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碳排淨零,文化不能淨零:從文化ESG到產業轉型的多重挑戰,出版產業因應ESG前驅計畫座談會側記

出版產業因應ESG前驅計畫,於台北獨立書店左轉有書舉辦座談會「碳排淨零,文化不能淨零」,9月底邀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擔任主講。會中除分享時報籌劃第一份永續報告書的心路歷程、分析產業面對轉型與文化永續的困境及挑戰,並與出版業者共同討論如何在立足的基礎點上,掀起一場文化ESG的淨零造浪運動。

【趙政岷:出版社ESG永續之路-時報出版籌劃第一份永續報告書的心路歷程】

ESG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於2004年由聯合國提出。與做為指南針的SDGs 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不同,ESG是落實到企業的執行策略,規劃思考可依循的做法。

自2023年起,金管會規定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需編製「ESG永續報告書」,以體現企業對利害關係人、社會與環境承擔的責任。2025年後,20億以下的上市櫃公司也要開始製作。時報是台灣第一家做永續報告書的出版社。

「這個題目很難,整理起來就是談書。」關於這份功課,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從閱讀現況說起。他說根據國家圖書館公佈的全台圖書館總借閱次,對比產業所賣掉的書,比例已從過去的1:1躍升到接近2:1。雖然借書率增長是好事,但以時報的產值而言,累銷1500本以下的書就佔7成,賣不到1000本的書占3成,「從財務上來看,賣不到1500本等於是白做了。」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

➤原物料漲價+印量少+折扣

日本左右社的編輯曾發文指出,閱讀已成為青少年的次文化(少數人熱衷的文化)。台灣網路溫度計閱讀調查也顯示,人們的閱讀時間產生移轉,螢幕閱讀遠超過書籍,尤其短影音興起,讀者越發無法長時間專注閱讀,這讓三、四百頁的書更倍感壓力。

趙政岷表示,時報於1999年上市,2013年他接任董事長時,市場已腰斬,近年縱使營業額上升,但獲利沒有增加,都靠省錢撐下來。「現在我只剩兩張牌,一是村上春樹的小說,二是龍應台的作品。」可新書並沒有減少,一年還是出了快500種。


整體台灣民眾圖書閱讀率(趙政岷提供)

有些人會覺得當前的書價對讀者不友善,而書籍之所以漲價,趙政岷表示主因有三個:一是通膨造成物料漲價,但影響不高;二是印量少反映高成本,當成本高到4成,其實就很難做;三是折扣,很多出版社以實售79折甚至66折來反推、墊高了表價,這點就影響很大。

➤永續報告書的挑戰:從問卷到利害關係人

回到明年要繳交的第一份ESG永續報告書,趙政岷說,時報委託管理顧問公司協助。首先是定義利害關係人,包括版權公司、作家、媒體、產業工協會等。之後再訂出議題並製作問卷,詢問利害關係人包括永續供應鏈、能源、溫室、物災人災、勞資等,哪個衝擊比較大。並評估經營績效、創新研發、客戶服務、資安、品牌形象等各項的重要性占比。

趙政岷說:「我們把問卷發出去,結果很多作者或通路都不知道怎麼填,對所謂的衝擊也沒想過那麼多。」

這個現象,正對應到主辦方左轉有書店長王家軒於開場時所講的:出版業規模小,編制與資源有限、工作時間又長,面臨社會重大轉型或趨勢變化時經常無能為力,也不知道如何跟大企業對話,「因此這場座談會是個非常重要的開始,讓大家在面臨ESG衝擊到來之前,可以先一起了解、一起想辦法。」

尤其公正轉型也是ESG裡S(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台灣約有2萬4千多名出版從業者,分配與程序是否公平至關重要。今年趙政岷擔任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就辦了「台北出版學校」,包括編輯、行銷企劃、出版經營三種學門,拍成120支影片,做為教育訓練,培育人才用。

趙政岷並提到文化ESG,認為內容產業能提供對環境、社會、公司發展更多的貢獻,搭起文化與企業的橋樑。多年前他擔任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時就推過「CEO講堂」,包括曹興誠、戴勝通都來分享過書,還特別引起財經媒體的關注。

➤文化傳承必須由出版事業來承擔

趙政岷認為,文化ESG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想像。例如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書展,入口海景第一排都是航空公司、飯店等贊助商,宛若大型演唱會現場。特別是童書區,結合二、三十個企業一起做小朋友的免費體驗,令他十分感動。

