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會議側記》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緊張刺激的決審會議,在山陀兒颱風原地消散而雨過天青的臺南召開。本次邀請廖玉蕙、周芬伶、伊格言、黃宗慧、李屏瑤、羅毓嘉、乜寇・索克魯曼等不同職業與文化背景的學者、作家,共同選出得獎作品。
眾人推舉資深散文家廖玉蕙為主席,進行第一輪投票;三票以上直接晉級,兩票以下則由個人推薦。首先是敗部復活的討論:
在長篇小說的部分,伊格言想為《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和《金月蓮》拉票;他認為前者對於通俗小說的技術掌握絕佳,而後者某些寫實和仔細凝視時代與人的處境的片段寫得很好。羅毓嘉也附議這兩本,並認為前者聚焦於心理狀態的書寫策略,能高度引發某些讀者共鳴。
黃宗慧認為《金》在不同視角間切換敘事,對女性口吻的掌握相當到位,對女性身體遭受不堪對待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周芬伶也認為它是作者有誠意鋪展家族史的一部作品,應予以鼓勵。李屏瑤則推薦阿𡠄的長篇小說《女族記事》,「紋手的部分寫得太美了,把虛構和魔幻拉到一個新的高度。」周芬伶認為這本相較作者早期的作品豐富許多,可以做到類似史詩級的大書寫,是蠻好的作品。
類型小説方面,李屏瑤想推薦《魚眼》,描述女性連續連續殺人犯、以及高中生活的故事,都非常有說服力,且閱讀感受令人愉悅。類型小說在大型文學獎較不吃香,這本技術表現純熟;如果有機會,會想支持。她也提出關於小說的思考,「小說可以做到什麼?是破除某種現實嗎?或是留住不想被忘記的記憶?它應該讓你快樂,或是使你憂傷?在看一些好像比現實更戲劇化的事件,後來卻發現它是現實的時候,該如何去理解內心遭受的傷害?」引發眾人對小說審美的各種思考。乜寇也同意,閱讀它很快樂,線索一條牽一條,不斷有新線索,卻能複雜不混亂,是高明的寫作者,敘事細膩、也引人入勝。
討論到短篇小說集時,伊格言說:「《髒東西》很顯然是一個難度比較高的小說,閱讀它是有點門檻的。雖然它偶爾為了達成難度較高的情節翻轉,而可能導致不甚合理的結論;但相較於那些沒有去嘗試的作品,技術上的執行也更難。這樣的創作野心令人敬佩。」並認為這部作品即使當成散文來讀,也是好看的。羅毓嘉說:「你知道作者是在做一件高難度的事──該如何用小說這個工具,呈現跨越世代的男同志群像、哪個生命階段會碰到哪些情結?而要做高難度的動作,就必須冒著掉槓的風險。」
相對於前者的行險風格,評審則一致認同《暗路》是一本語言流暢、文字樸素,卻用字精準的小說。它凝視了一種難以言喻而騷動的東西,細膩捕捉每個角色所處的時代脈絡與精神創傷;其完整的人生被一一安放在每篇小說,完成度很高,表現平穩。作者誠懇地說故事,不炫技,彷彿人物在透鏡裡,凸顯作者精雕細琢的手工藝,橫跨不同年代的生命困境,抓住人心。
在詩集的討論中,黃宗慧推薦《哀仔》與《幸運的罪》。她認為《哀仔》寫出厭世代的共同形象,而《幸運的罪》有哀傷之情也有幽默豁達,寫生活小事也寫環境關懷,詩人以通透的眼光看世情而產生的力量,展現了詩的多種可能性。羅毓嘉則表示,《哀仔》可以看出作者掌握世界深度和寬度的極限到哪,嘗試用詩去探索世界的可能,作為第一本詩集已經很純熟。
在非虛構作品的討論中,眾委員對《留下來的人》頗有抱憾,由於多部入圍作品的田調深刻,使得這本書探討剖析的立體感相對吃虧;但以主題而言,偏鄉與高齡的雙重弱勢,有為特殊族群立傳的意義,就地方文史意義而言很有價值。李屏瑤說:「我也想幫《末代女礦工》拉點票。它從社會學呈現海山阿嬤的生命史;從名字被寫錯到拿回自己的名字,告訴大家一個遺失在歷史記載之外的故事。」黃宗慧也認為,它把那個時代結構下,不同的「歹命人」各自的生存困境,呈現得相當深刻。
羅毓嘉則認為《巴奈回家》的文筆敘述精準,感覺是傳主在說話而非代筆,「它具體處理了原住民基本法,更忠實記錄了倡議者的狀況,誠實坦露了被背叛的憤怒,並帶讀者身歷其境體會重建『家屋』的辛苦,我認為是必須被看到的。」黃宗慧則說:「我覺得《我的神鬼人生》以文學的框架處理容易流為歌功頌德的傳記時,表現不俗,將科學知識與文學感性成功融入生命故事之中 。」乜寇也認為後者將「學術養成」和「個人自傳」兩條軸線,連結寫實和想像力而不說教,是蠻激勵人的傳記。
