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世界多美多奇妙,我多有福氣啊!——專訪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繪本阿公」鄭明進

畫家有許多種,畢卡索曾說:「我花了一生的時間,才能畫得像孩子一樣。」而對鄭明進來說,他或許從來沒有離開過孩提時的心境。

高齡93歲的鄭明進瘦了,也漸漸不太愛出門,但一聊起圖畫書,清臞的臉龐就亮了起來。哪一本書畫了什麼、每一位畫家的風格特色,他都如數家珍,一本接一本從房內書架上掏出來,興致盎然地回味不已。


鄭明進手上的書是英國插畫家諾曼.梅森格(Norman Messenger)的知名童書《Famous faces》(日文版)圖說

鄭明進1932年生於台北,從在小學任教起,便致力於兒童圖畫書的推廣與創作。他出版過的圖畫書近50本,加上翻譯、編輯等逾百本作品,身兼繪者、作者、翻譯、編輯、顧問等多重角色。他是繪本童書界的重量級前輩,並以熱情開朗的「阿公」形象為大家所熟知。

➤繪本阿公熱情的起點

即使已經高齡93歲,鄭明進仍持續產出新作,今(2025)年7月甫推出由他繪圖、林世仁寫作的童詩繪本《1是1艘船》,收錄他近年用特製紙材所作的「刮畫」作品。今年底,還將出版另一本由李公元撰文、他繪製與收藏十二生肖賀卡的新書《十二生肖到我家》(暫定)。他創作及推廣圖畫書至今不輟,獲頒今年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可說眾望所歸。

「這個年紀了還能出書,還能得獎,我自己都想不到,很驚訝耶!」鄭明進阿公笑了開來。

他表示這幾年體力衰退,握筆不夠穩,很少創作了,但偶然間拿到人家送他的刮畫紙材,只要用竹籤或鐵釘等尖物在黑紙上「刮」出線條,就能呈現底下彩臘的顏色。這成了他近年最熱衷的作畫方式,桌上、床上都是他一張張即興畫作,從煙火、摩天輪到獅子、長頸鹿,融合生活情景和幻想童趣,延續他一貫拙趣的畫風。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對著這張、那張作品說:「好喜歡!」

回顧對圖畫書熱情的起點,鄭明進指著客廳中特別陳列在櫃上、日本講談社的舊繪本說:「這是我小時候大哥去委託行買的,我一看就入迷了。」


鄭明進悉心保存著,兒時大哥在委託行買給他的日本講談社繪本。

在那久遠的年代,恐怕連「繪本」這詞都還沒有,民間更難有所謂國際交流,但大哥從專門進口「舶來品」的委託行買了日本繪本,無意間啟蒙了鄭明進。這顆推動台灣繪本發展的關鍵引擎,也就此轟隆隆地開始運轉了。

命運的另一個偶然是,初中時有天他在家附近閒逛,經過田梗旁,看見戴著帽子的學生架著三腳架在畫畫。「我心想,為什麼上課時間不用坐在教室?原來,他們是師範學校藝術科的學生,我一聽居然有這樣的學校,就決定畢業去考!」

➤畫寫編譯樣樣通,為銷售員「說書」

鄭明進順利考進台北師範學院,畢業後擔任小學美勞老師。「但我發現小朋友常常畫不出來,所以就找圖畫書給他們欣賞,刺激他們的感受、觀察力,和美的涵養。」

鄭明進由此成為將學校美術教育與圖畫書接軌的先驅,也常帶著學童出外寫生。但時值1950、60年代,台灣的繪本出版和兒童美術教育同等匱乏,他便在民間致力推廣引介,發起成立「今日兒童美術教育研究會」,擔任《小學生畫刊》編輯、策畫世界兒童畫專號。他還曾代表台灣參加東京的「第一屆亞洲國際美術教育會議」,並編寫《怎樣瞭解幼兒的畫》等兒童美育書籍。

1977年自學校退休後,他花更多心力於出版,包括曾自己成立海葵出版社編選《世界真可愛:世界46國兒童・青少年作文、圖畫選集》,先後擔任漢聲、台英出版社顧問,策畫編輯《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叢書與《世界親子圖畫書》100冊套書等。

