎》(Watershed)這件作品。

安置在中庭花園的作品,除了庭院環境中有的植物、公園椅、碎石步道外,錯落放置了數件以助行器(行走輔具)鑲嵌著色彩斑斕的塑料雕塑。這些雕塑內配置聲音傳感、共振的載具,觀者在作品中移動時即播放歌唱、人聲對話和流行音樂等聲響。

吸引我步入中庭的流行歌為何,就留待讀者進到美術館後自己解謎。更驚豔的是當我辨識出助行器這個創作元素時,才驚覺這個物件有著如此強的存在感。助行器瞬間轉換環境符號,讓中庭背景不再是美術館,而可能是醫院或養老中心、照護院所。而藝術家正是希望透過這件為本屆雙年展新製的作品,向照顧者致意。 在我關注的文化研究出版領域,「照顧者」也是近年快速累積的主題。


《心.坎》作品中,鑲嵌在助行器中的雕塑(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照顧者的心靈

《心.坎》正視照顧者「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的心靈狀態,而這一心靈狀態與病者的處境親密連動。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在《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2020)一書中認為,對於慢性病的合宜照護,應是理解、處理以患者病痛為中心的社會脈絡。

減少失能、而非追求痊癒,更是醫療的目標與照護典範。《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2020)更進一步以自身擔任照護者十數年的經歷叩問:為什麼照護應是醫療的核心,卻不受重視?凱博文除了倡導照護的權利是基本人權,呼籲美國政府應修訂政策,改善健保制度,讓照護專業和居家照顧者獲得應有的報償、獎勵、訓練與尊重,更深思照護如何彰顯身而為人的核心價值。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2021)也有著類似的提醒。作者自年少起到成為醫師的歲月裡,不僅在病房中送走親人,也在病房中迎來新的苦痛,成為銘刻在其心靈的景象。而這一切發生在病房中的實體狀態與心理景觀,都被現代醫療科學與資本主義邏輯轉化為政策效益、資源缺口、社會負擔等負面資產,等待被處理、被承擔、被解決。

作者以深刻的觀察與堅定的敘事提出重新思考「老年」、「醫療」、「照護」等社會議題,也以溫柔深情的文體呼籲修正以制度為導向的關懷主義。就如《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一個全職照護者的生命故事,為照護之路帶來撫慰與希望》(2021)作者亦以自身經驗加上與其他照護者的訪談,呼籲醫療系統創造一個讓照護者與失能者不再恐懼的環境。

同時,更提醒每一個照護者學會善待自己、尋找社群、面對悲傷、體驗喜悅,並且能有支持的夥伴告訴自己:「你不孤單,而且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照顧的本質

在台灣思考長期照護議題時,除了被照護者的需求與永續生活,有關「照顧者」的討論也開始聚焦重視身心健康之必要。《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篇》(2022)這本作為照顧者的個人經驗筆記,更拉出性別、家庭關係等重要議題。與純文字記錄不同,此作透過輕盈的漫畫筆觸、帶出照護的沈重壓力與人際矛盾之外,在閱讀時似乎能稍微讓出情緒空間。

視覺性之外的洞見,就從作者透過一句「女性的自由是有期限的」開啟照護工作的性別差異與心理衝擊,是一部揭露真實、但附上力量的陪伴之書。在續作《我是照顧者-與摯愛親人告別篇》(2023)裡,作者更進一步提點,在政府與民間團體提供更完善的長照服務之前,家內照顧者依舊是主要的支援人力,也是非常需要重視、培力的群體(特別是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衡)。

而透過作者一手經驗分享與幽默輕巧的畫風,書中非常現實與殘酷的生死、照護議題不讓人感到沈重,而是更能有距離地領會對於生命(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的鄭重以待。

