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57是新朋友!讓孩子的雙眼看見世界流動

和路邊的花草做朋友

30種植物圖鑑X400幅手繪自然插圖,發現野草與人連結的日日趣味與生命智慧
子どもと楽しむ草花のひみつ
稻垣榮洋著,嚴可婷譯,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稻垣榮洋筆下的花草總是充滿奧祕與生機,身姿雖小,卻活得很有一套。他的文字也總是兼具知識與趣味,篇幅扎實,讀著讀著不只熟悉了更多植物,也更認識了與之一起沐浴陽光下、正探頭成長的自己。這本書不但是趣味的植物圖鑑、豐富的自然知識書,更是充滿正向能量的心靈小品。聚光燈同時打在花草與人身上,牽起彼此相通的心意與鬥志,即使長得矮小或慢點發芽也沒關係,自然法則自有安排,總有一天會長出獨一無二的美好模樣。內容簡介➤

從這裡到那裡

我會看地圖了
Maps: From Anna to Zane
薇薇安・弗蘭奇(Vivian French)著,黃雅玲(Ya-Ling Huang)繪,謝靜雯譯,維京國際,38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從符號、座標到比例尺,從路線、平面圖到家族樹,本書透過父女之間的溫馨對話,向小讀者介紹基本的圖表及圖示知識。故事從一張邀請函開始,先巧妙引導小朋友以自家為起點,繪製出前往朋友家的地圖,在明亮童趣的圖像裡想像移動腳步,接著再慢慢延伸其他製圖技巧與要點,把觀點與眼光推得更廣、更遠。每一頁都有新心情與新鮮事,怎麼看、怎麼讀、怎麼標、怎麼畫,都解釋得清楚又簡單,讀完後不妨拿出紙筆來試一試。內容簡介➤


《從這裡到那裡》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這裡,那裡

Here&There
文、圖:盧心遠(Xinyuan Lu),海狗房東譯,青林國際,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9−10歲)
書的這一頭,是小鎮老闆的安居生活,日復一日烹煮咖啡香;書的那一頭,是自由水手的漂浪生活,夜復一夜永無停靠站——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風景,走著走著,在故事中間交會了。作者刻意使用同一種對白、句型、畫面,營造出左右頁面的巧妙對照,順著流暢的視覺色調與節奏,凸顯出兩位主角相似又相異的生命追求。一期一會把酒言歡之後,各自擁著小小火花綻放心中。內容簡介➤

火鍋村

北國來的客人
文、圖:王春子,聯經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火鍋村村民集合泡澡囉!蟹肉棒跟豆腐首先出場,蛤蜊忙著吐沙,芋頭塊也已油炸熱身完畢……等一等!把北國客人手上拎的醬包也加進去看看吧。誘人的色彩與神祕的調味即將沸騰,準備肚子咕嚕咕嚕叫大快朵頤吧。這本故事書讓各式各樣火鍋料都活起來了,忙碌嬉鬧的樣子有夠可愛,舌尖也開始想像那香噴噴暖呼呼的味道。芋頭與泡菜兩種色彩兩種湯頭都好吃,你喜歡哪一款呢?內容簡介➤


《火鍋村》內頁,聯經提供

一起去抓蟲!

むしとりにいこうよ!
秦好史郎著,張東君譯,維京國際,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書裡傳來陣陣吆喝聲,準備出門抓蟲蟲了,趕快帶著網子跟上!路邊、街角、樹叢下,熱鬧又可愛的昆蟲身影可真不少,每隻的花紋外殼都不一樣,讓人眼睛也亮了起來。秦好史郎下筆總是鮮活,圖畫裡洋溢孩童的俏皮活力,短短出門一趟路,沿途的笑鬧與驚奇從沒停過。知識在愉快氣氛中鋪陳開來,小讀者可以自在跟著觀察發現,享受一堂家門邊的自然課。內容簡介➤


《一起去抓蟲!》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慢慢來

好事正在發生
Patience…
瑞秋.威廉斯(Rachel Williams)著,李奧尼.羅德(Leonie Lord)繪,蔡祐庭譯,小木馬,5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光從太陽抵達地球、月亮升起又落下、一隻灰熊等待春天甦醒,一座雨林蓬勃再生……不管是八分鐘、一個夜晚、一整季或是60年100年的時間,都有一件事物正在完成,我們能做的,正如這本書的英文原名Patient——等待。作者大膽打破了時鐘月曆的刻度拘束,把豐富的花木鳥獸星球現象拉近眼前,帶領小讀者悠遊在詩意文字、歌頌口吻以及優美畫面裡,重新感受「時間」的意義,探索萬物時序變化。從開卷到闔頁,不同的生命節拍此起彼落,細細聆聽,慢慢閱讀,美好的事物永遠值得等待。內容簡介➤