然而,當年不只讀者對繪本陌生,出版社也不知如何推書,鄭明進就再當起「老師」,負責訓練台英社遍布全台的近百位直銷人員。「我講解怎麼欣賞繪本、介紹每本書的特點,教他們引導家長和小孩感受這些書的美。」鄭明進回憶,他從台中、台南到高雄巡迴跑,常累到出門一條龍,回來變成一條蟲。有人建議演講用錄影的就好,「但我堅持要親身講話,才有那個震撼。」

鄭明進能說善寫,會編會畫,簡直全方位人才。早在1968年他便於王子出版社推出第一本圖畫書《十兄弟》,由謝新發撰文。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76年和兒童文學家林良合作的《小紙船看海》,長銷半世紀至今,經典不衰。1980、49歲那年,他舉辦個人畫展,成為台灣第一位舉辦個展的童書插畫家。

他踏入翻譯領域的第一本書,則是在幼兒界家喻戶曉的艾瑞.卡爾(Eric Carle)《好餓的毛毛蟲》。他笑說自己不懂英文,但信誼出版社不以為意,請他直接由日文版翻譯。後來經他譯介的日文繪本童書不知凡幾,因他小學接受日文教育,日文沒問題,但中文不太好。他還「爆料」他翻譯的書稿,都由同為小學老師的太太吳幸芸修潤,其功不可沒。

➤原始天真的自由

鄭明進說:「圖畫書本身,就是畫家將自己所感受到的,透過獨有的繪畫風格傳達出來,讓孩子看見一般世界所難以觀察到的自然與故事性,圖畫書也藉由這樣的形式,作為一種美術的傳遞。」

家中藏書曾經多到快無處容身,近年雖已捐贈大半,但鄭明進走進書房隨手一抽,仍然每本都愛不釋手。例如信鴿書店創辦人施蘭芳早年送他的法國畫家荷內.梅特萊爾(René Mettler)作品《La nature au fil des mois》(暫譯:隨著月份變化的大自然),是畫家在同一地點、畫下一整年變幻不同的風景。或者日本畫家安野光雅的無字繪本《旅之繪本》系列,以各國景點為題作畫,每頁他一翻開便直呼「好美喔。」

近日他最喜歡的則是新出版的《山》,作者林鍾隆為已故前輩作家,鄭明進讀到他發表過的童詩大為激賞,經過牽線後,由蔡靜江插畫出版成書。「經過我的提議,所以這本書出現了,世界就是這麼妙!」孫女、孫子幼時的畫作和美勞作品,他也無比珍愛,和他的畫作並排掛滿家中牆上。

熱愛旅行的鄭明進,到了歐洲最愛逛書店收集繪本,也曾把去過的十多個國家景點,畫成一幅全長400多公分的布卷軸。慢慢攤開在地板上,就有如遊歷世界、慢慢「開箱」的驚喜。想怎麼畫,就怎麼畫,阿公和小孫子一樣,追求的都是一種原始天真的自由。

➤畫最重要的是流通的「氣」

現在台灣的繪本出版蓬勃,早已今非昔比。鄭明進認為,尤其2000年前後,出版社、創作者頻繁參加波隆納插畫展,逐漸眼界打開,台灣更大量引進世界繪本,加上版權交易便利,家長對繪本的認識大幅提升,繪本閱讀已深入家庭,比在學校更普及。

鄭明進大半世紀所影響的讀者和學生,也廣及三代,如知名畫家呂游銘就是他任教龍山國小時的學生。呂游銘曾提到,幼時家裡不准他學畫,是鄭明進老師不斷鼓勵並協助他投稿日本的繪畫比賽,一舉得獎,影響了他一生。後來鄭明進在北投社區「媽媽畫會」教畫的學生之一林麗琪,也是經他「挖掘」引薦,出版了《野鳥散步》等書的植物生態畫家。

