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一起來玩換衣紙娃娃:打開《時尚單品全圖鑑》

所謂人要衣裝,不管是否自詡為時尚中人,從高中家政課本的穿搭指南到網路平台上的各式直播示範,我們都被各種服飾訊息環繞,並且在日復一日打開衣櫃的瞬間,決定自己今日在人際舞台上的形象。有人衣櫃極簡,如賈伯斯般以黑色高領毛衣塑造冷冽超然的氣質;也有人衣櫃爆滿卻總苦於找不到那件最想穿的衣服;還有人沉迷古著,樂於在二手店或阿嬤的櫥櫃裡尋覓驚喜。

時尚是一場迷人又惱人的紙娃娃遊戲,生而為人便難以迴避,於是出現了「膠囊衣櫥」、「法式優雅」、「不可或缺的經典單品」等一整套術語與祕訣,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場遊戲裡脫穎而出。

然而,這本看似又一時尚指南的《時尚單品全圖鑑》,卻沒有走這條路。與其說它提供穿搭技巧,不如說兼具時尚史與藝術史背景的作者海莉.愛德華-杜雅丹(Hayley Edward-Dujardin)要問的是:如果時尚是一場紙娃娃遊戲,那麼規則是誰訂下的?為什麼某些造型能恆久不衰,而另一些卻在時代洪流中消聲匿跡?當我們穿上一件衣服時,究竟想表達什麼?

愛德華-杜雅丹的時尚廣納百川,開篇便羅列出78件服飾單品。除了常見的白襯衫、水手服、風衣與牛仔褲,還納入不少時常被時尚雷達忽略的配件,例如方巾、漁夫帽、柏肯鞋與霹靂包。

在她的視野裡,這些物件同樣承載著耐人尋味的文化淵源,見證著衣著從最初的實用功能,逐漸在不同社會情境下轉化為獨特風格的符碼。像是那件所謂「人人衣櫃裡必備」的黑色連衣裙(Little black dress, LBD),其實是遊走在階級色調與黑白影視時代裡的一抹綺麗身影。愛德華-杜雅丹的筆觸簡潔精準,搭配圖鑑式的插圖與時間軸,讓這78件單品彷彿躍上伸展台,在讀者眼前鮮活講述自己的故事。


《時尚單品全圖鑑》內頁。(麥浩斯提供)

➤時尚:流動與永恆之間的復返迴圈

談到時尚,總離不開「經典」一詞。正如書名中的「 indémodable」(不會過時、永不退流行)所揭示的,有些設計元素歷經時光淬煉,仍能超越潮流,成為不朽符號。因此書中除了78件單品,也精選60款品牌代表作:從傳奇凱莉包、Dior的沙漏腰身New Look,到Louboutin魅惑的紅底高跟鞋、CK冷調極簡連身裙與Balenciaga追求建築理性的服裝雕塑……

作者提醒我們,時尚根源於社會,經典設計並非憑空誕生,而是源自設計師對藝術風潮的詮釋、對社會變遷的回應,甚至對地方傳統的轉化,這正是時尚具備「歷史」維度的原因。

特別有趣的是,時尚與線性歷史似乎存在一種遊戲般的矛盾:人們常說時尚每20年便會復返一次(20-Year Rule),例如千禧年的Y2K風格便在近年強勢回歸。在人們的大歷史之外,時尚自有其運行的神祕規律,不退流行的經典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一次次回潮裡沉積、疊加,再在新世代中以嶄新姿態被重塑。

雖然香奈兒的名言「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時尚會過時,唯有風格永存)膾炙人口,但在當今時尚快速流轉的節奏下,經典並不消逝,而是蓄積更多文化能量後華麗返場。或許,作者以「經典」為書名,正是在挑戰「時尚必然消逝」的觀念,並讓讀者思索:經典與流行之間的張力究竟如何牽動人心?