接下來是兩本展現作者豐厚閱讀量的作品:《我播種黃金》與《拉波德氏亂數》的討論。黃宗慧認為前者有勤懇讀書人的可敬精神,裡面許多評論深入經典的精髓,如果對作者所談到的文本愈熟,就愈有滋味。伊格言則考量,這兩本書文學性與難度皆高,前者回顧這些「巨人們的作品」在臺灣和外國的歷史位置如何形成且消散的歷程,末篇〈快速回想一次小說這東西〉尤其深刻且尖銳。後者文字聲腔迷人,是無可取代的風格,那些在「真實集中營經驗、個人經驗」上長出來的東西也很厲害;但寫到的人事物若多數是歷史事實,那麼純粹虛構的成分就減少了。
在蓓蕾獎的部分,李屏瑤為《小島說話》拉票,認為該書寫出臺灣人不了解的生態,重新爬梳了馬祖文學,「之前似乎沒看過作品談島與島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像玩遊戲一樣,能讓一個新地圖被打開,希望不被知道的故事,能被人看見。」其他委員則認為這是本寫得不錯的報導文學,但相對其他非虛構作品,多少仍受學位論文的框架限制。
周芬伶則推薦《變成的人》,「一個新人處理運動議題,情感有打動我,第一本書就有這樣的成果,顯示她是有未來性的。」李屏瑤也覺得這部作品高度還原了當時運動的空間感和氣味,很不容易;羅毓嘉認為作者以長篇小說留下臺灣的世代記憶,值得推薦。
乜寇推薦從原住民部落視角書寫泰雅族的詩集《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該書讓讀者看到一個泰雅詩人如何回到自己身分、語言以及部落的主體,展開風格獨特、近乎實驗性,同時兼具批判、詼諧的創作,打開了關於詩的不同視野。黃宗慧提及書中展現豐富哲思和強悍生命力,而由身分認同開展的相關思考,更值得重視。羅毓嘉認為,它充滿我們不熟悉但新奇的東西,或許正在發明另一種「詩」的模樣。
第一輪討論結束之後,經委員投票,《暗路》、《末代女礦工》、《幸運的罪》、《變成的人》進入下一輪票選名單。接下來,則是討論三票以上的作品。
首先是非虛構作品,《噤聲之界》與《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的硬核程度獲得眾人共識,不僅田野紮實、材料豐富,作品的文學性表現在如何將踏查訪談、史料和臆測彼此穿插得宜,令人敬佩。尤其《噤》有別於漢人中心的視角,從自身族譜拉出歷史的縱深,凸顯原、漢衝突的邊界感,讓人驚艷。乜寇特別說道:「它把整個地方生態、自然和地理向度穿插在歷史爬梳之中;透過親身踏查、參照文獻,讓知識產生與空間交錯融合。沒有特別凸顯哪個族群,呈現出原漢的整體生態;對於相關主題的書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
《移》在敘述上則相對柔軟,作者以帶有自覺的書寫,真正住進田野,浸泡到「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使報導的人物更為立體,展現移工多樣性及臺灣社會更真實的樣貌。尤其逐年增加的移工已經是臺灣一份子,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隨著文字運鏡身歷其境,照見移工政策、個人故事乃至國際仲介下的各種變化,讓人看見臺灣有這樣一個由東南亞文化構築的世界,是臺灣人應該要看到的作品。
接著是幾部長篇小說的討論。眾人皆同意《山鏡》不僅好看,整體結構和技術性都很鮮明;作者同時駕馭好幾條敘事軸線而不紊亂,透過不同視角,處理複雜的原漢問題。用說故事而非說教的方式,使人理解原漢衝突;語言節制,情感豐沛,內心的描述非常細膩。乜寇說:「我常和泰雅族相處,裡面說話的方式與對白,真的就是那個族群的人。在臺灣創作一定要跨族群,否則很封閉;好壞不是落在特定的族群,小說是描述一種生存,我很喜歡裡面的空間感。」
然後是企圖走出一個香港新移民史的《拾香紀・焚香紀》,作者以老練文筆勾勒香港歷史和影劇史,以海派手法從瑣碎日常長出深邃、犀利的視角,像一個幽魂回顧香港前半生已經不在的狀態,傳達出九七後的哀感。李屏瑤認為它反映臺灣現在的香港作家現況,似乎也是我們可以關注的新面貌。
而《夢魂之地》在寫作技巧及想像力的豐富度上獲得高度認可。伊格言說:「這本就有『行險』!文字密度和難度都夠高。作者能經營高級的懸疑感,吸引人一直讀下去,文筆華麗但不冗贅,故事也好看。父子關係對家國處境的隱喻是核心所在。」
