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入圍書單:哪一本是你想帶上的書?

2024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的202本書單如下(依中文書名排序):

【年度中文創作】入圍作品

  • 《FIX2》,臥斧著,春山出版
  •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著,鏡文學
  • 《土星時間》,蔣亞妮著,印刻文學
  • 《三隻猴子》,魏執揚著,九歌出版
  • 《反重力》,黃崇凱著,春山出版

  • 《女族記事》,利格拉樂.阿𡠄著,晨星出版
  • 《末代女礦工》,戴伯芬著,春山出版
  • 《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王仁劭著,聯經出版
  • 《好久・不見》,蔡政修著,麥田出版
  • 《我的游離性遺忘》,謝裕民著,時報出版

  • 《我們如水流動》,劉靜怡、馬利著,大塊文化
  •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著,印刻文學
  • 《明亮的谷地》,陳允元著,時報出版
  • 《夜遊》,房慧真著,春山出版
  • 《春天不在春天街》,林禹瑄著,二十張出版

  • 《看不見的文字》,王威智著,蔚藍文化
  • 《故鄉無用》,馬尼尼為著,新經典文化
  • 《桑和朵瑪》,林汝羽著,麥田出版
  • 《海島核事》,王舜薇、崔愫欣著,春山出版
  • 《神熵之島》,吳懷晨著,印刻文學

  • 《第一事物》,楊智傑著,雙囍出版
  • 《假城鎮》,馬翊航著,九歌出版
  • 《莫斯科的情人》,白樵著,時報出版
  • 《痞狗》,沐羽著,木馬文化
  • 《紫馬》,李世成著,印刻文學

  • 《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著,自轉星球文化
  • 《森森》,張詩勤著,寶瓶文化
  • 《過動公寓》,王和平著,時報出版
  • 《夢幻病》,左耀元著,九歌出版
  • 《臺北男神榜》,唐墨著,九歌出版

  • 《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謝承諭、蘇席瑤著,麥田出版
  • 《滿花》,林文心著,遠流出版
  • 《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著,木馬文化
  • 《器官拼圖》,藥島著,鯨嶼文化
  • 《變成的人》,許恩恩著,木馬文化

【年度翻譯書】入圍作品

  • 《Punch!青花菜的重擊》,李有梨著,張雅眉譯,小異出版
  • 《Stay True保持真誠》,徐華著,王凌緯譯,二十張出版
  • 《SPA驚魂記》,艾瑞克.史威托夫特著,郭騰堅譯,鯨嶼文化
  • 《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卡爾.迪賽羅斯著,洪世民譯,大家出版
  • 《小零件改變大世界》,羅瑪.艾葛拉瓦著,高子梅譯,臉譜出版

  • 《大腦如何辨識方向?》,麥可.龐德著,張馨方譯,麥田出版
  • 《大亂局》,威廉.達爾林普著,林玉菁譯,馬可孛羅出版
  • 《子彈歌謠》,佛瑞斯特・史都華著,鄭明宜譯,島雨出版
  • 《中文打字機》,墨磊寧著,賴皇良、陳建守譯,臺灣商務
  • 《王的莊稼》,布萊恩.蘭德著,蔡耀緯譯,臺灣商務

  • 《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彼得.漢德克著,姬健梅譯,木馬文化
  • 《只有兩個人》,金英夏著,胡椒筒譯,漫遊者文化
  • 《生命之側》,麗莎・史蒂文森著,謝佩妏譯,左岸文化
  • 《自由》,蕾雅.烏琵著,賴盈滿譯,時報出版
  • 《她物誌》,安納貝爾.赫希著,劉于怡譯,麥田出版

  •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娜塔莎 · 沃丁著,宋淑明譯,菓子文化
  • 《吃飯沒?》,關卓中著,張茂芸譯,大塊文化
  • 《我受傷,故而我存在》,洪朴凱西著,葉佳怡譯,二十張出版
  • 《苦土之囚》,查克.威爾汀著,楊芩雯譯,馬可孛羅出版
  • 《怪物》,東山彰良著,王靜怡譯,尖端出版

  • 《非法公司》,魯本.安德森著,閻紀宇譯,春山出版
  • 《亞洲海洋大歷史》,達瑞克著,閻紀宇譯,春山出版
  • 《供應鏈戰爭》,埃德・康威著,譚天譯,天下文化
  • 《非驢非馬》,雷祥麟著,陳信宏譯,左岸文化
  • 《星火》,張彥著,林瑞譯,八旗文化

  • 《叛逆之韻》,沈梅著,林浩立、高霈芬譯,行人出版
  • 《香港不屈》,林慕蓮著,廖珮杏譯,八旗文化
  • 《音樂之戰》,約翰.莫切里著,游騰緯譯,黑體文化
  • 《消失的餐盤》,丹.薩拉迪諾著,馮郁庭譯,高寶出版
  •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阿馬蒂亞.沈恩著,邱振訓譯,時報出版

