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50品味多樣人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死亡可以是溫柔的

郭強生著,天下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長年的照護,彷彿在一遍遍品嚐死亡——那道未曾注文卻被端上的菜餚。父喪之後的回望,又如反芻,一點一點從腹中掏出記憶與情感。然而面對至親,郭強生仍溫柔俯身,娓娓道出情節與心境,描摹人對親情與肉身的眷戀,如何在醫療現實中交纏、碰撞,終至化為對生命的譯註。這趟落入凡塵的生死旅程,如頌缽餘音,悠遠震入那些也曾與生死交手的你我心底,深切而靜謐,帶來沉澱後的療癒。【內容簡介➤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安娜.方德(Anna Funder)著,徐立妍譯,黑體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歐威爾越挖越多的黑暗面,他老婆艾琳心甘情願的不甘願,加上作者當代女性的日常突襲,構成了這部三棱鏡般的犀利傳記。不同時代、不同位置的觀點飛劍過招,精彩熱鬧,厚重扎實,讀來卻輕輕巧巧。令人無從辯駁的翻案之作。【內容簡介➤

暮色

Crépuscule
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著,林佑軒譯,木馬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小說有著克婁代一貫對於時間與視覺的精湛呈現。暮色將至時發生的謀殺事件,開啟一段類型敘事,包裹敏感的政治神經。巴爾幹半島上位於20世紀初奧匈帝國邊緣的平靜小鎮、及其永無止境的冬日,諭示前方不過是一個衰落帝國鏽跡斑斑的齒輪,推動一部盲目的機器運轉的政治寓言。小說語言圓潤感性,翻譯之後也無損原文的氛圍,煞是好看。【內容簡介➤

時光庇護所

Time Shelter
吉奧基.戈斯波丁諾夫(Georgi Gospodinov)著,李靜宜譯,寂寞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時光庇護所」像是人生最好的解藥,阿茲海默者可以找回記憶,一般人可以往日重現,甚至人民也可以公投回到最好的年代。作者精雕細琢的華美過去,或許也是人類一再重蹈覆轍的最大誘因——不是因為眷戀,而是不斷更新的集體失憶。【內容簡介➤】.

即使某天忘了你

いつか あなたを わすれても
櫻木紫乃 著,MIKA OZAWA繪,盧慧心譯,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部三代女人的繪本,乾淨得像還沒上表情的素顏,靜靜看著記憶的消逝、不同代女子的相互較勁、從黏稠的家人退回到清爽的人與人。極簡的構圖接得住各種情緒,滿滿都是理解。人生很快,幾頁就過完了。【內容簡介➤

廣島

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故事
Hiroshima
約翰.赫西(John Hersey)著,李仲哲譯,二十張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這本書寫在廣島原子彈爆炸當下,美國記者記錄原爆當時日本的醫生、牧師、裁縫店女主人等當地居民的證言,更於1946年《紐約客》雜誌專題刊出。這批報導在彼時震撼世界,也撼動美國軍事行動的正當性,更開創了新聞寫作的典範。在越過80年時空,歷史已被多重詮釋與完整揭露的當下,讀來仍讓人震撼難息。【內容簡介➤

家鎖

華人家庭這個巨獸
譚蕙芸著,春山出版,49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移民與回流、面子與家醜、小康與崩壞、疾患與藝術,作者直視原生家庭有如詛咒般一再滅頂,精準揭露了華人之家普遍的扭曲。然而淚眼中自有一股跳開來的幽默,雖然讀得揪心,卻也清爽流暢,這更令人動容。原來你我也是在這樣的張力系中長大的。【內容簡介➤

我生命中的五感滋味

全球慢食教母的味蕾啟蒙與非典型廚師的養成
Coming to My Senses:The Making of a Counterculture Cook
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著,葉品岑譯,二十張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二戰之後「速食」文化興起,一直到70年代有了本書作者華特斯提出「慢食」理念,從日常飲食端開始修正工業化、資本主義化生活帶來的諸多問題。因其時代特殊性,這本回憶錄亦映照了當時最有力的口號「個人即政治」,如何在性別政治以外影響一個時代的理念與精神。而華特斯的諸多遠見,依舊是我們當下生活的重要指引。【內容簡介➤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Un verdor terrible
班傑明.拉巴圖特(Benjamín Labatut)著,葉淑吟譯,商周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近來有不少以世紀之交的科學論爭、暗黑歷史、人物軼事為主題的非虛構與虛構交織的寫作,這本絕對是其中的佼佼之作。作者以哈伯、史瓦奇、格羅騰迪克、海森堡、薛丁格等五位共享才智與瘋狂的科學家,以及他們開創的劃時代知識如何與毀滅並存為基底,融入歷史文獻、回憶錄、散文和小說敘事,譜出一部讓人著迷又不安的精彩作品,更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內容簡介➤

與路共生

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
CROSSINGS: How Road Ecology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Planet
班.戈德法布(Ben Goldfarb)著,鄧子衿譯,天下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此作立意別出心裁,結合基礎建設與生態演化,深化「路殺」(道路成為動物殺手)這項社會問題。不只停留在道德論辯,更回顧自馬車時代到當今交通網的普及過程中,道路如何改變生態景觀,導致棲地破碎化,讓人思考與動物共生的急迫性。【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金漫獎 漫畫新人獎》恐怖的世界,讓人想逃又眷戀:漫畫家六牧、卓芭子與藥島,自由大出逃

2025年金漫獎新人獎入圍名單揭曉,六牧《九號天鵝》、藥島《器官拼圖》、卓芭子《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三部作品脫穎而出。