他說:「站在企業的立場,其實不只有經濟責任,還有法律和道德責任。如果我們要與這個社會共好,那麼慈善跟社會的責任就必須做到。」

時報曾出版《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綠色EQ》、《海鮮的美味輓歌》、《大崩壞》、《用今天拯救明天》等眾多關乎永續發展的書。與社區的互動方面,也為孩子辦過主編營、繪本故事營,與唯新蛋糕合作「萬華老城咖啡香」,參與文化總會的「萬華大鬧熱」、「城南有意思」等,甚至邀民眾到時報本鋪體驗古早的鉛字印刷初版。

趙政岷說,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曾指示:「新聞是為歷史作紀錄,而文化傳承則必須由出版事業來承擔。」原本ESG執行策略裡沒有「企業環保文化傳承」這種項目,但趙政岷刻意將它加進永續報告書裡。

「按金融時報的說法,有一天ESG會比企業每股盈餘更重要,現在看起來我們已經來到這個交叉口。」趙政岷總結:「希望未來土地還是綠的、天還是藍的,希望我們在這個主題上所做的事有價值,讓我們與周邊都能活得更好。」

【李令儀:圖書產業的文化永續-困境與挑戰】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談ESG,常讓李令儀想到馬奎斯《百年孤寂》:「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都沒有名字,必須伸手去指。」例如出版業光「永續」二字就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台灣出版規模偏小、很多是家族式企業,第一代年事已高,第二代要不要接班都成問題,加上產業轉型的複雜,很難全面性思考。


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

➤通路與出版社的權力失衡,已成產業適應變遷的阻力

關於圖書產業的困境,李令儀從纏繞多年的通路折扣戰說起。有出版人整理去(2023)年出版十大新聞,折扣問題即是其一。很多連鎖書店的旗艦店結束營業,政大書城也一度傳出有結束的打算。期間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呼籲推動圖書折扣秩序制,立委陳培瑜也召開公聽會,參與者眾,但截至目前事情仍原地踏步,沒有獲得正向解決。

李令儀認為,這是圖書通路與出版商之間長期權力失衡的結果。出版社供書給通路,很難對等協商,只能被動配合。此外市場流於削價競爭,長此以往消費者也開始折扣疲乏。即便通路近來稍有克制,但在行銷手法缺乏新意下,讀者已不太買單。「所以除了疫情因素外,這幾年產業狀況似乎落入瓶頸,無論出版業者或通路,好像對創新跟轉型都消極以對。」

李令儀將這樣的現象,歸因於產業的特殊體質與歷史因素下的壓縮成長。她認為,1987年之前,台灣經歷近40年的政治戒嚴,高壓管制言論與出版。解嚴後市場開始激烈競爭,加上90年代電腦化的變革,讓原本國外歷經五、六十年的產業轉型,在台灣被壓縮成30年。


台灣出版產業的特殊性:壓縮成長(李令儀提供)

另一方面,在戒嚴的時空背景之下,只有特別有理想或不怕死的人才做出版,有錢人因為政治風險不願投入,造成出版社大多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型出版社非常仰賴中間商幫忙發書,且發行系統轉很多手,導致輸送帶很長。

傳統出版人理想性高,較輕忽市場變化。1990年代後書店開始連鎖化並不斷擴張,加上網路書店進場、快速電腦化,傳統出版技術落在通路之後,規模與市場影響力無法相提並論,權力失衡成為整個產業適應變遷的阻力。

➤過度生產與退書泥淖:產業效率的痛點

「過去出版產業研究常常只集中在生產面,但我們對上中下游的生產、配銷跟銷售,必須有全面性的掌握跟理解。」從李令儀2010年至今的長期研究來看,上游的問題是過度生產,1986年(解嚴前)每年新書出版總數約1萬多種,至2002年已飆升到4萬3千多種,台灣市場難以消化。中游的問題是近年經銷商因產業結構變化大幅萎縮,產生去中間化的現象。至於下游,大家最有感的是價格戰爭。

「我比較關注的是台灣上游過度生產跟中游的配銷問題,可說是戒嚴下的後遺症。」李令儀指出,低效率的經銷體系是最大病徵,這與ESG裡的環境衝擊及社會成本休戚相關。


出版的商業迴圈(李令儀提供)

其中過度生產是出版的產業特性。讀者必須看到內容才決定購買,因此每個title的營收都很難預期,業者必須用多元多種的書來測試市場。根據美國BookScan 2005年的統計數字,美國新書上市的一年內,有79%的新書(以申請ISBN者為計)銷售量少於99冊。

「大家都希望通路進書越多越好,但賣不出去怎麼辦?因此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出版社就跟通路達成可無條件退書的協議,台灣直到20年前都還這麼做。爾雅的隱地先生說過,他就接到金門放了二、三十年的退書,紙都已經黃黃爛爛的了。」

加上台灣受特殊歷史脈絡影響,很多出版社在80、90年代才創立,社齡短,長銷書就少,必須不斷出書才有機會獲利,也加速新書膨脹。過度生產扣連到商業迴圈結構,考驗經銷商數據管理與退書處理能力,牽涉到書賣出多少及再版與否。

「譬如周思齊最近引退,相關書籍出現市場需求,但即便有書店很快賣完,經銷商也很難從其他書店調書補給。出版社還要面對要不要再版的風險,因為加印500本可能過兩周又有400本被退回。」

➤經銷商逐漸消失,配銷失準如何解決?

