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讀《昨夜的餐桌風景》,找出屬於台灣人的餐桌回憶

暖心麻油豬肝湯

文/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文筆家)

時光回到我初到芝加哥留學的第一個冬季。一日,下課後的我拖著疲憊身軀走在異鄉街道上,風城的冷風刮骨,凍入心底的思鄉情緒在雪白一片的街道上更顯濃烈。意外的是,當我回到租屋處,推開房門後竟然傳來熟悉的香氣。我萬萬沒想到,那時還只是我男友(如今是我先生)的他,竟然不知繞了多少公車站、逛了多少街角超市,找來了一份在異地罕見的新鮮豬肝。推開宿舍房門那刻,狹小的屋內早已飄出濃郁麻油香。他偎著身子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先是仔細清洗豬肝、切薑片,接著又專注地掌控火候,彷彿整個人都投入在呵護我脆弱的身心。

當我端起那碗「暖心的豬肝湯」時,熱湯的溫度直撫過喉嚨,裡頭薑片的辛香在口中微嗆,帶著暖意一路蔓延到胸口,著實的安撫了遠離家鄉的落寞。那碗湯裡,不只是溫熱的味覺,還多添了一份理解與呵護的濃厚情感。

相隔多年,每當我再次喝到麻油豬肝湯,湯裡撲鼻的麻油香,腦海就會浮現那雪夜與溫馨的暖湯,那股不言而喻的深情,簡單、樸實卻又濃郁的滋味,總會迴盪在心頭,縈繞不散。

東京的廚房,台北的味道

文/張維中(作家)

這幾年從台北回東京時,偶爾媽媽會問:「要不要炒個米粉,給你帶回去?」媽媽的客家炒米粉,是她的招牌菜,凡是吃過的親朋好友或街坊鄰居都難忘。不過,肉類不能攜帶進日本,因此她會為我特製一份「進口日本版」的米粉,不含肉絲,等我帶回日本後,再自己加肉。媽媽教我,平底鍋只要加一點點水就好,炒一炒,味道就能重現。果然如此。每當我在東京的廚房,熱炒起我媽的客家米粉時,就有了台北老家的味道。珍貴的米粉,我只願意一人獨享,倘若誰曾經在東京,吃到了我媽的米粉,那麼請記住,你也是我珍重的人。


作者提供

地瓜球

文/馮國瑄(作家)

我本來做好離開台灣的打算。不管你去哪裡,我都會辭掉工作跟你一起去。

我想得更遠:離開台灣,我們會想念台灣美好的小吃吧?蚵仔煎、地瓜球、酪梨牛奶、土魠魚羹……。我花半年時間,苦練苦學。

口感不對的,我滿是挫敗,再回店裡吃一次。邊吃邊檢討,究竟缺了哪一味?排隊等餐時,我眼睛追著老闆不放,藏在桌子底下的手,依樣畫葫蘆地模仿他的手勢。

我一定會學遍整條街的小吃功夫。在異國的城市,在你許願時,滿足你所有的願望。


作者提供

螞蟻上樹

文/彭樹君(作家)

小時候,家裡的餐桌上常常會有一道螞蟻上樹,那是父親愛吃的家鄉菜,所以母親常常做。

在高雄土生土長的母親是不吃辣的,來自湖南的父親卻無辣不歡,於是在和父親結婚之後,母親勤練出了一手川湘好菜。

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之一,就是母親一邊往鍋子裡放辣椒,一邊被嗆得頻頻咳嗽的畫面,在我來說,那是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寵溺與深情。

自從父親過世之後,一輩子都沒習慣吃辣的母親就再也沒有做過川湘菜了,包括我最愛的那道螞蟻上樹。偶爾在坊間吃到這道菜總覺得悵然,因為無論怎樣有名的名廚都無法複製母親手藝的美味。至於和父親一起吃辣的場景,更是只能從久遠的回憶當中去找尋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昨夜的餐桌風景
ゆうべの食卓
作者:角田光代
譯者:簡捷
出版:皇冠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角田光代 かくた・みつよ
 

1967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1990年以作品《尋找幸福的遊戲》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2003年以《空中庭園》獲得婦人公論文藝獎,2005年《對岸的她》獲得直木賞,2007年《第八日的蟬》獲得中央公論文藝獎,2012年《紙之月》獲得柴田鍊三郎獎、《彼方之子》獲得泉鏡花文學獎,2014年《我心裡的她》獲得河合隼雄物語獎,2021年以《源氏物語》(共三卷)之現代語譯榮獲讀賣文學獎(研究.翻譯獎)。

