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才》跟我們一起用書本,Open這個時代!Openbook閱讀誌徵企劃助理(兼職)

對內容產業有興趣,希望能累積實務基礎經驗?
如果你喜歡閱讀,並且願意協助各種初階行政支援工作,願意付出心血,延續一本好書的生命,將這本書推到天涯海角(也太遠),歡迎來和我們聊聊。 ​

【上班地點】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民生西路口(捷運北門站步行約10分鐘) ​

【工作內容】
1 社群內容協助經營
2 支援行政庶務:包裹寄送、貨件收取、理書
3 支援編務:資料搜集整理、逐字稿聽打
4 支援聯絡:圖書館等書籍單位
5 執行網站圖文上稿 ​

【應徵條件】
1 學歷:大學以上,歡迎在學生,可任職半年以上
2 守時、擅長團隊合作,工作過程遇到問題會主動詢問
3 對行政工作、庶務支援工作不排斥(會是最主要的工作)
4 喜歡閱讀,或吸取各種形式的內容(音樂、影像、漫畫不拘)
5 希望Openbook的職務與經驗,可以協助你未來想從事或經驗的事 ​

【加分條件】
1 有經營社群經驗
2 可長期配合佳
3 會使用手機/電腦修圖軟體 ​

【工作時間】
排班制,希望是每周一排班的朋友 ​

【薪資範圍】
時薪 190 元 ​

【履歷收件截止日】
2025年5月23日 ​

【預計到職日】
2025年6月上旬,請來信給我們您的履歷與聯繫方式(電話、email),並附上自傳(500字以內)或作品集(文字影像影片皆可)。 信件主旨註明「應徵 Openbook 企劃助理-您的大名」,如有面試機會,我們會盡快主動與您聯繫~非常謝謝! ​

聯絡信箱:news.openbooktaiwan@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8-28 17:00
南投縣2018遇見閱讀:熊熊遇見你-打卡送好禮

到水里鄉立圖書館附近景點與最喜愛的一本書合照後,打卡上傳【悠遊樂活水里趣】臉書,即贈送幸福好禮,限量300份,送完為止

世界閱讀日

▇世界閱讀日 玩家指南:六大類活動主題攻略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解謎×律動×劇場×自由寫作×親子×桌遊×創意市集

zhu_tu_3_0.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原始資料取自: iculture

南投縣近期活動

現場》透過小說裂縫,看到美好世界的 B-Side ——張婉雯《有心人》新書分享會 feat. 陳慧

「用張國榮的歌名、電影,串連成一本小說,這個想法其實一直都有。」香港作家張婉雯的這個發想,醞釀了超過十年時間。今年四月,這部作品終於在台出版,定名《有心人》。新書發佈之際,張婉雯也特地來台宣傳,其中一場與小說家陳慧對談。過去在香港,兩人常常相約餐桌上談文學;闊別多年後,趁著新書面世之際,張婉雯與陳慧在郭怡美書店重聚,談小說技藝,也談城市變遷下的文學書寫何以為繼。

➤裂縫中看到小人物的困局

張婉雯生於1970年代的香港,此前已在香港出版過小說集《微塵記》、散文集《參差杪》等,《有心人》是她首次在台出版的作品。

在香港,張婉雯的書寫風格常被歸入寫實主義,常寫日常人事,有著文字平實、兼具社會關照的形象,她也提到了讀者對自己作品的這一普遍印象。然而作為創作者,張婉雯堅持「要避免重複之前的做法」,因此在新作中,即便書寫對象依然是市井眾生,也讓讀者有了眼前一新的體驗。

當《微塵記》中的小人物來到《有心人》,陳慧讀出了其中的珍貴之處:「我相信他們就是走在馬路上、會跟自己擦肩而過的人,是非常真實的。」她認為這正是張婉雯小說中非常珍貴的地方:「她在寫很真實的人。那種真實,就像是把我們的生活剪一小塊下來,放到小說裡。」

《有心人》總共收錄了13則短篇小說,其中最早一篇〈無需要太多〉寫於2013年,最近的〈灰飛煙滅〉則是寫成於疫情後的2024年,中間跨度有11年之久。如〈紅蝴蝶〉開篇所寫,人來人往,正是小說背後這座城市的特色。因此,在這本小說中,有為了溝通而不願戴口罩的獸醫,有屋邨裡被指指點點的「那個女人」,有學生,有愛人,也有病人⋯⋯「當我在看婉雯寫關於小人物的小說時,我看到的是一道小小的裂縫,有一些光透進來。」陳慧指出張婉雯小說的獨異性,「這樣的小說,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它如此真實。它是這樣平凡,但是在那裡面,我能夠看見一個真實的人的困局。」