《慢慢來》內頁,小木馬提供

小身體大宇宙

一場微小世界的探險之旅
The Universe in You: A Microscopic Journey
陳振盼(Jason Chin)著,林大利譯,小麥田,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11−12歲) 
以女孩的深邃瞳孔為起點,望向微小而美麗的事物:振翅飛翔的姬花蜂、托掌上的皺褶紋理,再潛入皮毛下的人體內部,把原本肉眼不可見的細胞、原子、質子放大再放大,欣賞動態勃勃的色彩、結構、細節,享受一場華麗又撼動的生命禮讚冒險。由遠至近,由外而內,作者用光芒畫筆帶著讀者睜大眼睛,看見人體內在最寫實、最浩瀚的本質風景,每一頁燦爛乍放的圖像都是美麗的邀請,邀請捧書人看見自己的不可思議。內容簡介➤


《小身體大宇宙》內頁,小麥田提供

深山裡的同學會

我的同學是一隻熊2
張友漁著,貓魚繪,親子天下,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等待了4年,《我的同學是一隻熊》 終於出續集了。故事裡的小學生都已長大成人,而最讓眾人思思念念的「嘿熊」,如今身在深山哪個角落?牠是否也難忘從前同班共學的時光呢?作家張友漁繼續以文學健筆說故事,以台灣山林人情為背景,溫柔跨越物種與時空阻礙,再譜人類和台灣黑熊的珍貴情緣。文字優美易讀,勾起濃濃共鳴,即使是沒讀過第一集的讀者也能快速融入,一起開場有笑有淚的同學會。內容簡介➤

我的OK繃

The Band-aid Box (La scatola dei cerotti)
瑪拉.董佩(Mara Dompè)著,朱莉亞.托雷利(Giulia Torelli)繪,倪安宇譯,愛米粒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女孩打開盒子,細數著裡頭每一個OK繃的故事,那些覆蓋過的傷口,此刻都脫痂復原了,那些經歷過的磕碰跌撞,如今也成了五顏六色的成長回憶。這本書溫柔碰觸孩子的生活普遍經驗,透過明亮輕巧色彩與獨特敘事視角,扭轉對「受傷」的成見與擔憂。即使跌倒了、破皮了、擦傷了,也不喪失對世界的探索與好奇,下一回還是要盡情玩、勇敢闖。內容簡介➤


《我的OK繃》內頁,愛米粒提供

販賣幸福的鴿子先生

Il venditore di felicità
大衛.卡利(Davide Calì)著,馬可.碩馬(Marco Somà)繪,大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鴿子先生開貨車、爬長梯、穿戴上奇特的飛行器,到處兜售大小瓶瓶罐罐,裡頭裝的全是幸褔。打開蓋子後的幸福是什麼味道、什麼樣子呢?——耐人尋味的驚奇答案最後揭曉。精雕細琢且充滿擬人想像的插圖,為這則寓言增添了美麗古典的氣質,精巧中有起伏,優雅且不失幽默,把每個讀者帶往自己心中所定義的幸福。內容簡介➤


《販賣幸福的鴿子先生》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談大眾文化中的厭女 ft.編劇厭世姬X饒舌歌手楊舒雅

細究《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的故事,或許不難發現,最後演變成無法挽回悲劇的根源,來自於這整個社會文化恐性、厭女又熱愛權力的多重「習以為常」。在常民娛樂、大眾文化中普遍透出厭女的偏差,人們卻不以為意。那麼我們該探問的,或許不只是「誰傷害了誰」,而是「為什麼世界允許這樣的傷害存在?」

➤嘲弄、工具化……文學、影劇、音樂中的厭女敘事

對談甫開場,外文系畢業的厭世姬便帶來兩個經典文學中的厭女故事。她初次聽到「厭女」(Misogyny)的概念是在大學時,讀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里故事集》。

其中一篇〈巴斯婦人〉(Wife of Bath's Tale)講的是一名婦人的5段婚姻,故事中提到她不但會打老公,原因甚至是老公長得太醜。乍看之下似乎給人一種女權過高的假象。這難道不是代表她很強悍嗎?不但可以打老公、結5次婚,還追求情慾自主!

