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從《殺人回憶》到《米奇17號》:奉俊昊鏡頭下的階級困境與救贖辯證 ft.《不安擴張:論奉俊昊》
韓國電影導演奉俊昊(봉준호)新作《米奇17號》在台上映前夕,《不安擴張:論奉俊昊》繁體版率先面市,北美韓國電影學者田鍾琄(Joseph Jonghyun Jeon)針對奉俊昊長篇電影提出全面觀察與分析,並額外收錄與導演的深入採訪。書中透過細緻的影像解讀與理論框架,精確指出奉俊昊對韓國乃至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下階級矛盾的深刻關照。本文循著《不安擴張》的批判視角出發,探討奉俊昊最新作品《米奇17號》與過往創作哲學的異同。
*本篇涉及劇情揭露,範圍包含奉俊昊所有長篇電影作品,敬請斟酌閱覽*
➤必然的失衡
2019年,奉俊昊以《寄生上流》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時隔近6年,《米奇17號》帶著大家熟悉的奉式細節與黑色幽默回到影院。一樣是熟悉的社會學狂人視角,但又好像有些氣味不同,一樣是關於人、關於人性、關於逃不出的社會牢籠,但《米奇17號》有著所有前作都沒有的「從容」。
直到看見《米奇17號》結尾的頒獎典禮,遠景那宛若煙花的爆炸——連那個一死再死的米奇都是笑著的——才突然意識到,這可是奉俊昊執導的長篇電影裡,第一次選擇以如此溫馨和樂的場景作為結局。
《殺人回憶》最後,飾演朴斗萬的宋康昊直視鏡頭,凝視著觀眾與後方可能存在的罪犯,懸案未決,畫面裡僅他一人;《駭人怪物》結束在雪夜,破碎的家庭有小小的暖爐,雪安靜地落下,畫面逐漸拉遠,漢江上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非常母親》裡串連起開頭與結尾的舞,小小的巴士上,飾演母親的金惠子從座位上起身,加入人群,但在混亂中唯有她知曉「真相」,那舞不是快樂而是對快樂的渴望,彰顯的是她絕對的孤獨。

《末日列車》以人口極端減少後的末世為背景,列車損毀後,兩個孩子從廢墟中抬眼,就算有活下去的希望,但未來亦是不明朗的;《玉子》沒有能力阻止企業,但拼盡全力阻止自己的家人死去,就此回歸山居,最後一家人聚在一起的畫面與其說是歡樂,更像是在絕望裡朝向烏托邦的希冀;《寄生上流》的結局接續著混亂的大戰,兒子看懂了以燈光寄達的家書,在想像裡許下承諾,在未知的十幾二十年後,讓父親能不再如蟑螂般寄生。

「新浪潮導演在南韓社會壓縮的現代性到了尾聲的時期出現,因此特別關注消化歷史創傷與直接面對充滿動盪的過去。奉的童年的確就是這個時代,但他的作品更關注的是緊接著的歷史時期——當高速成長開始慢下來,而韓國人開始體認到上一世代驟然的經濟成長其實帶來了許多令人意外的負面後果。」
——田鍾琄《不安擴張:論奉俊昊》
綜觀奉俊昊的創作,結局就算存在希望,也是微乎其微的。警察渴望破案,家庭渴望團聚,底層渴望高攀,不限於以南韓為背景的敘事,在奉俊昊的所有作品中,這些願望總是被更龐大的力量所阻撓。透過強調各種社會地位/角色上的落差,強化弱者的被剝奪感,剝奪者無論表面上呈現為怪物、連環殺手、企業家或政治人物,其實都隱含著系統性的壓迫——社會結構、軍事獨裁、政府機器、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等。主角不僅是在與具體的對手鬥爭,更是在與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結構性力量對抗,然而這些對抗,從一開始就是必然失衡的。
➤複製人的零和賽局
田鍾琄在書中不斷提及的關鍵詞之一是「零和」,這個概念在《米奇17號》中也得到延續。如果說《寄生上流》中的零和競爭表現為空間上的垂直層級對立,那麼《米奇17號》則將其延伸至生命價值本身。米奇的每一次死亡與「列印」重生,都是對勞動與資本關係的再確認過程——你的生命價值,是否僅存在於勞動之中?
