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公與私之間的選擇:一部家族視角下的權力通史──讀《權力的血脈》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這位憑藉《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與《沙皇時代》(The Romanovs: 1613-1918)享譽史學界的歷史學家,再次以驚人的野心挑戰歷史書寫的邊界。新作《權力的血脈》是一部3冊、逾1500頁的巨著,時間跨度從史前智人延續至俄烏戰爭的當下。

然而,真正讓這部作品脫穎而出的,並非僅是其恢宏的內容,而是作者獨特的「家族」視角。他以血緣為經緯,深入梳理其中權力與暴力的糾葛,勾勒出一部人性光明與黑暗交織的史詩。

書寫一部通史,雖不至於像中世紀追尋聖杯的傳說,是場注定失敗的旅程,但至少也像是徒手攀登一座陡峭高峰,步步艱難,處處考驗寫作者的心志與耐力。更不用說目標是撰寫一部橫跨數千年、涵蓋全球的世界通史,那幾乎可說是聖母峰等級的挑戰。不僅需要過人的學養與視野,更要有能堅持下去的體力和意志,以及在歷史長河裡取捨的智慧,才有機會順利登頂。只有少數身懷絕技、藝高膽大的史家,才有辦法成功完成此任務。

近年敢於攀登此山的「勇者」之中,最廣為人知者,當屬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他深受美國學者賈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啟發,尤其《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這部堪稱20世紀末全球史的代表作之一。哈拉瑞於2011年出版了《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以全景式的景深,嘗試描述人類數萬年的歷史變遷。

承襲戴蒙將科技史與人類學結合的路徑,哈拉瑞將人類歷史劃分為4個關鍵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與統一、科學革命。他清晰的問題意識、綱舉目張的論述結構,再加上情感豐沛、夾敘夾議的文字風格,使得本書在學界與一般讀者之間皆引起巨大共鳴。



《人類大歷史》已被譯為40多種語言,並獲多項國際大獎肯定。如此熱烈的迴響,亦引來不少爭議。批評多來自專業史學界,質疑此書僅是綜合學界既有的研究成果,未有知識上的創見。又因作者不時過於戲劇化的敘述,毫不掩飾個人見解與預測,讓全書學術價值備受質疑。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這些被學界視為「缺陷」的特質,恰恰正是一本成功的世界或全球通史深受大眾喜愛的關鍵。通史不同於學術論文或專著,追求在特定課題上「點」的突破,而是基於現有學說的歸納和整理,由「面」的角度,推導出對整體發展的論斷。

作者的問題意識與價值判斷,是一部通史不可或缺的核心,一旦缺乏這種統攝歷史片段的眼光與企圖,通史很容易流於史料的羅列與堆疊。文字的表達與風格的選用同樣重要,是能不能吸引大眾目光的關鍵。一部筆調嚴肅的通史,也許可以成為學院裡仰賴的教科書,但若要真正觸及一般讀者的內心,仍需仰賴優雅而情感豐沛的書寫,才能在知識之外留下餘韻與共鳴。

➤呈現鑲嵌於家族角力的世界史

《權力的血脈》將上述的特質更往前推了一步。談起「家族」和「史詩」的結合,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並非史學著作,而是美國奇幻小說大師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的《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系列。書中的每個角色都出自不同家族,家族彼此之間盤根錯節的牽連,構築出引人入勝的世界觀。

不論小說或影集,《冰與火之歌》的魅力從來不只在於魔法、龍族等奇幻元素,而是人與人、家族與家族、國與國之間的權力角力。翻開《權力的血脈》,總讓人忍不住聯想起這部奇幻史詩。蒙提費歐里以近乎小說的筆法撰寫通史,並藉由這本書向世人昭告:小說不過是現實的蒼白倒影,現實遠比虛構更離奇、更荒誕,卻也更不幸地與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

「權力」一直是貫通蒙提費歐里作品的共同主題,《權力的血脈》亦不例外。這本書堪稱一部權力的全球史,作者敏銳地層層剖析國家之間地緣政治的博奕,以及國家內部的和平與衝突,意識到當我們以數千年為尺度,「家族」是觀察權力的基本單位。

無論過往王朝或今日民主國家皆然,個人多半依附家族背景而崛起,並以家族作為個人權勢的擴張和延續。當家族的擴張向外延伸,就會體現為不同政治實體之間的對立及兵戎相見。換句話說,家族在這數千年的回顧裡,是一種依憑血緣關係而成立的「私」的集合,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以自我繁衍和增生為目的,這也正是權力最原始的樣態。

