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多納・萊恩獲頒愛爾蘭文學獎年度圖書大獎,珍.奧斯汀250週年誕辰舉辦紀念活動,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21個角色,21篇故事,21幅現代愛爾蘭即景。2012年出道作《The Spinning Heart》摘下愛爾蘭文學獎年度新人獎的多納・萊恩(Donal Ryan),2024年以續集《Heart, Be At Peace》獲頒同獎項的年度圖書大獎。《Heart, Be At Peace》故事發生在一個人人認識彼此的愛爾蘭鄉下小鎮,挺過「凱爾特之虎」經濟崩潰後,鎮民的生活終於能回到常軌,工作機會增加,未來充滿希望,但新的暗流似乎無所不在,潛伏在暗處,引誘著年輕人步入歧途。21位鎮民以第一人稱訴說自己的故事,妓女、俄羅斯移工、將為人父的青年、辯護律師等角色娓娓道來生活的煩惱,以及因愛而生的擔憂,同時也多面向呈現愛爾蘭的經濟與政治處境。
【新書快報】
➤擅寫家人間古怪關係,在大疫期間帶來暖心之作《麥卡的難題》的美國小說家安・泰勒(Anne Tyler),新小說《Three Days in June》以一場6月婚禮前後所發生的事件探討關係中的不忠,準時在情人節前上市。
個性耿直、喜好平靜生活的中年女主角蓋兒,滿心期待隔天參加女兒的婚禮,偏偏這天似乎是史上最慘的一天:學校開除她,富有的親家母辦派對沒邀她,前夫麥斯還突然帶著一隻野貓上門,求她收留。然而,女兒帶來的消息才是最後的震撼彈。究竟,這婚還要不要結?面對過往的懊悔,人有沒有重來的機會?《華盛頓郵報》書評形容作者凝練日常的功力有如高倍數顯微鏡,點滴之中見汪洋。
➤《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曼斯菲爾德莊園》、《艾瑪》等經典小說暢銷200年仍歷久彌新,2025年迎來珍.奧斯汀250週年誕辰,不只出版社爭先推出經典紀念版,學界熱烈舉辦國際研討會,珍.奧斯汀生前最後故居今年更是策劃一系列走讀活動、工作坊與展覽,例如今年1月的「《傲慢與偏見》閱讀節」,5月接棒推出「《理性與感性》閱讀節」,邀請全球書迷共襄盛舉。
長久以來人們將珍・奧斯汀奉為橫空出世的天才,卻忽略了她所處的時代正是女性文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如今這些對珍・奧斯汀影響深重的作家鮮為人知。《Jane Austen’s Bookshelf》為知名古籍經銷商、熱門節目《當鋪之星》(Pawn Stars)的特邀嘉賓 Rebecca Romney 所著,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文學冒險,尋找那群影響奧斯汀的女性作家,並探討她們的作品為何從歷史中消失。Romney翻閱古籍、追尋遺失的經典,重現奧斯汀的書架,並挑戰我們對文學經典的定義。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探尋,更是對當代讀者的邀請——重新發掘這些被遺忘的女性之聲。
➤剛過85歲生日的美國重量級同志作家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出版回憶錄《The Loves of My Life: A Sex Memoir》,恣意粗俗又文雅、詼諧又坦誠,以自己的性史細數超過一甲子的美國同志生命歷程。在壓抑的1950年代,性意識剛萌芽的懷特與其他未出櫃的男孩共同探索性向,青年時試過與女性上床,其後無論是石牆運動開啟的解放風潮,抑或愛滋病被認為是「20世紀黑死病」的時期,甚至近幾年的App交友,他都擁抱新的想法,持續探索「性」——尤其是與男人間的性——的意義和可能。

➤當親人或伴侶過世,人需要多少時間和空間哀悼,才能撫平憂傷?記者兼普立茲獎作家潔羅丁・布魯克斯(Geraldine Brooks)的丈夫於2019年意外驟逝,繁瑣的醫療和法律手續令她無暇顧及心情,直到3年後她才終於能在澳洲一處偏遠小島隱世,獨自哀悼,並將追念寫成回憶錄《Memorial Days》。
