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母親節》獻給媽媽的療癒繪本 ft.健忘日、奇怪的媽媽、抱抱、媽媽的異想世界、媽媽梅杜莎

各位媽媽在成為人母之後,是不是突然多了很多因應育兒需求的閱讀,而少了許多自己的讀書時間呢?筆者在瑞典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之後,教養類書籍跟親子共讀繪本變成閱讀的主要類別,自己喜歡的漫畫、小說、非虛構文學的閱讀時間被高度壓縮。

不過幾年下來,跟孩子共讀時偶爾也會讀到一些很能療癒媽媽們的繪本作品。雖然瑞典跟台灣的教養環境不太相同,但為人母的焦慮走到哪裡都有。趁著母親節,介紹幾本以母親為主體(暫時別管父親們在哪裡)的作品,邀請各位媽媽們一起透過有趣的繪本,稍微喘口氣吧。

➤《健忘日》Glömdagen

  • 作者:Sara Lundberg(瑞典)
  • 出版:Mirando Bok,2021

星期六的早晨,「起床!」媽媽呼叫孩子Noa起床,這是繪本開場的第一句話。(是否很熟悉?)

接下來,媽媽開始在廚房忙東忙西,一邊催促孩子動作快,因為她忘了今天是Noa的同學Alma的生日派對,還忘了買禮物!Noa在一旁悠哉穿著襪子,眼睛還盯著玩具看。他一點都不在乎Alma的生日派對,因為Alma應該是邀請了全班同學,而他們平常一點都不熟。但是媽媽很在乎,她說他們得先去買個禮物,派對一定會很好玩。


出門前媽媽趁機整理廚房,Noa邊穿襪子邊盯著地上的積木,他只想在家玩玩具。(圖片:辜泳秝提供)

Noa已經盡力加快動作了,但還是不夠快。他們跑著去市區,在買禮物的路上,Noa先是把夾克忘在店裡,好不容易選好禮物坐上公車後,又發現帽子忘了拿。Noa擔心得大哭了起來,母子倆下了公車,回到玩具店找到帽子後,Noa馬上開心了起來,他決定再也不要掉東西了。


 Noa發現帽子不見緊張地哭了起來,媽媽帶著Noa回玩具店找帽子。(圖片:辜泳秝提供)

好不容易又搭上公車,媽媽拜託司機開快點,但司機不答應,這下子他們肯定遲到了。等到兩人站在Alma家門口時,Noa發現一直拿在手上的禮物竟然不見了!Noa覺得媽媽看起來快要爆炸了,但她只是說:「算了,我們去參加派對吧。」

門開了,媽媽和Noa才發現,原來Alma的生日派對是下個禮拜……

看到這裡,媽媽們緊繃的神經斷線了嗎?還是跟書中的媽媽一樣,選擇放下,先以fika(瑞典人的咖啡時光)犒賞自己,然後母子倆手牽手,慢慢走回家?被忘在公車上的禮物,應該會被喜歡它的人好好珍惜吧。


不管發生什麼事,先fika再說!(圖片:辜泳秝提供)

回到家,兩人坐躺在沙發上,回想這健忘的一天。Noa說:「明天我們什麼都不做。」媽媽笑著回答:「明天我們什麼都不做。」然後心滿意足的窩在沙發上睡了過去,Noa也心滿意足地玩著早上出門前一直盯著的積木。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忙亂,母子倆打定主意什麼也不做了!(圖片:辜泳秝提供)

《健忘日》描寫的是每個媽媽都可能經歷過的日常。Noa忘記東西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升級成媽媽的完全爆炸點,但書中的媽媽從一開始就承認,自己忘了Alma的生日、也忘了買禮物,她早有心理準備這一天會因此很忙亂。果然Noa也加入了健忘的行列,兩個人在同一條船上。Noa的媽媽實踐了瑞典育兒的經典教條:「發脾氣大吼大叫沒有用」、「當個大人解決問題」。