照護之本乃在於人與人的相互對待,即是《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2022)一書的核心關懷。透過提倡「人性照護法」,運用人擁有的特性「注視」、「對話」、「觸摸」、「站立」,讓受照護者意識到「自己是人」,作者們提醒,從病痛中復原並非僅是醫療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由照護者為他人著想的本心促成,這是書中開篇案例中照服員流淚的含義。

就如《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2018)凸顯荷蘭健康照護人員的包容性,以「邀請」病者加入復原的團隊賦予其主動性,而非單向建立照護關係。此書強調醫病關係的透明平等,在於溝通與資訊的共享,這也是照護的核心,即醫病、照護與被照護者雙向的協作。

➤共病照護

如《我和阿嘉特》(2023)作者身兼心理學家與作家身分,透過其實務經驗與文學技巧,在這本精巧的作品創造了一個有別於醫病筆記與疾病象徵的小說。一個屆臨退休的心理師、一個突然現身的病人,在作者佈置的短小的篇章、突然開啟的敘事與對話中,凸顯了兩個主角不同的時間感,但最終交織為一個同步的命題,即面對自我、看見自己,是生命各階段都需要思索的事情。

小說中的心理疾病雖然是建立關係的樞紐,但並非限縮在醫與病之間,也巧妙取消諮商角色間的權力位置。

而現代照護關係已不再是單純的健康者與失能者的組合,《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2023)即是台灣醫療人類學者與母親的共病與照護日誌。此書記下的不僅是罹病日常,而是「病」如何成為生活樞紐,自此轉換生命的節奏與紋理。在思索的篇幅以外,作者採取了第三人稱敘事,稍稍抽離切身苦痛、述說「小華」與「小美」生命史;如此重整的並非只是過去,也指向當下的掙扎與未來的生活。

即使如小說《修復事典》(2022)指向的未來不免籠罩死亡,但也回溯母親因病痛選擇自死,絕不是一個念頭一個瞬間的事。而母親離世後,敘述者無法停止剖析母親的死亡,成為「自殺遺族」,與死亡緊密聯繫。而此書記錄了敘述者試圖從前述狀態離開的思索,修復自我與日常生活的嘗試,讀來有如目睹在頹傾廢棄的心靈中慢慢長出一株綠芽,文字代以柔光呵護之。

《此處收不到訊號》(2023)則是一本非常「當下」的小說,以一個家庭揉合了失智、高齡化、疫情、憂鬱、長照等重要的社會議題,在流暢的敘事中以每個角色帶出各自獨立又緊密的議題內涵。而作者又進一步以這些議題辯證親情、記憶、正常等「形而上」的主題,為病體與本體之間的雜訊調頻,讀著讀著訊號也漸漸清晰起來。

這些訊號在《寫字療疾》(2023)中,則透過多頻道發射出重要訊息。從台文館展覽延伸出的專書策劃系列,此書對於特展有著實質的引介功能,並且擴及到展覽因實體資料的局限而未及之處。書中收錄文章不僅止於文學研究領域的討論,亦有文化史、醫療史、創作觀點的介入,也連結了病者、醫者、照顧者等多重位置的經驗呈現與反思。此書充分展現了當代台灣社會探討疾病的各種進路,並與前述在台出版作品,以及藝術作品一起建立了照顧者聯盟,為此議題拉開重要的思索路徑。


照護者書單:

  • 《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篇》,米奧,2022,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我是照顧者-與摯愛親人告別篇》,米奧,2023,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我和阿嘉特》,安.凱瑟琳.鮑曼,2023,馬可孛羅。【內容簡介➤
  • 《修復事典》,江佩津,2022,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此處收不到訊號》,凌明玉,2023,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 《寫字療疾》,李欣倫,2023,遠流出版。【內容簡介➤
  • 《病非如此》,劉紹華,2023,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凱博文,2020,心靈工坊。【內容簡介➤
  •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凱博文,2020,心靈工坊。【內容簡介➤
  • 《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潘妮.溫瑟爾,2021,商周出版。【內容簡介➤
  • 《照護的邏輯》,安瑪莉.摩爾  ,2018,左岸文化。【內容簡介➤
  • 《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伊凡.傑內斯特、蘿賽特.馬雷史考特  ,2022,如果出版社。【內容簡介➤
  •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凱倫.希區考克  ,2021,游擊文化。【內容簡介➤