可是,若回到寫作當時的社會情況,這個角色其實是被當成丑角嘲弄,代表了壞女人的形象,故事最終要服務的仍是男性。表面上看起來女性是獲得解放,可是實際上的處境並非如此。

接著,厭世姬再舉了兩個影劇故事為例:文豪莎士比亞的知名劇本《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與奧黛麗.赫本的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都使用了「馴悍敘事」。

以《窈窕淑女》為例,英國人在口音上是有階級之分的,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講的就是所謂鄉下人口音。一名語言學教授見到她後,向朋友誇口能訓練女主角的發音,讓所有人都以為她真的來自上流社會。女主角得知後不太愉快,認為教授只是把她當成打賭工具,但電影最後她和教授在一起,結局仍是一個符合父權中心的Happy ending。

楊舒雅回憶自己最初有性別意識,也是在大學時期。當時參加的嘻哈文化研究社男女比例懸殊,她發現男生會有自己的Brotherhood,自成一套互動或建立關係的方式,有些難以融入。後來,楊舒雅在性別政治課中第一次認識到厭女的概念,才開始意識到之前不舒服的原因。

她認為,這並不只是女性主義理論,而是真正發生在生活中的具體經驗。對她來說,雖然現在有更多男性加入討論是好事,但無論男性再怎麼尊重或在意女性,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一個抽象的議題;對女性而言卻是一個實存的問題,和從小到大非常多不舒服、甚至困惑的遭遇融合在一起。

➤不是聖女就是妓女,厭女的分類標籤


饒舌音樂創作者楊舒雅。(游擊文化提供)

今(2025)年年初,臺灣饒舌音樂圈爆發了一波論戰。起因是歌手壞特?te提到嘻哈歌詞中的厭女令她不適;同時,另一位男性饒舌歌手Gummy B也對此發表了一首歌。兩人明明表達的是差不多的概念,Gummy B獲得的贊同和壞特?te比起來卻非常懸殊。

楊舒雅認為,這就是厭女實際存在的例子。許多男生喜歡安靜、閉嘴、不表達自己意見的女生。所以當壞特?te站出來說出自己的不舒服,就不是男生想聽到的話,他們只想繼續待在安全的領域,維持自己的話語權。

楊舒雅說,某次她在政大演講時,有位聽眾分享了韓國女饒舌歌手Jvcki Wai的歌曲〈No Maria But A Human〉,歌詞中寫到男性想要兩種女生,一種是聖女,一種是妓女,可是女生兩者都不是,只是想要當一個人而已。

厭世姬也說,她曾在一次演講場合聊到自己被罵妓女,同場的男性主持人卻以玩笑語氣回應說,「這有怎麼樣嗎?我也常被罵妓男啊。」座談主持人劉芷妤則點出,當男性談論女性相關議題時,彷彿擁有某種言論免責權,只要立場看似同溫層,就比較容易被原諒。

然而,同溫層裡的性別偏差仍非常嚴重。如果談到性別議題時一直讓男性出來代言,那麼女性的聲音反而會受到輕視和忽略。

➤社群媒體熱議破圈,關注與對立加劇,要標榜政治正確不能敷衍了事

近年,性別對立的情況似乎特別激化,楊舒雅認為關鍵在於社群媒體平臺的轉移,例如被臺灣人暱稱為脆的Thread。不過可能也因此,性別議題受到了更多關注與討論。

2019年楊舒雅剛出道時,就談及饒舌音樂裡的性別不平等,也在歌詞中呼籲大家關注。當時的社群媒體環境和現在不同,她認為現在的Thread或許更能突破同溫層,甚至讓身處對立面的人看到你的意見,臺饒界才會在今年藉著社群媒體的發展掀起一波討論。可是過程或許不盡理想,因為大家往往會用盡全力去撕裂對方,以對立的文字吸引彼此注意。


編劇暨作家厭世姬(游擊文化提供)

厭世姬再進一步從遊戲的領域分析大眾文化如何展現厭女。她指出這幾年DEI(Diversity、Equity、Inclusion,即多元、平等與包容)、SJW(Social justice warrior,社會正義戰士)等詞彙變得琅琅上口,因為好記好唸又好用,許多人隨手拈來,只要任何作品出現黑人或女性主角,立刻就用以開砲。

