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以寫作拆解未知,在閱讀中體驗共時性的驚奇:張惠菁《與我平行的時間》x 楊若榆《降落練習》

➤閱讀的多重意義

楊若榆:惠菁老師到衛城出版當總編輯的那一年,我也剛進入文學出版社擔任行銷。當時想,我18歲以來最喜歡的作家,和我同時在台北的出版業耶!

這次惠菁老師的《與我平行的時間》在我的書前一天出版,光是想到我們的作品會同時在書店的新書區擺在一起,就很激動。看到老師說要自費巡迴各地書店的消息,我就把握機會,徵求孩好書屋的同意後,主動寄出邀請信。


作家張惠菁

張惠菁:謝謝孩好書屋的邀請。若榆傳訊息給我,我立刻就說沒問題。但其實我們之間有巨大的時間差,《降落練習》是若榆的第一本書,而《與我平行的時間》則是我的第13本書了。

我跟若榆一樣不是專職作家,一直在做各式各樣的事情,現在是鏡文學的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經常有人問我,你工作那麼忙,怎麼有時間看書和寫作?

我的回答是:確實因為忙,寫得比較少;但也正因為忙,所以一定得看、或是寫。

我不討厭工作,不過上班的時間是有明確的目標性,開會就是要解決問題,不是去聊天的。下班之後,我就需要脫離這種「有目的」的時間。閱讀、看電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為自己打開另一種時間與空間。越是忙碌的日子,人就越需要讓自己擁有能夠脫離目的性的時間和空間。

很多人以為文學是個不實用的東西,但文學對於我非常實用,給予我存在的地基,是可以往下拓展的空間。就好像一座大樓,蓋得越高,地基就必須越深。越是份量很重的世俗工作,文學於我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閱讀和書寫是嵌在我的存在裡,很重要的一塊。

早年我的大量閱讀是知識性的追求,我是讀歷史的,喜歡的歷史學家出新書,或社會科學、哲學、文學的新書,我都想要看。不過近年閱讀對我的意義變得有點不一樣,更像是榮格心理學式的探索——我經常無意識地打開一本書,會剛好讀到一段我所需要的內容。

但這也需要身邊有足夠大的資料庫可以調動,所以書店很重要。最近我去了嘉義、屏東、花蓮、台東、台南、新北和台北的書店辦講座,每一家書店的選書都不一樣,所以我也遇到很多書──有的書是我不知道,或本來沒有想到要買,看到時卻發現剛好是我需要的!

例如,在台東的時候遇見一本談榮格的書,讀了之後發現剛好可以用來描述我的散文觀。閱讀的重要在於,讓我們有足夠多的空間、材料,在其中找到回應,經歷共時性的驚奇,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認識。回應埋伏在各個地方,到處都有寶藏。

楊若榆:我離開出版社的工作後,想成為作家,於是把生活裡各種事項的重要性認真排序:讀書和寫作是一、二名,第三則是跳K-POP女團舞。

最近的賺錢方式是當補習班老師。補習班讓小學生提前學國中課程,有很多教材、題庫。我怕學生負荷太重,也為了讓教學跟我的生活有些連結,會盡量從每週介紹我自己讀完的書,並選幾個篇章跟他們一起讀。讀完《與我平行的時間》那週,我選的是〈智慧是一件特別的貨物〉。

現在面對寫作,我是以閱讀更多書,來確認自己想要寫怎樣的東西。比如這樣描述的方式我可能不是很喜歡,為什麼?或是一本小說很好看,它怎麼辦到的?除了以閱讀琢磨我想寫成什麼樣子,跳舞也帶給我很多新的觀點。

當新手作家的這兩個月,我一直在想,希望更多人讀我的書,一方面又安慰自己,每一本書出現在一個人面前都是對的時間,大家會有跟那本書的緣分。也許這就是惠菁老師所說的共時性。

張惠菁:《與我平行的時間》出版後不久,有一位故宮的研究人員朋友傳訊給我,說這是度過疲憊的一天後,讀了可以恢復能量的書。我不覺得我的書需要大家正襟危坐地讀,能讓跟我一樣上班很忙的人,下班之後的閱讀可以進到跟白天不一樣的空間,我很高興,這對我是最大的讚美。

文學就是有這樣的作用。打開一個通道,讓人在裡面待一會兒,也許也透過這個通道,再發現別的通道、其他的書。

➤寫作的起點與意圖

張惠菁:寫到第13本書,我認為自己的散文書寫越來越向內收了。年輕的時候,容易被外在世界所衝擊,比如《你不相信的事》裡面最大的事件是父親過世。那時候我還年輕,剛出社會,有非常多事情都衝擊著我。

每個寫作散文的人都有不同的起點,我的起點是:這個世界是個謎團,自我是個謎團,時間也是一個謎團。在這些謎團當中,我透過書寫,一次又一次,試圖去解謎。藉著敘述,用我自己的話,說出發生了什麼事。即使只是暫時解答這個世界為什麼是如此。

