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大師》人生的第三志願:顛覆傳統的圖畫書作家巴貝.柯爾(Babette Cole)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2022年過世時,王室遵循傳統舉行了「王子守夜」(Vigil of the Princes)儀式,由她的4名子女分別站在靈柩的4個邊,低頭哀悼10分鐘,神情嚴肅的守護著女王。其中的安妮長公主,是英國王室中第一位參加「王子守夜」儀式的女性,具有歷史意義。她除了是皇家海軍暨陸戰隊慈善機構的贊助人,同時也是皇家海軍樸茨茅斯總司令,是王室中唯一一位在國事場合中穿軍裝的女性成員。

安妮公主從小熱愛馬匹、精於馬術,成年後除了履行王室職責,還成為受人尊敬的馬術運動員,分別在1971和75年的歐洲三項錦標賽獲得金牌和銀牌。她也是王室參加奧運比賽的第一人,在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會上,她騎乘著女王的馬匹「Goodwill」參加比賽,中途因腦震盪摔落馬背,仍重新上馬完成賽事。之後她仍然繼續參加各種馬術比賽,曾擔任國際馬術總會主席,並長期贊助殘障人士馬術協會迄今。

英國知名圖畫書作家巴貝.柯爾(Babette Cole)從小也特別愛馬,她立下三個志願,第一是成為獸醫,第二是成為專業的騎馬師。為了能養馬和照顧馬,最後她選擇了第三個志願:以繪製插畫賺錢來維持她的嗜好。1986年她以《頑皮公主不出嫁》一書,榮獲凱特格林威獎章,這本大大翻轉傳統公主形象的書,亦得到非典型公主安妮的青睞,據說她也買了此書送給女兒。

巴貝.柯爾於1950年9月10日,出生在英吉利海峽群島中的澤西島。這座島嶼在國際上視為由英國負責的領土,而非法律上英國的一部分。事實上由於靠近法國海岸線,歷史上此地也曾由法國管轄,因此英、法雙語通行。天氣溫和的澤西島成為英國人非常喜歡的渡假勝地,而柯爾的童年生活就有如美好的田園詩。

她的父親Fred Cole是一位導演,亦擅長畫畫,母親Iris是家庭主婦,非常會說故事,柯爾曾說他們是她成為作家和插畫家的源頭。她是個古靈精怪、調皮狡黠的小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騎著小馬四處探險,常常以動物取代缺席的人類朋友。

她很喜歡閱讀,尤其是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故事、愛德華.里爾(Edward Lear)的無稽詩、「納尼亞」系列和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小說,總是令她百讀不厭。她也很會說故事,常運用自己獨特聲音與風格大聲的演說故事。如果她發現了不喜歡的書,那就動手重寫它,重新為它繪製插圖,7歲即已完成她的第一本書《Memoirs of Babette Steele-Cole》。

從小隨時隨地畫個不停的柯爾,在進入修道院學校後更發揮所長,幾乎包辦了學校所有海報、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卡片設計,最後連校內的宗教畫都由她負責。但是這個學校對未來的規劃,給她們的選擇只有成為修女或步上婚姻之路,於是她決定向另一個方向獨行。

柯爾最初的夢想是成為獸醫,但她意識到自己的天分並不在科學,於是明智的放棄了這個夢想。她對馬的熱愛又讓她考慮成為專業的女騎士,不過這個夢想需要靠大量的金錢支持,因此她決定以插畫作為實現這個夢想的途徑。


柯爾愛馬,經常創作融入與馬相關的畫作(圖片來源:柯爾官網

她懷著沮喪的心情離開澤西島前往英國,起初她被藝術學校拒於門外,只好先到廣告公司工作。廣告公司的經歷雖然不愉快,卻給了她重新申請的勇氣。最後她選擇到坎特伯里藝術學院(Canterbury College of Art)學習平面設計、版畫製作和動畫,因為這裡可以讓她租一塊地,讓她的小馬有地方吃草。

