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80年代台灣漫畫對話之旅:記《自由.穿越 陳弘耀》紀念展
《自由.穿越 陳弘耀》紀念展以《大西遊》、《一刀傳》、《赤狐》、《時間遊戲》為核心,結合短篇作品的版本對比,實物化的造型構思以及插畫圖像的跨域演繹,展現出創作者自啟蒙、從業、探索乃至於昂首前行的歷程。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一位專業人士怎麼在藝術上作為自己,但更教人動容的,其實是他始終凝視「漫畫」本身,始終在追求成為自己的道路上,謹記讀物與讀者理當同在。
➤從遠方啟程
通往展場的階梯右側,展示了1981年,陳弘耀17歲時完成的短篇作品《末日》。從軍方儀表到人機世界,從漸變框格到黑白調度,相較於後來的手筆,這16頁技法嫻熟的科幻故事,顯然不管在造型或表現形式上,都帶有濃厚的日式調性。比較直觀的解釋,是少年不只仰望心儀的作者、作品,更在模仿及內化時嶄露出難得的才華。但事實是,這份心儀指向的,還包括一組自成體系,自終戰以來累積了逾30年的圖像敘事專業。
1980年代,國內出版業者持續應對漫畫審查制度,以翻印日本作品的方式拓展經營。儘管創作者們一度推進「漫畫清潔運動」,反對外來內容帶給產業、社會的影響(1982),後續的「全國漫畫大展」(1983)、「全國漫畫大擂台」(1984)等創作賽事,也吸引了愛好者投入,將漫畫話題帶到更多人眼前,但隨著閱讀市場備受填充,國人對於「漫畫」的樣態想像和審美意識,也逐漸傾向以手塚治虫為代表的表現形式,固著出特定的認知。
究竟該追仿心中推崇的典範,還是嘗試做出個人特色?不難想像,此時投身實務的創作者,或將隨著入行、立業,面對名為「風格」的自我提問。

➤往東方西行
走進展場,與左側創作者年表、生平事蹟對向相望的右側展區,以「科幻魂與想像力噴發」為總述,呈現出1986年發表於《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大西遊》。如果不計1983年時,因為兵役問題而只與《百科文化》合作一回的《一刀傳》,這部以星際冒險重構西遊故事的作品,是陳弘耀首次進行長篇連載。

1985年,中時報系延續「全國漫畫大擂台」的因緣,發行純國人陣容的原創漫畫雜誌《歡樂》。由於漫畫部份綜攬四格、單幅、連環等形式,刊物不僅內容多元,也體現出創作者對於非日式表現的追求。以連環創作而言,此時大致形成歐美系、個人系兩種手法路徑。
前者分別在敘事節奏、演出邏輯與圖像設計上,貼近歐美漫畫以每格畫面各為主體的思維,從而逐格強調圖像細節、個性化造型及角色表情反應,將張力與張力做出結果式串連,形成跳接感鮮明的閱讀體驗。後者則試圖自行整合不同脈絡,例如兼用水墨、油彩技法塑造意象化、情境化的餘韻式表達,抑或以歐美式圖像搭配走格管理、效果線、漫畫符號(如:青筋、汗滴、蒸氣……)等日式手法,創造出更可能接近大眾、調動其閱讀慣性的視覺內容。
展出牆面上,一組合計2頁的原稿,演繹了悟空因雷擊而縮小、倒地之後,如來法師以黑影之姿旋入場中、現身邪笑的光景。從呼應落雷動態的窄長畫面,到斜切底邊、頂邊烘托出的時間感及方向性,這7個畫格,說明了創作者如何利用間距(間白)安排資訊段落,如何借助框格的尺寸、形狀及佔比,引導讀者順利觸及意涵,產生思緒及感受。相比之下,另一組表現悟空遇襲時召喚筋斗雲、及時騰空避過的內容,則明顯加大了跨度,需要讀者投入更多補間想像。
筆線化的細節,魄力十足的全頁、跨頁場面,豐富的角色情態,流暢錯位的線性敘事結構……近40年後回看,大膽奔放的《大西遊》,其實更是一組不願妥協的成果。「宇宙西遊記」看似翻案改編,實則配合了歐美漫畫筆意的融用,提供了讀者耳熟能詳的理解方向。也因為必須顧及閱讀與消化,所以相當程度地保留了日式敘事的整體性及連續感,堅持力所能及的平衡。

➤一刀併陳