所以我的散文寫作,有一個拆解的意圖——拆解世界的謎團。我不追求詞藻華麗,或是這個字眼多麼的美好,而是這個當中,存在一個謎團,我想要拆解它,藉由敘事來拆解。

現在年紀大了,事情經歷得比較多了,謎團的性質就不再那麼扎人,不再那麼難受、那麼使你疼痛。會越來越明白,看著它可解或不可解的部分是什麼,注視它,理解它的本質。現在的散文可能讀起來會比以前更抽象一點,沒有那麼具體去講跟一個人的關係,但這個抽象感,是我自己所希望的。


作家楊若榆

楊若榆:大學修創作課的時候,課堂上大家要分享各自的文章,當場給予回饋。有男同學寫他打手槍噴到牆上,我想:天哪!這就是真正的創作?好像得要不斷自剖、挖掘自己有什麼創傷,或是家裡有哪些負擔,要把這些隱私大膽地寫出來。

當時覺得自己很失敗,我是乖乖牌,沒有這些東西可以寫,我要怎麼辦?我被這些想像壓得很沒自信,去了社團,有隊友陪伴,心情比較輕鬆,那段時間就沒怎麼寫作。

反而是離開啦啦隊後,很想念「一起」的感覺,同時也開始思考,自己身上有什麼獨特的題材?突然想到,來寫啦啦隊好了。在創作所寫了第一篇關於運動的散文之後,同學和老師都滿給我鼓勵的。

張惠菁:我認為散文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覺知」。無論是對實境、對自我,或對時間的覺知。有覺知才會有散文。

不同的覺知,有時候是跟別人比,跟其他的書寫者比:你這個覺知很特別,跟其他人寫同樣的主題,你是不同的,你是有這樣的覺知。另外一個是跟自己比,過去是這樣覺知,現在是那樣覺知了。你感覺到這個改變,於是書寫。

與其追求奇巧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覺知事物的方法不同,就會寫出不一樣的文章。對身體的覺知、對時間的覺知,都很好,都值得去體驗、去敘事。

➤覺知自我的身體感

張惠菁:這是若榆的第一本書,你所寫的啦啦隊往事,是非常特別的一段經驗。我在讀的時候,也看到你對這段經歷有很深的情感與懷念。當然之後你也可能會寫出更多不同的經驗,甚至是從你自身經驗再往外更「破圈」,藉由你的敘述去共鳴沒有這些經驗的、和你非常不同的人。

《降落練習》中,很重要的是身體感,而身體感是很不容易傳達的。能否請你就身體感,再多說一點?它跟你寫作的關係?你現在是不是替自己找到一個不錯的生活節奏了?教書工作的平衡感,也繼續運動、繼續在書寫?

楊若榆:前陣子在台中捷運上目睹一件事:車一開動,一個女生就倒在地板上,因為她沒有拉著吊環或柱子,連手都沒張開,就像一根棍子往地板倒。我很驚恐,我如果沒有參加啦啦隊,或許會像她一樣,不太認識自己的身體。

我是練啦啦隊之後才知道,人有背面。通常人走路只需要看地面、看前面,知道有上面。在啦啦隊有很多旋轉的動作,比如轉右邊、轉順時鐘,可是我一開始不知道身體有軸線,右轉時我會直接撇到右邊。可是啦啦隊的技巧上,應該是先向右側後退,左半身再轉過來右邊,這樣才叫旋轉。我完全是在啦啦隊的練習中,才認識自己的身體。

張惠菁:練啦啦隊之後才知道人有背面,這個觀察太有趣了!這真的是在啦啦隊經驗「裡面」的人才會有的洞察。

身體感這件事很微妙。我讀到你的編輯訪問你:「大學過後,會覺得體能巔峰過去了嗎?」剛見面時,我也問你同樣的問題,你說「不會」。這點我懂,對於運動的人來說,就是只有當下。

我也是滿晚才開始運動,現在日常會規律地跑步,偶爾爬山。運動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把人拉到當下。在那一刻,你的身體能做到什麼地步,不用跟別人比較,或是我以前可以、現在不行了——至少我自己是完全沒有這部分,只有當下自己的身體可以到哪裡。

➤回望青春鄉愁

張惠菁:《降落練習》裡面出現了大量的「我們」。很多時候不是「我」,而是「我們」。閱讀這些文字,我覺得群體感非常強。我想問,楊若榆跟「我們」的關係是什麼?你現在已經離開那個群體了,所以你去描寫這個群體是不是一種青春的鄉愁?

楊若榆:我在東華創作所的畢業作品是散文,集結訪問國手、教練等文章,記錄我所接觸過的台灣競技啦啦隊的歷史跟生態,算是這本書的田野吧。書寫這本小說的過程中我反覆問自己,把這些化成一個容易讀的故事的話,會長成什麼樣?我會希望它是輕盈、好讀的。

而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本感傷的書。即使我希望裡面有很多快樂時光,想要我的角色遇到好事,讓他們打起精神來,可是到最後,還是進行到一個感傷的狀態。

張惠菁:可能讀者不一定有發現你所寫的,其實是十多年前的經驗,書中不是現在的你,是楊若榆以書寫重返從前的你,用虛構的方式,創造了一些角色。書中的哪一個角色是你呢?