➤盡情碰撞吧!時尚的多元樣貌

作為同時關注藝術、時尚、社會與身分議題的寫作者,愛德華-杜雅丹在這本圖鑑裡納入多元視角。當前的風格消費情境以西方時尚為主軸,非西方的服飾語彙往往被排擠在外,或成為文化挪用的材料。

但本書大方收錄旗袍、和服木屐、印度紗麗與穆斯林帽,展現不同文化如何透過各式輪廓線與色彩包裹出自身風情。受到街頭擁戴的馬汀靴與牛仔外套,與彰顯女性曲線的旗袍、凸顯男性陽剛的三角內褲,則揭露了服飾與階級、性別意識之間的互動。


2016年浪潮歌德聚(Wave-Gotik-Treffen)的參加者。(圖源:維基

這些元素在書中整理出的22種風格裡相互交融:羽毛、亮片、喇叭褲構築出華麗搖滾,黑裙、軍靴、網襪則拼湊出神祕優雅的哥德風。時尚是一場無盡的視覺拼貼,豐富多樣,任君選擇。我們所見的,正是人與衣著之間不斷纏繞的對話。

➤讓衣服說出自己的故事

在資訊氾濫、快時尚與消費主義聯手的年代,人們或許與流行衣物距離極近,卻往往忽略其質感與背後的文化脈絡。這或許正是作者想藉由本書完成的使命:「在這個時尚日益輕薄的時代,重新賦予衣著價值。」


《時尚單品全圖鑑》內頁。(麥浩斯提供)

若讀累了,書中還有豐富的印花圖樣、織紋特色與配件介紹,讓你上街購物不再進退失據。想學打領帶、穿紗麗?插圖示範一目了然。唯一稍嫌可惜的是,中譯本未附上各式單品與風格的原文名稱,查找對照時略顯不便。但這些小缺點絲毫不掩本書的光彩。這本圖鑑以輕快的筆調包裹嚴肅的文化議題,讀來既有趣也有料,讓我們不僅穿時尚,更能真正理解時尚。

時尚單品全圖鑑:78件經典穿搭設計與百年時尚傳奇
Indémodables: Le répertoire de ce qui fait la mode
作者:海莉.愛德華-杜雅丹(Hayley Edwards-Dujardin)
譯者:許雅雯、陳華珠
出版:麥浩斯出版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海莉.愛德華-杜雅丹(Hayley Edwards-Dujardin)

她是一位法國獨立藝術與時尚歷史學者,擁有巴黎羅浮宮學院(École du Louvre)和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的學位。她專注於時尚史、時尚社會學,以及視覺文化與時尚理論之間的關係,並在這些領域擔任教學工作。她的研究涵蓋藝術與時尚的交互關係、藝術史、攝影、身體與身份認同的議題、當代時尚,以及時尚理論的去中心化等主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桂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2025-08-28 12:00
漫射計畫》專訪漫畫家森森與電子音樂製作人KiKi:劇場人的漫畫音樂實驗 ft.《夢遊》

➤大夢初醒

《神祕列車》、《查無犯罪事實》漫畫家森森,與她的北藝大劇場設計系學長KiKi各背著一個巨大背包,騎著機車來到早秋咖啡門口。KiKi同時也是森森的音樂合作夥伴,故事開始於2022年3月森森在「forgood 好多咖啡」舉辦的展覽《大夢初醒》。

「當時想辦展,就先book了場地時間,還沒想到要畫什麼主題,就發現生病了。」森森提起舊事,說轉念一想,生病還是能夠創作,於是在治療期間,畫下關於生病心情的點點滴滴,集結成了《大夢初醒》展覽作品及畫冊。「KiKi看了畫展,來找我畫專輯封面。」

「治療過程,半夢半醒的。明明知道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回想起來模模糊糊。」森森試著回憶:「每天早上都要非常早起,到淡水馬偕醫院,躺進一個像甜甜圈的放射治療儀器下面,聽著儀器發出白噪音,然後就睡著了。」

創作人是這樣的:歌手面對快抓狂的伴侶,滿腦子想的卻是「這可以寫成一首歌」;小說家看見自己的孩子摔得鼻青臉腫,靈光一閃「這可以當作故事轉折」;而生著大病,治療中的漫畫家,則把那些恍恍忽忽都用圖畫記錄了下來。《大夢初醒》畫冊中有一則漫畫短篇,後續在幾次合作機緣中,那則短篇逐漸長成了《夢遊》。


《夢遊》的場景圍繞著一座公園,許多畫面雖抽象,卻能引發共鳴。圖片提供:李華

➤從圖畫、聲音裝置到玩具書

「《夢遊》描述的是一個人在很不好的、人生低潮的狀態中,面對現實時的種種心情,我想用奇幻的方式來說這個故事。」森森補充:「風格和色彩希望有療癒感,螢光色則讓人感覺抽離。」