除了高度仿擬某位美國政治人物的反派角色以外,《米奇17號》這次更明確地將殖民與開發作為主要敘事,政治以更直接的方式介入故事。延續自原著《米奇七號》設定的「消耗工」,正是典型的底層階級,在探索太空的危險勞動中,將原本具有神聖性的生命賦予可逆性,並依此衍伸出可隨時替換的特質。
這種「替換性」,直接連結至當代資本主義下勞動力的去個體化特質,特別是全球化中的外籍勞工與被邊緣化的底層勞動者,與近年全球的政治與科技局勢遙相呼應。
奉俊昊透過畫面安排,凸顯出「列印」的特性。當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飾演的米奇身驅一點一點被列印出來,螢幕裡正在經歷重生的他,與周遭笑鬧的他人產生強烈的對比——那是標準的奉式黑色幽默畫面,人體歷經「列印」,也會如列印紙張般卡頓。我們看見米奇從畫面右邊,緩緩左移,全身抖了一下,然後繼續向左移動。「重生」在科技下是不具任何神聖性的,也就是説,性命的可複製性反身取消了他身為人的人性與價值。那一刻,米奇,或說所有消耗工,就與一張紙無異。

近10年前,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頂尖對決》與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中,針對「複製」這個大型命題各有不同的詮釋。《頂尖對決》的複製需求源於私人化的魔術表演,雖缺乏社會的許可,但因為被複製者的基數有限,而更接近個人需求的滿足,彰顯出的是個人的道德缺失;《別讓我走》以少數人的生命換取多數人的健康,但複製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模糊,使得社會對複製人功能性價值的定義顯得不穩且難以服人。
《米奇17號》同樣以科技發展下的犧牲為基礎,與前兩者不同的是,契約與勞動的關係弱化了社會與企業方的責任,「複製/列印」自此成為一種自我剝削的極端形式,折射出個體為了生存而不惜異化的社會背景。
從《頂尖對決》、《別讓我走》再到《米奇17號》,複製人的零和賽局還在不斷變形。從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所追求的人力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在科技發展、資本主義運作及勞動關係的複雜化交織下,必然且正在衍生出不同形式的生存困境。
田鍾琄指出:「究極來說,奉俊昊的電影在面對這些危機時,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將其視為危機。」電影本身——正如《殺人回憶》最末宋康昊的那顆鏡頭——正是奉俊昊對一切困境的凝視與叩問。
➤It's ok for me to be happy
回到前述,《米奇17號》一樣以社會的、政治的、全球性的討論為基礎,但相較於奉俊昊以往的作品,那異樣的從容感到底來自何處?或許能從米奇確定自己不用再反覆死亡與重生後,所說的那句“It's ok for me to be happy. ”窺見一二。
奉俊昊的作品一向圍繞著「執著」展開,角色總是在極端的社會環境與個人情感之間掙扎,試圖維繫某種信念,但往往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崩解。《殺人回憶》的警察之於時代、《駭人怪物》中父親對兒子的歉然、《非常母親》裡幾乎成為詛咒的母愛(或說愧疚)、《末日列車》中革命的(被)推翻、《玉子》中對寵物的愛、《寄生上流》裡的生活(延續到結尾甚至是生存)需求,莫不如此。
相較於他們的有所渴求,《米奇17號》反而以「學會放棄」為起點。因債務而離開地球,米奇並非一開始就接受自己的生命是可被替換的消耗品,而是隨著一次次死去,學習如何捨去對死亡的恐懼。換句話說,他也在這反覆的重生中,逐漸放棄自己身為「人」的認同。那異樣的從容感,或許正是來自於他的不執著,畢竟,他連生死都介於模糊地帶中。
“It's ok for me to be happy.”的關鍵不在於快樂本身,而在於「允許」自己去擁有快樂。在簽約後的生命裡,米奇沒有權利思考個人的幸福,整個宇宙探索計劃裡,他的存在只被預設為一種功能性的延續。當這個枷鎖受到外力(娜莎與米奇18號)鬆動,他才意識到,他可以選擇生死,甚至能夠有所渴求。
過往的角色在執著中走向崩潰、遺忘或歸隱,但米奇反而是在放棄執著後,才擁有了選擇權。

《米奇17號》維持著奉俊昊一貫的幽默與社會批判,在整體劇情與角色深度上並沒有特別拔萃之處,但特別之處在於,這次奉俊昊更聚焦於個人(或說「人」)價值的重新探討——在一個人可以被無限複製的世界中,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個體的價值?