另著有《銀之夜》、《才華》、《晴天散步》等書,著作等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少子化的臺灣,為什麼有世界最多的試管多胞胎?社會學者與婦產科醫師談《多胞胎共和國》

1985年4月16日,臺灣第一個試管嬰兒在榮總誕生。產下體重2800公克男嬰的張太太,因結婚多年無法懷孕,於1984年4月參加榮總的試管嬰兒實驗,並在這個有39名婦女參與的計畫中,成為驗孕陽性反應的第一人。就在張太太參與計畫整整一年後,「張小弟」成功呱呱落地,伴隨而來的是長達一週的報導熱潮。


新書分享會上,吳嘉苓介紹臺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時的新聞報導。(圖片:吳嘉苓提供)

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始於1978年,當時英國媒體稱其為「超級嬰兒」。這項技術解決不孕問題,成為希望的象徵。也是競逐國際科技地位的場域,各國無不希望憑藉成功打造第一個試管嬰兒,證明自己的國家能在「以科技為動力的現代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

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在新作《多胞胎共和國》中指出,當1982年新加坡宣布亞洲首位試管嬰兒即將問世後,臺灣就有媒體提出「我們顯然落後新加坡」的警示,「試管嬰兒的亞洲排名,儼然成為臺灣科技能力的指標。」

「試管嬰兒技術被譽為國家的驕傲與民族光榮。」吳嘉苓在書中轉述一位醫師對這項技術的意見:「人們對IVF(in vitro fertilization,體外受精)的技術討論很熱烈,認為能達成亞洲第一非常光榮,人工生殖在醫學生之間很熱門。」

儘管張小弟並非亞洲第一個試管嬰兒,但吳嘉苓認為,這位醫師對記憶中熱烈氣氛的描述非常準確。當時,「追求第一」的論述,將IVF從一個可能造成爭議的技術,轉化成充滿光環的新興科技。

「(亞洲第一)這個宣稱,顯示那時候我們真的好想生出試管嬰兒,來證明我們科技很不錯。」4月19日,即「張小弟」40歲生日過後3天,吳嘉苓在《多胞胎共和國》的新書分享會上說,當時的臺灣因為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有一種政治上風雨飄搖的淒涼感。憑著體育表現、經濟發展和科技研發,努力追求「亞洲第一」,在這樣的心態下,試管嬰兒的成功孕產,對臺灣社會而言就是光榮的事。

儘管IVF這樣的新科技為許多難孕夫婦帶來新的希望,但其中隱藏的問題與健康風險,卻少有揭露。為此,吳嘉苓透過百場深度訪談與15年的田野調查,探索人工生殖技術的發展與問題,也記錄受孕母親的經歷、挑戰與掙扎。2023年出版英文專書《Making Multiple Babies》後,吳嘉苓花了不少時間針對中文譯稿進行增修,終於在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滿40年之際推出中文版。

這場新書分享會以「試管嬰兒、國家光榮與醫療競爭:臺灣如何成為多胞胎國度?」為題,簡要地帶出《多胞胎共和國》的問題意識和故事背景——儘管張小弟無法登上「亞洲第一」的位置,但臺灣的每次療程平均的胚胎植入數,確實是世界第一無誤。

吳嘉苓坦言,會做這個研究、寫這本書,源於韓國學者河政玉在2005年時的提問:「為什麼臺灣要植入這麼多胚胎?」

這和試管嬰兒的操作程序有關:卵子在體外受精培養成胚胎後,植入子宮,當胚胎著床,便是成功懷孕。為了增加成功率,臺灣不孕科醫師往往會一次植入複數胚胎。

「如果算出平均數的話,臺灣平均植入4.07個胚胎,是世界最多。」長期投入孕產研究的吳嘉苓原本不知道這件事,經過河政玉這一問,才知臺灣的平均胚胎植入數量遠高於其他國家。「我們常說好想贏韓國,這個時候就贏韓國了,但似乎贏得不太名譽。」


國際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數據工作小組(IWGRAR)於2002年公布的1998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平均胚胎植入數目為4.07,是全世界最高。(圖表:吳嘉苓提供)

臺灣嬰兒出生率目前居於世界之末,但試管嬰兒多胞胎比率則高於多數國家,這便是植入過多胚胎導致。那麼,多胞胎會有什麼問題呢?