在某次校園藝術季的策展邀約中,KiKi與森森用這些圖畫結合聲音裝置,「小朋友要在一些關卡上製造出特定聲音,故事才會繼續下去。」森森說。後來這套裝置引發了她想將《夢遊》做成「玩具書」的念頭。

「我一直很想做漫畫玩具書。因為和KiKi合作的關係,就想做一本有音樂的漫畫玩具書。本來是想做成書裡有按鈕,配合畫面,按下去有音樂,後來成本實在太高了,就決定做成卡帶。」森森解釋。

小時候家裡有整套「大師名作繪本」,每個故事都附有卡帶。睡覺的時候放故事卡帶來聽,是森森珍藏的回憶。「我想要復刻當時看繪本、聽卡帶的感覺。」加上卡帶有A、B兩面,播放到底之後會換面回播,正好呼應故事的鏡像設計──主角到故事的中間時又回到故事的開頭,再接著走上一條相反的路。


《夢遊》是一本結合漫畫與卡帶的「有聲漫畫」。圖片提供:李華

「這個故事裡的聲音,應該要有人聲的成分。」森森說明,她很喜歡陳嫺靜古靈精怪的聲音。

「我們本來想要寫幾首歌請嫺靜演唱,後來覺得如果不是書裡有互動按鈕,音樂和故事的結合度可能不夠高,和嫺靜討論後,決定改成讓嫺靜來唸故事。」KiKi說,最後的結果,陳嫺靜不只唸了故事,也唱了主題曲,還有故事中那些「小小人」發出的古怪聲音,以及其他隱藏版聲音特效。「例如沙丘的聲音。」KiKi強調:「嫺靜真的很厲害。」

「我們玩得很開心。」森森說:「這可能是劇場人做事的習慣。」共同討論、腦力激盪,帶著實驗精神將所有人的點子整合,一次一次化為現實。「我還想再做更多玩具書!」


森森與KiKi在不知不覺中,經常以劇場人的工作習慣,抱持著實驗和玩耍的精神來進行每次的創作項目。

➤那些隨著時間消失的

「《夢遊》預購的時候,有個限量禮物,是我們三個(森森、KiKi、陳嫺靜)的合照。那時嫺靜說她有一臺感熱紙拍立得,我們用那個拍照,拍出來的影像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不見,就像故事裡那本日記一樣。」然而,製作卡帶的工廠,也消失了──就在《夢遊》的卡帶即將壓製之時,原先談定的臺灣廠商不再接單。最後只好從一間加拿大的工廠下單。

「聽卡帶的人可能真的少,不像黑膠比較多人收藏。」KiKi說:「但現在技術都很厲害,聲音可以錄到很豐富。我還故意把高頻的聲音調圓潤一點,不然聽起來不太像卡帶呢!」他簡單解釋,明亮、乾淨的聲音是數位時代的產物,黑膠唱片在物理特性以及成音工程上,高頻和細節也比較少,因此才有那種復古低沉的味道。

「我現在在做一些將臺灣的老音樂,例如『紅孩兒』的歌曲片段融入編曲的創作。之後我也想要出黑膠。黑膠能夠播放整組live set,不像串流音樂是一首一首斷開的。」KiKi說。此刻所做的將在未來消逝,而曾經有過的又想再次尋回,就像是《夢遊》裡的鏡像迴旋,或許年輕的創作者們都在努力認清時間的模樣:從感熱紙上消失的影像、從卡帶裡的雜訊,從消失在黑膠唱盤裡的高頻音。

雖然知道如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可以播放卡帶的機器,但還是希望「嫺靜的聲音必須透過一些儀式感的過程,才聽得到,感受上比較珍貴。」我們都有些厭倦了凡事只要點個一、兩下就能夠得到,也厭倦了片片段段的即刻滿足。


