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大師》送往未來的訊息:動力雕塑家新宮晉的創作軌跡

畢卡索曾經讚譽義大利藝術家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達文西」,莫那利跨學科領域的創作令人難以置信,他是畫家、評論家、詩人、設計師、理論家、哲學家、平面設計師、發明家,也是三維形式的創造者。

1933年左右,他設計並製造了一座動態的「無用裝置」(useless machines),將機器的本質推向更接近無用,而藝術的本質更接近有用的境界。這個看似荒謬且幾乎毫無價值的作品,改寫了人們對「雕塑」的認知。透過「無用裝置」,他想要探索時空的連續性,並創造出可以與環境互動並隨之變化的藝術作品。

莫那利是歐洲最早投身動態藝術的創作者之一,當動態藝術在1960年代風靡全球時,遠赴義大利學習藝術的日本青年新宮晉,原本計畫深入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沒想到在義大利的6年時間裡,他的創作從平面到立體,再到動態形態,朝著和莫那利相同的方向前行。此後,新宮晉一直在世界各地創作以風、水、光等自然能量為靈感的作品。


新宮晉(圖片來源:新宮晉官網

1937年7月13日,新宮晉(しんぐう すすむ)出生在日本大阪府豐中市一個「和洋折衷」的家庭,是四個兄弟中的老么。他的父親新宮晴三在貿易商社服務,經常因工作往返海外,並遊歷過許多國家。晴三同時也是知名的古物、古書和織品收藏家,龐大藏品的重量,甚至造成家中地板下陷。

受到業餘畫家父親的影響,新宮晉很早就顯現出他對繪畫的熱愛,他總是畫個不停,家人因此給他取了「畫家」的綽號。母親非常重視他的教育,祖母更提議為什麼不找表舅學畫呢?原來這位遠房親戚小磯良平,是昭和時代重要的西洋畫家,曾赴法國留學,在日本西洋畫中確立了古典的歐洲技法。

於是媽媽帶著新宮晉前往小磯的畫室,他向畫家展示了10張水彩作品,沒想到小磯只淡然的回應:「身為父母,對這樣的作品感到興奮不好喔!說不定他進了中學就開始喜歡打棒球了。」深信兒子是繪畫天才的母親,雖然覺得這話很掃興,但仍讓新宮晉從小學四年級起,在小磯的畫室習畫。

盡管啟蒙的老師起初不看好他,新宮晉仍繼續追求自己的藝術志趣,於1956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繪畫科就讀。這時小磯已經是系上教授,他追隨小磯教授學習油畫,同時因為對義大利藝術,尤其是早期文藝復興的法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和喬托(Giotto di Bondone)的作品深深著迷,懷抱著未來能前往義大利深造的夢想,他在課餘勤學義大利文。

23歲時,美夢果真實現了!新宮晉通過義大利政府獎學金的考試,於1960年由神戶搭上貨輪,展開他憧憬已久的海外學習旅程。他在熱那亞港下船,乘坐火車直奔羅馬,初嚐第一頓義式早餐,全新的滋味立刻讓他愛上義大利食物、愛上了這個國家。接下來的6年,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弗朗科.簡蒂利尼(圖源:Wiki)​​

他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學院三年級就讀,師事知名畫家弗朗科.簡蒂利尼(Franco Gentilini)。老師從一開始就很喜歡他,不僅在課堂指導他,連周末和假期都一起度過,甚至還為他安排了畢業個展。

1960年代的義大利藝術界,正被來自美國的新電影文化和普普藝術所淹沒,壟罩在傳統與前衛交織的混亂氛圍中。新宮晉雖然喜愛環遊尋訪義大利的早期藝術和古蹟,但沐浴在新鮮自由、充滿活力的氣息中,漸漸的感覺被限制在方形畫布上很無聊。