➤小說作為最微弱的拯救

在張婉雯的小說裡,人物就常常被放置在一種狀態中,而並不一定會得到某種答案,或迎向一個結局。陳慧觀察到,《有心人》其中一個特別之處,就在於作者並不急著將故事推向出口:「怎會如何狠心,把他們(人物)按在一個困局裡面?出口在哪裡呢?」

「我找不到出口啊。」張婉雯發自直覺地回應道。

「也不是完全沒有啦。」她想了想,舉出書中一篇〈潔身自愛〉為例。這篇取材於香港真實案件的小說,講述一位男性基督教傳道人其實喜歡男生,最後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慾而入獄。「在小說當中,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方法把他拯救過來。所以小說的結尾,跟他在現實中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類似的情形,也在另一篇〈灰飛煙滅〉中出現。〈灰飛煙滅〉講述主角所在的城市某天出現大量煙霧,她的貓也因此患上癌症,因此主角帶著貓去看獸醫。「在現實中,這隻貓最後病死了,但在我的小說中它沒有死,但我也沒有說它康復了。」小說中的動物醫生,在治療病貓的同時,也治療了心理受創的主角。「最後,貓是死是生,我沒有說,也不知道,但它起碼跟現實有點不同。」

身為小說家的張婉雯,自覺到自己能做的「拯救」僅限於此:「就是盡量在我的作品裡,讓更為殘酷的現實結局(延遲到來)。」

➤張國榮與香港,被遺忘的暗黑面

既寫日常小人物,卻用張國榮這樣家喻戶曉的明星作品名來作為串連,這樣的安排又有何用意?

張婉雯不諱言,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因自己身為張國榮的歌迷,想創作一些與偶像有關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更深一層動機:「我們將張國榮視為經典,談起他的時候,往往也把他等同於香港最美好、繁華、美麗的時光。」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因憂鬱症而離開人世,留給歌迷無數遺憾。「張國榮已經不在了,可是我們還在,我們還要活下去。而活下去,起碼以我自己來說,一定是一天比一天衰老的。」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正是因為永遠停在了最美好的時刻,張國榮也是這樣。「他沒有機會衰老、淪喪,而是永遠停留在最美好的一格。我們這些活下去的人,在他死後,一直見證或經歷著許多變化,無論是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還是身處的地方,都處於劇烈變動當中。」

張婉雯看到的,不只是美好過去與衰老現實之間的落差,更是兩者產生關聯的可能:「當我們回頭看二十年前,當然會覺得那是最好的年代。但是,我希望不止於此,我不希望把香港想像成一個已經過去的地方。」因此,在整理十年間的文稿之際,張婉雯一直在重新思考:「現在的我,跟我身處的城市、喜歡的偶像,這之間的連結到底在哪裡?一個已經離開了二十多年的人,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有什麼意義?」

「當我們提起張國榮,都會記得他最好的一面;同樣的,當我們回頭看看以前的香港,也會記得從前是多麼美好。可是我們也忽略了,他(們)一定有暗黑的一面、不想讓人看見的一面。否則,張國榮又怎會因憂鬱症而去世呢?」

憑著小說家的敏銳觸角,張婉雯捕捉到這些「美好」的一體兩面:「我們往往忽略了,其實繁華背後是有代價的,有很多欲望、情緒、想法,都被壓制下來,甚至是自己都不想去面對的。」而本書之所以定名為《有心人》,也正因如此:「書裡寫了一些欲望、壓抑、種種自我矛盾,我覺得凡是有心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狀態,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陳慧一開始提到的,這些潛藏在美好背後的暗黑面,只有透過狹小的裂縫,才能被短暫看見。這也是張婉雯在寫作小說時的自覺:「裂縫是非常重要的。儘管有時候它不小心展露出來,我們又馬上把它重新蓋起來。但是,恰恰就是這一剎那,我覺得(短篇)小說要處理的,就是這一瞬間。」

➤「《有心人》是我自己的 B-side」

以流行音樂貫穿小說,容易讓人想到唱片載體本身。當陳慧讀到這本小說上、下半部間的情感差異時,提出這就如同唱片的A-side / B-side,這也讓張婉雯聯想起自己創作上的改變:「如果說以前的我是A-side的話,這本書就是我自己的B-side。」

張婉雯的A-side 一如《微塵記》,正氣、傳統、寫實;到了《有心人》,她反而試著將內心暗黑、壓抑的一面召喚出來。「有些事情,你或許並不是刻意去做,但還是會呈現出那樣的結果,成為它該成為的樣子。就像這本書是我的B-side,其實現在我們的城市也在經歷一個B-side的過程。」