《米奇17號》的從容,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批判視角的改變——不僅僅是指認危機,更是在承認危機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活著」的可能性。這次奉俊昊不急著讓角色去破案、去革命、去拯救,而是回看己身立足的腳下,給出現階段他能給出最好的回答:
即使身處最極端的剝削體系,依然能找到困境的破口;在看似毫無希望的零和賽局中,弱者也有看見強權如煙花般爆炸的一天。●

|
作者簡介:田鍾琄(Joseph Jonghyun Jeon)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英語系教授,也是北美研究韓國電影數一數二知名的學者,著有《惡性循環:韓國的金融貨幣危機電影和美國世紀的終結》。 |
書評》注視著路上的人們,彷彿看到自己也在那兒:評《足跡》
➤自由的漫步
假如用出門類比,主題是「人類移動」的《足跡》(Footmarks: A Journey into Our Restless Past),給人的感覺大概是,漫無目的地隨便走。
整本書不厚,又分成彼此間缺乏聯繫的許多章節,從哪一頁開始讀似乎都沒有影響。把原書的順序打散重組,搞不好又能變出不一樣的效果。這是一本讀起來輕鬆、無負擔,有時候意外驚喜,對讀者十分友善的書。
作者吉姆.李瑞(Jim Leary)是英國約克大學的考古學家。隨著考古學的演進,有些考古學家已經不太親身參與遺址挖掘,而更常在實驗室進行分析。不過李瑞應該還是花費不少時間在野外,且樂在其中。書中有小部分是他自己的經驗,更多則是他按照品味挑揀,妥善整合各方資料。
誰會對本書有興趣呢?喜歡考古學的讀者,可以讀到一些專業解說,對英國有興趣的人也相當合適。與英國相關的書很多,這本書的視角卻不常見,簡單說,是人與土地發生的各種關係。
➤路是人走出來的
英國有「巨石陣」等舉世聞名的景點,不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介紹英國的古代道路。公元1世紀起的數百年,羅馬帝國的勢力延伸進入現今的英國南部。過往認為,先進的羅馬人將道路引進英國,「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形象深植人心。
可是考古學研究卻發現,早於羅馬人登陸的時代,英國雖然沒有招搖的中央政權,也已經存在正規的道路工程。羅馬人在英國的道路建設,很多其實是建立於既有路線上。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還有人走,路就會維繫下去,持續到現代,也將迎向未來。而不再被使用、失去功能的路,也會很快被環境掩滅。
考古學家用不同方法判斷道路的歲月,讀者也許會驚嘆「蝸牛」帶來的線索。一塊地上本來是樹林,後來被砍伐變成草地,又修建出道路。不同年代的地層中,會留下偏好不同環境的蝸牛,而較晚的地層出現羅馬人引進的外來蝸牛,意謂這條路更早之前已經存在。
➤在土地上過活的人們
然而,也有些浪漫想像的「史前古道」,真實歷史頂多能回溯到中世紀初期。誤會源自19世紀流行的錯誤觀點——以為史前人類主要住在高地,因此山脊高處的道路,年代肯定非常悠久。其實這是只在地表觀察,產生的誤會。
19世紀的人在地勢較高處,能輕易見到史前生活的證據,谷地與低處卻不多,因而認為史前人類多半高高在上。事實上,這是由於平地生活的人一直更多,舊跡被保存下來的機率較低。有現代科技輔助的考古調查,能深入地下取得證據。
還有些路不是給人走,而是牲畜——很多、很多、很多的動物。至少最近幾百年來,為了滿足人類對肉乳毛的需求,英國各地在特定時節,能見到趕鵝、趕牛、趕羊、趕豬的隊伍。雖然英國沒有一般認知中的「游牧」族群,相關產業卻也滋養趕牲人的特殊文化。
(2024年的「London Sheep Drive」(倫敦牧羊驅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獲得倫敦自由市民身分的人,可以在倫敦橋上免費趕羊過河,不需支付通行費。雖然現在已無此特權,但這項傳統仍被保留,轉為慈善與慶祝活動。)
除此之外,散落全書各處的圈地運動、「荒野」的消失等議題,也都從土地出發的角度回顧英國歷史。喜歡英國的朋友,一定能收獲很多知識。當然本書的取材範圍不只英國,也有其他地區,可惜的是,整本書主軸擺在陸地,加上少量從陸地延伸的河流、海岸,卻僅有一點海洋的篇幅。
