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打開文物偵探的筆記簿——記《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新書講座

歷史是什麼?是一行被螢光筆標記出來的年份,還是熟記於心卻不知真偽的故事?當我們抽象地探詢「歷史」這個概念時,或許總是忘記,還有那些承載著時光印跡的文物,真真切切地展現著歷史本身。

近年,聯經出版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了《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書籍。全套書共分為「空間篇」、「時間篇」、「人間篇」三冊,分別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蘇峯楠、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陳怡宏、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石文誠擔任主編。2023年9月,三人以「看得見的博物館、看得見的臺灣史」為主題展開新書講座,為讀者揭開策劃的心路,以及出版過程中的祕辛趣事。

➤打開觀看臺灣史的新視野

《看得見的臺灣史》的套書策劃,源於一個非常簡單、卻難以回答的問題——「歷史到底看不看得見?」我們常常閱讀歷史,但通常都以文字或口述故事為主,卻無法親身經歷已經流逝的歲月。這個問題也一直縈繞在「空間篇」主編蘇峯楠腦海之中。

直到2010年,他留意到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的一檔節目。在節目中,館長受邀分享博物館裡的100件收藏文物,透過廣播來跟大眾講述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節目結束以後,相關內容經整理出版成書,延伸展覽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引起了極大迴響。

「大家覺得這樣的方式滿有趣,而且能夠拉近博物館與觀眾間的距離。博物館透過書籍出版或展覽的方式,又能將館內文物介紹給觀眾。」大英博物館的成功,也觸發了蘇峯楠的想法:「這種模式如此受歡迎,如果可以用來講臺灣史的話,我們又可以講出什麼樣的內容?」

回看自己最熟悉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從開館以來就蒐集了許多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較有特色的便是地圖。於是,自2021年起,蘇峯楠與同事們就從「用地圖看臺灣」的角度出發,著手開啟了整個計劃,也就是之後讀者們所看到的「空間篇」。

「我們想要用不同的素材、不同的觀點,來跟大家一起看看,到底臺灣是如何一路走來的?臺灣與世界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在蘇峯楠看來,這項計劃也是博物館與讀者一起做的嘗試,「試試看用不太一樣的方法看臺灣史,可以看到哪些從來沒有想過或看過的、過去人們所經歷過的各種歷史痕跡。」

➤一張地圖裡能讀出多少祕密

2022年6月,作為《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本的「空間篇」如期面市。書中收錄了包括「東印度與大韃靼地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在內的30幅地圖,探索從16到21世紀、由不同視角與尺度繪製出來的臺灣,讓我們看到這座島嶼在歷史長河中,被凝視而成的各種形狀樣貌。

現如今,不少人都習慣以谷歌地圖作為生活指引的必備工具,而在數百年前,則有一種人特別需要地圖,那就是統治者。

「統治者有能力、有資源、有管道,可以掌握統治地方的所有地理資訊,然後將之畫成圖。地圖上的訊息越密集,就代表背後的成本越高;而能擁有這麼高成本的,通常就是國家或是政府。」蘇峯楠詳細解釋了隱藏在地圖背後的關鍵意義。臺灣也有很多地圖是由統治者畫的,例如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出版的《臺灣蕃地圖》。


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繪製《臺灣蕃地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花了很多時間,甚至動用武力去深入、「征服」臺灣東半部地區,去填充原本地圖上的空白。

「我們當時取了一個標題,叫做『統治者的填充題』——統治者無法容忍地圖上有空白、模糊,甚至是不在他掌控範圍之內的地方,所以要把地圖上的空白全部都填滿。」蘇峯楠補充道:「這背後反映出的是,臺灣的形狀會依照不同人的觀點與需求而改變。變形其實代表了歷史過程中不同人如何觀看臺灣、對待臺灣、想像臺灣。」

