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愛與傷的總和,83本關於家庭、創傷與和解的書籍
人們常說,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某些人而言,家的經驗可能也包含了傷痛、沉默,甚至是想逃開的過去。【愛與傷的總和:難以袒露的家的故事】 是Openbook於2025年夏季推出的關於家庭經驗的系列企劃,透過Podcast與實體講座,談論那些不容易深埋於記憶的故事。從性侵創傷、自殺遺族、代際傷痕,到容貌焦慮、兒少照顧者、社群書寫倫理等議題,我們邀請創作者、學者、行動者們說出經歷,拆解經驗,讓它們成為被理解的一部分。
這份書單,延續這場直面疼痛的行動。我們納入文學、學術寫作、圖像書與漫畫,兼顧在地經驗與國際視野,為不同讀者打開入口。不僅傷痛,也包含了理解、陪伴與愛的紀錄。
選書來源主要有三:其一,「愛與傷的總和」6場活動來賓的作品與推薦的讀物;其二,選自Openbook好書獎自2017年到2024年獲獎與入圍書目;其三,編輯部的補充。這85本作品,可能是拜訪另外一個家庭的邀請函,也可能是不同專業人士的深刻提問。在閱讀中,練習為傷痛命名,練習說出口。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深遠,是許多作者凝視、徘徊的渡口,是創作的源頭,也可能是難以根治的病灶。正因影響龐大,面貌多重且隱晦,這份書單僅只是Openbook編輯部拋磚引玉的嘗試。透過本次系列活動中,不同的世代創作者、學者與醫者的無私分享,期望更多討論與共鳴,像一只可攜的小燈,照亮家被忽略的角落,開啟對話的時刻。
【缺席的家長 暫停的愛】
在以「家」為中心,思考不同的當代創傷情境時,兒童人權與福利已從原先消極的關注家暴與受虐兒童,漸漸擴展到積極的關懷兒童是否有個幸福應得的童年。與此相應的,也出現了許多新興名詞,包含「兒少照顧者」、「親職化兒童」、「內在小孩」等等。
這些慨念指出,傳統教養觀念下,「孝順」、「懂事」這類標籤對兒童並非好事,反倒可能造成長大後在人際互動,尤其親密關係方面的不順利。
「愛與傷的總和」系列活動,從不同角度探討家庭經驗與親密關係,邀請到作家曾稔育、身心科醫師吳佳璇,以「缺席的家長 暫停的愛」為題,共同討論每個人都可能存在的內在小孩創傷,以及潛在的更嚴重的親職化兒童、兒少照顧者議題。以下為與談者分享之推薦書單。
吳佳璇推薦:

-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譚蕙芸著,春山出版,推薦語
- 《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文國士著,寶瓶文化,推薦語
- 《他想要月亮:躁鬱的醫學天才,及女兒了解他的歷程》,咪咪.貝爾德(Mimi Baird)、意芙.克萊斯頓(Eve Claxton)著,究竟出版,推薦語
- 《我碎裂的父親》,納旦尼爾.拉亨梅爾(Nathaniel Lachenmeyer)著,寶瓶文化,推薦語
-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約翰.弗瑞爾(John C. Friel)、琳達.弗瑞爾(Linda D. Friel)著,心靈工坊,推薦語
-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娜汀.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著,究竟出版,推薦語
曾稔育推薦:

- 《寧視》,田威寧著,聯經出版,推薦語
- 《黑霧微光》,馮國瑄著,皇冠文化,推薦語
- 《長女病》,張慧慈著,游擊文化,推薦語
-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水谷綠(Midori Mizutani)著,陳令嫻譯,遠流出版,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青少年圖書,推薦語
延伸推薦:
- 《歉木林》,曾稔育著,木馬文化,推薦語
【社群、家庭、親密關係與隱私】
「我只想分享生活,怎麼會變這樣?」這個看似非常個人的問題,卻暗藏著當代的群體困境。當私人不再私人,當社交平台讓個人生活從此展露無遺,我們該如何迎擊這些現象帶來的問題和難處?
