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70本精選之星,8大類圖書,在AI時代創造更精彩而真實的閱讀世界!

文化部舉辦「第47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出爐。由24位各界專家組成的評審團,自3,336種參選讀物中選出共8大類型、623種作品,再從中特別推薦70種的「精選之星」。

這是一份評審歷時3個月細讀書冊、精心挑選的書單,期盼成為兒童青少年、學生家長、各級學校及圖書館的重要選書指南。本次共有236家出版社報名參選,評委們皆十分肯定作者和出版社的用心,並希望在AI當道、3C氾濫的今日,優良讀物能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當下。

➤ AI與短影音潮流下,聚焦社會議題、臺灣原創與兒少身心關懷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的總召集人李欣倫表示,從2023年至今,人工智慧技術愈加純熟,學子除仰賴AI大神完成作業,青少年也偏向閱讀社群媒體的短文和短影音。

如何將孩子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當下,透過安靜閱讀一本本好書,獲得(沒有謬誤的)新知,認識(沒有加濾鏡的)自我,並同理他人,進而廣幅到社會、性別、環境等問題,相信是不少父母、教師、出版業者思索的課題,也是文化部年年舉辦「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的核心精神。

人文社科類是探索社會議題的媒介,本次入選書籍多聚焦公民參與與社會正義,帶領年輕讀者脫離單一框架,強化思辨力。而入選雜誌多能切中時事脈動,提出前瞻且具遠見的思考方向,引發兒少主動學習、拓展其視野,對未來趨勢多元想像。

文學翻譯類也多反映現實社會,如媒體識讀、霸凌、衝突、網路炎上、瘟疫、孤獨死、戰爭等,題材廣泛,形式創意,譯筆流暢,展現豐富面貌。文學類重視臺灣故事,多有關懷土地之作,穿越時空的說書人以史地為經、創造為緯,編織出動人章回,典藏臺灣珍貴的記憶庫。

漫畫類畫家透過畫筆,將編寫故事、分鏡走格、精湛畫技融合得純熟洗練,臺灣的在地生活感躍於紙上。而圖畫書類原創作品的品質提升,藝術表現與故事詮釋,已能與國外優秀作品並駕齊驅。

叢書工具書類則包含品格教育、兩性關係、家庭關係、同儕互動、文化傳承、環境永續等議題,為Z世代提供了人際應對和AI運用等技能。

本次參選書籍主題豐富,是所有類別的共通特質,期盼這份書單能重塑孩童與青少年們的日常生活,藉由圖文、聲音的召喚,啟發他們的閱讀/悅聽興趣,將目光從螢幕轉向文字,從而開啟新視界,重返心宇宙。

➤ 文學類:以想像力改寫經典文史,從日常故事呈現族群與生命議題

本次文學類參選書籍中,有不少文學經典的重讀、改寫和轉譯,如《詩經》、《論語》、《世說新語》、《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聊齋誌異》等。不僅繪圖生動、用詞幽默(甚者接地氣的將諸子化成一群喵),保存經典原味同時也貼近孩子胃口,可做為教科書的延伸閱讀、提供國學知識大補帖,也傳遞如何在逆境中安然自處。

臺灣史地方面,從故宮文物、舊物、社會案件等文獻基礎上,增添科幻、懸疑、偵探、愛情等元素,編織出動人章回,重塑歷史知名人物,展現臺灣民俗、山海之美。

許多故事藏匿在日常角落,廁所、便利商店、早餐店、茶行、書店,透過主角與夥伴的合作,帶領小讀者思索豐富的生命議題。作者們也意圖展現不同族群處境,如礦工孩子的幽黑日常、移工的艱難處境。不同職人也為孩子提供多元職業的想像、自學成長的可能。

懸疑帶動讀者超越表象,發現問題,破解謎團,有不少犬貓隊或少年團,穿越當代城鎮、古代宮廷或遙遠星際。有的書還設計「偵探入會表單」,或結合遊戲機關,來增加參與感。

特殊教育包括擁有「星星的眼睛」的自閉兒、飛人村中唯一沒有翅膀的孩童、平凡家中的「龍女」等。弱勢處境也涵蓋重病、經濟困境、家暴等。即使是奇幻故事也辯證社會與教育體制,亦傳遞出「即便心碎身傷,要相信始終有人接住你」的訊息和支持。

  • 《九歌112年童話選之創想幸福心樂園》,張桂娥主編,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動物關鍵字——30把鑰匙打開散文中的牠者世界》,黃宗慧、黃宗潔等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那些有你的風景》,凌性傑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我們這一家》,林惠珍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推薦原因
  • 《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房慧真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FIX 2:這個故事有問題》,臥斧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東谷沙飛傳奇Ⅰ:失落的古南島》,乜寇.索克魯曼著,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夢魂之地(平路台灣三部曲.三)》,平路著,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字的傳奇3:搶救倉頡爺爺(有聲書)》,林世仁著,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推薦原因
  • 《去問貓巧可 ( 臺語版有聲書)》,王淑芬著,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推薦原因

