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我們是人嗎?或者我們不是?讀北歐驚悚漫畫《Spa驚魂記》

我們表面仇富,事實上更仇貧。我們厭惡髒污惡臭,想沐浴在芳香、整潔、高檔的世界裡。為此我們爭破頭,只想讓別人另眼相看。我們加入這場不得不玩的遊戲,賭的是身為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利。我們必須適時羞辱、教訓比自己低階的人,奉承位階比自己高的人。你必須成功,不然不配為人。但就算成功,你依然不像個人⋯⋯

《Spa驚魂記》是瑞典漫畫家艾瑞克.史威托夫特(Erik Svetoft)首次在台出版的作品。故事開始,讀者會先跟隨一對夫妻來到高級Spa會館,接著開始認識這間會館的各色人物。這些人物都沒有名字,有的只有他們在職場中被定位的角色:清潔員工、經理、經理祕書、櫃檯人員、客人、VIP客人、廚師、按摩師、修理管線的技術士⋯⋯


圖源:《Spa驚魂記》鯨與文化

漫畫的文字中,正面乾淨無瑕的文字,都是獻給客人和主管的。貴賓接受別人的服務時,耳朵裡只想也只該聽到禮貌客氣、正面友善的言詞。被服務時,我們相信自己值得眼前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高檔的世界裡,不小心滲透、流露出來的髒污與潮氣,不小心看到的鬼怪與屍體,最好都當沒看見。

因為周圍的人都「沒看見」,如果承認看見,是不是代表自己身分低下?其他人是真的沒看見?還是假裝沒看見?沒看見,是不是才能叫做真正的貴賓?

➤在商言商,渾身是傷

故事開始出現的那對夫妻檔,在整本書裡對所處的環境重複給出正面註解:他們正在過「美好的人生」。他們看見不明的怪物和屍體,卻從不直接點出,而是沒來由地問一句:「我們犯了什麼錯嗎?」幻想自己成功時,看到不明怪物來訪,他們也問:「我們是否犯了什麼錯?」追求美好的人生,追求成功的極致,有什麼錯?眼前會出現毀壞的屍體與鬼怪,難道會是因為犯了什麼錯?

這間Spa會館還存在別種語言,就是主管和經理用來威脅貶低員工的語言,那些經過包裝的言論,並非直接的人身攻擊或髒話,而是一再提醒:你是什麼身分,你的職責是什麼,你如何有幸在這樣高檔的環境工作。這些言論不只來自上級,也來自同事。此外,員工還要聽公司正面宣傳口號,即使他們所經歷的事情跟這些口號一點關係也沒有。

新進員工得花時間聽Spa會館經理講述跟自己毫無關聯的成功經歷,經理的人生故事,其實是脈絡完全不通的悲慘童年加上陳腔濫調,我們從而得知經理從父親那代就很富有,而且父親還是個酗酒的瘋子。

經理是「成功人士」,但如同所有人,他無法從權力牽制交疊的環境中脫身。他在父親畸形的教育下長大,當上經理後,還是得受父親控制,受稽查人員威脅,對VIP貴賓也要拿出誠意。他對上畢恭畢敬,對下也得不斷強調自己作為經理的正統性。

作者在其中一頁,特別向德國畫家卡斯巴・大衛・弗雷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浪漫主義代表畫作《霧海上的旅人》致敬。原畫中的主角背對觀看者,站在岩石上,眺望遠處的山景。畫中之人變成了經理,這是為了表現經理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態度?或者他嚮往大自然,隱藏著藝術家愛好孤獨的心?


圖源:《Spa驚魂記》鯨與文化

除了Spa會館的員工,這間會館還有另一群來開大會的企業員工。無論是哪一群員工,都有自己的小團體和霸凌問題。如果留意員工之間的對話,就會發現言談間的語言暴力。其中一名企業員工重複說著:「這些事情都不是針對個人的。一切在商言商。」這句話總是出現得很突然,沒有明確的上下文,卻點出了這本漫畫的重要主題。

商業企業的運作都不是針對個人的,一切在商言商。人事安排以及獎懲都不是針對個人,所以員工不會直接遭受人身攻擊,但那種屈辱和不配為人的感覺,就是從這些「在商言商」、「不針對個人」的言語中產生的。