「愛與傷的總和」系列活動,從不同角度探討家庭經驗與親密關係。邀請到作家蔣亞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曹家榮,以「我只是想分享生活,怎麼變這樣?」為題,共同探索社群平台如何打破親密關係的既有界線,以及散文書寫中時常面臨的揭露倫理問題。以下為與談者分享之推薦書單。

蔣亞妮推薦:
- 《袒露的心》,平路著,時報出版,推薦語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陳俊志著,木馬文化,推薦語
- 《彼岸》,田威寧著,聯經出版,推薦語
- 《寧視》,田威寧著,聯經出版,推薦語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著,遠流出版,推薦語
-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江佩津著,大塊文化,推薦語

曹家榮推薦:
- 《數位自我:從出生到登出人生,科技如何影響人格發展?》,艾蓮.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著,貓頭鷹出版,推薦語
- 《宣傳機器:注意力是貨幣,人人都是數位市場商人》,思南.艾瑞爾(Sinan Aral)著,天下文化,推薦語
- 《數位公民素養課:線上交友、色情陷阱、保護個資,從孩子到大人必備的網民生活須知》,黛安娜.格雷伯(Diana Graber)著,橡實文化,推薦語
- 《數位監控:我們如何拿回均衡的科技生活》,羅布.基欽(Rob Kitchin)、阿里斯泰爾.弗瑞瑟(Alistair Fraser)著,時報出版,推薦語
- 《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時報出版,推薦語
【從鏡子到螢幕:容貌焦慮】
「長這樣誰會喜歡啊!」那份與身體的緊張關係,不只是來自鏡子裡的自己,更來自親近之人的眼光與語言。當外貌成為被管教、被比較、被羞辱的焦點,身體便成了我們最早學會懷疑的起點。
「要多好看,你才願意喜歡自己多一點?」對談活動從「容貌焦慮」出發,回溯它如何根植於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與文化氛圍,那些關於胖瘦、美醜、氣質與打扮的「提醒」,如何在無形中化為我們內建的自我審查。
「愛與傷的總和」系列活動,邀請漫畫家HOM與Podcast《寶島少年兄》主持人宜蘭,從自身生命經驗與創作歷程出發,以「你長大了,不用再judge自己了」為題,對談外貌壓力如何滲透進語言、生活選擇與親密關係之中。以下為與談者分享之推薦書單。

HOM推薦:
- 《盜臉人生》,編劇/JIHO、繪圖/HOTTI,WEBTOON,推薦語
- 《假面女郎》,編劇/Maemi、繪圖/稀世,WEBTOON,推薦語
- 《平凡女孩改造計畫》,Lee Yeon著,WEBTOON,推薦語
- 《醜人》,Baeapple著,WEBTOON,推薦語
- 《囧途人生》,編劇/泰俊、繪圖/田善旭,WEBTOON,推薦語
延伸推薦:
- 《課金派戀愛》,HOM著,WEBTOON,推薦語
宜蘭推薦:

- 《懼胖社會》,凱特.曼恩(Kate Manne)著,麥田出版,推薦語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著,方智出版,推薦語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周慕姿著,寶瓶文化,推薦語
- 《化學課》,邦妮.嘉姆斯(Bonnie Garmus)著,漫遊者文化,推薦語
- 《失控的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網路與書出版,推薦語
【性侵倖存與童年創傷】
近年Metoo運動崛起,讓更多受害者願意表達自身經歷,亦使大眾更加重視性侵案件的發生、究責與預防,以及性侵案件的複雜型態,包括權勢性侵、校園及家內性侵等。
「愛與傷的總和」系列活動,邀請原本專注於視覺藝術創作的陳潔晧,分享如何回憶起自己童年時遭受性侵經歷,書寫並公開出版《不再沉默》、《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並與陪伴其復原的妻子徐思寧一起,透過書寫、繪畫與演講,逐漸成為推動兒童性侵預防與創傷復原的行動者。以下為與談者分享之推薦書單。