忘了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健忘一點,珍惜眼前的人事物,喝杯茶、喝杯咖啡,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已經很努力了。」只要兩個人在一起,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奇怪的媽媽》

  • 作者:白希那(韓國)
  • 譯者:林玗潔
  • 出版:小魯文化,2025(二版)

媽媽在工作時接到孩子浩浩發高燒的電話卻抽不出身,只好打電話拜託自己的媽媽臨時擔任救火隊。想不到,出手救援的是一個奇怪的媽媽。

奇怪的媽媽不只裝扮奇怪,連煮的雞蛋湯也很奇怪。當浩浩發冷時,奇怪的媽媽用太陽蛋為他取暖。奇怪的媽媽用各種奇怪的方式照顧生病的浩浩,當浩浩的媽媽終於結束工作趕回家時,奇怪的媽媽已經離開,只留下熟睡的浩浩和煮好的晚餐……


奇怪的媽媽》內頁。(圖片:小魯文化提供)

韓國繪本作家白希那以自身職業婦女的經歷出發,創作了《奇怪的媽媽》,道出許多身兼數職的母親蠟燭兩頭燒的狀況。多少沒有後援的媽媽都期待有個「奇怪的媽媽」,可以在緊急狀況時伸出援手。

雖然有人支援,書中的媽媽並沒有完全放下擔憂,下了班還是心急如焚地在雨中趕路回家,直到看到浩浩熟睡的臉龐才真的放心。這一段描繪,道盡了天下多少母親的心聲。


奇怪的媽媽》內頁。(圖片:小魯文化提供)

發現餐桌上的晚餐,那應該是所有職業婦女的夢想啊!白希那用那盤蛋包飯,將職業婦女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每天疲於奔命,工作家庭兩頭燒,煮飯來不及、外食又擔心不健康,媽媽大概是世界上最會折磨自己的生物了吧。還有什麼比在危急狀況時有人伸出援手幫忙照顧孩子,還準備了熱騰騰的飯菜更加暖心的事呢!

➤《抱抱!》Hug

  • 作者:傑茲.阿波羅(Jez Alborough,英國)
  • 出版:上誼文化,2017

黑猩猩寶寶在森林跟媽媽走散了,他看見好多動物都在跟自己的媽媽抱抱,他也想要抱抱。大象把他帶著,一起去找媽媽吧!一路上黑猩猩寶寶又看見更多動物在抱抱,但是媽媽還是沒有出現,沒有人跟他抱抱,寶寶焦急地哭了。其他動物看見了,擔心地圍在寶寶身邊,溫柔的陪伴他。


抱抱!》內頁。(圖片:上誼文化提供)

黑猩猩媽媽終於出現了,寶寶奔向媽媽的懷抱,其他動物也替他們高興。小黑猩猩抱抱媽媽,也抱抱照顧他的大象,黑猩猩媽媽也開心的跟其他動物們抱抱。


抱抱!》內頁。(圖片:上誼文化提供)

《抱抱!》這本書裡,動物們溫柔的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時候陪伴他,代替媽媽給寶寶一點安全感。媽媽出現後也沒有人責怪她為什麼沒有好好顧著孩子,而是慶祝母子重逢,黑猩猩母子也以抱抱向動物們表示感謝。


抱抱!》內頁。(圖片:上誼文化提供)

這是很久以前就讀過的繪本,當媽之後重讀,發現這部經典繪本詮釋了「養孩子需要靠一整個村莊」的理想狀態。在對兒童不盡然友善的大環境中育兒,許多媽媽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繪本裡當孩子找不到媽媽時,有這麼多人伸出友善的手提供支援,就像一劑所有媽媽都需要的定心丸。

育兒不易,養育的路上雖然戰戰兢兢,還是難免遇到挫折,難免犯錯。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需要當一個完美的媽媽或小孩。在事情不完全盡如人意時,媽媽們需要的只是溫柔的陪伴與支持,知道這個村莊可以暫時接住我和我的孩子。

➤《媽媽的異想世界》(Samtidigt i min låtsasvärld

  • 作者:Lisa Bjärbo(瑞典)
  • 繪者:Emma Adbåge(瑞典)
  • 出版:Rabén & Sjögren,2018

我們總是很在意小孩的想像力、創造力,忽略了媽媽自己也需要想像力,忽略了想像力在媽媽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時可以帶來的力量!