這樣「在商言商」、「就事論事」的態度是企業運作的正統價值,但身為當事人的員工也有資格探問:這個前提是誰設定的?我們如何不看到,參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全都是人?對於受獎賞、受懲罰、受聘和被解僱的當事人來說,這就是他最個人、只屬於他的事。這位企業員工自己也思考過:「難道人只是『商務』?所有商務都是個人的?」不過他提出這些問題之後,思緒很快就被自己眼前的景象打斷。

➤不是VIP?那恥辱面具跟笨蛋高帽選一種吧

作者選擇以Spa會館作為重要場景絕非偶然,因為階級與髒污關係在服務業,尤其是高檔Spa會館體現得非常清楚。例如故事中的新進員工及VIP貴賓這兩個角色。新進的年輕員工第一天工作,就因為天花板滲出的髒污沾到衣服,被帶去接受經理訓話。經理說:「你在自己的休閒時間,倒是可以成為所謂的『髒豬』。」並將他送去做「小組訓練」。

這個小組訓練其實是去人化的懲罰,而且是由其他員工來實施。新進員工戴上豬鼻子,其他員工圍著他喊「嚄」(豬叫)。這種做法叫做「恥辱面具」(Schandemaske)(第45頁),是17世紀歐洲流行過的當眾羞辱處罰方式。另外,這間Spa會館還會對員工實行「笨蛋高帽」(Dunce cap)的懲罰(第111頁左上),美其名是團隊培訓,其實是對員工實行去人化、破壞員工尊嚴的精神虐待。


圖源:《Spa驚魂記》鯨與文化

得到完全相反待遇的是VIP貴賓,這位VIP對自己應得的極致服務非常有意識,一切都必須「優雅、俐落、高檔」。他的世界沒有一點污垢,看不到一點鬼怪。VIP的話不多,但光是他的身分與財富,就足以讓所有人對他畢恭畢敬。他可以只看菜色一眼,就叫員工全拿去丟掉。他彬彬有禮,不用親自辱罵他人,就能表達他的不滿。藉由他對菜色的厭棄,第一線的員工就能虎假虎威,利用VIP貴賓的不滿來羞辱做菜的廚師。

新進員工和VIP貴賓的經歷讓我們看到階級差距的殘酷,並從中發現,這間Spa會館早已建立起讓員工來懲罰員工的機制。

表面看來,只有員工「失職」,但事實上,整個會館、整個體制都處於失能的暴走狀態。技術士被派到Spa會館處理水管破裂問題,他們手上拿的管線圖象徵這間會館組織龐大複雜到令人難以理解的程度。技術士煞有其事地修補漏水處,動作滑稽如老卡通裡的人物,鐵錘拿起來就砸到別人,一切越弄越糟,最後毀壞整個出水設備,讓Spa會館的潮濕問題更加嚴重。


圖源:《Spa驚魂記》鯨與文化

技術士隨便做,卻宣稱自己專業,會館的員工和經理祕書不檢查,更不在乎結果。最後,技術士無法直接拿到工資,而是要先開立帳單,顯然還有極其複雜的請款過程在等著他們。整個過程中,沒有人真的關心會館的漏水問題,同時,會館的高層也從來沒打算給任何人相應的報酬與尊重。

這樣過度複雜化的荒唐組織與官僚,使得所有人都得花更多心力去了解自己的上位者和下位者是誰,權力關係為何。經理與他有錢的父親都得被稽查人員和假警察狠敲一筆,經理的父親還得面對整桌腐爛的董事會成員。董事會成員乍看之下是平起平坐,卻仍有居於他們之上的蜈蚣怪物。

作者為這樣食物鏈般複雜的權力關係畫了跨頁的象徵場景:我掐著你,我也被更大的怪物掐著。這講的雖然是企業員工,卻也可以連結到會館員工、經理和其他人。經理在員工之上,但經理是他父親豢養的替代品,他父親是董事會的奴才。


圖源:《Spa驚魂記》鯨與文化

➤穿插在社會中的腐爛不明怪物

作者擅長詭異怪奇的畫風,讓許多不明怪物與腐爛屍體穿插在故事裡。這樣吸引目光、風格強烈的圖像,包裹著難以名狀的剝削問題與工作現實。詭譎神祕的怪物,引發密集恐懼的皮膚病。這些值得細細品味的獵奇黑暗圖像中,穿插著好幾條幽微的情節線,需要讀者用微觀的方式找到各處進展。

廚師與新進員工的尊嚴被狠狠踐踏之後,發生了什麼事?Spa會館裡有人默認自己看見了怪物,他們眼前那位殺死怪物的女子意味著什麼?有一位企業員工似乎多次得到救贖,究竟是怎麼回事?


