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443 美食美文奇圖全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祖靈的女兒

排灣族女巫包惠玲Mamauwan的成巫之路,與守護部落的療癒力量
包惠玲(嬤芼灣Mamauwan)、張菁芳著,橡樹林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排灣族的女巫傳記,聽起來太威,讀來也神奇,冥冥中可以感覺到祖靈的包覆性存在與旨意。這不只是一個成長小說式的動人故事,也是一次個人與集體的療癒,一份不可多得的人類學文獻。【內容簡介

食物設計Design Beyond Food

台灣第一本「食物設計」實戰聖經
詹慧珍、黃若潔、UOVO Food Design Studio著,果力文化,8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食物設計,是煞有介事,也真是博大精深,除了一般講究的色香味、營養、器皿擺盤之外,連空間、程序、風格、科技、生態、身心靈都可以考量進去,儼然無縫接軌形而下的餐飲形上學。這是一本可以打開你對吃的想像的芝麻開門。【內容簡介

台灣豬,黑白切

日以繼夜的庶民美食
Pork Delicacy, Taiwan Limited
傅士玲(Ema Fu)著,大辣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庖丁解牛,本書解豬,刀起刀落,不浪費任何一塊,也太環保(?)了。尤其各種黑白切講究,路邊攤毫不遜於滿漢全席,看得人又驚又餓,真是人口可畏。素食者千萬慎入!小心會開始吃生酮。【內容簡介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

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吳金淼、吳金榮、彭啓原著,遠流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家寫真館留下來的海量影像太珍貴,加上畫龍點睛的訪談與論述,是地方誌,是史料,一幕幕堆疊出在地歷史感,儼然一部華麗幽深的紙上博物館,令人敬畏。【內容簡介

噢,柯南

唐捐著,雙囍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唐捐出詩,一如既往地痞,卻又痞出新高度,賊梗齊發,看得人心花朵朵開,真是揚眉吐氣了。喜劇難寫,喜詩難為,還能如此輕巧跳過打油詩的天坑,隱然一代邪典。【內容簡介

OKEN

詩的端倪
吳識鴻、楊牧著,目宿媒體,50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改編自楊牧自傳體散文作品,此書畫作稍早已獲得比利時布魯塞爾Raymond Leblanc漫畫節新秀首獎肯定,而這樣的殊榮名符其實。此書各篇畫作有著鮮明風格、洗鍊筆法,無論是險惡的海流、深邃的山林、少年的玩心,都超越文字、展現豐富的視覺感受。這些視覺意象有著獨特生命,而非依附在文字上,具有高度獨立性與藝術價值。【內容簡介

台北之春

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
丘延亮著,唐山出版社,20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江湖人稱「阿肥」的作者(人類學、社會學者丘延亮)花費十數年練就這一套3冊、90萬字的回憶錄,記其家庭的離散、母親為他帶來的知識與情感啟蒙,以及自身心靈定位的思索。在個人憶述之外,更多篇幅重現了1950-60年代台灣知識圈的思想與精神狀態,補遺了殷海光、陳紹馨等思想家的身影,亦對冷戰殖民、文化紅人、文學生態犀利針貶。套書雖厚重,但阿肥重拾「章回」寫法,讓驚人的記憶與敘事一幕幕回放,篇章獨立、無需線性閱讀,且其出色的文筆與美術設計,都讓套書讀來非常愉快。【內容簡介

銀波之舟

阮慶岳著,印刻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深情款款的家族群像,慾念曖昧的自我探尋,作者遊走於記憶與夢境的交界地帶,彷彿看透了人生如寄,卻又不忍斷離,唯有藉幽幽之筆,訴說中陰的昏鈍與清明。【內容簡介

貓走過的近現代

歷史學家帶你一窺日本人與貓的愛恨情仇!
猫が歩いた近現代──化け猫が家族になるまで
真邊將之著,陳嫻若譯,臺灣商務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本書沒有在消費貓或裝可愛,而是扎實地從19世紀末的鼠疫、20世紀現代化發展下的衛生論述、資本主義發展下的進出口貿易、戰爭、天災等社會歷史變革中,牽引出貓在日本社會扮演的不同角色,與人類共生的近代史。透過貓的存在重讀百年來的現代社會發展,不僅能微調人類中心視角,也開展了更有機的史觀。【內容簡介