  • 《迷宮中的盲眼蚯蚓》,威拉蓬.尼迪巴帕著,梁震牧譯,聯經出版
  •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亨利.葛瑞巴爾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
  • 《時間的起源》,湯瑪仕.赫托著,余韋達譯,大塊文化
  • 《前往天堂樂園》,柳源漢雅著,尤傳莉譯,大塊文化
  • 《細胞之歌》,辛達塔.穆克吉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

  • 《深時遠見》,理查・費雪著,張毓如譯,麥田出版
  • 《寂靜的緯線》,舒班吉・史瓦盧普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
  • 《寂靜風暴》,陳惠珊著,劉曉樺譯,皇冠文化
  • 《殺戮的季節》,傑弗瑞.羅賓遜著,陳信宏譯,春山出版
  • 《智人登陸日本》,海部陽介著,李雨青譯,允晨文化

  • 《無字奇境》,瑪伽拉・特魯斯著,倪安宇譯,大塊文化
  • 《黃色臉孔》,匡靈秀著,楊詠翔譯,臉譜出版
  • 《勝利之城》,薩爾曼・魯西迪著,閻紀宇譯,雙囍出版
  • 《最後的使團》,歐陽泰著,黃中憲譯,時報出版
  • 《越南現代小說選》,南高、蘇懷日進、阮氏瑞宇、阮輝涉、阮玉四等著,羅漪文譯,春山出版

  • 《最後的夢》,佩卓.阿莫多瓦著,葉淑吟譯,原點出版
  • 《發現峇峇娘惹》,太田泰彥著,葉靜嘉譯,黑體文化
  • 《雲端封建時代》,雅尼斯.瓦魯法克斯著,許瑞宋譯,衛城出版
  • 《資本與意識形態》,托瑪.皮凱提、克萊兒・阿萊、 班亞曼.亞當著,陳詠薇譯,衛城出版
  • 《解放時間》,珍妮.奧德爾著,呂玉嬋譯,平安文化

  • 《禽流感的哨兵》,弗雷德里克・凱克著,陳榮泰譯,左岸文化
  • 《愛動物的人》,亞歷山大・麥克勞德著,趙丕慧譯,啟明出版
  • 《傴僂》,市川沙央著,談智涵譯,麥田出版
  • 《漢字王國》,石靜遠著,吳煒聲譯,麥田出版
  • 《監控國家》,李肇華、林和著,李易安譯,麥田出版

  • 《價崩》,卜正民著,馮奕達譯,衛城出版
  • 《餘興派對》,安東尼.維斯納.蘇著,李仲哲譯,二十張出版
  • 《歷史的草稿》,傑夫.納思邦著,李寧怡譯,衛城出版
  • 《樹的微宇宙》,崔斯坦.古力著,楊詠翔譯,商周出版
  • 《藍圍巾的男人》,馬丁.蓋福特著,趙琦譯,鏡文學

  • 《蟲之道》,麥可・恩格爾著,蕭昀譯,大家出版
  • 《雙輪上的單車史》,裘迪.羅森著,王翎譯,臉譜出版
  • 《羅馬皇帝》,瑪莉.畢爾德著,馮奕達譯,麥田出版
  • 《鐵幕降臨》,安愛波邦著,張葳譯,衛城出版
  • 《體貼的貓咪》,中島京子著,邱香凝譯,聯合文學

【年度生活書】入圍作品

  •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希瑟・赫因、布萊特・韋恩斯坦著,鄧子衿譯,鷹出版
  • 《SUZY LEE 的創作祕密》,蘇西.李著,柯倩華譯,大塊文化
  • 《一切都在此時此刻》,顧玉玲著,印刻文學
  • 《人如其視》,華特.希基著,王思源譯,方言文化
  • 《人類沒有很懂我》,李羚榛(小羊醫師)著,寶瓶文化

  • 《大稻埕滋味》,昌正浩、傅士玲著,大辣文化
  • 《今生好好愛動物》,馬尼尼為著,新經典文化
  • 《巴奈回家》,巴奈、徐璐著,時報出版
  • 《巴黎墓園的祕密生活》,班諾瓦・加洛著,謝珮琪譯,積木文化
  • 《北極百貨的秋乃小姐》,西村培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

  • 《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莊雅閔著,幸福文化
  • 《台灣磁磚系譜學》,堀込憲二著,遠流出版
  • 《在夾縫中抵抗》,唐佐欣著,獨立出版
  • 《在愛之中告別》,艾美.布魯姆著,謝佩妏譯,大塊文化
  • 《好好吃教室》,劉昭儀著,大景文創