六牧《九號天鵝》描繪優雅而帶有神祕色彩的科幻故事,展現細膩的敘述與藝術感的畫面結構;藥島的《器官拼圖》以日常與奇想並置的11個恐怖短篇,探問身體、記憶與人性;卓芭子的《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則以輕快戲謔的筆調,描繪喪屍末日狂想,讓人耳目一新。

三位漫畫家分別展現了多元的風格與主題,構築出新人獎競逐的豐富面貌。在評論肯定與讀者支持的雙重推動下,今年臺漫界矚目的新星一字排開,令人期待。Openbook閱讀誌邀請三位入圍選手共聚一堂,暢聊關於末日、關於期盼,還有關於漫畫創作的種種。

➤自虐式解剖心魔,末日感來自一種無力

《九號天鵝》講述複製人奇歐,其存在看似只是做為可替換的零件,為了延續一位天才太空人已消逝的生命。在這樣的命運下,奇歐如何去體會他與世界的連結,以及如何去看待自身的存在?《器官拼圖》11個短篇,能看到藥島以解剖方式去深入9個出發自日常,卻狂奔向恐怖奇想的精采思路。而今年最閃亮的《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描述瘋狂想紅的youtuber腦哥和他的助手小白,在僵屍末日中,捉到了僵屍化的搖滾巨星的Mr. J,便決定利用Mr. J的昔日名氣來大蹭一波流量,展開一場腦洞大開、爆笑又嚇人的末日冒險。

三部作品不約而同充滿末世、悲劇但又微微有光的氛圍,讀來皆有些戰慄,敘事間卻都有對人性、對社會百態與時下現象有深層的反思。一聊之下,三人平時的消遣不離漫畫、驚悚劇、恐怖小說、恐怖遊戲,還有,最大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自虐地設法在創作裡,把最害怕的東西一點一點畫出來。

「我一直覺得外觀可怕的東西,反而比較能夠信任。看到太光鮮亮麗的東西,我會有點怕。」藥島被問到為什麼要畫恐怖元素時,這樣說明道。

「我的話,可能是一種想要抒發的心情,想把一些很難過的東西包裝起來,希望它能夠比我現實中的經歷還要更美好,作為逃脫。」六牧則說。

藥島也同意道:「把各種死法包裝起來,好像就可以接受了。因為如果你預知這件事會發生,那它或許就不會發生,就算在你預期的狀況下發生了,也就不會那麼可怕。我最近有在構思一個故事,就是主角從小到大會一直夢到自己的各種死法,而這些夢境也塑造了他。」


藥島《器官拼圖》〈幻肢〉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藥島《器官拼圖》〈某處起火了〉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我們就是這樣的死漫畫家」

於是我們的話題一開始就三句不離死亡。

「以前好像死亡這個概念很重,不管是名人的過世或是自己身邊的人過世。」卓芭子有感而發地說:「但近幾年,網路媒體的資訊那麼多,很常看到可怕的社會事件,但過後大家很快就不討論了。也就是說,死亡事件被很多其他資訊弱化了,弱化到最後甚至還變得有點好笑。好像死亡不再是多麼嚴重的事情,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沒事。所以在創作上,我就會想去探討,例如小白因為是Mr. J的粉絲,所以對於Mr. J變成僵屍這件事是非常在意的,但網路上的民眾只是當作一件很好玩的心情在看待。我覺得這是一種集體的精神麻痺。」

透過一心只想衝流量的Youtuber腦哥透過凌虐自己和僵屍來滿足敲碗觀眾這樣的情節,卓芭子選擇用黑色喜劇的方式表達現代人面對死亡事件時的輕佻。

針對《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的喜劇形式,藥島也同意道:「因為現在就是啊,就算你用沉重的方式表達,好像也無濟於事了。」

「就是這種無力感,讓我們一直畫這種作品?」卓芭子替大家總結。

「我們就是這樣的死漫畫家。」藥島加碼道。

➤就算世界毀滅,還是要扶老太太過馬路

「比起生命,現在大家好像覺得自己的心情更重要。」卓芭子繼續說明自己的末世感來由,「別人苦痛都也只是一堆零跟一的資訊而已,海量的資訊把我們洗成了這樣的人。例如有人受到不當對待,在網路上發文尋求關注,那貼文下面的那些少少的數字就像是在告訴他『我們不在乎』。」

不同類型的大量資訊交雜在一起,導致現代人認知失調。「同理他人的機制好像就這樣壞掉了。一個悲劇事件如果被強調,說不定還會被說是炒作。」卓芭子說。

總是穿著一身黑的藥島,這時卻熱血地說:「我的克服方式就是,虛擬世界的無感就放過了,但是在現實世界裡,能夠付出的同理就盡量做。例如就算世界毀滅,我還是應該要扶老太太過馬路。〈某處起火了〉大概就是這種心情,有個怪人,說他想要去救火,結果後來以為沒事之後才看見新聞在報導火災,但來不及了。」

「我很喜歡這個怪人的角色,他太異類了。而且那種單純的熱血很可愛。」卓芭子說:「 Mr. J的話,到目前為止比較像一個物件,用來讓其他兩個角色發生事件,我還想知道可以把他弄到什麼程度。因為是虛構角色嘛,所以被利用來盡情探討議題不是正好嗎?不過也因為經常太過火了,就被編輯踩煞車。」

對於書中的角色好像被殘忍對待,六牧認為:「我覺得我們是想要去感受生命的韌性,我們會好奇角色到最低的狀態時,要怎麼觸底反彈。所以我們可能會設計很多關卡、困難,但是在某些時刻,這角色他有機會做某件事情,導致他之前的悲劇有巨大翻轉,去掙脫。那個瞬間,作者也會很開心。」