對她而言,靜謐、原始而崎嶇的塔斯曼尼亞海岸如同神聖的祭壇,她爬梳不同文化中的悼念儀式,試圖重建生活。本書文字優美、情感真摯,痛失摯愛者或許能從本書獲得力量,帶著苦甜交織的回憶活下去。
【產業消息】
➤倫敦書展「Trailblazers Awards」迎來10週年,表彰入行10年內以創新與創意、改造產業樣貌的出版專業人士。今年入圍的10位候選人涵蓋多個領域,包括推動AI應用的Shimmr AI創辦人Searsha Sadek,以及致力於提升多元文化能見度的Black British Book Festival執行長Selina Brown。
倫敦書展總監Adam Ridgway強調,這些入圍者展現的熱情與創新精神,是出版業持續繁榮的關鍵。獲獎者將獲得業界認可,包括獎座、免費倫敦書展門票、實習機會及專業協會會員資格,助力職業發展。該獎項由出版人協會(Publishers Association)、青年出版人協會(Society of Young Publishers)及書業媒體BookBrunch支持,為出版界新秀提供重要平台,激勵更多年輕人投入並推動產業變革。最終結果將於3月11日倫敦書展開幕日揭曉。
➤愛情萬歲!為慶祝西洋情人節,美國最大獨立二手書交易網站ThriftBooks調查2000名美國讀者的羅曼史偏好,對象為每年閱讀3至4本言情小說的成年人。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讀者認為好看的言情小說必須有好的角色發展(49%),對話寫實和滿滿的浪漫情節並列第二(33%)。羅曼史小說常見的經典情節中,最受歡迎的戀愛公式依序是禁忌之戀(45%)、友誼昇華(44%)、歡喜冤家(42%);三角戀、辦公室戀情和弄假成真模式雖然墊底,但仍有略高於兩成的支持度。
此外,讀者年齡層確實呈現某些差異,例如戰後嬰兒潮世代(約60歲以上)選書時偏好特定作者大於考量情節,Z世代(約15-28歲)則會堅持久一點才決定是否放棄一本書。無論年紀,受訪者的推薦書單新舊並陳,從不敗經典《傲慢與偏見》、《手札情緣》(又名:一生愛的筆記)、《飄》,到近十年出版的《以我們告終》、《第四翼》(The Fourth Wing,暫譯)均上榜。
➤自2月26日起,Amazon將取消平台電子書「下載並透過USB傳輸」的功能,使用者僅能透過wifi下載電子書到Kindle設備。此外,新版Kindle改採KFX格式,提高DRM(數位版權管理)的保護程度,提高格式轉換及外部傳輸電子書檔案的難度,提升使用者對Amazon與Kindle的依賴性,也削弱消費者對電子書的掌控權。
這項決策凸顯現代電子書交易的本質,消費者擁有的是「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如果平台商倒閉或讀者帳號被禁,可能導致付費的內容再也無法取用,此外購入的電子書檔也可能隨時遭到刪除或修改,例如2009年Amazon以「誤上架」為由,刪除喬治・歐威爾的《1984》及《動物農莊》,或是近期修改羅德・達爾的作品內容。
➤《大亨小傳》歡慶出版百年!費茲傑羅協會(F. Scott Fitzgerald Society)每週邀請當代名作家朗誦一章,第一棒由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揭開序幕,後由普立茲獎得主珍.史麥利(Jane Smiley)、理查・羅素(Richard Russo)、美國國家書卷獎小說獎得主艾麗斯・麥德莫(Alice McDermott)、華裔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及任壁蓮(Gish Jen)等10位大師傳續,帶領讀者品味費茲傑羅筆下那顆百年前紙醉金迷的大蘋果,見證主人翁美國夢的幻滅、品嘗戀情的苦澀。●
現場》台灣商業電影(被遺忘的)開創性與在地性:ft.《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
➤紐約初遇台灣黑電影教父