  • 《安藤雅信的創作之道》,安藤雅信著,褚炫初譯,合作社出版
  • 《自主斷食,慈悲而尊嚴的善終選擇》,提摩西.奎爾、保羅.蒙則爾、塔迪烏斯.波普、茱蒂絲.史瓦茲著,汪漢澄譯,麥田出版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羅里.奧康納著,林巧棠譯,麥田出版
  • 《我的囚租人生》,吉蘭.葉慈著,李忞譯,臉譜出版
  • 《我們,為什麼移居他方?》,裏路編輯部著,裏路文化

  • 《我就亂!處變不驚的免整理魔法》,艾娜特.薩法替著,駱香潔譯,行路出版
  • 《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雄獅美術李賢文的回憶》,李賢文著,允晨文化
  • 《那本書是》,又吉直樹、吉竹伸介著,王蘊潔譯,皇冠文化
  • 《東京八平米》,吉井忍著,印刻文學
  • 《玩物誌》,潘家欣著,有鹿文化

  • 《侯孝賢談侯孝賢》,侯孝賢、卓伯棠著,雙囍出版
  • 《城市溪流—— 美崙溪》,寫寫字採編學堂第九屆師生著,寫寫字工作室
  • 《候鳥長征》,史考特.韋登索著,江勻楷、林穆明、艾儒譯,商周出版
  • 《島嶼裡的遠方》,崔祖錫著,行路出版
  • 《能言善道的沙丁魚》,畢勒.弗宏思瓦著,沈台訓譯,啟明出版

  • 《做書的人》,陳雨汝、廖建華著,逗點文創
  • 《動物走馬燈》,藤本理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
  • 《帶牠回家的路上》,徐莉寧(獸醫師阿默)著,大塊文化
  • 《悠哉日記》,千葉徹彌著,錢亞東譯,大辣文化
  • 《鳥類創世紀》,史蒂芬.摩斯著,賴皇良譯,臺灣商務

  • 《博物館的守望者》,派翠克.布林利著,姚若潔譯,時報出版
  • 《陽光妖怪》,岡田索雲著,黃鴻硯譯,鯨嶼文化
  • 《溫度的正義》林子平著,商周出版
  • 《圖博千年》,陳斐翡著,心靈工坊
  •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安-克萊兒.克蘭迪恩著,陳文怡譯,漫遊者文化

  • 《圖解真相戰》,薩繆爾.C.斯皮塔爾著,史碩怡譯,大塊文化
  • 《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川内有緒著,莊雅琇譯,臉譜出版
  • 《潮間》,劉枝蓮著,聯合文學
  • 《熱浪會先殺死你》,傑夫.古戴爾著,徐仕美、畢馨云譯,麥田出版
  • 《練習好好變老》,佐藤真一著,黃薇嬪譯,積木文化

  • 《樹木收藏家》,艾米.史都華著,黃珮玲譯,鷹出版
  • 《貓奴完全防災避難手冊》,貓日和編輯部著,汫玲譯,遠流出版
  • 《離散的植物》,李潔珂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
  • 《懷舊黑心食品》,劉志偉著,黑體文化
  • 《鹽選島滋味》,蔡炅樵、林嘉琪、沈錳美、陳靜宜著,遠流出版

【年度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

  • 《大象哈努》,阮莊著,吉特.茲東繪,盧相如譯,菓子文化
  • 《小怪獸備忘錄》,曾柏諺著,徐維駿繪,國語日報
  • 《未曾上映的電影》,尤里克.戈爾德維克著,薛慧瑩繪,林敏雅譯,未來出版
  •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古賀史健著,Narano繪,葉小燕譯,究竟出版

  •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水谷綠著,水谷綠繪,陳令嫻譯,遠流出版
  • 《為什麼他們都沒穿衣服》,蘇西.霍奇著,克萊兒.哥柏繪,柯松韻譯,天培出版
  • 《星星滿口袋》,艾莎.卜喜比著,趙永芬譯,小麥田出版
  • 《保持原來的樣子就很好了》,稻垣榮洋著,新夭繪,楊詠婷譯,仲間出版
  • 《偷雲賊》,詹姆士.尼可著,兒童島繪,蕭季瑄譯,有樂文創

  • 《眨眨眼》,伍湘芝著,Dyin Li繪,巴巴文化
  • 《最後的製圖師》,克莉絲汀娜.蘇恩托瓦著,林靜華譯,小魯文化
  • 《遇見山林裡的小動物》,今泉忠明著,帆繪,陳幼雯譯,遠足文化
  • 《溫德比之謎》,露薏絲・勞瑞著,貓魚繪,柯清心譯,台灣東方
  • 《熱愛恐龍的女孩,最終成為激勵人心的古生物學家!》,木村由莉著,劉子韻譯,小木馬