三人都覺得,就算是在看一齣悲劇,自己還是會期待最終會有救贖。「會希望就算磨到剩下最後一點點,希望還是在的。」卓芭子說。

「〈國宅出租〉那篇,原本的結局是想讓女主角逃出來的。然後她和阿伯一起看日出,打電話給媽媽說要回家了。」藥島想起,「但最後覺得那樣不對,沒有記憶點,而且也不合理,那樣的國宅,應該逃不出來。」

「但那種衝突的餘味的確讓故事比較有厚度。」六牧表示。

「而且國宅也不是很壞的妖怪,只是想要生存下去而已。」藥島說。

「我也覺得〈國宅出租〉前面一開始很恐怖,但後面就帶入人的情感。」卓芭子也同意。

關於故事結局的安排,六牧說:「讀者對《九號天鵝》的故事結局有兩派。有一派讀者覺得它是好結局,我其實自己也覺得這個結局是偏好的,因為奇歐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心裡面的出路。但另一派讀者可能會很在意他再也沒辦法回到地球這件事情。我覺得讓讀者去定義,也是很有魅力的。例如〈國宅出租〉的結尾,讀者可能會猜想角色最終是幸福還是不幸,這樣的參與感很棒。」

開放式結局似乎是三人共同的偏好,而對於尚未完結的《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無論是讀者,還是現場的三位漫畫家,都抱有許多想像。「如果《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最後停在Mr. J將醒未醒的時刻,我應該會很崩潰。」六牧玩笑道。

「說不定是小白會先崩潰。」卓芭子推測。

「說不定Mr. J醒來的話,會比較同意腦哥的做法,而不是小白。」藥島腦洞大開的說:「因為他是明星嘛,他也知道流量的重要,反而覺得小白不應該保護他。說不定他會說:『這數字完全不行啊,要更澈底的玩弄我才好』。」

「嗯,走向完全變了呢。」卓芭子默默表示。


卓芭子《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CCC追漫臺》提供)


卓芭子《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CCC追漫臺》提供)

➤各彈各的調,臺漫之路值得期待

聊到三人截然不同的作畫風格,六牧率先形容道:「我覺得用音樂來比喻的話,卓芭子老師的漫畫很像搖滾樂,藥島老師很前衛音樂,還有一點電子樂,我自己的話,可能是三到四人的室內樂。我們能夠用這種不同的調性去創作有一點末世的作品,風格又很不一樣。但是如果說有什麼很類似的內核,可能是冒險吧!或許也很爵士?」

「我覺得我還在摸索我的風格。我以前都畫同人誌,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我也曾經學過那種比較歐美的塊狀畫法,但覺得那樣的畫法在敘事上有點受限。因為風格和敘述要融合,才能有很好的呈現。我很喜歡藤本樹的敘事方法,還有他如何和畫風完美結合,能夠很直接的把醜的部分也呈現出來。」卓芭子分享道。

藥島接著說:「我覺得我會畫成現在這種點描風,可能是因為漫畫啟蒙是墨必斯。他的表現手法就是從線、線段,線加點,到點點點,去呈現陰影。因為被這個手法吸引,所以就試著用這個方法畫。我也喜歡法蘭西斯.培根和盧西安.弗洛伊德的版畫那種線條,加上我沒辦法憑空想像畫畫,要看實體才畫得出來,所以就走寫實風了。我在剛開始畫漫畫的時候一直卡在要如何在寫實的臉孔跟漫畫的臉孔之間取得平衡。因為如果一張臉孔太寫實,讀者沒辦法投入,太日漫的話,又會陷入某種既定印象。現在算是有找到一個平衡點。」

「我還以為是因為你說你其實很害怕死亡,那樣畫會讓你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好像在畫禪繞畫。」六牧揣摩道。

「多少也有啦!」藥島不否認。

「我覺得我沒有很系統性地去學習,我畫圖的時候很喜歡光影照射物體的輪廓。後來我發現我其實很著迷於形狀跟觸覺,我很喜歡塊狀移動產生的韻律跟節奏感,在畫圖的時候我很享受這件事情。我希望畫技可以愈來愈好,像兩位老師這樣,可以慢慢地把觸覺也加進這個色塊的移動裡面。」六牧說,她在漫畫上希望可以追求簡潔的色塊,同時加入觸覺的複雜度。

「我覺得高野文子《巴士四點見》就是我覺得簡潔的最完美的狀態。」藥島說,「好希望能夠畫得像她那樣。」

臺漫發展至今,風格難以定義,每個漫畫家都有自己的美感偏好和技術養成,這種多元性,或許正是臺漫正在健康茁壯的表徵。

六牧希望臺漫漸漸讓每個人普遍感到驕傲,像珍珠奶茶一樣,甚至看到國外的優秀作品,也能馬上聯想到一些同樣優秀的臺漫作品。卓芭子希望有愈來愈多人加入創作漫畫的行列,產出許多作品能跨域發展,例如影劇,讓更多人關注到。藥島認為補助和獎項的舞臺,讓更多人有辦法投入創作,也能對家人給出一點交待,是個很好的走向,也希望愈來愈多讀者因此喜歡看臺灣漫畫。喜歡收集點子的藥島,則想像如果有個平臺可以讓大家一直放各種腦洞大開的短篇,一定會很精彩。


《九號天鵝》©六牧 Greamo 2024


《九號天鵝》©六牧 Greamo 2024

➤漫畫讓人欲罷不能,金漫獎加油!