圖源:《Spa驚魂記》鯨與文化

這本圖像小說是帶著黑色幽默的社會批評,但它並非只是批判資產階級、上流階層那麼簡單。讀者實際經歷的是一連串讓人無法理解的壓抑與恐怖,這種恐怖與壓抑不只來自怪誕畫風,更來自一種突兀、故意除去上下文的敘事手法。

有人突然消失,有人看到自己詭異的分身(Doppelgänger),這既是恐怖故事,也是企業的日常。身為人,我們無意識地抗拒,卻仍得接受這樣去人化的前提。我們說不清,有時得假裝沒看到一切剝奪我們與他人尊嚴的語言與作為。跟剝削、精神虐待、權力攀比的職場現實相比,漫畫中的怪物和死屍並不可怕,甚至因為這些怪物一句話都沒有說,更值得我們注視,更值得我們去推敲:他們為什麼出現?

比起平鋪直敘的手法,這樣詭異的畫風及奇特敘事方式,能帶我們進入更深一層恐怖,更深一層神祕。在陰晦不明的結局之中,讀者能夠確定的只有,這一切不會是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後一次,如同故事開頭與結尾,形成奇怪的圈。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SPA驚魂記
作者:艾瑞克.史威托夫特(Erik Svetoft)
譯者:郭騰堅
出版:鯨嶼文化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瑞克‧史威托夫特(Erik Svetoft)

瑞典知名插畫家、動畫片製作家暨漫畫家,現居住於瑞典馬爾摩 (Malmö) 。他曾為許多不同的專案進行創作,包括為VICE繪製漫畫、為多本童書繪製插圖,他的畢業專題動畫短片甚而被選入數項音樂節活動。

他最新的圖像小說SPA(《SPA驚魂記》)是他第一部被翻譯到外語的作品,該書於二O二一年曾獲得瑞典圖書設計獎,二O二三年入選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官方好書競賽,並於二O二四年入圍有美國漫畫界奧斯卡之稱的艾斯納獎・最佳國際出版品【 Best U.S. Edition of International Material】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9 10:00
人物》古生物偵探帶你進入台灣更新世公園:專訪《好久・不見》作者蔡政修

「在台灣可以發現比暴龍還要大的史前動物——古菱齒象,你不覺得這件事很令人興奮嗎?」

1983年生的蔡政修,現任台大「生命科學系及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外表斯文、談吐儒雅的他,談起台灣古生物與演化學,眼神總是閃閃發光。

如果古生物朋友受到不平待遇,他會由衷心痛:「暴龍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好像每個人的遠古寵物一樣,但是對於台灣特有種的古菱齒象,大家卻很不熟悉。古菱齒象在台中科博館站了幾十年,化石標本那麼巨大,推估生前重達13公噸,卻一直沒有被認真研究,這讓我很難過。」

難過,是蔡政修接受OB專訪時反覆出現的詞。難過、好難過、超難過⋯⋯這份情感推動他從青年到壯年,孜孜矻矻地做研究、發表論文、寫科普文章,都是出於對台灣古生物的愛。

➤一個人的武林,長出一座「台灣更新世公園」

時間回溯到2004年,大學二年級的蔡政修參與了台南市抹香鯨自體爆炸事件的解剖工作。他需要鑽進抹香鯨龐大身軀內清理,也要爬上鯨魚頂端測量。就從那時起,他迷上水中巨型脊椎動物,並且確立要鑽研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

「我想做台灣本地古生物的研究,」當他徵詢身邊師長,卻碰了一鼻子灰:「每一個人都勸我,在台灣不可能做古生物研究。」理由不外乎台灣很小、台灣地質太年輕,就算找到古生物化石,也難登國際期刊的大雅之堂,意味著沒前途。

面對周遭一面倒的不看好,蔡政修選擇踏入一個人的武林。「研究本土古生物是我的選擇,取決於我想要回答的問題。」

蔡政修心中的大哉問是: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從遠古演變而來?那些100萬年前活躍在台灣海峽陸棚的巨大動物,以及那麼豐富的遠古台灣特有種,究竟在什麼時候消失的?同時,把台灣古生物演化及滅絕的議題放進全球架構,可以帶出什麼新觀點?