【年度童書】入圍作品

  • 《12生肖動物童詩》,林世仁著,趙國宗繪,小天下
  • 《山左大力士》,文、圖:楊子葦,信誼出版
  • 《小外星人》,馬努葉爾・馬爾索著,張淑英譯,大塊文化
  • 《女孩與頭骨先生》,文、圖:雍・卡拉森,張淑瓊譯,親子天下
  • 《上學快來不及了!》,小木屋工坊著,米雅譯,小天下

  • 《不得了!超有料的體育課》,王致凱、沈口口、小木馬編輯部著,傅兆祺繪,小木馬
  • 《太陽王蘇巴》,文、圖:李芝殷,郭宸瑋譯,小漫遊文化
  • 《巨人的眼淚》,黃春明著,薛慧瑩繪,聯合文學
  • 《巨大機場》,文、圖,鎌田步,李慧娟譯,台灣東方
  • 《有一個石頭不想睡》,文、圖:葉曼玲,遠流出版

  • 《好舒適的貝殼》,黛安娜・哈茨・阿斯頓著,希薇亞・隆繪,張東君、邱郁文譯,水滴文化
  • 《我的老奶奶朋友們》,埃斯特.羅克斯伯格著,娜塔莉.魯哈斯.瓊森繪,賴潔穎譯,奧林文化
  • 《我和我的小傷疤》,文、圖:碧翠絲・阿雷馬娜,尉遲秀譯,聯經出版
  • 《我的眼淚果醬》,艾娃・林斯特著,陳靜芳譯,小麥田出版
  • 《你記不記得⋯⋯》,文、圖:席尼.史密斯,宋珮譯,拾光工作室

  • 《我們的游泳池》,文、圖:露西.露絲.康明斯,林侑青譯,小漫遊文化
  • 《門外有一頭獅子》,尹我海著,曺源希繪,簡郁璇譯,小木馬
  • 《芭芭的花園》,喬登.史考特著,席尼.史密斯繪,劉清彥譯,拾光工作室
  • 《長頸鹿的數學世界》,史帝芬.R.史溫伯尼著,吉雷多.范雷李歐繪,劉清彥譯,維京國際
  • 《茶的時空之旅》,王佩琪著,Singing繪,小天下

  • 《祕密的地下鐵》,莎娜・科瑞著,紅鼻子工作室繪,劉淑雯譯,維京國際
  • 《國王的船》,文、圖:瓦勒里奧.維達利,柯倩華譯,台灣東方
  • 《捨不得說再見》,伊藤未來著,祖敷大輔繪,周姚萍譯,未來出版
  • 《健忘的汪達奶奶》,游爲淳著,遠流出版
  • 《從陸地到海洋 鯨的演化》,水口博也著,小田隆繪,張東君譯,小天下
  • 《章魚沒有骨頭》,安妮.理查森著,安德烈.安提諾利繪,朱墨譯,上誼文化

  • 《情緒大飯店》,文、圖:莉迪亞.布蘭科維琪,黃聿君譯,小典藏
  • 《唱歌給貓聽》,文、圖:湯姆牛,小天下
  • 《閉關抗爭大作戰》,村上詩子著,長谷川義史繪,張桂娥譯,台灣東方
  • 《黑漆漆的魔力》,法蘭伽絲卡.斯克提著,克勞岱雅・帕瑪魯奇繪,倪安宇譯,大塊文化
  • 《遇見五色鳥》,文、圖:邱承宗,親子天下
  • 《愛旅行的候鳥》,林大利著,陳裕旻繪,水滴文化

  • 《誰是魔法王》,文、圖:張韻珊,遠流出版
  • 《蝴蝶小孩》,文、圖:馬克.麥耶斯基,許珈瑜譯,小漫遊文化
  • 《橋上》,湯本香樹實著,酒井駒子繪,米雅譯,聯經出版
  • 《戰爭,不是我的遊戲》,文、圖:艾立克.巴圖,李毓真譯,米奇巴克
  • 《點心宮殿》,方選如著,李仲哲譯,二十張出版
  • 《櫻花船》,菊地知己著,米雅譯,字畝文化


本屆複選委員名單 (依姓氏排序):

丁名慶(資深編輯)
王怡修(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安石榴(童書作家)
吳雅婷(自由歷史學工作者)
林欣誼(文字工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徐禎苓(作家、台北市立大學中語系助理教授)
郭光宇(藝文評介、高我導引師)
陳佩甄(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許琳英(翻譯)
黃潤宇(詩人、編輯)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劉叔慧(文字工作者)
鄭淑瑩(文字工作者、親子讀書會成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01 12:00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會議側記》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緊張刺激的決審會議,在山陀兒颱風原地消散而雨過天青的臺南召開。本次邀請廖玉蕙、周芬伶、伊格言、黃宗慧、李屏瑤、羅毓嘉、乜寇・索克魯曼等不同職業與文化背景的學者、作家,共同選出得獎作品。