他由具象畫風轉為抽象畫實驗,並在自家公寓的地下室裡透過焊接鐵條、縫製畫布及黏貼和紙,創作看似「三維繪畫」的作品。當他進而嘗試立體雕塑創作時,老師生氣的說:「你是笨蛋嗎?難道你不明白你的天分是當個畫家?」即使老師這麼說,也阻擋不了新宮晉探究新藝術形式的決心。

財務窘迫的留學生有時會當導遊打工,在一次城市導覽中,新宮晉認識了大阪造船所的社長南景樹。社長非常欣賞他的雕塑創作,建議他返回日本發表作品,並承諾會給予他全力支持。有了這樣的推手和後援,他決定結束6年的義大利生活返回家鄉。

因為沒有足夠的財力可以將6年間的創作寄回日本,臨行前,新宮晉毫無眷戀的在台伯河邊一把火燒掉了所有作品,因為他知道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是未來要創造的事物。過去6年,他追隨著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大師的腳步,如同他們為他安上了羽翼,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的領域盡情翱翔,如今他要展翅高飛,尋找自己的天空。

初回到日本,就像從龍宮重返人間的浦島太郎,新宮晉對過去的生活有點不適應。幸好南社長實踐了他的諾言,邀請他為造船所創作雕塑,於是他以造船所為家,將廠區中的舊澡堂改為工作室,每天隨著早晨8:00的開工號動工。全心投入創作的新宮晉,漸漸減輕了他對羅馬的「思鄉病」。

1967年,他以在造船所製作的雕塑,於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辦《風的造型》特展。展期雖只有一週,但他新穎的創意和表現手法得到了好評,更因此獲選為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展出藝術家之一。

他的作品《浮動的聲音》由6座錐形物組成,如同船舶漂浮在萬博的人工池「進步之湖」上,因水流傾注撞擊水面,隨機叩響6種不同的聲音無盡迴旋,令人驚豔。

新宮晉作品於兵庫縣三田市的縣立有馬富士公園

雖然新宮晉已經亮出令人矚目的起手式,但南社長鼓勵他要開拓視野,更因此送他到美國學習船舶設計,並遊歷參訪各大城市。當時的新宮晉還不會美語,對美國的第一印象是所有的一切都規模宏大,而迪士尼樂園如同一個不同的世界展現在眼前,讓他驚嘆不已。他不禁思考這也是一種藝術嗎?

1971至1972年,新宮晉赴哈佛大學卡本特視覺中心擔任客座藝術家,在那裡與許多藝術家交流,尤其他心儀已久的日裔美籍雕塑家野口勇,每一次見面會談都讓他興奮激動。有一次兩人徹夜長談,野口勇剖析藝術「輕」與「重」的奧義,大受啟發的新宮晉,不僅將這個理念運用在雕塑作品上,也產生了繪本《草莓》的靈感。

1975年出版的《草莓》,是新宮晉的第一本繪本創作,長銷50年,至今看來仍鮮美芬芳。這本書用簡潔詩意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畫,描繪了草莓的生長歷程。一顆來自偉大自然的小小草莓,卻蘊含了甘甜、美麗及嚴苛的生命訊息。隨著翻頁,視角不斷變化,由草莓的內部連結到浩瀚的宇宙,草莓的無限風景徹底改變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繼《草莓》之後,新宮晉陸續出版了十多本風格獨特的繪本。在日本蜘蛛學會主席八木沼健夫教授指導下,1979年出版的《蜘蛛》,秉持他雕塑時的實驗精神,展現了開創性的手法。他用描圖紙描繪夜行的圓蛛織網的過程,傍晚和夜幕降臨時天空的色彩變換,以點描的方式逐漸交疊。在充滿張力的畫作中,呈現生與死、動與靜、黑暗與光明的對立之美,以及大自然創造的偉大和瑰麗。

新宮晉致力於創作以風、水等自然能源為動力的藝術作品,此時已經是享譽國際的藝術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在50歲知天命之際,他突然反思:「我創作的真的是藝術嗎?如果我的作品不在美術館裡展出,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出現,一般人會有什麼反應呢?」