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最後一天,會場人山人海,一場名為「小生、大導、黑電影—關於黑電影教父蔡揚名的那些事」吸引滿滿聽眾,與談人分別為本書作者、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卓庭伍與熟稔台語電影的作家蘇致亨。
開場時,卓庭伍首先回憶十多年前,初見導演蔡揚名的情景。2013年第12屆紐約亞洲影展上,策展人戈蘭.托帕洛維奇(Goran Topalovic)形容拍攝超過80部電影的蔡揚名,是台灣黑幫電影的主要推手,並頒給他終身成就獎。當年高齡74歲的蔡揚名,身著黑西裝外套,戴著方框太陽眼鏡,帥氣現身林肯中心的舞台上,90度彎腰向台下觀眾致謝。
「我好幸運!活在電影的世界裡,讓我感覺永遠年輕、美好、熱情。」蔡揚名興奮地表達。
彼時還在紐約大學唸電影研究博士班的卓庭伍擔任影展翻譯,「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蔡導,也是第一次看到這些『台灣黑電影』的全貌。」過往台灣電影史鮮少論及社會寫實、奇情異色和各式剝削片(Exploitation film),被摒除在台灣主流電影史之外的商業片,卻在海外收獲一眾粉絲。
海外粉絲的熱情震撼了卓庭伍,「當天放映的影片狀況不佳,有些段落音軌不見了、聲音消失,但現場觀眾仍然全神貫注。」會後更有粉絲拿著蔡揚名1981年執導的電影《女性的復仇》海報爭相合影。
之後,卓庭伍決定以社會寫實片做為研究主題,探討冷戰後台灣電影產業發展。「每次回台灣,都會和蔡導約吃飯。」也因此與蔡揚名的傳記《天涯總有相會時》牽起緣分,由卓庭伍記錄蔡揚名從台語片小生到商業片大導的一生,橫跨近半世紀的影視資歷。
若細看蔡揚名幾處的人生轉折,不只有機遇,更飽含黨國政令對影視產業的干預,讓這本書不僅是人物傳記,也為台灣影視產業和國家機器間的糾葛留下註腳。
依據導演侯季然的定義,「台灣黑電影」不僅是黑幫或黑道電影,也是台灣電影史中的特殊作品群。本書除了是蔡揚名的傳記,更紀錄了台灣電影史罕為人知的歷史。爬梳近年出版領域對「消失的台灣電影歷史」的關注,專著有施如芳等《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林奎章《台語片的魔力》和《繪聲繪影—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漫畫有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畫電影的人》、《女伶回憶錄》,傳記有陳亭聿與白虹《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和何思瑩與小艷秋《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天涯總有相會時》也可被放入相同的出版脈絡。
➤台語片浪潮的文藝愛情片白面小生,與國家的語言政策
蘇致亨談起對蔡揚名的第一印象,卻與卓庭伍大相逕庭。那是在大約10年前台語片60周年的活動上,那時蔡導一身全白西裝登場,散發出如同在台語片時期「白面書生」般的明星氣息。「1950、60年代的台灣,每個禮拜會有2、3部台語電影上映。台語片產量之高,以1966年為例,共產出了257部劇情片,僅次於日本和印度。」蘇致亨眉飛色舞地說道。
蔡揚名當年是台語片浪潮下的當紅小生,1963年主演《金色夜叉》,躍上一線男星的地位,後續接拍了上百部台語電影,尤其以癡情虐戀的愛情片為大宗。但台語片的風光戛然而止。1969年還有一百多部的產量,隔年斷崖式銳減到20幾部。蘇致亨提及,這一轉折和當時的國民政府提倡國語片,又適逢底片由黑白轉型為彩色有關。
政策影響下,台語片逐漸式微,不少台語片演員轉往國語電視劇發展,蔡揚名也是其一。但電視劇片酬收入與電影差距太大,蔡揚名逐漸減少接演。
回頭檢視這段歷史,蔡揚名從台語片演員轉型成導演,與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語言政策,有很深的關係。
➤獲香港邵氏兄弟影業重用,返台成為台灣各種商業類型電影推手