➤展覽訊息:【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26 20:30
OB短評》#454 遊歷土地與城市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骨鯁集

Khu Ka Qaraw Qulih
黃璽(Temu Suyan)著,雙囍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出身泰雅與布農的詩人將他置身今之時空的違和感訴諸於詩,其中最弔詭的莫過於必須以外人的語文發聲與尋根。於是他用起來帶著一股「那我就不客氣」了的氣場,生猛而直接。巧妙焊接部落與城市、傳統與當代、自然與人為、我族與他者,斧鑿之痕清晰。持續令你我感到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的同時,也刺激我們不得再無視。這些文字的軌跡,也是詩人生命他我邊界的形成史。奮力拉起界線,描出輪廓的底蘊其實是對母體的想念與牽掛。【內容簡介

魚,什麼都知道

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What a Fish Knows: The Inner Lives of Our Underwater Cousins
強納森.巴爾科比(Jonathan Balcombe)著,蕭夢、趙靜文譯,鷹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魚好像真的什麼都知道,這幾年各種和感官有關的科普作品,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不管涉及哪一個層次,好像多少都會以魚作為例證。本書就像是把四處客串的錄音室樂手,特別針對作品一一收錄,集結成一張精彩的個人專輯,讓人了解魚世界的迷人。看完就會發現,原來水行俠可以這麼威,不是因為他壯碩的肌肉,而是他有著什麼都知道的好夥伴。【內容簡介

鮮卑/綠(套書)

如我等將之譯為骨稜稜的瘦駑駘與遠迢迢的屈曲路
Xianbei: poetry in experiments with chaotic fragmentation and recursive transformation / the grassy
蔡琳森、姚秀山著,中山陽菜(なかやまはるな)譯,南方家園出版,7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詩或者由詩所延伸出來的文字,涉及了每個人主觀的喜好,以及各自的美學標準,再多分析和討論,終究仍是存乎觀者一心。然而不論你是否喜歡書裡的詩句,厚厚2冊詩集,從內容到編排再到裝幀,作為「詩」的獨性性和存在感,都以某種強烈壓倒性的力道,撼動著讀者的內心。你不見得每首都喜歡(詩人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期待),但一定可以在書中找到一個終生難忘的角落。【內容簡介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5

Mapping the World Vol.5
亞歷克西斯.鮑茲曼(Alexis Bautzmann)、蘿拉.瑪格麗特(Laura Margueritte)著,林佑軒、雪克譯,野人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以極強大的視覺化資訊、地圖化數據、空間化文字、脈絡化歷史整合全球地緣政治,並顧及個地方、國家特定的歷史議題,讀來既輕鬆又深刻。此書開本雖然不適合攜帶,但也讓印刷發揮最大的視覺性,同時易於翻閱和前後對照閱讀。 【內容簡介

追火山

臺灣火山群連結起的地球與宇宙紀事
Stories Behind Volcanoes
宋聖榮著,野人文化,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火山其實與台灣這塊土地密切相關,我們腳下的土地,所見的風景,擔憂的災害,不少與山火有所關聯。台灣的地質學家帶我們從自己的土地出發,了解火山的樣態、生命史、在世界中的角色,甚至是火山與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環境的關聯。除了更進一步了解台灣的體質,循著沉睡火牛的身影向外摸索,火山也成為映照出台灣島與世界連結的另一面明鏡。 【內容簡介