除了官方製作的精密地圖,書中也收錄了一些較為特別的地圖,例如日治時期公學校小朋友在筆記本上畫的地圖。這些地圖一方面印證了「命令航路」的歷史,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展示出1930年代人們是如何認知地圖、透過地圖以瞭解新知。

回到書本身,蘇峯楠希望讀者能夠透過觀看歷史上的地圖來獲得新知、打開不一樣的思路:「看完書中的30幅地圖之後,大家也可以用自己身邊的地圖,來講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也是書系最終規劃的願景——在博物館中做歷史學,不只是聽學者、研究者講的故事,而是大家一起來講故事。」

➤穿透日常與非常的歲月

時隔半餘年,《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二本「時間篇」也與讀者見面了。在分享本書內容之前,主編陳怡宏卻以一則靈異故事作為開場:「日本時代與戰後初期,臺灣比較有錢的家庭裡會有紅眠床,有的床雕工非常精緻,臺史博的館藏就有一張。有一天,館內有位號稱有陰陽眼的同仁,在庫房裡看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站在床邊,看著被修復得很好的紅眠床,心滿意足,『咻』一下便消失了。」

雖說是靈異事件,聽來卻讓人感到安慰。陳怡宏接續說到:「我相信製造東西,或是使用的人,多少會把意念灌注在物件身上。物件本身有它背後的製造者、使用者、整個背後的各種脈絡。」

在陳怡宏看來,博物館的工作更像是文物偵探:「我們會發掘文物背後的社會生命史,會好奇那張紅眠床被誰用過、為什麼會被保留下來。漢人有種傳統,要將逝者大部分遺物銷毀。那麼這些物件既然能留下來,而且是代代流傳,背後一定有著特殊的意義。」

本書正是延續了這種探究之心,以「日常」與「非常」的時間作為脈絡,呈現出在歲月流轉中經久不衰的物與人。所謂「日常時間」,指的就是每個人生命過程中必經的時間,而「非常時間」則是指戰亂流離等特殊事件發生的時間。圍繞著兩大主軸,陳怡宏以其主編視角,為讀者精選分享書中部分篇章與關涉文物——

上半部「日常」的第一部分「生命與儀禮」,是一場對於人類生老病死的巡禮。陳怡宏舉例道,〈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講述的是偶然被後代發現的巴宰族家族世系圖,讓我們感受到追溯祖先來源的特殊意義;〈死後時間的想像〉則呈現與生命禮儀相關的器物,例如「木刻更衣印版」上的日常盥洗用品與時俱進,也翻新了對於死後時間的想像。〈摩登女性,產婆軌跡〉中記載了助產士黃陳梅麗的工作簿,揭開產婆職業的神祕面紗,介紹她們所經歷的生產過程,有些細節甚至超乎現代人的想像。


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

第二部分「生活與休閒」著重於凡世日常,例如〈衛生紙的輝煌年代〉講述「玉山衛生紙」工業的發展與瞬間沒落;〈改朝換代下農村青年的兩個時間〉則展示了普通青年陸季盈多年來的日記書寫,如何在「改朝換代」時期從日文轉變為中文。

下半部「非常」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與動亂」重組出戰亂年代的樣貌,例如〈乙未之役照片裡凝固的時間〉中的舊相片,串連起日軍登陸後一路抵達臺南、再凱旋歸去的路徑,將戰爭的時間凝固其中。又如〈終戰之日,逃生之時〉記錄戰後被國軍收編的王添福,成功偽裝身分、最終跑回臺灣的故事。

而第二部分「定格與紀念」則收錄了特殊年代的珍貴記憶,例如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紀念冊見證的青春,又如一枚來自2016年的太陽餅及其背後的學運故事。陳怡宏肯定道:「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我們讓文物變成主角,它會講故事,只要你願意聽。」

➤寫盡人世百百款

近期出版的《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三本「人間篇」,仍然延續了前兩本「以30件文物說臺灣歷史」的方法。然而在策劃過程中,編輯卻遇到了一個難題——「空間篇」說的是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時間篇」談及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那麼「人間篇」要處理的是什麼呢?

