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微賤》違建,翻譯、欲望、都市與失落的表裡 ft. 黃裕邦、陳柏煜與孫梓評
臺北國際書展現場人潮擁擠,隱身於展場一隅的紅沙龍,臺上是香港詩人黃裕邦,臺灣詩人陳柏煜,以及作家、《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同時也是兩人的好友孫梓評。臺下觀眾讀者座無虛席,聆聽三人暢談黃裕邦的新書《微賤》。黃裕邦使用英文創作,英文詩集Crevasse、Besiege Me分別於2016、2022年入圍指標性的LGBTQ+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s」,其中Crevasse奪下男同志詩歌組首獎,並於2018年出版中文譯本《天裂》,同年受邀擔任臺北市駐市詩人。沉潛數年,黃裕邦聯手陳柏煜進行翻譯,推出第二本英詩中譯本《微賤》,收錄Besiege Me部分作品以及從未問世的全新創作。
黃裕邦慧黠深邃的眼神裡透著一絲憂鬱,正是藉由這雙眼睛,詩人對人性與肉身展開思索。詩如其人,在追索途中,身體與身體的互動、書與讀者的互動,被詩人以筆墨雕琢,搭建出一幢滿載憂鬱、搖搖欲墜的「違建」,身體與書頁遂互為表裡,互相乘載。
孫梓評也觀察到詩句與詩人的映照關係,精準點評《微賤》的創作核心:「原來一個詩人真的很神祕,他的身體裡面還有一個身體,他的心裡面還有一個心。」透過孫梓評的提問,讀者得以一窺黃裕邦的詩藝空間,經過陳柏煜的轉譯,如何在各個創作面向中展現詩與身體、與生命的互文性。
➤如果詩集是一張請帖
詩人的生命狀態,充分體現在詩的字裡行間,甚至是作品的轉變。黃裕邦點出《微賤》的第一首詩,沒有標題、可直讀或橫讀,是為Besiege Me的最後一首詩,提示新書其實是Besiege Me的延續作品。
黃裕邦坦言在2020年至2021年編修Besiege Me時,自己的生活並不順遂,彼時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美國總統大選造成社會撕裂,愛犬離世。而美國的編輯大幅修改他的作品,他沒有機會和編輯好好討論,語氣盡顯無奈。
因此,在考量《微賤》的收錄詩作時,黃裕邦會挑選那些貼近Besiege Me創作初衷的作品。《微賤》收錄詩作包括〈請帖〉,講述男同志邀請父親參加他的婚禮。循著請帖的概念,孫梓評詢問作者與譯者,是否想邀請誰來閱讀這本詩集?
陳柏煜答道,他理想的讀者會是古今中外的資深男同志作家,利用《微賤》與偶像∕對手討教過招。他又補充,把作品給詩人同行和朋友也很重要,所謂「詩言志」,詩作往往是詩人生命狀態的一體兩面,熟悉詩人的讀者,更能辨認出詩人在書寫當下的所思所想,好像柯姆.托賓小說《魔術師》的「X光的愛」比喻,是一種親密、多點式的觀照,能夠帶來另一種閱讀體驗。
黃裕邦則是想將請帖遞給那些知道他在做什麼、卻不清楚書寫內容的人,希望人們透過自己的作品,更了解他的生活與生命,他也想邀請香港人來閱讀,期待自己「破格」的詩藝嘗試,能夠刺激香港的文化。
➤讀詩像用X光片,探勘詩句下的憂鬱
在欣賞黃裕邦的詩作時,Lambda文學獎是無法繞過不談的轉捩點。孫梓評點出「領取榮耀就像領取標籤」,在黃裕邦獲得同志文學獎肯定的同時,也是接受他人閱讀自己的方式,此後的作品注定被貼上「同志文學」的標籤,他因此好奇較晚出版的《微賤》是否比《天裂》更具備「同志性」?
