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野豬渡河,鹿躍鱷背,象捲猴杯:在我萬能的熱帶雨林王國

「在我萬能的……王國」這7個字,源自大馬知名詩人呂育陶於1993年的花踪文學獎得獎詩作。2000年呂育陶以〈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榮獲第23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甄選獎佳作。當年他親自來台領獎,一群大馬文友陪他越洋參與其盛,在台下為他鼓掌。

在這年的頒獎典禮上,發生一件最神祕最意外最不可思議的事,也讓我們這群年輕馬來幫震撼的,就是看見傳說中,那位以《群象》入圍1998年第2屆時報百萬小說獎,轟動馬華圈和台灣文壇,與李永平齊名,同樣都是來自婆羅洲砂拉越的小說家張貴興(兩人出生時,砂拉越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他很安靜的出現在會場後面,不多話,牽著兒子的手,我們拉著他一起合照留影,那一幕叫我終生難忘(有照為證)。

2001年張貴興以《猴杯》榮獲第24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我坐在台下,沒想到張貴興的小說會成為我日後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閱讀或工作,甚至也是好朋友之一。2002年我進入麥田出版公司擔任菜鳥編輯,負責編輯的第一本書竟然就是張貴興的重要小說《賽蓮之歌》新版。套一個老詞,緣分!原來冥冥中自有注定。

回顧上個世紀1990年代,那些年,南洋、馬共、砂共、膠園深處、熱帶雨林、甘榜漁村、蕉風椰雨、檳榔豔麗、榴槤飄飄、紗籠峇迪、峇峇娘惹、馬來人、印度人、達雅克人、伊班人、拉子婦、吉陵春秋、種族宗教、馬來半島、婆羅洲島、坤甸蘭芳共和國,在赤道線上,處處燭火搖晃。後殖民國度的魑魅魍魎,鄉野傳奇,珍禽異獸,悶熱潮濕,成為「馬來西亞」作家的詩、散文、小說、評論書寫,有的甚至得獎、出版,蔚為文壇的一大奇景。

這群說故事者,書寫(西、東)馬華人(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稱沙巴〕的『加入』,又是另一個曲折歷史)的作者,累積幾十年的文字成果,後來被譽為「馬華文學奇兵,逐鹿中原(台灣)」。個人覺得一點也不為過,恰好形容當時「馬華文學在台灣書寫、出版、得獎」的景象。

1977年作家商晚筠(本名黃綠綠,她出生時馬來亞也還沒獨立!)先在台灣種樹,到如今後疫情、後五一三、後馬哈迪抒情時代,政黨輪替人事幾番新,新人舊人上台又下台謝幕。但是「馬華」作家與華文文學書寫,在台灣始終絡繹不絕,如一脈香火傳承,堅持擺渡,如今早就開花結果了。歷史又是翻過新的一頁,來到21世紀。

迄今為止,張貴興的長篇小說計有《賽蓮之歌》(1992、2002)、《薛理陽大夫》(1994)、《頑皮家族》(1996)、《群象》(1998、2006)、《猴杯》(2000、2020〔這個新版本有別於舊版本,作者寫了一個新的結局〕)、《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2001)、《野豬渡河》(2018、2024)、《鱷眼晨曦》(2023),短篇小說集《伏虎》(1980、2003),中短篇小說集《柯珊的兒女》(1988)、《沙龍祖母》(2013)。他向來有自己的鮮明文字風格和獨特敘事方式,模仿不來也學不來。

張貴興在處女作《伏虎》裡,已顯露日後的寫作道路,小說裡訴說著婆羅洲島的人、事、物之生活記憶,草原上的大四腳蛇、狼人、神祕的雛妓、隱居俠客、兵士與敵人、狂人等。其中有一篇〈草原王子〉,一些寫作朋友因此常常笑稱張貴興為「草原王子」。