演員之路走到瓶頸的蔡揚名,意外轉向了導演一途。他曾形容,台語片拍片現場像個大家庭。因拍片而培養的情誼,讓彼此總互相照應提攜。「那時和蔡揚名合作過幾次的導演張英,正準備把台語片《藝妲嫁乞丐》改拍成國語片《真假金龜婿》,找了蔡揚名幫他看劇本,並協助現場執導。」卓庭伍說,雖然是無酬的工作,但蔡揚名一口答應。
蔡揚名演過這個故事,加上拍過上百部片,台詞鏡位早已通透,花了幾天順稿,改過的劇本讓張英大為驚艷,出資方也在看過蔡揚名現場導戲後心服口服。這部片送往香港後製,香港導演張徹看了以後讚嘆《真假金龜婿》的運鏡流暢,得知是出自台語片演員之手更是驚訝,遂邀請蔡揚名到香港發展。成了蔡揚名轉進香港,並由幕前走向幕後的契機。
「之後蔡導去香港拍了《方世玉》,展現了很好的導演技巧,並且能用很低的成本拍好一部片,這一點在藝術電影上不重要,但對商業電影來說非常重要。」卓庭伍說,這讓當時在香港深具影響力的邵氏兄弟影業相中蔡揚名,延攬他進入邵氏擔任導演。之後,蔡揚名也陸續執導各種警匪、武俠題材電影。
1960年代港台進入武俠片熱潮,香港的武行文化讓武俠片展現出近身搏鬥的緊湊刺激,蔡揚名在香港參與不少武俠片的製作,也因此和袁家班、成龍等人合作過,還結識了古龍等編劇。
從香港返台後的蔡揚名持續與古龍合作武俠片。卓庭伍分析道,相較香港武俠片飽含身歷其境的拳腳套招,蔡揚名則是為台灣武俠片注入台語片的詼諧,並以人物性格、通俗劇情和奇情元素見長,帶動了台式武俠的流行。
卓庭伍談到,雖然這本書的書名聚焦在「黑電影」,但黑電影只是蔡導創作的其中一部份而已,蔡揚名可說是各種台灣商業類型電影的推手。「像後來的神怪片,拍《新桃太郎》的陳俊良,也是蔡導帶出來的導演。還有《魯冰花》導演楊立國也是蔡導帶起來的。」蘇致亨補充道。
➤《錯誤的第一步》,拉開台灣社會寫實類型片的序幕
1979年蔡揚名執導的《錯誤的第一步》改編自劉金圳所寫同名的自傳性小說,故事主角自陳殺人逃獄的經歷。那幾年市場上充斥的武俠片、愛情文藝片,讓觀眾漸感審美疲勞,這部以黑道人物為主角的電影大為賣座,就此開啟台灣社會寫實片的序幕。
蔡揚名當時為何會選擇這個題材拍?卓庭伍說,若是科班出身的導演,可能有一套論述來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或那樣選擇,「但蔡揚名是很直覺的,對市場的觀察、商業嗅覺十分靈敏,他知道觀眾現在會喜歡什麼,所以能拍出暢銷的作品。」
《錯誤的第一步》描述孤兒馬沙的人生故事,他出生在台北最有名的花街柳巷萬華寶斗里,因誤殺嫖客而遭判刑15年,數次越獄尋找生父,最後在蘭嶼管訓遇到曾是國小同學的中隊長,受其感召而悔過。
監獄、風化區是過去不曾有人敢拍攝的地點,蔡揚名動用黑白兩道關係,在紅燈區萬華寶斗里實景連拍7天,還真實呈現了現場的魚龍混雜,讓劇組擔心之後片子上映前會被剪得面目全非。
1956年實施的《電影檢查法》的確是不少導演頭上一把刀,修改、刪減或禁演全由新聞局電檢處說了算,警備總部、國民黨文工會也時有介入,不少導演選擇擦邊球,或各顯神通來逃過審查。
拍攝完成後,果不其然被認定「教壞人民」而予以禁演。蔡揚名親赴警備總部申辯,與好幾位將領開會,強調電影談的是浪子回頭的故事,旨在引人向善,才得到警備總部的上映許可,電檢處後續也只要求刪除一些裸露、暴力畫面後准予放映。
➤與黑道過從甚密,卻潔身自好,汲取最接地氣的文化資源,轉成電影能量
當年不少黑道涉入影視產業,要能在影視產業立足,多少得與黑白兩道有淵源,蔡揚名也與幫會中人交情頗深,「但蔡導說,他最自豪的是他沒有任何不良紀錄,很乾淨。」卓庭伍笑著說。
《錯誤的第一步》上映時,蔡揚名跟著進影院觀察民眾看了電影的反應。「發現喜劇情節的反應很好。那部電影的編劇是朱延平,蔡揚名因而發掘了朱延平的喜劇天賦。」卓庭伍佩服地說,蔡導的好學與敏銳的洞察力,讓他能精準抓到時代趨勢,走在前端,為市場拓展新類型。
1979年到1983年,台灣約有150部黑電影產出。回望這段歷史,卓庭伍說,當年速成的拍片方式肯定夾藏許多剝削,加上故事重複,多以異色、血腥暴力的畫面刺激觀眾,「當兵休假時看這些電影,成了一代男性的共同回憶。」這些不被主流電影史重視的商業片,雖然以當代的眼光看來,充滿政治不正確,或不夠健康寫實、乾淨明亮,「卻很『野』、很有趣。」蘇致亨補充道。
➤黑幫三部曲:開創台灣黑道類型內容的獨特性
1980年代末期,台灣民主運動、解嚴和電檢制度鬆綁,創作的想像更加遼闊,蔡揚名的黑幫電影美學也來到另一個層次。