➤生活過的印記,穩定同位素
身為專業的考古學家,李瑞也讚嘆近來發展迅速的一些考古科學,像是穩定同位素和古代DNA。稍微了解相關知識,或許有助我們欣賞考古學的無限可能。
元素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數相同,便屬於一種元素,但是中子數可以不同。例如「碳」,所有的碳都只有一種質子數(6個),又依據中子數的差異,分為碳12、碳13、碳14等有別的「同位素」。
碳14這類「放射性同位素」會發生放射性衰變,每經過5730年少掉一半。活跳跳的生物不斷攝取新的碳,死亡後停止更新,碳14占整體的比例便會持續減少。所以分析遺骸中的碳,便能得知其年代,這就是「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的原理。
「穩定同位素」指的是不會衰變的同位素。碳12、碳13皆為穩定同位素,生物去世再久,相對比例也不會改變。而我們知道,不同食物成分內含的碳13比例不同,藉此可以估計當事人的飲食組成。
不同元素,能告訴我們不同的訊息。要探討人的移動,最常分析的元素是「鍶」。各地鍶86和鍶87的比例略有差異,隨飲水進入人體,成為恆齒的成分後,便能標示一個人在長牙的年紀,是在哪兒生活。假如他後來移動到鍶明顯有別的地區,就能分辨出來。
近年有大量考古學研究使用穩定同位素,然而,同樣的分析結果,可能有不同解讀。本書提到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墓葬中見到一位離出生地很遠的女性,通常的解讀是:她從遙遠的故鄉遷移到夫家。可是作者認為,古代也可能有不少女性,其實是出於更自主的原因而遷移至他方。
我想李瑞的想法是正確的,即使取得客觀的證據,主觀的預設立場也會影響判斷,有時候錯得離譜。「考古學家總是錯過派對」,而早已結束的派對發生過什麼事,正是考古學的任務。
➤人從哪裡來?進入考古學的DNA
判斷古代女性是否因「嫁到夫家」而遷移需要更多證據。好消息是,很適合用它趁機向讀者介紹古代DNA分析的思維。古代DNA意思是死去多時生物的DNA,可以從遺骸等來源獲得。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頒發給帕波(Svante Pääbo),便是表揚他取得數萬年前尼安德塔人DNA的貢獻。
這本書舉的案例聚焦於族群層次的應用,也就是判斷人群大規模的遷徙、融合、興亡。英國所屬的不列顛群島,古時候有過數波大規模的外來移民。從DNA的視角檢視,有些符合歷史記載,有些沒有留下任何文字。
最近幾年,古代DNA又衍生出同樣可觀的另一個方向,那就是建構家族的血親關係。例如,從調查距今5700年前、英國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一處墓葬遺址,得知其中27人能編織進一張血緣關係的大網。這個家族以父系傳承,蛛絲馬跡顯示,他們的女兒前往別的地方,外來的女性加入,成為媽媽。
歐洲各地的不同研究常見到類似的結果。因此目前證據確實支持,父系傳承在史前歐洲是普遍現象。奇妙的是也有反過來的案例。同樣是英國,多塞特郡(Dorset)距今2000年的之前到之後數百年,墓葬中記錄了母系傳承的跡象。也就是說,外來男生離開故鄉,遷移到新的家庭,最後長眠於此。
假如讀者感覺上述部分有點難度,不用擔心,相較之下,《足跡》全書讀來都更簡單。18世紀後,「散步」成為歐洲貴族喜愛的體面行為,因為表現無所事事的閒散,能與忙碌的中產階級區隔。而閱讀這本書,頗有文字散步的意味。●
作者:吉姆.李瑞(Jim Leary)
譯者:吳莉君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吉姆.李瑞(Jim Leary)
考古學家、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高級講師,以及古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會員。主持過英國各地重要的挖掘工作,包括威爾特郡(Wiltshire)的錫爾伯里丘(Silbury Hill),當地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新石器遺址。李瑞熱愛步行,研究焦點集中在過往人類的移動方式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