《賽蓮之歌》可視為張貴興長篇小說創作的原點(也是他非常重視的一部作品)。半自傳性的虛構,呈現一名生活在婆羅洲的文藝少年,從出生到青春期的吉光片羽,以及他與三段若有似無的戀情擦身而過的故事,可視為《群象》、《猴杯》、《野豬渡河》、《鱷眼晨曦》的前傳。從賽蓮、大象、犀牛、猢猻、野豬、鱷魚等,張貴興用大量的意象和隱喻,建立他思念的、想像中的南方動植物大觀園。

這裡特別要提的是,我認為已絕版多時的《頑皮家族》可以視作前述四部作品的外傳,因為它是另一種華人海外遷徙南洋的版本。小說主角姓夔。「夔」字原本就富含中國的意象。夔,被稱為是孽龍。張貴興為小說人物取名為夔頑龍,他的五名子女分別是夔頑虎、夔頑豹、夔頑猿、夔頑麟、夔頑鶴,練就五行形意拳。

這些中國圖騰聚集在南洋的弔詭,二戰時日軍占領婆羅洲島,華人移民深入叢林,認同腳下的土地,這種交織家族史神話,流動性身分的敘事,「婆羅洲五部曲」(?)的企圖昭然若揭。有心人若要研究張貴興小說,應該要從這幾部作品著手。航向婆羅洲島的黑暗之心,莫不以此為起點。

我和高嘉謙教授認識在先,超過20年。2002年我進入麥田出版工作,前後編輯了張貴興的《賽蓮之歌》、《群象》、《伏虎》。2008年高嘉謙獲得政大中國文學博士學位,後至台大中文系任教迄今。也在這同一年,我如獲至寶編輯出版了李永平的《大河盡頭(上):溯流》(我曾在拙作〈我在峨嵋街看見李永平〉〔2009〕詳述這段奇緣)。

李永平開刀動手術後,我和嘉謙曾去淡水拜訪他。再後來,李有成教授也加入這個馬來幫(李老師只小李永平一歲),再後來張貴興也來了(最妙的是,這兩位同鄉此前竟然不曾見過面),我們5個常常聚在一起吃飯喝咖啡聊天!2017年9月22日李永平因病逝世,5個馬來幫變成現在的馬來四友,持續吃飯喝咖啡打屁聊天東南西北話長短。從電腦的照片檔案紀錄來看,我們的合影超過10年。


左起: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有成、時報出版第1編輯部總編輯胡金倫、作家張貴興與臺大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胡金倫提供)

2001年張貴興出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後,似乎再無新作。或許他停筆,或許有寫,斷斷續續的寫,我們不知道,因為他的習慣是不透露任何訊息,神神祕祕的。2016年張貴興退休,表示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寫作。我們就催他趕快寫。但他真的有在寫嗎?到底寫什麼?馬來四友聚會時,大家會互相關心詢問。張貴興總是沉默不語,一笑置之,慢條斯理是他一貫的回應。

我自己認為《猴杯》已經是我閱讀張貴興小說中的一座巔峰,喜馬拉雅山上的聖母峰。論題材論故事論文字,我想已是極致了,婆羅洲島可以寫的都被他寫完了,還有什麼大戲可唱嗎?張貴興能夠跨過自己堆出來的山嶺嗎?這是作為一個讀者、編輯、朋友的私下憂心和顧慮。

2018年4月30日,毫無預警和暗示,我突然收到張貴興寄來《野豬渡河》的初稿,距離他上一本書整整18年了,望穿秋水的盼來一封電郵,馬上開始讀稿。我從來沒有問過張貴興,這個時間點交稿是巧合嗎?是要向同鄉故友李永平致敬嗎?