眾人推舉資深散文家廖玉蕙為主席,進行第一輪投票;三票以上直接晉級,兩票以下則由個人推薦。首先是敗部復活的討論:

在長篇小說的部分,伊格言想為《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和《金月蓮》拉票;他認為前者對於通俗小說的技術掌握絕佳,而後者某些寫實和仔細凝視時代與人的處境的片段寫得很好。羅毓嘉也附議這兩本,並認為前者聚焦於心理狀態的書寫策略,能高度引發某些讀者共鳴。

黃宗慧認為《金》在不同視角間切換敘事,對女性口吻的掌握相當到位,對女性身體遭受不堪對待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周芬伶也認為它是作者有誠意鋪展家族史的一部作品,應予以鼓勵。李屏瑤則推薦阿𡠄的長篇小說《女族記事》,「紋手的部分寫得太美了,把虛構和魔幻拉到一個新的高度。」周芬伶認為這本相較作者早期的作品豐富許多,可以做到類似史詩級的大書寫,是蠻好的作品。

類型小説方面,李屏瑤想推薦《魚眼》,描述女性連續連續殺人犯、以及高中生活的故事,都非常有說服力,且閱讀感受令人愉悅。類型小說在大型文學獎較不吃香,這本技術表現純熟;如果有機會,會想支持。她也提出關於小說的思考,「小說可以做到什麼?是破除某種現實嗎?或是留住不想被忘記的記憶?它應該讓你快樂,或是使你憂傷?在看一些好像比現實更戲劇化的事件,後來卻發現它是現實的時候,該如何去理解內心遭受的傷害?」引發眾人對小說審美的各種思考。乜寇也同意,閱讀它很快樂,線索一條牽一條,不斷有新線索,卻能複雜不混亂,是高明的寫作者,敘事細膩、也引人入勝。

討論到短篇小說集時,伊格言說:「《髒東西》很顯然是一個難度比較高的小說,閱讀它是有點門檻的。雖然它偶爾為了達成難度較高的情節翻轉,而可能導致不甚合理的結論;但相較於那些沒有去嘗試的作品,技術上的執行也更難。這樣的創作野心令人敬佩。」並認為這部作品即使當成散文來讀,也是好看的。羅毓嘉說:「你知道作者是在做一件高難度的事──該如何用小說這個工具,呈現跨越世代的男同志群像、哪個生命階段會碰到哪些情結?而要做高難度的動作,就必須冒著掉槓的風險。」

相對於前者的行險風格,評審則一致認同《暗路》是一本語言流暢、文字樸素,卻用字精準的小說。它凝視了一種難以言喻而騷動的東西,細膩捕捉每個角色所處的時代脈絡與精神創傷;其完整的人生被一一安放在每篇小說,完成度很高,表現平穩。作者誠懇地說故事,不炫技,彷彿人物在透鏡裡,凸顯作者精雕細琢的手工藝,橫跨不同年代的生命困境,抓住人心。

在詩集的討論中,黃宗慧推薦《哀仔》與《幸運的罪》。她認為《哀仔》寫出厭世代的共同形象,而《幸運的罪》有哀傷之情也有幽默豁達,寫生活小事也寫環境關懷,詩人以通透的眼光看世情而產生的力量,展現了詩的多種可能性。羅毓嘉則表示,《哀仔》可以看出作者掌握世界深度和寬度的極限到哪,嘗試用詩去探索世界的可能,作為第一本詩集已經很純熟。

在非虛構作品的討論中,眾委員對《留下來的人》頗有抱憾,由於多部入圍作品的田調深刻,使得這本書探討剖析的立體感相對吃虧;但以主題而言,偏鄉與高齡的雙重弱勢,有為特殊族群立傳的意義,就地方文史意義而言很有價值。李屏瑤說:「我也想幫《末代女礦工》拉點票。它從社會學呈現海山阿嬤的生命史;從名字被寫錯到拿回自己的名字,告訴大家一個遺失在歷史記載之外的故事。」黃宗慧也認為,它把那個時代結構下,不同的「歹命人」各自的生存困境,呈現得相當深刻。

羅毓嘉則認為《巴奈回家》的文筆敘述精準,感覺是傳主在說話而非代筆,「它具體處理了原住民基本法,更忠實記錄了倡議者的狀況,誠實坦露了被背叛的憤怒,並帶讀者身歷其境體會重建『家屋』的辛苦,我認為是必須被看到的。」黃宗慧則說:「我覺得《我的神鬼人生》以文學的框架處理容易流為歌功頌德的傳記時,表現不俗,將科學知識與文學感性成功融入生命故事之中 。」乜寇也認為後者將「學術養成」和「個人自傳」兩條軸線,連結寫實和想像力而不說教,是蠻激勵人的傳記。