《一刀傳》展區與《大西遊》平行,藉由一幅明末陳一刀在台北市屋頂俯瞰街景的畫面,呈現出這部1989年發表於《星期漫畫》週刊的武俠穿越劇,曾經透過兩位時空互換的同名主角,帶來多麼別開生面的想像。
1989年,歷經《歡樂》停刊(1988)的時報文化,發行了另一本國人原創漫畫雜誌《星期漫畫》週刊。其間調整了《歡樂》同步刊載多類型作品的模式,改為集中連載多篇連環漫畫,提供更多劇情體驗。此外也減少了報導、通訊等文字型內容,令漫畫「雜誌」的複合概念進一步回歸作品,不再作為「集合很多種漫畫」或「集合較多漫畫與其他內容形式」的存在。
不過,由於審查制度、出版禁令皆隨著解嚴廢止(1987),《漢堡漫畫》月刊、《周末漫畫》週刊等本土刊物的出現,以及各家日漫翻印業者的檯面化進軍,也再次強化了市場競爭的程度及密度,催促創作者關注讀者需求及其閱讀滿足的根本成因。

作為令讀者惦記後續發展逾30年的作品,《一刀傳》醒目於當時的內容新意自然不在話下。但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古今對映的前提,使得萬曆世界的兵刃、衣甲、山林、屋宇,現代都會的水泥建築與車、槍、燈火,都需要細緻、寫實的刻劃來構築差異,因此作品本身的視覺處理及表現方式,也揭示出了作者對於「漫畫」機轉的修持。
事實上,儘管作品當時已經以每兩週16頁的節奏,在週刊上進行雙週式連載,但綜觀全篇,卻依然能看出工期的緊迫,以及創作者如何在壓力中謹守敘事底限,為讀者鞏固享受故事的權利。
展出內容中,一組連續兩頁的第5回原稿,描述了主角趁眼鏡男子講電話時,探查屋內、躍樓而下的情景。可以發現,雖然相較於其他場面,這場室內戲充滿許多白色區塊,似乎在黑白漫畫以「黑」為「有」的前提下,沒有太多地方值得著眼。但經由分配黑色物件所形成的重心效果,卻有機結合了對話框的位置及大小落差,構成了引導讀者順暢閱讀的視覺動線,令情節當下的情境氛圍也得以煥發。


例如第1頁第3格中,畫面先以主角的黑髮形成優先視覺落點,再搭配較大對話框,令讀者第二時間才把注意力移往角色表情和尺寸較小的左側對話框。這樣一來,便能確保「有,他剛回來。」的聲音出現時間早於主角凝視對講機話筒、無語狐疑的舉動,令「一方如常行止,一方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情境躍然紙面。
同理,第5格中,也因為有主角的黑髮作為視覺錨點,所以讀者便會隨著視線軌跡,在優先讀取「好……你等等我叫他。」的下個瞬間,捕捉到他背對聲音、背對室內、往下方看等資訊,然後再意識到外邊的夜色及街景,與「往下看」化合出「看著樓下」的概念。
這種對於技法原理的掌握,使得《一刀傳》不只令讀者「閱讀」,更帶來一定程度的沉浸體驗。無論能否以「電影感」一詞統稱,這些隱藏在具體畫面中的抽象知覺,或許才是畫技之外,真正令角色在舞刀、登樹、縱身、躍車時,總能栩栩如生的原因。
固然從現代漫畫的角度來看,這些對於讀者心理活動、視線、知覺的計算和運用,早已成為專業素養的一環。但知其然、願意做與能貫徹卻終究有所區別,遑論身在漫畫文化、體系都還未成熟的環境裡,以自學的方式,推敲一切更好表達、更好讀懂的圖像訣竅。
➤真假之交
從《一刀傳》展區的尾端轉身,能看見《赤狐》故事中壯麗的山巒。這雖然不是一部完整連載的作品,只在1995年的《High都市漫畫休閒誌》月刊上發表了少量內容,但極致精密的製圖筆法,卻有如徹底反思「漫畫」的視覺本質,不只解構了它簡筆化、線條化的符號傳統,也對日式作品延伸的表現體系提出新議。