因為是「私」的封閉場域,不透光的權力自然催生出許多光怪陸離的情節,充滿著暴力、情欲和權謀。身兼小說家身分的蒙提費歐里,放棄學界一板一眼的論述,轉而以故事為敘述主軸。《權力的血脈》宛如聚焦權力和家族的《一千零一夜》,用一則則的故事,引領人們走入不同家族,感受那些高尚或扭曲的時刻。

人們之所以對歷史著迷,往往始於故事魅力(反過來說,人們討厭歷史這個學科,似乎也是因為故事的缺席?)。作者運用故事,不僅是為了吸引讀者,更是因為唯有故事才能在不說教的前提下,立體而複雜的呈現出人與人之間「私」的運作,「包含激情和憤怒,充滿想像力和感官之娛,還有在純經濟學、政治學的論文裡見不到的日常生活的真切樣貌」,藉此讓讀者直視權力的內在,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家族勢力隨民主發展式微,考究歷史進程對於未來的意義

揭開家族這「私」的潘朵拉之盒,雖然會看到人性的罪惡與不堪,但也讓許多歷史埋沒的身影得以重見天日。就像《冰與火之歌》的龍后,女性在家族中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從母系社會掌權者,到在父權社會面對壓迫和抵抗,唯有透過這樣一部權力故事的全球史,才能還原她們過往的真實處境。

除了女性,像是奴隸或列強殖民的非洲大陸,《權力的血脈》企圖捕捉並寫下這些弱勢者的故事。也只有這樣長時間的歷史考察,我們才會理解民主發展的歷史意義:家族扮演的重要性開始淡化,由人為主體的「公」逐漸抬頭。家族依舊存在,即使如美國這樣高度民主的國家,在政治上「家族」仍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但對比於王朝年代,還是有明顯的差異。

然而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是在近代章節裡,作者反覆提醒的):家族及其所象徵的「私」,從未、也不可能消失,而是在新時代以新形態持續發揮作用。

尤其,當作者所謂的「舒適型民主國家」已無法回應公民要求、取得信任時,「在公權力薄弱而人民不相信官府可以匡扶正義或提供保護,且仍以親族而非政府為效忠對象時」,王朝式獨裁者的回歸,加上高科技的助力,人類文明的前景著實堪慮。這也是全書結束於俄烏戰爭的原因,看似好像和家族無關,卻是當前最能體現家族之「私」的重大事件。

史家不會預測未來,但長期關注歷史上權力運作的蒙提費歐里,給予了非常務實的建議,那就是「私」的雙面性。我們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聖人,為了「公」奉獻一切;但為了讓家人擁有更好的明天,反而是人們選擇民主,相信法治的最強推力。

作者在卷末寫道:「……但人的嚴酷不斷獲救於人的創造能力和愛人能力:家族是這兩種能力的中心。我們無窮無盡的摧毀能力,只有靠我們別出心裁的恢復能力才得到制衡。」

公與私是一體兩面,在權力流動的血脈,靜候著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決定著未來的模樣。

權力的血脈:
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

The World: A Family History of Humanity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Simon Sebag Montefiore)
譯者:黃中憲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2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是享譽國際的暢銷書作家,其著作已被譯成48種語言出版,並榮獲諸多大獎。曾為BBC撰寫並主持5部紀錄片,主題涵蓋伊斯坦堡、耶路撒冷、羅馬、西班牙和維也納的歷史。

其作品包括全球暢銷的《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沙皇時代: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Romanovs: 1613-1918);《凱薩琳大帝與波坦金》(Catherine the Great and Potemkin),入選英國薩繆爾.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獲得英國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s)的年度歷史好書獎;《年輕史達林》(Young Stalin)獲得英國柯斯達傳記類文學獎(Costa Biography Award)、美國《洛杉磯時報》傳記類書籍獎(LA Times Book Prize)。

相關著作:《權力的血脈III: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權力的血脈II: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權力的血脈I: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08-25 17:00
現場》日升日落都是同一個太陽:作家吳明益X恆成紙業鄭宗杰 ft.廣源紙廠限地對談紀實