雖然沒有任何贊助,由10件隨風轉動的作品組成的「風之馬戲團」,1987年仍舊由日本出發了。當首站抵達德國的布萊梅市集廣場時,新宮晉還不知道展覽的下一站將往哪裡去?但隨著觀眾的熱烈迴響,這個如同四處遊走表演的馬戲團,繼續巡遊了巴塞隆納、佛羅倫斯、芬蘭拉赫蒂、紐約、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等地。曾有觀眾評價這些作品彷彿是從外星種子中萌發出來的,如此自然,卻又獨特而具說服力。

1989年,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贏得關西國際機場的競圖比賽後,拜訪了新宮晉。兩位大師初會,驚喜的發現不僅能以義大利文溝通,兩人還是同年生。新航廈的設計形似一架停泊在島上的滑翔機,波浪型的屋頂源自氣流分布的研究。兩位藝術家在合作中深入探討型態和材料,新宮晉完全能體察皮亞諾設計的心法,創作出「無盡的天空」,把看不見的空氣流動變成可見,至今仍如魚群優游於機場屋頂,為擁擠嘈雜的出境大廳,帶來可呼吸吐納的生機。

2023年在大阪中之島美術館舉辦的「平行人生」展覽,詳細介紹兩人30多年來共同完成的作品,見證了他們美好的合作情誼。去(2024)年皮亞諾在台灣設計了富邦美術館,兩位大師再度攜手展現藝術的力量。新宮晉不僅有2件常設作品,為皮亞諾光影流動的空間挹注清新的活力,同年10月還在美術館舉辦了「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特展,為台灣觀眾帶來啟動五感的心靈饗宴。

偶然在沖繩的水族館,新宮晉見到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鯨鯊,因而觸發他於1991年完成《鯨鯊》。他發揮雕塑家的特質,運用細密的鋼筆線條和點繪技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塑造出立體的鯨鯊形象。原本巨大的海洋生物,在他深情的注視下,美麗的身姿輕盈優雅的游動在粼粼波光中,讀者也彷彿置身於浩瀚深邃的海洋中與鯨鯊同游。

新宮晉曾在福音館月刊雜誌出版過3本繪本,1994年6月號推出的《キッピスの訪ねた地球》(暫譯:Kippis的地球之旅),新宮晉本人在書中本色登場,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向神祕的外星人介紹地球,尤其是詳細說明他的公共藝術作品「水之木」,因為故事中外星人就是由於家鄉缺乏水源,才會被這棵能生水的樹吸引而至。這本帶著科幻色彩的作品,蘊含著新宮晉希望地球永保元氣的美好期待。

《じゃぐちを あけると》(暫譯:當你打開水龍頭)發表於福音館2004年4月號的「小小科學之友」,並於2009年出版單行本。書裡每一頁,水都從畫面正中央的水龍頭流出來,似乎觸手可以拍打它,水的形狀因各種工具也隨之千變萬化。對水的奇妙深深著迷的新宮晉,持續創作著隨水和風而動的雕塑作品,這是他特別為愛玩水的孩子們準備的繪本。

發行於2015年5月號「小小科學之友」的《ふわふわさんぽ》(暫譯:輕快漫步),和《當你打開水龍頭》一樣,是新宮晉送給幼兒的禮物。一架擺放在窗台的紙飛機,突然因風飛起出門去散步,它與花共舞,和蝴蝶、小鳥一起飛翔,風帶著它越飛越高、直衝雲霄,最後又隨著氣流降落,滑翔回到原來的地方。新宮晉帶著孩子和風玩耍,向孩子們傳達風的魅力。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新宮晉正是擁有如小孩純真無邪的本性,才能直觀地球和宇宙的大美。1999年出版的《小池塘》,緣起於新宮晉畫室後面的一方小池,映照出天光雲影、物換星移、四季輪迴和萬物的生長,如果一花即是一世界,那麼這個小池塘已經含括了整個宇宙,唯有敏銳、纖細、謙卑一如新宮晉,方能以宇宙視角捕捉大自然的獨特。