不幸的是,藝術學校的生活和廣告業一樣不快樂。老師和同學無法接受柯爾的特立獨行,有兩次她幾乎被退學,但由於她傑出的藝術表現,1973年仍以一等學位的優異成績畢業。

離開學校之後,柯爾靠著繪製卡片維生,並曾為Joan Tate、Annabel Farjeon的作品畫插圖。當時她的男友是一位社會人類學家,她曾隨著他在非洲波札那的奧卡萬戈沼澤地生活了一年。那裡的飲水和食物短缺,動物們餓得奄奄一息,但這段經歷後來啟發她創作了3本以非洲神話為主題的《Nungu and the hippopotamus》、《Nungu and the elephant》和《Nungu and the crocodile》。

回到英國後,柯爾與兒童電視節目《Bagpuss》的創作者Peter Firmin和Oliver Postgate成為朋友,他們介紹她進入英國廣播公司(BBC),擔任《Jackanory》的插畫師,也參與了定格動畫電視劇《The Clangers》的創作。因為接觸了兒童節目的製作,讓她萌生了出版兒童圖畫書的想法。

1976年,柯爾的才華終於獲得出版社的賞識,出版了第一本自寫自畫的《Promise Solves The Problem》。柯爾以童年時期擁有的小馬Promise為主角,講述原本寧靜祥和的Jollynice農場,因動物們厭倦了工作而開始罷工,於是可愛的Promise試著解決這個問題,帶領動物們去海邊好好休息。小馬Promise後來在2008年再度出任務,於《Promise and The Monster》中,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畫,拯救了馬戲團裡的怪物。

柯爾想成為獸醫的夢想,在1982年出版的《Beware of the Vet》中,以另一種形式實現了。這個故事講述獸醫誤將牛激素當成阿斯匹靈服用而長出犄角和尾巴後,所引發的一連串混亂。柯爾古怪的幽默感和對荒誕事物的熱愛,首次得到了充分的釋放,也奠定了她日後作品的敘事風格。

因為一心嚮往過著養馬、騎馬的生活,柯爾先移居威爾斯,再遷往肯特郡,和小狗、貓咪以及心愛的4匹馬,享受著愉快的鄉居生活。在那裡她開始了廣受歡迎的「麻煩」系列,以幽默的視角審視著看似「普通」,卻一點也不平常的家庭成員。

這個系列的第一本是《我的媽媽真麻煩》,柯爾誇張的描繪一個孩子擔心自己的家庭與眾不同,尤其是常常讓他感到困擾的巫婆媽媽。接著是《The Trouble with DAD》,爸爸的毛病在於他的工作太無聊了,他把所有空閒時間都花在製作各種不可思議的機器人上,而這些機器人全都出了問題。

The Trouble with Gran》中的奶奶其實是外星人,《The Trouble with Grandad》的爺爺是園藝高手,他的麻煩在於他種的蔬菜太大。至於《The Trouble with Uncle》,海盜叔叔在經歷海上冒險後,最後娶了美人魚。柯爾滑稽的文字表現了她獨特的幽默感,搭配漫畫式的圖畫,更讓這些故事妙趣橫生。

《傻呼呼、黏答答、臭兮兮、毛茸茸的書》是4本單行本的合輯,柯爾創作的主題都是從孩子們的感官出發,但卻是令大多數成年人感到作噁的話題。押韻的文字與其說是故事情節,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概念表達,插圖中充滿了古怪的細節,必須仔細觀察才能體會到它們的精妙之處。柯爾另類的視角巧妙的結合文圖,營造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極致瘋狂。

她自詡為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擁有一顆童稚的心,永遠站在孩子的這一邊,因此作品總是充滿童趣且精準表現出孩子天然的野性。《我家有個壞/好寶寶》、《我要做個好小孩》、《Bad Habits》等,表面上似乎在陳述成人評價孩子的標準,其實寓寄了大人缺乏對真實小孩的理解和尊重。

