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為何左外野是最佳觀賽位置?訪陳子軒談《運動反派的告白》
鬱熱的台北午後,倏然下起雷陣雨,雨水沿著街角咖啡館的屋簷嘩嘩落下。正愁是否大雨阻路,下一秒陳子軒就踏著輕快的步伐推門而入,看來今日的採訪不必「領雨票」(take a rain check)、改天再約了。
擔任球評、在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任教的陳子軒,長期耕耘台灣較冷門的體育時事評論,去(2024)年甫獲卓越新聞獎的「新聞評論獎」,今年將網路專欄文章集結出版為《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試圖挑戰運動賽事主流的英雄敘事與習以為常的觀念,揭開在榮耀與光環之外,隱而不顯的權力運作結構。
從守在電視機前的球迷,到上電視轉播賽事的球評;從研究運動與媒體的發展,到成為許多運動員的老師,陳子軒娓娓道來自己對體育活動的熱愛,以及始終與當代體育產業扣連的生涯道路。
➤球迷生涯的初始
談到體育的啟蒙,陳子軒毫不猶豫提起受日本教育、熱愛棒球的外公。記得很小的時候,外公就會帶著他一起玩傳接球。擔任河合鋼琴廠長的外公,赴日本出差時也經常帶回日本職棒球員的簽名球。在外公的影響下,陳子軒對棒球自然耳濡目染。
外公瘋棒球,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陳子軒回憶與外公守在電視機前觀看1983年亞錦賽的臺日大戰,九局下半趙士強的「再見漏接」,讓中華隊輸掉比賽,差點無緣隔年的洛杉磯奧運。平常冷靜嚴肅的外公當場氣得怒髮衝冠,差點砸了電視。運動賽事激發的強大號召力,開啟了陳子軒與棒球、體育的不解之緣,更使他早早觀察到在競賽的表層下,暗藏著的臺日歷史糾葛。
中學階段的陳子軒其實也是個棒球小將,進入臺大後嚮往加入校隊,但因實力差距未能選上。不過他在壘球新生盃表現優異,而被壘球校隊延攬。
熱衷運動之餘,陳子軒一直都對傳播媒體很有興趣,考大學時以政大新聞系為目標,但沒想到聯考分數高過預期,便進了臺大。自嘲數學不好的他,在經濟系撐到大四那年,臺大新聞所首次開放甄試,這回他抓住了機會,上榜後先到TVBS去打工。
在新聞台訂便當、送稿之餘,陳子軒向總編輯毛遂自薦,表明願意協助處理體育新聞。就這樣,他開始接觸體育新聞的編輯工作,統整每日運動大事,濃縮成兩分鐘快報,在晚間新聞時段播出。
1998年,在前輩引薦下,陳子軒進入成立不久的緯來體育台做外電編譯,正式踏入體育媒體圈,認識了更多圈內人士,包括人稱「曾公」的資深棒球球評曾文誠,誰也沒料到這為他往後的球評職涯埋下伏筆。
➤站上講台,也坐上主播檯
陳子軒正式擔任球評已是十多年後,那時他已在美國取得傳播學博士,回台陸續在世新新聞系、國體大任教,開設運動與媒體、運動社會學等課程。
2013年,數位新媒體平台MyVideo取得美國職棒與職籃的轉播權,在ESPN進行轉播工作的曾公無暇協助,但他沒有忘記多年前共事的陳子軒,並推薦他擔任球評。這是陳子軒首次轉播美國職棒。MyVideo可說是台灣最早嘗試播放運動賽事的串流平台,可惜在當時還過於前衛,績效不佳。兩年後MyVideo停止轉播,但陳子軒的球評生涯並未因此停下。
2013年ESPN被併購改名FOX體育台,陳子軒再次受曾公邀請加入,這一待就是到2020年,經歷每週轉播10場MLB賽事的盛況。之後,FOX撤出台灣,緯來體育台接手大聯盟轉播,陳子軒兜了一圈轉移緯來,回到球評生涯的起點。
細數過往,陳子軒語氣沉穩,清楚記得每個職涯節點的緣分與抉擇,如何引導他走到今天。宏觀來看,他的球評轉播經歷,恰好折射出當代台灣體育媒體的發展史,陪伴廣大觀眾在螢幕前一同見證運動舞台上振奮人心的時刻。
2024年盛夏,他在華視播報巴黎奧運開幕式。塞納河上的表演絢爛奪目,融合法國文化與歷史,他認為是歷來最佳的奧運開幕式。同年冬季,他隨緯來團隊前進東京巨蛋,親眼目睹中華隊不可思議的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奪冠瞬間,贏得近年台灣棒球史上最重要的勝利。
陳子軒被安排轉播四強賽與冠軍賽,是因為他熟悉國外選手,怎會料到中華隊一路披荊斬棘,成為這兩場賽事的主角,讓不常轉播本國賽事的他,也深受Team Taiwan的情感渲染。
今(2025)年2月的WBC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則是讓陳子軒最緊張的一次轉播,「尤其最後一場跟西班牙決戰,我記得孫易磊上來投球,控球不是特別穩,但最後安全下莊,那時候真的是播到發抖……」回想起轉播當時的焦躁不安,若甫獲得十二強冠軍的中華隊,未能搶下資格賽的名額,想必所有人都很難接受吧

坐上主播檯前,陳子軒原本就廣泛觀看各國、各類運動賽事,學生時期他甚至曾排開所有週一的課程,只為了熬夜看美式足球,也關注在台灣較小眾的冰球。
他也樂於下場親自挑戰,留美時接觸地板曲棍球的記憶格外深刻。有一次他擔任守門員,光是身穿頭盔護具,早已滿頭大汗,更別說得在場上移動了。運動賽事固然是充滿趣味與未知的視覺娛樂饗宴,但若沒有在棒球場上實際從三壘傳球一壘的經驗,怎能知道處理內野滾地球有多麼棘手?沒有在足球場上親自嘗試過停球,又如何體會全力衝刺之餘還得傳控、甚至凌空抽射的困難?