楊若榆:應該是短髮、插畫家畫在封面上的。我的故事裡有3個主要角色,我是萬,喜歡美少女戰士,莫名其妙變成一個運動員,很優柔寡斷。對照組是我的閨蜜,馬尾女生,她是冷靜派、理工科,跟我一樣是因為團隊情誼待在這裡。

➤跨越半世紀,仍能回應當代的經典

楊若榆:我一直滿享受閱讀惠菁老師的作品可以連結到很多書。大學在圖書館隨意借書,那時還沒有自己的閱讀譜系,看到書腰上面有張惠菁的推薦就借來看。

老師這次出新書巡迴講座時,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推薦書。我想問,有沒有讀了一本很棒的小說,非得寫一本書回應它的經驗?

張惠菁:最近在重讀美國小說家勒瑰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的《地海》系列,我是她的粉絲,這套在1970年代寫出來的奇幻文學,距今50年了。

我第一次讀時正處在人生比較低谷,也就是遇到故宮案官司的時候。那時的我,讀著《地海》系列,淚流滿面。這麼厲害的作品,經過50年還是一點都不過時、還是這麼好看。現在比當年讀的時候虛長了幾歲,所以又有一些新的體會。

昨天晚上剛重讀完《地海奇風》,這本寫的是一個舊有標準粉碎、陳規打破,需要被更新的時代。真的很驚訝,半世紀前寫出來的作品,卻非常適合當下這個時代重讀。

《地海奇風》是《地海》系列的最後一集。本來勒瑰恩寫《地海》系列寫到第4本《地海孤雛》,覺得已經寫完了。後來,就她自己的描述是,在時間中,她突然覺得她筆下的那個世界還在變化,所以又續寫了後面兩本。

前面4集所建構的巫師世界,該降的魔都降了、該除的妖都除了,看起來應該是大家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結局。但過了幾年,她發現這個故事還沒有完——這個世界法術開始失靈,東西開始崩壞。為什麼?我不劇透,希望大家能去看。

在一切人類所建構起來的世界,一定有事物被排除在外,也許是女性,龍或異族?那些在「正宗」的世界中被忽略、壓抑的人事物反撲了。所謂體制的崩潰,其實只不過是原有的系統裡沒有處理、涵蓋不到的東西,開始浮現。不覺得很適合現在這個時代嗎?

大家一定要從第一本開始讀,不要跳著讀。我昨天晚上讀完後,真的感到,有一種內在空間,又再一次被勒瑰恩打開。這些我所喜愛的小說,我真心覺得它們是活著的,在對我這個讀者做出回應。

與我平行的時間

作者:張惠菁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衛城出版、廣場出版總編輯,現為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
 
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其後陸續發表有小說集《惡寒》與《末日早晨》,及《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比霧更深的地方》等作品集。
 
張惠菁的書寫有她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題材往往發自她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特殊的觀察。曾經學史、曾在博物館任職,以及在上海、北京生活工作的經歷,使得她文章中常見信手打開的時空跨度。
降落練習

作者:楊若榆
繪者:羅荷、張起樂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若榆

1988年生,南投人,現居台中。東海大學啦啦隊系、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班創作組畢。現職快雪時晴。

曾獲南投玉山文學獎小說首獎,2020、2024年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及BIOS monthly專欄「女神的孩子下班後都在跳舞」。

「因為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一本書,而我想看,所以我寫了這本書。」是若榆創作啦啦隊故事的初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走一趟繪本而起的聖山旅程:訪《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作者乜寇.索克魯曼、繪者貓魚

➤發現「東谷沙飛」,說給忘記它的人聽

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在部落成長,是被玉山看著長大的孩子。但他第一次爬玉山是28歲的時候,時值921震災後,部落重建,族人想以高山運動產業作為部落觀光的亮點,遂開始培養年輕人成為高山嚮導,一群人登玉山探路。

在那之前,部落年輕人與山是有隔閡的。目前身兼高山嚮導的乜寇回想,父親那輩的原住民多從事負重工作,清晨時分,常看到大人揹著沉重裝備出門。他們有人在林班工作,有人是公家機關外包廠商的臨時工、高山協作的揹工,或者只為翻山越嶺採集愛玉子。這些粗重勞務既是看天吃飯,時有時無不穩定,更容易傷筋損骨。

乜寇回想,當時大人不過才三、四十歲壯年,卻因為勞動損傷、喝酒解鬱,小孩以為他們已是蒼蒼老者。高山負重是辛苦的工作,父執輩都不希望子孫走這一條路,因此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爬玉山。因為部落要轉型,當時他是專案經理,才會跟著走上去。