1992年6月12日,我國新著作權法正式實施。在此之前,外國作者、作品不受法規保護,臺灣出版業者可以自行翻譯、出版,甚至主張編譯結果的版權歸屬。鑑於新法施行後,所有外稿都要依循代理程序取得正式授權,業內陸續整備資源,改以新裝推出《寶島少年》、《新少年快報》、《TOP熱門少年》、《公主》、《開心少女》等正版期刊。加上如同《神氣少年》(尖端出版社)一般,希望集結國人原創的刊物,以及如同《High都市漫畫休閒誌》(時報文化)一般,嘗試同時推廣實驗性原創及歐美系作品的刊物,及至1995年,國內漫畫期刊已發行近30種。不僅把競爭強度推向新高點,也令漫畫表現、讀者需求與創作追求的交互關係,成為業界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如果重新設計寫實和寫意的用法,有沒有可能,創造出更直觀、更有效的漫畫敘事呢?」彷彿聽見創作者如此發問,《赤狐》裡一切可被看見的人、景、器、物,都帶有細膩的光影、筆觸,以及兩者交織形成的面狀質感。以圖像而言,寫實、寫意的核心差異,在於寫實不只畫得像,更能在「重現」既有印象給讀者的時候,使其調動體感記憶,意識到相關部位的質地及量感。寫意的「重現」過程則或有間接,讀者無法即刻完成準確的印象對位,需要透過辨識、聯想等跟進環節加以補完。
這便是為什麼以「寫意」手法表現的事物,往往容易令人感受到難以言喻的觸動。因為一旦讀者投入時間進行補完,停留於畫面的視線將必然經歷「沒看見東西→看出事物」的知覺反差。而知覺反差帶來的感官衝擊,也將在讀者理解出認知的同時,使其意識到更多有關於眼前事物的已知資訊,令整段用於反應的讀取時間,形同一次立體而飽滿的感思體驗。

所以那片角色從馬背遠眺的山景,無論映作牆面或書頁,都能順利地在「寬廣」之外,激起觀看者心中名為「壯闊」、「蒼茫」、「天涯」的波瀾。因為誰都知道,所謂遠行,終將獨自經歷風塵、風雪、風波共構的起伏,甚至都能看見可能出現的光景。換言之,一定程度上,「寫意」其實已經觸及符號化的讀取模式。而有趣的是,這組機制在本就圖、符共成的漫畫系統裡,仍留有很多開發空間。
以同樣淵源於時報文化的創作者鄭問為例,過去國人漫畫中的寫意表現,存在大量融接於角色身軀、景物的案例,也就是直接以成像結果作為物像本身。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可以同時對讀者輸出質感明確的物像和需要補完的閱讀進程,是不是就既能調動視覺量感,又能以感官衝擊帶動思覺體驗了呢?在《赤狐》中,所有視覺物件的形與象,都被超越漫畫規格的細節筆觸鐫刻出體貌及輪廓。
但另一方面,其間所有明暗、皺褶、紋理與輕重,卻又悉數使用氤氳般的灰階變化加以表現,形成類似水墨滲染後的深淺層次。這樣的結果,使得每組可被清晰讀取的圖像內裡,又包括了可供辨察、聯想的部份。於是嶙峋的面容凹陷出了風霜,崎嶇的山石峭起了厚重,衣帛、布匹也一一裹揉出了拉扯……事實是,當原本抽象、縹緲的「感覺」被轉化成某種可捕捉的視覺徵象,即使繪製目的不全然是仿現物理質感,諸多寫意式的聯想成效,依然能帶給觀者極其寫實的體驗。
第三面展牆上,一組雨夜裡賊人劫車的原稿,以精至毫巔的墨色配置,披露出了造型能力之外,真正促使寫實、寫意同步運作的關鍵,在於黑、白、灰交互構築的虛實編碼。就像畫格裡的雨絲其實來自刀片刮去圖像後的空白,視覺前提下,「內容」成立與否,多數時候取決於觀看者眼中的有無,而不是客觀視角下的真偽。這或許也說明了,創作者、讀者本是共同追求體驗的夥伴。只要其中一方不願意尋找共識,彼此便不可能在終點相遇。

➤遊/戲於時間
最後一個展區,是2011年自費出版的《時間遊戲》,短篇作品《機械.人》的新舊版本比較,以及設計類、插畫類作品的綜覽。作為短篇創作集,包括曾發表於臺灣獨立漫畫期刊《Taiwan comiX》的作品在內,《時間遊戲》裡的5篇故事,轉換了5種截然不同的圖像風貌。從繁簡筆法的極端對映到細節筆觸的集中刻劃,從面狀填色的灰白敘事、線性紋理的寫實成像,到精準變形的彩畫展演。其間技法跨度之大,不僅使人無從察覺它們出自同一人手筆,也帶出了耐人尋味的疑問:為什麼,一位入行30年,幾乎自在駕馭東、西方漫畫形式的創作者,會在觸及兼容寫實與寫意的表現體系之後,轉而投入「不拘一格」的發展方式呢?