很多人覺得這些名詞好用,卻根本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厭世姬認為許多遊戲公司確實很不爭氣,但尷尬之處在於,其實DEI的訴求方向是正確的。

無論是遊戲或影視,大眾文化媒體本來就該重視多元價值,可是這些懶惰的公司既要利用這個主張,又放棄了精進內容的責任,「你既然打著DEI的招牌,就要做到位,不能懶惰地覺得挑對主角就行,I've done my job(我已經盡到責任)。不,不是這樣的!」厭世姬說。

➤拿回詮釋的自主權,是女性,也是做饒舌音樂的女性

饒舌音樂從以前到現在也常被貼上一些分類標籤,例如「女饒」。這讓楊舒雅覺得很怪,曾對強調「女」這個字非常排斥。她剛開始接觸饒舌便察覺「女饒」是個非常商業化的用詞,許多女饒派對的舉辦者其實都是男生。

但是朋友卻對她說,你可以把「女饒」這個詞奪回來!女饒可以指涉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你先是一名女性,同時也是做饒舌音樂的女性。這個意涵能聚集更多和你有同樣身分的人,更可以成為饒舌音樂破圈的關鍵詞。

長久以來,女性創作者——或說是女性觀點和立場——在饒舌音樂裡是缺席的。如果有女饒這個派別出現,聚集更多女性創作者,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多人討厭饒舌,或對這個音樂有厭女的刻板印象。又或者,當這些音樂創作中出現能與女性產生共鳴的生命經驗,就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這個音樂的行列。

我們可以奪回這個詞彙,由自己來詮釋、轉化,甚至進行賦權。在這層意義上,楊舒雅願意稱自己是「女饒」,不再用負面的觀點去看待。

➤厭女文化帶來的意識覺醒

提及時代演進,厭世姬說自己從前喜歡聽阿姆(Eminem)的饒舌,但是那時的歌詞真的很恐怖,很多女生聆聽的時候,不免產生內心的拉扯,疑惑自己的喜歡是不是錯了,明明是女生,怎麼可以去愛那些貶低咒罵自身的音樂?

楊舒雅聽聞大學嘻研社的學妹也有和以前的她一樣的感受,這件事好像一直在複製,10年前如此,10年後還是一樣,很難感受到環境有什麼具體的質變。但楊舒雅和其他女性饒舌歌手仍非常努力留在檯面上,讓大家看見喜歡的音樂除了厭女之外還有另外一面。她呼籲大家不要因為看到不喜歡的地方,就全面否定這個音樂類型。

劉芷妤總結時指出,過去曾深受影集《新超人》(Lois & Clark: The New Adventures of Superman)的女主角路易絲.蓮恩(Lois Lane)影響,她在劇中是個無畏無懼、勇於追查真相的記者。然而後來回顧,卻發現那是一個很貶抑女性的角色——看似勇猛,卻不斷出包,總是需要超人來拯救。

可是,這依然是女性意識啟蒙的開始,看著這些角色形象隨歷史發展而變化,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就像饒舌音樂一定會慢慢改變,進步的發生也需要等待。

楊舒雅回應,畢竟我們等了20、30年才迎來了第一次的討論,她這一輩可能是臺灣第一代開始討論這些議題的饒舌歌手。不論如何,「只要我們存在,等待下一個10年、20年,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和我們站在同一行列。只要我們還在,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讓更多的人願意接觸這個音樂類型。」

「#與房思琪一起重新出發」系列活動請參考:https://portaly.cc/FangSiChi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增訂版)

作者:林奕含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奕含

臺南人,沒有什麼學經歷。所有的身分裡最習慣的是精神病患。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唯一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已售出西班牙文、英文、簡體中文、韓文、泰文、日文、俄文、波蘭文、越南文、印尼文版權。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立文(資深出版人/追星迷妹/咖啡廳店小二)
2025-07-12 17:00
童書書房》我的心有一個洞嗎?繪本作家金善珍與作家李秀英共同創作《心在何處》,及其他藝文短訊

【出版新訊】

➤韓國

以《農夫月曆》(농부 달력)獲得韓國眾多讀者矚目的繪本作家金善珍(김선진),與作家李秀英(이수영)合作的繪本《心在何處》(마음은 어디에),日前被首爾國際書展選為最令人愉快的書/最佳童書之一。這本書素樸而充滿溫度的畫作也入選了2024年義大利波隆那年度插畫展。