永遠的青梅樹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ngage Tree
夏庫菲.阿札爾(Shokoofeh Azar)著,顏湘如譯,麥田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稀罕而瑰麗的波斯書寫,故事流暢而工整,隱約可見《天方夜譚》的血脈。文學典故信手拈來,甚至化為情節的一環,頗有與世界接軌的壯志,而作者也的確在大小眼的世界文壇中斬獲了一席之地。【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有些地方,你離開了才會書寫—梁啟智X周漢輝對談香港公屋新書

「你的臉容恢宏於/也細緻於城市」——《地納於心》周漢輝

從公屋的萬家燈火,來讀香港這座城市。「恢宏」如梁啟智的《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走遍254條香港公共屋邨,用雙腳寫給香港的情書。「細緻」如周漢輝的《地納於心》,以「香港公屋詩系」及飲食與街道詩,述說香港故事。

日前在台北飛地書店,梁啟智與周漢輝就其新書進行對談。二人同是在香港公屋長大,現在皆定居在台灣,兩本新書,一本從城市地理學,一本從詩人的角度,談論公共房屋。公屋是香港城市地景很大的一部份,有大概1/3的香港人都居住其中,更代表了香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到底公屋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在談論公屋時,在說些什麼?

活在小方格內的人

「如果我沒曾住在劏房,我不會寫出這本書。」周漢輝在談公屋前,先展示了一張他蜷縮在狹小劏房內的照片。


(圖源:周漢輝)

周漢輝從小在公屋長大,公屋承載了他大半人生記憶和經驗。後來終於能搬離屋邨,反而「向下流」,與廚房、廁所、單人床和洗衣機一起被塞進劏成小方格的空間——飯剛煮好,兩步外的廁所也飄來香,沖廁聲和洗衣機嵌在一起。他在《密居誌》中以詩句寫下居住在劏房的感受:「像你活成不完整的人/因居於這不完整的空間」。因居於這不完整的空間,讓周漢輝以新的位置看公屋,他想回去公屋,這可望不可即之地。

梁啟智也是在公屋長大,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他也是在沙田禾輋邨內的學校就讀,交的朋友皆來自屋邨,因此從沒特別去思考「公屋」這回事。直至一次高中的聯校活動,梁啟智才窺見公屋以外的世界:「啊!原來有人不是在公屋長大,原來有人是過得比我好的。」當他跟「所有人」同樣在備考香港的會考,有些人是在備考TOFEL、SAT,他當時甚至無法理解這些英文字母代表什麼,一查才知道是美國大學的入學試。他才漸漸明白公屋不單是住屋的空間,也代表了一個階層,一個社會符號。

他開始想:「為什麼住在公屋,會讓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渺小的人?」

香港政府每年建一萬單元的公屋單位,仍舊遠遠不足應付住屋需求。為了更大量、有效率地生產,公屋都是按標準設計,有時在同一年蓋得特別多,就像是樓宇印章,一直蓋蓋蓋,一模一樣的樓被複製、貼上。

梁啟智展示多張公屋大樓的照片,一模一樣的樓上是排列有序的小方格:「在這樣一個個方格裡長大,你不可能覺得自己會是一個重要的人。你的上上下下、左右對面,都住着跟你一樣的人,都是大社會裡其中一個小零部件。你若不存在,明天就會有另外一個人取代你,搬進這方格裡。所以在這樣的地方長大,我更覺得自己不重要。為什麼我要說話?我說話為什麼要有人來聽?」

誰在說公屋的故事?