➤ 文學翻譯類:以文學探照不同語言、文化的世界觀

文學翻譯類召集人的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教授陳宏淑表示,題材、源語文化、文類形式、翻譯品質,是本次翻譯類評審考量的要素。以題材來看,不少圖書特別反映現實社會議題,鼓勵讀者深思。又或富含趣味,激發想像力,例如針對情緒教育的圖鑑、結合環保議題的科幻小說。又或關懷臺灣土地的歷史,如日治時期灣生的生活、17世紀荷蘭牧師在臺日記為根據的歷史小說。

以來源而論,包含瑞典、西班牙、捷克、土耳其等10多國語言也相當令人驚艷。無論反映泰國當代人的成長故事、刻畫荷蘭父母放手讓孩子單飛的心情,或是契訶夫原汁原味的俄國旅行札記,都呈現非常不同的世界觀。

獨特的文類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以女性為主角的精怪故事集、兼具科學事實與哲學反思的對話、以貓咪的敘事觀點提點生命,又或是詩歌結合童話與小說的自然書寫等,新穎的創作形式及筆法,通順流暢的譯筆絕對功不可沒,從詳細譯注到逗趣譯詞、淡雅筆調,都可看出譯者苦心孤詣,令人敬佩。

本屆參選書籍也存在同質性較高及經典重譯偏多的情況。鑑於前者,評審評選時為避免題材落於窠臼,會著重多元文化與創新性,對於後者則依循評選標準從嚴篩選,因此取捨間難免遺珠之憾。

整體而言,此次推介主題多能反映各種議題,文類形式亦充滿創意,譯筆流暢通順,展現了豐富的出版面貌。希望這份書單能為讀者提供多元的選擇,也為未來出版趨勢留下可供觀察的面向。

  • 《三尖樹時代》,約翰.溫德姆(John Wyndham)著,王聖棻、魏婉琪譯,適讀年齡:國中。推薦原因
  • 《頭條新聞大作戰》,艾娃.瑟蕾納.帕方(Eva Serena Pavan)著,倪安宇譯,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薩哈林島:契訶夫旅行札記》,安東.契訶夫(Антон Чехов)著,鄢定嘉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想飛的孩子》,尤可.范.李文(Joke van Leeuwen)著,林蔚昀譯,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噢,我的天哪!》,瑪麗奧德.穆海(Marie-Aude Murail)著,高竹馨譯,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小貓法蘭基》,約亨・古奇、馬克西姆・萊奧著,陳蘊柔譯,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芳子的十四歲夏天:我與神風特攻隊在台灣的日子》,中田芳子著,陳怡如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I(台語翻譯版)》,芥川龍之介著,林東榮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迷宮中的盲眼蚯蚓》,威拉蓬.尼迪巴帕(Veeraporn Nitiprapha)著,梁震牧譯,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熱蘭遮之淚:17世紀荷蘭牧師溫世繆在福爾摩沙的生命故事》,亞伯特.溫世繆(Albert Winsemius)、彼得.溫世繆(Pieter Winsemius)著,王儷靜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人文社科類:回應時代、貼近生活,帶領讀者跨域思考

擔任人文社科類召集人的歷史作家李博研(神奇海獅)表示,本次人文社會類參選書量多達600餘本,較其他類別高許多,且多數展現了可嘉品質,因此入選相當不容易。

總覽本次獲選書籍有幾大特色。一是聚焦當下議題,比如《少年讀人類的故事2》談論族群議題、《監控國家》探討科技如何成為管控人民的工具。這類書皆提醒青少年眼前就需理解的社會困境與公民責任。

其次是跨域思考,比如《創新者們》揭露掀起數位革命的怪傑們的獨特創造力;《都歷山本事》介紹阿美族部落的文化與山海生活。這類書從不同視角出發,帶領年輕讀者脫離單一框架、培養思辨力。

再者是貼近生活,比如《她物誌》從常見的物品出發,觀看女性的日常生活史;《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以哲學家老爸尋常的親子對話,培育孩子的哲學素養。這類書將日常情境化為社會科學的入口,讓閱讀與學習更親切有意義。

總結而言,今年社會科學類深度與易讀兼具、理論與實踐並進,更喚起青少年對議題的思辨與行動力。期待透過這次推薦,讓更多人與書對話,並從中汲取力量與靈感。

  • 《草葉集:芬多精、香料、精油、藥草及植物的人間敘事》,潘美玲、董景生撰文,劉子正、安培淂(Alberto Buzzola)攝影,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著,齊若蘭、陳以禮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監控國家:中國全力打造的數位烏托邦,一座不斷進化、從上到下集體共構的全景監獄》,(Josh Chin), 林和(Liza Lin)著,李易安譯,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安納貝爾.赫希(Annabelle Hirsch)著,劉于怡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都歷山本事 : 里山里海實踐(2/2)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劉克襄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鏈實力:島鏈、供應鏈、民主鏈,新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李世暉著,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從每天洗澡時、睡覺前、回家路上的親子對話中,練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史考特.赫修維茲(Scott Hershovitz)著,閻蕙群譯,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性別多元宇宙:跨性別生命故事集》,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超好玩!互動知識書:穿梭歷史大揭密》,希薇.博悉耶(Sylvie Baussier)著、迪迪耶.巴力席維(Didier Balicevic)繪,黃明玲譯,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推薦原因