孩子在早晨醒來,媽媽已經出門工作了,她一個人吃早餐,無論做什麼事都沒有樂趣。她百無聊賴:「我覺得有點奇怪,好像少了些什麼,我的心裡有個洞嗎?」作者李秀英擁有心理學背景,喜歡與人交談並洞察人心,她寫下這則故事是希望能幫助那些情緒低落的人。

女孩後來獨自走出家門,逢人就問「心」的問題,她經過老爺爺經營的修鞋店,老爺爺同時也打鑰匙、刻印章。她問:「爺爺,你的心在哪裡?」「這把鑰匙能打開你的心嗎?」

每個人都會有感到空虛和孤獨的時候,那麼,心究竟是什麼呢?心又會在哪裡?那顆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卻無法被他者知曉的心,那顆存在於每個角落卻無法被清楚看見的心,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這本書讓我們跟著女孩,一起離開家門去尋找那顆心。或許,沿路上那些熱心的朋友、鄰居和陌生人,會幫助她一點一點找回她的「心」。

➤義大利

《夜之詩/夜曲》(Poesie notturne)為2021年義大利《安徒生》雜誌最佳作家獎得主克里斯蒂娜・貝勒莫(Cristina Bellemo)為兒童創作的美麗詩繪本,並交由義大利插畫家弗拉維亞・魯奧托洛(Flavia Ruotolo)以簡潔而充滿奇想的插圖重新定義了夜晚與星空。書中有許多為兒童構思和創作的迷人詩句,溫柔而甜蜜地陪伴他們度過沉靜的夜晚時分。

這些詩句與圖畫在觀看與夢境之間切換,在浩瀚的星空中遊走。在遙遠的那裡,原子、行星和天體慢慢幻化成了玩具、積木,不成對的襪子和恐龍。這些如夢似幻的宇宙提醒我們,渴望首先意味著「追問星辰」,也就是將目光投向我們所缺乏的,同時也吸引著我們的迷人事物。

「有什麼/在黑夜裡/在我之外?」

「如果那個時候/我不再醒來/我會如何呢?」
「如果那個地方/我去了/你卻不在?/又會如何呢?」

「對我來說/世界上最美麗的搖籃曲/是我弟弟睡覺時/他把小鼻子埋在枕頭裡/發出細微而深沉的呼吸聲。」

「親愛的日記/今晚/我寫得不多/因為我太累了。」

「星星/是夜晚織成的黑色布料上的/許多小洞/讓我看見/白天和光亮/依然存在天上/不需要害怕/陽光永遠不會回來。」

「我弟弟睡著了/在他的嬰兒床上/然而他/對於黑夜有多黑/一無所知。」

夜晚是寂靜的時刻、神祕的地方,世界在長長的嘆息中歇息,只要閉上眼睛,夢想就會變得栩栩如生。黑夜中的思緒,時而輕盈,時而沉重,不過,星星和月光將持續與即將入睡的人、醒著的人相伴。兩位繪本作者以充滿魅力的文字與圖畫,將夜晚的豐饒維度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本書獻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和夜行性動物。

➤日本

日本攝影家暨森林嚮導小西貴士,曾陪伴許多人進入八岳南麓森林,並在豐富的自然環境中拍攝「兒童」和「自然」。他過往的攝影繪本有《跟孩子們一起去森林》(子どもと森へ出かけてみれば)、《過著像孩子般的生活》(子どもは子どもを生きています)、《用心漫步森林》(心をとめて森を歩く),以及《我來到地球》(チキュウニウマレテキタ)等書。

充滿綠意的自然繪本《看吶看吶!》(みてみて!),由小西貴士拍攝的森林兒童寫真照片與谷川俊太郎所寫的詩文組合而成。孩子們每天都會發現新鮮、有趣和奇妙的事物。每當發現驚奇奧妙的時候,他們會自豪地伸出雙手,展示在森林裡發現的昆蟲、動物和植物,並且大聲說:「看啊!看啊!」因為孩子們想與周圍的人們分享由衷的喜悅與快樂。在森林裡,孩子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事物、神祕的事物、細微的事物、美麗的事物,還有令人備感驚奇的事物。而孩子們的個性也會在他們的發現中自然的展現出來。