《媽媽的異想世界》這部作品,以媽媽跟兩個小孩的日常生活對照媽媽想像的世界。日常生活的場景非常簡單,大部分圍繞著廚房,尤其是餐桌。書中現實世界裡的廚房總是雜亂的、餐桌時常杯盤狼藉,小孩爬上爬下黏著媽媽,把媽媽的身體當作沙發或溜滑梯。對家裡有小小孩的媽媽來說,書裡的每個現實場景都非常寫實。


書中的現實世界很現實,例如那杯翻倒的牛奶,永遠混亂的廚房餐桌是主場景。(圖片:辜泳秝提供)

而在繪本中的另一個世界裡,媽媽想像自己是坐在餐桌旁照顧孩子的超級英雄;她想像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咖啡廳吃超大冰淇淋;她想像母子三人一起到溫暖的海邊小城度假;她想像自己暫時在廚房躺椅上小憩午休;她想像三個人一起去游泳館游泳;她想像跟兩個孩子一起養了4條狗!


媽媽在自己的異想世界中只想好好地睡一覺。(圖片:辜泳秝提供)

媽媽的日常生活可能乏味無趣,每天都像在打仗,打掃不完的混亂。有了兩個孩子,有時光是出個門都是一項大工程,睡午覺也成為一種奢侈。吃冰?游泳?這些沒孩子時想去就去、想做就做的事情,變成需要各種事先盤算準備的大計劃!養狗?養孩子還不夠妳忙嗎?

在《媽媽的異想世界》中,媽媽大部分的想像都是跟孩子一起做好多平常不見得能做的事情。媽媽不用告訴自己「沒辦法」,在想像的世界中沒有限制,一切都是可能的。廚房亂、餐桌亂、衣服沒洗、孩子搗蛋、身累心累,沒關係,暫時躲到自己的異想世界吧。讓想像力帶妳去妳想到的地方,帶著孩子也行,自己出發也無妨。


想像力可以帶著母子三人到海邊度假。(圖片:辜泳秝提供)

➤《媽媽梅杜莎》(Mamma Medusa

  • 作者: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比利時)
  • 譯者:Joar Tiberg(瑞典)
  • 出版:Rabén & Sjögren,2014

長年用長髮掩蓋全身上下的梅杜莎,有一天成為人母,生下一個小女娃Iris。Iris一生下來就住在媽媽的頭髮裡,梅杜莎用她的頭髮全心全意的保護著她的珍寶Iris。梅杜莎好驕傲,平常不與人接觸的她甚至帶著Iris去給村裡的人看,她用長髮帶著Iris體驗這個世界。


梅杜莎好驕傲,她想讓大家都知道Iris多完美,但就算是幫她接生的產婆都不能靠近Iris。(圖片:辜泳秝提供)

隨著時間過去,Iris也開始想要有其他玩伴。她想去上學,但梅杜莎不願意,她用長髮教導Iris認字,但Iris想去上學的心願更加強烈。梅杜莎終於答應讓Iris去上學,但Iris不希望媽媽的長髮嚇到其他孩子,因此要求她不要跟去學校。


Iris背上書包去上學,媽媽梅杜莎不能跟去學校,她的長髮會嚇壞大家。(圖片:辜泳秝提供)

放學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有家人來接他們回家,Iris有點難過,因為媽媽不能來接她。這時她聽到有人在呼喊著她的名字,原來,是媽媽梅杜莎。她剪短了頭髮,到學校來接Iris回家。


媽媽梅杜莎為了參與Iris的成長,她剪短了頭髮邁開腳步、離開舒適圈。(圖片:辜泳秝提供)