2010年,國內首本獨立漫畫刊物《Taiwan comiX》問世。雖然原始目的在於輯成片段式的作品型錄,將別具特色的臺灣創作者介紹給歐洲漫畫圈,但在同年11月發行第2期、改版為半年一刊的原創短篇合集之後,儼然成為國內漫畫、插畫、繪本創作者放緩商業意識,實現或實驗非主流創意的園地。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發起人明確表示刊物宗旨並非銷售,而是希望與創作者一起走出固定框架,藉由跨界、跨國行動改變看待漫畫的視角。但從結果來看,以刊物參與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為契機,其後陸續觸發於官方、政策的延伸發展,依然隨著面向歐陸市場的IP推廣、版權商務,逐步回歸於廣義的產業行銷。
事實上,由於歐系漫畫源自訴求批判思考、諷刺幽默的潑克(Punch)文化,審美意識本就側重圖像內容對於創作者個人才性、藝術理念與獨特構想的表達,因此不難想見,「商業性」的認知分歧,將會在實務上帶來結果化的供需關係。然而解除桎梏卻不一定只會帶來自由,更精準地說,既然終須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既然創作和表達終究希望被人接受,那麼在終於能夠「忠於自我」之際,創作者其實遠比過去更該思考,在自己心裡,「讀者」究竟是種什麼樣的存在。
「替故事找到最合適的語言。」
對於「不拘一格」,陳弘耀的答案,是每篇故事都有它的個性,能找出那是什麼,就會知道該怎麼表現它們。就像他曾在〈那些插畫教我的事〉講座中提道:「畫家一定都有擅長偏愛的風格,但不能忽視每個故事的本質,那是成熟創作者永遠該觀察與傾聽的。」而這些致予內容、致予表述的敬意,觀乎他一路走來的實踐與自持,相信「尋找語言」的目的,亦是為了傾訴給讀者,等待彼此共識、共享的瞬間。所以準備前往歐陸的《時間遊戲》,選擇改用歐漫及圖像小說的形式表現,所以每篇不同題材的作品,都被進一步精製出最貼近劇情,最適合演出箇中戲碼的形狀。

繁簡筆法的對映,能夠體現「轉世」前後的虛無與輕重;細節筆觸的刻劃,可以營造大視覺與小筆跡的空間落差感,強化硬質機甲與浩瀚宇宙共存的荒涼;面狀灰階的敘事,足以帶出通篇以回憶、對話、旁述、心聲貫串的意識流動性;線性紋理的寫實,加乘了鐵幕國度、科學幻想與冷酷人性的重量;精準變形的彩畫,在扭曲的角色表情和精緻描繪的風景圖說之間,展現出外國人必須認識的海島之美……
誠然,每次轉換,背後都得投入大量的心思及氣力。但那些遊歷於時間,藉圖像與想法、方法、受眾牽起的聯繫,卻在在都會成為創作者堅毅前行的力量,使其勇於調整視野,在不同版本的創作中自我變革,甚或積極適應不同領域的專業,重新找到與人、與我對話的語彙。
「始終作為自己,始終洞察、明辨與兼容,直到成為更加全面的存在。」
如果「變色龍」(caméléon)一詞有風格多變、筆法多變以外的讀法,我想,也許在看重藝術成就與專業高度的審美視野中,這個來自歐陸的形容,更讚賞了創作者的精神與力行。 ●










閱讀隨身聽S13E6》來喝一杯清涼甘美又有文史底蘊的果汁! ft.《莉莉水果店》
台南的「莉莉水果店」廣受許多在地人與遊客的喜愛,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的經營者、高齡77歲的李文雄,也以熱心投入文史工作聞名於地方。近期出版的《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描述李文雄的家族在日治時期經營蔬果攤,戰後開設水果店、賣出府城第一杯鮮榨果汁的故事,以及他接手後,製作《莉莉水果有約》月刊、設置「莉莉水果文化館」的過程。書中收錄的許多珍貴地圖、老照片,更拉出了城市史的眼界與縱深。本集節目邀請到編輯林蔚儒,分享這本書的企劃構思,以及執行採訪、編排時的觀察與巧思。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以水果店為核心的時代記憶