蔡政修的碩士論文便是以台灣新發現的灰鯨化石為線索,試圖解答學術界對遠古灰鯨繁殖地的懸案。這份成果有助他申請到紐西蘭全額獎學金,也順利發表到國際期刊。

在紐西蘭攻讀古生物學博士期間,蔡政修曾帶外國同僚到台灣的博物館參觀,卻被對方反問:「為什麼博物館都是美國或中國的古生物化石?台灣有自己特別的古生物嗎?」他心心念念台灣的古生物,於是主動投稿網路媒體《環境資訊電子報》,開啟他科普寫作之路。

後來選擇在日本做博士後,也是考量離台灣近:「這樣方便回台灣演講,持續推廣古生物學。而且,有越多人認識本地的古生物,我才有機會在台灣拿到工作。」蔡政修說。

2018年蔡政修取得台大教職,並在系方支持下,在台大生科館508室建置「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他暱稱為「古椎508」。在這裡,他手把手指導碩博士生,也展開夢寐以求的台灣古生物大探索。


重建的台灣更新世公園場景:包含了似劍齒虎、草原猛瑪象為主角,和不易被發現的台灣豐玉姬鱷、早坂島犀和金龜等。(孫正涵繪製)

➤古生物學家的熱血職人劇

今(2024)年10月,蔡政修交出台灣第一本從在地視角出發的古生物學科普書《好久・不見: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跟著「古生物偵探」重返遠古台灣,尋訪神祕化石,訴說在地生命的演化故事》,挑選的8種古生物都是他從2020年起一邊寫書一邊研究的主題。至於從名單割愛的物種如猛瑪象、台灣特有種鸚鵡螺,也只是要等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期刊,「下一本書就會寫到。」

蔡政修從博士班就醞釀撰寫關於台灣古生物的科普專書,書名「好久不見」也早就放在口袋裡,「希望讓本土的古生物們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就像遇到老朋友一樣親切招呼。」他透露,當學生時為了提升英文寫作的能力,閱讀很多英文小說,無形中也轉化為他寫科普文章的養分,「不過,寫一整本書畢竟跟兩、三千字科普文章不同,要思考架構、首尾連貫,也一直琢磨怎樣寫讀者才會覺得有趣。」蔡政修說。

有讀者意識加上長期磨練的筆觸,以及最重要的,作者本人的坦率與熱情,構成本書的魅力。即使不是化石控,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職人書寫來讀,跟著古生物學家走訪「後台」,比如與化石收藏家間的往來試探、追查神祕失蹤的化石下落、解讀文獻的蛛絲馬跡,乃至投稿期刊被拒再改等等經驗,連接上科學史及台灣歷史上的相關事件,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

你也會讀到古生物學家的熱血瞬間——手中摩挲著不起眼的化石標本,身體微微顫抖起來,腦袋已跑過一圈分析,預感這件化石能帶來全新發現。又或是透過鍥而不捨的追查,終於在日本的博物館庫房裡,重尋在發掘現場被盜、消失半世紀的化石,甚至還找回包在圍岩裡的原始標本。那份喜悅就像中樂透一樣——「古生物學家的兌獎方式是發表到學術期刊,廣為周知。」


典藏於台南大地化石礦石博物館的古菱齒象頭骨。(蔡政修於台南的大地化石礦石博物館拍攝)

➤你眼中的石頭,他眼中的化石

這種偵探解謎的本領是怎麼練成的?古生物學家平時都在做什麼?