➤ 自然科普類:科普類書籍更受重視,但應積極培養本土作者

本次自然科普類召集人,同時也是「屋頂上的天文學家」主理人李昫岱表示,相較過去數百年來書籍一直是知識、文化傳承、想像和娛樂的重要載具,如今不如以前受重視,因此很高興看到今年有這麼多自然科普書參與評選。

他感謝作者和出版社的用心,希望這次選出的好書能讓讀者體驗閱讀的美好。但也發現部分出版社的出版思維還是跟幾十年前一樣,沒有與時俱進,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自然野趣生態教育工作室創辦人黃一峯表示,本次選介看到相當多精采作品,內容也多元豐富。但本土自製書比例越來越少,取而代之是中國及韓國的翻譯作品,且以漫畫居多。他憂心的是這類科普圖書的知識內容正確性,除了翻譯,更重要是專業人員嚴謹的審定。此外他也關切本土作品日漸稀少,認為本土科普作者的培養是當前很重要的方向。

暨南大學附屬高中生物老師駱奕帆說,在 AI 盛行的時代,如何創作出真正吸引中小學生的優良讀物,是未來出版與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次不少電子書的編排未能發揮數位互動的優勢,實屬可惜。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他深知優質讀物對學生的深遠影響,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結合創意與科技的優質作品誕生,讓閱讀在新時代依然充滿吸引力與啟發力。

  • 《好久・不見: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跟著「古生物偵探」重返遠古台灣,尋訪神祕化石,訴說在地生命的演化故事》,蔡政修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物獸醫師的日子》,綦孟柔著,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研之有物:格物窮理!中研院的25堂數理科學課》,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著,適讀年齡:高中職。推薦原因
  • 《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黑潮25年人文與科學調查紀錄首度公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卉君、陳冠榮、余欣怡、莊慕華、蔡偉立、金磊、陳玟樺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偉J老師的螳螂生物課:從體色、擬態、食性、交配到生理機制,10個問題揭開鐮刀獵手的神祕面紗》,林偉爵(偉J老師)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公視優質兒少節目──神廚賽恩師:SCIENCE1.在餐桌上發現科學》,公共電視「神廚賽恩師」製作團隊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法布爾昆蟲記立體書》,尚-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Fabre)著,出離插畫,七色王國紙藝設計,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翼想天開:抵抗重力的飛行設計與大自然演化》,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彭臨桂譯,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草木真情──故宮詩畫裡的植物學》,黃生、楊智凱著,適讀年齡:國中。推薦原因
  • 《鄒的動物書》,裴家騏、陳献棋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圖畫書類:工具型繪本仍為主流,原創作品藝術詮釋佳

擔任圖畫書類召集人的作家諶淑婷,首先感謝創作者與出版社提供孩子們關懷社會、感受生活的不同視角,也讓評審對童書出版的現況與未來,有進一步的觀察與思考。

評審表示部分原著內容優秀,可惜書名與故事連結不夠緊密,或翻譯語感不合宜,有可能讓孩子錯失一本好書。此外,「工具型」繪本有其價值,在本屆仍是強勢主題,但評審也期待出版界能呈現更多元的樣貌,開發更多純粹為了開啟想像、傳遞美感、享受樂趣的作品,讓閱讀回歸本質。

原創作品方面,入選品質顯著提升,藝術表現與故事詮釋已能與優秀的翻譯作品並駕齊驅。但題材廣度與敘事手法仍有進步空間,是入選偏低的原因之一。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具實驗性與開創性的臺灣作品。

除了「精選之星」展現圖畫書做為藝術載體的多元樣貌,還有許多作品也同樣值得關注。例如《媽媽是房子》以詩意圖文描繪母子間的親密連結。無字繪本《鉛筆》透過鉛筆的旅程,連結創造、自然與永續議題。《鯨鯊》的視覺風格極具震撼力,《歡喜神奇的黃色巴士》述說了陪伴與善意循環的故事,而《戰爭,不是我的遊戲》則處理殘酷的「童兵」議題,顯示繪本處理嚴肅題材的可能性。

這些作品也提醒為孩子選書的人,請保持視野的開闊。因為無論有字或無字、溫馨或嚴肅,圖畫書都承載了超越成人想像的深度與廣度。期待大家能持續以更接近兒童的心與眼,看見這些故事中,屬於他們的未來。

  • 《蘇西的微笑》,安妮.克拉海(Anne Crahay)著,許少霏譯,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推薦原因
  • 《貓房子》,顏志豪著,薛慧瑩繪,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推薦原因
  • 《跳舞就是做很多動作》,吳睿哲、高承胤著,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推薦原因
  • 《小威的眼睛》,杜宛霖著,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推薦原因
  • 《上學快要來不及了!》,小木屋工坊(The Cabin Company)著,米雅譯,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推薦原因
  • 《蘋果幾歲呢?》,夏夏著,湯舒皮(Soupy Tang)繪,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推薦原因
  • 《芭芭的花園》,喬登.史考特(Jordan Scott)著,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 繪,劉清彥譯,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推薦原因
  • 《大象哈努:奔向自由的旅程》,阮莊(Trang Nguyen)著,盧相如譯,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我和我的小傷疤》,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著,尉遲秀譯,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推薦原因
  • 《神奇的白色飲料》,陳威諺著,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推薦原因