過了60歲,新宮晉忽然覺得自己對地球的了解有限,他想更認識這個星球和不同的生命,決定拜訪和大自然親近的原住民,向他們學習未來該如何在這個星球生活的知識。2001年他啟動了「風之旅行隊」計畫,帶著21件雕塑品,前往紐西蘭的無人島、芬蘭冰凍湖、摩洛哥岩石山、蒙古草原和巴西海岸山丘,藉由藝術溝通人心,也探求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線索。


左起:蒙古草原、摩洛哥岩石山、巴西海岸山丘、芬蘭冰凍湖(圖片來源:風之旅行隊官網

隨著風的步伐旅行,讓新宮晉透過風的眼睛來看我們的星球,2004年的《風之星》用風的語言講述故事。風來自溫暖的光,自由自在的飛躍陸地、海洋和山峰,它和人們一起歌唱,也與動物快樂嬉戲。風的足跡無遠弗屆,向遇到的所有事物,散播強大的能量。一路逐風而行的新宮晉,帶著讀者轉換視角,重新感受地球的存在。

由宏觀地球到看見各種鳥兒從家的窗戶飛過,新宮晉無處不感受到生命的脈動。2007年的《ことり》(暫譯:小鳥),是一本色彩絢麗、無字的繪本,讀者可以盡情想像大山雀一家逐漸茁長,直到雛鳥離巢的故事情節。這本書採用光面紙和描圖紙來回交替,在翻動書頁間,似乎可見鳥兒凌空飛翔的動態,以及發出拍打翅膀的聲音。新宮晉的確實現了想要創作一本充滿小鳥飛來飛去的繪本的決心。

總是心懷著孩子的新宮晉,2011年策畫在三田工作室前方的稻田舉辦展覽及兒童工作坊,不料發生了可怕的東日本大地震,於是他發起「元氣幡」的藝術計畫。元氣幡是日本鯉魚旗的變體,新宮晉認為它是利用風力進行傳播的極致風雕。他邀請人們在白色的旗幟上繪畫和寫下祝福的話語,為在災難中掙扎的人們送去希望和祝福。包括經歷過阪神地震的兵庫縣民,以及德國、阿拉斯加的孩子們,也響應了這個活動。

新宮晉曾說:「不管哪一種藝術形式,我只想帶給人快樂,並且把自然界的美,透過藝術傳遞給下一代。」他曾於2006年初造訪墨西哥,在山中偶然遇到成群的帝王斑蝶,從此對這不斷輪迴的神祕小生命著迷不已,更在2012年出版《蝴蝶之旅》。

鮭魚洄游完成己身的生命循環,帝王斑蝶像候鳥般的遷徙,卻需要三、四個世代的接力,才能回到出發點。如果用人類來比較,就像是遙遠的太空旅行,原來我們對地球大小、對時間的感覺,都只是人類的尺度。新宮晉精鍊的圖文,帶領著孩子化身為蝴蝶,加入這個奇蹟的旅程,感受微小脆弱的生命中蘊藏著巨大強韌的能量。

「風之馬戲團」系列雕塑在巡遊世界各地之後,終於在2014年找到了可以永久安置的家,兵庫縣三田市的有馬富士公園也因此誕生了「新宮晉風之博物館」。雕塑家將人生所有的經歷都傾注其中,設立了「地球工作室」,以此為實踐環境永續理念的基地,並充分運用戶外美術館的資源,透過戲劇表演、音樂和美術活動,聯攜起人們為未來而創造。

80歲的新宮晉在《太陽といっしょ》(暫譯:和太陽在一起)裡回憶童年的模樣,清楚記錄著他在某個時間、某個時刻的眼睛,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所有的冒險和發現,在燦爛陽光的照拂下,每一頁都充滿鮮豔的色彩,那些完整或片段的記憶都閃閃發亮,化為生命美麗的底色。