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

ハトはなぜ首を振って歩くのか
藤田祐樹著,張資敏譯,晨星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鳥類生物科普專注在鳥類步行(不是飛行喔)知識,有夠宅、有夠專業、有夠精彩。除了書名的鴿子,作者討論了有羽毛的朋友們走路特徵,也比較這些朋友們之間為何會有不同的步行特性(擺頭或不擺頭)。書中提及的鳥類朋友也都是都市生活中常見的存在,讀完後會非常期待在公園、人行道上遇上羽毛朋友們。 【內容簡介

城中一座島

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廖桂賢、張式慧、柳志昀、徐孟平著,春山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本書為反對社子島全面開發一方,長年投入與努力的紀錄。透過空間、水文、聚落、發展的梳理,社子島的先天體質與後天教養顯得更為明晰,不再僅是都市規劃圖紙上的線條。而作者群在水文治理、空間規劃、社會學等專業上的分析,也展開了跳脫既有開發至上思維,另一種調理土地的未來性。 【內容簡介

想像一座城市

詩、河流、夢與記憶中的城市──詩人飛行員鳥瞰世界的抒情觀察
Imagine a City: A Pilot Sees the World
馬克.凡霍納克(Mark Vanhoenacker)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開著飛機,帶我們空中走馬看花,卻看到了最當下的地球人生:只要一走出艙口,就是YouTube上的世界風光。雖說不再容易被驚艷到,然而俯瞰下方曖曖含光的不夜城,還是有種天涯若比鄰的心安。【內容簡介

進化思考

引導創造力的「變異與選擇」
進化思考──生き残るコンセプトをつくる「変異と適応」
太刀川英輔著,詹慕如譯,雙囍出版,8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洋洋灑灑的設計創造論,作者取經物種演化知識,佐以博物學式的圖說,旁徵博引,顧盼自如,頗有總結文明進展法則的魄力,為下個世代整理出一套靈活有機的創意思考術。 【內容簡介

世界色彩物語

認識世界色彩與它們的產地,活用166種常用色&日本基礎色
世界のふしぎな色の名前
城一夫、色彩設計研究會著,killdisco繪,李佳霖譯,原點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薔薇灰燼、龍血竭、二人靜、大象的氣息……這些顏色的名號未免美得太犯法,不過你絕對會網開一面,甚至心甘情願當個美色的共犯。【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評論》知道陳雪怎麼帶貨,就知道她怎麼寫小說

少女在夜市長聲叫賣,收攤後還要送貨,貨車上晃搖搖,有時聽見遠方鐵道叮叮噹,車胎滑過柏油路濺起半天沙,90年代的深夜過去,長長的世紀之交好像只是在副駕卡座上打了一個小盹,天光微亮,陳雪睜開眼,原來是面前電腦解除了休眠,「全網最便宜,心動了嗎?點這裡下單」,臉書留言版下方附團購連結,夜市的女兒一覺醒來成為新世紀網路團購帶貨女王。

以短篇小說《惡女書》出道,第一本長篇喚作《惡魔的女兒》。惡字當頭,與其說陳雪惡,不如說她餓,「他只要一個人獨處,一個乾淨明亮的桌子,大大的窗戶,從早到晚寫小說」、「他只有一種信念,把自己奉獻給小說」,那種對創造的意志貫穿陳雪筆下所有人物,對書寫有一種飢餓,她是真正的飢餓藝術家,寫作大胃王,陳雪不停寫,小說寫完寫散文,純文學才擱下筆又忙不迭交出通俗,把書本當台階,一本一本,一階一階走向藝術之火燃燒的祭臺,好像要把自己獻出活祭,一轉身,最接地氣,給信徒頒布的十誡卻是戀愛和生活教戰手冊。

陳雪惡,不如說她怪,文學裡她能寫的,基本上她都寫了,不能寫的她也寫,作為作家,能做的她都做了,人家以為不能做的,她也做。全職小說家依然是那個夜市的女兒,新世紀她在網路上重新擺起虛擬攤位,團購帶貨,寫最純的小說,做最商業的行為,寫什麼是什麼。做什麼是什麼。我一個做網路帶貨的朋友私下跟我說,那個有一天忽然殺進團購市場帳號叫陳雪的,談到的廠商價真的是全臉書最便宜的。

這就是陳雪。你沒辦法幫她歸類。你要陳雪選哪一個?棄文從商?還是棄商從文?