「首先,要讀遍國際期刊發表過的相關資料,對既有研究發現必須非常熟稔,也要隨時關注最新研究,才可能往前探索未知。」蔡政修說。同時,依據研究對象才去規劃採集的田野,要掌握野外環境的地層年代、沉積狀況,鎖定範圍,才有機會瞥見地層中的「化石之光」。

在古生物學發展超過200年的歐美地區,學者可以從機構或私人贊助中得到充足的經費和人力,持續挖掘與收集,從而不斷有新突破。(全世界平均每週都有關於恐龍的新論文發表!)

相較之下,台灣顯然樣樣條件都缺。這些年,蔡政修若從事野外工作,經常是戴著安全帽、穿上長筒雨靴、包包裡帶著地質槌,就輕裝上路,助手則是他太太。不過,野外採集猶如大海撈針,從發現、發掘、清修,到能夠研究、發表,每個環節都不容易。因此,蔡政修與他的學生還是會去各大博物館或私人的化石收藏家,尋找可能的研究標地。

「台灣有非常多私人收藏家,累積了半世紀的化石收藏,豐富度和精彩度讓人大開眼界。」蔡政修指出,台灣西半部以沉積岩為主的地層,埋藏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容易暴露在河岸岩層,或是被溪流或大雨從地層沖刷出來,自日治時代就受到日籍古生物學家關注。

自從二戰結束、日籍學者離去後,台灣的古生物研究就陷入沉寂,但民間化石獵人及收藏家持續不輟地採集與收藏,也有交易買賣,「台灣化石的金庫其實在私人藏家手裡。」

無奈的是,古生物學者要把研究成果投到國際學術期刊並獲得認可,前提必須是,所發表的化石標本是典藏在公開的研究單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被後續研究檢驗。

換言之,即使檢視私人收藏的過程,蔡政修驚喜發現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化石,但若收藏家沒有意願將該化石標本讓給相關研究單位,也只能默默錯身。蔡政修非常感謝還是有兩位與他長期互動的收藏家,認同學術研究且願意把化石標本提供出來,「我能回報的是扎實的學術研究,把化石標本背後的故事好好說給全世界聽。」


蔡政修到早稻田大學拜訪日本古生物學家平山廉。手上拿著、檢視台灣(也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發現的鱷魚化石。(蔡政修於日本的早稻田大學拍攝)

➤這個實驗室管很寬

走進「古椎508」,大木桌上矗立著巨大骨骼化石,三面牆的落地層架除了書、海報,還擺放各式鳥類、鯨豚、爬蟲類的骨骼標本——蔡政修特別聲明,這些大多是現生動物的骨骼標本,而立在一旁的人骨標本當然是複製品。「脊椎動物的骨骼系統有許多相通之處,上課時用人骨講解最方便,同學也會摸摸自己的骨骼,很快就能領會。」

至於現生動物骨骼標本,都是實驗室自己製作的。蔡政修解釋,古生物化石發現時只有局部,必須拿現生動物的骨骼做詳細比對與型態分析,才能確認種類。

不過,台灣既有的自然史典藏中,關於現生動物乃至台灣特有種的骨骼標本非常有限,因此實驗室必須自己建立,從解剖、骨肉分離、脫脂、漂白到標本組裝樣樣要會做。動物的屍體主要來自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簡稱為「路殺社」),隨著實驗室逐漸為人所知,也會收到來自私人的捐贈。

推開實驗室側邊小門,是迷你的清修室及更深的收藏室,工作枱面上擺著氣動或手動的清修工具,一籠籠塑膠籃靠著牆面堆疊到與人等高,其中幾籃標示是「河口鱷」——現存體型最大、咬合力最強的爬蟲類。蔡政修興奮解說,這個骨骼標本是受贈的,台灣沒有現生鱷魚,然而團隊重新發現了台灣更新世的鱷魚化石,它的體型長達7公尺,並且重新命名為特有種的台灣豐玉姬鱷,研究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怎麼覺得,要在台灣當一名古生物學家好忙,研究對象包山包海,光文獻就讀不完了,還要動手做標本⋯⋯「的確,國外古生物學者通常是專注在一個類群,只是台灣過去沒人做,所以我們現在遇到了就都做。」蔡政修說得一派輕鬆。