李令儀指出,經銷制度是產業運行是否有效率的癥結點之一,但在出版產業常被等同於物流,「有些經銷商自我解嘲,說他們是『沒讀書的人,在賣書給有讀書的人』,重要性被低估。」


退書(李令儀提供)

當產業進入高度競爭跟轉型期,經銷商的技術升級跟不上,有些經銷商雖引進電腦化系統,但依舊反映進退貨數據,無法掌握銷售現況做精準配銷。「很多出版社跟我抱怨,經銷商報表跟配書其實不準,譬如會把學術書配到偏鄉傳統書店,結果一定被退回來。」配銷失準被視為高退書率的元兇,書出去到退回之間,讓整個市場銷售陷入一種不透明的狀態。

經銷商面對產業轉型也不是坐以待斃。有些經銷商眼見不能增加營收,那就降低成本;哪些書店賣不動,便列入無效店、不予配銷。後來拿不到書的獨立書店成立友善書業,造成經銷商追求效率反而自己生意也減損的非預期後果。

今年10月吳氏圖書將結束營業,其實在吳氏之前有更多中盤商已慢慢消失,原因是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崛起,繞過經銷商直接跟出版社叫書。加上傳統書店大幅減少(目前僅剩490家左右),經銷商慢慢就消失或轉型做文具經銷了。因為經銷商與實體書店越來越少,產業整體退書率也相應降低。

➤我們給文明增加的,到底是知識還是庫存?

英國獨立出版公會計算書的碳足跡時發現,碳排最高是物流運輸與退書,加起來高達99%,所以退書確實是出版ESG很重要的一環,佔4成以上的碳排比例。


(李令儀提供)

「我們給文明增加的,到底是知識還是庫存?」春山總編輯莊瑞琳這句話,讓出版人都非常揪心。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裡,主編帶編輯去銷毀場的畫面,大家看了也都很心痛。

李令儀說,過去出版人用「四庫全書」(買的房子都在放書)自嘲,可是現在房價一坪動輒百萬,還放不了幾本書。親子天下副總林彥傑就曾向李令儀說道:「我們不能再用舊思維來思考庫存了,書擺在那裡賣不出去就是廢紙,不要以為還有價值。」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截取自Netflix)

依據林彥傑的精算,庫存在會計帳上,兩年內就應該儘早處理掉。因為現今的版權大多簽5年,沒賣完也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庫存有空間租金與人事成本,長期下來是一筆很大費用。庫存算資產還要扣稅,咬牙處理還可節一點稅。

李令儀說,出版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有一些經年的沉痾需要解決。除了上游過度生產跟中游的配銷問題,下游的折扣戰也不僅衝擊獨立書店,出版社的毛利萎縮亦是不可承受之重。

【陳惠萍:如何用ESG掀起一場文化淨零造浪運動?】

「這個世界就是很不美好,所以念社會學的人才會一直希望透過批判性思維或行動,來創造更好的改變。」綠能協會陳惠萍說:「資本主義有很多根深柢固的問題待解。在一個死亡的地球上是沒辦法做生意的,所以企業不能只想賺錢,還要有企業社會責任,現在ESG的要求是環境、社會跟你的治理,都必須更永續。」

這是一個跟過去截然不同的使命,企業再也不能只為股東權益著想,必須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放進去平衡思考,做好企業的典範轉移。

陳惠萍指出,策略分兩種,一是主動轉向,為永續發展投入核心職能再升級,或投入新的研發製造,創造新的競爭力。二是防守,面對轉型,過程會有很多風險與衝擊,怎麼防禦,就要攻守兼顧。

淨零是ESG很重要的關鍵字,是全球一致的共識,目前已有150個國家、270個城市把淨零目標放進他們的計畫中。也有越來越多企業將之放在永續報告書裡,制定自己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

台灣在2021年地球日時宣告淨零,政府開始動起來,公告了12項必須逐步達成的關鍵戰略。其中第12項是公正轉型,亦即每個轉型過程可能帶給人群不同程度的衝擊,因此需把公平正義納入思考。