接下來是兩本展現作者豐厚閱讀量的作品:《我播種黃金》與《拉波德氏亂數》的討論。黃宗慧認為前者有勤懇讀書人的可敬精神,裡面許多評論深入經典的精髓,如果對作者所談到的文本愈熟,就愈有滋味。伊格言則考量,這兩本書文學性與難度皆高,前者回顧這些「巨人們的作品」在臺灣和外國的歷史位置如何形成且消散的歷程,末篇〈快速回想一次小說這東西〉尤其深刻且尖銳。後者文字聲腔迷人,是無可取代的風格,那些在「真實集中營經驗、個人經驗」上長出來的東西也很厲害;但寫到的人事物若多數是歷史事實,那麼純粹虛構的成分就減少了。

在蓓蕾獎的部分,李屏瑤為《小島說話》拉票,認為該書寫出臺灣人不了解的生態,重新爬梳了馬祖文學,「之前似乎沒看過作品談島與島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像玩遊戲一樣,能讓一個新地圖被打開,希望不被知道的故事,能被人看見。」其他委員則認為這是本寫得不錯的報導文學,但相對其他非虛構作品,多少仍受學位論文的框架限制。

周芬伶則推薦《變成的人》,「一個新人處理運動議題,情感有打動我,第一本書就有這樣的成果,顯示她是有未來性的。」李屏瑤也覺得這部作品高度還原了當時運動的空間感和氣味,很不容易;羅毓嘉認為作者以長篇小說留下臺灣的世代記憶,值得推薦。

乜寇推薦從原住民部落視角書寫泰雅族的詩集《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該書讓讀者看到一個泰雅詩人如何回到自己身分、語言以及部落的主體,展開風格獨特、近乎實驗性,同時兼具批判、詼諧的創作,打開了關於詩的不同視野。黃宗慧提及書中展現豐富哲思和強悍生命力,而由身分認同開展的相關思考,更值得重視。羅毓嘉認為,它充滿我們不熟悉但新奇的東西,或許正在發明另一種「詩」的模樣。

第一輪討論結束之後,經委員投票,《暗路》、《末代女礦工》、《幸運的罪》、《變成的人》進入下一輪票選名單。接下來,則是討論三票以上的作品。

首先是非虛構作品,《噤聲之界》與《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的硬核程度獲得眾人共識,不僅田野紮實、材料豐富,作品的文學性表現在如何將踏查訪談、史料和臆測彼此穿插得宜,令人敬佩。尤其《噤》有別於漢人中心的視角,從自身族譜拉出歷史的縱深,凸顯原、漢衝突的邊界感,讓人驚艷。乜寇特別說道:「它把整個地方生態、自然和地理向度穿插在歷史爬梳之中;透過親身踏查、參照文獻,讓知識產生與空間交錯融合。沒有特別凸顯哪個族群,呈現出原漢的整體生態;對於相關主題的書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

《移》在敘述上則相對柔軟,作者以帶有自覺的書寫,真正住進田野,浸泡到「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使報導的人物更為立體,展現移工多樣性及臺灣社會更真實的樣貌。尤其逐年增加的移工已經是臺灣一份子,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隨著文字運鏡身歷其境,照見移工政策、個人故事乃至國際仲介下的各種變化,讓人看見臺灣有這樣一個由東南亞文化構築的世界,是臺灣人應該要看到的作品。

接著是幾部長篇小說的討論。眾人皆同意《山鏡》不僅好看,整體結構和技術性都很鮮明;作者同時駕馭好幾條敘事軸線而不紊亂,透過不同視角,處理複雜的原漢問題。用說故事而非說教的方式,使人理解原漢衝突;語言節制,情感豐沛,內心的描述非常細膩。乜寇說:「我常和泰雅族相處,裡面說話的方式與對白,真的就是那個族群的人。在臺灣創作一定要跨族群,否則很封閉;好壞不是落在特定的族群,小說是描述一種生存,我很喜歡裡面的空間感。」

然後是企圖走出一個香港新移民史的《拾香紀・焚香紀》,作者以老練文筆勾勒香港歷史和影劇史,以海派手法從瑣碎日常長出深邃、犀利的視角,像一個幽魂回顧香港前半生已經不在的狀態,傳達出九七後的哀感。李屏瑤認為它反映臺灣現在的香港作家現況,似乎也是我們可以關注的新面貌。

而《夢魂之地》在寫作技巧及想像力的豐富度上獲得高度認可。伊格言說:「這本就有『行險』!文字密度和難度都夠高。作者能經營高級的懸疑感,吸引人一直讀下去,文筆華麗但不冗贅,故事也好看。父子關係對家國處境的隱喻是核心所在。」