秉持熱情、開放的性格,鄭明進廣泛交遊,和至交曹俊彥等畫家曾組畫會,不時聚會交換作品和收藏。連沒見過面的外國畫家,他都常因太欣賞他們的作品,直接畫明信片越洋傳書。舊作《鄭明進與20個插畫家的祕密通訊》便記述了他與各國「筆友」以圖會友的故事。

談及新生代創作的多元,他認為不論生活、自然、幻想各種題材和風格都隨個人發揮,自己年事已高,交棒給年輕人很好,但唯有堅持「手繪」才是王道。「畫最重要就是要有『氣』,一種流通的空氣感。有的電腦繪圖色彩、形態很好,但有點太整齊,失去了自然性。」

「我做過的事都很奇特,也想不起遇過什麼挫折。」鄭明進滿足地總結自己的大半輩子,不是自誇,而是享受人生。他總說自己幸運,包括曾受邀擔任《小朋友巧連智》月刊台灣版顧問長達30年,為幼兒界天王「巧虎」的推手之一。他笑稱:「我真是有福氣,才會認識這些人。」

不論繪畫、寫作、旅行,鄭明進始終保持率真的童心,隨時都像發現新大陸般,對眼前所見由衷讚嘆:「你看,多美啊!多奇妙啊!」讓人對這位繪本阿公致上最深的敬意,也不禁想學他的口氣說:「你看,阿公多可愛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2025第49屆金鼎獎獲獎圖書作品介紹,多元主題、創新風格展現臺灣出版能量

文化部於9月24日舉行第49屆金鼎獎頒獎典禮,本屆計1,386件報名,角逐雜誌類、圖書類、政府出版品類及數位出版類等4大類22個獎項,歷經初審及複審後,共有106件作品入圍,最終選出35件得獎作品。特別貢獻獎得主為資深兒童文學家、繪本作家鄭明進。

本文聚焦圖書類的文學、非文學、兒童及青少年、插畫、翻譯、編輯,以及政府出版品的圖書類得獎作品,為讀者一一進行深入介紹。

➤以文學創作回應個人與族群命題,黃崇凱二度獲獎

本屆金鼎獎圖書類由20位評審委員共同選出,得獎作品共計19部,包括文學、非文學、兒童及青少年圖書、翻譯類、插畫類與編輯獎。

今年文學圖書類入圍作品計12件。題材包含從私房記憶出發的家族史、收藏史、文學啟蒙與成長秘密;也有女性生命經驗、男同志短篇小說;還有特殊視角體認世界的散文與詩集;以及臺灣日治、戒嚴、解嚴時期的事件與辯證書寫。

評審團表示,入圍作品從文學角度重新詮釋歷史與日常生活的片段,探討記憶與敘事之間的真實與虛構,富含個人風格地呈現臺灣多族群、多層次的困惑與情感。

獲獎4部作品中,朱和之的《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以1945年「三叉山事件」為舞台,藉由日本人、漢人、原住民3個不同背景的角色,帶領讀者走進戰爭的內傷。評委表示,作者運筆沉穩,層次結構緊密,人性、文化衝擊與戰爭更具張力與深度。救難隊為人性義理而赴死出發的一幕,尤其撼人且動人。

繼《文藝春秋》之後,黃崇凱再度以《反重力》拿下金鼎獎。本書以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為拉開騷亂年代的序幕,一連串重要政治事件與民主運動登場,讓沉重與超越重力的矛盾在故事中同時發生。評審說道,臺灣脫離政治重力的嘗試,都須經由對抗,而後或能進一步省思與平反。作者依憑的不全然是政治,更多是靈魂瀕臨強權的歷史負壓感,讓小說成為重力本體,逆反了方向,穿越專制的氣層,將曾經被塗銷掩飾的悲事,護送回這座島國。

童偉格猶如重重迷宮的《拉波德氏亂數》,結合黑暗歷史(集中營與大屠殺)與文學經典的爬梳,掘取預言者、倖存者、受難者、行刑者、見證者等人的故事,建構了人性經驗與殘酷歷史的循環系統。評審認為作者創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文體,以遼闊的蘊涵、內斂的尺度與高度的倫理,拒絕人類遺忘的天性,正視暴力與死亡,終而靠向修復的可能。