主編石文誠分享了最初的發想:「『人間篇』談的當然是『世間人』的故事。我曾經翻到《莊子》有一篇叫〈人間世〉——世間人,人間世。『間』可以作為動詞,人之間於事,事之間於人,就是人如何處事,外在世界又如何影響人的生活。」因是,本書劃分為四個主題,分別從「大時代之人」、「百工職人」、「複合的人群」與「引路之人」,串連起在臺灣歷史長途中跋涉過的百樣人。

開篇的「大時代之人」,是以個人生命故事去回應大時代的風浪,石文誠舉〈代言反共的人〉與〈消失的人〉兩篇為例。前者講述1954年韓戰戰俘選擇不回中國、來到臺灣的歷史,透過訪問抽絲剝繭,發現當時戰俘們在身上刺的中華民國國旗以及「復國滅共」等文宣,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受到脅迫所致,是人們從前所不了解的、被操作出來「反共」。後者則收錄了因二二八事件被槍決的油畫家陳澄波的遺物,遺書中一句被淹埋許久的「為十二萬同胞死而無醜矣」,穿越重重危險屏障,如今終於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個主題「百工職人」,則著力於展示職人與維生工具之間的因緣故事。例如〈撐船的人〉提及的林家單桅手撐船。在臺史博展場出口也有一艘木船,正是臺南安平四草或臺江內海一代出現的手撐船。「這些船過去載人,到日本時代運載貨物,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在生活實踐中有一些新的詮釋和意義。」

第三個主題「複合的人群」,顧名思義就是在某些特殊年代下努力生存的群體面貌。石文誠與讀者們分享幾件相關文物,包括見證解嚴前馬祖生活的「中華民國馬祖臺灣地區往返同意書」,以及記錄了早期東南亞移工相片的大幅海報。回看這些得來不易的文物,他感慨地說到:「有很多很動人的故事在裡面,這當然這些都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


印尼貨運行JAYA NUSANTARA EXPRESS照片集海報。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

最後的「引路之人」主題,羅列出了每個時代的開拓者與先鋒者,而這些導引之路,不單止存在於過去,更與現正發生的歷史有關。例如〈與神共同防疫的人〉中輯錄的「三郊營仔脚朝興宮温陵廟防疫公告」,是在COVID-19疫症剛發生時的一則宮廟告示。後來疫情趨緩,公告要被拆走之前,臺史博將它蒐集回來,作為文物展示在讀者眼前。「我們也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臺灣歷史故事,希望傳達的歷史不只是過去,也能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更多連結。」

當文稿陸續成形,再回看編輯最初的疑問——「人間篇」要談的到底是什麼呢?「有一天,靈感了突然來了。」石文誠緩緩說道:「有次我在開車時聽廣播,聽到一首歌,是江蕙的《家後》,歌裡唱道『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有啥人比你卡重要』,這就很符合『人間篇』想要傳達的意念。人情世事,是沒有辦法看透的,但在我們在出版品裡講了很多臺灣故事,其實也是在傳達臺灣的人情。這些故事感動了我們,因此我們也希望透過書寫與出版,將在文物研究過程中體會的這份感動傳遞給大家。」


圖源:聯經出版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時間、與人間
編者:蘇峯楠、陳怡宏、石文誠
出版:聯經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定價:14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蘇峯楠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有《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等地圖史料解讀整理成果。

陳怡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典藏近用組組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關注日治時期臺灣史,近期專注乙未之役非文字資料解析議題。有〈戰爭的再現:一八九五年乙未之役駐守臺南時期劉永福抗日形象〉、〈近現代臺南鄉土研究的成立與變遷(一九三〇─一九六〇年代)〉等著作。

石文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博物館的工作目的是要跟眾人的生活產生更多的關連與影響力,我們的館藏與書寫,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寫完。這是「博物館歷史學」所需思考與面對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旅行和性的共同語法:《T子%%走》