身為立體雕塑家,新宮晉發揮對空間的感知,為兒童創作立體繪本,2015年出版的《ちいさなふしぎな森》(暫譯:神祕小森林),帶著讀者俯瞰世界。翻開書頁,一座小小森林隱身在白雲之下,動物們在其間翩翩起舞,陽光閃耀,星空璀璨,每一頁都美得讓人想永遠凝視。

一生逐風而行的新宮晉,2017年出版的《旅する風》(暫譯:風的旅行),立體建構出風的形象和動向。風是什麼樣子?能看見嗎?打開這本美麗的立體圖畫書,新宮晉創作的風在書頁間流動,我們不僅能感受風的跳躍和追逐,也能聽到風的低語和歌聲,感覺自己已經幻化成風,在空中飛翔。

某天早上,新宮晉的腦海突然冒出一個形象,連他的形狀、顏色,甚至名字,都清晰無比。那是一個熱愛地球的外星人,他有一雙大大的眼睛、長長的耳朵和色彩繽紛的外表,這個神秘的玩偶因被雷擊中而降落在三田(Sanda),他熱愛木屐(sandals)的聲音,因此被命名為Sandalino(山達里諾)。新宮晉試著把他畫下來,結果每個見到的朋友都好喜歡。原先他想把山達里諾寫成和孩子互動的故事,沒想到法國的Gallimard出版社認為做成立體書《Sandalino》更有趣。

從2019年起,山達里諾成為「風之博物館」的重要角色,音樂會、狂言、風動雕塑和偶劇都會出現他和孩子同樂的身影。之後,新宮晉又於2024年發表關於山達里諾的第二本立體書《山達里諾的四季》,在地球已生活一段時間的山達里諾,和人類、大自然都成了好朋友,對地球充滿了摯愛。


《山達里諾的四季》內頁,臺灣版製作幕後

紐約的摩天大樓、希臘的國家歌劇院、義大利的港口、巴西的銀行、台灣的大學、東京銀座的愛馬仕……新宮晉的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他和六角鬼丈、安藤忠雄、黑川紀章、倫佐.皮亞諾、貝聿銘等知名建築師密切合作,三宅一生委託他為巴黎時尚發表會製作舞台裝置,荷蘭現代舞蹈家尤里.季里安(Jiří Kylián)邀請他為舞作設計舞台裝置。新宮晉的作品豐富多元,而且不斷超越藝術的框架。

2019年時,他接受法國香波堡紀念達文西逝世500週年的邀展,他以作品向達文西致敬,更期許自己的創作在500年後依然有意義。事實上,他已承繼了文藝復興的全人精神,他的好奇和博學,使得他的作品展現了人文、科學、設計、工程與大自然的融合之美。

新宮晉說:「地球充滿生機,是宇宙中極其獨特的星球,我們人類的誕生本就是一個奇蹟,我想傳達地球的奇妙。」他的創作不僅僅是動態藝術,而是創造出一個自然與人造共生的場所,使我們能更敏銳的在環境中感受風、水和光的力量,喚起全部身心的享受和愉悅感。

唯有心懷夢想者,方能迎來夢想。新宮晉今年高齡88歲,但他說即使到了這個年紀也從不會感到無聊,因為新的想法不斷湧現,他只想創造更好的東西,只想探索一個從未有人探索的過的世界。在逐風的路上,他依然不斷的對未來發送訊息。


新宮晉與台灣版《山達里諾的四季》,攝於臺灣富邦美術館(臺灣麥克提供)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從個人創作《他的髮圈》到國際合製《C級哨兵備忘錄》:BL漫畫家TaaRO的Q&A

➤想創作讓人輕鬆觀看的歡樂故事

Q:很多喜歡BL的人,應該都有過「啊,被BL救贖的時刻」,對您來說,印象中喜歡上BL與深受BL著迷的時刻為何呢?