陳潔晧推薦: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著,大家出版,推薦語
- 《創傷與復原》,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著,左岸文化,推薦語
- 《哭泣的小王子》,麥可.陸(Mike Lew)著,心靈工坊,推薦語
延伸推薦:
- 《不再沉默》,陳潔晧著,寶瓶文化,推薦語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陳潔晧、徐思寧著,寶瓶文化,推薦語
【被留下的人】
人們熟知身體傷口的照護,但心理的傷口究竟該如何療癒才能復原呢?面對親人離開,身為自殺者遺族的江佩津,抱持著「希望過去的自己也能讀到」的心情,將視角與筆鋒轉向自己,以書寫梳理雜如一團毛線的家庭故事,記下從物件、情緒與生活,關照創傷和修復過程的點點滴滴,也提供對其他自殺者遺族的探問。
「愛與傷的總和」系列活動,邀請作家江佩津,分享以書寫作為修復創傷、自我療癒的行動,發生的影響與意義,以及如何面對親人離開後的生活,認知與心境的改變。以下為與談者分享之推薦書單。

江佩津推薦:
- 《Stay True保持真誠》,徐華著,二十張出版,2024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推薦語
-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郝譽翔著,九歌出版,推薦語
- 《論哀傷:帶領你走向療癒的情緒、靈性與心理旅程》,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著,蔡孟璇、吳品儒譯,遠流出版,推薦語
延伸推薦:
- 《修復事典:被留下來的我們,不用急著好起來》,江佩津著,大塊文化,推薦語
【遠離創傷、面對童年與療癒自我的勇氣】
童年的創傷或許不止於自身,也可能跨越世代,對後代的心理與行為發生負面影響。在美國擔任記者多年的曾多聞,以為自己在成年後已經逃離家庭暴力的陰影,卻逐漸覺察到原生家庭的傷痛,仍不時影響著情緒與人際。在積極療癒的過程,她逐漸長出面對創傷的力氣與勇氣,更加認識自我,反思婚姻、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阻止創傷代代相傳。

「愛與傷的總和」系列活動,邀請到近期出版《代際創傷:讓傷害到我為止》的曾多聞跨洋接受「閱讀隨身聽」專訪,分享她覺知、梳理傷痛的歷程。以下為與談者分享之推薦書單。
曾多聞推薦:
- 《Hungry Ghost》,Victoria Ying著,First Second出版,推薦語
- 《All My Rage》,Saba Tahir著,Razorbill出版,推薦語
- 《Everything Sad is Untrue》,Daniel Nayeri著,Levine Querido 出版,推薦語
延伸推薦:
- 《代際創傷:讓傷害到我為止》,曾多聞著,晴好出版,推薦語
【與孩子共讀】
孩子在故事裡練習長大,大人則在共讀中學會傾聽。以下推薦書單聚焦於那些被迫早熟、承受家族糾結的孩子——他們學會觀察、壓抑、想像,也在閱讀裡尋找逃生口。
- 《記恨家族》,張友漁著,阿飄繪,親子天下,推薦語
- 《小狼不哭》,文:琪歐.麥可莉兒(Kyo Maclear),圖:伊莎貝爾.阿瑟諾(Isabelle Arsenault),黃筱茵譯,字畝文化,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推薦語
- 《檸檬圖書館》,喬.柯特李爾(Jo Cotterill)著,楊佳蓉翻譯,遠流出版,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推薦語
- 《最大的草莓蛋糕》,金怡妃、劉清彥著,蔡侑玲繪,親子天下,推薦語
- 《我的家,在這裡》,金姆.史萊特(Kim Slater)著,黃筱茵譯,小麥田出版,推薦語
- 《你記不記得……》,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著,宋珮譯,拾光工作室,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推薦語