讀完初排一校稿後,我內心倒抽一口冷氣,顫慄和發抖,驚呼天啊!出版前我曾私下問張貴興,覺得自己寫得如何?有超越過去的自己嗎?他的回答是肯定詞。我馬上證實了自己的編輯直覺。2018年9月3日《野豬渡河》出版,馬來四友帶著剛印好的新書去李永平在淡水的故居憑弔他逝世一週年,向他致敬。從窗戶看出去淡水河西側的觀音山,見山是山,也是山,是李永平和張貴興原鄉婆羅洲島上的京那巴魯山,中國寡婦山,或神山。

《野豬渡河》出版上市前夕,我曾向自己發誓許願,也預見這本大作的未來。果然後來的口碑與叫好叫座一如我所料,完成一個忠實讀者和編輯的志願,也是自己編輯生涯的一座高山。開心的是,這趟登山之路,有馬來幫——李永平、李有成、張貴興、高嘉謙,一路扶持。雖然後來剩下馬來四友,我還是要非常謝謝李有成、張貴興、高嘉謙一直包容我的情緒、幼稚、偏執脾氣和固執個性,也陪伴我走過人生最黑暗不堪的低潮幽谷。

這是我第一次,唯一一次,也是僅止一次為自己的作者的書寫序。原因無他,編輯是幕後的,編輯為作者做嫁衣,編輯為作者鋪上紅地毯,讓他們風風光光踏上舞台。而這份「文字因緣」(源自我為李永平編輯的小說自選集的題目)編織出馬來幫的深厚友情網,彌足珍貴。是為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野豬渡河(經典蛻變版.附婆羅洲魔幻寫實地圖)
Wild Boars Cross the River
作者:張貴興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貴興

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台升學,1980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系,1983年入籍台灣,1991年任中學英語教師。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熱帶雨林為場景,書寫南洋華人社群的生存困境、愛欲情仇和斑斑血淚,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

2018年《野豬渡河》出版後,先後榮獲Openbook好書獎、花踪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紅樓夢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已被譯為法文、韓文、阿爾巴尼亞文出版。

2023年作品《鱷眼晨曦》榮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book好書獎及亞洲週刊2023年十大小說榜首。

其他作品有長篇小說《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猴杯》、《群象》、《頑皮家族》、《薛理陽大夫》、《賽蓮之歌》,以及短篇小說集《沙龍祖母》、《柯珊的兒女》、《伏虎》。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現居台北,正在寫作下一部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胡金倫(時報文化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
2024-10-15 11:30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名單與評語》徵件創新高,文學新星閃耀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今(14)日揭曉入圍名單。今年共有293件作品參加徵獎,相較於去年,增加了超過5成(102件),創下新高,競爭激烈。今天公布的30部入圍作品的類型亦十分多元,包含:小說、散文、詩集、非虛構書寫,其中更有9部作品來自初試啼聲的新人,令人期待。接下來,這30部入圍作品將共同競逐1名金典獎年度大獎、7名金典獎,以及3名蓓蕾獎的榮譽。

評審團表示,從本屆作品中觀察到由於文學邊界逐漸模糊,文學也因而成為更具彈性的有機載體。不僅文類可以相互跨越、議題指涉繁複,在風格上也都各擅其美,反映當前臺灣文壇的活力與動能。除了優質的詩作與散文,今年也是小說的豐收年,入圍件數占比近半,許多作品觸及人的歷史處境與生命書寫。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參賽與入圍頗多,議題面向含括人物報導、偏鄉高齡、離島說話、客庄史事、移工與礦工生命紀事等等,顯示非虛構文學的發展愈益豐碩,更多不同領域寫作者投身其間,也使臺灣文學風景更顯富美。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入圍名單與評語

  • 《小島說話:當馬祖遠離戰地,成為自己》,劉亦著,離島出版,入圍評語
  • 《山獸與雜魚》,林敬峰著,大塊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山鏡》,張郅忻著,九歌出版,入圍評語
  • 《女族記事》,利格拉樂.阿𡠄著,晨星出版,入圍評語
  •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巴奈、徐璐著,時報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戴伯芬著,春山出版,入圍評語
  • 《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朱宥勳著,大塊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王仁劭著,聯經出版,入圍評語