「我們不會認為出版業會重新繁盛吧?這就是夕陽產業呀!人生那麼短,我們就只是在做自己愛的事情,就算做到最後它都倒了,但在倒之前,還是有那麼多精彩的書一本一本地出版啦。」此話出自小說家吳明益的口中,當場座中出版同業紛紛點頭——心知肚明的事實被說出來,不但毫無被冒犯的感覺,反而覺得被安慰了。

在位於臺中大甲的環保紙板生產工廠——廣源紙廠裡,來自出版業、媒體、創意產業和創作者等活動參與者們,在堆疊成山的廢紙磚圍繞下,聞著紙張、油墨、木漿與金屬機械氣味。混合著連日成災暴雨潮溼空氣裡的黴味、草味和土味,巨大的工業用風扇把投影機布幕吹得猛跳舞……有些頹圮、荒謬,也有些蒸氣龐克的調調兒,與吳明益言談間那種文人特有的浪漫相映成趣。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愛書人,來墳墓/天堂賞紙呀

在這奇特場景下,坐在吳明益旁邊的,是恆成紙業現任負責人鄭宗杰。鄭老闆10年前離開海外金融產業,回臺接手家族產業,「一開始心裡很抗拒,可是現在我跟它分不開。在這10年之中,我遇到很多很愛書的人,有作家、有編輯,還有我們自己。愛書、如何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這件事,是共通的。紙行面臨轉型,文化紙的銷量一直在減少,我覺得我們要從原料提供者的角度,變成協作者,參與討論,成為文化產出者。因為正是文化產出這件事把我們凝聚在一起。」

此刻鄭宗杰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了,而且他非常雀躍,難掩興奮之情:「2年前,我來廣源紙廠找我的朋友謝孟達,拍下一張廢紙磚的照片,po到社群上,沒想到引來熱烈回響。我的編輯朋友都對這個畫面很有感觸。像剛才,就有個編輯跟我說,『這裡好像紙張的墳墓喔!』另外一位編輯糾正說,『應該要說是紙張的天堂啦!』」

對消費者而言,眼前這些是垃圾;廢紙來到回收工廠,則被視作原料。而在做書的人眼中,好像目睹了紙的生態鏈,內心受到衝擊。鄭宗杰後來便一心想著要邀吳明益來這裡「賞紙」。「有點困惑啊,不是嗎?明明是垃圾,在我們看來卻因為某種秩序性,而產生了美感。」鄭宗杰笑著說。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認識鄭老闆,是因為去年的『聲波薩滿』音樂節,主辦單位邀請我去演講。」吳明益說:「活動辦在恆成紙廠,我們在彩排的時候,鄭老闆跑來問我下一本書在寫什麼,我告訴他是繪本,他就說,『那一定要用我們家的紙啊!』」於是《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採用了恆成的紙張。合作愉快之餘,吳明益表達想給恆成一場獨家座談,鄭宗杰於是提議:到廣源紙廠辦一場了解紙張產業的活動。「我們都是瘋子。」吳明益下了註腳。

➤回到搖籃8次

廣源紙廠的業務經理謝孟達領頭,在運作中的工廠震耳欲聾的轟轟聲下,讓我們依序參觀造紙的作業流程:首先是把回收來的紙張分類、處理、打碎,還原成紙漿,接著脫水、烘乾、依照白度需求進入精細處理,最後是品質檢驗、包裝。

我們循著標註內容物與流向的長長管線,走過一個又一個也寫明內容物的桶槽。被烘製紙張的熱風吹拂時,在昏暗的廠內,吳明益的兩眼放光,一臉興味。

接著我們參觀了種滿樹木的廢水處理園區,所有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過分類,能利用的都會被回收成再生能源供廠內使用。而汙水經由篩選培養的好菌生物分解等步驟後,最後要流往大海時,已乾淨得可以養魚。「有些附近的農民甚至因為覺得我們的水很乾淨,想接去使用。」謝經理說。只要不是過度加工的紙張,例如淋膜、燙金箔、UV印刷等,在廣源紙廠,可以被回收再利用高達8次。

這也是為什麼吳明益的書後來都不再上膜、不做特殊設計,也沒有寫滿推薦人的書腰。「我的書要用最便宜的印刷方式,減輕出版社負擔。」作家說:「每次我看到出版社的行銷跟著我跑活動,我都想把他們趕走。他們都是珍貴的人力資源,幹嘛這樣陪著一個作家到處跑?賣書也是作者的工作啊!新書活動,我花自己的時間、體力,自己開車、騎腳踏車,去賣我自己的書,不是非常合理的事嗎?」