TaaRO:是國中時朋友借給我的漫畫,以前有什麼我就看什麼,第一次接觸本來還很疑惑,後來就喜歡上了。

Q:現在最想畫但還沒機會畫的題材是什麼?

TaaRO也許也是因為現實中有很多壓力吧,我決定之後要畫讓人輕鬆觀看的歡樂故事。

Q:在台灣作為BL職業漫畫家,您覺得最開心與最辛苦的事分別是什麼?

TaaRO其實我很想畫一般取向(BG)類型的作品,只是因為想不出故事,所以一直畫的都是BL。

BL對我來說最主要是滿足對人物的幻想和喜好,所以相對容易構思,但是一般向我總是尋找不出那種感覺,即使我現在幾乎都在看一般向的作品。

➤《他的髮圈》與《青春三角》

Q:《他的髮圈》與《青春三角》,都有著受害者的施暴的主題,這樣的主題是您一向很關心的嗎?

TaaRO我認為一個人的個性及想法和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而通常會給人造成負面影響的都是經歷過暴力。

Q:「雖然我覺得,讓他得以從過去的痛苦中解脫的,是你」雖然言先生得到解脫,不過言先生卻還是選擇離開了。這代表著一種『讓這些傷害就此為止』的決心或選擇嗎?

TaaRO漫畫中其實有很多我認為可以補充和改進的地方。

言先生所經歷的內心折磨是難以想像的,最終選擇了離開不是為了誰,是因為承受不住而選擇逃離。一方面言先生做了那些壞事,當然不可能會有好結局。

Q:《他的髮圈》與《青春三角》的故事背後,都有原生家庭的創傷,幾乎每位主角都有。在《青春三角》,您設計了一個很多元的家庭組合,對您來說,您「理想的家庭」樣貌為何呢?

TaaRO只要能夠幸福快樂,都是理想家庭。

➤臺灣、日本、韓國三方合製的《C級哨兵備忘錄》

Q:這次《C級哨兵備忘錄》的合作由臺灣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日本條漫製作公司 Contents Lab. Blue TOKYO(CLBT) 合作,將韓國人氣小說《C級哨兵備忘錄》改編為條漫,上架至台灣《CCC追漫台》與日本多個網路平台。請幫我們回憶一下這次合作的源起。

TaaRO本來打算休息一段時間的時候突然收到詢問,當時覺得是個特別的機會所以就開始合作了。

Q:這次臺日韓三方合作,跟您過往的創作方式與分工方式有何不同?

TaaRO以往畫的都是頁漫,因為條漫的分鏡和畫面呈現方式和頁漫不太一樣,所以不太習慣。

Q:(聽說)韓國BL條漫比較重口味,相較之下日本可能清水一點也是有的,這次三方合製,您如何拿捏尺度呢?

TaaRO韓國BL重口味的印象應該是尺寸比較驚人,但內容上我感覺韓國日本台灣都差不多。而我發現到現在台灣也漸漸地大家都在看彩色條漫了。

Q:目前文策院和「C級」的合作方CLBT、樂天正一起舉辦條漫大賽,得獎者也會一起加入「C級」這樣的合製方式,對於想要參加的創作者,有沒有什麼想要分享或是提點的?

TaaRO和平常畫漫畫是一樣的,只是多了要分階段給編輯看稿的部分,而有時編輯也會給予感想,看到感想的時候都滿開心的。

Q:在參加國際的比賽時,在投稿作品時有沒有特別重視或注意的地方

TaaRO確認好沒有要改動的地方後,放手投稿吧。

點擊圖片,查看徵件說明

➤香香的大叔和可愛的綠茶

Q:先前的作品好像比較少畫「大叔」(很香),請跟我們聊聊這次對人物。

TaaRO這次的主角兩人都是我不擅長畫的類型,即使現在已經畫到故事一半了我還是感到很辛苦,這也是我上面提到想畫一般向的作品的原因之一,我覺得畫男性很辛苦,但也因此有了新的嘗試。

Q:關於米勒先生的加入,意外地化學效應非常棒,您喜歡這種綠茶型的角色嗎?