  • 《有蚱蜢跳》,吳睿哲著,大塊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著,鏡文學出版,入圍評語
  • 《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李家維、廖宏霖著,遠流出版,入圍評語
  • 《我播種黃金》,唐諾著,印刻文學出版,入圍評語
  •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著,印刻文學出版,入圍評語
  • 《幸運的罪》,隱匿著,雙囍出版,入圍評語
  • 《金月蓮》,朱嘉漢著,時報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房慧真著,春山出版,入圍評語

  • 《哀仔》,林佑霖著,時報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拾香紀.焚香紀》,陳慧著,木馬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黃璽 Temu Suyan著,雙囍出版,入圍評語
  • 《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康舒雅著,游擊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魚眼》,薛西斯著,凌宇出版,入圍評語
  • 《甜麵包島》,鹿苹著,印刻文學出版,入圍評語
  •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簡永達著,春山出版,入圍評語
  • 《暗路》,李金蓮著,九歌出版,入圍評語

  •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朱和之著,印刻文學出版,入圍評語
  • 《夢魂之地》,平路著,木馬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噢,柯南》,唐捐著,雙囍出版,入圍評語
  •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梁廷毓著,游擊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變成的人》,許恩恩著,木馬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 《髒東西》,陳栢青著,寶瓶文化出版,入圍評語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角逐「蓓蕾獎」 的作家與作品

  •  《小島說話:當馬祖遠離戰地,成為自己》,劉亦著,離島出版
  • 《山獸與雜魚》,林敬峰著,大塊文化出版
  • 《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王仁劭著,聯經出版
  • 《有蚱蜢跳》,吳睿哲著,大塊文化出版
  • 《哀仔》,林佑霖著,時報文化出版
  • 《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黃璽 Temu Suyan著,雙囍出版
  • 《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康舒雅著,游擊文化出版
  •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梁廷毓著,游擊文化出版
  • 《變成的人》,許恩恩著,木馬文化出版

配合入圍名單揭曉,除了將於「臺灣文學獎Online2024」粉絲團進行金典獎年度大獎預測抽獎活動,即日起至12/31(二)止,也將於全臺78處陸續展開金典獎入圍書展,實體書展地點除臺文館本館與臺灣文學基地外,還包括北中南東等各區域的獨立書店、連鎖書店、公共圖書館及大學圖書館等。另亦與電子書平臺及網路書店等合作線上書展,後續亦將推出系列講座,相關資訊將公布於臺灣文學獎官方網站與粉絲專頁,歡迎上網查閱。

2024年金典獎得獎名單預計於11月初公布,並於11月16日(六)下午在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2館舉行贈獎典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複審會議側記》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好書」? 

8月盛夏的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邀集丁名慶、冬陽、朱國珍、林運鴻、馬翊航、崔舜華、楊翠等7位文學界的專家學者、作家與出版人,齊聚一堂,為本年度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把關:從293本圖書當中,展開為期3天的討論,將30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推進決審。

眾委員首先輪流發表對金典獎評選標準的想像——怎樣的書值得入圍?是「文學的好書」,還是「好書」?非虛構作品若跳脫純文學框架,是否能通過潛藏在文化脈絡的深刻議題,激起讀者的詩心?擔任主席的學者楊翠認為,文學的邊界是模糊而有彈性的有機體,因而才有了討論的空間。

書評人林運鴻提到某些非虛構作品的文字本身極富詩意。詩人崔舜華認為無論純文學或非虛構,她更在意它們對社會有沒有啟發。作家兼學者馬翊航則考慮這些作品能不能回應臺灣近年的出版面貌?作家朱國珍表示,金典獎的甄選標準與臺灣價值和臺灣創作者相關,因此會關注一本書是否有出版核心,作為展現個人風格的藝術完整度;此外,她更偏愛文字背後的善意,作者是否誠懇面對生命。

出版人丁名慶則認為,除了書寫技術的思考,也會考量一本書對於讀者的重讀性和可讀性。出版人冬陽則關注一本書從創作、出版到推廣的歷程中,是否曾受到國外影響而產生關懷臺灣的視角。楊翠歸納大家對於文學的想像已非「文字煉金術」,而是一種更為彈性的載體,像是紀實或議論特質強一些也無妨,無論感官或微物書寫,主要在於是否能撐出一種思考的空間與文學性對話?