有人會說,她是被小說耽誤的網拍女王。

也有人會說,她是被團購耽誤的現代文學女祭司。

但我覺得這些話都沒說到點。

陳雪賣東西,和她寫小說,其實分享同一個邏輯。

所以你該買她的小說。懂得陳雪怎麼寫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就知道她怎麼帶貨,知道她怎麼成為營銷冠軍。

➤同志文學的商品翻新

1995年,陳雪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惡女書》便驚世駭俗,是書原序文寫得像是檄文也是一奇,當代性別意識要開未開,惡女站在風口浪尖,用陳雪自己的話說,「我是少數有名人寫序但書裡沒有任何推薦詞的作家」。

現在重看楊照的序仍然覺得很有意思,序名〈何惡之有〉,楊照讚美陳雪「把女同性戀者塑造成這個世紀末『變態的偶像』,從文學的角度看,陳雪能把女同性戀的失落、退縮、恐慌寫得如此淋漓盡至」,並做出了結論,「女同性戀者其實何惡之有?女性的情欲何惡之有?真正惡的是許多責累的非理社會控制」。女生愛女生有什麼錯呢?楊照認為社會很該負責任。

時移事往,當年的惡女早成人妻,可陳雪依然還是「變態偶像」界的瑪丹娜或松田聖子,在新世紀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維納斯》裡,她下手始終殘,依然狠,筆下角色進精神病院的進精神病院,戀母的戀母,自戀的自戀,約炮詐欺偷情,惡女力加倍加,雙倍惡,我覺得正是從這裡看出,惡女的效力。

楊照竟說對了,也說錯了。他提出了關鍵,「何惡之有?」,但那不該是問號,而該是驚嘆號。隨著時間流逝,社會改變,那四個字不該是問題,而該是答案。

惡女的核心正在於,不是因為做了什麼,才成為惡女。

而是因為,生而如此。

同樣四個字,也是同志文學的效力所在。

陳雪是同志文學的教母。90年代敢於寫人所不敢寫,做人所不敢做。正是因為陳雪和諸多作家勇敢寫,大膽做,乃至很多年後,一切因他們的衝撞而更開放了,還有什麼是不敢寫的,還有什麼是不能做的?

可當一切都可以寫,一切都可以做,一個新問題出現了,那是否代表,也就被寫完了,也就是做了也無不可了。

易言之,同志文學還能再寫什麼?

某個方面而言,台灣所謂的同志文學本來就是基於分類方便,或是某種「保護」性質而有的文類,這分類做到最大的貢獻,不正是在書局架子上能列出自己一格,方便搜尋和購買?

分類才容易辨認。分類易於討論。那都是基於某種「販售」的原則。同志文學曾經好賣。同志文學曾經好寫。同志文學曾經容易得獎。究其因,誰都能寫,誰都愛寫,很大一部分,不正是因為同志文學能在短篇內戲劇化,能在這個悲劇已經被現代文學複寫過幾百次而疲乏了再沒有張力的世界裡重新因為身分(你竟然是男生,卻愛上男生;你是女生,卻愛上女生)就產生家庭糾葛親情鬩牆社會矛盾……同志文學曾經是你以為最容易趨近文學的途徑。

易言之,同志文學能有效致使一切成為問題。所謂的惡。

社會要禁止,文學才能超越。可有一天,兩個男生兩個女生牽手沒什麼了,有一天,男生可以大方穿著粉紅色,可以集體穿百褶裙,有一天,當同志可以結婚了,那同志文學還有任何因為禁忌而能引起挑逗或構成戲劇化的賣點嗎?

用楊照的話,何惡之有?真的不惡了。不是社會在道德和法律上的惡。那這時,同志文學還需要被特別歸類、還能賣嗎?