吳明益企圖用實際行動卸下出版業長年為了行銷,而層層疊加在肩上的苦工。雖然一時之間,做編輯的人都還沒膽識把包袱就這麼一丟。畢竟,目前的經營模式是重複過去的成功經驗。然而,一再複製的品質是會下降的,就像回收的紙張,纖維會愈來愈短,最多在8次之後,就會「渣」到全部從過濾網中流走了,再也無法成形。

「我心目中的書是要能循環的,要從搖籃到搖籃。我從2003年開始,出書都是用再生紙。常常有讀者跟我說,我的書很容易發黴爛掉。我跟他說,『爛掉就拿去回收,只要我的書曾經在你的心底就好了,然後去買別人的書。』我部分重新出版的書堅持不換封面,因為我不想讓讀者覺得有需要重複花錢買我的書。」

為了盡量讓定價合理,不加入折扣戰也不會顯得太高,吳明益建議《海風酒店》每一頁多排一行、每一行多排一字,最後少掉了60幾頁。而《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吳明益則是希望不要賣超過600元,於是主動把本來寫好的前言和後記都刪掉了,「我不想剝削讀者,但也不可以去搶出版社和通路的利潤。」

用最低成本印書,增加書的流動率,在圖書定價制苦苦卡關的現況下,至少要求自己的書只能定價銷售,吳明益甚至關掉臉書,以求在活動上和非粉絲的讀者不期而遇……他用自己的方式,把少許新鮮空氣注入這個「夕陽產業」中。不是妄想要回春,而是正因已然暮年,何不自在一些,少製造一些物質垃圾和精神垃圾。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翻轉新書發表會

「從很久以前,我就覺得一般書的行銷邏輯和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差異。」吳明益向我們解釋,他是如何思考「新書發表會」這件事:「去看電影的人,應該大部分都不是想成為導演的人吧!但是買文學書的人,卻有6成以上都是想成為作家的人。這是一個很罕見的產業狀態,這個狀態會讓文學出版產業一直枯萎下去。」

為了積極接觸那些「並不是想成為作家」的讀者,吳明益想到的方法,就是直接到各個鄉鎮的不同書店去找他們。從《單車失竊記》到《海風酒店》,他跑遍全臺獨立書店,事前也不做任何宣傳,以免同樣的讀者稀釋了當地讀者的機會。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這次,他則換了一種新實驗:在每一家書店都停留6個小時,希望可以藉此遇上平常沒時間抽身的不同當地居民。例如好不容易可以離開家務、推著幼兒出門的家庭主婦,那些排除萬難從家裡、從工作中撥空來的讀者,就是吳明益想遇到的讀者。

吳明益認為,當人們在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讀的不只是那個小說的文本,而是包含書本和閱讀環境的整個體驗。如同電影,放映的場所、一同觀賞的對象,都是電影的一部分。故事從時間的敘事,被置入到書(空間)裡,並延伸到場域(書店、咖啡廳),整件事才會產生意義。

所以,「這一次宣傳《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不管到哪裡我都帶著手稿、原稿,還有數位印樣、4種恆成紙張(維納斯凝雪映畫、維納斯沐光、ProLUX秋月吟、ProLUX春日雪)的正式印樣,讓讀者可以和手上的書比較。我還會帶畫具、顏料,用同樣的顏料幫讀者簽書。我想在活動現場給讀者意義。」而且,他在不同的場地,除了分享這些紙張,也會設計不同的活動主題。

例如這次在廣源紙場,吳明益便分享他對「紙張」的個人體悟,而接下來計畫在版本書店談小說中如何表現生死,在三餘書店則會以全台語演講「布袋戲中的台語」這個完全與書無關的主題。「我覺得讀者的水準很高,來新書發表會,不需要再一直聽我講自己的書,新的主題對他們、對我都有好處。這是我在寫作路上和讀者一起成長的方式。」

吳明益提起幾次對書本與紙張特別有感觸的經驗,例如,現已結束營業的大雁書店公司,曾經用棉紙來印刷民國初年作家的作品,像是何其芳的《畫夢錄》,「是中國30年代一本很特別的散文,它的味道和觸感讓我愛死了!」還有大塊出版的「to系列」,選擇用輕量紙來印小說,即使是600頁的《飢餓之路》,拿起來都很輕鬆。又比如晨星出版社的自然公園系列,都是環境議題的書,所以很早就開始使用再生紙印刷。