陳子軒認為,實際上場得到的身體經驗與感知,也許才是體育活動的奧義與精神之所在。
➤從電影開始的運動評述
「電影《KANO》上映有多久,我就寫運動文化評論寫了多久」,去(2024)年獲得卓越新聞獎的陳子軒,在得獎感言中這麼說道。2014年,他的學生、媒體工作者許伯崧邀請他在網路平台「鳴人堂」撰寫一篇電影《KANO》的評論,自此他的運動傳播研究與實踐,就岔出了一條評論書寫的道路。
鳴人堂給予相當大的撰稿自由,讓陳子軒得以發揮任何題目,探討各類體育話題、時事。2021年許伯崧卸任鳴人堂主編,陳子軒轉往《報導者》持續筆耕,繼續觀察、書寫場外種種面向對於運動場域的影響。
體育文化評論目前在台灣仍相對少見,政大新聞學者劉昌德、成大歷史學者謝仕淵、資深球評曾文誠,都是陳子軒尊敬的先驅,但他更希冀能夠秉持批判思辨,提供另類思考,建構屬於自己的書寫風格。
求學時期社會學、媒體批判、文化研究的學術訓練,讓陳子軒養成了批判思維與觀點,是書寫評論的主要基礎。但他也盡量避免使用太過學術的詞彙,希望能更貼近大眾。
➤人性書寫映照時代
回顧陳子軒多年來的運動評論,以形形色色的運動現場或新聞事件為主軸,包括疫情的影響、運動產業與在地社區/社群的互動、國際地緣政治與運動競賽的共構關係、性別平權、運動員心理健康等豐富議題,勾勒出複雜的社會脈絡,剖析背後的文化、歷史、經濟與政治意涵。
「運動競技本身是有深度的,不只是一場數字堆疊出來的比賽而已」,陳子軒借力社會學、文化研究的透視鏡,細究挖掘運動賽事場內場外、過去現在的故事意涵。
例如職業足球圈的巴塞隆納和皇家馬德里兩隊互為世仇,廣為人知,但場上張力指向的其實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馬德里中心主義之間長久以來的衝突。尤其佛朗哥將軍獨裁時期打壓加泰隆尼亞的歷史淵源,更讓兩隊賽事多了政治意味。
又或者,棒球迷觀賞紐約洋基、波士頓紅襪同場較勁,若知曉兩隊因貝比魯斯魔咒結下的樑子,紐約與波士頓兩座城市之間的歷史背景,就能享受運動競技以外的另一番興致。除了寫作之外,陳子軒在播球時,有時也會為觀眾補充相關歷史知識。在他的視角下,分析一場比賽不能只靠數字堆疊,還具有歷史與人性的溫度。
➤站在「左外野」的烏鴉
另一方面,受到香港理工大學李峻嶸老師的「運動公社」啟發,陳子軒開設了臉書社團「左.外.野 The Leftfield:運動、社會、文化、性別、媒體論壇」,作為拓展運動議題討論的園地,並將名稱融入他的兩本著作書名。「左外野」呼應他最喜愛的棒球運動,也可別具巧思地轉換為左派、場外、在野的精神,點出運動社會學者的自我期許。
進一步推敲左外野內涵的三種視野,均以非主流自居,但陳子軒原本並未覺得自己有多麼「反派」意識。「直到有幾次收到負評,對於我彷彿是『reality check』(認清現實的教訓)——雖然覺得自己寫得很有道理,但並非所有讀者都同意你的看法。」
尤其是反省中職啦啦隊意義、逆風討論不希望美國職棒小熊隊奪冠、批判黑豹旗賽事中學生運動員權益等篇章,更在網路留言區引起激烈討論。陳子軒雖然自認言之有理,無意間卻成了別人眼中不吉利的烏鴉。
評論書寫引來的負面回饋,讓陳子軒更清楚覺察到自己所處的「反派」位置,畢竟他的書寫觀點不跟風主流。但面臨讀者反應不如預期時,則提醒他需要重新審視觀點,更謙卑地看待他人的意見,因為改變也不是一夕之間就能發生。
➤從自己出發,再回到自己
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等對於運動賽事、場外議題的報導,是陳子軒書寫評論時的重要參照。近年他參加運動社會學的國際學術社群活動時,也發現性別相關主題論文豐富、討論熱絡。對照台灣的情況,陳子軒直言,「我覺得目前台灣運動圈公共討論最大的盲點,是在性別這一塊。」