乜寇還記得那天剛好寒流來襲,大霧鎖山,他體力透支,甚至有高山症不適症狀。走到玉山主峰,雲霧壟罩,風勢強勁,雲霧像海浪,一陣陣撲打上來,一群人彷彿身處孤島。這時候,一位長輩有感而發,用族語說:「難怪我們叫這個山『東谷沙飛』,現在這個情景就好像古老時候的大洪水傳說。」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這是他第一次聽到「東谷沙飛」(Tongku Saveq),Tongku是群山之巔,Saveq意義已經不可考,推測是庇護所之意。玉山是群山中的最高峰,也是在毀天滅地的大洪水傳說中,蒼生最後的避難所。

這次經驗讓乜寇震撼,感覺意義非凡:「我好像被祖先賦予任務,要把這個山叫做『東谷沙飛』這件事情說出來。」他高中時就愛纏著族裡耆老說故事,連他都沒聽過,一定有更多人不知道。他要說給族人聽,說給已經忘記自己名字的山聽,也要說給其他族群的人聽。

這座山叫「東谷沙飛」,背後是布農族跨世紀時代分水嶺的重要神話——大洪水傳說,是極大自然災難中的最後避難所。

➤從布農的世界觀出發 分享身為人的共通議題 

這成了乜寇寫作策略的定錨:回到自己的語言,回到自己語言所建構的世界,不落入原漢對立的框架,不陷入民族學的分類範疇,好好述說我是誰,敘說我的族群所看到的世界、所建構的宇宙觀。「我想要回到做為一個人,從布農族的文化經驗出發,然後向著更大(普世)的人類說話。」

主題是敞開的,界線不那麼壁壘分明。身為人,有共通的議題,例如家人、親情、人與環境的關係,不同族群間是可以互相分享與對話。

近年,乜寇陸續參與繪本創作,這些故事都有共通的精細架構,就是隔代關係。部落裡,隔代教養是重要的文化傳承。父母親出去工作,爺爺奶奶在家裡照顧孩子,給予呵護關愛,把文化知識內涵教導給孩子。當我們在說「我是誰」的時候,其實就是身邊的家庭、社區和族群關係,一層一層建立起來的。

喜歡用隔代關係來當作故事的切入點,和乜寇個人經驗有關,「我很羨慕人家有爺爺奶奶。」他父親5歲的時候,爸媽就相繼過世。沒有爺爺奶奶的乜寇,高中時拿著錄音機去採訪部落裡的長輩,當時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田野調查。他只是覺得,長輩是更接近祖先、靠近祖靈的人,他們的生命經驗和現在部落生活經驗不太一樣,尤其,聽他們講神話傳說,好像身歷其境,彷彿他們親眼見證整個過程。

➤山林承載記憶、知識與神話,走一趟才知道

乜寇把這些鮮明的記憶、經歷過的情感,巧妙鋪陳在《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故事裡。

爺爺的角色是以叔公為原型。大約距今80年前,年少時的叔公和隔壁村的好朋友,兩個人看著玉山,想說去走一走,講著講著就走上去了。叔公說,那個晚上他幾乎沒睡,深邃黑夜鑲嵌滿天星斗,遙遠的南方有燈光規律閃動,吸引他的眼睛,好好看。

故事中提到排雲山莊前有一段石階梯,這是爸爸的故事。乜寇開始擔任高山嚮導後,爸爸曾經表示想跟著去爬玉山。當時乜寇覺得不宜帶著家人上工,後來有次爸爸跟他說,走上排雲山莊的幾段石階梯,石塊是當年他揹上去的。父親離世後,乜寇每次走到那裡,就會想起這段話,腳下冰冷的石頭就好像有了父親的溫度,有父親為家人打拼的情感。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滿伐伊(manvai)是布農族人爬山負重時,覺得累了、孤單時,用來調整氣息、鼓舞士氣的吟唱。乜寇帶領登山時,會以滿伐伊來鼓勵隊友,為大家打氣。他當下示範,自然換氣,唱出旋律,渾厚有力的聲音在小房間內回音震盪。可以想像,在山林間吟唱時,這聲音會更動人,山也會感動吧。

書中穿插山林的知識,樹在唱歌、樹木會賽跑。乜寇小時候聽這些傳說,覺得很滑稽,直到自己讀生態學,開始登山,「有一次,我從玉山下來,回頭看,那個故事就出現了。」原住民祖輩的生態觀察不亞於現代科學,布農族透過口傳故事,呼應現實的有趣情節,讓山的知識流傳下來。

乜寇想要透過這個故事表達,不只有負重勞動的工作型態才可以登山,山裡面還有跟族群有關的文化內涵,它承載了族群的生命經驗、勞動記憶、生態知識,還有布農族人的世界觀與想像,包括那些神話傳說,「沒有走一趟,你不會知道。」