TaaRO他很可愛,到後面會是個好夥伴。

Q:有劇本與您原創劇本,在創作上,對您而言差異為何呢?

TaaRO因為我沒有讀過原作小說,所以現在收到每一回的分鏡劇本,也就像讀者一樣在看每一回的故事發展,感覺很新鮮。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評》由「吃」到「痴」:《迷幻蘑菇》的多重視覺盛宴

一個致幻元素的科學探索,要如何轉化成視覺性的漫畫或圖像小說?就幻覺體驗來說,圖像的呈現或許還不是難事,不少漫畫家或影像敘事者都已經用畫面來模擬歪扭奇妙的嗑藥體驗,如小池桂一的《Ultra Heaven》或羅伯特・克朗布(Robert Crumb)的《Stoned Again!》。然而,以菇類出發,描繪一場需要「理性」消化的學術旅程,則是一件頗具挑戰的事。

布萊恩.布洛默斯(Brian Blomerth)為讀者獻上的《迷幻蘑菇》,就是企圖著墨業餘研究者高登及瓦倫蒂娜.瓦森夫婦(Gordon & Valentina Wasson)對致幻菇類的熱情,以及其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也特別希望藉由這部作品,點出妻子瓦倫蒂娜在研究中扮演的驅動角色。

但首先,讀者翻開這兩百多頁的彩色漫畫後,看到的不是教育知識型的紀實傳記,沒有宏偉的動機闡述或生平背景介紹,反而是透過一連串大幅雙頁的畫格,直觀地鋪述這對夫婦的菇類體驗,讓人感覺特別新鮮。

此外,就風格而言,若我們引用美國真菌學家史塔曼茲(Paul Stamets)在導言中提及的「懼菇」與「嗜菇」兩個對蘑菇迥異的態度,《迷幻蘑菇》顯然是以後者所帶來的歡樂氣氛為基礎,旨在讓讀者感受主角們對菇類炙熱的念想。

譬如從小被灌輸「懼菇」觀念的高登,在蜜月旅行與妻子辯論著是否食用採集的菇類時,其背後出現的死神意象毫無令人畏懼之處。加上緊張的高登露出的汗水,反而讓讀者感覺幽默搞笑,定下了後續追索美味又迷幻的菇類之基調。

事實上,作者布洛默斯用這種糖果感、趣味性高、富有彈性的風格來描繪角色,除了可納入1960、70年代美國發展的地下漫畫流派,還可以回應到20世紀初期美式卡通在角色身體描摹上的「無痛感」。亦即,人物身體可以承受無盡的凹折與暴力,在各種政治不正確的情境下讓觀眾捧腹大笑(可參見早期的米老鼠或貝蒂娃娃等動畫),製造出特別不真實的感受。

相對於日後發展的寫實風格,《迷幻蘑菇》似乎承襲了此類古早的表現,在大面積畫格的並陳上,為只求敘事行進的讀者製造明快的翻頁節奏,但也同時給喜愛享受圖面的讀者滿滿的背景細節:圖鑑式的菇類呈現、裝飾性的線條與樣式、景致中點綴的可愛事件等。讀者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一點一點地將研究者的心思帶入閱讀的體驗裡,遙想研究進行時1950年代的挑戰與歡欣。

而在這諸多豐富繽紛的描寫中,我們又會看見「數位平面」與「手繪質感」的衝突性結合。作者好像在不停地暗示這場探索之旅裡會發生的種種兩面性:上述提及對菇類態度的不一致、真實與迷幻世界的分野、具名的高登與暗中的推手妻子蒂娜、服用菇類的莊嚴儀式與進入幻覺的飄然、隱祕女巫與嬉皮朝聖的對立等等。