➤作家不是一種職業

第一次出繪本,吳明益在大塊編輯群的共同努力下,參與了許多編務,最後更在印刷廠目睹印務和印刷師傅,如何為了把顏色印對而加班奮鬥:「這些都是成本、都是交情。」吳明益說自己天生辨色能力弱,看著印務和師傅在印刷機前,這裡紅加一點、藍減一點,讓他佩服不已,「編輯、行銷、印務都不被關心,只是成就了作者。我的書是怎麼寫的不重要,它如何變成一本書背後的事情,才讓我著迷。」

以《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為例,吳明益最想要在發表會上分享的是書本的製作過程,而非他的創作過程。「作者有什麼資格要這麼多專業人士替你服務,找錯字、把書印得漂漂亮亮,讓你在臺上裝大師?大部分的作者都很普通,就是一群喜歡文學的人呀。在我的概念裡,『書』是一群人的作品。」

作為文學系教授,不時有學生會向吳明益詢問「如何成為全職作家?」他認為作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必須書寫的意志。因此回望歷史,在生活的壓力下、流亡時、在飢寒交迫、甚至在面臨死亡時,所謂「作家」還是片刻不歇地搖著筆桿。

「我現在3天要陪媽媽,3天要教書,總要留1天給女兒吧。我能創作的時間非常緊迫,經常就是20分鐘。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的夾縫中,找到堅持的理由,並一直堅持到把作品完成。我把線稿貼滿房間,有空就看一看,鼓勵一下自己。」


(攝影:桑杉學)

➤至少部分投身出版業的人,都活在追求裡

「我媽媽90幾歲,她說覺得一生沒有意義,因為她的行業裡沒有她愛的東西,就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但各位顯然不是吧?如果你是作者、編輯、美術,一生中有做了幾本不錯的書,那樣,你就活得比大多數人都好啦。」

如同鄭宗杰也不是賺大錢才扛下家業,或是此刻為了讓鄭宗杰與吳明益在疊向天際的廢紙磚中對談,而付出額外勞動搬開紙山、奮力打掃,清出一大塊空地的廣源紙廠同仁們,也不可能是因為有什麼利可圖。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雖然我們處在夕陽產業,但還是會像今天這樣,遇到很棒的人,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吳明益為活動留下最後一句話。

日升日落都是同一個太陽,我們都仍在那個太陽底下,被照耀著。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

作者:吳明益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明益

有時寫作、畫圖、攝影、耕作。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苦雨之地》,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海風酒店》,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3冊。
 
作品已譯為二十多國語言,曾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3名。並曾入圍(選)英國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德國柏林影展Books at Berlinale(Berlinale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日本星雲獎(Seiun Awards Nominees)海外長編部門候補、《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10大中文小說、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
 
國內曾獲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開卷」年度好書及多項年度選書等。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華(自由接案編輯)
2025-08-25 12:00
東亞書房》百鬼夜行的時間!日本漫畫家水木茂及伊藤潤二進入艾斯納名人堂,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知名恐怖漫畫《富江》系列作者伊藤潤二,以及有「妖怪博士」之稱、以《鬼太郎》享譽海內外的已故漫畫家水木茂,在上個月公布的2025美國艾斯納獎(Eisner Award)中,雙雙進入艾斯納名人堂(Hall of Fame),成為繼手塚治虫、大友克洋、宮崎駿、高橋留美子、萩尾望都等人後,受此獎項最高肯定的日本創作者。

艾斯納獎有美國漫畫界奧斯卡之稱,極具權威及知名度,本次獲選進入名人堂的伊藤潤二,過去已4度榮獲艾斯納獎,包括2021年奪得「最佳亞洲作品獎」的《地獄星雷米娜》。對於此次被選入名人堂,伊藤表示:「我過去每部作品都傾盡全力,這次肯定讓我覺得努力都值得了。」

➤第47屆講談社本田靖春紀實文學獎於上個月公布結果,石村博子以《脫俄:自凍土回歸的西伯利亞民間拘留者》(角川書店),榮獲本屆獎項。日俄戰爭結束後,南樺太遭蘇聯佔領,原本在此工作的日籍鐵道員、礦工、司機等一般民眾,突然遭到蘇聯逮捕,與偷渡者一同被押往勞改營服役,並在刑期結束後被強制移居蘇聯各地。為了活命,部分的人取得了蘇聯國籍,日本政府卻將這數百名西伯利亞民間拘留者,切割為「自願留下的人」。