黃裕邦回應,他在寫作過程中不會刻意思考自己的詩「夠不夠gay」。身為創作者,寫作時自然而然地從生活取材,信手汲取各種靈感,例如同志性愛派對、同志中年焦慮與欲望——「得不到、很慘的那一種」,黃裕邦苦笑著補充。
不必刻意去營造同志性,而是展現生命中樣態,至於詩作裡的同志性質,他留待評論家或學者辯證。
儘管文學獎為黃裕邦的作品定錨,讓更多讀者看見他,但他也體會到得獎前後的高低落差懸殊,自己有些無法適應,甚至坦露《天裂》彷彿是寫作生涯的得獎高峰,而《微賤》呈現的是極端低谷。卑微低賤,也是詩集名稱的由來。
這突如其來的自白,對另外兩位講者而言,卻在情理之中。陳柏煜透露,收到黃裕邦的詩稿,他會轉交給孫梓評看,後者的第一個反應並非和詩作有關,而是「黃裕邦都還好嗎」,關心作者的身心狀態。
如同陳柏煜所言,當讀者是熟悉作者的友人,詩稿就化為確認最近狀態的書信,閱讀視野也如同X光,看透潛藏文字表面下的情思與憂鬱。黃裕邦也同意作品能忠實反映作者的狀態,因此作家藉作品交流也是聯繫友情的方式,生命狀態的確會和詩歌建立親密關係。
➤港臺都市的生活圖景與那些失落
孫梓評透過對比視角,觀察到陳柏煜的創作詩集《決鬥那天》所處理的題材與《微賤》高度重合,然而兩人的書寫方式截然不同。陳柏煜回應,《微賤》最淋漓盡致的藝術成就,是詩人非常有效地利用語言,傳達了當代生活的情境、氛圍以及細節。
孫梓評剖析詩的寫作,其語言相較於散文和小說更為凝鍊,缺乏「血肉」的描述,尤其在華語詩歌傳統中,更難傳遞當代的情境感。然而黃裕邦在提供普遍的藝術體驗時,還能引導讀者至此時此地的時空狀態,折射政治、情感、身體方面的審美視角,十分不容易。例如〈颱風中滑Tinder〉就精準呈現了黃裕邦文字的「當代感」:
寵愛自己缺乏配對
遠比有個愛理論的對象要好
喜怒無常
枯死的樹。枯死的牛唇草
處處都是起皺的廉價雨衣
吃貨讓我滑到 Rafael 30(藍勾),距離17,488公里(大概是巴西)
我認為同志仍不夠革新。憂鬱當道,我認為
叛逆某種道德價值,太八〇年代了吧
點開交個朋友吧!:你已滑完所在地區的個人資料——〈颱風中滑Tinder〉
二十一世紀港臺都市的同志生活情境,被黃裕邦鉅細靡遺收納進詩句中,這種效果類似於韓國同志文學作家朴相映的小說,也因為對當代社會的精準描繪,朴相映的作品能被改編成電影、戲劇並廣受歡迎。
陳柏煜進一步形容,黃裕邦的文字新鮮、有亮感,擅長以時髦筆法描述炫亮的情境,營造出專屬於當代的共時性,好像一張剛被撕開、還沒沾上灰塵的狀態,可以黏貼任何的可能性。
追尋當代圖景的驅力,輾轉化為黃裕邦對現代性的渴望,也許這正是為何黃裕邦反覆關照香港的流行文化能否追上其他亞洲國家,希冀藉由大膽的詩藝嘗試刺激香港文藝發展、讓更多人看見,而這種不甘心的情緒,在《微賤》中卻是指向深沉的失落。
同志生活無法教你這些
我就是明白未來是個十八世紀——〈把悲傷刪成GIF〉
➤翻譯,體現文化身分,翻譯過程長達4、5年
孫梓評提醒讀者,《微賤》是一本從英文到中文的翻譯書,跨語際、跨文化的轉譯間潛伏相輔相成的細節。本書的翻譯過程亦如是,看似隨機,其實是創作與翻譯的共構。
翻譯過程中,黃裕邦會時不時將詩稿傳給陳柏煜,詩稿可能是完整長詩,可能是缺少頭尾的零碎詩句,每每令譯者感到摸不著頭緒。