➤多胞胎孕產的風險與挑戰

吳嘉苓表示,多胞胎小孩不僅早產機率很高,也有得到腦性麻痺的可能,甚至曾有醫師在生殖醫學年會的演講中表示:「我們可能創造了幾百個腦麻家庭。」人們或許只看到娛樂節目裡多胞胎寶寶的可愛模樣,卻不知道在他們出生前,父母可能走過非常艱辛的過程,因為,「這個社會報喜不報憂。」

「那要我來報憂嗎?」新書分享會的與談人烏恩慈(烏烏醫師)坦言,自己當婦產科醫師之前,對雙胞胎或龍鳳胎也有浪漫的想像,而且大人「只要生一次就好」。直到當上專科醫師,收治許多高危險妊娠的案例,才意識到多胞胎孕婦的肚子會被撐得多大,絕大多數都得提早住院安胎,而且,早產比例非常高。她因而對不孕症科頗有微詞:「為什麼要植入這麼多胚胎?」


新書分享會上,吳嘉苓介紹因人工生殖科技而懷上多胞胎的案例之一。(吳嘉苓提供)

站在產科醫師的角度,烏恩慈難免質疑:「一次植入多個胚胎,若懷上多胞胎,流產和早產機率提高,又很可能要緊急剖腹,為什麼不一次放一個胚胎就好?反正放胚胎不需要打麻醉。」

不孕症科醫師的回應則是,臺灣的媽媽都很焦慮,都想要一次就成功。而且植入胚胎後需要驗孕,次數過多會讓女性患者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敗。

「我沒有想過女性要經歷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落空的心情。」烏恩慈發現,胚胎植入數量多少不只是人工生殖的技術,也隱含著女性想成為母親的焦慮,以及懷孕失敗帶來的自責。

烏恩慈明白,必須將每個女性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看待,但她認為,人工生殖的問題遠比想像複雜。作為醫師,她認為不能讓「懷多胞胎」僅被視為「好事」,也必須要強調「風險」。

她舉例,有一位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個案,為了懷孕,以保留子宮為前提治療後,再植入三個胚胎,胚胎也都順利著床並且長大。但由於這個媽媽體型肥胖又有糖尿病,加上三胞胎早產的機率幾乎是百分百,無論醫師如何勸說減胎,她都不願意,最後,三個孩子都沒有保住。


(圖片:衛城出版提供)

烏恩慈說她每每想起這件事,都會覺得對不起這個個案,也會懊惱,「對我來說,這就是刻意製造早產,作為高危險妊娠個案的常任醫師,就會一直想你為什麼不減胎?」

烏恩慈自知,這樣的想法是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只是,作為婦產科醫師,出於信念,仍得要如此強調——即使可能違背孕婦對腹中胎兒的情感。

烏恩慈誠實地說,對婦產科醫師來說,只能把這些胚胎當成「數字」。她進一步解釋,有時候負責執行減胎手術的醫師,並不是當初植入胚胎的不孕症科醫師,也不是「照超音波」的產科醫師,但執行減胎時,會請婦產科醫師協助,透過超音波選出「距離肚皮位置比較近的」、或是「比較健康」的 。

「站在這個位置上,如果把每個胚胎都當成『寶寶』,我們會很痛苦,好像跟工廠一樣在做篩選。」就算醫師可以自我說服「還沒有出生的就不算生命」,烏恩慈也清楚知道,懷孕的女性是無法這麼想的——這些胚胎都是她的小孩。

➤女性如何認識人工生殖過程與做出抉擇?

身為社會學家,吳嘉苓則認為,減胎沒有這麼簡單。她在講座中表示,很多婦女是不相信減胎手術的,因為其結果可能讓所有胚胎都流產,這對辛苦求子的人來說,是最大的風險,也是最嚴重的代價。


(圖片:衛城出版提供)

她提到一個懷了三胞胎的個案。這位孕婦曾看到鄰居家的三胞胎身體健康有問題,知道懷三胞胎的風險,因此,懷孕後尋求第二意見。對方雖然也提出警告,說東方人的體型不適合懷多胞胎,會有危險,但是她的家人以及請示神明後的回答,都認為孩子們會跟著她是有道理的。很想要女兒的先生甚至擔心,被減掉的胚胎會是女生,「這樣她到底要怎麼做決定?」

「醫師們道德喊話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家都會訂定指引。」吳嘉苓指出,在醫病互動上,醫師會說這是當事人的選擇,但社會學家會認為,是體制創造了這種讓醫病彼此為難的情況,「責任應該是在於醫界自律,以及國家應該要訂出合理規範。」