主持人:莉莉水果店是很多人到台南必遊的地方,這本書封面有很繽紛的水果,但它並不是挑選水果的指南或飲食書,那內容是關於什麼呢?
林蔚儒:這本書是文史書,在講莉莉水果店的歷史、家族故事,還有跟台南這塊土地的淵源。從現任老闆李文雄的阿公阿媽開始,到他的爸爸媽媽在日治時期、專做日本人生意的南門市場發跡,戰後搬到現在的位置。後來他的哥哥嫂嫂也經營過莉莉水果店,之後換他接手。也就是從莉莉水果店輻射出去,他們家的厝邊頭尾,在台南府前路一段這一帶、方圓幾百公尺內的故事。
以前南門路跟府前路一段的交叉口,有一棟台南商業學校的實習商店勉強堂,隔壁是愛國婦人會館,對面是臺南神社、孔廟,再過去是州廳、現在的臺灣文學館。戰後1947年搬到現在的位址,在天生接骨所旁邊,再過去有教會、建興國中⋯⋯這一片區域很多建築都很有歷史。在編輯的時候,我們放了清治、日治各年代的地圖,也特地做了這張莉莉水果店關係地圖。
主持人:所以這是一家店、也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你剛剛描述的地理位置,有孔廟、臺南神社、愛國婦人會館,過去有小學、教會、地方法院,這些建築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林蔚儒:這裡日本時代是以南門市場為主的南門町,有孔廟、神社、公家機關、小學也有公職宿舍,算是文教區,會有西裝筆挺的紳士出入來往的區域。
主持人:我看了書裡的地圖才知道,臺南神社的位置就是現在的臺南美術館二館。日本人1895年來了以後,把台北大天后宮拆了改建臺灣博物館,但沒有拆孔廟,因為對於殖民者來說,也要分辨哪些對於他的統治是有幫助的。臺南孔廟是台灣最早的孔廟,旁邊是臺南神社,也就是日本人、漢人的信仰中心都在那裡,這滿有趣的。
林蔚儒:對,這個區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信仰、時代遞嬗。孔廟對面這一側的莉莉水果店,隔壁的愛國婦人會館在戰後變成了美國新聞處,帶來很多最新的、現代化的科技,以及讓當時的台灣人大開眼界的一些西洋文化。
主持人:愛國婦人會館本來是日本太太們聚集起來進行社會服務、宣傳愛國教育,特別是皇民化時期,可以說是有半官方色彩的組織。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要得到最新、最炫的外國資訊,那就是來這個美新處看雜誌、電影。這些都是跟文化治理相關的空間,其他的文史書籍也可能提及這些,但在這本書裡,因為是家族故事,很多是他們親身的經歷,例如1970年美新處的爆炸案⋯⋯
林蔚儒:莉莉水果店就在台南美新處隔壁,李文雄當時在當兵不在家,他大哥在二樓吃飯,聽到「砰!」很大一聲, 想說會不會是馬達起火?趕快衝下來,看到救護車、人員出出入入,才發現是美新處爆炸。
➤出版企劃的轉向
林蔚儒:書出版之後有位同業跟我說,10年前也找過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談出書,希望他以水果行家的身分來書寫,什麼季節什麼水果好吃、應該怎麼挑等等。但是這位同業不太會講台語,可能溝通上比較不流暢。
主持人:所以採訪李文雄時都是以台語進行?