梁啟智當初寫這本書是為談公屋,但完成後發現也不只是談公屋,公屋作為一個社會符號,不同的人來用它來說不同的故事。

公屋的「標準設計」,會隨年代變遷,比方說,50年代的公屋,是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後來因社會進步而更新了設計。進一步來說,每一個設計都代表着當代政府思考人需要什麼,「公屋的故事是政府說給我們聽的。他們開了一個會,說你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換一個社會科學概念來說,人走進公屋裡,他已經不是人,他是一個受管治的對象。」

梁啟智分析了兩張深入民心的政治照片,一張是2017年的行政長官選舉中,曾俊華的選舉宣傳照。獅子山下,曾俊華站在行人天橋上與街坊聊天,左方則是公屋常見的Y型大廈。公屋加上獅子山,平民百姓與香港精神的文化符號,當時為曾俊華羸了不少讚賞。


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候選人知一曾俊華,在獅子山前的公屋,拍下這張照片,獲得不少香港市民認同。(圖源:John Tsang 曾俊華/FB)

另一張照片則是英女皇1975年來訪香港,前往九龍愛民邨探訪。身穿粉紅套裝的英女皇走在露天走廊,上下樓層都擠滿圍觀的街坊。這張以公屋作背景的親民照,到今天又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梁啟智再從流行文化談公屋符號,如《三五成群》、《回魂夜》、《香港製作》等小混混、殺人、鬼故事電影,都在公屋裡拍攝。經典電影《古惑仔》的第一幕就正是公屋的場景:「當我要說明一個角色很可憐,或生活很糟,就用一個公屋的畫面去說明。」電影有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也有因為舊公屋的環境昏暗,具備拍鬼片的可怕氛圍,但更多把公屋貼上負面標籤的傾向。

「大概只有鬼故事,是由公屋居民自己說的故事吧。」梁啟智笑說。公屋的鬧鬼故事,大多都是從街坊之口流傳,除了口述,也有居民做一些革命性的空間參與。像華富邨的神像山,山頭供放着各式各樣的神像:觀音、關公、四面佛、招財貓、Hello Kitty⋯⋯滿天神佛的一片山頭,不同居民的信仰故事編織成政府規劃以外的異境。


華富邨的神像山(圖源:梁啟智╱春山出版)

周漢輝的《地納於心》每首詩都在說一個完整的故事,他覺得文學、寫詩、藝術,是說公屋故事的重要聲音。除了寫公屋,書中也寫香港飲食、街道及地誌詩,用他自己的聲音,寫給香港的。

他分享其中一首詩〈晴雨交界〉,寫的是深水埗元州邨的馬路交界,馬路的一旁是較新較高的公屋,另一邊是劏房區的舊樓房。周漢輝當時在深水埗工作,每次經過這條分隔幸與不幸的命運之路,總是很感觸。

〈晴雨交界〉寫一位住在元洲邨的老人,在退休前買來相機作消遣,在家窗往下看,對面樓的天台劏房站着另一位老人,像自己過去的對照。周漢輝寫了一場雨下在舊大樓的一方,陽光照在公屋的一方,以相機凝住晴雨交界的一刻,友人覺得相片若參加攝影比賽定會得獎。周漢輝捕捉了老人在幸與不幸的輪迴中的矛盾之心,此刻站於陽光明媚的一方,卻利用了他人的淒風冷雨作消遣。他在寫公屋詩時,也會自省,會否利用了他人的苦痛,寫下了這些詩。他雖是寫低下階層,可這也正正是他的生活環境,也是最接近自己的生活光譜。

公屋彩蛋

「觀微,描物 對別人略過的細節著迷」——《地納於心》周漢輝

周漢輝在2015至2022年期間,親訪香港不同的屋邨時,會仔細發掘每一條邨的特色,留意別人不注意的小細節,並以詩回應。例如屯門山景邨,邨內有個涼亭設計前衛,涼亭呈三角形,且有三種顏色。他將涼亭想像為時空的中轉站,寫下〈仨〉,一個女人在小學、中學及為人妻時的三段回憶碎片,在涼亭間重疊交錯。

梁啟智形容公屋中的小細節如彩蛋一樣,設計師把小心思隱藏在暗處,等待你去發現。如建在舊啟德機場的啟晴邨,邨內的購物中心,有一面像客運大樓的時鐘牆,收藏舊機場的記憶;長沙灣海盈邨旁邊有魚市,屋邨內的椅子便做成小船;牛頭角下邨重建後,邨內建了一個公屋博物館,保留了舊屋邨的物件,展示舊香港情懷。

在千篇一律的公屋中,找尋不一樣的彩蛋非常有趣,梁啟智覺得公屋並不是被刻意去個性化,面對土地空間不足的壓力,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警覺地善用每一寸土地,為免浪費土地資源,樓,能多蓋一點就多蓋一點。可梁啟智也反思:一條邨的功能是否只有居住而已?除了住,人難道沒有其他的需求嗎?