房慧真的《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以文藝少女的青春記憶,回望戒嚴到解嚴的大事記,及身體的壓抑與解放。評審表示,本書以新聞事件為軸,加入特定人物採訪,同時深挖個人家族跨境(臺灣與印尼)故事與身體的成長探索,抒情而不濫情,敘事絕不乾燥,強力發揮了作者身為傑出記者、社運參與者與散文家的長處。

➤非文學書寫主題多元,展現社會關懷

本屆非文學圖書類共入圍12件作品,涵蓋歷史記憶、社會議題等多元主題,包括有女性礦工、自然探查者的生命紀錄;社會底層、毒品經濟、重大刑案等社會紀實;黑熊、鳥類的報導文學;還有神鬼、民俗與臺灣多面向的百年歷史。展現作者與編輯的創意與用心,多是匠心獨運關懷社會的傑作。

獲獎4書中,《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為作者堀込憲二20多年的研究,不僅建構台灣磁磚之源流與系譜,亦與世界完整接軌。評委肯定作者傾注的大量心力與熱情,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專書,不僅為隨處可見卻常被忽略的磁磚保存知識,也在歷史與社會發展脈絡中,訴說海洋台灣的風貌。

《島鏈有事:如果明日就是臺海戰爭,國際第一線怎麼危機應變?沖繩、日本、臺灣為何命運相連?》是《報導者》團隊連續獲得3次(第46、47、48屆)數位內容獎後,製作意圖明確的議題書。融合資訊科技開放數據、視覺化分析臺海戰略動態,透過深度訪談呈現跨國多元視角,呈現臺、日、沖繩間的反戰立場與臺海現狀的認知落差。是增進讀者理解臺灣戰爭風險的好書。

半自傳半科普的《仰望:從臺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是林大利從個人賞鳥的歷程為「經」,貫串起鳥類的物種、棲地、生物多樣性的「緯」,從國內到國際,從政策到保育運動乃至公民科學家的行動,提供見樹也見林的整體觀,透過美麗的照片、漫畫以及編輯手法,讓讀者能進入書中的世界。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作者戴伯芬追尋外婆的記憶,以家族故事為引,紀錄了16歲就進坑的女性礦工日常,也描繪日治至戰後的礦業變遷。評語道,以真摯文字輔以學術數據,揭示政商共構下以人命為代價的黑暗史,是礦業勞動史中少見的女性紀錄,亦為原住民與病痛交織的礦工人生記下深刻的一筆。

➤兒少圖書類型豐富,創意吸睛,原漢交織神話史詩

兒童及少年圖書類入圍12件作品,呈現出當代作家對臺灣生活的多元觀察,兼顧小說、繪本,類型多元豐富,讓小讀者能透過閱讀深入思考在地文化。新穎且富創意的題材,包括有酒駕、失智、流浪貓、無家者等社會議題,關乎小小國民養成的健康、法律、工作、都市發展等課題,還有眷村與原民文學。

4部得獎作品中,集合30位不同職場媽媽現身說法的《媽媽上班的時候:寫給孩子的第一本工作圖鑑》,評審認為本書為「母職」提出另一種視角觀點,從工作經歷連結人生夢想,豐富小讀者對未來職涯有更多細節想像。圖文編輯也非常精采,是選題企畫極出色的佳作。

《神奇漢藥房:規年迵天照顧咱的健康》透過阿妹的視角,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漢藥文化,以及漢藥在日常的角色。評審肯定作者以母語(臺語)透過童稚的觀察與參與,展現孩童與家族行業的連結,並呈現早期臺灣市街上漢藥房與人們日常緊密交織的神奇關係,勾勒出時代的溫度。

以無家者為主題的《街上的汪先生》,評審對此說道,街頭有社區的支持也有惡意的傷害,他們可能已經無力與「不努力」的刻板印象對抗,卻仍努力活下去。作者溫柔而犀利地描述無家者的日常,文字與繪畫都充滿細節,引領讀者重新思考家的定義,並重塑對無家者的想像。