歷經首輪討論投票,所有人懷著入選書冊名單,度過掙扎長夜,次日進行第二輪投票與接連兩天逐本討論。

首先是繪本《有蚱蜢跳》,委員認為該書不同於著重故事性的圖文敘事,詩歌表達具有鮮明的文學性,而圖像所提供的訊息則非常開放,與文字相互補充銜接,能讓讀者培養參與或解讀詩的能力。若考量其能為閱讀推廣展開一些奇花異草,這本書很值得推薦。

詩集《骨鯁集》,不僅呈顯原住民的當代生活與跨族想像,也讓長期創作的原住民詩人浮出檯面。而排灣族作家利格拉樂.阿𡠄的小說《女族記事》,以原住民女性經驗調動原住民小說傳統,豐富了敘事。楊翠尤其強調,小說背景多來自家族經驗,很難純粹用田野檢視,但不失為可讀性高的作品。朱國珍也認為這部小說人物形象立體,劇情處理高明,將文化肌理透過對話呈現,非常感人。

崔舜華指出,詩集《哀仔》一整輯「作為一個OO」系列,用詩的語言呈現一個世代性;馬翊航認為它在語言表現上富有彈性與節奏變化;朱國珍則表示這部作品哀而不傷,寫出絕處逢生的勇氣。至於《幸運的罪》,馬翊航點出作者表現了「不服從」的精神,是生活與日常的,也是詩歌語言的。崔舜華認為其特色在於展現「生存意志,而不是悲慘」。至於《噢,柯南》,同時面向古典與現代的生活感,創造新的語言;作者以調皮風格顛覆文學美感,探討「詩還可以怎樣」的多樣性,用諧音哏、惡趣味召喚更多人來關注詩。

崔舜華也推薦小說《菊島之約》書寫家族創傷卻舉重若輕,不煽情。委員們討論到該事件設置在澎湖,但地方性較不鮮明,是否切題?林運鴻則認為《菊島之約》有讓日常生活戲劇化的可能,不過,相對而言,他更關注非虛構和論述類作品,例如臺灣文學論戰的科普書《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以及從不同視角重新看見「馬祖文學」的論著《小島說話》。楊翠附議,認為前者不僅有可讀性,也具深入淺出將臺灣文學發展向大眾說明的精準度;後者通過島的意識流動,讓「小島的主體」出現,雖然在材料與文學鉤織之間還有進步空間,但肌理層次豐富。

至於同樣是由碩士論文改寫而成的《留下來的人》,朱國珍認為改寫成果情感飽滿,楊翠表示西部濱海常被忽略,這樣一部素樸的作品,把田野對象變成活生生的人,非常自然。此外,許多委員也注意到,《我播種黃金》在這批書單裡具有亮點,除了展現綿密文字和個人觀點外,也觸類旁通,有著與當代讀者對話的熱情。

以題材來看,小說《魚眼》與非虛構書寫《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皆是探討女性何以選擇暴力犯罪的社會處境。評審認為前者以充滿創造力的大眾小說形式,重訪臺灣史中著名女性犯罪,題材與技巧均足可稱道;針對後者則有多方意見,部分委員認為題材敘事難度與書信參照有說服力,且受訪者信件讓被剝奪話語權的當事人可以傳達聲音,提供讀者更大的思辯空間。不過也有委員表示,作為具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該書對於女性犯罪者的主觀表述缺乏剪裁與權衡,就紀實報導來說似有平衡性不足之問題。