➤ 漫畫類: 本土佳作純熟精彩,譯介作品娛樂性高

擔任召集人的漫畫家張放之表示,本次參選書籍有勵志、有個性、雅緻、史料追蹤,創作方向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最後篩選32種優質書單,可供大眾參考。

他說,這次有許多精采絕倫的本土創作,看到臺灣熟知的地名、曲折故事,在地生活的煙火氣躍於紙上。畫家編寫故事、分鏡走格、精湛畫技融合得純熟洗練,往後必成經典佳作。這些優秀的本地創作者該讓更多人熟知他們的作品,給予更多的掌聲,很適合推薦給中小學生。

此外,本屆引進版權的漫畫非常多,科普類占大宗,多為明星產物的再製品,知識性被娛樂性稀釋不少。這次精挑細選推薦《哆啦A夢學習大進擊4:手機平板智慧通》等3種,用老少熟知的IP編排出全新、活化的內容,誠意用心地把新知介紹給讀者,是同類型出版品可以參考比較的模版。《緊急狀況SOS》則是臺灣自製的科普書,教小孩面臨各種疑難狀況時該選擇的應變方法,適合勇敢向上的小朋友閱讀。

「精選之星」的部分,《前進吧!游泳隊》是一看就知道該放在圖書館架上的書,主角在游泳這個課題上的學習歷程,該讓每個學生都見到。《黎明前的回聲》是擲地有聲的重量級創作,一流編繪技術讓人歎為觀止,純熟的畫技讓讀者不自覺就融入故事,逐頁看完才發現這是一本勸世向善的書。《尋找陳篡地:1947遠方歸來的人》是一本當代人物的歷史紀實描述,人物心境描寫深刻,筆觸細膩非常有格調。

  • 《黎明前的回聲》,狼七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兒少照顧者的重生日記》,水谷綠著,陳令嫻譯,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案渡卷河》,周見信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蜉蝣之島前傳》,李尚喬、葉長青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綠島金夢》,漢寶包漫畫,陳玉峯小說原著,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Mararum:山間料理人》,南南日漫畫,好旅文創原著,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芭蕉的芽vol.2》,左萱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尋找陳篡地:1947遠方歸來的人》,張辰漁、阿鄉、阿虎&鹿青、莊岳燊著,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漫畫版)》,阮光民著,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前進吧!游泳隊》,強尼.克里斯馬斯(Johnnie Christmas)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叢書/工具書類:內容、題材與設計美學同受重視

叢書/工具書類召集人為新北市立豐珠中學校長林麗雲,以教育工作者視野切入,她表示會特別留意學生能否興趣盎然地翻閱,然後像被磁鐵吸引般一頁頁看下去。此外不好教的議題(如品格教育、兩性關係、家庭關係、同儕互動、文化傳承等),又能否透過這些書籍,不說教地引導他們進入既深又廣的空間,埋下未來長成光明的種子。

花蓮「孩好書屋」創辦人江珮瑾關心書籍用字是否優美流暢、深入淺出,檢視知識來源是否正確無誤、主題是否創新、題材是否有趣味並內容生動又多元詳實。當她閱讀到用心於幼兒及學齡孩子發展的書籍總是眼睛一亮。發現關心本土文化以及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書籍較往年增加時,更是興奮不已。

親子作家、同時也是官田「種書店」主持人的洪淑青,則關心環境教育,也關心Z世代的人際應對,網路世界、AI運用等相關出版。另方面,書籍影響臺灣學子的美感素養發展,所以會特別檢視裝幀設計、編排是否友善、字體及字級是否適切且易於查找檢索。因為若設計不夠吸睛,孩子不願意翻閱,再用心的內容也功虧一簣。

最後在島的北、東、南部,相隔千里的3位評審,割捨很多好書之後,共同選出37種好書,再精挑細選10種如下所列的「精選之星」。林麗雲說:「真心感謝所有投入出版的文化工作者,為生命的精神食糧編織燦爛無邊的美錦。」

  • 《【中小學生必讀】數位未來百科:快速掌握AI、IoT、元宇宙、資訊安全與程式設計,培養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岡嶋裕史著,張嘉芬譯,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鍬形蟲58 野外觀察超圖鑑》,張永仁著,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鹽選島滋味:7種鹽漬風土物產×8位職人用鹽心法×10處鹽場在地故事》,蔡炅樵、林嘉琪、沈錳美、陳靜宜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媽媽上班的時候:寫給孩子的第一本工作圖鑑》,〈行行出老母團隊〉海倫&左邊著,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用點心認識台灣古早味(套書):米製點心、澱粉類點心、原型食材&糖製點心、麵粉類點心、涼水甜湯、冰品,作夥呷點心!》,莊雅閔著,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我會說ABC_幼兒的生活認知點讀繪本組》,臺灣麥克編輯部著,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推薦原因
  • 《手繪臺灣野鳥新圖鑑─陸鳥》,周大慶著,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從恐龍環伺到荒野逃生的生存挑戰》,久保田克博著,小豆野由美繪,李彥樺譯,適讀年齡: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推薦原因
  • 《青春期教育完全讀本:橫跨身心領域的青春期指南!》,日本WILL兒童智育研究所著,詹慕如譯,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推薦原因
  • 《這樣會死!戶外活動的離奇事件簿 :日本亞馬遜爆紅話題書!戶外愛好者必須內建的49個避險指南》,羽根田治著,鍾雅茜譯,適讀年齡:國小高年級、國中、高中職。推薦原因