每逢出太陽的好天氣,在舊式屋邨常可見到住民把衣服拿出來曬。此處為新界葵青區的石籬一邨。(圖源:梁啟智╱春山出版)

心安才是家

公屋是香港獨特的城市地貌,高樓大廈、狹小的空間、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對於香港以外的讀者來說都是陌生的。有讀者問及這兩本有關香港公屋的書,皆在台灣出版,要如何向另外一個城市的人去說公屋這故事?

周漢輝笑說,公屋雖然小,但在香港卻有「得公屋,得天下」、「人生勝利組」一說。住在劏房裡的人都仰望一天能住進公屋:「小時候覺得公屋是窮人居住的地方,但現在公屋有中產化的現象,在公屋停車場走一圈,你會看到很多名車!有人看公屋像牢房,但也有人覺得公屋是可以透氣的地方。」

梁啟智說:「在我媽媽眼中,孩子一定要離開公屋才算是出人頭地。的確很難向其他城市的人說明,為什麼香港人都想離開公屋,卻又說住在公屋才是人生勝利組。公屋居民是容易被看見的一群,政府政策會特別照顧公屋住戶,而且在房價高的香港,想找一套便宜的地方來住的話,公屋的確是很好的選擇。」

談及書與台灣的關聯性,梁啟智也一直在想這書對台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他希望讀者讀過書後,可以看到蓋房子不單只是蓋房子,思考空間背後的一切。房子最後是一個家,而一個家,需要心安才是家。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作者:梁啟智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梁啟智

專欄作者,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關注包括香港社會與城市研究。《香港第一課》作者。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地納於心
作者:周漢輝
繪者:楊學德
出版:二○四六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漢輝

詩人、作家。畢業於香港公開大學(現為香港都會大學),以「香港公屋詩系」為代表作。

曾獲香港、台灣兩地多項文學大獎,包括2008年香港第35屆青年文學獎,2010年第13屆台北文學獎、2012年第2屆新北文學獎,2014年香港藝術發展獎—新秀獎(文學藝術),2018年應邀至美國愛荷華大學參與國際寫作計劃,2020年詩集《光隱於塵》獲得香港文藝復興純文學獎,2023年臺北詩歌節受邀重點詩人。

著有《長鏡頭》(2010)、《光隱於塵》(2019)兩本詩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諾霖(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研究生)
2023-10-24 11:00
書評》方格子裡的香港人生:公屋與都市版圖的變奏

香港樂團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巧妙地描繪了港島高密度城市環境的物質性與精神性。這首歌收錄在專輯《適婚的年齡》中,強調普羅大眾在漫長而迷茫的生命旅程中,對於安全感來源無時不刻的期望:沒有人希望在旅途中迷失,更沒有人願意在清晨醒來時,發現世界不再是熟悉的模樣。

這種對安全感的追求,讓人們渴望擁有一個穩固的「家」,並期望這個「家」能提供諸如親屬、就業、醫療等穩定的社會關係。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的作者梁啟智,出生於一處普通的香港公屋。2019年後他目睹故鄉的巨變,決定以人文地理學的視角,深入走訪香港254個大小不一的公共屋邨,留下對港島變遷的深刻見證。

訪客若遙望香港的公屋區,整齊的超高層大樓往往呈現一股特別澄清與寧靜的氣質。然而,閱讀這本書,你將發現公屋不僅僅是居住的物理空間,或是某個歷史時期的善治成果,更是大樓每一個方格子中,居民彼此間日常沉澱的喜悅、衝突、悔恨和恐懼等情感軌跡。作者非常細緻地描述了這些獨特的居住實踐,因此本文打算採取另一種更加規劃史的視角,為讀者勾勒香港公屋的發展歷程。

