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51在歷史縫隙中窺視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暗房與光
曹開、明哲等著,向陽、陳允元選編,雙囍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這套以「白色恐怖」為意象標的詩選集,在定義主題、框架作者與辨識歷史時,可想見有其難度。然而因著「詩」的特性,對於歷史的再現與詮釋,則不同於小說或散文選,似乎在史實以外,更保留了象徵、感受、失語、密碼,也延展了歷史的定義與線索。【內容簡介➤】
●我,91歲依然熱愛學習
在生活、旅行、互助當中,找到想做的事,快樂去做,就能安心自在
やりたいことの見つけかた:89歳、気ままに独学
若宮正子著,李欣怡譯,經濟新潮社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活到老,學到老。不知道該學什麼,就去自助旅行,千萬別跟團!或去學小時候想學的樂器,不用有壓力。也可以重溫一下數學,看一頁撕一頁,超有成就感,紙本太好用!不然開始學設計App,若宮阿嬤掛保證:我行你也行!【內容簡介➤】
●長路
La Route
馬努.拉瑟雷、戈馬克.麥卡錫(Manu Larcenet、Cormac McCarthy)著,陸雲枝譯,木馬文化,95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這部圖文作品以視覺圖像重新詮釋同名經典,卻迸發出驚人的創作能量與獨立性。原著中近未來、壓抑、黑暗的氛圍,在此作中以細緻、多重層次的黑與細節,更加深化其震撼性。每一幅分鏡中的完整視覺宇宙,亦創造出高度藝術性,其自身也將成為經典。【內容簡介➤】
●烏克蘭請記得我
戰爭中的證言
Ukraine: Remember Also Me: Testimonies from the War
喬治.巴特勒(George Butler)著,杜蘊慈譯,天培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獨
作者在俄烏戰場第一線帶回的報導圖文,忠實傳達在破碎時刻、語言與生活中的重要證言。在紀實以外,亦傳達出超越現實的人性關懷,贖回在戰爭暴力下被壓抑的情感與想像。書中收錄的圖像筆觸輕柔,卻帶有強大的抵抗能量,也深深撫慰一個倉皇不安的時代。【內容簡介➤】
●穿上人字拖
林佳樺著,有鹿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散文集以「人字拖」的體感意象貫串全書,從面對「母語」的失語結巴、成長過程不適的身體記憶,到女性身分(少女、母職、教師)的多重扞格,這些族群與性別等意識形態層次的問題,在在也是身體的問題。就如穿上人字拖雖然有其解放感,也同時難以長途行走、無以為繼,諭示一種複雜的生命節奏,也正視身體感受。【內容簡介➤】
●長城外的造反派
漢族青年眼中的內蒙古文革與民族屠殺
A Chinese Rebel beyond the Great Wal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Ethnic Pogrom in Inner Mongolia
程鐵軍、烏.額.寶力格、馬克.塞爾登(TJ Cheng、Uradyn E. Bulag、Mark Selden)著,程鐵軍譯,八旗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這部稀有而特別的調研報告,除了首次披露的諸多內容之外,更提出一個謹慎幽微的觀點:文革中對蒙古族的殘酷迫害,未必是種族滅絕,卻是迫使服從的「政治滅絕」。書中尚有不少諸如此類的精彩思辨,不僅令人激賞,也為來日的轉型正義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內容簡介➤】
●間隙