陳柏煜想到最近看的電影《乖女孩》(Babygirl),有一幕男主角在酒吧莫名其妙地給女主角點了一杯牛奶,有些挑釁地送到她面前,看她會做什麼反應,「黃裕邦給我的東西真的很像那杯牛奶,我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陳柏煜說道。不過就像是電影裡女主角毅然決然把牛奶喝掉,陳柏煜也接受作者的挑戰,秉持有什麼就翻譯什麼的精神,一段一段地處理,這些片段之後成為《微賤》不同詩作中的小組件。
黃裕邦逗趣地補充,詩集翻譯的工作型態展現水瓶座和處女座的合作關係,作者隨機把詩稿丟給譯者(非常水瓶),譯者則是認真、完美地雕琢字句(非常處女)。
陳柏煜也發現,自己認為最好的用字遣詞不一定和對方相同,因此合作模式逐漸變成譯者提供多種版本讓作者挑選。兩人反覆討論修改原文、譯文,使得翻譯過程足足花費了四、五年。
陳柏煜還觀察到,儘管累積了一定數量的翻譯詩作,黃裕邦沒能及時整理好《微賤》的目錄,顯示作者對出版翻譯詩集有謹慎的思考,包括文學方面的雕琢、和臺灣讀者溝通的考量,足見在臺灣出版翻譯書、在美國出版原文書的不同經驗。
➤與翻譯保持距離
看著黃裕邦用流暢中文回答詩藝問題,孫梓評順勢提出大哉問:既然詩人的中文這麼好,為何不自己翻譯?黃裕邦自謙表示,陳柏煜更精通中文、更理解臺灣詩歌的發展,本身也是個詩人,可以快速將英文原文轉化成中文詩,這是他無法做到的。
陳柏煜進一步說明,翻譯和閱讀材料有深刻關係,兩種語言的作詩法大異其趣,他也曾試著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英文,但成品看起來就是不像英文詩該有的型態。
有趣的是,在翻譯時他能借力中文詩知識,營造出特定風格,例如一首英文原文詩隱約帶有鯨向海的影子,翻譯時他就會參照鯨向海的斷句措辭,將譯文形塑類似的韻味。他也指出外文創作者往往會需要給自己一個「面具」,例如印度裔美國籍、以義大利語寫作的小說家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以及出生臺灣、現居美國的詩人張家綸,在精通翻譯目標語的情況下,仍會委託譯者來翻譯作品,藉由翻譯保持距離。
譯名選擇也是翻譯考量之一。
孫梓評觀察到,詩集中「保留了」一些香港特有的中文翻譯,能使讀者快速看見詩人的香港身分,例如「戴卓爾夫人」(臺譯「柴契爾夫人」)。
黃裕邦解釋,這是因為他希望某些詩作在朗誦時能保有特定的聲音,像是自己是聽著戴卓爾夫人這個譯名長大的,譯名代表童年回憶。陳柏煜延伸表示,保留香港譯名除了達到歷史聲音的效果,也可能是強調作者的香港身分,但如果香港身分並不是解讀的重點,那麼就翻譯成臺灣讀者較熟悉的詞語,考量的標準視詮釋的可能性而定。
➤詩的翻譯:敘事線經營+穩固的句構
儘管傳送稿件、修改翻譯的過程看似隨意,然而黃裕邦對語言表達有著近乎強迫症般地一絲不苟。
以成果而言,黃裕邦十分滿意《微賤》中文譯文的文字,洗鍊乾淨、沒有多餘贅字,反之英文原文就有點挾帶「雜音」。他推測這和中英文的句法有關,英文詩上下句必須環環相扣,中文詩句則是能以一行為單位,簡單清爽。他也提到香港中文、粵語和臺灣中文的不同,可能是讓翻譯複雜化的原因之一。
陳柏煜補充,黃裕邦對文字精準度要求之高,時常會使用太少的字,文意因而產生歧異性,他必須說服詩人鬆綁字詞,以確認讀者理解真正的意義。