打炮旅行問男同志最知道。他們首先會告訴你,別把旅行當成日常生活的延長線,你應該讓自己變成轉接頭。不然你看看男同志的G片,商務行程轉身就成西裝淫行,溫泉旅行地獄變,電車上專出癡漢,游個泳海人戰胸,參加進香團參拜團都可以碰到年上攻五十路,卒業旅行裡少年濕答答交出第一次童貞,虛擬約會,野外露出。色情是法外地帶,把踰越當愉悅,日本G片總能把色情片拍成旅行宣傳片,不如說旅行和性分享同一種語法,出來的那一刻,我們都不像自己。那時候,最是自己。

G男發現最佳旅伴,就是穀子筆下漫畫《T子%%走》的T女吧。你要說性很髒,但《T子%%走》是我這幾年看過最乾淨的漫畫,近乎清澈了。怎麼能不清澈呢,漫畫裡T子來來來,來打炮,去去去,去旅行。沒有要通往偉大航路,沒有想成為下一代火影,沒有歪歪拐拐後宮上位還是身負血海家仇暫時臥底。

T子目標明確,方向清楚,單人獨身,這一路上過關斬將,遇神殺神,有人上人,談笑有鴻儒,往來小丁丁,發乎情,止於性,開局乾脆,收尾俐落。那種單純,零負重,沒負擔,來去一身輕,除了自己身體,行李都不用多買托運二十斤,這還稱不上清爽嗎?

要我說,性很複雜。也許在於男人對女人那句「你說不要,其實就是想要。」而旅行簡單,其實在於,說走就走。說性複雜,是複雜就生出曖昧,曖昧讓人受盡委屈,但委屈的都是女人。而有一方委屈,另一方就得勢了,得勢的人定義一切,包括把不要變成要,要人把痛當成爽。

女人要奪回身體,不如說是奪回「定義快感的權利」,《T子%%走》的好看在於讓旅行不是藉口,不是因為出去玩才發生豔遇,性可以不是生活的附屬品,不是獎勵不是委屈不是說不要就是要。當女人真正能說我要,甚至可以只為了打炮而去旅行,那也意味她奪回「我不要」。

《T子%%走》當然不是旅行指南,但在旅行和性上覺得「一切都去過了」、「不就是那樣嗎?」,性冷感者和有旅行無感症的都應該看。

不免冒昧問你一句,什麼時候我們的旅行有了既定模式?正如想問你,什麼時候開始,性有了套路?前戲之後就大船入港。好像是點了商業午餐加50元可改套餐,餐包、沙拉和餐後飲料三選二,以為經濟實惠,很會算,到底是為了吃飽。隨著餐後擦擦嘴的衛生紙一丟,性和旅行逐漸生出固定MENU,照著走完就完事。於是我們開始算CP值,我們以為我們懂了。我們以為我們都吃過了,都玩過了,此後再沒有好吃的,再沒有好玩的。

那翻翻《T子%%走》吧。從這方面來看,漫畫裡T子既是天菜,又像是大廚,她把自己攤開,但何嘗不是料理別人?去異國旅行約炮這件事本身,就是打亂性的腳本,例如在T子的旅程中,相遇的大叔說能讓T子爽,但前提是什麼部位都能用上,就是不能坐上去。T子以為不過是冷飯熱炒,但大叔光用手指和舌頭就讓T子內心開了大火,涼盤瞬間成了開陽白菜,女孩吐舌流口水在裡頭耗盡一切的時光。

你瞧,以為的前戲變成了主菜,官人我還要,吃完還想再吃。旅行最吸引人的,是在於奇遇,而當性遇上旅行,就是歌手齊秦遇上齊豫,奇情遇上奇遇,性裡頭每個你以為可以跳過的配菜,在另一個人盤子裡是道珍饈,於是你只能嚷著真羞,他重新讓你感到吃的癮頭,也就讓你感到性的興頭。

說起來,你只想要高潮,高潮就是目的,但性和旅行分享同一個語法。目的地只是終點。但讓人驚喜卻是過程。

《T子%%走》要說的是,借用茱莉亞・羅勃茲主演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享受吧!一個人的性》!