柯爾的藝術風格借鑒了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愛麗絲夢遊奇境》插圖中的怪誕元素,每幅圖畫生動活潑的構圖都與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的作品相呼應。然而,她討厭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曾宣稱「寧願射殺一隻兔子吃掉,也不願買一本關於兔子穿連身裙的書。」正是這種直率,讓她樂於並積極的探討父母們感到尷尬的話題,例如:性、死亡、離婚、性別和青春期。

健康和身體機能是柯爾常運用的幽默來源,《媽媽生了一個蛋》是她這類作品的第一部。就像《媽媽沒告訴我》一樣,成人面對孩子談論有關性的議題,經常故意表現出無知的態度來保持隱晦,然而孩子並非一無所知,書中的小孩決定誠實揭露真相,並藉助一些圖表,向父母解釋清楚嬰兒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生了一個蛋》內頁(圖片來源:柯爾官網

這本書被稱為「愛經的傳播版」,於1994年出版時,曾引發家長兩極的爭議。有人斥責其過於露骨,也有人認為全書詼諧真誠的探討性教育,是父母的福音。這本書不僅榮獲英國圖書獎年度最佳插畫獎,也已被翻譯成73種語言。

男孩和女孩總是對自己成長過程中身體的變化感到好奇,有時甚至感到驚恐。青春期是個特別令人不安的時期,科爾以此為主題創作了《有什麼毛病?》。文字以一個小女孩和她的泰迪熊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巧妙而有趣。荷爾蒙先生和荷爾蒙太太的行為,嚴重擾亂了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心狀態。而柯爾在圖畫中對裸體歡快的描繪,讓成年人側目,但孩子們看了會捧腹大笑。


《有什麼毛病?》內頁(圖片來源:柯爾官網

柯爾在《好事成雙》裡大大調侃家庭關係,當父母總是爭吵和衝突,孩子經常會擔心是自己的錯。柯爾以敏銳的洞察力,用輕鬆的方式處理父母離婚的棘手問題。書中的孩子們機智的提出「不結婚典禮」為解方,顯現兒童思考和行動的力量,更照見成人世界的愚昧。

由出生、成長到人生的黃昏,柯爾的《精彩過一生》坦然面對死亡,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生命週期,徹底顛覆了年齡歧視的觀念。兩位祖父母向充滿疑慮的孫子們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原來他們也曾年少輕狂,也曾青春無敵。科爾將簡潔的文字與詼諧幽默的插圖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展現成長和衰老的過程,並以此打破了「只有孩子們才能獨享歡樂和冒險生活」的迷思。

柯爾的作品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不同階段,《That’s Why》更嘗試回應每一個人終極的問題:我為什麼會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我,這個世界有什麼差別嗎?觸目所及,這個世界處處都是壞消息,很容易讓人心生失望,書中的搖滾巨星,踏上了追尋答案的奇蹟旅程,在這本充滿正能量的圖畫書中,柯爾為我們解答了這個最大的疑問。


《That’s Why》內頁(圖片來源:柯爾官網

她把自己古怪的視角帶入了周遭的各種文化現象,《Supermoo》惡搞超人故事,一隻會飛的超級乳牛致力於打擊環境汙染,成為拯救世界的環保英雄;《Tarzanna!》則諧擬另一位英雄泰山,Tarzanna是拯救動物的超級女泰山。這些細節豐富、妙趣橫生的作品,為小讀者帶來充滿想像力的閱讀體驗。

柯爾喜歡重新詮釋經典故事,甚至顛覆兒童故事中傳統的價值觀,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頑皮公主」系列。她的作品在人物設計上直接或間接都是以自己或認識的人為基礎,頑皮公主史瑪蒂(Smartypants)就是她本人的自傳,而《頑皮公主不出嫁》的故事場景,正是柯爾在肯特郡鄉間居住的房子。

與柯爾的個性與理念相同,史瑪蒂公主叛逆不羈,極度獨立,單身生活也樂在其中。她穿著工裝褲和沾滿泥巴的雨靴,熱愛照顧自己那些奇特的寵物。令人沮喪的是,追求者層出不窮,她父母也不斷施壓,要求她嫁給某個王子。然而她可和古典童話中的公主不同,她不是柔弱的睡美人,也不是無助的白雪公主,無需等待王子的一吻來解救她。