《東谷沙飛傳奇二部曲》以臺灣的巨人、矮人、地底人、精靈及半獸人的故事,重現布農族神話傳說中的世界,有如臺灣版《魔戒》。評審表示,作者乜寇.索克魯曼以漢字敘述眾多的陌生名字,都代表著生命、文化、信仰,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臺灣人,實有必要一起來探索這位原民作家的史詩級作品。

➤編輯匠心成就好書,《台灣磁磚系譜學》喜上加喜

本屆圖書編輯類入圍者,所編出版品都是足以獲獎的好書,足見編輯專業、精巧與創造力,令人肯定他們在一本書形成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張尊禎所編《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獲非文學圖書獎外再下一城。全書近1公斤,圖片與圖表解析近800張,卷帙厚重,收攝數百年磁磚史,小如紋樣模矩,大至風土建築,內容豐贍龐雜,卻能化繁為簡,明晰流暢。版型可親,印刷考究,圖文比例合宜,充分表現編輯的用心和駕馭功力,讀來清朗舒爽。

何韋毅所編《島嶼裡的遠方:探索台灣中級山,尋找荒野裡的最後一片祕境》,為山岳探險家崔祖錫踏查超過30年,累積了大量攝影作品與可貴資料,並歷時7年才彙集完成。本書全彩平裝,簡潔大器,編排清晰暸然,架構順暢,易於翻查參考,原民和遺跡故事也深刻動人。是精確實用的登山導覽,也是優秀可讀的山林書寫。

➤圖書插畫帶來新穎獨特的視覺饗宴

本屆圖書插畫入圍作品,展現豐富多元的藝術風格與創作能量,在不同主題下為孩子帶來新視角與具獨特性的視覺體驗。

對於得獎作品《寂寞的天才——黃土水》,評審表示,以插畫介紹偉大藝術家並不容易,作者黃郁欽以鮮明色塊定調,搭配樸素色鉛筆描繪情緒飽滿的角色,並融入拼貼手法,營造不喧賓奪主卻富有趣味的畫面,巧妙襯托故事,讓讀者感受藝術家黃土水的生命與創作。

儲嘉慧繪製《烏的》使用多種畫材,以溫柔筆觸搭配儲玉玲的簡潔臺文,呈現一日中的光影變化,及調皮小黑狗(烏的)豐富又純真的肢體,充滿好奇心的一天。「單純的快樂」在書中一覽無遺,是圖文搭配絕佳又觸動人心的好作品。

➤翻譯者能力高超,準確掌握文本並融合在地語言脈絡

圖書翻譯入圍作品橫跨多語種,翻譯流暢、可讀性高,為臺灣文化內容搭建通往世界的橋樑。而得獎譯者均展現高超翻譯能力、文字紀律及對文本的準確掌握,獲獎實至名歸。

《芬尼根守靈:墜生夢始記》創造60數種語言勾勒出喬哀斯的輪迴宇宙,為難解的經典頂峰。梁孫傑教授使用中文、臺語、客語、原住民語及東亞各國語言,歷時12年破解原作的語言機關,佐以大量腳註,使這本艱難的巨著,更貼近讀者。翻譯風格成功結合臺灣文化與語言脈絡,是深具意義的在地化譯作。

202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繼代表作《天堂》奪得上屆金鼎獎圖書翻譯獎後,本屆再度以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的《海邊》一書獲獎。評審說道,古納的兩本譯作接連獲獎,顯示其「在殖民主義的影響……流露出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的坦尚尼亞記憶書寫,是超越國界的人性故事。資深譯作家宋瑛堂成功跨越文化深度與複雜綿密的敘事風格,引領中文讀者,進入大師的文字世界。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是歷史研究的挑戰,時至今日,該事件仍是印尼社會裡的敏感話題,牽連廣泛。本書堪稱國際上對該事件最全面的研究,原著獲獎連連,可見作者功力。譯者陳信宏亦在挑戰中,掌握背後脈絡與表達之正確與可讀,做出精彩表現。

➤政府出版品也可以生動有趣

成為推動公共討論重要媒介的政府出版品,本屆入圍作品題材多元、觀點豐富,掌握臺灣社會脈動,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深入理解公共議題的重要性。