➤香港的社會地理與政經變遷

香港是個獨特的地方,儘管大多數人將其形容為高度自由放任的經濟核心,然而,其經濟和社會成就實際建立在「準福利政權」(quasi-welfare state)計畫經濟的歷史基石之上。從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香港在面對不同的挑戰時,逐漸建立起獨特的社會秩序和城市格局。

二戰結束後,香港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維多利亞灣一帶的低矮唐樓和寮屋區。儘管港英政府於1948年,邀請曾參與大倫敦規劃的英國規劃師Abercrombie,運用當時先進的「衛星城市」和「有機疏散」等城市有序擴張理念,製作了《香港初步規劃報告》(Hong Kong Preliminary Planning Report),以引導維多利亞城和九龍地區戰後復甦的土地利用方向。

但在接下來的20年裡,港英政府未能落實該報告的內容,城市建設主要著重於打造中環金融區,以強化香港的中轉港功能。對於其他重大事件,如寮區大火、難民偷渡、左派動亂等,這些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政府基本上只是被動應對。


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香港九龍石硤尾發生的火災,此事件後港英政府設立徙置事務專員,統籌全港徙置區興建。(圖源:wikipedia)

然而,到了1960年代末期,密集發生的社會動亂使英國本土的工黨政府認識,到香港的不穩定局勢主要來自近在咫尺的地緣政治影響,以及日益龐大且在殖民統治中感到羞辱與困頓的華人群體。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升殖民地的生活水準,以爭取主權交接的談判籌碼。

➤城市規劃的轉折:公屋發展的背後故事

隨著輕工業區和人口聚集區的發展,港英政府意識到港島土地有限的現實,因此於1967年和1971年分別頒布《殖民地規劃大綱》(Colony Outline Plan)和《香港運輸研究》(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正式確立了一種基於公共交通的社區式垂直整合城市發展模型。

到了1973年,港英政府實施了《新市鎮發展計畫》(New Town Development Programme),荃灣、沙田和屯門等地正式成為規劃上的「新郊區」。由運輸節點、公共屋邨、填海造陸組成的高樓城市風貌,徹底改變港島傳統的地理格局。

透過城市規劃和財政補貼,港英政府成功降低了殖民地居民的公共服務和居住成本,使香港由一處廉價產品的生產交易中心,轉變為一個消費社會,同時緩解了英聯邦的貿易摩擦。


香港總督麥理浩(圖源:wikipedia)

著名的麥理浩(Sir Murray McLehose)治期正好位於這個時期(1971年~1982年)。麥理浩是第一位非純粹殖民地官僚出身,且擁有外交專業的香港總督。他在接受工黨重組的外交及國協事務部任命後,加速了殖民地的福利供應,擴充了龐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屋邨,以化解香港的治理危機。因此,麥理浩治期成為重構香港歸屬感的關鍵階段,也是港民公共話語中的黃金年代。

然而,這些「新郊區」正如本書作者的親身經歷,實際是建立在填海地帶上的精密機器。公共屋邨由標準的建築構件組成,以有限的居住形式,結合商業裙樓或集中式商場。大樓的垂直功能分層明確,空間布局緊湊有序,社區設施完善而縝密,對於經營診所、藥房、茶樓或食肆的店舖數量都有明確的指引。

然而,正是這種標準化和受管理的公屋,形成港民日常生活運作的基礎,不僅為家庭提供了穩固的庇護,同時形成明顯的社會分層。數十年來,港民圍繞公屋展開的一系列造家實踐,呈現出作者筆下諸如「竹門與木門」、「上樓」、「領匯」、「驃叔驃嬸」、「陳浩南的球場」等多重尺度下家的物質性與想像。


每逢出太陽的好天氣,在舊式屋邨常可見到住民把衣服拿出來曬。此處為新界葵青區的石籬一邨。(圖源:梁啟智╱春山出版)