《媽媽梅杜莎》引用姆米系列作者朵貝.楊笙(Tove Jansson)對於梅杜莎的詮釋:「梅杜莎是一個有透明身軀和一朵花在心上的生物。」一開始不願與人接觸、隱藏自己的梅杜莎,在有了孩子以後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雖然還是有所抗拒,但為了孩子,梅杜莎一步一步的放開自己,跟著Iris一步一步地走出去。

透明身軀讓梅杜莎有各種可能性,而那朵在心上的花就如同她對Iris的愛,可以給她所有力量。也許未來某個時間點梅杜莎會再次蓄起長髮,把自己埋在長髮裡,不再跟外界接觸,但她心中的花讓她擁有力量,鼓起勇氣跟著孩子的成長去探索陌生的環境。

媽媽也是像這樣的生物吧?有了孩子以後,媽媽變得不一樣了。我們的身心更加強大,為了孩子,我們願意跨出舒適圈,我們可以改變。只要為了孩子好,媽媽可以在所不惜!

謝謝每位母親的透明身軀與心上那朵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談性暴力被害人的正義是什麼? ft.作家陳昭如

自從2017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以來,讀者最常提出的疑問是:「這是不是作者的真實經驗?」但作者林奕含在生前是否認的,她多次公開指出:「很抱歉,我不是房思琪,讓你們失望了。」「我的小說是虛構的,但它比任何新聞都要來得真實。」

在講座一開始,作家陳昭如便以作品的虛構/非虛構破題,清楚讓大家瞭解,即使林奕含在寫作時可能加入了部份個人經驗,但「房思琪」仍是虛構的角色,並不代表林奕含本人。況且外界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高度評價,並不在於作品的真實性,更在於它的文學價值。陳昭如說,不應將小說描述的內容與林奕含的遭遇畫上等號,畢竟,「他人之死最容易誘發的就是妄斷,我們能對死亡抱持的最大敬意就是不妄斷。」 

➤社會加諸的恥辱感,身上說不出口的器官

但是,林奕含的家人在她離開後表示,這是真實發生在她身上的事,即使她從未在生前承認。陳昭如認為,這當然與「性」在臺灣社會始終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有很大的關係。

從小到大,我們的師長對「性」總是遮遮掩掩,閃閃躲躲,連「陰莖」這樣的字眼都說不出口,非得以「雞雞」「鳥鳥」等字眼替代,顯見人們對「性」的感受是禁忌、不潔與不恥的。正因如此,性暴力被害人的羞恥感也會更為明顯,自然不願承認自己的遭遇。

因為性暴力的隱密性與不可言說性,使得被害人的羞恥感較諸其它暴力形態更為深刻。陳昭如表示,這樣的恥辱感並不是先驗的,而是文化建構之下的產物。

例如,非洲獅子山內戰被性侵的倖存者,親友非但不以他們為恥,反而是熱切歡迎他們歸來。但目前世界多數文化仍將被性侵視為恥辱,這對被害人來說當然是不利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份未接觸過被害人、亦不瞭解被害人處境的人,明明是關心,卻經常脫口而出:「你為什麼不抵抗」、「你為什麼不拒絕」等「檢討被害人」的話語,更是加深了被害人的恥辱感。

➤被害人現身與發聲的代價

被害人也常被社會期待為特定樣貌,陳昭如以遭遇性侵事件的日本新聞工作者伊藤詩織為例,在她親自擔任導演、記錄自身經歷的紀錄片《黑箱日記》中,即充份呈現了這一點。像是她在記者會上公開控訴加害人的暴行時,便被批評為「態度過於冷靜,看起來不像被害人」,甚至只是因為她襯衫上兩顆扣子沒扣,就被指責「不像良家婦女」。

可以想見,她的現身不只是控訴加害人,更是對傳統日本社會的抵抗。然而即使是堅強、勇敢的伊藤詩織,仍說過:「做任何可以讓你活下去的事情,對外發聲不是唯一的方式。」

為什麼就連伊藤詩織都不認為「說出來」是必要的?因為說出來的代價太大了,不是每個人都付得起。

在台灣,性侵害是公訴罪,有不少被害人是在無預期的情況下進入司法,既不瞭解法律程序,也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遭受到非常大的驚嚇。