這也是陳惠萍2018年成立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的初衷——讓能源轉型不遺落任何脆弱的族群,並把資源帶到需要的地方。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

➤企業與公益的雙贏:案例分享

陳惠萍說,綠能公益的模式其實很簡單:「我們集結民眾或企業捐款,來建置太陽能電廠或買太陽能板,並搭配再生能源回購政策,把電賣給電力公司,就有20年的售電收益,可持續支持大家想幫助的社福單位,同時還為地球環境減碳。」

例如台哥大「種福電」計畫,是第一家響應綠能公益的企業,已連續7年幫助7家社福團體獲得長達20年的穩定收益。國泰金控「燃燒脂肪來發太陽能」健康方案,員工每減肥一公斤,公司就捐100元,3年後在屏東部落蓋了太陽能電廠,用收益幫助弘道老人的健康。

花旗銀行「陽光助老」計畫,在宜蘭聖嘉民長照中心跟啟智中心做屋頂建置,花旗志工也一起去做關懷老人服務。偏鄉部分則有比如「點亮比亞外」模式,幫助部落再生能源發電設施,自發自用外還可儲能,一旦颱風等災害來臨時就能緊急供電。


點亮比亞外:協助比亞外部落設置3kWp自發自用示範型太陽光電設備。(圖片來源: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官網

「後來疫情造成全球性衝擊,跟企業合作變少,我們就回頭訪問幫助過的機構團體。他們說疫情下捐款完全雪崩,幸好有太陽能板,只要有太陽就有錢,讓他們感受到永續的支持。」受到鼓勵的陳惠萍更加確信綠能公益的價值,2021年啟動「綠能公益100+」。

「2021年我們共做了15個+1的綠能行動,目標是2030年要做到100個。」陳惠萍說:「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模式來支持我們的夢想。」譬如幫社福單位汰換耗能設施、取得碳權抵換額度,也幫社福庇護工廠用綠電來生產,鼓勵企業或民眾採購,串起綠色生產與消費的循環。唐氏症基金會今年有綠電限量月餅,心路基金會庇護工廠也已經使用綠電做手工餅乾。


綠能公益100+的目標(截取自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官網

「這一路走來非常辛苦,感謝超過30家企業支持我們完成40多個綠能公益,捐出5000多片太陽能板,幫助超過一萬兩千名長者跟身心障礙患者。總結我們做的事,就是實現不遺落任何人,並在創新模式上找到資源與機會,扣合企業做出ESG的價值,為地球環境增加減碳的效益。」

➤博物館的永續行動

回到文化產業,陳惠萍發現現階段大多都是場館案例,比如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訂出了比聯合國更積極的目標,要在2035年就達成淨零,除減碳策略,展覽與活動也導入永續性活動管理認證,並透過藝術教育行動,喚起民眾對氣候變遷更多感知,還拍了可愛小短片。

荷蘭梵谷博物館也非常積極,訂下清楚的永續發展目標,也取得建築標準認證,目標是2030年跟基礎比要減少100%,包括減少電力使用、家具設備再利用,也做員工、客戶、供應商福祉跟健康的促進。

關於碳盤查,範疇一是製造過程直接的碳排放,範疇二是電力使用造成的碳排,範疇三包括差旅、運輸等過程。陳惠萍說:「大家可發現範疇三很永續,因為不能只有自己做到,還要去管理我的供應商、客戶、員工才能達成(像梵谷博物館就要求DHL物流要有碳中和計畫),我想整個出版生命週期裡,很大的碳排放在於運送,所以必須要減少範疇三。」


梵谷博物館與DHL在2021年一同抵消共計 70,982.16 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 (CO2e)。(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官網

台灣方面,陳惠萍的實踐是蘭陽博物館,碳盤查後發現電力支出是最大問題,目前已做耗能設備的改善。過程中也與利害關係人開設工作坊。「做為蘭陽博物館一份子,他們會思考隨手關燈、紙本報告少印一點、環境教育怎麼做、夏天移地辦公好不好,或一起騎腳踏車上班等等,我們也幫做了一本博物館經營指南,希望可以複製到其他博物館。」

➤如何讓企業覺得「支持文化產業」是個加分項?