多位委員認為小說集《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表現優異,沒有因為收錄得獎作品而失去整體感,呈現出作者過往關懷,也反應年輕作家的新鄉土特徵。評審們接續討論《我的神鬼人生》與《巴奈回家》兩本代筆傳記,兩位傳主都有豐富故事,而前者較有意識以文學筆法處理題材,後者提供讀者一種特殊的社會視角則同樣重要。

有評審表示,若考量「臺灣創作者應對世界的方式」,《世界之鑰》寫17至21世紀波蘭眼光裡的臺灣,值得推薦;而《噤聲之界》融合語言文化、文獻,以節制的情感描述勾勒臺灣「浪漫臺三線」這條「血淚之路」,可視為非虛構作品的高潮。楊翠也認為,後者描述客家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遭遇,將個人行走的路徑、歷史、田野相互交織,文筆流暢,兼具理性與感性,富有詩意。她同時強烈推薦《病非如此》,人類學家以散文筆調書寫母女的疾病身體,呈現複數女性的生命經驗;主體透顯出的殊相與共相,尤為感人。

回歸抒情散文,委員討論到《夢中通訊》以感性語言呈現家族書寫,《土星時間》則理性書寫無法直說的感性情緒,醫事散文《肉與灰》從醫療現場描寫後疫情紀錄,有其特殊的散文觀,細膩度可比肩《玩物誌》,而後者流暢地展現性情,且從具體物、無形物到身體成為物之間的轉化,層次豐富。

除了純文學作品的探討之外,冬陽提到要反映社會文化,也許應考慮讀者需求,以及出版品與讀者之間的共鳴。他認為《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從女性、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視角,深入網路世代的生命經驗。《童話世界》雖然題材類似,不過更聚焦顯示權勢結構。林運鴻則希望大家關注臺灣大眾小說《黑夜與白晝》之類,在敘事表現上成熟的作品。馬翊航提到《四維街一號》也是以面向大眾的語言深入議題的小說,用輕鬆筆調寫老宅與人的關係,說一種家庭新型態的故事;楊翠認為作者將言情、飲食、空間等元素做了極佳的融合。

林運鴻認為優秀的臺灣作家寫異地,可以把臺灣帶向世界,例如《圖博千年》可能是最有機會進入世界的臺灣創作;楊翠則表示該書涵蓋的議題豐富,主體出發的旅程與遭遇,亦帶有文學溫度,在史料、議論和文學的交織層面來說也很適切。

關於社會底層的書寫則有《末代女礦工》和《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眾人認為,前者不僅題材吸引人,適合翻拍為影視之外,阿嬤的「氣口」與對話生動,能看出作者長期關注相關議題的用心。而後者呈顯臺灣跨國勞動的普遍現象,在紀實性、事件性及透顯的人性上,如實書寫,沒有渲染悲情,更令人觸動。作者累積十多年跨境訪談,才成就這本書,是用生命寫成的作品,每章節的重量都可以獨立成為一本書。

在非虛構寫作中,自然書寫也成為討論焦點,被提及的包括《山獸與雜魚》、《橫斷臺灣》。評審認為前者感情真摯,透過觀察自然中的勃然生機和死獸,處理標本,淡然面對生死,不為任何一種知識體系服務,敘事的鬆散反而變成特殊風格。而《橫斷臺灣》是很好的自然類書籍,向讀者展示關於臺灣自然界的知識,從而有系統的理解人跟土地的關係。

回到各類小說討論,首先是以原漢關係為主題的《山鏡》。委員咸認為該書將認同原住民的漢人和商業利益並置,激化衝突使人讀來驚心動魄;故事內核動人,部分可能是來自作者親身經驗。本書為作者「客途三部曲」之作,三部曲描述漢人、客家與原民之間的關係,可合而觀之,相互對話。