吳嘉苓表示,指引如果寫得很好,就可以讓大家知道是基於什麼根據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說理的過程。「不過,指引也不是萬靈丹,不是有了指引就可以標準化作業,畢竟人們還是要考量很多事情,但起碼可以變成一個決策的參考。」

「在醫療現場,孕婦對於還沒發生的事,可能是一無所知的。」烏恩慈表示,因為懷孕的過程很困難,原本懷上一個孩子就覺得很欣喜的孕婦,如果懷了多胞胎,而她能考慮的時間非常短,能夠仰賴的就是她的醫師。或許這個醫師反對墮胎,或是認為個案身材可以撐得住,「如果孕婦看了《多胞胎共和國》這本書,知道植入多個胚胎著床成功率高,將必須面臨減胎的話,也許她們會考慮植入一個胚胎就好。」

吳嘉苓指出,在人工生殖的論述中,媽媽們的感受和聲音常常是沒有被聽見的,人們往往將焦點放在科技與試管嬰兒上,卻不關心媽媽怎麼了。因此,《多胞胎共和國》的書寫目的之一,便是想知道這些婦女怎麼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做決定?過程中又經歷哪些勞動?「希望跟主流媒體呈現的面向不一樣。」

「女性在很多事情上面沒有辦法有自己的主張。」吳嘉苓對於自己訪談的個案感到心疼,她舉例:許多女性不想生育,但來自周遭的壓力,讓她被迫妥協,「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到,我們對事情要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會有哪些選擇,有哪些結構性的問題,就可能比較不會被他人意見左右。」

➤並非懷孕就算「成功」,政策制定應顧及婦女與胎兒健康

吳嘉苓指出,在試管嬰兒成功的榮光之下,有不少死亡案例,例如張小弟出生隔年,中部地區一名做試管嬰兒的婦女在孕產過程中死亡,留下的雙胞胎則一死一傷。2001年,一名懷有四胞胎的婦女也在減胎過程中,因為嚴重感染而死亡,剩下的兩胎也未能存活。這件事,只有一家媒體報導。

當時的衛生署所研擬的《人工生殖法》草案,以及立法院提出的草案中,都沒有納入胚胎植入數目的管制。直到2006年,立委黃淑英才以官方統計資料為依據,要求限制胚胎植入數目,加入「不得超過4個」的規範。她在書面意見中強調,減胎技術會對女性健康造成風險,當草案進入二讀時,她更援引2001年的孕婦死亡案例,強調限制胚胎植入數目,「對婦女健康保護非常重要。」

雖說如此,當各國紛紛限制植入胚胎數目,臺灣在法律修訂後,仍是全世界規範最寬鬆的一國。在吳嘉苓眼裡看來,人工生殖的死亡故事沒有撼動臺灣社會,很少人想到應該對此做出改變,「作為女性主義健康運動者,我真的應該再努力一點。」

但是,吳嘉苓也強調,醫界還是有許多具有反思性的醫師都在努力,嘗試透過自己的實踐配合國際趨勢,力推「選擇性單一胚胎植入」(eSET,elective single-embryo transfer)。「但這只是示範,不是帶領大家來制定一個嚴格的指引。」

「從1980年代到2000年,IVF已經從『追求第一』的技術競賽轉變為『一門好生意』的市場競爭。政府許可設置的人工生殖機構倍數增多,對於新開業者而言,無法懷孕的風險是最大的挑戰,為了讓部分人工生殖機構能植入多胚胎以提高成功率,臺灣生殖醫學會制訂指引時,就會以相對寬鬆的美國規範為基礎,再加以放寬。」

吳嘉苓在書中引述一位醫師的看法,他說:「IVF整體懷孕率不錯,主要是因為很多胚胎植入。有些人沒辦法植入少量胚胎就達到夠好的成功率,如果指引太嚴格,會對某些人工生殖機構不利。」在座談中,吳嘉苓更進一步解釋,由於政府有補助,加上配合制度達到成功率等因素影響,醫師們也許會有不要搶人生意、擋人財路的心態,「但我認為我們還是要更專業、更自律的面對,而不是將個別醫療院所經營下去與否作為考量。」

而且「成功」與否不應只看懷孕率,例如,許多國內外人工生殖專家已提出,將足月、正常體重、活產率等比例都納入衡量成功的指標。即使可能會讓IVF的成功率數值下降,但這可能才更符合求子民眾希望知道的資訊。