➤ 雜誌類:分齡設計,引導兒少主動學習動力

雜誌類召集人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兼任講師、同時也是知名譯者的黃筱茵,她說本次評審非常關注能引發兒少主動探索學習,又能啟發多元觀點與寬闊視野的刊物。除肯定獲選作品的用心,也企盼在3C及短影音佔據學生絕大部分注意力的時代,能有更多雜誌繼續傳達各自美好的理念。

在審慎討論過後,評審最終自31種雜誌選出10種做為推介。以年齡層區分,適合3-6歲兒童閱讀的《小行星幼兒誌》,讓幼兒從遊戲中學習,各單元並結合多元媒材與主題,吸引幼兒的目光與興趣。

《未來兒童》與《未來少年》適合國小學童,廣泛有趣的選題多面向提供更進一步思索的素材,並佐以孩童喜愛的漫畫,融入各種豐富知識與學習資訊。《國語日報週刊》主題、編排與內容也適合小學生閱讀,採集時事新知、報導藝術與文化焦點,同時精心設計不同單元,提升學童語文素養。

《中學生報》符合國中生的閱讀能力發展與興趣,選文融合國際關懷、公民意識與環保議題。此外,適合高中職的科普類,則有深度探究科學議題,帶來宏觀視野的《科學月刊》;引介海洋相關生態知識,提升環保素養與意識的《奧秘海洋》;令人驚嘆大千世界無比奧妙,鼓勵讀者進行各種生活實踐的《BBC知識國際中文版》。

文學類方面,評審也推薦《鹽分地帶文學》與《聯合文學》。《鹽分地帶文學》選題與呈現方式獨樹一幟,以文學貼近土地的溫度;《聯合文學》細膩掌握文青與學子的興趣喜好,設計美學呼應當代文化風潮,曼妙新穎,甚至可能出圈吸引其他年輕族群,拓展他們的閱讀嗜好。

➤用閱讀推開世界的窗:線上有獎徵答活動

本次獲選書籍及評選報告可於活動官網查閱,系列推廣活動將陸續推出。今年並邀請各類別的評審委員錄製短影片,歡迎師生、家長觀看系列影片後,參與有獎徵答活動,更別忘了打開書本探索世界的微小與壯麗,一起用閱讀推開世界的窗!活動期間內,於官網「有獎徵答」活動專區,以E-mail帳號登錄基本資料並回答問題,即可參加抽獎。

【第47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完整書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0-08 12:00
書評》走向北極的冒險,會遇見科學怪人還是小王子?讀《走向北極》

「我不知道他是否自己有發現那個缺陷。我想他最終已經知道了——幾乎到最後才知道。但是荒野早已發現了他,對他荒誕的入侵,實施可怕的報復。」

——康拉德,《黑暗之心》

大多數台灣人對北極無比陌生。這不是台灣人特別無知,而是全人類共通的現象。畢竟只有極少數人長期居住在北極區,使得這塊地方缺乏「歷史」,難免想像遠大於現實。

➤前往北極的不切實際之人

「探索北極」給人浪漫又危險的冒險感覺,這是事實沒錯。20世紀以前,估計約有1000人嘗試抵達北極點,或是穿越西北航道或東北航道,其中高達751人在路上喪生。實際上,死傷數字應該更高,因為還有一些中途放棄卻沒能回家的人。

然而,「因紐特人」(Inuit)依然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現代化以前,北極也是因紐特人的整個世界,他們日常於此生活,不知道世上還有熱帶、沙漠、高山等不同環境。假如所有人每天都住在北極,那麼便不會有動機,特別去追尋北極點。

20世紀以前,另一類熟悉北極卻不刻意追求冒險的是捕鯨人。不論家鄉在哪兒,他們都由於工作與北極結緣,通常也就停留在工作的層次,不至於上升到經典小說《白鯨記》(Moby-Dick)角色亞哈船長那般的靈魂共鳴。

不是原住民日常的生活,不為勞動糊口的工作,還要千方百計前往北極的人們,究竟有哪些不切實際的目的?渴望冒險、滿足好奇心、探詢科學知識、希冀出名,都是常常聽到的理由。但是某些人或許根本缺乏明確的目標,就只是想離家出走。

➤如履水床般的薄冰

《走向北極》這本書的主題是介紹北極探險的歷史。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從小就十分熟悉挪威同胞南森(Fridtjof Nansen)、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極地探險事蹟,心生嚮往。如今年過60的他,親身體驗過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等極限挑戰。他回顧歷史的同時,也結合個人獨特的體驗,以及時有靈光的哲學思考。