- 《城市裡的小訪客》,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著,拾光工作室,2019 Openbook・最佳童書,推薦語
【我家,有個不讓外人知道的祕密】
每個家總有一些不願提起的祕密:有人用沉默維繫愛,有人靠改變身分學著呼吸。以下這組作品從口述史、散文到圖像敘事,帶我們直視那些被「正常」遮蔽的生活技術——隱身、改名、裝作沒事,以及終於選擇說出來。
- 《暗房裡的男人:變性者一生的逃逸計畫,一場父女的和解之旅 》,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著,李康莉譯,網路與書出版,推薦語
-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著,臉譜出版,2018 Openbook年度好書獎・年度翻譯書,推薦語
- 《阿媽的女朋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大塊文化,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推薦語
-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程廷Apyang著,九歌出版社,2021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推薦語
-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廖梅璇著,寶瓶文化,2017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推薦語
- 《瘋人院之旅》,PAM PAM LIU著,慢工文化,推薦語
【醫療現場的碎光】
病房的幽暗角落、藥物與身分的拉鋸、以及「痊癒」這個詞的脆弱界線。從病患家屬的追索到親歷精神病院的見證,書寫者以不同視角讓我們看見——疾病不只是醫學問題,更是家庭、社會與制度交錯的現場。
-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羅伯特.科爾克(Robert Kolb)著,麥田出版,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推薦語
- 《憂鬱者之歌:精神病房掙扎求生實錄》,卯月妙子(Miyako Uzuki)著,東販出版,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推薦語
- 《容身的地方:從霸凌的政治學到家人的深淵,日本精神醫學權威中井久夫的觀察手記》,中井久夫著,李欣怡譯,經濟新潮社,推薦語
- 《癌症好朋友》,圖、文:Pam Pam Liu著,慢工文化,2021第12屆金漫獎,推薦語
【家的裂縫】
家的裂縫,也可能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這組作品帶我們穿過那些被家人之愛所掩蓋的傷口——家暴的陰影、手足的離散、被忽視的孩子與未被修復的關係。
- 《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謝忍翾、簡萓靚譯,大家出版,推薦語
- 《親密關係暴力:以愛為名的虐待與傷害》,瑞秋.路易斯.斯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著,馬可孛羅出版,2021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推薦語
-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周慕姿著,寶瓶文化,推薦語
- 《窒愛》,加布里埃爾.塔倫特(Gabriel Tallent)著,陳毓容譯,高寶書版,推薦語
- 《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著,自轉星球文化,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推薦語
- 《鬼地方》,陳思宏著,鏡文學,推薦語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楊双子著,寶瓶文化,2021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推薦語