高妍著,臉譜出版,1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當代台灣各領域的青年創作者中,有著過去世代少見的、熱切直面台灣歷史的創作慾望,高妍是旅外、圖像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一人。延伸前作的時代感、生活感,這部四冊一套的漫畫依舊鑲嵌在作者的個人經驗感受中,以內在的成長映照外部社會事件,記錄下特定世代的歷史感與記憶。在共感中尋求安放不安與疑惑的可能,是青年世代回應歷史的方式。【內容簡介➤】
●基礎建設全圖解
Engineering in Plain Sight: An Illustrated Field Guide to the Constructed Environment
格雷迪.希爾豪斯(Grady Hillhouse)著,林東翰譯,行路出版,12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益
清晰的插畫和扼要解說,攤開現今生活中種種大型部件的結構和原理。無論是雪隧、電廠、基地台,或是衛星、下水道,工程小白如你我都可得到對不明所以的日常設施一目了然的機會。既有助於安心踏實過日子,也是關心公共建設與參與議題討論時的大補丸。【內容簡介➤】
●葛莉蕬的安安
蕭詒徽著,啟明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不分篇、無主題、連續9萬字的散體文字,讓這部作品成為一個異質空間。作者練了一部功,讀者做了一場夢。書中的文字以「反」的姿態有機生長、但不蔓延,以任何類型加以定義都讓人困惑、但其自身即是一種類型。精巧的裝幀與書名背後的典故又是另一種調味,在咀嚼自由推進的文字時,有著極佳的口感與手感。【內容簡介➤】
●離亂經
陳滅著,二〇四六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部寫給離散亂世、城市身世的史詩作品。在反覆辯證如何安放心靈的過程中,城市的物質性、流轉的季節性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承載時光的灰塵、繼承創傷的大廈、懸念般的山雲與歷史的渡輪,都能輕易指認香港的身世,也能讓離散的夢有所憑依。【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不馴之鷹
書評》前往死蔭的智慧——讀庸.佛瑟(Jon Fosse)《閃光》
初讀《閃光》這本書時,我們會發現整篇小說的基底建立在一個開車者的瀕死體驗——遇到一個發光體、如同幻影般的父母、赤腳黑衣人。這些存在引領著主角,「照亮了那呼吸著的虛無」,帶著他前往死蔭之地。
Jon Fosse對於死亡母題的探討可以從他的成名作《Septology》的敘事者Asle來談起:他在無止盡的敘述之中(Jon Fosse完全沒使用句號)尋求上帝為何將真理隱藏,Asle認為:「上帝通過隱藏來顯示自己」。《Septology》和《閃光》都以第一人稱敘述者的瀕死作為結束,而死亡是一種語言的臨界點,所有的敘事與記憶都不夠用,只能以類似合唱的方法,將散亂的思想和詞語組織起來。
然而,《閃光》中對於死亡的看待卻完全相反,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見更多關於自我的懷疑、存在的不確定、甚至是對語言的放棄。也許我們有兩個觀念可以作為切入點:
一是卡夫卡式的開頭,主人翁在毫無解釋的狀況下遭遇事件,對自己的動機感到困惑,不停在尋找答案;而卡夫卡的高明之處在於,讀者可以在閱讀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最終還是會發現,我們永遠找不到一個決定性的答案。
《閃光》的主角就是如此,連他自己都不明白,那天晚上他為什麼開車,為什麼走上通往森林的道路,導致輪胎陷在泥巴裡。他越來越不確定什麼是真實的。他下了車,跌跌撞撞地穿過一片厚厚的積雪森林,起初他只是不想被凍死,但他越來越發現,自己的本能正在尋找其他東西。他說服自己是在尋找其他人,在黑暗中,他反而越來越豁然開朗。
二是柏拉圖在《理想國》(卷七)中的「洞穴寓言」,而Jon Fosse對於發光體、閃光、天使的意象,正是對柏拉圖寓言的顛覆。簡單來說,洞穴寓言其中一個重點在於呈現「人類需要尋求真理」:有一群人被鐵鍊束縛在一個洞穴深處,在他們身後有一籃籃篝火,火焰在他們前方投射出陰影,讓他們能看到各種影像的倒影。這是他們在洞內唯一能看到的東西,所以,對他們來說,真理無非是影像的陰影。但是,如果他們能掙脫鎖鏈,他們可以走出洞穴,看到太陽、顏色、一個全新的世界。