➤貓魚畫重點  布農族人強壯的小腿

繪者貓魚第一次與四也出版、乜寇合作。她住在郊區,喜歡攀岩和郊山活動,曾許願想畫一本和山有關的繪本,結果,不久就接到出版社的洽詢。願望成真,貓魚受寵若驚,但玉山這麼指標性的聖山,又讓完美主義的她誠惶誠恐。

雖然登高山經驗不多,貓魚很喜歡去郊山走動,她自己對山有感覺與想像。例如,一步一步往上爬、走山路會喘氣、疲累看不到盡頭的厭世感。一開始構圖,她盡可能呈現不同的觀看方式,創造故事畫面的節奏感,交了小草圖。

出版社給繪者自由發揮的空間,只有轉達提醒,「布農族的小腿很重要」。在進入繪製彩圖前,乜寇、貓魚和出版團隊終於碰面了,一行人一天單攻玉山。貓魚回想爬山的時候,點頭說道:「充分感受到小腿的重要性,尤其是強壯的小腿。」

乜寇接著補充,布農族人的身材不高,在山裡上上下下,負重勞動,小腿肌肉特別發達。神話傳說中也有提到鞭打小腿的傳說。貓魚畫重點:「小腿是本書重要的元素,也是特色。」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突破撞牆期  回到更直覺的創作風格

登山取材不在於細節怎麼畫,貓魚看重的是掌握高山氛圍,如何轉化成色塊、線條和質感。實際去過一趟玉山,更明確感受行走在高海拔的體感。不斷登高的身體感受、經過不同林木的感覺、身體流汗潮濕、背負重物的沉重感,以及天氣變化大,周圍起霧的狀態。

貓魚承認,動筆前有一兩個月卡關了。基於要把這個故事畫好的好勝心,她想要找到最適合的表現風格,又希望可以跳脫突破以往作品的天花板。有一段時間,她看了很多原住民藝術作品,或其他創作者怎樣畫原住民故事,卻一直卡在「什麼是原住民感覺」這一關。

這段撞牆期有點像自我要求,後來,她發現自己走偏了,「我要做山的故事,而不是做一個大家看到封面,就知道這是個原住民的故事。」於是,貓魚回到起點,回到對山的感覺,回到聽乜寇講故事時的直觀感受。她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直接的,應該用更直覺的方式來創作,而不是模仿印象中以為的民族風。

➤彩色墨水與墨汁  營造山林大地

嘗試過很多媒材,貓魚最後選擇無法修改的彩色墨水和墨汁,不打草稿,直接下筆。「我跟這兩個媒材太不熟了,每個畫面都畫十幾次,再挑出感覺最到位的那張,進電腦後製。」創作過程中用掉了很多紙張,但這些畫稿都留著,也許有機會以原稿展現創作歷程。

以彩色墨水與墨汁的渲染效果,做出的潮溼感,透露著玉山空氣的味道、濕度,還有天氣的變化。貓魚選擇不同層次的大地色系,多一點灰黑調子,在節奏輕快處,利用帶灰的粉嫩色讓畫面輕盈。以實體和虛線讓神話故事有真實和想像的交錯。整體風格還是保有貓魚向來的自由筆觸,多了高山的空氣感與氣味,佐以真實與幻想的節奏。

➤讀完故事,走進自然,認識山

乜寇肯定這次的圖文合作。他認為,繪本如果稱為文學,必須在寫實層面拉出抽象與奇幻的層次,給予閱讀者一些寬敞的想像空間,在閱讀當下產生感受。與貓魚的圖文合作過程,像是爬了一座繪本山,隨著進度/高度不同,看到不一樣的景致,完成登頂,看到不可思議的美景。

這次合作,貓魚認為不只完成工作,還認識不一樣的朋友,一起去爬山、認識部落的生活。現實中,她是個操心的媽媽、完美主義傾向的創作者,容易被主流社會規則限制住。這次,透過原住民的文化視角,讓她放鬆實際生活中的緊迫感,與家人的關係也同步舒緩。

番外篇則是,先前貓魚首次的玉山行未能順利攻頂。為了走完未竟的旅程,呼應這個故事,繪本出版後,她找了另一群朋友去爬玉山。兩天一夜,順利登頂。她很開心站上東谷沙飛,和笛昂、爸爸和爺爺在平行時空相會。

當讀者讀完了這個故事,兩位作者建議什麼延伸活動呢?他們異口同聲推薦,去爬山吧!走進大自然,認識其他族群的智慧。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Tongku Saveq : Taki Ludun tu Vazaz Tiang
作者: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
繪者:貓魚
出版:四也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Neqou Soqluman 乜寇.索克魯曼

布農族人,來自可以直接眺望東谷沙飛的望鄉部落(現名為卡里布安部落),擅長魔幻寫實風格的創作,創作文類包含小說、散文、報導文學、新詩以及繪本等。曾獲得台灣原住民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獎等獎項,主要作品有繪本《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選入康軒、南一小學國語課文),以及《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我聽見群山報戰功》、《Ina Bunun!布農青春》、《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奇幻小說《東谷沙飛傳奇Ⅰ:失落的古南島》、《東谷沙飛傳奇Ⅱ:拯救月亮》等。現職為雲林縣立古坑華德福實驗高中教師。