翻譯的經驗,提供陳柏煜對翻譯與寫作有更深刻的見解。他曾翻譯美國詩人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的詩選《夏季雪》( Summer Snow: New Poems),對照《微賤》的翻譯過程,他歸納出兩項語言表達的基礎,其一是清楚的敘事線經營,因文學作品是經過規劃的藝術形式;其二是穩固的句構,讀者才能從句構的提示中發掘句意的可能性。
雖說《微賤》包含實驗性的作品,但作者是有效地組織他的語言,而非一盤散沙地空用意象。經過翻譯,陳柏煜更加肯定黃裕邦深厚的寫作功力。
如果說語言是支撐詩的血肉,那麼詩的靈魂大概就是意象了。陳柏煜特別推崇黃裕邦在詩作〈失眠藥〉裡描摹紅毛丹的橋段:
知道嗎
某次幫人吹,我想像他的卵蛋
是兩粒有默契的紅毛丹
電紅色的。不知道
怎麼剝,我一走了之
這個夏天明知故犯
像不眠不休的奶頭
霸佔我的嘴巴。——〈失眠藥〉
孫梓評認為寫詩是意象的爭奪,顯然作者用他生動的比喻,成功奪得紅毛丹的意象。無論是語言表達,或是意象描繪,黃裕邦在在展現他的獨特想像力。
➤是詩集也是藝術品
黃裕邦的創作能量不限於詩歌寫作,近年來也嘗試跨足視覺藝術。
《微賤》書冊中段收錄的圖畫,是詩人在2021年後的作品,和收錄詩作寫就的時間相近,以記錄當時自己的心境。
雖然沒有受過正統的學院訓練,但黃裕邦的藝術作品就如同他的詩作,同樣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在醞釀作品時,他必須將自己的詩句放在畫布上才能得到靈感。選擇作畫媒材時,複寫紙、顏料、潤滑油都能揮灑。
攤開詩集裡的畫作,映入眼簾的是色彩鮮明的墨漬,呈現線條、圓圈抑或是斑點狀分布,在畫布上錯落起舞,詩句的剪貼配合留白,構成立體的詩性空間,不禁使觀者感到神往。陳柏煜表示,這些拼貼式藝術連作和其他藝術家遙相呼應,和美國視覺藝術家羅尼.霍恩(Roni Horn)的系列作品、以及臺灣藝術家江賢二以鋼琴譜為靈感的《德布希–鍵盤》有異曲同工之妙,提供的美學回饋常使他會心一笑。
孫梓評也提點讀者,黃裕邦的圖像作品和詩作也具備互文性,諸如「夜夜潑灑」、「我承認我會玩他的液體」、「詭異的黏滯感」、「沿著我的小腿留下」等抽象比喻,都能在圖像連作找到線索。
《微賤》本身也是個藝術品,紙本書裝幀設計由甫獲2025年金蝶獎的藝術家吳睿哲操刀,他也負責挑選要收錄本書的視覺藝術作品,確保文字質地和圖像美學達成平衡,就連裝幀也帶有頑皮的巧思,和黃裕邦的文學風格相互呼應。
詩集的塑膠封膜上貼著精美的作者照片,一旦撕開就很難再貼回去,然而要閱讀就必須拆開,根本是給讀者們出了個大難題。
陳柏煜和孫梓評傷透腦筋,和讀者分享自己的做法,陳柏煜是貼在白紙上收藏,但建議眾人貼在冰箱上才能更常看到帥哥,孫梓評則是購買兩本,其中一本原封不動、收藏帥哥,另一本拆開閱讀、大肆蹂躪。倒是帥哥本人就很豁達,直接撕掉丟垃圾桶。
「那是我自己呀,沒關係,」黃裕邦表示。原來文字的遊戲性,竟也能和裝幀產生互動。

➤推薦計畫,收納污衊與恭維,如頂樓加蓋的違建
另一項帶有詼諧趣味的美學遊戲,則是《微賤》的推薦計畫,為了打破傳統書籍推薦人的權力介入,本書邀請陌生人閱讀詩集的片段,鼓勵大家透過有限的線索,用文字去想像、污衊、恭維、甚至攻擊《微賤》,所有的推薦文最終被收入海報,一字一句如鋼筋鐵皮,或侷促交疊、或錯落擺置,在《微賤》這座「違建」之上重複搭建另一座猶如頂樓加蓋的違建。
裝幀與美學的實驗,難道不就是電影中的那杯牛奶,鮮明、情色、大膽地危險,食指不斷上鉤,誘惑挑釁讀者?