1986年出版的《頑皮公主不出嫁》,可謂開風氣之先,徹底打破童書中性別的刻板印象,令人耳目一新。時隔18年後,21世紀的現代童話《頑皮公主萬萬歲》,更激進的拋出「未婚生子」的震撼彈。到了《頑皮公主不上學》,被送去公主學校學端莊的史瑪蒂公主,不僅重新制定自己的校規,還教導其他乖乖牌公主,不用嫁給王子,從此以後也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女權主義偶像史瑪蒂公主獨立自主的形象深植人心,柯爾以少年小說的形式,繼續書寫更複雜的公主冒險故事。史瑪蒂在《Princess Smartypants and the Missing Princes》中,為朋友出發去尋找並營救失蹤的王子。《Princess Smartypants and the Fairy Geek Mothers》裡,傳統童話中的神仙教母正面臨淘汰,反之網客神仙教母興起,人們可以在網路上購買願望。史瑪蒂要如何撥亂反正,找到讓童話故事再次變得美好的方法呢?

柯爾還打破了《灰姑娘》的傳統故事邏輯,把她對性別議題的深度思考融入《灰王子》中。她轉變主人公的性別,把灰姑娘變成了灰王子,非典型的王子加上頻頻出包的仙子,柯爾替換了老故事的幾個關鍵元素,添加一些滑稽和想像力,再配上輕快的插圖,造就一部瘋狂又極具娛樂性的惡搞作品。

Winni Allfours》是個愛馬成痴的女孩,最後甚至把自己變成一匹馬。這無疑就是柯爾的心聲。由於在圖畫書創作上的成功,她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擁有自己的馬場,可以在那裡養馬、側鞍騎乘和狩獵。她以馬場為故事舞台,將之化身為充滿魔法的馬術寄宿學校「飛樂馬學校」,系列作品《獨角獸公主》、《幽靈眼罩》和《The Curse of the Pony Vampires》,展現了柯爾精湛的說故事能力。

柯爾的靈感來自生活和旅行,她擁有一艘船,經常在加勒比海自駕周遊航行。她總是隨身帶著素描本,將靈光閃現的圖像和文字記下,成為創作源源不絕的資料庫。對她來說,文字和圖畫同等重要,就像一部電影畫面浮現腦海,沒有先來後到之分。

2015年夏天,柯爾隨著房地產經紀人到德文郡參觀一處待售房產,沒想到在田間意外受到牛群瘋狂攻擊,她被一位勇敢的路人救下,用直升機送往普利茅斯的醫院急救。當時的情況很糟糕,她不僅全身多處骨折,內臟也受到嚴重損傷。雖然當時搶回一命,但此後從未完全恢復健康,即使如此,她仍然重回馬背。


圖片來源:柯爾官網

2017年1月15日,柯爾因肺塌陷過世,在過世的前幾天,她和同居6年的農場工人James Gutans結婚。比柯爾小40歲的Gutans是她的繆思,她曾以Gutans為原型,創作了《The Wild West Country Tale of James Rabbit and the Giggleberries》,Gutans化身為書中的動物英雄,他的髒髒辮變成了長長的兔耳朵。

柯爾從外表、談吐和生活方式都絕不落俗套,一如她的作品反映了獨特的個性,既古靈精怪又叛逆張揚。她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圖畫書類型,用無政府主義的幽默來表達強而有力的觀點。任何看似敏感的話題,經她的魔棒一揮,立即變得鮮活明亮,完全沒有粗俗之處。

一如她的人生哲學:「做你會做的,從頭到腳都要像女王似的微笑和堅持。」柯爾矢志終生創作童書,不斷為孩子創造出充滿笑聲的作品,而她展現出的無畏自信與自由精神,更向小讀者傳遞了深刻的訊息,那就是:「掌控自己的命運至關重要。」感謝柯爾選擇了人生的第三志願,所以才會有歡樂童書女王的誕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547在孤獨中盛放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擁抱不眠夜