「這幾年,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就是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張婉雯過去總是認為每件事都需要有個說法,或多或少都應有理論邏輯作為支撐。「我以前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我們每個人應該怎麼樣』,但這幾年最強烈的感覺就是,這個是世界是沒有『應該』。」

「是我以前太天真。我們不過就是在這個世界裡頭、在小小一個角落裡頭而已。這也是我在整理這批文稿,或是在寫最近幾篇時,所感受到的事情。」當自己身處的城市經歷變化,張婉雯的心態也隨之改變:「以前我們常常說香港繁榮、穩定,它就應該是這樣的;但其實我們退後一步來看,歷史從來不是這樣發生的,不順遂的時間永遠比較多,那才是常態。」

➤所謂順遂,只是一代人的幻覺

身為1970後,張婉雯站在當下時間座標回頭看去,才發現自己這一代人是最不尋常的,「因為過得最順利。」

「我們碰上了香港的最後一班車,叫做麥理浩。」1971至1982年間,麥理浩擔任香港總督,先後建立了免費教育制度、廉政公署等;197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恰好成為了這一批受惠者。「可是現在看來,這樣的順遂才是不正常的,是種種歷史原因交疊在一起,才偶然出現的情況。」


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圖源:wikipedia)

近年來,張婉雯開始閱讀不少與香港歷史有關的書籍,這也令她開始更加相信,其實香港從來都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單純美好;在安定繁榮的背後,一直有許多事件不斷發生。這也讓她對於近年香港的變化有了更多反思:「我們一定要對這幾年的情況感到驚訝、不應該、失去希望嗎?我覺得不一定要這麼想。情緒上當然會有非常壓抑的時候,但是我們能說一定無法繼續下去嗎?」

「如你所說,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上來看,香港其實並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社會震盪、制度改變)——」陳慧回應道,並進一步提出——「所以轉機也在。這也是為何我會想用『裂縫』這個詞;當裂縫出現時,我們能夠透過它看見什麼?」

當原本以為安好的世界突然斷裂,我們如何透視裂縫,又該怎樣繼續生活?張婉雯以她自己最喜歡的一篇〈灰飛煙滅〉作為回應:「對我來說,這一篇有療癒的感覺。那種療癒,可能不一定是克服了什麼,但起碼不管客觀環境如何,我仍然覺得,我身邊的好人,都值得過一些好的日子。」

➤因為有心,繼續書寫

《有心人》寫成的背後,面對的不僅是十年間外部環境改變,更有寫作者自己的難處。

身為教師、照顧者、動保運動者的張婉雯,平日只有在全家都睡下了,才有一點時間寫作:「我平時要教書,下班回家要繼續看孩子功課,要打理家務⋯⋯一般來說,脾氣都不太好。但是如果哪天能靜下來寫一點東西,不管寫什麼都好,我就覺得情緒會比較穩定一些。」寫作過程十分克難,張婉雯更加珍而視之,也細膩調整自己的書寫狀態:「而且在憤怒或焦慮的情況下,寫作出來的東西不好看,反而要抽離一些。」

而當身處的城市正經歷巨大轉變,或有不安、驚懼、無力的情緒,寫作者又該如何繼續下去?張婉雯用自身經歷回應:「我自己是讀中文系的,讀的是現代文學,其實也就是讀中國百年現代文學歷史。你說此刻不能寫嗎?其實永遠都有人在寫,就看你怎麼寫。」面對當下處境可能衍生出的問題,張婉雯也補充道:「當然,我不希望只有一種寫法。在某種狀態底下,作者只能採取例如魔幻現實的方式;走這條路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只能走這一條路,那就是有問題的。」

「就像你說,你喜歡張國榮的原因,是他敢於美麗。大家的確都知道他很好看、很嫵媚,但很多人看不到的,是他『敢於』—— 有些事情,在沒人敢做之前,張國榮就先做出來了。」陳慧以此回應,帶出在這時代繼續書寫的意義:「其實文學也是如此。當還未有人用某種方法敘說、歷史還不能去說的時候,小說已經在用這種方法,來說出這個城市、這個時代、這些人們的面貌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有心人
作者:張婉雯
出版:二十張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婉雯

生於香港,喜歡寫作,關心動物。小說集《那些貓們》、《微塵記》皆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潤叔的新年〉獲聯合文學新人小說獎(中篇小說);〈明叔的一天〉獲中國時報文學評審獎(短篇小說),另獲香港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等。曾出版《參差杪》、《那些貓們》、《微塵記》、《甜蜜蜜》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5-20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