這是一本透過孩子們的雙手探索、發現大自然奇妙感受的攝影繪本,小西貴士以特寫照片紀錄下許多微觀而詩意的野外時光。繪本結束在谷川俊太郎的一首詩,這首詩讓讀者領略自然影像的深度,也能讓孩子們感到驚訝,勾起了關於大自然的美好回憶。


《看吶看吶!》內頁(圖片來源:福音館書店

目前居住於奄美大島(あまみおおしま)的藝術家及繪本作家 Miroco Machiko(ミロコマチコ),因為不適應城市生活和工作,2019年帶著4隻貓從東京搬到這個充滿生命力的美麗南方島嶼,開始了全新生活,並出版了插畫、攝影與散文隨筆《島嶼日記》(島まみれ帳)。

睽違兩年,Miroco Machiko推出新繪本《潮起潮落》(みちひきみちかけ),書中洋溢著她對大自然的尊重、敬畏與熟悉感。「月亮啊,充滿了活力。」「海洋啊,充滿了活力。」「蛋啊,充滿了活力。」

她透過奔放的筆觸、鮮豔的色彩、豐富的感知,讓讀者感受自然的溫柔、恐怖、有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世間萬物緊密相連,充滿蓬勃朝氣。月相盈虧,潮汐漲落,萬物生生不息。自然界之中,生命經歷了誕生、成長、繁衍、死亡,然後又重生。Miroco Machiko自從移居奄美大島後,開拓了新的生活和創作領域,她不間斷地在繪本裡生動地描繪珍貴的自然。這是一本足以讓人自由表達、透過全身心感受的美麗繪本。

➤澳洲

作品屢獲殊榮、擅長以水彩描繪自然景觀的澳洲繪本作家馬可・馬汀(Marc Martin),本月推出新作《黎明:看見世界甦醒》(Dawn: Watch the World Awaken),本書透過精美的插圖和簡潔的文筆,以日出時分的黎明視角,溫柔地頌揚著瞬息萬變的自然世界。隨著太陽緩緩升起,在極短的時間內,許多事情發生了,清晨的世界因動物、植物、雲朵和天空的動態變化而展現出生氣勃勃的樣貌。蛛網掛滿露水,鹿在湖畔飲水,貓頭鷹甦醒,蒲公英在陽光底下閃閃發光。瓢蟲攀爬,蝸牛爬行,蝴蝶展翅。魚兒跳躍,鳥兒齊聲鳴叫,雁群成隊飛翔。一朵花慢慢綻放。馬可・馬丁的畫筆靈動、色調優雅,時而微觀萬物,時而遠眺山景,自然意象鮮活生動,引人入勝。

《書單》(Booklist)雜誌讚譽,「本書以迷人的水彩畫重現了清晨時分,湖面上漫射的光線,描繪了一天當中,此時此刻,動物和植物安靜又忙碌的樣子。 繪本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孩子卻可以透過創造自己的故事來填補其中的空白。」馬可・馬汀的巧手頌揚了日出時分緩慢綻放的美麗,萬物在日光中展現的生命姿態。他的畫筆將觀看的鏡頭縮小、拉近,展現了時間流逝的魔幻及奧妙。

➤美國

繪本《暴風雨之島》(Island Storm)為凱迪克金獎得主布萊恩・弗洛卡(Brian Floca)與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兩人首度攜手合作的動人圖畫書。故事描繪一對兄妹勇敢面對狂風暴雨的心路歷程。席尼・史密斯如印象派般的水彩及水粉畫,不僅描繪了暴風雨的恐怖和威力,也藉由孩子們在行走過程當中的光影變化,將讀者帶入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冒險時刻。而布萊恩・弗洛卡極具感染力的文字,擬聲詞和韻文的運用,與充滿情緒的畫面相得益彰,讓畫面變得真實。閱讀時,既能引發恐懼,又能帶來慰藉,我們將與這對兄妹一起經歷這場暴風雨,一路同行。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讚譽,「本書真正的核心靈魂,在於兄妹倆共同面對暴風雨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關係。書中不斷重複的這句話,『你拉著我的手,我拉著妳的手,我們決定繼續前行。』反映了兄妹彼此間深厚的信任關係,這讓年輕的讀者感到安心,即使面對人生不可測的風暴,生命也並非孤軍奮戰。《暴風雨之島》既是一場扣人心弦的冒險,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生命沉思,歌頌毅力和靜謐的力量。而在這個突破極限的不凡故事中,大自然的力量愈發令人著迷,令人震撼。 」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