得獎作品《他們的鐵道時代:七位鐵道職人的生命故事》收錄7位不同崗位的鐵道耆老口述,從客運、貨運、機廠到餐旅等面向,細緻描繪技術演變、制度變遷與職場互動。以各自的專業心法及生命經驗補足臺鐵近代化的發展細節,也為日治到戰後的臺灣歷史留下時代紀錄。

➤推廣圖文作品,深化對創作者支持

文化部表示,第49屆金鼎獎入圍作品展現臺灣出版自由、多元創意與人文關懷的精神,從文學、設計到數位科技,皆反映社會脈動與閱讀趨勢。

為深化對圖文創作者的支持,文化部推出全新的「下一本書」獎勵機制,以國家語言創作文學圖書,獲金鼎獎文學圖書獎、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台灣文學金典獎或重要國際文學獎項者,均可申請創作下一本書的獎勵金,為出版產業注入產製動能,厚實臺灣圖文創作能量。

第49屆金鼎獎後續也將廣邀學校、圖書館、書店等相關單位辦理獲選書展,並結合網路社群行銷、線上線下共同推廣,讓臺灣優質原創作品能觸及更多讀者。典禮影片亦將上傳金鼎獎YouTube頻道,相關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金鼎獎官方網站:https://gta.moc.gov.tw/
金鼎獎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goldentripodawards/
金鼎獎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mocgta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她們的時間流入我們的房間,帶來喧囂:202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存在手記」

無論在現實或是電影裡,當我們認識新的人,去到新的環境,要回答的首先除了名字,就是「我在做什麼」,而答案的性質,往往是職業,且是有酬勞動的職稱。但是當人與人成為對價關係的逢場作戲,其運作的實體可以很機器、很殭屍、很鬼魂,是為異化。從異化疏離的圓圈邊界,切線而出,逸脫出去的瞬間加速,好像才是我們握得住的存在實感。

在看《墨爾本週末不回家》的時候,我一直想到自己的小說〈傷心人類學七辣〉。在我的小說裡,年輕世代高度肯認社會上種種破碎或流動的生活型態,但彼此開玩笑時也會出現「政治不正確」的比喻與內梗。透過這種非典型的幹話,夾著真誠,期望穿透世代語彙,而捕捉到友誼本質的美麗與複雜。

差不多的年齡,《墨爾本週末不回家》其中一名主角是遭受到職場騷擾的律師,另一名曾從事脫衣舞孃工作而後到處打工旅行,她們在房間裡的互動有著幽微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其對話偶爾又像脫口秀的台詞,私密又公共、知性又節奏,即興張力帶來劇情反轉的想像,刺激與快感在對話的細微之處閃閃爍爍(siám-siám-sih-sih)。原來墨爾本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如此像是一個台北的故事。

就連「如何放鬆」都成為一種競逐商品的時代,各種精神疾病名詞對個體的解釋效力已經降低,甚至失去標籤感。但這種麻木是一種便宜的心理交代,面對「焦慮的私有化」,個體背後其實還有社會,只是人們厭倦了這個視角。


《墨爾本週末不回家》電影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在《行動代號:躺》的凝視之中,我感受到每個角色都十分的理性與克制,降載情緒,以極為理智、效率又符合資本主義美德的整齊乾淨,才得以作為項目來實作。或許是想避免過於戲劇化自我,避免消費自傷,也或許原本這一切就無關情緒,甚至無關個人的焦慮。

勾選行動的項目,讓人聯想絢麗的生產力工具所宣稱,藉由這些小動作的完成來解放大腦,優化任務更符合現代生存的多工學習所需,付費訂閱更享有高價值產出云云,此般相關的行銷話術近乎虛構,卻總有人一項一項的課責也苛責自己。

所以,《行動代號:躺》只是靜靜凝視著不完整的摩天輪旋轉,觀眾將後知後覺地讓非語言的聲響成為主導,使整部片成為最不像反抗的反抗,將存在狀態還給如詩的所在。


《行動代號:躺》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單元裡稍有戲謔風格的《除魅嬤嬤號》則提醒人們,正是這個時代,加速更迭的技術施加了過量的資訊乘載,所謂失控的焦慮;也在於年輕的當代親職角色,所謂新手父母。