對三位創作者來說,漫畫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六牧表示:「影片的時間軸,看的人只能被動接受,但是漫畫作品,讀者的觀看可快可慢。如果我們希望讀者在某處佇足,就要像孔雀一樣想盡辦法吸引讀者。這種互動、平等的感覺,在創作時絞盡腦汁想要吸引別人的遊戲感,是讓我很著迷漫畫的原因之一。」

卓芭子也認為,能夠在紙頁上呈現讓讀者完全沉浸的畫面,是漫畫功力高深的表現。「漫畫是一系列靜態的畫面,例如龍幸伸的《膽大黨》漫畫,有一些很美的跨頁,你可以看出漫畫家傾盡全力把他的情緒和想表達的所有東西壓在那個紙面上,那超高畫技,會讓讀者想停留非常久,我覺得這就是漫畫很美的地方。就因為漫畫的呈現方式很單純,有很多空間要讀者自己去想像──聲音、氣味、色彩……主角的汗珠飄在空中的瞬間、好像聽見籃球場上的聲音……漫畫家像通靈人一樣把讀者的靈魂用畫面召喚出來,在那一瞬間讀者會忘記自己只是在閱讀,真的很不簡單。」

「例如大友克洋的《童夢》,就可以使用很少的狀聲詞,可是用畫面讓人感覺到空間的遼闊,好像聽到回音……」藥島馬上又想到一位自己崇拜的漫畫家。「我也覺得看漫畫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往前翻也可以往後翻,讀者不受時間軸的限制,就像第四維度的人一樣。這個體驗就和看影片很不一樣,又因為有畫面,所以和小說也很不一樣。當讀者隨心所欲前後翻閱一本漫畫的時候,可能又會各自看到不同的意象。我在畫〈Rest in Pieces〉的時候就想拋開漫畫格式,用一個全景、一張臉、一個全景、一張臉這樣反覆的方式呈現屍體變成骷髏,然後又復活的過程。我想去嘗試漫畫還可以做到什麼,這種排版讓讀者可以兩張兩張比對著看,好像只是一個個畫面可是又還是有敘事。」

➤美術系的卓芭子、學設計的藥島與念文學的六牧

如果深入想畫漫畫的本心、最單純的創作欲,六牧還想挑戰戀愛喜劇,因為覺得是自己最不擅長的類型,想學習喜劇的精準節奏。卓芭子對80年代的流行文化很感興趣,藥島則會想要畫情色。而假設哪天不畫漫畫了,六牧想要開飯糰店,卓芭子想試試編劇,藥島想要當老師或是設計桌遊。

最後,六牧想感謝一直有在寫書評的讀者,希望金漫獎的持續舉辦可以讓這些為愛付出的讀者,得到某種回饋感。

「入圍的作品都值得讀,讀後感好的壞的都很珍貴。」藥島也說。

「讀後感也都是養分,看到讀者回饋讓人很感動。」六牧補充。

卓芭子則希望金漫獎可以得到更多出圈的關注,「像金曲獎、金鐘獎那樣,例如和Youtuber合作報導、或是有更多相關產業投入、推廣,就更好了。」

卓芭子、藥島和六牧在晚餐前一同邊走邊聊,傍晚斜下的日光裡一種魔性籠罩,美術系的卓芭子、學設計的藥島和念文學的六牧其實是三個很不一樣的創作者,但在漫畫之下,他們既是競爭者也是戰友,言談裡有較勁也有互相扶持。在這樣的張力中,臺漫的活力與幹勁閃閃發亮,末日氛圍裡的我們還是充滿希望。

➤同場加映:靈魂拷問!快問快答十題

𒂭用一句話介紹這次入圍新人獎的作品……𒂭

  • 六牧:《九號天鵝》是一部以科幻外皮包裹的親情故事,同時也是一部自我追尋的故事。
  • 卓芭子:《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是一部兩人一屍在臺灣的末日之旅。
  • 藥島:《器官拼圖》是一本「點子漫畫」,裡面有超多怪物、超多器官,然後畫超久。

𒂭作品裡,自己最滿意的部分──𒂭

  • 六牧:倒數第二幕,安德用手表演天鵝即將起飛的畫面。
  • 卓芭子:我喜歡畫很混亂的場面!(六牧在此表示,自己最喜歡喪屍嘗試突破鐵窗的畫面。)
  • 藥島:書裡所有的角色都沒有名字。這意外成為故事基調的立足點,讓我自然而然採用某些特定的敘事方式。

𒂭最常收到的讀者回饋?𒂭

  • 六牧:「很惆悵」,還有也常聽到「文學性」跟「詩意」這幾個詞吧。
  • 卓芭子:「很意外」、「沒有想到」、「很有趣」。
  • 藥島:「好像伊藤潤二」。(眾人大笑)

𒂭對作品感到共鳴的讀者是……𒂭

  • 六牧:可能是特別容易被人物之間的平等性、互相尊重的關係打動的讀者吧。
  • 卓芭子:或許是看漫畫是生活一部分的那種讀者?(六牧:我覺得有可能是喜歡看社會寫實、但又要超脫框架,有種抗爭性格的讀者。)
  • 藥島:可能是喜歡單純一點的敘事,不用管一堆伏筆,想沒壓力的去看故事、恐怖小品等等,這樣的讀者。

𒂭希望讀者獲得的體驗?𒂭

  • 六牧:我希望每一個讀者看完《九號天鵝》都可以獲得掙脫的動能跟勇氣。
  • 卓芭子:很想同上!希望讀者看完《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能感受到在末日當中,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態度去活得快樂。
  • 藥島:我希望讀者看完第一遍《器官拼圖》之後,會想要再接著看第二遍,還有就是希望如果是喜歡看PTT媽佛版或是SCP基金會的讀者,也會從我的故事中得到同樣的樂趣。

𒂭一句入圍感言?𒂭

  • 六牧: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以及我的作畫工具們。(鞠躬)
  • 卓芭子:我不意外(自信),但是,為什麼你們兩位還要來報新人獎啊!
  • 藥島:那你要不要說入圍年度漫畫獎的感言?(嗆)我的感言就是,因為我其實投過很多國外的獎項,都沒有獲選,很高興是自己國家的獎項給予我肯定。


圖說

𒂭創作路上的終極目標……𒂭

  • 六牧:我希望大家不會忘記書中的角色,好像他們是真實存在的。
  • 卓芭子:這題我跳過,因為如果我把願望說出來,通常就不會實現。
  • 藥島:我的願望是作品可以被改編成像《愛x死x機器人》那樣的短片,還有就是許願哪天我的作品書腰上出現史蒂芬.金的推薦!