林蔚儒:國、台語都有,但可以感覺到他其實講台語比較自在,比較能說出想說的話,像書名也是用台語唸。
雖然一開始就設定為文史書,但我最初的提案是想出版他母親、李張罔腰女士的故事,她是一位很堅毅、典型的台灣女性。但後來有一段時間,他母親淡出莉莉水果店,而李文雄接手後很活躍,後面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於是調整了書的內容架構。
李文雄的父親本來是做「大賣」,是在批發市場工作,個性有點木訥。他母親則是做「小賣」,也就是零售。因為她漂亮又大方,很會做生意、很受歡迎。兩人結婚以後從南門市場起家,擺攤賣蔬菜水果,所以李文雄說他們家兄弟姐妹都是在南門市場出生的。
主持人:後來怎麼開始經營莉莉水果店?
林蔚儒:戰後日本人離開,南門市場經營不下去。剛好那時莉莉的現址要出售,李文雄的父母就買下來,繼續做水果生意。
那時只是竹仔厝,很簡陋、一層樓的房子,連招牌都沒有,隔壁是天生接骨所。50年代李文雄的媽媽開始做「貼食」,也就是一個月付一次錢,可以每天來這裡吃兩餐、三餐或包便當。這附近是文教區,有些公務員、老師,外地來打拚的年輕人,貼食就是服務這些人。當時李文雄的大哥跟媽媽一起做,之後哥哥接手,因為貼食有很多準備工作,比較油膩又湯湯水水,就決定把貼食生意收起來,專心賣水果、果汁。
主持人:但是專心做一樣生意也很不容易,莉莉水果店為什麼可以幾十年屹立不搖呢?
林蔚儒:水果這個行業可以說是他們的家學淵源,李文雄1990年接手莉莉之前,也跟他爸爸一樣在做青果批發工作,所以他對水果、果農等等都非常熟悉。在莉莉吃到的水果,一定是精挑細選、品質很好的。
➤水果店老闆斜槓編、採、寫、畫,還兼攝影師
主持人:可是李文雄為什麼會對台南的文史這麼感興趣呢?
林蔚儒:李文雄接手莉莉水果店之後,大約在1998年,有一天,一個穿著旗袍的婦女來買果汁,點餐之後看起來非常扭捏、不自在,還跟他說:「你能快一點嗎?不然我站在這裡很不好意思。」李文雄聽到這句話晴天霹靂,心想為什麼站在這裡會不好意思?是在我們這個路邊的店讓你覺得丟臉嗎?
他回去後想了三天三夜,覺得水果店是不是有點被人看輕了?總之他決定要轉型,路線是推廣水果。推廣水果之餘也想推廣台南的文化、水果的文化,所以他自己辦了一個《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主持人:自己辦刊物,自己編輯、寫稿還兼攝影嗎?
林蔚儒:有時他自己寫,有時找寫手。從1999年的1月開始出第一刊,是摺頁形式,共12頁,全彩印刷。內容有關於水果的知識、怎麼挑水果、吃水果。而且每一期他都會去農家、農改場,採訪第一線的農民,訪問種植情況等等,非常親力親為。
主持人:這個方向看起來很符合現在人的需求,大家會想知道買的水果是誰種的,關注產銷履歷等等,但在1999年他已經這樣做了。
林蔚儒:李文雄想讓大家都認識台灣水果,並且把月刊內容做得越來越豐富,延伸出很多內容,例如台南的文化、歷史、歌謠。甚至也自己創作水果的四句聯,邀稿創作歌曲、童謠,把文學跟水果也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這就是水果的文創吧!那麼這個刊物是免費索取嗎?