《微賤》的推薦文計畫、裝幀藝術的鋪排、乃至詩意的經營,在在反映陳柏煜的精采轉譯,體現黃裕邦引人入勝的詩歌風格。儘管詩集紀錄的字句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包括不堪入目的現實、對人性的猜忌或無奈,然而無論美醜,《微賤》一蓋承受,彷彿一座工法精美的當代複合式建築,扛著煩悶生活中的風吹日曬,庇護詩人既鮮活又危險的想像,成為文學風景中顯眼的地標,執拗地聳立著。●
漫評》看完它就像打開潘朵拉的寶盒:《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
1980年代是好萊塢恐怖片的黃金時期,承接著1970年代末方興未艾的砍殺片(Slasher film)熱潮,低成本的恐怖片開始大行其道,並激發出無數知名的邪惡名角,諸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的麥可邁爾斯(Michael Myers)、《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的傑森(Jason Voorhees)、《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的佛萊迪(Freddy Krueger)、《養鬼吃人》(Hellraiser)的針頭鬼(Pinhead)……千奇百怪,各式各樣,不只成為少數人流傳的邪典,同時也對主流文化帶來深遠的衝擊。
其中日後因執導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版《蜘蛛人》三部曲而聲名大噪的導演山姆.萊米(Sam Raimi)的出道作《屍變》(The Evil Dead,1981,也常以第二集譯名,被稱為《鬼玩人》系列)或許不像前面列舉的作品那般赫赫有名,但上映時出乎意料地獲得評論界讚譽,票房長紅,日後更被譽為好萊塢恐怖片的代表原型。故事描述五位大學生趁著假期,前往一處偏僻的無人空屋露營,於屋內意外發現一本名為《死者之書》的古書和一卷錄音的磁帶,一行人嬉鬧著播放著錄音,沒想到裡面有著喚醒書中惡靈的咒語,愉快的渡假瞬間變成了血腥的煉獄……。
或許這樣的類比稍顯突兀,當我翻開法國漫畫家蒂法恩‧里维埃(Tiphaine Rivière)改編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我腦中竟馬上浮現了《屍變》的場景。只不過這一次,喚醒惡靈的不是《死者之書》,而是布赫迪厄的社會學名著《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在這本漫畫中,主角代課教師庫特克扮演了召喚的角色,他的課堂就像那台播放詛咒錄音帶的老舊錄音機,向年輕的靈魂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我們所有的品味選擇,都深深受制於階級的牢籠。打亂了年輕學生們的生活,雖然不似電影那般血漿四濺,但也徹底改變了他們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
➤圖解的寶盒一目瞭然
漫畫作為一種視覺敘事媒介,直觀易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與啟發的重要工具。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漫畫對於兒童與青少年教育有顯著成效,後來也漸漸延伸出成年人讀者用來掌握各類資訊的讀物。無論對象是成人、青少年還是兒童,知識類/學習類漫畫始終是出版市場的重要支柱,甚至在數位時代,隨著人們對圖像閱讀的依賴度提升,漫畫作為知識傳遞與學習工具的價值愈發受到關注。
臺灣原本在知識學習漫畫就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尤其在學齡前後的教育漫畫上,默默耕耘,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市場都有不錯的佳績。近年來隨著圖像小說的興起,以及「給大人看的漫畫」的訴求下,臺灣書市知識學習漫畫更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
除了原本就持續引入,偏向實用、圖解風格的日系漫畫外,來自歐美的知識學習類漫畫,更是有異軍突起之勢,質與量都有穩定的成長,比較代表性的,像是原點出版,充滿法國獨特幽默感的《漫畫葡萄酒小史》、《漫畫醫學小史》;以及英國漫畫家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將知識學習類漫畫拓展成研究專論的《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電玩遊戲進化史》;強調圖像風格的《世界文字圖解簡史》、《萬物宇宙史:創世》……這些風格、手法不盡相同的作品,呈現不同文化脈絡對於知識的觀點,也開拓漫畫傳遞知識的潛能。