繪者簡介:貓魚

現職插畫工作者,最喜歡的載體是繪本 。

畫圖時喜歡什麼都來一點,實驗媒材的可能性。

平常喜愛的創作主題圍繞著人與動物,世界上最喜歡的角落是貓的肚子與狗的鼻子。期許自己能持續創作溫暖有力、反思生命的作品。

最喜歡的一段話來自星野道夫先生:「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環境之一,就是圍繞在人類身邊的豐富生命。牠們的存在不僅療癒了我們,更重要的是,牠們也讓我們理解,人類究竟是什麼。」

畢業於臺灣大學哲學系,作品曾入選豐子愷圖畫書獎、波隆那插畫獎,2022台北國際書展首獎及2023、2024金鼎獎。近年的作品有:《怪獸媽媽》、《發光的樹》、《親愛的奶爸》等繪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首爾書展.臺灣館重磅登場》展前篇(下)韓國出版業的獨自與集體升級

即將於6月18日開展的首爾國際書展(SIBF)創辦於1954年,是韓國最大的圖書盛會,今年預計有19個國家、450多家出版社參展。和臺北國際書展一樣,首爾書展具有版權商談、讀者購書、作家講座活動等多功能屬性,由韓國出版協會(以下簡稱KPA)主辦。

論及規模,首爾書展去年約15萬參觀人次創新高,但遠低於今年2月臺北國際書展的57萬人次。在首爾江南區COEX會展中心舉辦的展場面積,也僅約臺北書展的六成大。


2024年首爾書展期間,介紹臺灣出版的主題論壇。(圖源:韓國出版協會粉專

作為圖書產業的集體呈現,首爾書展反映了韓國出版界的多元和活力。在今年主題國臺灣館的代表作家及出版人浩浩蕩蕩出發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從臺灣書市所看見的韓國出版文化,是什麼樣的風貌?

➤速寫韓國出版產業輪廓

韓國主管出版的政府部門為文化體育觀光部(MCST,以下簡稱文體部),與出版產業相關的單位除了較為國際所知、以支持影視和動畫為主的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KOCCA),還有文體部轄下針對出版的韓國出版產業振興院(KPIPA)、以及針對漫畫的韓國漫畫振興院(KOMACON)等。

另外,每年以超過100億韓元(約新臺幣2.2億元)預算大力支持版權外譯的韓國文學翻譯院(LTI Korea),提供各國翻譯人才免費培訓、翻譯出版補助等,則是推廣韓書(K-Book)海外版權的最重要推手。

韓國人口5100萬,約為臺灣的2.2倍,根據KPA以韓國約5,900家出版社提供的資料,所發布的最新出版產量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韓國新書(含漫畫)出版量為6萬4,000種,遠高於臺灣2023年新書出版約3萬4,000種(實際申請ISBN數約5萬7,000種,皆不含漫畫)。但每本新書的平均印量僅約1,120本,平均定價19,526韓元(約新臺幣430元);若排除漫畫,平均定價則為20,788韓元(約新臺幣458元)。

另據KPIPA的最新調查,2023年韓國出版銷售額為4兆7,565億韓元(約新臺幣1048.2億元),較前一年成長3.5%;從業人數約3萬4,000人。若減去教科書、學習教材等,「一般書籍」的銷售額則為1兆5,949億韓元(約新臺幣351.5億元)。

➤集結力量共同倡議政策,多元活動培植閱讀社群

同為東亞成熟的出版市場,韓國與臺灣有許多共同特性,包括中小型出版社居多,大型通路如教保文庫(Kyobo)書店、Yes 24網路書店主導書市,也同樣面臨閱讀率下降的全球共通困境,正努力尋求產業轉型、拓展外譯市場。

不過,韓國民間強大的公協會力量,是臺灣所遠不及的。譬如成立於1947年的KPA,至今已有近80年歷史,擁有811個包括出版社及協會的會員,在韓國出版界舉足輕重。KPA曾多次倡議出版公共議題,並成立韓國出版閱讀政策研究所,每年發表出版相關調查報告。


韓國出版協會公開募款,在所屬的出版文化會館前設立雕像「守護書本的人」,以紀念威權時期為了出版與表達自由不遺餘力奉獻的出版人、作家、編輯與書店業者,於2024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揭幕。(圖源:韓國出版協會粉專

在紙本閱讀式微的大環境下,韓國各出版社無不積極舉辦讀書會、成立讀者俱樂部、建立網路社群,透過線上和實體活動凝聚讀者群。

定居首爾的自由記者吳珮如便深刻感受到他們比臺灣出版界「更活潑、彈性、天馬行空」的氛圍:大型出版社的行銷深具策略與規模,絕大多數的獨立書店也有強大動能,普遍藉由讀書會、工作坊或課程扎根讀者。許多書店主更同時從事獨立出版,建立了從出版、行銷、通路到經營讀者的完整模式。