陳子軒不諱言,身為生理男性,自己能對運動與性別議題有所思辨,是很幸運受到同為運動社會學者的妻子姜穎的啟發與影響。兩人不管在日常對話或學術出版上,常針對性別議題相互交流,甚至陳子軒關於職棒啦啦隊的評論意見,也有許多是源自於姜穎的田野研究。
訪談最後,陳子軒提到新近出版的小說《蕉葉與樹的約定》,背景涉及1925年赴日比賽的能高野球團,將棒球鑲嵌在一個關於殖民、階級、身分認同的故事裡。陳子軒認為,這是個跨世代記憶與對話的精彩作品,也恰好扣合他在播球時曾說過的:「棒球就是一項從家出發,再回到家的運動」,讓他深感共鳴。不論是運動自身的專業、抑或是衍生的議題層次,最終都是繞回來,傾訴了生活周遭,以及自己的一切。
驟雨停歇,步入大學校園,水窪錯落跑道、球場,前來運動的民眾漸漸多了。陳子軒抬頭仰望,也許他想起了過往校隊的練球點滴,求學時認識的前輩同好,凝神觀看的某一場比賽瞬間,也或許他正默默期許,台灣的運動產業在歷經挑戰後,也能雨過天青。●
作者:陳子軒 |
作者簡介:陳子軒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台灣運動社會學會理事長。主持多項國科會運動與媒體研究計畫,並在課餘擔任美國職棒MLB及棒球國際賽球評。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除了以球迷身分關注運動場內,更致力研究場外種種面向對於運動場域的影響。合譯有《聰明看棒球:一本讓你變成棒球達人的書》,並著有《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一書。 |
現場》寫出一條大家都能戀愛的路:朴相映╳陳雪對談側記
韓國作家日前來到台灣舉辦分享會「當我們在創作的路上:戀愛,寫作,還有我自己」,台灣作家陳雪應邀同台對談。對談過程中,兩人相互分享了跨越性別身分、世代、國籍的小說家們,如何在各自的寫作崗位上持續嘗試開啟與社會的對話空間。
朴相映憶起2018年在韓國出版第一部小說集《無人知曉的藝術家之淚和宰桐義大利麵》,當時的相關報導並未刊登他本人的照片,反而選用了朴贊郁電影中女同性戀情慾場景的劇照。朴相映無奈笑談自己那張被缺席的臉與格格不入的配圖,彷彿這已是身為南韓酷兒小說家所面對的日常。
在長年守舊且恐同的南韓社會中,酷兒文化的呈現總是偏向悲傷、憤怒與沉重。朴相映對於這樣刻板而單一的框架感到不滿:「酷兒是特別、同時也是普通的存在。」因此,朴相映致力呈現更豐富多樣的酷兒情感面貌,也同時透過寫作面對自我的課題。
然而問題是,如何在如此保守的社會風氣下書寫同性戀主題呢?朴相映的寫作策略,是輕盈。如同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所謂文學的「輕」,其實是在外界與內在之中尋求和諧的方法。朴相映的小說擅長以幽默、犀利和輕快的筆調,捕捉當代酷兒群體在現實世界中生存的歡樂與哀愁。南韓國內主流媒體甚至以「新人類」的稱號來介紹朴相映,他笑道:「我感覺大家認為我的登場很突兀,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點好笑。」不過他也從此下定決心,希望找到更有趣的方式持續書寫。
在台灣書市,繼《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2019)、《想成為一次元》(2021)與《信任的模樣》(2022),今年朴相映的出道作《無人知曉的藝術家之淚和宰桐義大利麵》終於翻譯出版,與台灣讀者相遇。陳雪表示,閱完朴相映的作品後,最敬佩的便是他處理嚴肅議題時的輕盈:「就像用槓桿把沉重的石頭輕盈的翹起來。」在歡快的閱讀過程中,朴相映讓讀者卸下心防傾聽他說故事,也心甘情願為他筆下的人物流淚。
「會不會是因為我不會喝酒?沒有感受過喝醉的輕鬆感?」陳雪笑著反思自己一路以來的創作。