很多人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站出來控訴不義,是被害人該做的事,卻不瞭解進入司法之後所必須面對的是各種繁複、冗長、以及不夠友善的狀況。

例如,警察在問案時說:「你看起來還好啊,根本不像被性侵。」或是:「你是男生耶,怎麼會被性侵?是不是你搞錯了?」這樣的反應,經常造成被害人極大的壓力,甚至是二度傷害。因此,陳昭如提醒,我們不應高度鼓勵被害人站出來發聲控訴,甚至以道德壓力加諸在他們身上。畢竟說與不說、提告與否,都是被害人的事,旁人無庸置喙。

➤以被害人為中心的正義

陳昭如也提到,如果要區分被害人的正義,或可分為兩類:一是應報式的正義,重點是懲罰加害人,而不是撫慰被害人。另一個則是療癒式的正義,重點在於支持與修復創傷,這對被害人而言可能是更重要的。

假若我們把重點與資源全部放在司法領域,也就是應報式的正義,例如,透過修法加重對加害人的刑罰,甚至以為只要打贏官司,被害人的痛苦從此就可以一筆勾銷,恐怕是過度天真的想像,更可能忽略了心理、社福系統支撐被害人的重要性。

因此,每次眾所矚目的性侵案躍上檯面時,許多人在義憤填膺地批評「恐龍法官」、「司法不公」之際,是否願意停下來想一想:到底被害人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是否能站在「以被害人為中心」的角度,思考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他們好,而不是我們的自以為義?

陳昭如認為,被害人最需要的,未必是司法判決的結果,而是親友與社會的理解與接納。只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被害人「重要的他者」。陳昭如就她過去接觸被害人的經驗表示,如何取得他們的信任,進而傾聽與承接他們的痛苦,除了需要經驗與智慧,有時也需要專業能力,而這樣的條件未必人人都有。她建議關心性暴力議題的朋友,「理解」是關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做自己能做的,或許便已足夠。


「#與房思琪一起重新出發」系列講座第二場講者陳昭如(圖源:游擊文化提供。)

➤可以憤怒,卻不能只是憤怒

最後,陳昭如也提到過去她所書寫的相關作品。如今回頭審視,她自覺過去情感過盛,憤怒過多,如果是現在的她或許不會這麼處理。然而當年的她確實內心充滿憤怒,會那麼書寫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她提及美國自由主義學者瑪莎.納思邦(Martha C. Nussbaum)在《傲慢的堡壘》書中提出的一個問題:「面對性暴力的不公不義時,憤怒是必要的嗎?」納思邦的回答是,憤怒固然是正當的反應,它或許能在一時之間匯聚大量參與的激情,但是這樣的激情有其邊際效益,如果情緒始終停留在憤怒的層次,就很難真正地面對與處理問題。

從這一點反觀台灣社會對許多議題的討論,似乎都有類似的情況,那就是始終停留在憤怒的情緒原地踏步,而無法往前推進更深的討論與議題的開展,這是陳昭如覺得較為遺憾的地方。

「#與房思琪一起重新出發」系列活動請參考:https://portaly.cc/FangSiChi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增訂版)

作者:林奕含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奕含

臺南人,沒有什麼學經歷。所有的身分裡最習慣的是精神病患。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唯一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已售出西班牙文、英文、簡體中文、韓文、泰文、日文、俄文、波蘭文、越南文、印尼文版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立文(編輯/譯者/咖啡廳店小二)
2025-05-09 16:00
OB短評》#527重新編織過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最後的劍蘭

陳二源著,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根築於生命經驗、成長背景的綠手指職人系小說。平實卻深刻地描繪出花農從種植到經銷重重的關卡,也在奮鬥、挫折、馬不停蹄的揮汗日常中展現出仍然染著傳統色彩的現代家庭關係和鄉土鄰里關係,他們的輪廓與其間絲絲縷縷的情與願。作者甚且以8種花卉植物提煉出純露,灌注成整部小說的靈魂,使全書彌漫著植物的氣息,具備貫通清朗的意志。【內容簡介➤