廖玉蕙說:「比起歷史描述,人際的掙扎與人性中的困厄,才是這本小說最重要的部分。台語、通靈儀式,還有宮廟語彙流利穿梭;從民間到統治階層、轟動的社會事件都囊括其間。可見小說技術日新月新,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即使每個人對歷史的詮釋視角不同,但皆同意小說描述情感細膩之處,令人動容,而民俗和通靈題材則非常接地氣。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細節描述動人,結尾又帶餘韻,整體敘述流暢。然而其中主題涉及多重族群和相關歷史,並不好駕馭;由於原住民神話傳說在文字化的史料和文獻中可能出現多種版本,選擇採用何種版本因此會影響到最後呈現的全貌,是此類作品所面臨的挑戰。乜寇指出,布農族射日傳說中雖是月亮贈送人類小米,並授予歲時祭儀以及相應的samu(禁忌規範)文化傳統,但沒有發展成將月亮視為崇拜與祈禱的對象,天(Dihanin)才是布農族宇宙觀的中心,宇宙自然的運行以及samu背後的賞善罰惡都在於Dihanin。
然後是兩部短篇小說集的討論。《甜麵包島》以淡筆寫厚重事件,引發內心震撼。黃宗慧說:「後殖民議題作為刷淡的故事背景,讓個體命運從中鮮明地浮凸出來。」廖玉蕙則說,她很被裡面的漂流意識吸引,「文字流暢,以一種老派的筆法傳達對鄉土的懷念。」李屏瑤則描述本書猶如「一支長鏡頭的紀錄片」,有舒暢的閱讀體驗。《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的敘述文字層次分明,充分構築彰化的地方感;雖然其中所描述的BDSM還是停留在相對早期的狀態,但仍是很好的小說集,語言活潑生動,閱讀起來淋漓暢快,也具有青年代表性。
至於散文集《夜遊》,筆法素樸,文字利索,以「夜遊」諧音「野遊」,象徵作者前半生的人間遊歷。把個人故事與時代氛圍相互交織,以穿梭在臺灣與印尼之間的地域性事件相互對話,所述及的生命經驗頗能引發臺灣某世代共有的歷史記憶共鳴。
最後是詩集《噢,柯南》,在玩詩的諧趣中顯現哲理,語言出入於傳統與現代,突破「詩」的既定形象。羅毓嘉說唐捐能把「dirty」的東西變得「得體」,「寫人所不能寫,各種葷素不忌、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東西都能有詩意。」讀的時候,若像鯨向海所言能「忍住不笑,就會出現莊嚴氣氛」,這本詩就有這種氛圍。
充分討論之後,進行最終票選。最後由《夢魂之地》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另有甫出手便鉅製宏偉的《噤聲之界》,囊括蓓蕾與金典獎雙項肯定。除獲獎作品之外,許多被討論的作品雖以些微之差成為遺珠但同樣精彩,顯見臺灣作品的紛呈豐富,也是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入圍書單:哪一本是你想帶上的書?
2024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的202本書單如下(依中文書名排序):
【年度中文創作】入圍作品
【年度翻譯書】入圍作品
【年度生活書】入圍作品
【年度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
【年度童書】入圍作品
本屆複選委員名單 (依姓氏排序):
丁名慶(資深編輯)
王怡修(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安石榴(童書作家)
吳雅婷(自由歷史學工作者)
林欣誼(文字工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徐禎苓(作家、台北市立大學中語系助理教授)
郭光宇(藝文評介、高我導引師)
陳佩甄(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許琳英(翻譯)
黃潤宇(詩人、編輯)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劉叔慧(文字工作者)
鄭淑瑩(文字工作者、親子讀書會成員)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