性到底要帶我們去哪裡?這方面我真的要讚美《T子%%走》。不是讚美作者穀子很會規劃旅行,而是讚美她很會說故事。故事也是一趟旅行。穀子很會說故事,因為她很會立人設。女主角T子「想要打炮」是旅行目的,那「我是個S」就是人物設定了。

於是看T子旅行就成了看七龍珠第一武道大會,或是幽游白書暗黑武術會,每次約炮都是肉搏,實打實,看一路上能力數值各異,不同六邊形屬性的對手一個接一個上,純情少女漫畫不能畫的部分看出少年漫畫打戲的樂趣。畢竟,當S遇上S,當只想把青年吃下肚的肉食女遇上中年上班族,這裡頭種種理念的碰撞,設定上的對壘,就產生無限種出招預判和攻防相抵。

漫畫好看在T子的內心轉折,每次以為不盡人意,以為要黃掉了,沒戲了,結果怎麼樣擦出火花,打開了別人,其實是開發了自己。原來強氣攻內心也有抖M的一面嗎?我這裡也可以嗎?身體和心靈都被打開,以為出來了,結果更深的被進去。本以為前面,原來後面也別有洞天。

旅行和性分享終極的語法,到了到了,說好要一起去,其實是抵達自己更深的裡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T子%%走2
作者: 穀子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穀子

台中人,現職漫畫家,自2019年開始於網路發表原創漫畫作品。擅長結合情慾與搞笑元素,敘事生動輕快、人物特色鮮明、爆點掌握得宜,代表作《T子%%走》以女性約炮、交友軟體為題材,成功在網路引發迴響,並售出日文版權。在《CCC追漫台》連載的四格漫畫系列《無能戀愛諮商中心》也大受好評,目前已出版第一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08 12:00
日漫電訊報11》跟著內行看門道!日漫讀者「2023年度閱讀報告」趨勢觀察

年關將屆,看到一些平台推出年度「閱讀報告」,不禁好奇:我們是否真能靠著這些統計勾勒出讀者的閱讀樣貌呢?因此我蒐集了近幾年日本對於漫畫讀者相關的各種調查,嘗試從中尋找出一些讀者樣態的蛛絲馬跡。當然,每一份調查的問題、調查媒介、調查日期、樣本數、加權方式等各不相同,我們只是找出它們之間相近的趨勢或相關的現象,試圖做出一些不甚精確的解讀,無法周延之處還請海涵。
 
各式調查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漫畫的閱讀頻率了。或許在漫畫「囡仔冊」的刻板印象之下,我們會預期趨勢會是單純的隨著年齡越高,閱讀量越少。

但交叉比對起來會發現,這種明顯的閱讀量衰退現象其實是出現在50歲以後的年齡層,讀者的漫畫閱讀量不低於10幾歲讀者,在Appliv的調查當中,20、30歲讀者的閱讀頻率甚至超過10幾歲青少年。回看日本漫畫的發展,或許可以說90年代以後漫畫市場在《JUMP》等少年漫畫雜誌領頭的不斷開拓之下,已經變成跨越年齡的共同娛樂了。
 
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漫畫大國,綜合起來也有約40%的人幾乎不看漫畫。另一方面,在多數統計當中都有超過40%的人,每週都會至少讀一本漫畫,其中又有20%~30%的人幾乎每天都會看漫畫。這樣龐大的漫畫閱讀量,與日本作為漫畫大國是相輔相成的現象。