我逃離的帝國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橫亙兩代人的覺醒之路
At the Edge of Empire: A Family’s Reckoning with China

黃安偉(Edward Wong)著,薄文承、王琳茱、黃瑜安譯,遠足文化,7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紐約時報》資深華裔記者透過交叉比對自己與父親的中國經驗 ,從兩代人的日常切入,探索世局動盪下的移民與移居、認同與認異、追尋與幻滅。在作者滾動式的修正反思下,這部自我民族誌有如一幅全球角力的生動縮影,誠摯,深沉,啟迪想像。【內容簡介➤

失落的三億年

史詩般的地質年代發現之旅
Greywacke: How a Priest, a Soldier and a School Teacher Uncovered 300 Million Years of History
尼克・戴維森(Nick Davidson)著,甘錫安譯,一卷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地質學的斷代專有名詞自帶詩意,挾物種更迭的壯絕美感,撩人浮想聯翩。本書聚焦於19世紀三位業餘專家的偉業,描繪一段高潮迭起、相愛相殺的現代地質學開拓史。維多利亞時期的知識圖像躍然紙上,頗有蒸汽龐克的華麗感。【內容簡介➤

扁平時代

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Filterworld: How Algorithms Flattened Culture
凱爾・切卡(Kyle Chayka)著,黃星樺譯,衛城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演算法是AI時代的妙藥仙丹,光憑「猜你喜歡」這一招,就把網民酸民都收進了同樣的舒適圈。作者詳細拆解各大平台如何操弄你的品味,並提出「策展」的概念來反制演算法的平庸化:一往情深的熱情探索,才能保得住人的獨特性。【內容簡介➤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

潘秉旻著,允晨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顛簸的成長,緊張的家,不斷輾壓過來的險與傷,這部散文集裡沒有敞亮的人生,甚至每段看來都像劫餘,卻有溫愛的光。意象的運用緊緻有機,有烘有托,平息了怨懟,昇華了苦難,對人生滿懷虔敬的動人之作。【內容簡介➤

西方是什麼

從十四位古今人物的生命故事,顛覆你對西方世界如何形成的想像
The West: A New History of an Old Idea
諾伊絲.麥克.斯維尼(Naoíse Mac Sweeney)著,陳錦慧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樂  
14位從未並列在一起的人物串起了新的譜系,聯手解開人們一直以為的「西方文明」是由多少選擇與誤釋層累造成。而雖然以反思、挑戰今日世界所理解的「西方」、「西方文明」為核心,那些宛如說書,躍然紙上生動有趣的敍事,卻也隨處可見作者的洞見,有效地透過個人經歷,將你我帶入思維的領域,絲滑地展現文明概念的形成,以及歷史是如何被認識而成的。【內容簡介➤

1968

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1968〈上〉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1968〈下〉叛乱の終焉とその遺産
小熊英二著,黃耀進、羅皓名、馮啓斌譯,黑體文化,3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1968年由東大學生成立的全學共鬥會議,幾乎定義了日本青年世代的革命形象。但這個形象在日本社會並非正面浪漫的,甚至從那之後整個日本進入青年社會運動的冰河期,一直要到2014憲法九條的爭議中,才於2015年再次出現了反戰學運。對於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作者小熊英二採取獨特的研究方法,不將1968視為時代背景或特定的世代論,而是將其主體化為研究對象,深入其心靈與苦痛,成就這部史詩巨作。【內容簡介➤

青蛙

賈平凹著,麥田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賈平凹以青蛙寫文革,凹即是蛙,「自己叫自己」。鼓起聲囊,忽然意識到吸進了天地萬物,相較之下,血腥暴力也就不再那麼現實唯一了。小說沉重歸沉重,讀來卻有逆旅過客的俯視感,清新有力。的確也是該翻頁了,但他卻選在這個緊縮的時候翻頁,這更像是某種待續的異議。【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