國際上有幾家大唱片公司已發起產業公約,透過倡議塑造影響力。英國出版商協會也有出版業淨零倡議,提供大家思考努力的方向。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則認真的發布了永續報告書,譬如書有一半是英國在地製造、用1000片太陽能板、發行永續相關書籍等等。


英國企鵝出版集團2022年永續報告書中從造紙、印刷、運輸等面向分析碳排放量,相較2021年2021年減少0.25%。(圖片來源: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官網

陳惠萍依據經驗,建議出版社:「怎樣讓企業覺得『支持文化產業』是個加分項,是出版社很好的機會點。」她說:「這其實是個雙向選擇,因為企業會為了獲得ESG上的價值,優先選擇支持更永續的出版社。大家都把環境、經濟跟社會共好,放在自己的每一步裡,在今天討論之後,也許我們就可以發起一場文化淨零造浪運動。」

陳惠萍指出,證交所公布的公司治理評鑑指標有一項「公司是否投入資源去支持國內文化發展」,只要支持文化發展就可以拿到分數。企業原本也要做公益的,如果再給它額外的附加價值,讓他花同樣一筆錢,價值卻變多,他會更樂意,否則就跟贊助其他社福團體並無二致。至於價值是什麼,就要給出數據,去證明我們的承諾。

出版業如何與有志做ESG的相關企業媒合在一起?這是與會同業都關心的問題。比如企業扶持出版淨零行動,算是誰的credit?陳惠萍說,規則可以雙方協商分配,但不可重複計算減碳效益,否則就是虛報、漂綠,這點要審慎小心。

開放問答時,有人詢問,提到「環保」,相對較容易理解與做到,但出版業若想進一步提升自己ESG上的價值,技術上該怎麼實現?「好比我一本書沒有做到七校,算不算節約?」(眾大笑)也就是很多標準可能需要業內協商,不論改善勞工權益、相關節約措施、或改用綠電等,要組成聯盟來提出可共同依循的指標。

陳惠萍十分肯定倡議聯盟的重要,並強調綠電絕對可行:「只要你有獨立電表,就可申請採購,用智慧電表去匹配時間電價。這對辦公室、書店或員工的好處是,大家想到吹冷氣排很多碳,改用綠電罪惡感會比較小。顧客到使用綠電的店家消費,自我感覺也會好一點,能吸引到願意為永續做出選擇的人。」


時間電價計算方式(截取自台灣電力公司官網

➤從國際經驗到本土實踐:出版業的轉型可能

李令儀也提到日本經銷公司日販的ESG方案,就是把物流改綠電(電動車),來降低碳足跡。因應缺工的現狀,也有24小時無人書店與更便利的系統(手機也可以訂書),形成永續方案,減輕很多效率問題。

「台灣中小型規模的出版業,常覺得這些問題離我們很遠、一時很難切入。可是看到許多國際案例與今天分享的具體方案之後,在產業面臨轉型的當下,為我們打開很多想像。」

李令儀擴大想像指出:「如果台灣圖書供應鏈加入利害關係人的整體性思考,有天博客來或MOMO做永續報告書時,就不能有損利害關係人的利益,隨便再殺出版商的價格,說不定我們就可以用它來群眾協商。」

趙政岷也表示:「的確有些事必須集合在一起才能做,但這不代表小出版社很多事情不能做,而是不能不做。我們都在同一個地球,台灣也跟著世界趨勢走,不接受規模大或小的問題。自己的節能減碳或淨零排放,是大家一定要做、也馬上可以做的,差別只是時報被要求考試,沒有提不出永續報告書的權利。」

他並提到「企業促進文化發展」被納入永續發展指標條文中,是時任文化部長李永得跟證管中心爭取的。趙政岷說:「我們的確可以協助各種商業、企業、工廠,去導入文化或出版的力量。這是我們的專業,尤其S部分我們特別擅長。出版社也可以是綠能公益的一環,幫助企業做ESG相關媒介。」

他強調這年頭已不是資本主義掛帥,必須調整做事的優先次序跟比重,「有時我跟同事聊天會說『沒有力氣哪來骨氣』(沒辦法活下去談什麼風骨),現在是我們要有『把骨氣給大家』的力氣,讓大家不是只為盈利來想一切事情。」

如今的確有很多社會企業或公民團體做這樣的事,反而得到財務和非財務上更好的報酬。趙政岷總結:「我覺得慢慢的我們也要調整,因為社會已從資本主義走過,後資本主義時代怎麼看待商業活動或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這件事我們是該好好想想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4 09:00
專訪》為了關注書店的故事:訪《深夜圖書館的宵夜》原田比香

Q:《深夜圖書館的宵夜》打造了一處充滿香氣(書香、食物香氣、人情滋味)的場所——圖書館。為什麼會設定「圖書館」,而不是連鎖書店、出版社,或獨立書店呢?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喻意嗎?

原田:謝謝你們的問題,非常感謝能夠像這樣,給我和台灣讀者直接說說話的機會。

透過這部小說,我想寫出在某個封閉的場所裡,受過傷的人們安靜生活的氣氛。因為這個設定,我想比起很多客人出入的書店,似乎很少人上門的夜間圖書館比較好。

Q:《深夜圖書館的宵夜》裡的「夜間圖書館」,從所在位置到建物外觀、各樓層介紹、館內的動線和擺設布置,甚至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館員年紀和長相,都詳述得栩栩如生。老師是否有參考哪些心目中理想的圖書館或空間?