反轉失眠焦慮!釋放「夜間自我」的顛覆性力量
Sleepless: Unleashing the Subversive Power of the Night Self
安娜貝爾.斯特里玆(Annabel Streets)著,李佳純譯,遠流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夜不成眠既擾人也迷人。作者由自身的失眠經驗為起點,走入夜晚的旅程。在個人經驗、腦科學與文化史之間交錯,並透視性別於此間的獨特脈絡。這段探索不僅追問知識,也喚醒靈性,更成為凝視自我的契機。在放下成見,放鬆體感的同時,這場閱讀也收穫一段由失眠和夜晚交織的身心論述。【內容簡介➤

廣島醫生

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
Hiroshima Diary: The Journal of a Japanese Physician, August 6-September 30, 1945
蜂谷道彥(Michihiko Hachiya M.D.) 著,姚怡平譯,一卷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1945年廣島原爆的一手紀錄。蜂谷醫師當下又旁觀的視線,銘記出紀實又人道的質地,為人類歷史的關鍵一刻、為戰爭可怖留下見證,今日讀來更不啻為一記警鐘。而在他筆下如常的敍寫,更為那段崩裂的時段著上魔幻之色,也展現出日記在時代之海中淘洗出身影與心語的力量。【內容簡介➤

潛入核動力潛艇

最機密軍事行動,不能留下任何鏡頭,全程手繪重現法國潛艦「警戒號」110名成員巡航與訓練內容。
Le Vigilant: Immersion à bord d’un sous-marin nucléaire
雷納.佩利謝(Raynal Pellicer)著,黃明玲譯,大是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軍事設施不給拍,所以只能用畫的。不過圖繪反而沒有實照的壓廹感,甚至有概念圖的靈氣,硬是讓核動力潛艇多了幾分軍事宅的浪漫。這正是翻閱本書的詭異之處,明明是能工巧匠的精密傑作,卻是兵凶戰危的惘惘威脅。【內容簡介➤

我生來是夏天

馬尼尼為著,新經典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馬尼尼為的女系書寫,跨文化又跨物種,詭異,斑斕,稀奇可怪,隱隱卻又讓人覺得這心態真好,越看越輕安:只要別太把自己當人看,就可以delete掉一大堆麻煩。這是面對末日一定要培養的能耐。【內容簡介➤

沒有女人的女人們

溫泠著,二〇四六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女人與女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可能性?這批不想當然爾的小說,搬演,追尋,是試驗,更是試煉。在認同與慾望的拉扯中,自我未必能順利脫模,失去與獲得卻曖昧難分。這倒不是身心靈,而是愛的博弈論。【內容簡介➤

在女與公之間

許恩恩著,九歌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部作品集結9篇小說,透過擾動公與私、男與女、異與同、壓迫與抵抗、持有與佔有的邊界,挑戰公共/性書寫的界線。說作者在挑戰,但其實是更親密一點地在搏鬥,就像書中角色總有些遲疑、總在思索、與自我檢視。延續前作挹注書寫探討「變成」,此書給予「人」的處境與身體各種成為的可能。【內容簡介➤

鐵道家族

철도원 삼대 Mater 2-10
黃皙暎(황석영)著,盧鴻金譯,春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入圍國際布克獎的此作,以「鐵道」為韓國近代史經緯,除了百年韓國勞工運動史主軸,小說縱向訴說圍繞鐵道產業勞動家族的三代故事,橫向將女性、家族、乃至亡靈史觀編織進韓國現代史,是一部既厚重又生動的史詩作品,也是豎立於當代韓國小說的一座高峰。【內容簡介➤

信任的模樣

믿음에 대하여
朴相映(박상영)著,尹嘉玄譯,潮浪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朴相映在此作繼續實踐第一人稱的書寫美學,也持續關照30歲世代的心靈困境。4篇小說主調如閒談與自語,處理當代人共享的愛情與職場難題,雖然讀來日常且輕盈,但有一種存在主義式的提問貫穿全書。就如對「信任」的辯證,「孤獨」、「幸福」等難以參透的人生追求,亦是此書意圖趨近的思索。【內容簡介➤