人們常常會將這個寓言的重點擺在影子上面,但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光的來源與啟迪,也許比我們看見的東西更重要。例如,陽光不也是另一種篝火,光線將訊號帶給視神經與大腦,讓我們看見物體輪廓?所以,在Jon Fosse的邏輯中,現實生活是一種洞穴,而瀕死的光芒帶給我們的體驗,是另一種太陽,帶我們進入一個陽光明媚的未知世界。
在書中,讀者可以發現,敘事者身處「黑暗的樹林深處」,待在無法感知的陰影之中,所有的理性和理解都不足以讓他逃離,甚至是主宰自己的感知。然而,現實卻從這種無法感知、不理性的黑暗中浮現出來——敘事者不停地自我發問,但完全沒有問號(與《Septology》相反)。我們可以將這些沒有問號的自問,視為一種啟發式(heuristic)敘事——並非丟出問題就跑,而是在發問的途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我們能看到敘事者不停地在森林中「發現」與「確認」父母、發光體、赤腳黑衣人的存在。在叨叨絮絮之間,不斷確立自己的在場(presence)——不僅是物理存在,而是精神或心靈層面,生命意義的在場。而那如同幽靈的發光體,是敘事者早於發掘自我之前,第一個在場的東西。當敘事者模模糊糊,不知道自己是否發生甚至已死的時候,這個閃爍的白色存在喚起了他對於存在的狐疑,甚至敘事者對著發光體提出質疑:你是在跟隨我嗎?而它回答:「我沒有跟隨你。我正與你同行。」
至此,Jon Fosse在這本書的母題才真正顯現:真正的啟蒙(Lumière)並非來自外部的光這麼簡單(例如日光與人造的燈光),而是來自內部的黑暗——人必須先知曉、追求、理解體內之暗,才能接受外在光芒,啟迪明智,讓光與我們一起同行。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很簡單,就是死亡罷了。
而父母,也許是人們體內最原始的黑暗。父親心不在焉,幾乎沉默,而母親則充滿樂觀。但他們也無法幫助他找到出路,甚至開朗的母親認為主角的結局「就是這樣的」,與主角最後失去了呼吸,暗示他可能沒救了。這段瀕死的過程就如同誕生,在黑暗之中,我們脫離了母體,努力往光縫擠去。
而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逐漸離我們而去,那又是另一種死。好像只要了解了這點,死亡就並不怎麼可怕。因為到最後,父母都會在死蔭之外,等待我們蒞臨。我們會攜手彼此,一起踏入那虛無。這也是這本書中的發光體,積極想要傳達的事。●
Kvitleik
作者:庸.佛瑟(Jon Fosse)
譯者:陳信宏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庸‧佛瑟Jon Fosse
挪威作家、劇作家、翻譯家
21世紀貝克特
挪威史上劇作上演次數僅次於易卜生
1959年出生於挪威豪格松(Haugesund)。從小在挪威西部的斯特朗德巴姆村(Strandebarm)長大,是一位「西挪威人」(Vestlander),與群山、峽灣、大海,以及當地人獨有的思維方式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佛瑟著作等身,創作類型廣泛,包括小說、詩集、童書、散文與劇本共有70多部作品。2003年獲法國頒授「國家功勳勳章」騎士勳位;英國《每日電訊報》評為全球百大在世天才第83名;2011年起,獲得格洛登(Grotten)的居住權──位於奧斯陸王宮園區內。該住所授予對挪威藝文有卓越貢獻者,居住權由挪威國王親自頒布。
2023年的中短篇小說《閃光》,如獨幕劇將漫長人生化約為短短一瞬的靈光頓悟。7歲時,他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意外,命懸一線。當時看到一道閃光,感受到平靜美好。他回憶道:「這段經歷從根本上改變了我,也許也因此讓我成了作家。」
閱讀通信 vol.357》決定速度的,是眼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