眾多作品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衛城於2024年初出版的《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這本改編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漫畫,可能是近期知識畫的指標。2013年皮凱提在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裡,對歐美貧富兩極分化提出深刻的討論,高呼資本主義改革的必要,八年後他又在續作《資本與意識形態》裡,回歸歷史的考察,以更縝密的回顧,指出不平等現象的源起,以及變革勢在必行的急迫。
藉由這兩本著作,皮凱提直指當代最核心的課題,掀起了全球正反的熱議,臺灣也有許多學者、專家發表回應,讓大部頭的學術研究一變成暢銷書排行的常客。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兩套書份量實在驚人,尤其《資本與意識形態》破千頁,再加上對世界各地歷史的旁徵博引,體大思精的結果,讓許多讀者望而卻步,讓明明如此切身的議題,竟只能道聽塗說。
《資本與意識形態》(漫畫版)以不到兩百頁的篇幅,藉由一個家族八代人之間的故事,輔以圖解式說明的運用,替原著提綱挈領,迅速彰顯皮卡提主張的核心,更藉由「故事」的力量,尤其圖像述事的直觀,不只使讀者能感同身受,更讓複雜的學理走入生活,還原學術研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這絕對是編者和繪者投注大量心力才能達成的結果,也反映了法語區漫畫長久積累的能量與底蘊。2022年法文原文出版,繁體中文版能和英譯版同年問世,也說明著衛城在出版上的敏銳與用心。
當《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看似是知識學習漫畫的新標竿,衛城又於2025年推出《區判》(漫畫版),法文原著是在2023年10月出版,再次展現衛城在選書的精準。如果在《資本與意識形態》還保有一些知識教育漫畫常見的圖說或圖解式語法,並儘量依循原著的思路和框架,《區判》(漫畫版)則完全以故事為主體,不再生硬地對應原著。
全書以一位農家出生,前往城市讀書,並在公立高中的代課的老師為主角。他試著對班上學生講述布赫迪厄的《區判》,在原著之外,並大量補充他所做的田野調查,包含著他自己的成長經驗。學生們從一開始鴨子聽雷,毫無興趣,逐漸發現布赫迪厄對於階級和品味之間的論述,竟和他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
➤思考留在盒底之物
「品味來自社會階級」構成的「慣習(habitus)」,是「一種無意識,且持久內化的解讀框架,讓我們評判周圍的一切,讓我們決定自己的所做所想」,「慣習便是社會架構再生產的核心,它確保著支配關係和社會秩序的歷史都存在每個人身上」,「家庭」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頁61-63)
這些學術書寫的字字句句,再也不是高深抽象的學理,書中的高中生慢慢醒悟,自己和家人原來都深陥在階級的牢籠裡,無論是沾沾自喜或妄自菲薄,終究是籠中之鳥,不知自由飛翔為何物。一旦覺悟,劇情就開始急轉之下,學生甚至老師自己,平靜的日常被衝突所取代,在摩擦爭執中,他們赫然發現自己要抵抗的不單是家人或來自外界的目光,而是無所遁逃的社會結構。
以「故事」為主體的圖像敘述,正是《區判》(漫畫版)高明之處,作者將布赫迪厄的理論消化,就像宿命論成為希臘悲劇的底蘊,在階級社會理論之上打造這則課堂實驗的寫實劇。這樣的手法,除了發揮「神入」的理解效果,同時也還原了布赫迪厄乃至社會學的本質,這些研究從來不是為了滿足象牙塔裡的智識遊戲,而是以促成現實的改變為目的。這樣的漫畫大概也只有蒂法恩.里维埃才有辦法畫出,她擁有歷史學碩士、電影高等研究文憑(DEA),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在大學兼任行政職位,最後放棄了學位,轉向漫畫創作。
她的成名作系列是關於博士生的經歷,與在學界的所見所聞;之後,她又繪製了以懷孕為主題的漫畫。在程度不一的論理基礎上,加入大量個人的切身體驗,是她漫畫的共同特色。她的畫風簡約單純,猶如被渾濁現實污染、重擊之後的成人版桑貝(Sempé),讓理論論述的理性與個人體驗的感性,在這樣簡約的筆調上反覆對撞,激盪出表象看似平靜,內裡卻滿佈衝突的故事。
作者將《區判》轉化為「故事」,讀完不僅能達成知識學習類漫畫的基本目標,「理解」布赫迪厄在《區判》中的論述,也像書中的師生們一樣,能更能進一步「感受」階級或地位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即使臺灣和法會社會背景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書中提及的束縛和限制,皆不難在我們生活的四週找到。