➤後公屋政策的時代變遷

1979年,隨著工黨下臺,麥理浩治期所代表的公共屋邨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由於福利供應需要巨額財政支持,新任英國保守黨和港英政府不希望稅收導致經濟減速,於是引入大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屋建設。

這項政策最直接體現的,就是私人開發商與港鐵的緊密合作,將運輸交通站、消費空間和居住區融為一體。這不僅支持了港鐵的持續發展,滿足了勞工的通勤需求,還透過消費力量塑造嶄新的辦公、康樂和文化設施。其展示的綜合城市成就,遠超出戰後初期的規劃願景。

1984年,英國與中國簽署了對當今香港風貌影響深遠的《中英聯合聲明》。隨著殖民統治進入尾聲及中英經濟合作關係日益明確,港英政府將香港定位為珠三角大都會崛起的中樞。香港提供中國資金、管理技術和連結全球市場的能力,而中國則提供香港不再擁有的廉價勞動力和商品,以延續過去的繁榮。

在這樣的背景下,港英政府於1980年代末期提出了《都會計畫》(Metroplan)和《港口與機場發展策略》(Port and Airport Development Strategy),大幅描繪啟德機場遷址後的香港,如何成為後工業化、由跨境就業廊道交集而成的超級金融中心。我們可以說,依靠準福利政權的政治遺產,這個願景幾乎實現。

1997年香港回歸後,中國在過去的26年裡致力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計畫調整香港舊有的獨立自由港市基礎設施「邊界」,以促進城市融合,並解決職住分離的嚴重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屋邨的建設出人意料地延續了下來,成為「特區政府」治理能力不輸給「港英政府」的象徵。


位於新界葵青區的葵涌邨全邨人口大約為三萬四千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屋邨。(圖源:梁啟智╱春山出版)

然而,香港已不再是麥理浩時期的社區型輕工業轉口港,而是由金融、地產開發商和內陸移民政策主導的城市。公屋政策在經歷SARS等公共衛生危機後,推動速度因開發商利益而大幅減緩,入住的輪候期也變得越來越長。

近期,特區政府為了降低民怨,甚至提議將應對新冠肺炎的方艙醫院及相關貨櫃模組設施,用於短期的公屋需求。然而,這些措施是否足以應對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勞動力大量流失、港民陸民親屬福利不對等的問題,仍然是個未知數。

➤公共住宅的心理契約與政權塑造

至此,許多人或許已經隱約感受到,公共住宅政策所隱含的特殊屬性。

當一個政權決定進行公共住宅政策時,其目的通常在於讓民眾意識到下列好處:打造家庭生涯的可能性、獲取難以獨立取得的財務和技術資源,乃至階層晉升的機會。

隨著公共住宅政策的推動,一幢幢大樓組成的居住地景,猶如一種集體性的心理契約,定義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公共家政學關係,包括生計規劃、親屬照顧和就業安全感。居住於公共住宅,往往成為政權獎勵那些努力工作、表現優秀、遵循規定的象徵。而民眾對政權奉獻的忠誠和能力,則是這項契約的基礎。

隨著政策的推動,這種心理契約能夠共同構建多種居住想像,並成為發展型政權相互競爭的基礎。以華人社會為例,就至少包含:香港由公共運輸支持的高密度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南洋花園式自由港、中國的基建巨構型外環小區等不同居住類型。

然而,這裡並不是要鼓勵一種反制度的情緒。因為試圖創造「公共住宅之善」的官僚體制,不能簡單地視為僅有維持秩序的單一功能。「公共住宅之善」並不是幻象,它能穩定生活並促進認同感,作用顯而易見。但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的是,政權如何在「經濟—政治」的社會分歧中,正當化其運用的工具,並與民眾協商,以達到預設的「文化—認知」勝利標準。

公共住宅同時具有「硬」和「軟」兩種強制力的特質。它首先提供能夠容納、分派民眾的居住單元,並透過透明的治理之眼,編排勞動分工過程。接著,藉由住宅這樣實在的物理依據,促使民眾認知到政權的存在,進而瞭解到政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它替我們在危機中指引方向,干預我們的生活,進而完成我們期許的再生。