廖玉蕙說:「比起歷史描述,人際的掙扎與人性中的困厄,才是這本小說最重要的部分。台語、通靈儀式,還有宮廟語彙流利穿梭;從民間到統治階層、轟動的社會事件都囊括其間。可見小說技術日新月新,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即使每個人對歷史的詮釋視角不同,但皆同意小說描述情感細膩之處,令人動容,而民俗和通靈題材則非常接地氣。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細節描述動人,結尾又帶餘韻,整體敘述流暢。然而其中主題涉及多重族群和相關歷史,並不好駕馭;由於原住民神話傳說在文字化的史料和文獻中可能出現多種版本,選擇採用何種版本因此會影響到最後呈現的全貌,是此類作品所面臨的挑戰。乜寇指出,布農族射日傳說中雖是月亮贈送人類小米,並授予歲時祭儀以及相應的samu(禁忌規範)文化傳統,但沒有發展成將月亮視為崇拜與祈禱的對象,天(Dihanin)才是布農族宇宙觀的中心,宇宙自然的運行以及samu背後的賞善罰惡都在於Dihanin。

然後是兩部短篇小說集的討論。《甜麵包島》以淡筆寫厚重事件,引發內心震撼。黃宗慧說:「後殖民議題作為刷淡的故事背景,讓個體命運從中鮮明地浮凸出來。」廖玉蕙則說,她很被裡面的漂流意識吸引,「文字流暢,以一種老派的筆法傳達對鄉土的懷念。」李屏瑤則描述本書猶如「一支長鏡頭的紀錄片」,有舒暢的閱讀體驗。《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的敘述文字層次分明,充分構築彰化的地方感;雖然其中所描述的BDSM還是停留在相對早期的狀態,但仍是很好的小說集,語言活潑生動,閱讀起來淋漓暢快,也具有青年代表性。

至於散文集《夜遊》,筆法素樸,文字利索,以「夜遊」諧音「野遊」,象徵作者前半生的人間遊歷。把個人故事與時代氛圍相互交織,以穿梭在臺灣與印尼之間的地域性事件相互對話,所述及的生命經驗頗能引發臺灣某世代共有的歷史記憶共鳴。

最後是詩集《噢,柯南》,在玩詩的諧趣中顯現哲理,語言出入於傳統與現代,突破「詩」的既定形象。羅毓嘉說唐捐能把「dirty」的東西變得「得體」,「寫人所不能寫,各種葷素不忌、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東西都能有詩意。」讀的時候,若像鯨向海所言能「忍住不笑,就會出現莊嚴氣氛」,這本詩就有這種氛圍。

充分討論之後,進行最終票選。最後由《夢魂之地》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另有甫出手便鉅製宏偉的《噤聲之界》,囊括蓓蕾與金典獎雙項肯定。除獲獎作品之外,許多被討論的作品雖以些微之差成為遺珠但同樣精彩,顯見臺灣作品的紛呈豐富,也是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總評》一趟峰迴路轉的文學之旅

這次評審金典獎算是相當愉悅的經驗。每位評審的專業背景不同,都有各自的聚焦點,在彼此遊説、攻防的多角度檢視下,一開始得高票的,有些因為支持者心意改變而中箭落馬;先前不受青睞者,經過逐篇解析、再三斟酌,敗部復活的也所在多有。整個過程歷經反覆辯證,多次投票,一路峰迴路轉、高潮迭起,評審的戰力跟續航力俱足(臺南小吃的助陣應該居功厥偉),真是不容易。

今年有30本書進入決審,最終選出5本小說、3本詩集和2本非虛構作品。這次的得獎者出現不少黑馬,也意味著許多長期耕耘且卓有成就的作家意外出局。競賽無所謂論資排輩,也不管樸素寫實或華麗幻想(特設的蓓蕾獎除外)。首先,既是文學獎,文學性不可少;其次,質地高、好看、動人是基本款。如果是知識性的書,除了豐富深刻外,正確性就是首要,不能出錯;傳達的手法最好親切易被接受。高品質絕非拒人於千里之外,真本事是能將深刻的學問徹底消化並轉化成容易理解的文章。如果旁徵博引,只為炫學,卻讓大多數讀者吃不消,恐怕也大有問題。打個比方,蠶吃桑葉後當吐出蠶絲才是正常,如果吐絲時,還吐出大堆還沒消化的桑葉,這就是蠶的不是了。正所謂:「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曼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

以下略略掃描得獎作品:

這次小說家平路榮膺年度大獎的《夢魂之地》,是一部能引發大眾閱讀興味又高品質的秀異之作。她用夢與魂交錯及民俗踏查揭開神祕的靈界傳奇。小說從通靈女子起筆,上接經國先生;其間採擷晚近流行的民間信仰和多元宇宙概念,寫靈視、書還魂,還加入轟動的社會事件。重新解構蔣家父子的諸多扞格,諭示人生困阨無所不在,無分庶民或顯赫。文中,華、台語交雜,宮廟詞彙流利穿梭,靈媒的佻㒓口舌與游說必備的圓滑,都精準表達。她銳筆勾沉的底蘊,既照應縱深,也不辭廣大的市井家常,贏得眾口交讚。

其他四本得獎的小說都風格殊異。李金蓮的《暗路》大體刻劃人生中不為人知的困境與失落。敘事節奏悠緩,無論是描繪青春物語、代寫情書的惻惻戀慕、家庭關係的疏離、有志難伸的悵惘、婚姻中的孤寂或乏人傾聽的老後,千迴百轉的心事都轉進深沉綿長的伏流裡,如此內斂收束,婉轉迤邐,堪稱老派愛情的典型。

鹿苹《甜麵包島》用詩意盎然的文字摹寫流離的故事,氣氛氤氳,似幻還真,堪稱「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展現了深厚的生命關懷。書中瀰漫著的熱帶風情與異國情調,使作品肖似翻譯的精美外國小說,在入圍的14本小說裡,獨樹一幟。

張郅忻《山鏡》,以鏡為喻,寫同居一山的族群混雜境遇、原住民及客家族群身分矛盾的課題。這種課題在30本入圍作品中一再被書寫,詩裡、小說裡、非虛構文類裡,儼然是現下最受關注的熱門題材。張郅忻以多重視角敘述生命的抉擇,用近乎推理的懸疑推進劇情,催出閱讀者一口氣看完的興味,在寫作策略上最值得稱道。

許恩恩《變成的人》勇奪蓓蕾獎。作者敘寫太陽花運動前後的抗爭經過,從校園異議性社團的養成,直寫到親自參與抗爭行動的心路歷程;其間穿插個人與同儕的相互砥礪、切磋,出國參訪倡議團體,甚至情感關係及工作、生活,完整刻劃社會運動者的樣貌。許恩恩首次出書,就產出這樣豐實誠懇的作品,後勢最被看好。

次談三部得獎的詩集。《噢,柯南》以嬉笑怒罵包裝,顛覆慣見的現代詩框架,追求奇譎痛快與幽默出奇的諧趣。時事哏、戲仿無所不在,融冶古代經典與最夯的現代網路現象與語言於一爐,亦莊亦諧中,除趣味橫生,也飽含哲理。

《幸運的罪》以幽默摹寫現世的荒謬,從日常擷取題材,寫貓時,深情款款;以生活細節刻劃母親時,曖曖含光。隱匿以有限文字將生命的獨特經歷煉化出無限,幾篇台語詩的寫作,流利靈動,頗令人驚艷。

榮膺蓓蕾獎的黃璽《骨鯁集》是作者的第一部漢語詩集,用迥異於慣見的語彙和方式,敘說現下年輕原民生活在解殖政權下的實境,創意十足。寫流失、寫哀悼與死亡,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容或已勇敢直面相對,卻仍哀傷不減,令人閱之悵然。

回頭談文學性,不免要提一下來勢洶洶的非虛構文類,入圍共七本,數目凌駕詩和散文,可見寫作已非文人的專利,許多非屬文科的寫作者陸續參與,而且表現亮眼。他們的田調功夫都下得很深,資料旁徵博引,相當豐富,也頗見論述功力。不管是研究族群的對話;關切偏鄉高齡者的生命記事;追溯地貌、人情變遷;末代女礦工的生命考掘或探討礦工、跨國勞工在臺灣的處境……,都有亮眼的成績,也見出對社會議題的關切已逐漸蔚為風潮。

得獎的梁廷毓《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和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二書,資料之豐富及作者用力之勤,令人咋舌。《噤聲之界》700多頁,《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也有500餘頁,都是皇皇巨作。一寫族群和靈異傳說,增加族群間的彼此理解;一關照外籍移工處境,可提供政府修訂移工政策時參考。兩書的作者,窮究學問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噤聲之界》作者是首次由藝術界跨足文學界的新手,同時獲得金典獎及蓓蕾獎,雙喜臨門,實至名歸。

恭喜各位得獎者,你們的努力讓大家看見並肯定了;入圍而跟獎項擦身而過的,我也一樣要向各位表達敬意。在將近300本書中脫穎而出、進入前30名,絕非僥倖!我不說「入圍即是肯定」的老生常談,我想透露的是,其實你們很可能就是某些評審心目中的飲恨遺珠;只要能持續寫下去,在出版的江山裡,慢慢就會開拓出屬於你的龐大領地。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01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