原田:大阪有一間司馬遼太郎紀念館,那裡收藏了已故司馬遼太郎老師的藏書,是非常棒的圖書館。它的建築和書架,都給了我寫作這部小說的重要靈感。另外,我小時候常去的神奈川縣立圖書館,以前地下室有間食堂,咖哩飯很好吃,大受好評。所以我心想,我筆下的圖書館一定要有食堂、餐廳或咖啡館。


司馬遼太郞紀念館外觀(攝影:高彩雯)

Q:在一般禁止飲食的圖書館裡加入美食的橋段,是您對閱讀空間可以享用美食的期待嗎?或者老師本身是喜愛被美食療癒的人呢?

原田:就像前面提到的,以前神奈川縣立圖書館也有食堂,圖書館裡面有那樣的空間,是極自然的事。而且,如果要把小說裡出現的食物放上菜單的話,我覺得沒有比圖書館裡的咖啡館更適合的地方了。

Q:《深夜圖書館的宵夜》出現了向經典作品致敬的5道美食,書裡沒有附上食譜,但已引起許多讀者好評和仿作熱潮。這5道料理,老師有試著自己仿作過嗎?

原田:這次在動筆之前,我試做了所有的料理,也都試吃了喔。試做了以後,我明白了很多事,也才能將這些料理放進小說裡。

Q:書中出場的圖書館員們,共同的特質是「受過傷的人」。這是原田老師想要透過本書療癒的讀者對象,而設定的嗎?

原田:不知道台灣的圖書館員和書店店員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不過最近幾年,日本越來越多書店關門了,而長年以來,圖書館員的雇用環境也很不安定,持續著讓人覺得很遺憾的狀況。明明日本的小說和漫畫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國內的情況卻相當嚴苛。

「我的書店倒閉了」「明明是熱愛的工作,但是因為太辛苦,只好辭掉書店工作」……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類似的po文。

就算只是在小說裡也好,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能療癒這些人的空間。所以,想療癒的對象,與其說是讀者,或許是和書籍有關的從業人員吧。

另外,小說裡的某位「登場人物」,雖然也有「想療癒」受傷的人的心情,但他心裡也有完全相反的心機。他認為如果是受過傷的人,就更容易言聽計從,容易掌控。人類絕不是只有「好人」的單一面向,我也想在故事裡表現出這一點。

Q:書中登場的人物,老師最在意哪一位?

原田:篠井弓絃和圖書館的老闆。這兩個角色充滿了謎團,小說裡雖然揭示了「答案」,但是對作者本身,他們依然還是有點看不透的存在。

Q:這本書出版後,許多日本讀者期待真實人生中,真的存在一間「夜間圖書館」。請問是否有媒體或讀者方面的有趣反應,可以跟台灣讀者分享呢?

原田:我聽到很多書店店員和圖書館員說,想在像是「夜間圖書館」這樣的空間工作。另外,小說裡我寫到一段對白,是館員們說:「《小婦人》的喬如果能跟羅禮結婚就好了。」很多人說他們也心有同感。

在同樣的時代,用類似的心情,閱讀相同的小說名作——如果也能和台灣的讀者分享這樣的閱讀連結,我會非常開心。

Q:本書在日本備受好評,而台灣版也已上市,可否請原田老師跟台灣讀者分享心得。

原田:很感謝台灣讀者閱讀我的作品。我因為觀光去過台灣3次,去了台北和花蓮。接下來,我還想去台中、台南和高雄。前一陣子聽到花蓮又發生了大地震,我很擔心。

我覺得台灣的食物都好好吃,我想吃台灣早餐、胡椒餅和芒果剉冰。想在茶藝館悠哉喝喝茶,還想再去鼎泰豐本店,也喜歡花蓮的小籠包。我尤其熱愛鳳梨酥,經常去東京的微熱山丘。

因為疫情影響,已經好幾年沒去國外了。我希望近期還能前往台灣,到書店看看自己的書陳列的風景。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図書館のお夜食
作者:原田比香
譯者:高彩雯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原田比香(Harada hika)
 

1970年生於神奈川縣。2005年以《小王子2號》獲第34屆NHK創作收音機日劇大獎。07年以《無法開始的紅茶時間》獲第31屆昂星文學獎。以《三千圓的用法》獲得宮崎書大獎。尚有《老人旅館》、《錢包起舞》、《古書食堂》、《一橋桐子(76)年的犯罪日記》《午餐酒》系列、《三人屋》系列、《先從這個開始吃》、《口福食譜》等諸多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3 10:30
漫畫收藏.小島》上下對半的分鏡形式,拉長時間感,科幻文類地球記憶體與佛典的對話,讀《回憶愛瑪儂》