石村透過長達8年的縝密取材,揭露這些遭強制徵召、強制移居,並被日本置之不理的人們,被歷史洪流掩蓋的生命殘音。他們之中,有人13歲時被以偷渡者名義送往西伯利亞,40餘年後才得以回歸故土,有人在痛苦的奴役生活中每日咬牙苦撐,也有人在逝世24年後,才被受理死亡登記。石村在得獎感言中指出,有關這些非軍籍的西伯利亞民間拘留者,官方留下的資料極其匱乏。她將他們微弱的聲音編織成冊,留下他們「確確實實存在過」的生命軌跡。

【業界新聞】

➤在AI浪潮席捲、社會變遷加速、資訊與短影音爆炸的時代,我們為何要讀文學呢?著有《日蝕》、《日間演奏會散場時》、《那個男人》等得獎作的知名作家平野啓一郎,上個月底推出隨筆評論集《文學有何用處?》(岩波書店),思考並探索文學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在這本書中,認真凝視生命、持續挑戰當代問題的平野,試圖從根本追問文學的力量。他在書中重探森鷗外、成田龍一、安部公房的思想,追悼大江健三郎、古井由吉、瀨戶內寂聽等文壇大師,並回顧自身在藝術、社會等領域的書寫,透過「文學的現代性」、「與過去的對話」、「文學與美」等篇章,引領讀者開拓文字與思想的全新視角。


平野啓一郎及其作(左圖來源:X@hiranok

➤有鑑於台日交流及產業合作日益頻繁,今年靜默漫畫世界大賽(Silent Manga Audition),特別舉辦「台灣限定回合」,獲獎者將受漫畫出版社Coamix邀請,至日本熊本漫畫家培育基地參加頒獎與短期講習。Silent Manga Audition每年舉行兩次,作品以「情感表現」與「演出力」決勝負,參賽者需在5到17頁的篇幅中,不使用台詞與對話,純粹以畫面呈現內容與敘事張力。

截至2025年夏季為止,這個獎項已舉辦了22屆,吸引超過150個國家與地域的創作者投稿。台灣漫畫家韋蘺若明曾在2022年以僅僅7頁的極短篇《BONES》獲得亞軍,今年的優勝作品《Quiet》,同樣出自台灣漫畫家銀甫和Cyenn。此次「熊本x台灣」區域限定特別競賽,以「不禁露出笑容的瞬間」為主題,主辦單位將在8月底截止徵稿,並於今年10月底公布得獎結果。

【作家動態】

➤2015年以《流》榮獲直木獎,其後又推出《罪惡的終結》、《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怪物》等多部佳作的台籍作家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於上個月底推出長篇新作《討伐三毒》(每日新聞出版)。東山的新作共分上、下冊,故事設定在毛澤東掌權的共產中國,主角佟雨龍雖為棄嬰卻在愛中長大。然而,即便故事以「沒有血緣卻是家人」的熱血少年漫風格開場,貫穿全作的關鍵詞卻是「放棄」。

小說標題「三毒」代表佛教中必須克服的「貪、瞋、癡」。東山以六道輪迴圖為創作核心,透過雞、蛇、豬3種化身,將人心的慾望與執著具現化,以此推展死者復生的主軸。在這部作品中,東山結合近代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核武試驗」等史實,以及佛教圖像、生死輪迴、死者復甦等神祕元素,書寫出這部題材特殊的精彩巨作。

➤以《蜜蜂與遠雷》奪得直木獎和書店大獎的「故事之神」恩田陸,本月初發行新作《酒亭Darkness》(文藝春秋),為讀者帶來一個又一個居酒屋奇譚。著作頗豐的恩田,除了《夜間遠足》、《尤金尼亞之謎》、《中庭殺人事件》、《蜜蜂與遠雷》等得獎作外,從1990年代踏入文壇起,便醉心帶有神祕、驚悚氛圍的題材,曾推出《第六個小夜子》、《彼岸》、《禁忌的樂園》等或多或少含有恐怖元素的著作。在這次推出的《酒亭Darkness》中,以日本各地居酒屋偶然被人提起的故事為靈感,編織出13個居酒屋神祕物語。