𒂭荒島上,手上只有一本漫畫,你會希望是?𒂭

  • 六牧:九井諒子的《抽屜裡的生態箱》,可以再帶一本的話,還有《謝謝你,在這世界的一隅找到我》(2冊),加起來3本了......
  • 卓芭子:我要帶一本最厚的,不能是喜歡的漫畫,因為我要拿來燒,紙在荒島上很好用。
  • 藥島:我不管,我要帶一套,貳瓶勉的《BLAME!》。

𒂭最近喜歡的漫畫作品?𒂭

  • 六牧:《為了與你慢步宇宙》。這是一部描述被社會給甩開的孩子,他們如何打造在宇宙中的繫繩來盡力跟日常連結。不過他們在別人眼中可能還是不正常,那他們又要逃去哪裡……作者他在探問這件事情。
  • 卓芭子:《鏈鋸人蕾潔篇》。我覺得它的分鏡跟整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我自己最近在學怎麼樣去用減法的方式畫圖,不要一次塞太多東西。藤本樹作品的節奏可以非常順暢的看完,我覺得這是自己一定要學習的目標。
  • 藥島:《塔之迷宮》。我覺得很有新意,每個伏筆都讓人很期待,敘事的方式讓人覺得很像在玩電動,遊戲性很強。

𒂭最近喜歡的非漫畫作品?𒂭

  • 六牧:最近書看得比較少,所以我想分享北美館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畫展。展覽讓我感覺到繪畫跟政治是如何緊密相合,然後這些畫家又如何在這種動盪的環境裡面掙扎、堅持創作,我覺得很感動。
  • 卓芭子:最近需要紓壓,我都在看韓劇《暴君的廚師》,可以觀察韓劇那種色香味俱全,讓觀眾開心的喜劇是怎麼做到的。男主角又帥!
  • 藥島:我最近剛看完史帝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大競走》。我一直很喜歡大逃殺類型的故事,這部電影很單純,沒有太多支線,就專注在50個人怎麼一個一個死掉。讓也想要創作我自己的大逃殺故事,或許可以有100個角色,全部都沒有名字……

「第16屆金漫獎完整入圍名單及更多相關活動資訊請參考金漫獎官方網站:https://gca.moc.gov.tw/home/zh-tw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一時一地.阿潑》你清掉的災難垃圾,可能是他的珍貴記憶:記赫恪.魯瑪林花蓮光復藏書遭難

9月23日下午,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流夾帶砂石沖向下游,馬太鞍橋遭洪水沖毀,堤防隨之破損,位處溪岸的光復鄉因此遭遇洪災,水淹有一樓高。

寄居在光復國中旁民宅的赫恪・魯瑪林(林明華),當時人正坐在一樓的書桌前,專心修改著《花蓮人三部曲》草稿。這位擁有導演、編劇、節目製作人、印刷廠老闆等多重身分的作家,既經歷過《人間雜誌》時期,也參與過綠色小組,自90年代返鄉定居,致力於記錄花蓮風土,錄有無數影帶,寫有大量筆記,還曾策畫「嘎啷啷劇團」、成立「大和文史工作室」,在帶領村民演戲、舉辦畫展與舞獅活動之餘,還宛如長跑選手那般,以自己的節奏和步伐,將對於這塊土地的記憶和經歷,細細刻進創作裡。


擁有導演、編劇、節目製作人、印刷廠老闆等多重身分的作家赫恪。(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但洪水來了。

洪水抵達之前,他先聽到周遭鄰居的叫喚聲,打開門發現滾滾洪水來襲。水跑得很快,客廳裡的冰箱一下子就被水流沖倒、漂流到房間,赫恪只能立刻關門,並轉身就往二樓逃難。水高及腰。對這位剛出院,且因病拿著拐杖的77歲長者來說,和洪流比競走並不算容易,沾上泥水的他只能拚命往上爬。


(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水一下子就淹過一樓。赫恪本能地拿起攝影機紀錄下窗外的景象,門外的大樹只露樹頂,水高過一樓的藍色屋簷。這影像讓他的朋友們心驚,在社群呼救:「請救救赫恪。」

熬過漫長的一夜,赫恪是被救下來了,只是他屋子裡三萬多本藏書(絕大多數都是絕版書)以及珍貴的影帶資料,幾乎都「遇難」了。這位讀書家——他不只藏書,而是真的讀書,每本書上面都有閱讀的記號,甚至夾著與該書相關的剪報——成為這場洪災中最特別的受災戶。災後,無論志工或朋友來到他的住處,看到「書骸遍野」的景象,都替他的損失感到惋惜。

「這戶是個讀書人啊, 好難過。」有一則拍下這些「書屍」的貼文,在社群引起愛書人的注意,留言超過六百多則,無不讚嘆這些絕版書的珍貴與藏書家的品味,同時也發出「心痛」的嘆息。