➤期待台灣古生物的文藝復興

近年也有人討論,對於古生物化石的發掘、保存、典藏是不是該訂定法規——目前,文資法只規範到「與過去人類所生存生態環境有關」的古生物化石(意思就是被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動物殘骸、貝類等)。

蔡政修認為,修法需要時間,但地方政府現在就可以行政手段推動保存與教育。例如,他透過台南市政府聯繫水利署第六河川局,未來在河道挖掘過程,如果遇到疑似古生物化石,請通知研究團隊來調查與後續處置。

在歐美等國家,研究單位藉由能見度高的大型古生物研究計畫,常能吸引到大筆捐款。蔡政修至台大任教後,為了籌措古生物研究經費,也向校方申請了實驗室的捐款專戶,5年多來累積募到超過300萬元,涓滴都花在刀口上。

蔡政修經常自我鼓勵並鼓勵學生:「我們如果做得好,累績的成果越多,不久的將來,其他學校或博物館就會需要聘用古生物學背景的人才。」在他看來,中南部的大學就位在古生物化石大本營,發展潛力大,「希望更多人一起投入,讓台灣古生物研究長長久久。」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好久・不見
作者:蔡政修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政修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的興趣與研究領域為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在紐西蘭攻讀古生物的博士學位和在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前往美國或歐洲各地進行研究工作時,不時會被國外各地研究古生物的同事們好奇的詢問台灣有發現什麼有趣的古生物。因此,在2018年回台灣、任職於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和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之後,除了持續進行長期的海洋哺乳動物化石與演化研究之外,回台後也開始了有系統的從事台灣所發現的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工作。

經過了這幾年在台灣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很開心能有不錯的研究成果,能來書寫我們最近在台灣所發現的有趣及重要的大型古生物們,讓更多人知道與了解在台灣這些「好久不見」的遠古居民,和他們在全球生命史中的價值與意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8 11:00
童書評》院子裡的好朋友:《胖花盆和瘦花盆》及《灑水器爺爺》被遺忘的溫柔與美好

曾經一度絕版的《胖花盆和瘦花盆》及《灑水器爺爺》,最近重新再版,令人驚喜不已。這兩本由擅長植物主題,具有園藝經驗的大野八生創作的繪本,不寫色彩斑斕的花朵,也不寫人如何用心照顧院子,而是以器物為主角,將目光投向平日容易忽略的老舊灑水器,以及位在庭院角落,無人聞問的花盆。

這個「選角」不但凸顯大野獨特的切入點,也呈現他細膩的觀察與關懷。畫風與情節雖然素樸,但清新可喜,在一眾華麗搶眼的繪本中反倒顯得別緻。

➤沒有人類也無妨,盆栽才是主角

《胖花盆和瘦花盆》的原書名為にわのともだち,直譯為「院子裡的好朋友」。大野藉由壓低的視角,營造貼近地面的視覺,描述兩個位於院子角落的花盆。先是經過春雨的滋潤長出各種花草的嫩芽,接下來隨著植物生長盛放,不同的生物朋友也被吸引而來,一同熱熱鬧鬧度過了春天和夏天,然後迎來蕭瑟的秋天與休眠的冬天,再來又是另一個新的季節循環。彷彿如縮時攝影一般,記錄了一整年的四季變化。


兩個位於院子角落的花盆,與不同的生物朋友一同熱熱鬧鬧度過了春夏秋冬。(圖源:《胖花盆和瘦花盆》/親子天下)

人類在這整個過程中是「缺席」的,不管是澆水也好,施肥也好,讀者都不會看到任何來自人類的介入。不過,想必大多數讀者對兩個花盆裡的場景並不陌生,家門前、水溝旁、花圃中不起眼的地方……各種可能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總是會悄然冒出來,宣告自己的生命力。《胖花盆和瘦花盆》的故事正是如此開始,不知何時,不知藉何種傳播方式降落在兩個花盆裡的種子,靜靜等待著發芽成長的時機。而它們的驚喜來訪,也賦予兩個備受冷落的花盆新的生氣。