1994年,陳雪出版第一本作品《惡女書》,同樣以突破刻板的同性戀文學書寫方式震撼文壇。90年代的台灣同志文學,大部分偏向以痛苦的吶喊來迫使人們關注,而陳雪卻是赤裎揭露了女同性戀的情慾。
提起出道作,陳雪回想起當年出版時遭受過的令創作者感到悲憤的困境,例如編輯在閱讀中感受到不適,作品差點無法順利出版;小說販售時被要求封膜,並貼上十八禁貼紙等等。如今30年過去,《惡女書》也在今年於南韓翻譯出版。聽完後,朴相映深有所感的說:「我經常在想,是因為有陳雪這樣的前輩作家站在前頭,我才能夠站在這裡如此自由的書寫。」
社會風氣的轉變需要眾人的努力,而作家所擁有的寫作力量,即是藉由文學持續和人們互動對話。2019年台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然而陳雪認為作家們的使命尚未完結。朴相映問及台灣後同婚時代的酷兒文學,陳雪分享自己在台灣文學獎場域中的觀察。她注意到,這類創作目前似乎仍以約砲、一夜情、網路交友等情慾書寫為大宗,另一方面她也留意到,女同志書寫數量有下降的現象。
同婚通過之後,同性戀主題還能夠書寫什麼呢?在朴相映的小說裡,充滿著在現實中力求生存或迷惘的生活難題,諸如:成為反同母親長照者的gay,如何在居家照護、工作與愛情中取得平衡;COVID疫情下經濟受創的同志酒吧,連帶影響的是同志族群平時重要的生活圈;男同志情侶如何在首爾買房,又避免讓人起疑⋯⋯
陳雪因此發現了台灣酷兒文學各種發展的可能:「沿著同志(婚姻)這條主軸向外擴展的議題」,例如婚姻內部的問題、同性與異性戀在婚姻中的視角差異、同志伴侶生育求子等等。「我也很期待看到(同志)離婚文學啊!」陳雪語畢,全場一陣爆笑。
講座尾聲,朴相映表示自己在閱讀陳雪不同時期的作品後,對於她在創作歷程中豐富的變化感到驚艷。陳雪笑著回應:「我是雙子座AB型,我喜歡改變自己。」身為作家,她期望作品能與當代不同年齡層、領域的讀者互動。因此即便面對改變可能造成讀者的流失,陳雪依然會努力的嘗試不同的寫作主題、風格和方法。
得到前輩作家的啟發和鼓勵,朴相映彷彿鬆了一口氣,他透露自己目前正在撰寫的新作是一本關於1940年代女性財閥的懸疑小說:「一開始想成為作家是因為阿嘉莎・克莉絲蒂,一直想嘗試推理小說。」
從首爾到台北,從《惡女書》到《無人知曉的藝術家之淚和宰桐義大利麵》,朴相映與陳雪兩人都仍持續在寫作中,證明各種(性)少數的存在是如此特別又普通。或許文學不僅提供了作者與讀者在紛亂的世界中面對自身課題的力量,也同時為人們開啟了相互理解和對話的可能。●
알려지지 않은 예술가의 눈물과 자이툰 파스타
作者:朴相映
譯者:胡椒筒
出版:潮浪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朴相映
1988年出生於韓國大邱。在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主修法語文學和新聞傳播學,在東國大學研究所學習文藝創作。26歲時進入第一家公司工作,後來在雜誌社、廣告代理公司、諮詢公司等多種業界,以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之間的身分工作了7年,但從未確信那是他所應存在的地方;經歷上班族的生涯後,領悟到工作不過是一種社畜生活,開始夢想著辭職。2016年憑藉短篇小說〈尋找芭黎絲.希爾頓〉獲得文學村新人獎及文學村青年作家獎,2018年推出首部小說集《無人知曉的藝術家之淚和宰桐義大利麵》更同時奪得第9屆文學村青年作家獎及許筠文學作家獎,一躍成為韓國同志文學代表作家。2019年再以〈一片石斑,宇宙的味道〉獲得第10屆青年作家獎首獎。
閱讀通信 vol.352》理想大人的溫柔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