近年,臺灣正處在《人工生殖法》的修訂和孕產議題討論的關口。吳嘉苓也在這本書中以「預想治理」和「預想勞動」為核心概念,既帶出女性經驗,也提供改變的思考與討論。

在當前的醫療體制與生育政策的框架下,人工生殖的執行能否更重視女性孕產過程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被視為科技進步、榮耀國家的數字?應該多加聆聽民眾(尤其是女性)的個體聲音。在講座結束前,吳嘉苓忍不住說道:「我們的民主,在健康這一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吳嘉苓、烏恩慈及與會讀者大合照。(圖片:衛城出版提供)

多胞胎共和國:台灣人工生殖的希望與風險 
Making Multiple Babies: Anticipatory Regim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作者:吳嘉苓
譯者:柯昀青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6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含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等。曾擔任《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女學學誌》與《台灣社會學》等期刊主編,並參與創辦「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吳嘉苓近期投入東亞跨國生殖與助產師之專業重建計畫,致力於建立更友善孕產家庭的社會制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評》徘徊於現實與想像間的徵候:評漫畫《恐懼症》

「你覺得應對恐怖的方法是什麼?」
「那就是,不要去想像。」

——原克玄、後藤雪子《恐懼症》

面對一部刺激感官的作品,若要人們不去想像,根本就是強人所難,尤其是對那些愛好恐怖類型的讀者而言,簡直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更甚者,對這些愛好者而言,想像可以是調節某些面對危險的情緒,讓自己在面臨現實的威脅時能少一點畏懼。

儘管恐怖漫畫迷都已相當熟悉誇張獵奇的作品,不免還是會對原克玄與後藤雪子帶來的這部《恐懼症》,感到一絲令人作嘔的「恐怖」。尤其兩人利用簡樸的畫風製造出無限的感官「想像」,讓人不禁環伺周邊的親朋好友,看是不是有誰也得到了逼人的「恐懼症」。

➤由自體向外的恐懼

不過,這部共三集的《恐懼症》,並非完全是帶領讀者去經驗症狀產生的狀態。談到病理上的恐懼症,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幽閉恐懼症、密集恐懼症等。這類典型讓患者感到焦慮的狀態,是他們直視引發恐懼的來源,而自發產生的情緒。

但原克玄在眾多篇章裡所表現的處境,更偏向是一種由「患者」的偏執而引發他人的「恐懼」,將個體的經驗擴散到他人,甚至成為一種集體的焦慮。

開篇的〈縫隙〉便符合前者,將自己懼怕的事物帶到他人身上。故事主角因為兒時經歷,對縫隙感到懼怕,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安全,但卻在最後,為自己的男友帶來毛骨悚然的體驗,也再次讓他人患上對縫隙的恐懼。


〈縫隙〉中恐懼任何孔隙的女角及其男友。(©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密閉空間〉也有類似模態,故事中被欺凌、未現身的角色或許在兒時感染了幽閉恐懼,進而報復,將被關在密室的惶恐帶給身為霸凌者的主角,讓人不寒而慄。這個短篇也帶出了在恐怖漫話題材常出現的,對社會議題的批判或關注。

➤上升至社會群體的惴惴不安

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恐懼症》描寫的大多是社會中無名小卒的偏執,讀者好像都能將自己的陰暗面投射在其中,反思某些社會現象帶來的焦慮。這是恐怖漫畫中很經典的關注視角,原克玄沒有避諱,反而更直截了當、不故弄玄虛地呈現對社會的批判。

像是在短篇〈高處〉中,他以有錢有權的新創老闆為主角,點出他對女模特兒的操弄,在性事上玩得過火,最終跌落神壇,沒有善終。雖然設定上中規中矩,卻也呼應了近年的Metoo運動,爽快地教訓了主角一番。

相對於〈高處〉描繪在性事中的權力關係,〈密集體〉敘述的則是常人的都會情慾,其中也反映了人與人「連結」的底層焦慮。在這篇故事裡,作者以「蟲密集匯聚到某處」的意象,暗指所有來到都市生活的人們,都宛如「蟲」一般地苟活。

主角離鄉背井的身分,讓她與都會人格格不入。難以好好與人建立關係的焦慮,反映在現代社會尋常的交友軟體上,裡頭暗藏的性的陷阱最終也讓主角屈服。她反其道而行,卻成了為「生之慾」主宰的客體,讓人不勝唏噓。