沙壇城

A Place Where Life Begins
林俊龍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小說集以7篇短篇寫下馬來西亞的特殊質地與現代心靈處境。如「水」的意象在各篇章是具體的雨、水溪、雨林,同時也是生活中的伏流、人們陷溺的情感溼地、或人鬼之間的交界處。水的質地也如全書統一的筆觸與主題,緩緩訴說,分支後再匯流,構成一部整體性極強的佳作。【內容簡介➤

即使只是微弱的光芒

아주 희미한 빛으로도
崔恩榮(Choi Eun-young)著,胡椒筒譯,馬可孛羅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2009年韓國首爾發生因迫遷抗議衝突、導致6人死亡的「龍山事件」,事件的後續效應體現在這本小說的主角與老師身上。作者讓小說成為記憶社會事件的載體,但不以控訴、重構事件資訊為策略,而是讓流淌在倖存者、旁觀者、普通人身上的罪惡感與羞恥感成為黏著劑,重新修補因衝突而破碎的社會關係,以微光姿態引領迷失的心靈。【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落腳童年的大稻埕,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出版生涯再開張:「民樂書坊」開幕倒數計時

如果年方32就登上出版社發行人的大位,堪稱少年才俊,那麼,年過60才決心開一間書店,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允晨文化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廖志峰,今(2025)年8月20日正式將辦公室搬遷到大稻埕民樂街,並在同一空間開起了書店,最新身分為「民樂書坊」老闆。但隨著10月中旬書店開幕在即,他的心情卻日益矛盾,一再苦笑:「我給自己的60歲禮物,實在太大了!」

➤月琴、油畫與摩托車牌

搬家當天,廖志峰拍下空蕩蕩的舊辦公室,「一開始只是我想離開,因為無法一個人離開,所以就把公司整個拉走⋯⋯」允晨是他從26歲至今,投入了整整35年青春與汗水的地方,他在此見證過出版的黃金年代,也經歷了近年的書市黯淡。而民樂書坊,則是他在去與留的拉扯間,一個重新的開始。

廖志峰為耳順之年設置的這個「禮物」雖然尚未正式開箱,但友人來訪已絡繹不絕,草創的書店,也一日日豐潤起來——各方好友送來盆栽、咖啡機、清淨機;音樂人陳明章帶來月琴,簽了名掛在牆上;出版人與畫家李賢文親送熱騰騰的新畫,把投身經營書店的廖志峰畫了進去;電影製片陳寶旭快遞來蔡明亮導演親簽的《愛情萬歲》海報……

廖志峰表示,民樂書坊開店初期以展售允晨書籍為主,未來預計與各出版社合作規畫主題書展、作家沙龍講座。他將這裡定位為「文化基地」,希望藉助大稻埕新生的年輕活力,開發新讀者和作者,為「老化」的允晨注入刺激,開拓更多活潑選題。

出版人開書店,廖志峰非唯一,譬如僅隔200公尺之遙的郭怡美書店,即為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所經營。但民樂書坊更像是廖志峰個人及出版生涯的集合展現,除了架上的允晨出版品,許多作家簽名書和物件,都標誌著他與藝文友伴的交遊。

例如一走進書店,正面映入眼簾的鮮艷油畫是偶戲專家羅斌(Robin Ruizendaal)的畫作。廖志峰10年前在畫展買下收藏,畫中讀書的女子塵封多時終在書店重見天日,彷彿是一幅久遠前的預示。搬家後不久,他與羅斌在附近巧遇,久別重逢,更是美好緣分。

牆上,幾幀泛黃的報紙慎重裱了框,是允晨出版過的法國作家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報導。當年沉寂多年無人問的冷門小說一舉成名,身為編輯的快樂,值得高懸紀念。

至於,退伍後買的第一台摩托車、已報廢的「087」車牌,為何擺在書櫃上成排的《現代文學》雜誌旁?廖志峰哭笑不得地說,那是他進允晨不久的1991年,騎著這台摩托車趕去製版廠的路上出了車禍,急送的那份稿子,正是復刻版《現代文學》。