- 《殤否》,矌生雨(Gene)著,台灣角川,推薦語
-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李雪莉、簡永達著,衛城出版,2018 Openbook年度好書・中文創作,推薦語
【藏在那些光鮮亮麗之下,菁英家庭】
-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藍佩嘉著,春山出版,推薦語
-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凱特.費根(Kate Fagan)著,高寶書版,2018 Openbook・美好生活書,推薦語
- 《獅子藏匿的書屋》,小島著,原動力文化,推薦語
-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著,鏡文學,推薦語
- 《子彈是餘生》,寺尾哲也 著,聯經出版 ,推薦語
- 《懸崖邊的學霸》,珍妮佛.華萊士 (Jennifer Wallace)著,謝宜暉譯,漫遊者文化,推薦語

















書評》沒有翅膀的人類,該如何獲得自由?讀《不馴之翼》
(本文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英國作家托爾金(J. R. R. Tolkien)在〈論精靈故事〉(On Fairy-Stories)提到,人類有一種渴望,是和其他生命建立交流(communion)。「Communion」一詞來自天主教語境,原意是分享聖餐,但在幻想文學中,那也意味著深層的意識共鳴。這揭示了幻想文學之所以重要,在於能夠做到寫實小說無法做到的事情,好比和美麗、令人敬畏的生物發展我們在現實中難以想像的關係。
➤與巨鷹相伴的冒險旅程
《不馴之翼》乍看之下是這樣的一部小說:在古老皇權與部落文化交雜的達沙王國,黎民百姓深受殘暴蠍尾獅的侵害,女主角伊絲特成長的農地也因一次蠍尾獅的獵捕,導致她失去母親與弟弟,更永遠與父親離心。
伊絲特因此想成為馭鵬師,和巨大的鷹鵬建立緊密的聯繫,一同狩獵蠍尾獅。聽上去既是少女踏上成為英雄的成長旅途,也是一名少女如何面對自身陰影的故事。
但另一方面,故事中的少女有個靈魂分身、心的另一半,也是使讀者心馳神往的神祕生物——那便是鷹鵬。比人類高大,展翼可以在地面投下寬廣陰影,鷹鵬還是蠍尾獅的天敵。少女必須訓練屬於自己的鷹鵬,才能完整她的冒險與成長。
➤奇幻世界中寫實的動物性
可以想見,少女與鷹鵬的關係會成為故事的主軸,故事中即是伊絲特與巨鷹札赫拉的關係。一般類似這樣的小說往往很難不將動物擬人化,或者賦予動物強烈的人性,以至於動物的角色經常會像是一種更理想的人類型態,而忽略或減少其動物特質。然而本書卻將鷹鵬的野性、原生態描寫得極為真實。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是一部「寫實」的小說,並非因為我覺得裡面的幻想設定不足(雖然也確實沒有魔法),而在於作者對於如何訓練鷹鵬,有著高度嚴謹的描寫與設定,更對人類和鷹鵬各自的場域嚴格區分。
譬如角色並不乘著鷹鵬遨遊天際,享受真正起飛的快感。或許過往的奇幻小說主角能夠騎乘龍、鷹馬或會飛的獨角獸,但很顯然本書不是那樣的小說。如此設計除了讓伊絲特與札赫拉的關係更顯平等,人類不需要「騎乘」動物來證明其力量,也讓敘事視角得以在有限的範圍內呈現情節,在絕望處更顯絕望,刺激處更顯刺激。
此外《不馴之翼》不以過於繁複的神話體系建構世界觀,作者只為了鷹鵬創造神話,大英雄拉卡和鵬之女王結盟,這才發展了馭鵬術。如此已能帶出鷹鵬的不可思議與文化地位。
儘管如此,作者依然在鷹鵬的動物性上有著絕佳描述。鷹鵬是野獸,牠們對人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或溫情。鷹鵬想要獵殺,想要吃食,甚至會在角色遭遇困境時感到「很有意思」,沒有提供幫助的意圖,因為不理解人類需要幫助,這就是動物。
➤禁錮之愛,愛之不得
伊絲特的馭鵬過程幾乎就像人類與動物關係的一段縮影,伊絲特愛札赫拉,但她也說:「如果你愛的是猛獸,你只能將牠禁錮。凶獸不會反過來愛你,你也就不必像在兩情相悅的關係中那樣心懷內疚。」伊絲特比許多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類看得都要透徹。