「好多楊牧、好多周夢蝶。又羨慕又難過。」

「他的品味很好⋯⋯書控看了心很痛。」

但也有不少人這麼留言:「平安就好。」

這其實不是赫恪第一次遇到水災,也不是第一次藏書遭難。花蓮向來就多災,1990年歐菲莉颱風在花蓮秀林鄉銅門村釀成土石流災害,成為台灣近代首次以土石流標記災害的開始。而2001年的桃芝颱風也曾讓光復鄉大興村、大富村因土石流幾近滅村,造成慘重傷亡。過去住在大富村的赫恪就遇過兩次風(水)災,每次災難都讓他的藏書損毀一些,只是,怎麼都比不上這一次,幾近覆滅。


洪災遇難的赫恪藏書。(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面對來訪者的關心與慰問,赫恪都是如此回答:「至少我還有呼吸。」

至於尚在撰寫的《花蓮人三部曲》,因有部分保留在雲端,還能等待「重建」,只是失去了電腦,也還在收容所生活的赫恪,暫時是沒有辦法回到書桌前了。


赫恪使用了30年的書桌毀於洪水泥濘。(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對於赫恪的損失,屋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教授劉柳書琴感覺有些過意不去,總想著:「如果沒有邀赫恪來大同村敦厚路這個房子住,如果他還留在大富村,他那些田野紀錄跟藏書,是不是都還會留著?」

劉柳書琴和赫恪都是大富村出身的人。這個在劉柳書琴稱為「赫爺」的同鄉長輩,在她8歲時,曾手持攝影機到她就讀的大富國小記錄。後來她才知道,這位「林叔叔」曾經留下他們這已經不存在的母校的影像。

夢想回鄉定居的劉柳書琴,在疫情期間買下了鄰近光復國中的一間形似故居的房子後,聽聞赫恪於大富村租屋處的屋主想要收回房子,便邀請這位尊敬的文壇前輩搬來自己的房子,專心創作。


赫恪從前寫作時的身影。(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我身為大學的教授,從事文化工作,我怎麼會不去支援他,完成他這一生的長跑?」劉柳書琴描述赫恪是個「長跑者」,是跑了太久,跑到被文壇遺忘的選手,「他那因洪水而滅的書,很像天地同哀,也是在台灣或世界上默默做基層文化工作、不被看見的人,因為這浩劫,才閃出火光,而被注意。令人哀傷。」 

劉柳書琴有兩位學生,曾以赫恪為題完成論文。而她也很敬重這位前輩,直稱「赫爺」是個前衛的人:「他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因為覺得在這種體制下讀書,腦袋壞壞掉,小小年紀就獨自到台北闖蕩。」劉柳書琴向我補充:1960年代,西方思潮來襲時,赫恪就到西門町看電影,到重慶南路的書店逛,拚命吸收知識。直到18歲性格比較沉穩,也對自己有信心的時候,就到台大去旁聽,「我們知道的一些重要的學者,例如林文月的課,他都去聽過。」

「我是2005年認識他,第一次到他家看他的藏書,發現他的排列方法是文學史與文學流派,反映出藏書者的知識結構。你根本看不出來他學歷只有小學五年級。」劉柳書琴說,作為大學教授她感到慚愧,因為她對於知識和文學的掌握,都沒有赫恪來得多。那4趟大卡車分次搬運的書,都曾被赫恪細心閱讀,勤作筆記。

然而,洪水摧毀了這些書——泥水沖向書櫃,淤泥裹住靠近下方幾層的書,成為泥磚;而中層書櫃的書被泥水力量沖刷變形,呈現波浪狀,且緊緊黏附在一起。上層書櫃稍微完整,但也浸水濕潤,需要整理。據劉柳書琴初步計算,保留下來、沒有丟棄的(但不代表可以攤開、修復)的書冊,不到10分之1,「可能連15分之1都不到。」


因水的力量而呈現波浪狀的書。(攝影:阿潑)

赫恪稱這些留下來的書是「殘骸書」,劉柳書琴則說是「洪水書」。「這些書,它的意義就是在書的生命史上,最後的那麼幾聲嘆息吧。」劉柳書琴描述洪水過後,書冊散落的狀況,宛如櫻花散落,很華麗,但是再華麗,都抵不過生命。

「赫恪說過一句話,他說,我的遭遇只是馬太鞍居民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發生,我的事情不應該超越這個鄉或這個村的事情,而被注意。」劉柳書琴說,赫恪認為「此時不宜」討論這些書該怎麼辦,「佛祖街甚至還有人沒被挖出來呢。」

而她自己也認為,關心書本前,應該先關心作家本人。災後,確實有不少學者文化人到訪,關心赫恪是否安好,甚至幫上不少忙,當了另類的「鏟子超人」。

馬太鞍淹塞湖災害發生後半個月,約有50萬人次進出光復站。這些「鏟子超人」努力協助光復鄉受災戶清理砂土和淤泥,其中,有上百餘人到劉柳書琴家鏟土與清理。她終日忙著指揮這些志工,連飯都很難吃上幾口。


志工們協助清理泥沙。(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和光復鄉其他受災戶相比,出現在劉柳書琴和赫恪住家的「鏟子超人」不全都是隨機而來的志工,有許多認識劉柳書琴與赫恪的文化界、學界人士都特別到訪問候,甚至還有大學生偕伴幫忙。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教授劉柳書琴。(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此外,還有台灣文學館研究員前來救書、清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林浩立與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也都帶著學生來幫忙。而作家王威智、朱和之更是在初期就當了「鏟子超人」。