十幾年前,曾在租書店瞥到東立版的《回憶愛瑪儂》,由於當時很排斥封面不透明的上色方式,便錯過了這本書。幾年前,漫畫店「貓草里」的老闆向我大推此書,表示和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有著相似的主題。貓草里歇業後,《回憶愛瑪儂》成了聯想貓草里的記憶點。今年更生文化設計再次代理在台灣絕版已久的《回憶愛瑪儂》,印刷精良、值得收藏。

《回憶愛瑪儂》講述動盪的60年代,熱愛科幻小說的男主角在船上邂逅了愛瑪儂,於溫存中,揭示愛瑪儂作為地球記憶載體的祕密。漫畫改編自梶尾真治的小說,由鶴田謙二繪製。結尾附錄了兩篇無字漫畫,一篇全彩一篇黑白,後日談般隨筆出愛瑪儂的旅程。

➤以高領毛衣牛仔褲的不羈形象,呈現科幻角色的神祕光暈

「愛瑪儂」為「no name」的顛倒拼音,女子「無名」的設定,自然在登場時打上一層神祕的光暈。外型上,鶴田謙二賦予愛瑪儂瞳孔明晰的大眼,夾著鼻側的眼窩若影若陷,潔白的臉中央撒著雀斑,烏黑的長髮由乾促的筆觸拖出,偶爾會特別以直切格垂落瀑布狀的髮絲,抑或以直切格拉出女子修長的身形,佐以高領毛衣、牛仔褲的輕便裝束,與老菸槍的設定,愛瑪儂不羈、滄桑的形象躍然紙上。

彩稿的上色筆法也恰好貼合此形象,彩稿主要媒材應是水彩,鶴田謙二選用不透明的方式替角色疊色,令色澤混濁出飽經風霜的感慨。

相較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很平凡,除了愛好科幻小說,外型上就是隨處可見的窮酸學生,作者甚至使其無名到結局。然而正因兩人來了場不具名的邂逅,方能卸除彼此防備、釋放真我,混淆平凡與不凡的界線,遁入超凡的維度。

漫畫開頭為整面漆黑,再緩緩向左波動出水紋與水泡,翻頁後,則是蜷在水泡中、如被卵孵育的愛瑪儂,仿若象徵著生命始於一潭幽冥。構成幽冥的黑與水,帶出本作的玄幻基調,此後畫面上,將不斷穿插平沉的墨與寂冷的水,對應開頭意象。

➤在上下對半切的形式中,展現多重時間線與視線路徑

本作的玄幻感,也體現於一些「散焦」的安排。

例如第二章的開頭,用旁白帶出男主角青澀的學生時光,畫面上卻漸漸出現一位制服上別著池田氏的女學生,之後甚至用一整頁,刻畫蓊鬱的黑圍著側身回眸的女學生,其蹙眉的神韻近似愛瑪儂,臉蛋卻淨白得了無雀斑,對照旁白,似乎是從男主角失戀史中晃悠出的女性,然而一翻頁,則是一樣襯著樹影、同女學生姿態、叼著菸的愛瑪儂,女學生與愛瑪儂的身份好似隱隱重合,下一頁愛瑪儂便出聲喚醒男主角。追憶疊遞夢境,恍若愛瑪儂的女子穿梭其中,短短幾頁攪糊了實景與虛象,令流光也彷彿不再單純地線性游淌。

切格上,通篇方正,畫格中常稠密著一片黑或過曝出茫茫白,偶以網點提色,顯影出一股老照片的味兒,鏡頭卻聚焦於年輕人無所事事地曖昧,懷舊與新潮便惺忪於方格間。

走格上,鶴田謙二會運用一些伎倆模糊線路。本作很常在一頁中,用上下對半切的分鏡,讓上半部的氛圍轉過中線後,添了點其他韻味,再搓合成下半部的氛圍。

鶴田謙二有時會接連兩頁,皆為上下對半切的格式,形成猶如被座標軸平切四區的跨面。例如第16頁,上半部兩格可看作男主角漫步於船中的見聞,下半部則用一大格靜謐著愛瑪儂下樓的背影,而第17頁,上半部則一大格轉場到可遠眺雪海、空間開放的船廊,欄杆間隱約倚著愛瑪儂,可推敲第16頁愛瑪儂下樓後前往了船廊,下半部則轉鏡到路過樓梯的男主角,接著用兩格聚焦愛瑪儂抽菸與男主角凝視,將兩人的情緒層疊一塊。