〈密集體〉蟲的意象。(©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聚焦肉體與皮囊的變異

除了原作扎實典型的恐怖漫畫設定,後藤雪子作為畫者的表現力也十分有看頭,尤其翻閱作品時,不得不注意到創作群對肉體的關注。譬如前文提及的篇章,都有直接描寫到性的場景,而這些情慾橫流的場面,在後藤的筆下卻不讓人感覺情色,反而像是恐怖來襲的前奏,利用日常的私密拉近與恐懼對象的距離。

像是在第一話〈縫隙〉中,主角回憶性愛場面,想著空隙之可怕的同時,作者卻利用分格製造了「鏤空」的恐懼,讓讀者感受角色情緒波動的張力。


〈縫隙〉的版面構成。(©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在肉體之外,即是人的皮相。原克玄也不免俗的點出了現代人的容貌焦慮:從〈醜形〉、〈高個〉再到〈肌肉〉,這幾個短篇呈現的都是對外貌不滿的各種樣態。

〈醜形〉很直接地以醜女想變美為題,讓主角在逐步變臉的過程中發現對等的代價。〈高個〉與〈肌肉〉則是分別描繪了男性求偶時,對外貌缺乏信心,在過度的追求後衍生出自身的毀滅,也失去了原本欲求的對象。

這些短篇的角色都以誇張的手法凸顯他們的缺陷,雖然造型上可能讓人反感,但他們的境遇,在後藤雪子敏銳的雕琢下,都顯得栩栩如生,在尋常設定中更讓人理解。


〈肌肉〉中誇張的角色情緒。(©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有毒家人的可怕

《恐懼症》中還有一篇針對人的表情作特寫,那就是〈笑顏〉。原作與畫者不僅玩弄了人物的臉皮,讓它們能隨時坍垮,還揭露了日本社會讓人摸不透的待人文化。從整個社會皮笑肉不笑的狀態,乃至家中為了維持表面平和的笑容,無一不讓女主角感到不適。尤其是女角家中父母早已失和,卻要為了孩子長久隱忍,最終一觸即發而發生慘劇。


〈笑顏〉的社會嘲諷與情緒描寫(©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歌川國芳《雖然看上去可怕但人很好》(圖源:維基)

這種故事雖時有所聞,但創作群的圖像巧思,卻將深埋的情緒爆彈轉化為高張的意象表現,挪用了歌川國芳的作品《雖然看上去可怕但人很好》(みかけハこハゐがとんだいゝ人だ)的概念,並使角色的處境更加悲涼可怕。

而如同〈笑顏〉描寫了家庭相關題材,第三冊的〈壓抑〉、〈母性〉和〈缺乏〉也畫出有毒的家庭關係。〈壓抑〉呼應著〈笑顏〉裡沉悶的家庭氣氛,同樣是從主角的生活幻想,逐步帶出壓抑的心情來自母親。〈母性〉再次運用了蟲的隱喻,巧妙將男性慾望連結至性的險境,雖然起因於偏執妻子懷孕後對丈夫的排斥,但將大人對母性的渴求轉變為不穩定生活的焦慮,也帶給世人警惕。〈缺乏〉則描寫了有毒的母親,因囤貨癖導致親子關係的扭曲,氛圍讓人聯想起同樣是描寫毒親的押見修造《血之轍》。


〈壓抑〉中的角色,因母親的嚴厲最終分不清幻想與現實。(©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儘管還有幾篇無法在本文逐一詳細介紹,但關於毛髮、軀體等的描寫,後藤雪子的處理都讓人感到恰如其分,有著恐怖漫畫該有的驚悚氣質。

誠如研究恐怖的英國學者達瑞爾.瓊斯(Darryl Jones)所言:「恐怖讓我們直面自己的肉身,我們的現實肉體,以及肉體的易變與可塑,它的柔軟、它的多孔或易漏、它的脆弱、它引出痛苦的驚人潛質、它產生形變或衰敗的能力、它的臭與腐敗、它的須臾與必然死亡。」《恐懼症》必然能讓讀者們感受到以上種種情緒,並在閱讀過後,緊抓著在廣袤社會中僅有的生之浮木。

恐懼症(全三冊)フォビア

作者: 原克玄、後藤雪子
譯者:謝仲庭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8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克玄
漫畫家,生於日本山梨縣,著有《留美的事件》(るみちゃんの事象,小學館)、《大家都活著》(みんな生きてる,小學館)等作。

後藤雪子
1990年生,漫畫家。2009年獲得千葉徹彌獎「Young Magazine組」大獎。已有的繁中譯作有《R-中學生》(東立,2011)、《老公的那個進不來》(木靈原著,東立,2019)。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5-02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