《區判》(漫畫版)給予讀者認識世界的理性之眼,意識到周圍所有品味的展示和形塑,都是刻意對特定身分認同的展現與標榜(譬如要在一篇介紹漫畫的文章開頭,強調自己對80年代低成本恐怖片的瞭若指掌),進而以此為契機,開啟延伸閱讀,把像是有關的新書《階級與品味:隱藏在文化審美與流行趨勢背後的地位渴望》找來閱讀,加深對相關論述的理解。
此外,《區判》(漫畫版)更給予讀者改變世界的感性之心,正如全書最後結尾所暗示的,布赫迪厄對階級品味和文化資本的看法,絕不是要大家讀完之後選擇認命,而是要挺身而出,謀求改變,甚至徹底的革命。如同神話裡的潘朵拉的盒子,這是作者在全書卷末留給我們的希望,也令《區判》(漫畫版)成為一則關於勇氣的溫柔故事。●
Capital & Ideology: A Graphic Novel Adaptation
作者:托瑪.皮凱提, 克萊兒・阿萊, 班亞曼.亞當(Thomas Piketty, Claire Alet, Benjamin Adam)
譯者:陳詠薇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著: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95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二十一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家跨國合作,累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漫畫改編:克萊兒・阿萊(Claire Alet)
在法國《替代經濟學》月刊先後擔任記者、副主編十多年。曾負責拍攝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播出的經濟和思想史主題紀錄片,自2022年初至今兼任巴亞爾出版社(Bayard)非虛構文學系列叢書的共同主編。她致力於消除兩性不平等,於2014年與人共同創立了女性記者協會“Prenons la une”。
漫畫改編:班亞曼.亞當(Benjamin Adam)
漫畫繪者,畢業於法國斯特拉斯堡高等裝飾藝術學院,長期為《漫畫雜誌》(La Revue Dessinée)、《草圖雜誌》(Topo)、《二十一》(XXI)和《解放報》(Libération)供稿。他近年出版的漫畫有:《拉蒂格與普雷韋》(Lartigues & Prévert)、《小丑》(Joker)、《不久》(Soon)、《流體》(Fluide)。
La Distinction: Librement inspiré du livre de Pierre Bourdieu
作者:皮耶.布赫迪厄, 蒂法恩.里维埃(Pierre Bourdieu , Tiphaine Rivière)
譯者:陳詠薇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著/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法國一代社會學大師,1930年生,後於巴黎大學文學院及高等師範學院受教,取得哲學教師資格。自1964年起先後任教於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及高等社會科學院,1981年成為法蘭西公學社會學教授。長期主編《社會科學研究學報》(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奠定其法國社會學研究主導地位。1996年自立門戶,開辦「以行動為由」出版社(Liber-Raison d’agir),專門出版社會科學宣傳小冊。終其一生,布赫迪厄不斷透過學術論辨及社會參與投身世界,著作俱稱經典,主要作品有《區判》、《學術人》、《國家貴族》、《繼承者》、《藝術的法則》、《社會學問題》、《世界的苦難》、《論電視》、《防火牆》、《實作理論綱要》、《所述之言》等。2002年辭世。
漫畫改編/蒂法恩‧里维埃(Tiphaine Rivière)
領域涉足歷史、文學與電影,為了籌備寫論文的經費,曾在巴黎第三大學做行政工作,這期間創立了漫畫部落格「索邦大學14號辦公室」(Le bureau 14 de la Sorbonne),在上面用漫畫分享關於這份工作的點點滴滴。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博論日記》(Carnets de thèse,2015)描繪博士生的生活,獲得眾多好評,售出四萬本,並翻譯成八種語言。另有作品《笨蛋的入侵》(L'invasion des imbéciles,2019)和《跳動的心》(Le Coeur qui bat,2021)。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