那就看看陳雪的《維納斯》吧。

要說議題,打開這本書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你能看到平權運動和性別政治還有許多待處理的:變性、跨性別相愛、女同志生子……要論奇觀,維納斯是馬戲團十八招,召妓強暴性濫交……

但那些都不是這本書依然走在同志文學最前頭的理由。

陳雪不是超前。她從來不譁眾取寵。她只是,只是忠實地完成同志自己而已。

說到底,同志文學也不是因為裡頭發生了什麼,所以角色成了同志。

和惡女一樣,那是因為,生來如此。

一種本質性的東西。從這樣的生活和視角望出去,一切因此不一樣了。那種渾然一格,所以和別的小說涇渭分明。

如果同志文學曾經是門好生意,那陳雪重新召喚它的商業價值;如果同志文學曾經那麼年輕,那陳雪讓那些核心元素重新出土。

老牌同志代言人,今朝讓品牌再生。

陳雪讓同志文學再一次好看。

➤商品邏輯與小說邏輯

所以,陳雪小說真的怪嗎?

說起來,陳雪小說不怪。是她寫的人很怪。早年陳雪有個短篇,叫〈十一少的那個〉,寫十一少之所以叫十一少,是因為有第十一根手指,人人都忍不住盯著他手指看。我以為這就是陳雪小說裡所有人物的象徵:陳雪的小說人物總是多出那一根,有時是手指,有時是其他。你就是忍不住盯著他。這是《維納斯》最好看的部分。

說到底,陳雪什麼人了,老江湖,見多識廣。太懂人。也太會寫人。她知人知底,寫的每篇小說,其實是素描一個人,總寫出多出來的那個人。寫出人多出來的那部分。

以《維納斯》中的一篇小說標題作比喻,「我身上有你看了會害怕的東西」,在這本集子中,女人騙炮,男人騙愛,哪個人不壞?哪個不怪?都壞透了。都怪極了。但這麼壞,又奇怪,卻覺得很美。

怪美的。

我說的是小說,也是陳雪販售的技術。

陳雪筆下的人愈奇怪,內心歧徑盤繞,諸惡皆做,諸行無常,但又讓人恨不起來。

這才是真真最奇怪的地方。

說起來,陳雪寫得愈怪,卻總能通達到我們內心。

她讓筆下的人怪,要他壞,江南七怪,十大惡人。但多奇怪,她偏讓你能進入角色肚腸,知道裡頭怎麼盤轉,曲曲彎彎不過和自己一般。她打通的不只是任督二脈,而是讓一個人活了,挖心掏肺讓你跟她共生。
怪得很像正在讀小說的自己。

異調與同聲。這是陳雪的小說小標,何嘗不是她的創作祕術。在異質中發現同步。去怪為常。在所有怪物的臉上發現我們自己的表情。

這些短篇小說的人物本質上仍然是惡女,但同時能是維納斯。恨得牙癢癢,又讓人愛得不能自拔。

這下,你應該知道銷售女王的商業帝國祕訣了。

陳雪從來不是在推銷產品。

我們也不是買陳雪賣的東西。

陳雪只是讓你發現自己有這個部分。

而我們買的,從來只是買我們自己。

小說女王由此登基,銷售天后自此長銷。

陳雪能把怪人寫進我們心裡,在怪人身上發現我們的那一面。反過來說,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有怪的那一面?

細思極恐。

這才是讀陳雪小說的後勁。惡得一派日常。壞得雲淡風輕。但翻過下一頁,一切全變了。

「你不覺得,自己哪裡怪怪的嗎?」

像有人在對你耳語。

在小說人物把某部分像是掌心捂暖的錢幣或是珠寶獻給你的同時,與其說是與你心交心,何嘗不是,「和你交換」。

愈是往下讀,你的心會怦怦跳著。

你的臉頰起了紅暈,你雙眼流露水光,你忍不住吞下口水,你疑心,有沒有人發現你的變化。你不敢再往下看,可是,你又忍不住繼續,你害怕知道,可你又想知道,你慢慢被移入小說中,你認同怪人的身世,理解他的擔憂,從他裡頭發現自己,甚至有那麼一刻,覺得自己可以是他,已經是他。就是他。

「他總讓你覺得自己是特別的。」

這個「你」,指的是小說人物,也指的是,正閱讀的你。

說起來,那不就是戀愛的開始嗎?