《回憶愛瑪儂》(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由於第16頁與第17頁皆是對半切的分鏡,兩頁中間橫切的水平框線,可相互對齊,如此便能調換出另一種推演次序——第16頁上半部為男主角在船內遊蕩,直接對比第17頁上半部愛瑪儂在艙外抽菸,然後回到第16頁下半部愛瑪儂走下樓梯,進而接續第17頁下半部男主角經過樓梯,雖然第17頁下半部倒數第二格愛瑪儂仍叼著菸,但由於船內也可抽菸,因此無法明確此格處於室內還是室外,編排也就有了彈性。


《回憶愛瑪儂》(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動線分歧的技巧,也搬用於第38、39頁,這兩頁場景皆在樓梯間,第38頁上半部愛瑪儂笑完,可接到當頁下半部的調侃,也可先跨到隔頁的對話,閱讀方向能是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也能右上左上右下左下。此處想吐槽一下翻譯,第38頁的「直男」應是近幾年流行的詞彙,出現在以60年代為背景的漫畫中,略顯突兀。

第44、45頁,兩人晃到甲板又縮回船艙的橋段,同樣也搬演了上述手法。並排的兩頁,皆是跨過中線就有些微轉折的工整分鏡,佐以場景、情緒遞進緩和,致使走格不再依循單一軌跡,而能岔出更多路徑。

以上論述可能過分解讀,或許均切的分鏡只是為了平穩氣氛,然而通常為了使並排的兩頁,閱讀順序相互獨立,作者理當會刻意錯開兩頁切格、避免次第混淆,加上本作後續,對半切的分鏡有了延續性形變,才會推測本作為了路線分枝而有精心佈局。

➤在翻頁動態間,拉長時間感:呈現今/昔、虛/實、剎那/永恆

上下對半切的兩頁分鏡,明確收束到僅能以跨頁形式「先上後下」的走格,則是始於第64、65頁,此處愛瑪儂興起坦白的念頭,兩頁上半部聚焦於餐廳內的對話,下半部則瞬間切到室外、融成一大格,以橫亙在黑夜中行駛的輪船。


《回憶愛瑪儂》頁64、65​​​​​(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接著從第80頁到第91頁,形式皆為橫截成上下兩部分的跨頁。其中一半的時序,為愛瑪儂與男主角共處的當下,愛瑪儂在多格間傾訴著30億年的記憶與反思;另一半則是跨過兩頁的大橫格,鮮有台詞,甚至默然倒映著愛瑪儂追思中的情景。


《回憶愛瑪儂》頁82、83(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回憶愛瑪儂》頁90、91(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上下均等的劃分,平衡今昔、虛實之流轉,沉寂的橫格則拖緩了時光流速,讓30億年的演進在短短十幾頁內,具體地綿長。

➤融於跨頁:以科幻對時間的想像,展現哲思與佛理

愛瑪儂自述前身時,以八百比丘尼的典故作為開端。當深究到愛瑪儂的存在意義時,分鏡仍常用上下對半分的模式,但逐步回歸一頁式走格,而非跨頁式融合。

男主角認為地球記憶載體的使命,或許是人類進化成究極精神體的關鍵。談到「昇華為精神體」時,畫面連結著遠古的神話圖騰,畢竟許多神話與宗教皆有對「精神體」的探討,佛學也不例外。佛學除了有超脫時空、以八識田儲存經歷的概念,更有頓悟後捨身化作精神體的論調。

或許可說是兩人的對話始於佛典,也在冥冥中,終於佛理。當然,就像鶴田謙二的分鏡走向模稜兩可,男主角的結論是否就是謎底,也曖昧不明,好在愛瑪儂有著近乎永恆的時間,來論證這個大哉問。

這晚流逝的分分秒秒,確實在男主角的胸窩涓滴出穿心的淌痕,也令浮沉於迷海中的愛瑪儂有了點定錨。因此即便這晚的時光,在愛瑪儂30億年的歷程中,必定如露如電地閃逝,本作卻用章節名,銘記每刻每分。恍惚歡愉後故事臨近尾聲,愛瑪儂逐漸釋懷,分鏡也跳脫了對半分的形式,幻化出更多元的分格,最後甚至融成整面跨頁。在星河燦爛的夜幕下、在瑩雪紛飛的車站中,暢開愛瑪儂的心——那超脫軀體、擺脫定義的心。

空了心結方能廣納萬物,也就破碎了時間軸、跳脫出輪迴圈,無盡的追憶終將輕飄飄成剎那的思念,致不滅的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2 13:2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