《胖花盆和瘦花盆》的中文書名將重心放在花盆本身,與同樣以物品為名的《灑水器爺爺》更有同屬系列的一致感。相較於中文書名,原文書名則揭透露出庭院裡的合作互惠關係。

花盆看似單純的容器,卻為不知何時落地的植物提供了生長的處所。來訪的蝗蟲藉著吃掉部分植物,讓擁擠的空間變得清爽一些,小鳥則送上一坨便便,當成吃了果子的回禮(這個致謝相當幽默,因為以人類的角度來看,便便絕對不會是「禮物」),既為土壤增加了養分,同時又帶來令花盆期待的新種子。


(圖源:《胖花盆和瘦花盆》/親子天下)

即使沒有人投以關愛的眼光,這個小小的生態世界仍舊低調但熱鬧地運作著。雖然精心打理、整齊種植的花朵的確非常賞心悅目,但那些被遺忘的花盆裡稍稍雜亂的存在,卻也有不一樣的可愛。這似乎也呼應了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的名言:「世界上不存在叫做『雜草』的植物」(如果想知道植物的名稱,很推薦下載植物辨識app使用)。

➤庭院處處生機

跟《胖花盆和瘦花盆》一開始便待在角落不同,《灑水器爺爺》呈現的是器物衰敗的過程。以「但是,最近發生了一點變化」作為轉折,帶出灑水器底部破損而漏水的狀況。雖然蘋果樹想出以樹葉填補破洞的方法,仍舊抵擋不了灑水器爺爺被新的澆水器取代的命運。之後這個老舊的灑水器便被隨意放置在蘋果樹下。

從開場灑水器爺爺愉快投入工作,再到察覺不對勁,最後被棄置一旁的過程中,即使文字上有母女之間的對話,但大野讓她們只出現背影或手腳,以此方式來降低其存在感。這樣的表現手法,也暗示了她們並不知道此時在庭院中發生的情感流動。

雖然這對母女渾然無覺,但灑水器爺爺的困境與哀傷的心情,全被庭院裡的同伴們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是喜歡跟灑水器爺爺玩水的小狗百吉,還是其他盆栽,臉上的表情都透露出它們的同情共感。

然而,大野八生並未讓故事停留在悲傷無望的氣氛中,一隻從破洞鑽了進來的小蚯蚓,為灑水器爺爺創造了新生的契機,當下一個春天來臨時,破了洞的灑水器爺爺搖身一變,變成花盆,為庭院增添了一道俏皮的小小風景。

這個轉化用途的結局,展現了日本人もったいない(勿体無い)「不把物品使用到失去價值為止就是可惜」的傳統文化,灑水器爺爺的變身讓物件壽命並不因它原本的用途缺損而終止,而是以新的方法延續它的生命,並欣賞它重生後的模樣。


圖説:小蚯蚓的出現為灑水器爺爺的生命帶來了新契機。(圖源:《胖花盆和瘦花盆》/親子天下)

大野八生自闢蹊徑,讓不起眼的物件成為主角,為它們各自安排一場未曾預期,並非刻意的交流,促成了兩個花盆與灑水器全新的開始。這種不強求卻意外而來的收穫,彷彿也能套用在人生路徑上。

另一方面,大野也藉由這些未能充分被利用/失去原先用途的容器,與大自然不經意的互動,不著痕跡地讚嘆生命力的強韌,並點出動植物之間各種美好且不可或缺的聯結,以及季節遞嬗的變化。

不管是《胖花盆和瘦花盆》還是《灑水器爺爺》,大野八生都用他敏銳的眼和柔軟的心,帶我們看見即使在被人類遺忘的角落裡,生氣依然蓬勃,生命之間仍合作無間。而意想不到的美麗與機會,也正悄悄來臨。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院子裡的好朋友生態繪本套組(《灑水器爺爺》&《胖花盆和瘦花盆》)
作者:大野八生
譯者:陳昕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7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野八生

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縣。小時候看著祖父精心照料院子裡的菊花、櫻草等盆栽長大。受到祖父的影響,從小就時常接觸植物,進入園藝的世界。在美術大學學習雕刻後,曾在花店和園藝店工作,也從事過園林綠化工作。退休後,仍持續熱衷於植物的繪圖工作,現為自由插畫家和景觀建築師,著有兒童繪本作品《灑水器爺爺》、《胖花盆和瘦花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7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