住宅是如此基本,以至於我們對政權所能碰觸的一切都奠基於此。它就像道路一樣,直接連接著所有人對於學歷、婚姻、職業資格等各方面的規劃。所以大型公共住宅政策的效果才會如此強大,能錨定在許多世代公民的腦海裡:它不僅能維持秩序,還能創造新的秩序。


在屋邨改建時,政府在邨中做出各種新舊對照,供民眾回憶。(圖源:梁啟智╱春山出版)

➤城市抗爭的場域:公屋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

然而,建立共識的工具,也成為往後分歧的基礎。

本書作者不僅描述公屋如何成為港人身分和歸屬感的場所,還提出了關於政權強制力和規劃失當的許多批評,特別是指出:「我逐漸發現我要談的不只是公屋:印象被定形、生活被規範、需求被馴服、聲音被代言……

公屋也是人們抵抗強制力的場所,在諸如「反送中」等多個社會事件之後,作為與區議會巢化(nested)地理階層相互結合的254條公共屋邨,突然成為香港本土運動的合作基礎。人們紛紛參與公屋的管理和議會選舉,以維持抗衡特區政府治理洪流的動能。這即是「傘落社區」的理念:「如果未能及時在大政治主張中取得實際成果,就先從日常生活開始吧!」

但公屋也僅僅是公屋而已。在香港本土運動中,突然相互認識的不同公屋居民,在升級的法律和軍警強制力面前,也不得不退縮。繼續站出來的壓力,已非尋常人所能承受。2022年新制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全面獲勝,以及特區政府大幅削弱公屋自治性的結果,撲滅了特區最後一絲自由的空氣。

今日香港瀰漫的徬徨情緒,使作者最後不禁興起「還可以做什麼?」的疑惑,進而引用香港在2019年後曾十分流行的8個字:「見字飲水 強身健體」,和緩地勸誡志同道合者要好好照顧身體,以便讓港民的話語、公屋的故事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面對這樣的結論,我無法確定該如何評論,只能頑強地說:「人間依舊值得,君子當有所為」。


連儂牆讓原本的「非場所」有了意義,也讓抗爭者間的虛擬關係變得真實。圖為2019反修例運動期間樂富邨的連儂牆。(圖源:梁啟智╱春山出版)

➤另一座島嶼的省思

學術界過去對於公共住宅的研究或側寫,多半著墨於它在財政、規劃設計或社區管理上遭遇的困境,卻極度缺乏以居民角度結合多種研究面向的心靈反思。《香港公屋》提供的深刻警醒,為許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乃至於政策實施者,提供了相當關鍵的目錄與素材,非常珍貴。

對我來說,這本書引發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臺灣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住宅建設行動,在縱觀官僚行動、媒體宣傳、規範計劃等各個層面之後,其深層樣貌到底會是什麼?它將如何影響臺灣社會?

東亞資本主義的發展型政權,在推動公共住宅政策時,因地緣政治情勢而有太多相似的動機和連結。臺灣戰後曾經因治理危機,推動過一波販售型的公共住宅政策,但與當今民主化的環境大不相同。臺灣目前實施的只租不售社會住宅,受到民間倡議的影響,在風險策略和佈署構思上,更受到民意和當責政治的影響。

儘管我們可以將社會住宅,簡化為民進黨政權試圖透過能直接感受的建設圖景,宣示其擁有較國民黨更佳的治理能力,然而事實應不僅如此。若我們深入研究臺灣的社會住宅政策,並結合前瞻計畫的溫和通脹與內需擴充期望、21世紀初島嶼經濟轉型的挫敗經驗,以及城鄉與人口再均衡發展的治理願景,或許能看到更多元的政權治理樣貌。

最後,融合《香港公屋》所述,以及對香港規劃史的總結,我們已經清晰地看到公共屋邨如何與港民一同步入喊吶無聲的境地。身在臺灣的我們,與其不斷追問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走向,不如思考:我們彼此之間更願意將「家」這個概念,引向何方。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作者:梁啟智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梁啟智

專欄作者,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關注包括香港社會與城市研究。《香港第一課》作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24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