此外,辦公室門口「允晨文化」招牌四字出自書法家董陽孜手筆;2022年《寫給台灣的備忘錄》看板立牌仍保留在這,因為上有作者彭明敏親筆簽名,斯人已遠,字跡珍藏。還有藝術家尉任之的版畫、畫家鄭開翔的水彩作品。書店空間有限,回憶無盡,念舊的廖志峰信手拈來都是時代的人影,介紹民樂書坊,得從他的出版來時路談起。

➤回首允晨來時路

長久以來,廖志峰彷彿是允晨行走的招牌,孤獨,卻充滿代表性。

允晨以人文社科書籍聞名,儘管創辦人與實際的老闆是商界赫赫有名的新光集團第二代吳東昇,但出版社長年由廖志峰一人主導編務和營運。廖志峰和合作過的大師級作者余英時、白先勇、尉天驄等都有綿長情誼,在藝文界人脈廣闊。他曾出書、身兼廣播主持人,與中央廣播電臺合製採訪獨立書店的《台灣心風景—記憶裡的浮光掠影》節目,更甫入圍2025AIBs國際傳媒優異獎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編輯的台上風光不多,台下卻是老老實實數饅頭過日子。廖志峰的饅頭,更是日復一日親手揉揑,從1990年循著報上徵人廣告,走進南京東路「東昇大樓」允晨公司的那一天起,「做工」至今。他曾自嘲,1982允晨成立那年,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árquez)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到允晨後主編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沒想到自己從此成為「迷宮中的編輯」。

他回顧90年代,允晨的學術書如張忠棟《胡適五論》一年可再版4次,學者黃進興(筆名吳詠慧)的《哈佛瑣記》也紅極一時。21世紀初始,從康正果到鍾祖康、劉曉波、廖亦武、李劼等,允晨成了中國異議作家的發聲基地,作品在海外香港等地熱銷,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更賣破7萬本。白先勇的《孽子》、《寂寞的十七歲》也因電視劇和舞台劇改編上演,連年長銷。

到了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前後,中國言論壓制更盛,這類書銷量下滑。同時台灣書市也衰退,出版路日益艱辛。

廖志峰在迷宮中低匐前進,直到2020年左右,想著兩年後允晨將成立屆滿40周年,他從堆滿書稿的案上猛一抬頭,腦中跑馬燈似閃過棲身在此的年年與月月,「夠了!」他內心吶喊,想改變的念頭像久坐後起身的肢體一樣,強烈舒張開來。於是,他向老闆提議搬家。

既然辦公室搬家,也連同一棟樓的允晨門市一起吧。但搬去哪呢?廖志峰童年回憶所繫、近年常吃喝走跳的大稻埕,成了首選。

不過,找房過程並不順利,廖志峰帶老闆看了4、5處都未能如意。兜兜轉轉,念頭一度擱下,漸漸冷了。誰知幾年過去,去(2024)年5月老闆忽無來由重提舊事,催他再找找吧。這次他半推半就,不帶期望,連慈聖宮都懶得去拜了,最後居然看的第一間房子就命中。

房屋開口正對公園綠意,位置偏安於大稻埕幽靜一隅,一樓帶地下室的空間,適合延伸辦活動,條件皆符所需。老闆馬上拍板定案,接著買屋交屋、設計、裝潢,命運就將廖志峰帶到了今天。

➤在大稻埕批過八字、接過骨

或許是熟悉,更多是眷念,只要人在大稻埕,廖志峰心底就舒緩了下來。

廖志峰現居基隆,但出生於大稻埕,老家在萬全街的雙連火車站(今捷運雙連站)附近。雖然小學時全家便搬到劍潭,但童年記憶中,祖母常帶他從劍潭坐上晃悠悠的公車回大稻埕,在馬偕醫院站下車,再慢慢走到市場逛一逛、散步到保安街買包香,「我還記得生平自己挑的第一本書《三劍客》,是祖母帶我到大橋頭的新學友書局買的。」