有些事情即使讀到,也很難想像。例如,北極地表都是冰層,走在上面應該會感覺「如履薄冰」?事實可能更刺激,因為北極的冰含有鹽分,所以具有彈性,行經薄冰區域時會晃來晃去,類似走在水床上。

北極的冰含有鹽分,因為是海水凍結而成。人不能吃喝海水,想來也無法使用海冰?其實還是可以。結冰的水會漸漸將鹽分排出,因此結凍好幾年的陳年冰塊,融化後便是可飲用的淡水,而且由於內含的空氣量比雪少,比燒雪更能節省燃料。懂門道的人可以根據冰塊深淺的顏色分辨。

卡格還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北極的英文Arctic,衍生自希臘文,意指有熊之地,南極則是Antarctica,意為無熊之地。一般說法是,「北極/有熊之地」得名於北方星空存在看似熊的星座,又對應沒有熊星座的「南極/無熊之地」。但是卡格認為,真實原因與星座無關,而是因為古代人知道北方有熊出沒,這是對熊棲息地的認知。


(圖源:unsplash

➤人們喜愛悲劇英雄,更甚成功的冒險家

現代科技誕生以前,探索北極的死亡率如此之高,主因當然是殘酷的自然環境。然而,另一大因素在於,踏上旅程的隊伍往往準備不足,在撤退途中陣亡。這麼說來,準備充分即使無法增加成功率,至少可以減少死亡率?

這個問題比表面的因果關係複雜,也是想認識北極探險本質必修的一課。那就是:通常個性衝動、習慣性事先準備不足、低估風險、過度自信的人,才會想要挑戰北極。

就算是看似準備周到的任務,從旁觀者角度看來,也有其盲目自大的一面。英國的富蘭克林探險隊,便是知名的案例。後見之明能看出,1845年浩浩蕩蕩出發的兩艘大船,其實充滿各種知識侷限造成的漏洞,在北極的嚴酷考驗下,危機逐漸爆發,最終全軍覆沒。然而,失敗反而成就艦長富蘭克林(John Franklin)的不朽英名。


1845年富蘭克林率領兩艘探險船「幽冥號」和「驚恐號」前往北極。(圖源:維基

成功不如失敗的北極探險特色,至少能追溯到1597年身亡的巴倫支(Willem Barentsz)。位於挪威、俄羅斯北方的巴倫支海便是得名於這位荷蘭探險家。

與富蘭克林同輩,幾乎為同一棲位的派瑞(William Edward Parry),其實達到更高的成就,也一度被宣傳成為當世明星,名利雙收。可是他每次任務都成功歸來,最終老死在家中,戲劇性不足,後世名聲完全不如富蘭克林。


挪威探險家南森。(圖源:維基

有沒有在床上老死,至今仍然名聲顯赫的探險家呢?那一定不能錯過南森。1861年出生的他,長大時剛好趕上攝影術興起,成為向世界散播清晰照片的先驅。他深諳用圖說故事的影響力,刻意營造陽剛英俊的形象流傳至今。1930年去世時,他不只是掌握因紐特極地知識的成功探險家,還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森護照的提倡者、使挪威脫離瑞典獨立建國的國家英雄。

另一位挪威人阿蒙森,更符合極地英雄的典型設定。他曾經率隊在南極與英國探險隊長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競爭,1911 年贏得首先抵達南極點的人類里程碑;但是英國探險隊回程時全員陣亡,讓史考特成為更戲劇化的悲劇英雄。

遠離人世時英明神武的阿蒙森,回到凡塵的十幾年卻屢屢涉入爭議,直到1928年他臨時起意,坐上飛機搜救失蹤者,結果要找的人後來獲救,他自己反而一去不回,化身小王子式的故事。


1911年阿蒙森和其隊員看著在南極的挪威旗幟。(圖源:維基

➤是機運還是陷阱,或者是同一件事?

卡格的文風,總是無比冷靜地描述驚心動魄的場面,讓讀者理性思考讀到的事。很多人大概會想到氣候變遷,我對「陷阱」的感觸更多。

南、北兩極都是冰天雪地,探險有很多相似之處,卻有根本的差異:南極是一塊固定的陸地,北極則是流動的海洋。抵達北極點的人,其實是站在剛好處於北極點的浮冰之上,接下來會順其自然地漂走。

20世紀以前很多北極事故之禍因,都始於北極是海洋。這塊充滿浮冰的海洋,假如有地方浮冰較少,能讓船隻通過,將帶來無以倫比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優勢。這也是長久以來,歐美國家屢敗卻堅持屢試的一大原因。後來大家才確認,北極海並沒有這麼方便的通道。

看似有出路、尋找航道的想法,卻是天大的陷阱。歷來以尋找無冰海域為目標的任務,全部是基於完全錯誤的假設上,只要開始便注定失敗。類似的陷阱,我們都不陌生。從個人到國家,甚至是全人類都有機會碰到。實際上,我們只能迎向機遇或陷阱,如履薄冰前進。