承接老字號居酒屋的第3代繼承人,從上一代接班時聽聞奇妙的條件。一位完全不具備「靈異第六感」的男子,某天居然在居酒屋街遭遇「神啟」。通靈世家的親戚贈送的鈴鐺,某天早晨響了起來,據說鈴鐺一響,就得避風。奶奶總是提到,焚風發生時絕對不能把門開門,「因為祂會進來」。恩田以這些或令人感到詭異、或讓人心生不安的奇異故事,構築出帶點酒精迷茫感的大人夜話。

➤去年以《繼承藍色的大海》抱得直木獎的小說家伊與原新,上個月底推出直木獎後第一作《翠雨之人》(新潮社)。伊與原除了作家身分外,同時也是專攻地球磁場及行星科學的理學博士,曾推出《月亮前方三公里》、《宇宙漂浮教室》等結合科學題材的作品。這次他透過執著探索、開創先河的女性科學家足跡,勾勒出一部日本近代科學史。「雨是什麼?為何落下?」少女時代的猿橋勝子,因為對雨的形成感到好奇,而在女性鮮少有機會接受理科教育的年代,立志踏上科學之路。

勝子在戰亂時期不斷追問科學與戰爭的關聯,戰後則全心調查氫彈試驗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真相。在這部作品中,伊與原講述喜愛雨和繡球花、心地溫柔的少女,如何在科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投注畢生熱情追求真理,並對國際社會產生彌足深遠的影響。

➤以《銀河鐵道之父》獲得第158屆直木獎的小說家門井慶喜,本月初發行新作《天下的價格:享保時代期貨》(文藝春秋),講述大阪商人與幕府將軍德川吉宗的極限米價鬥智。故事舞台設定在世界上第一個期貨交易所「堂島米市場」。有「天下廚房」之稱的大阪堂島,是江戶的稻米匯聚地。人們不只在這裡買賣數量龐大的稻米,甚至以未來米價為標的進行期貨交易,然而將軍吉宗及幕府高層卻對此忿忿不平。

米價波動會大幅影響武士的年貢收入,怎能被商人們不費吹灰之力任意操縱呢?想將米價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幕府將軍,以及決意捍衛市場自治的大阪商人,因而展開了一場激烈對決。究竟米價將如何決定國家的命運?門井以米價及期貨的經濟學概念,切入江戶時期的政商鬥爭,同時也巧妙地呼應如今米價高漲的日本社會問題。

門井慶喜與神戶大學經濟經營研究所副教授高槻康夫探討大阪堂島米市的創新性

➤書店大獎得獎作《52赫茲的鯨魚們》作者町田苑香,於上個月底推出最新力作《螢火蟲們的祈禱》(東京創元社),還未發行就榮登日本最大書評網站「読書メーター」(Bookmeter)「想讀的書」排行榜榜首。群山環繞的小鎮中,螢火蟲恣意飛舞的夏日祭典之夜,就讀中學的坂邑幸惠與桐生隆之,為了活下去而決定為彼此守護祕密。

相隔15年後,成年的幸惠與隆之意外重逢,而他們的二度邂逅,也連帶影響到彼此的家人、朋友,以及小鎮居民的人生。他們懷抱著不可言說的祕密、走上意想不到的道路,仍不停地尋找歸屬,並珍惜微光照耀的世界。文筆細膩溫柔的町田,再次以美麗又動人的文字,勾勒人與人的羈絆,帶來令人潸然落淚、心潮洶湧的小說傑作。

➤2021年憑藉《蟬蛻》成為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與本格推理大獎雙冠王的新銳作家櫻田智也,於本月底推出全新懸疑長篇《失去的樣貌》(新潮社),其伏筆回收的精湛技巧及結尾的驚天逆轉,獲文壇名人伊坂幸太郎、米澤穗信等人高度評價。深山中出現了一具遭到毀容、牙齒被拔、雙手腕部以下遭人切斷的屍體。事件報導後,一名小學男童前往警局,表示屍體可能是自己失蹤10年的父親。然而,新的殺人案件不久後再次發生,第一具屍體的身分也因而浮上檯面。

那人並不是男孩的父親,而是一名身負前科的私家偵探,他一手掌握許多個資情報,經常對案件委託人進行恐嚇威脅,因而與人結下仇怨。失蹤案與命案兩起事件,乍看無關卻又彼此交織,讓調查有了意外的發展。評論家千街晶之評述,劇情推進看似平淡,真相卻出乎預期地複雜而深邃,整部作品中沒有任何多餘的情節,不禁讓人聯想到冷硬派推理大師羅斯・麥唐諾(Ross Macdonald)。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