韓國的讀者組成與臺灣類似,以20多歲到40歲左右女性為大宗,她們的閱讀偏好或也影響了出版的取向。近年來韓國書籍反思性別不平等,甚或描寫社會厭女現象的女性題材蔚為主流民音社2016年出版的趙南柱《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現象級」作品,小說刻畫現今3040歲女性受壓抑的處境,不僅暢銷破百萬、改編影視,也賣出多國版權。

韓國出版的蓬勃多元難以一概而論,但疫情後「療癒小說」(힐링 소설)崛起成一大現象,尤以《歡迎光臨夢境百貨》、《不便利的便利店》、《歡迎光臨休南洞的書店》等最具代表性。這些作品多由小型出版社出版,銷量破百萬且暢銷海外,也已引進臺灣。

韓國文學近年在國際上屢有斬獲,自2022年起,韓國連續3年有鄭寶拉《詛咒兔子》、朴相映《大都市的愛情法》(臺譯書名為《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千明官《鯨魚》、黃晳暎《鐵道家族》等作品入圍國際布克獎,在英文書市也獲高度關注。去年(2024)韓江獲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則被視為K-Book進軍海外出版市場20年來的「成就巔峰」。(

➤韓國出版在臺灣,隨影視改編、網路圖文引進的潮流

臺灣書市迎接「韓流」,早年有三采引進《尋寶記》系列等韓國知識漫畫攻占小學生市場。大約自2011年圓神出版申京淑《請照顧我媽媽》、2012年麥田出版孔枝泳《熔爐》之後,臺灣較密集譯介韓國文學作品,選書主要循著暢銷與影視改編話題。

2016年漫遊者出版社推出韓江《素食者》,副總編輯吳佳珍回顧,起初並非特別設定韓國文學為目標。當時因為版代推薦,且本書在英國銷量不錯,她讀了簡體版後決定出版,結果在臺上市後隔月,《素食者》就獲得國際曼布克獎。吳佳珍說:「這是一個機緣。」

約莫那時起,韓國文學有了更高的國際能見度,「我們也開始參加首爾書展,感覺這是一個新的市場。」吳佳珍坦言:「韓國雖然與我們社會、文化相近,但老實說,當初我們對市場的接受度並沒把握。」

2018年漫遊者引進《82年生的金智英》引爆熱潮,之後該公司持續譯介各類型韓國作品,包括文學作家金英夏、朴相映、李昭姈,以及廣義的網路小說(網漫改寫、或在網路平臺發表而後成書)和圖文書等。

政大臺文所副教授陳佩甄近日撰文指出,臺灣自2018年興起一波韓國文學出版與討論的高峰,至今形成五大主要類型:驚悚懸疑、社會議題、性別麻煩、女性科幻、歷史小說。

其中,驚悚科幻作品因影視改編而擴大了從純文學到類型小說的讀者群,女性主義與社會議題小說提供了兩地共感連結,歷史題材則與臺灣近10年的歷史小說熱潮匯流。而這些作品也反映了韓國這20年來,從創作到讀者的「年輕化、女性化」趨勢()。

KPIPA甫於4月發布的《2024年海外出版市場規模與進入策略研究》(해외출판시장 규모 및 진출전략조사 연구),就將2018年《82年生的金智英》在臺熱賣,視為K-Book開拓臺灣市場的一大里程碑。

該研究中列舉,之後的暢銷作品,包括有《歡迎光臨夢境百貨》、《不便利的便利店》(後者更連續蟬聯2023、2024年博客來年度翻譯文學類暢銷冠軍),以及人氣網路小說《全知讀者視角》、心理類別的《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今天也對媽媽發火了》與實用書《英文抄寫奇蹟100天》等。圖文作者則以出版《鏡子》、《海浪》等作的Suzy Lee最為臺灣讀者所知。


Suzy Lee繪本《邊界三部曲》:《海浪》、《影子》、《鏡子》

這份研究總結K-Book在臺受歡迎的原因為:韓流文化的影響力、性別與社會議題與臺灣相似而易形成共鳴,以及多樣的類型介紹或影視改編的效應等。但整體而言,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韓國知識界有多元的史觀,臺灣引進社科圖書視野不足

過去臺灣透過K-Pop而對韓國有了莫大的親近感,但作家阿潑深感這樣的認識仍太薄弱了。出版的引進也不足,譬如社科人文類目前僅有少數論及濟州四三事件、光州事件、性別議題的書,與韓國工運、環運的強大程度不成比例。

尤其近年連影視方面都已出現《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12.12首爾之春》這類以歷史與轉型正義為題的傑出作品,臺灣譯介的相關書籍卻很少。阿潑認為,原因一是語言、二是市場,「在這個限制下,很不利於臺灣認識韓國。」