北極這樣的極端環境,總是能將各種人性極致放大。探索北極,不只是讓我們更了解北極,還有機會見識人類更多的可能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走向北極:冒險的渴望和北極狂熱交織而成的北極探險史
Nordpolen: Natur, myter, eventyrlyst og smeltende is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出版商、三個女兒的父親。他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

他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2010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5天5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2016年出版的《聆聽寂靜》賣出30幾國版權,在英、美、歐陸引起廣大迴響,獲《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重要媒體的報導。《就是走路》記錄他在走路時展開的內在旅程,亦有20幾國的語言版本。《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則是他在冒險旅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再校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0-07 17:00
漫評》那些欲說未說的話語:關於圖像遊記《過境》的多重象徵

不論是哪裡,關於異地旅程我們心底總留存著特別的感觸。途中所歷美景怡事驚物,或訝然憂懼之念,都可能在日後成為心神逸出規律日常的美妙記憶;若是走上一趟、即使盡力準備依然尚有不少未知的艱險行程,那麼塞進回程背包裡的更不只有美好回想了。

然而,對一匹魚來說,經歷十多年記憶的沈澱反芻,並花2年多時間以色鉛筆細細描繪訴說的《過境》,這段旅途的意義可能更甚於以上二者。

2009年9月,他與旅伴自中國搭乘火車經2天2夜到達拉薩,再隨機尋覓交通方式——便車、巴士、包車或徒步,輾轉穿越國界抵達加德滿都,而行旅至此尚未結束,他們接續踏上了跨越時空的歷史之程,那是半世紀前,圖博 經歷中國入侵民眾被迫離鄉的流亡之路,這恰好對應掀開《過境》扉頁後的首張大畫面,是圖博高原北方荒漠的山景。

儘管旅程實際的起點在中國漢地,《過境》的開端卻在圖博,遙遙映照著書中末尾的敘事,那開啟無數圖博人痛楚的亡命遷徙——他們痛心思念的家人與故鄉,就在那一片令火車上的外地旅人頻頻感到奇艷又陌生的大地上。

➤踏出拉薩

一匹魚採用鮮豔色彩與細膩筆觸,敏銳捕捉圖博與尼泊爾各具特色的自然地景、文化建築與社會街頭氛圍,而在一幅幅生動寫實的畫面裡,時不時能瞥見他視角中一抹人文關懷的柔軟。

首幅的山景,嶙峋山巖上方是布滿騰騰紅雲的天空,像被火燒紅了般,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區這並非常見景象,不禁想起正是那年發生了第一起圖博自焚抗議;或作者暗示爆發於一年多前圖博全境群起的抗爭、在拉薩街頭引發的火災憾事?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數頁後抵達拉薩的畫面再次吸引我注意。入住旅店,他們倚窗眺望夕暮裡的布達拉,巧合地聽見樓下餐廳飄來Nirvana樂團的「The Lake of Fire」,感懷正置身在探究生死涅槃經義的高原上。此處看似只是普通的旅人抒懷,然而,作者將這首歌一段原文歌詞安插在前頁:「Where do bad folks go when they die / They don't go to heaven where the angels fly / They go down to the lake…」惡人死後會去哪?他們不會到天使飛翔的的天堂,他們會墮入湖……;若補上被省略的「of fire and fry」,完整句子是「他們會墮入火之湖被煎炸」。而前一跨頁圖像展現:火車翻越唐古拉山脈,一路穿過安多、那曲雪地直抵拉薩車站,以及在現代建築的瑩亮燈火中,他們孤寂眺望布達拉的背影。

這段飄蕩在跳接畫面間不甚起眼的字句,卻迎面朝我飛刺而來——「The Lake of Fire」有諸多文句,為何選擇引用這段強調「惡有惡報」的歌詞,又為什麼省略了那幾個關鍵字眼?此處影射的「惡人」會是誰?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作者似乎想藉畫面表達「弦外之音」,同時又自我節制地刪去過分清晰的訊息,一如那幅高原山巖上火紅的天空。不論作者是否刻意為之,對我來說,這就是羅蘭・巴特所謂閱讀影像時的刺點(punctum),當然這個理論原本是為討論攝影而建構,但我認為十分適用於解讀敘事繪圖。

繼續隨一匹魚的筆繪,我們看見大昭寺內外朝聖者仍行禮如儀,僧人猶圍坐誦經,商販依然林立,基本上日子看似一如平素,只是街頭繁華變身已形似中國內地城鎮,轉經道上荷槍武警列隊巡過,僧人低首側身……這時我們恍然發現,不僅是僧人,幾乎所有圖博人都迴避了視線,原來街巷已是武警環伺,而窗門緊閉的佛殿與僧舍也如瑪尼石堆一般靜肅。唯獨細寫了哲蚌寺,因是引發群眾抗議的起點之一,而成為重點整肅的佛學院,其間一匹魚訴說著訪友「不遇」的悵惘,我卻一直注意著,分明還是穿著短袖的陽光季節,叢叢枯木枝條卻張牙舞爪投射寺院建築上,像拘禁人們的柵欄。

一頁頁街景繪圖是《過境》反覆提示的知面(studium),甚至借一位漢人車伕的口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源於去年拉薩的「變故」,或許是作者以萬分委婉的方式,暗示那場爆發於圖博全境如火如荼的民眾抗爭?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踏入尼泊爾