那時候,你就成為迷宮中的戀人。

閱讀陳雪的小說是危險的。愛上陳雪是注定絕望的。成為她的讀者某方面都是成為她的戀人,她在哄誘你,她讓你覺得你是特別的,她讓你發現自己可以不那麼普通,可能不那麼正常,可真不那樣平凡。
只要你把自己交給她,只要你信了她⋯⋯

一切像是戀愛。那你怎麼贖回自己?就是這種會賣東西的,才開口閉口說只是在跟你搏感情。讀陳雪的小說應該被放進農民曆後頭的生剋表中。易耽溺,會移情。忌獨身單影閱讀。讀癮易成毒癮。

闔上陳雪的小說。你被偷走了一點心。重新睜開你的眼,望出去的世界不一樣了。那是陳雪的魅力,也是好小說的魔力,她讓你懂了不一樣的人。她讓你覺得,有那麼一刻,自己也是不一樣的人。

➤小說內部的幣值

作為銷售高手,陳雪小說遵守貨幣的交換率。她的每篇小說總有一個起飛的時刻,明明是人物生出愛的時刻,作者卻寫出感覺的越界,角色忽然覺得「可以殺死對方」。或是被人殺死。

愛的時候近乎死。

愛人就是殺人。

愛與死交換。

死與生交換。

這是感覺的匯兌。一種情感的幣值逢低買入逢高殺出,但你永遠不知道這其中陳雪怎麼完成交換的。

在故事的臨界點上。在情感神祕的漲停峰值高段。忽然就進去了。

一切像是愛。

一切像是性。

那就是陳雪短篇小說酣暢淋漓之處。最能拿出來稱道,卻又無法說明之處。唯有陳雪可以操盤。她就是能在人物情感的低迴處像投顧老師哄誘著你逢低買入,在讀者共感的那一瞬間抬高殺出。專做寫作的殺豬盤。感情上你輸得一塌糊塗,卻又愛她愛得一敗塗地。

這也解釋陳雪在經營的文學,和生活的營生。她教人談戀愛、寫作課,有長篇,寫短篇。所以,她是面向純文學,還是面向讀者?

要我說,她根本沒有面向任何人。

她根本不在乎別人。

這就是惡的極致狀況。

她只想要她想要的。她這一生,只獻給她所想抵達的,所想獲得的。那就是小說。

不管做任何事,就算要奉獻上全部的自己。就算再不是自己。

惡女從來是聖女。有愛的時候,你就是維納斯。

陳雪讓小說變好看,因爲小說裡感覺可以交換,一切都是相對。那是技術。而陳雪之所以是陳雪,只因為她擁有一種絕對。這就是品牌的誕生。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維納斯:陳雪短篇小說集
作者:陳雪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雪
 

愛欲國度的賽壬
 
一九七〇年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二〇二二年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首獎。
 
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二〇〇四年,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二〇〇九年,長篇小說《附魔者》)、五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二〇一三年,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金鼎獎。
 
陳雪是文學創作的長跑者,出道以來,每年固定持續出版作品,波折不斷的生命經歷與飽受病痛的身心在她筆下轉化為動人心魂又迴盪溫暖餘韻的作品。透澈世情的眼光,不遮掩創痛的真貌,藉由魔魅迷離的小說與誠摯對話的散文,梳理出記憶的殘酷,清創療傷。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henxue1970
  陳雪臉書|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60030768
  陳雪IG|chenxue1970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25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