小兒騎車跌斷手,老祖母居然還把受傷的他大老遠帶回大稻埕,找「陳雨樓國術館」接骨,「這記憶深刻到,前幾年我在附近騎腳踏車摔車,莫名就想去找這間國術館,結果當然沒找成,乖乖到馬偕醫院掛急診。」幼時長輩拿他生辰批八字,皺皺的紙上寫著「林五湖命相館」,他也在大稻埕按圖索驥,找到已改成茶藝館的現址懷舊一番。

更不用說,赤峰街一帶的浮光書店、打鐵町居酒屋和酒館等,是廖志峰近年常與友人聚會遊逛之地。庶民的氣味,加上心中柔軟的回憶,讓他不斷被召喚回來,小店內的友情溫光,小街小巷裡的夜燈,是他對前景迷茫時的慰藉。

➤城市中的山屋,台北零公里

廖志峰猶記得2012年,他在迪化街的小藝埕咖啡館辦新書發表會時,大稻埕「文創推手」周奕成便力勸他在此開書店。當時他不以為意,沒想到時過境遷,此話竟成真。

雖然方圓1.5公里、走路20分鐘內,大稻埕一帶已有郭怡美、季風帶、現流冊店、浮光、春秋、奎府聚以及新成立的書房有光等書店,但廖志峰認為各店取向不同,並不擔心客層重疊。身為書店「新手」的他也向許多書店友人請益,只是討教完還是得面對自己的難題,包括至今尚未徵到合適店長,「過去我總是自己一個人做決定,很孤單,希望能有年輕人一起工作。」

廖志峰總說,當年傻信前輩所言「蓋蓋印章而已」才接任發行人,結果就此扛下整家出版社。現在書店由老闆買下店面、租給他經營,照樣得自負盈虧。廖志峰盤算著原有出版社8人、加上書店新增員工,成本壓力之大,讓他直想敲自己腦袋:「真是何苦!」

但畢竟,書店是廖志峰最熟悉的地方,書店店員也是他除了自助餐店打菜外的第一份工作。他回憶就讀淡江中文系時,曾在英專路上的匯文書店打工,自認內向I人的他竟能對來客滔滔不絕介紹心愛的書,說著說著彷彿時光重返,歷歷在目。

從編輯到書店主,是從「做書人」到「說書人」的角色跨越。民樂書坊這個開放的實體空間,正是廖志峰在書市慘澹中,渴望與讀者更直接接觸的平台,讓編輯的苦工,能藉由面對面的「打書」獲得迴響。

民樂書坊約17坪大,面對小巧的大稻埕公園,落地門窗迎進整面的綠意與光亮,由設計過浮光、春秋、奎府聚等書店的設計師羅為濬操刀。

書店空間以山林中的「山屋」發想,象徵攀登知識高山的閱讀路徑上一個歇息處,提供溫暖支持與交流。店內以大面玻璃採光,木頭桌搭配綠色調的靠背椅、淺花磚,讓每個座位都能望見陽光和樹影。天花板則設計木樑垂掛植栽,與牆上的電影、舞台劇等藝文海報,交織出自然和靈動的氛圍。

書籍知識是抽象的,空間則帶來許多想像,近來不時有路人探頭來詢,友人提議晚上賣酒,住附近的鄰居朋友想帶孩子放學來寫作業。從新書分享、藝文講座、小型畫展、二手市集到安親班,廖志峰笑談各種可能,地下室保留空曠的場地,則可辦各式課程、影片或黑膠唱片分享會等。

如今,他不必再蝸居大樓的辦公桌前,而是在書店門口的小桌,伏案片刻,便能望向樹林,看向陽光灑落。他仿效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店章,為民樂書坊的店章刻印了「台北0公里」字樣,寓有「起點」之意——希望閱讀的力量以此為中心發散,人與人間激盪出更多火花,而這也是廖志峰漫長的出版生涯中,再奮力一搏的全新開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9-25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