由蔡揚名導演、吳念真編劇的《大頭仔》、《兄弟珍重》和《阿呆》,被稱為蔡揚名的「黑幫三部曲」。三篇故事皆聚焦在幫派裡小人物的生命、情意和失落,獨具台灣特色的敘事結構,當年被影評人聞天祥評為「企圖建立本土黑幫電影的獨特調性。」
若重看這三部電影,會發現片中「女性」角色個性鮮明,「因為吳念真覺得台灣社會的女性是非常強悍的,而蔡導也十分認同這一點。」卓庭伍分享。
1992年上映的《阿呆》,故事主角阿呆年少離鄉,加入幫派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但經歷都會絢爛的燈紅酒綠,終究黃粱一夢。蔡揚名描繪了彼時台灣社會警察與黑道勾結的實景,一清專案的大背景,和複雜的父子情緣、省籍糾葛。
相較於日本黑幫電影著重討論秩序重建,香港黑幫電影聚焦於金錢遊戲下的自我定位,卓庭伍認為,蔡揚名的黑幫電影總帶有糾葛的「父子關係」,這個特色也成了台灣黑幫片的基礎。2010年鈕承澤《艋舺》都能看到尋找父親替代角色的設定。
「黑幫電影一定會出現KTV、三溫暖等場景,」卓庭伍分享,這些鏡頭語言都可溯及蔡揚名的黑幫三部曲。
卓庭伍也分享,「一般人大概以為和吳念真合作最多的可能是侯孝賢等新電影的導演,但訪談時才知道,其實是蔡揚名。」卓庭伍說,像是小說家倪匡、拍藝術電影的邱剛健等,也都曾和蔡揚名合作過,而且他非常尊重編劇,許多合作過的編劇提及蔡導都十分感謝。
➤重現被遺忘的台灣商業電影的歷史(與八卦)
座談尾聲,蘇致亨談到,過去討論台灣電影史,大抵從導演李行的健康寫實路線算起,再接上台灣新電影的楊德昌、侯孝賢,之後是李安、蔡明亮等1990年代嶄露頭角的導演。但在這個以中影為核心的主旋律之外,其實還有眾多系譜,尤其是商業片,被遺忘在歷史中。而他認為重寫被遺忘的電影史的困難之一是書寫的視角,「為相對邊緣的人寫史,似乎得要把他寫得很偉大,才能平反。如何比較『平視』地書寫,確實是一項挑戰。」蘇致亨說道。
這些被遺忘的商業電影多半保存不足,也缺乏維護,卓庭伍說她在書寫過程中,實際能看到的電影文本不多,常需藉由訪談、文獻來補足。有讀者好奇,訪談時是否會碰上的蔡揚名不願多談的議題?「或許因為蔡導已經高齡,不在意他人看法了。」卓庭伍笑道,蔡導非常樂於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唯一可惜的是,聽了很多八卦但是不能寫。蘇致亨則是馬上俏皮補上一句:「但還是寫了很多(八卦)啦。希望大家買書來看!」
由於保存不佳,加上版權複雜,要能看到蔡導作品的全貌並不容易。2021年,第58屆金馬獎頒給蔡揚名終身成就獎,或許開啟了一道歷史的縫隙,讓年輕觀眾得以認識這位台灣電影史中相當重要的導演,而《天涯總有相會時》則補充了更多史實與細節,為那些「消失的台灣電影」留下一抹存在軌跡。
作者:卓庭伍
出版:遠流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傳主簡介:蔡揚名
1939年出生,雲林北港人。曾為戲院經理、場記。1950年代以降,以藝名「陽明」,演出《金色夜叉》、《黃昏故鄉》等逾150部電影,有台語片第一小生之稱。
後轉執導筒,並赴港發展,成為邵氏簽約導演,作品有《方世玉》、《警察》等。未久回台,以「歐陽俊」為名,依憑敏銳嗅覺與豐富從影經驗,在《少林殺戒》、《大地飛鷹》等武俠片中注入不同質地;結合鄉土題材,藉《在室男》、《舞女》等走出新電影商業路線。
同時更以《錯誤的第一步》開啟社會寫實類型,打造台灣黑幫電影版圖,代表作包括《大頭仔》、《兄弟珍重》與《阿呆》「三部曲」,被稱為「台灣黑電影教父」。
2013年紐約亞洲電影節頒贈終身成就獎;2021年獲第58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作者簡介:卓庭伍
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專職影像史與文化研究、評論與影視創作。
現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兼影展選片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