有感於依賴版代選書和出版社的譯介實在太慢也太被動,阿潑近年積極學韓文,「當你學會了那個語言,才能打開進入那個國家的窗口。」

即將出席首爾書展的臺灣作家中,唯一非虛構類書寫的作者阿潑,韓國的好奇來自於「我們太像了」。她說,不像我們對日本的熟悉來自於殖民歷史,臺灣與韓國是「鏡像式的關係」,「我想在他們當中看到自己,也想讓他們看到臺灣。」她認為,不論我們對這些國家的感情如何,都不能否認整個東亞是文化與歷史上的共同體,越把整個東亞放一起看,就越難把韓國當成無關的「他者」看待

事實上,臺韓雙方也時常在彼此之間尋找關聯,例如韓文裡有不少發音臺語類似的字詞,「就連前陣子熱門的《黑白大廚》節目裡,發現一個拿中華民國護照的廚師,臺灣觀眾都很開心。」阿潑是從探尋臺韓相似處,轉而發掘相異處,「從『不同』出發,反而更容易深入理解,而持續互相了解。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合作與彼此學習。」

專營人文社科類書籍的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則特別欣羨韓國知識界保有比臺灣更強的左翼思想脈絡、更多元的史觀。

她舉例,出版韓國文學名家黃皙暎《鐵道家族》的創作與批評出版社(簡稱創批社)成立於1966年,原本只是發行左翼文藝雜誌,每期銷量僅一、兩千本,後來因某一期連載的作家大受歡迎,加上1980年光州事件前後民主運動爆發、左翼思潮受到更多支持而聲名大噪。如今創批社已發展為韓國前十大綜合性出版社,雖然出版類型涵蓋消費、娛樂、商業等,但仍未放棄社會批判的出版核心,也還保有一萬多名雜誌訂戶。


創批社發行的文藝雜誌 《創作與批評》自1966年創刊至今仍持續發行,右圖為最新一期2025年夏季號。(圖源:季刊《創作與批評》

「他們對日本殖民時期、戰後民主化的歷程如何自我詮釋,很值得我們參考——但遺憾的是,我們對歷史很有共振感,兩地的社科出版人卻沒有足夠的交流。」莊瑞琳坦言自己不懂韓文,語言是最大障礙,但希望隨著韓國作家的國際能見度越來越高,這個限制會越來越小。

莊瑞琳猜測,首爾書展今年選擇臺灣作為主題國,或許還有一層未明說的意義:今年對臺、韓而言都是「終戰80周年」,「1945年同時改變了我們的命運,雖然首爾書展不以歷史的沉重感為號召,但我期待能藉這次參展,開啟一趟對韓國出版社的認識之旅。」

➤臺灣文學外譯,借鏡韓國走向世界

在雙邊交流下,臺灣作家在韓國書市的版圖正慢慢擴大中。雖然近年來,臺灣確實因半導體產業、防疫成效、地緣政治等因素而提高國際能見度,但莊瑞琳認為,與其歸因於大環境,不如回到書的世界,「因為臺灣作家有一定的成熟度了,從中生代到新生代作者能書寫的題材多元、複雜,都比過去進步非常多。」

她指出,房慧真在韓國並不知名,卻因《夜遊》書寫他們也關注的女性身體及成長經驗,而迅即有了譯介出版的機會。臺灣第一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這項大獎的,是曾「以百合小說為職志」的楊双子,而非我們更熟知的文學大家。或者李佳穎的《進烤箱的好日子》尚未拿下任何國際文學獎,海外版權卻已告捷連連,「在在證明了我們已累積夠多不一樣的作家,這些故事本身的節奏和題材可以說服跨國界的讀者,所以逐漸進入國際文學市場。」

當然,相較於剛由韓江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臺灣文學進軍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翻譯成本高、譯者人才缺乏等既有問題,莊瑞琳認為我們對英文等國際出版生態了解也不夠多,在推廣外譯時無法更精準連結到當地出版者,而鄰近的韓國出版界,更是我們應該結盟的對象。

不過另一方面,走向世界卻不見得是作家必然背負的。將隨臺灣館參加首爾書展的作家吳明益,便對現在凡事強調「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氛圍持保留態度,「做你自己,被看見很好,不被看見你的靈魂也還在。」

吳明益參與過20多次不同國家的文學活動,他認為亞洲國家普遍「對作家太過亦步亦趨」地接待。歐美的文學節往往報到之後,甚至連活動出席都不見得會有人提醒,他們把作家當成專業人士,而不是地位特殊的人看待。但在世界各地遇到熱情的讀者,還是讓吳明益深感自己很幸運能從事寫作這一行,也更覺得應該把這件事做好。不論作品去向哪裡,好好寫作——那就是作家的未來了。


韓國知名作家。(圖源:金英夏、申京淑、韓江、鄭寶拉、黃晳暎、千明官照片出自維基,朴相映照片出自Namu Wiki,孔枝泳照片出自Kyobo、趙南柱照片為漫遊者文化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6-09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