「除了在外地流亡以外,我們還在自己的家園流亡。」薩依德對巴勒斯坦人處境的描述,正是自1959年至今圖博人的遭遇。因為除了尼泊爾、印度等外國地區,大部分的圖博人仍居住在千年前先祖所生活的圖博高原上,但他們就像是「在場的缺席者」。

《過境》造訪的另一個國度尼泊爾,恰巧也剛經歷一場變革,在前一年正式頒布憲法,推翻過去君主專制,成為尼泊爾人民共和國。山谷中各式各色屋宇密接如鱗、街頭蔬果商販席地而坐、狗和羊隻在閒坐路旁的人們身邊覓食、古樸紅磚色神廟前群鴿飛舞……既樸質又華艷的畫面與我數年前行過的加德滿都幾無差異。唯一的差別應該是,過去在山間鄉野游擊戰的毛派份子當時已成立政黨,選出代表參與聯合政府共同執政,支持者能自由公開地走上街頭表達主張。或許正是這樣的社會氣氛,醞釀出在二十年後的今日,民眾再次推翻貪污腐敗政權的量能。

一匹魚提到毛派激烈示威的空氣,令他們感到熟悉又畏懼,相反的,這對在民主社會生活的我沒有太強烈的驚訝,反倒是那些與我記憶重疊、路邊人們微笑的臉,瞬間讓我刺痛地想起,這是與拉薩社會間最大的差異,隔著喜馬拉雅山脈,此時拉薩的僧人已不再有笑,民眾垂首或側過的臉也木然無表情。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2005年時我曾走過類似的路線,當時青藏鐵路尚未通車,我和友伴從四川德格一路隨機地尋找交通工具,邊躲避檢查站或繞過遭大雨沖斷的路段,走走停停,花了十多天才到達拉薩,相較之下,通過邊境前往尼泊爾的路徑顯得輕鬆些。記得在樟木口岸的中國海關檢查站,公安也翻過我的書籍、筆記本,當時他們正在查找法輪功嫌疑者,排在我前方的美國旅客因拒絕吐掉口香糖,而被抓進審訊室。

尼泊爾海關處因須填表格、現場申請落地簽證,花較多時間,但沒有多餘的盤查,更沒有索賄一類的事。只是當時毛派的游擊戰已經升級為與政府正面衝突的緊張程度,我們通過海關後本該在附近的科達里(Kodari)搭巴士,但所有的卡車、汽車都塞在這村子裡,毛派勒令封路罷工,揚言將無差別攻擊所有違反的車輛。眾人只有等待,等待毛派與政府的談判,走上漸次開放的一段段路徑。原本只需四、五小時的路程,卻在第三天黃昏才到達加德滿都。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回想起來,當時尼泊爾語言不通、鄉野的食宿不便,加上前路完全未明的種種不適,對我來說,都遠不及圖博地區公安武警的檢查、監視與威嚇,因為我親身體驗圖博民眾遭遇公權力不正義的對待,那並非少數自私濫權的個人行為而已,而是整個集體體制,官方以其所定義的「愛國」、所制定施行的「法規」為名,對個體隱私種種的侵害。這又是另一個我與一匹魚的差異,看著寺院或街頭荷槍軍警環伺,我從未感受過一絲安全,相反的,我感到恐怖與憤怒。

我同時也能夠理解他提到自己「看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森嚴防控,我竟然會很自私很羞恥地覺得有某種安全感。」這是他通篇的基調,一種撇除種族信仰等差異、回到人面對人的狀態,一種能夠自我檢視並嘗試站上他者立場的共感能力,所以他會質問:「是的,危險減少了,可是兩族之間情感上的距離呢?」這是全書唯一對當權者最直接不含蓄的質疑,也呼應著另一記拋向我的刺點——一匹魚轉頭驚視毛派遊行的眼神,與哲蚌寺僧人最後回頭查看他們的視線是如此相像。這是博與漢的千年鴻溝、即便共處一個空間仍然無法對話的事實寫照。

於是,「過境」的多重意涵已顯得意外鮮明,除了地理空間的跨越,更包含越過文化種族、政治權力所設下關卡鴻溝的多重象徵。

我認為《過境》不僅是關於一趟個人行旅體驗的圖像小說,更可以是適合廣大年齡層閱讀的少年繪本。提醒我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涵,作為這個星球公民的立場,可以選擇做終將轉身離去、一瞥便行過的他者,或是成為頻頻在心中回望彼此的,第一人稱多數(我們)。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過境》原稿展

  • 地點:Mangasick(100台灣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44巷10弄2號B1)
  • 時間:10/31-11/24  2-9PM(週二、三、四公休)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過境
Tibet Crossing
作者: 一匹魚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一匹魚(Fish  Wu)

生於中國黃海邊的小鎮,求學謀職於南京十五年,其後飄泊旅居於不同國家之間。作品透過底層小人物的日常和回憶,映照大時代的裂縫。以曠日費時的筆法,刻畫承載時間的皺褶。著有圖像小說《臺北來信》,並獨立出版數本個人畫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0-07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