然而這不免使我在閱讀時不斷思考:「是什麼讓鷹鵬在起飛後,願意飛回來?是什麼在地面繫住鷹鵬的心?」
作者沒有濫情地寫出「是人」,因為伊絲特自己都不確定。她患得患失,不認為札赫拉會為了自己放棄一整片天空。我想這是本書最使人著迷的地方,伊絲特與札赫拉有著深刻的羈絆,伊絲特深愛札赫拉,而札赫拉的無法飛離,或許源於受人類訓練時養成的習慣,也可能是為了食物,牠沒有意識到,自己隨時能夠離開。
但對我來說,札赫拉實際上象徵著伊絲特自己。札赫拉無法離開馴養牠的人類,就像伊絲特也無法離開她的執著、她的人性以及社會規則。
最明顯的一點展現在,伊絲特和另一位馭鵬師娜思敏前往參加王宮的宴會。伊絲特在這段劇情中生出了嫉妒心,但她也需要壓抑這份情緒,因為娜思敏和她的鷹鵬阿扎被選為王家鵬園的代言人,和王子一同前往各地展現鷹鵬的力量。這是政治性的策略,也是伊絲特必須妥協的現實。
伊絲特此後將目光完全聚焦在札赫拉身上,比過去更為熱切,那是她更深沉地凝視自己,並在追逐、戰勝陰影的旅程中一次重要轉折。
➤自由始於分離與失去
幻想文學裡總有邪惡野獸,《不馴之翼》的蠍尾獅既是嗜吃人類的可怕惡獸,也是伊絲特的童年陰影。最後被伊絲特殺死的蠍尾獅,原本因異色瞳被認作造成伊絲特幼時一家悲劇的罪魁禍首。而要戰勝陰影,就是讓代表自己的札赫拉獵殺蠍尾獅。
然而死去的蠍尾獅是懷孕母獅,使伊絲特瞬間意識到,蠍尾獅也有自己的生命循環,蠍尾獅也是自然生態系的一部份。懷孕的蠍尾獅之死,對應伊絲特最初被殺害的母親和弟弟,伊絲特也成為了殘忍獵捕的那一方。
我們或許總是可以說,人類也有殺戮的天性,而且相比魔獸有過之無不及,整本書裡鷹鵬都代表了馭鵬師的一部份自己。札赫拉不僅象徵伊絲特,也象徵她的希望、恐懼、憤怒和陰影,抑或是她更高層次的自我。當札赫拉殺了蠍尾獅,牠不僅僅要追尋自由,還有和另一生命體真正產生關係的可能性,以至於最終札赫拉離去的原因,和伊絲特獲救的原因似同。
札赫拉美麗、強大、令人敬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伊絲特無疑也是美麗、強大、令人敬畏。伊絲特看著札赫拉,而札赫拉最後看向天空……不,是看向另一隻鷹鵬,意味著伊絲特需要從寄情札赫拉的狀態脫離,看向身邊的人。一如和伊絲特年齡相仿的馭鵬師達瑞斯,兩個著迷鷹鵬而無法看見彼此的人,最終必須在失去鷹鵬以後才能看見對方。
因此故事的結局對我來說是完美的,伊絲特完成了她克服陰影的旅程,她與札赫拉的關係從互相禁錮轉化為成全與感謝,這也是她和自我的和解、心靈的最終解放。伊絲特使我們知道,沒有翅膀的人類,也能藉由理解與想像他者的羽翼,真正獲得自由。●
Untethered Sky
作者:芳達・李(Fonda Lee)
譯者:陳思穎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芳達.李(Fonda Lee)
黑帶武術家,喜歡動作電影,也是獲獎無數、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的小說家。她以「碧骨傳奇三部曲」(Green Bone Saga)聞名,包含長篇小說《翡翠之城》、《翡翠之戰》、《翡翠傳承》,以及前傳中篇《翡翠鎮的玉匠》和短篇集《玉之碎片》(書名皆為暫譯)。此外,她亦著有奇幻中篇小說以及多部青少年小說,也和李小龍的女兒Shannon Lee合著《Breathmarked》duology。
她曾經榮獲世界奇幻獎、軌跡獎,並六度榮獲加拿大科幻奇幻最高榮譽「極光獎」,同時多次入圍雨果獎、星雲獎、以及奧勒岡圖書獎(Oregon Book Award)。她的小說屢獲專業媒體星級好評,並多次入選《NPR》、Barnes & Noble、Syfy Wire等「年度最佳書籍」榜單。《翡翠之城》已被譯成15種語言,入選《時代》雜誌「史上百大奇幻小說」,並獲得電視劇改編。
本作《不馴之翼》以輕盈的規格描繪出宛如史詩奇幻的豐富世界觀,榮獲加拿大科幻與幻想文學最高榮耀「極光獎」,入圍英國奇幻文學獎、星雲獎最佳中篇小說,獲得《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科幻與奇幻作品選書、《Slate》雜誌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圖書館協會 RUSA 閱讀書單最佳奇幻小說。
閱讀通信 vol.357》決定速度的,是眼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