林蔚儒:完全免費。李文雄以前是唸商科的,沒有任何文學或是美術背景,真的是從零開始,投入很多心力,而且常常是晚上收攤以後才有空做編寫。
主持人:幸好他的家人也諒解、支持,不然以當時的環境,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樣做浪費錢,又看不出有什麼用處。
林蔚儒:很棒的是也得到讀者、鄉親的迴響,大家都覺得這個內容很豐富,期待下一個月的出刊。起初一期印2000份,後來最多曾經印到6000份。
主持人:所以這個月刊對於莉莉水果店的品牌價值是有幫助的?
林蔚儒:李文雄已經不只是單純的生意人,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是文化人。他一直很積極採訪、查找資料,後來彷彿內化了那些歷史,可以隨口就說出某個地方1940年發生了什麼事情,非常熟悉,好像他就在現場。在跟李文雄對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以為他是戰前出生的人,殊不知他是1949年才出生的。
➤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影響
主持人:這本書還可以讀到一個特別重要的面向,就是宗教信仰扮演的角色。你怎麼讓這個部分在書裡呈現?
林蔚儒:一開始打算以李文雄的母親為故事主角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要納入關於基督教信仰的描述。可是在我們每一次的訪談之中,慢慢發現好像不放進去不行。
主持人:是沒辦法切開來看的。
林蔚儒:是,如果沒有提及他們家的信仰故事,可能就沒辦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是這樣做人處事。例如李文雄常常畫葡萄、還在店門口種了葡萄,因為葡萄是《聖經》裡提到的、有聖靈的果子。
主持人:而且台南也是基督教來台灣傳教很重要的一個據點。
林蔚儒:李文雄家隔壁就是浸信會,小時候曾經去領麵包、小卡片等等,但是那時他還沒有信教。最先信教的是他的大姐、也就是莉莉本人,在神召會受到感召,後來慢慢影響全家人也陸續信仰。
書裡面有一段他媽媽與宗教信仰的故事。1970年代媽媽淡出水果店經營後,自己一個人搬到山上去種田、養豬,經營一個命名為迦密山的祈禱院,讓教友可以去祈禱、修行。她也會像以前做貼食那樣,煮飯給大家吃。
但在戒嚴時期,政府對於沒辦法掌控的民眾群聚是嚴格打壓的,當時發生「錫安山」事件,李文雄母親在山上經營的祈禱院也受到影響,就解散了。所以莉莉水果店有很多故事,跟大時代的歷史變遷一直是貼近的,很值得探索。
➤老店述說的人文史
主持人:所以在這本書裡很豐富的老照片、故事,不只看到莉莉水果店的發展,也深入到這個家族的歷史,以及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跟時代變化。那台南有這麼多老店,也許可以變成一系列出版計畫嗎?
林蔚儒:其實有好幾家老店也都出過書了。我覺得這些老店的故事,在時代的變化中反映人、店的成長,都是很有趣的。
主持人:我覺得出版是一個跟時間對抗的產業,很多事今天不做,10年、20年之後再做可能人事全非,有些東西也可能已經不見了。
林蔚儒:其實這次在邀稿訪談李文雄的時候,他有時也擔心自己的身體,會不會沒有辦法看到書的出版。
主持人:現在順利出版了,就可以鬆一口氣吧。會擔心書的銷售嗎?
林蔚儒: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李文雄以前做過月刊,比較隨緣,不太計較得失或報酬,但他會很想瞭解讀者的反應或回饋。銷售的話,他擔心出版社會賠錢,也親手畫了很多不同款式的明信片,當作限量的小贈品。
我覺得一方面是他很善良、為人著想的性格,另一方面則是信仰。所以做這本書的過程是很愉快的,不但有水果吃,而且李文雄非常相信出版社的專業,很願意配合。
主持人:他的性格、信仰,對文史的關注等等,我覺得在字裡行間是可以感受得到。
林蔚儒:現在莉莉水果店由第三代接手,如果去店裡不一定遇得到李文雄,但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店面,每個角落的佈置都有他的巧思。二樓的莉莉水果文化館,也有他收藏的一些古物,推薦去看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閱讀通信 vol.355》如果把專輯放進時空膠囊裡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教學藝術家、作家楊雨樵|資深日語譯者詹慕如|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上)|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下)|大稻埕食家昌正浩|社會學者戴伯芬|漫遊文化副總編輯張貝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