在九二一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災後都曾去當志工救災的朱和之,從臉書上得知劉柳書琴和赫恪家受災的情況,便獨自趕到花蓮光復協助復原。他觀察到,只要能夠陪赫恪聊天,聽他說話,就可以讓他心情變好,精神大振,「但我當時身心都在挖土模式,只掛念著挖土,沒有辦法聊太多。」

災難初期,家園復原、硬體重建為要,文化或精神物事,都是其次。

半個月過去,除了被黏著在書櫃上無法移動的書冊外,赫恪住處被保留下來的書,大多都已被清理數次,抖掉泥沙、曬過太陽,顯得乾爽不少,但淤泥包裹過的痕跡仍很是清晰,有的書甚至連同泥塊直接裝箱擺置,宛如一種裝置藝術。


克難地以沙包作為支撐,在戶外曬書。(攝影:阿潑)

這種汙泥滲入的書,於我並不陌生。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玉成抽水站故障,水淹台北市,而辦公室在松山火車站附近大樓地下室的我,間接成為受災戶——汙泥黑水灌滿整個辦公室,水退後的惡臭與泥濘,讓整個辦公空間物件直接作廢。當時喜歡在辦公室囤書,收集剪報資料的我,收集的各種套書(如科幻經典小說《螞蟻三部曲》)也都成為垃圾。

那時我無法果斷地丟棄書籍、資料,每一本、每一套我都百般思量,拿起來清了又清,聞了又聞,總覺得還是可以保留下來。我保留的其中一個剪報文件夾,過了好幾年,汙臭味還清晰可聞,由此可以想像當年眼前的每個物件有多麼不堪。

至今我已不記得哪些書留下,哪些丟棄。但看著赫恪的書架,以及正在房間角落、戶外平台曬曝的書,乃至那成堆勉強維持書型的「紙冊」,我忍不住好奇:該怎麼決定哪些要留,哪些丟棄?

「哪些書要留著不是我可以決定的,是水決定的。」赫恪簡單回應我這個問題。但劉柳書琴則想盡可能地保留這些「洪水書」,以作為教育之用:「我就留著,我也不知道這些發霉書能留多久,三個月,三個禮拜,還是三年?」她說,自己想透過留書的方法,來支持這位花蓮作家,希望這些「殘骸」,能夠陪到他百年,「百年以後,這些東西有沒有用,我們再來討論。」

來赫恪家幫忙的,多是愛書人。這些志工會邊整理、邊嘆息。劉柳書琴曾看到一位媽媽一邊刷書,一邊對女兒說:「我少女的時候,都讀愛亞的書。」接著便為女兒說起書來,刷書的手也沒停下。


  協助清理書籍的志工們。(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我這個大學教授在旁邊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高手在民間。」劉柳書琴自嘆弗如。同時發現,殘骸書、洪水書的整理過程,也是可以發生親子共讀的效果。

但也不是每一個志工都有心,尤其災後初期的泥濘慘況,只會讓人滿腦子都是盡快整理的念頭。因此,最初進入的志工,看到汙損殘破、黑到無法辨識的書,就是一股腦兒地丟,往屋外的泥土堆丟,「你知道這些人對書或許是沒什麼感情的,他們只告訴你這個有細菌、那個會發霉,就拚命丟。」劉柳書琴說,那些書被丟出的拋物線很漂亮,但看了實在太難過了。


(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這不是劉柳書琴獨有的心情。我曾在社群上看到一名受災戶(jlugv)的心聲:「每天看到家裡又髒又亂,每天都要面對一群不一樣的志工進到自己家裏面,每天都要被問這個東西你還要不要,不要就丟了。天色一暗,來幫忙的30幾個人差不多撤掉了,大家都很開心,覺得過得很充實,做了一件好事。但自從開始清理的那一天開始,我好像還沒打從心底開心過,也很難發自內心的感謝那些志工,一切好像都太快太急了,感覺沒辦法好好接受這些人這些事。」

也曾有志工反映,在為受災戶清理家園時,對方對於什麼該丟、什麼不該丟,常常拿不定主意,他本來感到不耐煩,但後來細想,這或許是對方珍貴的記憶,需要考慮。

在赫恪家,望著已完成初步整理的書,我仍然思考著:他們如何決定什麼要丟,什麼不丟?


清理好的部分赫恪藏書。(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例如,赫恪長年拍攝紀錄留下的大量磁帶,也都混進泥沙。他認為最珍貴特別的影像都已經被毀,留下來的影帶,都只是尋常的紀錄,但對劉柳書琴而言,這些紀錄保留了他創作裡的人物景象,深具意義。

災後多次進出赫恪家的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在與兩人討論後,帶了夥伴和學生們利用雙十連假再訪光復,動手整理磁帶,並協助判斷哪些照片可以留下修復,哪些要捨棄。而他也不只協助赫恪,只要社區裡有人提出修復、整理照片或文件的要求,謝仕淵也會帶著夥伴一起去進行專業評估、整理。

例如,女足國手陳曉娟的妹妹希望能夠保存祖父的結婚照,於是,有一組人就在紙質修復師丘世馨帶領下,在那曾多次受水災影響的屋子裡,仔細整理照片和文件——即使連空白收據都被好好處理。「要不要丟,由屋主決定。」丘世馨笑著回我。


學生們協助整理修復女足國手陳曉娟家中的老照片。(攝影:阿潑)

「我自己在博物館的工作最大的刺激、最大的思考,就是到底什麼是『材料』?」站在陳家屋外,謝仕淵指著屋內攤平處理的照片說,這些對他言就是材料。但在這些材料之前, 還必須面對材料所有人目前所處的狀態,包含心理的、生活的,「像這樣加起來一個桶子的照片,他如果要丟掉,我認為在這樣狀態下的人做這種選擇,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的。我們外來的人,沒有辦法說什麼話。」