疫情後各項監視軟體的輔助,父母要學習的面向又雜又廣,離不開的三代同堂家務分擔利弊,照顧課題貼身迫切。撫養嬰兒是如此的瑣碎,瑣碎的真實又被電子節奏與驅魔儀式以巧妙的頻率融合在一起。

身為知識分子,主角所具備的族群交織身分,或許能轉換成他們的文化資本,但在兼顧學事業的企圖之下,變得手忙腳亂,付出更多代價。養兒育女如此狼狽,本就難以優雅。無論善眼惡眼,最後都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關掉會議室,驅魔儀式開始,姑且一笑置之。


《除魅嬤嬤號》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雖然可能帶著文化差異的浪漫濾鏡觀看,但在《維多利亞的鳥日子》的場景裡,我獨鍾於角色們以「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稱彼此「姊」的唸法「Chechi」(ചേച്ചി)所帶來一種語感上的親密。

女性處境的瑣碎日常,在不同社會與文化中或有高低,但凡累積加重,非得找到低成本的宣洩管道不可,美髮沙龍倒是其中一個殊途同歸的去處。以相對可負擔的消費,得到尊嚴感與被照顧,原來人與人碰觸是如此重要,美髮店往往承擔著不僅止於設計髮型、剪裁吹整的業務,也是「好好地碰觸」,讓人有一刻被溫柔對待的喘息。

情緒與情感的勞動,是這項對價關係之中,最關鍵也最有價值的一環。或許因為凝視鏡中、整理儀容的經驗是每個人都有過。所以,《維多利亞的鳥日子》裡的角色反轉,不僅止於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單向關係,還有客人願意觀察並聆聽美髮店的工作者的苦,甚至支持對方,讓你先吃飯再說,也看出你臉上那沒人注意到的受暴痕跡。沒有過多的溫情,只有界線明確而各司其職的女性團結。


《維多利亞的鳥日子》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但我們大多數人情願不讓這種碰觸成為奢侈。《慢慢記憶你》繼續推進至人類生命的後段,當身體機能退去,甚至記憶與認知能力也離我們遠去,我們不僅期待較為新鮮、且不落入淒涼悲情或輕浮獵奇的視角,來面對大多人都終將面對的老化,甚至還能期待,是用「我」的主觀視角,在失智的狀態存在、生活,甚至成長。《慢慢記憶你》的開場是老奶奶精心打點服裝,準備約會,那「觸碰」讓人愉悅甚至心動,無論對方是誰,這些都是屬於主觀者的真實。

有學者認為物理實體是建立在三維時間的基礎之上,而非傳統的單一時間維度,老化時而有不同記憶版本與角色身分的人「可能處在任何一個年齡」的生命狀態,是所謂失智的實存,也可以是這種具顛覆性假設的隱喻。老奶奶在泳池復健的寧靜的迴圈,漂浮,最為慰藉。


《慢慢記憶你》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距今40多年拍攝的電影《夜班時分》,像是一則經典不過時的理論,得以就場景的意義與勞動生命的意義,總結本單元的所有作品。因為所有劇情都可以是夜班時萍水相逢的客人,再怎麼喧鬧或夢幻的時刻,都裝在一間間的房裡,櫃檯面無表情的服務生是本片的主角,機械式地維持所有劇情世界在一個有限的框架內演出。電影落幕,生活繼續,天會亮起,就像直到所有住客退房,直到主角打卡下班,推開門重拾人性表情。

當我在夜裡看著《夜班時分》,片中的聲響如此接近我日常生活房間裡一切聲響。我不確定因此感到自身的更加存在,還是更加抹除,然而這樣的悚然也隨即輕飄飄地消融在總是動態又總是停滯的風景裡,像是輕飄飄的一道切線速度將感官與認知流入另一維度的時間中,瞬間有某種解答的錯感,靜到突然。


《夜班時分》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202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影展資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