在多數統計當中都有超過40%的人,每週都會至少讀一本漫畫。資料來源:Appliv。重新製圖:CCC編輯部。

此外,有幾項調查詢問了漫畫的閱讀管道(複選題),總體來說最大宗的二項管道「購買紙本單行本」與「(漫畫app等)免費電子書」,都佔總閱讀人口四成以上。Appliv與LINE的調查均呈現後者佔各年齡的最大宗,顯示「線上免費閱讀帶動紙本單行本購買」已經成為主要的行銷路徑了。

另一方面,這也顯示出「付費購買電子書籍」還是有待開發的商務通路。根據Oricon的調查,有六成的電子漫畫讀者屬於免費閱讀,付費閱讀的僅佔四成。


有六成的電子漫畫讀者屬於免費閱讀,付費閱讀的僅佔四成。資料來源:Oricon。重新製圖:CCC編輯部。

不過以年齡分層來看,30歲以上的客群,免費與付費閱讀人數接近各半,10到20多歲的讀者則有超過75%是看免費的。如果說漫畫的主要讀者群是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那麼在電子平台、電子付費日益先進的當下,這群理應屬於數位原生世代的讀者對漫畫卻沒有相應的電子消費習慣,長遠來說還是有所隱憂。


30歲以上的客群,免費與付費閱讀人數接近各半,10到20多歲的讀者則有超過75%是看免費的。資料來源:Oricon。重新製圖:CCC編輯部。

如果純粹看紙本與電子書的閱讀習慣比較的話,otalab的調查顯示「習慣」電子書的讀者以43.9%佔比最多、習慣紙本的32%、二者皆可的佔24.1%。但是對比Appliv的「希望」閱讀形式調查來說,卻是紙本書籍佔到近一半。

這也顯示出紙本或許還是最舒適的閱讀形式,但是選擇電子書的理由可能不是舒適至上。以年齡層區分來看,20~30歲讀者群當中習慣電子書的佔比達到近半的明顯多數,這可能與此年齡層面臨就業、搬遷等居住變化的需求,紙本書籍的收藏會帶來不便。


紙本或許還是最舒適的閱讀形式,但是選擇電子書的理由可能不是舒適至上。資料來源:otalab、Appliv。重新製圖:CCC編輯部。

性別區分方面,Appliv的閱讀頻率調查顯示,男性有閱讀漫畫習慣的人佔75%,比女性的57%多,但是幾乎每天看漫畫的男性佔15%,與女性佔14%差距不大,可以說在深度粉絲(或許可說是御宅族)的層級,對漫畫的消費愛好是不分性別的。
 
閱讀管道方面,Cross Marketing與Appliv二份調查均呈現出男性讀者的紙本單行本購買略高於漫畫app,女性讀者則剛好反過來。這反映的不只是讀者性別的閱讀行為差異,更是不同性別取向領域的電子化發達程度,所謂女性取向漫畫(少女、輕熟女、BL等等)的電子平台發展可能還是更發達一些。
 
此外,Cross Marketing的調查有個獨特的項目:詢問「尋找喜愛的或想讀的漫畫的管道」(複選題)。整體而言,「到書店瀏覽」以38.6%佔第一,「看動畫回去找原作」以28.6%佔第二。由此也可看到漫畫出版的二個重要的業界夥伴:書店與動畫公司。至少在日本,書店的瀏覽體驗還是書籍非常重要的行銷販售管道,而日本龐大的動畫產業帶來強力的宣傳效果,與產出精彩原著的漫畫產業成為相輔相成的共生關係。
 
當然,如果要看到業界市場的全貌,這樣的問卷調查是遠遠不夠的。不但需要我們在過去專欄提及的各種市場金額統計,還要定期的統計來觀察長期趨勢。如果想要了解讀者的實際樣貌,或許應該像《JUMP》等漫畫雜誌的作法,在節慶活動、校外教學的機會實際接觸他們的學生讀者,甚至用硬碰硬的人氣汰換方式真正接受讀者的考驗,從作品所受的好惡來找出讀者的需求所在。


參考資料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跟著內行看門道!日漫讀者「2023年度閱讀報告」趨勢觀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04 14: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