謝仕淵表示,對他這樣的博物館學者來說,一開始會跟人類學家一樣,面對一個人生活的日常空間,去選擇丟棄或保存,但學者的問題意識就被埋在那個日常裡面,從中產生應該捐這個或那個的意念,「但想要保存東西的人,往往不是只要保存那個物體本身而已。」

在他看來,客廳裡展示的家庭記憶或當兵的紀念,就是「生命史的平台」。但當災難一來,人們可能就會和某些物體或記憶產生斷絕,「在這樣的狀態下,你就要觀察人會選擇留下什麼,又會選擇和過去做哪些割捨。」

「面對災難,沾滿泥水的物件,經常在一心恢復家園的意志下,迅速被丟棄。救災行動當然要以迅速恢復當下生活秩序為主。那我們做著的細活,是不是救災?!」與當事人的溝通和過程的倫理難題,都是謝仕淵不斷在思考的,但在這之前,他只能鼓勵學生參與行動,不斷向學生闡明行動的意義:「我們沒有渾身污泥,不代表只是來逛逛!」

當外界都看到大量志工投入鏟土、挖水溝、物資整理與補給、義煮、來回運送的小蜜蜂、消毒、垃圾清理等,從硬體到後援的救災系統時,有一群人隱身於屋宅之中,慢慢做著文化與記憶修復的工作,除了謝仕淵帶領的團隊外,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師生也是這樣的「修復超人」。


學生們協助清理修復赫恪的錄影帶磁帶。(攝影:阿潑)

我曾聽過災民跟我強調照片的重要。2008年,我在汶川地震中認識一名孩子都在震災中死亡的映秀母親。地震發生過後,四川下起大雨,她冒著大雨在殘壁破瓦中徒手挖掘,設法將家人的照片挖了出來,細細清理,送去護貝,好讓自己能夠記得與女兒們相伴的時光。

謝仕淵也有類似的經驗,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讓台南維冠大樓倒榻,死亡人數超過百人。當時擔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的他,設法在惡劣的環境下搶救一兩千張照片。地震周年,台史博舉辦照片招領會,有對夫妻在謝仕淵面前認出兒子的照片,旋即哭了出來,因為,他們害怕忘記兒子長什麼模樣,「對於人的記憶,會不會因為缺乏了具體的載體,而隨著時間慢慢模糊了?」這個經驗讓他深刻感受到,這就是博物館學存在的意義。

「照片是這100年來一個特殊的發明和載體,是臺灣人記錄自身生命經驗與社會活動的方式。」謝仕淵表示,但照片也常因為災害而損毀、散落。

我在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第三個月進入災區,海嘯經過之地,獎盃、課本、家庭相簿散落在路上,都還沒有人將它們清走。當時我想:「這些物件的主人去那兒了?他們還活著嗎?這些災民珍貴的記憶會往哪裡去?」這問題放在我心裡很久。

而這個答案,也在十餘年後的今天,從謝仕淵口中得到回答。他說,311災後,他到日本的博物館擔任訪問學者,觀察博物館學者進去村子,努力保存照片跟搶救資料,具體呈現博物館學者的自我察覺與公共責任,「從日本的經驗當中,我學習到學術社群應該思考,如何組織公眾一起參與災後記憶搶救的工作。」

源此經驗,記憶工程的重建,於謝仕淵而言,重要性也不輸給硬體的重建工程。而相較於維冠大樓,光復受災的情況與搶救照片的機會更大。謝仕淵認為,在環境清理的後期,正是他們這些博物館學者、文物保存專家進場的時候,「很多事情也是在這個階段會被揭露與出土。」


(圖源:劉柳書琴臉書)

「紙質物體、照片,是難以抵擋災害的破壞,而災害又幾乎影響了整個光復鄉,這可能是百年生活記憶集體毀滅的危機。」謝仕淵表示,照片、影像紀錄不只承載家園記憶,還和社會網絡、空間地景有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光復,所以留下照片很重要,「但我們也只能呼籲大家不要丟。」

謝仕淵的想像是:留下照片,帶著學生一起將照片的故事找出來。如此可變成地方重建自己記憶的一種社會行動,也是災後重建的一項重要工作。由此可知,修復超人、博物館學超人、文化超人的進場,才正要開始而已。


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左)與作家赫恪。(攝影:阿潑)

作為家鄉在災區的文史學者,劉柳書琴也有同樣的願景。在光復整體的災難故事裡,一切都是環環相扣,她希望大家不要只是看到赫恪的書頁散開,不要只看到財物損失,也要看到精神與文化的損失。

然而,志工的進入和眾人的關注,才讓彼此產生連結,就像1923年關東大地震讓東京付之一炬,但現代東京仍然從災難中站了起來,「光復雖然不是台灣的東京,但在這場災難後,它產生了新的意義,就看我們大家在災後這個過程能夠連結什麼,創造什麼。」

「當我們把物質的東西拋棄以後,或許就像赫恪的書一樣,他把這一生的、甜蜜的重擔都放掉了以後,他就自由了。」劉柳書琴說,我們也是一樣,經過災難的馬太鞍、丟掉許多物品的馬太鞍,此時有了不一樣的景觀。或許下一代的光復人會以這個災難紀念為基礎,創造出新的、更美麗、更接近自然,更具有人文精神的馬太鞍。

鏟子超人剷除災難垃圾和淤泥,但我們可能要問:此時此刻,我們應該想辦法搶救什麼?留下什麼?


協助修復的志工們、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左三)、作家赫恪(左四)、清大台文所教授劉柳書琴(中)、作家阿潑(右五)合照。(劉柳書琴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