擅寫小說的平路,這次從境外寫回臺灣的長篇小說《夢魂之地》,以通靈形式串接故事。楊翠表示,這部作品完成度很高,三太子隱喻的歷史意涵是臺灣所獨有;就藝術完整性與三部曲小說並置,折射出的臺灣史意義,確實具有代表性。

長期投身歷史小說的朱和之,不斷透過歷史小說在演化自己,今年以《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參賽。朱國珍提到,從《南光》以後,作者已打破史料限制,與前幾年出版的《成為真正的人》主題巧合地相同,卻寫成完全不同的小說。當生命面臨存亡之際,人們可以為了救人超越歷史族群隔閡,「讓我深刻感覺到人性崇高的一面」。

同樣獲得眾人共識的《拉波德氏亂數》,展現另一種面對歷史的宏闊企圖。丁名慶表示,童偉格發明一種獨特的感性語境,進入題材和對象,帶領讀者凝視眾多書寫與思想的前行者曾親歷的,匪夷所思的人間殘酷,以及支撐著他們活下來,艱難且寬容地持續文學與生命實踐的什麼。

另外同樣觸及人的歷史處境、生命書寫的作品,是小說集《甜麵包島》。通過一個非裔到倫敦工作返鄉養老的人見證文明入侵,將加勒比海島嶼的故事,引發臺灣海洋殖民記憶的共感,有評審認為是「具有小說魂,靈魂質地能打破外在形體,達到內在共鳴的好看小品」。至於《金月蓮》,節制地展現敘事技巧,突破作者過往風格,在有限篇幅以家族史照見大歷史,描述人情細膩。此外,本書在語言的處理上,敘事用華語,對白用台語,融合得恰到好處,增添了語言和角色內在的豐富性。短篇小說集《髒東西》,則提供讀者重新想像歷史的方法,超越過往酷兒和國族書寫樣貌;與《莫斯科的情人》類似,以前衛敘事語言反應男同志群體焦慮,以個人情慾史作為小歷史的特殊視角,寫出國家不敢直面的東西。

丁名慶提到短篇小說集《暗路》是今年書單當中,少數站在中年視角觀看人生的作品;處理不落窠臼,非常溫暖觸動,具有代表性。冬陽則表示:「這本作品讓我覺得自己的經驗可以投射在小人物,而不只是去關注這個小人物,寫法不張揚」,林運鴻附議。「它有善意深情的視角在裡頭」,楊翠說道。而書寫香港的《拾香紀・焚香紀》,作者寫作功力純熟,表現穩定水準,小說語言留有韻味,值得推薦。

最後討論到分別以散文和小說形式,傳達臺灣在地社會運動經驗的《夜遊》與《變成的人》。前者透過個人身體經驗,將臺灣社會脈絡融入其間;作者像個社會觀察家,描述身處1980、1990年代的尋常少女所經歷到的現實,將「夜遊」和「解嚴前夕」勾連,提供讀者清楚的時間座標,可和《髒東西》所投射的背景時空相互參照。

《變成的人》則是找到一種特殊角度描述社運經歷,既是珍貴紀錄,也是書寫動機;它處理的不是議題,而是傷害的面向,刻劃「成功運動」背後難以言喻的事物,這些個體創傷的疊加,成為運動當中集體創傷的一個折面,映射世代縮影。雖然不同於早年社運書寫更側重於宏觀的結構與策略,但呈現出社運書寫的其他面貌;可與《傷兵不在街頭》並讀,能看到不同世代學生運動的成長紀實與生命經驗。

歷經漫長的數日討論,最終仍然只能評審出三十部入圍作品;即便每位評審心中仍有遺珠,甚而有遺珠的遺珠,但都認為能讀到臺灣如此紛呈豐富的書寫成果,令人驚艷,且閱讀體驗暢快淋漓。許多被談論卻沒有入圍的作品,也是非常精彩的好書,希望經由這些討論,讓它們被讀者看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