這些對照都精準相鄰,以一種抹去人類意識主體的形式(角色的動物化與不自然的情緒表達),用多彩歡快到有些不和諧的筆調,試著引領讀者經驗這對夫妻的研究生涯,以及其研究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後果。

我們大可將《迷幻蘑菇》這本圖像小說,看成是歌頌瓦森夫婦研究成果的鉅作。但因為作者採用的多為全景構圖,其中畫面之複雜,更是縝密計畫的結果(尤其得在異質感之間找到風格的協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們或許也可以將之視為漫畫家對研究者的觀察手記。它雖然想要彰顯高登研究迷幻蘑菇的努力,也試圖要凸顯蒂娜的角色,但兩人生命過程的種種冒險與難關或許才是作品最後的主軸——因為高登的決定並非完全正確,蒂娜也因故無法走完整個推廣迷幻文化的旅程。

不過,當我們跟著布洛默斯筆下的「狗人」,探索整個圖像與菇類的世界,即便傳記的描寫如作者所言缺了幾塊拼圖,讀者似乎還是能感到心滿意足。因為當我們拾起這本書,隨手翻頁,便能被其中的「視覺美味」衝擊,並迫不及待地想好好「品嚐」這本可口的《迷幻蘑菇》,隨著兒時的瓦倫蒂娜,用自己的雙手摘採一株株可食用的牛肝箘,開發料理並品味簡單樸實的成果,逐步將曾經體驗的美好帶給世人,並持續傳頌發現的喜悅之情。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迷幻蘑菇:圖像迷幻文化與藝術,橫跨歷史與情感的跨界神作
Brian Blomerth’s Mycelium Wassonii
作者:布萊恩.布洛默(Brian Blomerth)
譯者:白水木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布萊恩.布洛默斯(Brian Blomerth)

以地下漫畫風格聞名的插畫家和圖像小說家,作品結合強烈的視覺創意與深入的歷史研究,常以鮮明的色彩和幽默的筆觸描繪迷幻文化和心靈探索。他的藝術風格獨特,融合了復古漫畫與現代迷幻藝術的元素,具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敘事感染力。

布洛默斯以其獨特的地下漫畫風格和對迷幻文化的視覺詮釋而聞名。他出生於1984年,曾在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學習繪畫,但後來發現自己對插畫和漫畫的熱愛,開始專注於這些領域的創作。  

布洛默斯的作品融合了20世紀40至50年代的漫畫風格,並深受漫畫家田河水泡(Suiho Tagawa)和迪士尼傳奇人物弗洛伊德.戈特弗雷德森(Floyd Gottfredson)的影響。他的藝術風格被歸類為「狗臉人」(Adult Dog Face)類型,經常在作品中呈現擬人化的動物角色,並以鮮豔的色彩和複雜的細節著稱。  

在職業生涯初期,布洛默斯為朋友的音樂專輯設計封面和海報,並創作了一些漫畫作品。他的作品開始在《Vice》和《Merry Jane》等媒體上發表,這使他能夠全職從事插畫工作。  

2019年,布洛默斯出版了他的首部圖像小說《Bicycle Day》,描繪瑞士化學家雅博.霍夫曼(Albert Hofmann)於1943年4月19日首次合成並服用LSD的經歷。這部作品以其精細的研究和獨特的視覺風格,生動再現了此一歷史事件。  

2021年,他推出第二部圖像小說《迷幻蘑菇》,講述高登.瓦森和瓦倫蒂娜.瓦森夫婦在探索迷幻蘑菇文化和歷史方面的經歷。這部作品融合了科學與神祕主義,展現了瓦森夫婦的研究旅程。  

布洛默斯的作品不僅在視覺上引人注目,還透過深入的研究和敘事,將讀者帶入迷幻文化的歷史與現象中。他的創作為讀者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讓人們更深入了解迷幻文化的發展和影響。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7-24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