卡帶(卡式錄音帶)早期簡稱「錄音帶」,可將聲音錄製在磁帶中,「錄音機」(播放器)會捲動磁帶播放聲音。在光碟片成為新的資料儲存方式後,卡帶已逐漸被淘汰。

➤漫畫裡的聲音

每當接到不同劇本,森森都會以符合故事風格的方式來構思視覺語彙。「《神祕列車》、《查無犯罪事實》比較驚悚,我設計了一些覺得適合的材質去拼貼。」《夢遊》對森森來說,則是她探索私人創作的遊樂場。「我創造了一些符號來表達聲音,像是從溜滑梯上溜下來的聲音、播放器撞壞的聲音……漫畫裡通常會把聲音用狀聲文字寫出來,但我想保留詮釋空間給KiKi。」

「我們把聲音都擬人化了。我想要模糊音效、人聲、弦律之間的差異。音樂很自由,例如你可以用音階模擬毛毛蟲走路的感覺,而音效也可以擁有弦律性……我希望聲音之間沒有明確界線。」KiKi說。於是我們在畫面中看到爆破與波動,耳機裡傳來的可能是詭怪的電子音效,或是陳嫺靜發出的、小精靈般的歡呼聲。


森森以符號化的視覺語言,在圖像中表達聲音,並交由KiKi和陳嫺靜去詮釋。圖片提供:李華

劇場工作瘋狂又勞碌,森森覺得自己還是最想要畫畫。小時候練Bass的KiKi,高中時是熱音社成員,還是「毀容姊妹會」樂團的keyboard手,現在於電子音樂創作領域暫且安頓下來。需要休息充電的時候,森森會去看電影、聽演唱會,「實體活動充的電比較滿」;而KiKi的休閒活動仍然是聽音樂,「音樂有魔力啊!」

請兩人各自推薦一本喜歡的音樂漫畫。KiKi的答案是加拿大漫畫家布萊恩.李.奧馬利(Bryan Lee O'Malley)的《歪小子史考特》,而森森推薦的是石塚真一的爵士音樂漫畫《BLUE GIANT 藍色巨星》。

「我最近在聽一些法國歌,因為正在構思一個法國的旅遊愛情故事。」森森說。看來兩人就算休息也離不開工作,這種腦袋停不下來的症狀,或許也是劇場人的特質吧!


森森Sen@sen_1103
1997年出生,漫畫創作者,畢業於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偶爾畫畫插畫、做做平面、看看戲。漫畫作品有:《神祕列車》、《查無犯罪事實》上下、《夢遊》、《大夢初醒》、《失眠日記》、《黑貓》等,喜愛嘗試各種形式及風格的故事,挑戰漫畫可能性。

KiKi(@kichor.ms
電子音樂製作,有一些可愛的合成器。成長於花蓮,現居台北。創作以呢喃般的電子聲響,堆疊數位與類比的各種樣貌,嘗試在沒有「倒帶」的當代,找回童年探索階段的心靈樣態。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焦點人物》夢境廻旋曲:劇場人的漫畫實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華(自由接案編輯)
2025-08-27 17:00
漫評》像傷口一樣的妳:讀冬虫蚕短篇漫畫集《回顧》

無可否認,冬虫蚕的漫畫是專屬於少女的,從略帶壓抑、乾淨節制的畫風,到描繪女女情感底下的暗潮洶湧,穩穩抓住那股內核激烈又難以言說的百合氛圍,以及文學性濃厚的獨白。不得不說,在述說少女的羈絆這件事上,的確是精品。

少女的羈絆是什麼呢?是有多黏膩親暱,就有多尖銳糾結;是層層疊疊的棉被底下,藏著一顆複雜的豌豆少女心。這本冬虫蚕《回顧》短篇漫畫集裡,收錄的多半是這樣的單篇故事。

在〈美術社的我們〉裡,心高氣傲的兩人將彼此視為同類,將偷竊來的顏料當成對世界的反抗,然而當其中一人受到注目的同時,友誼的天秤隨即破裂,微妙地拉開了兩人的距離,過往越是親密,此刻就越知道如何往痛處踩。嫉妒就是因為朋友的幸福而痛苦,最後的結尾也荒謬到令人失笑。

另一則短篇〈鏡子與白雪〉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同樣都是描繪女性因嫉妒而產生的心結,但這裡所呈現的卻是本質上的不理解——仙女即使被仇恨了,也會持續善良的對待朋友吧,而這份善良光是存在,就會成為刺痛他人的一把匕首。這種女性之間的幽微感,被掌握得相當到位。

其中特別可愛的一篇則是〈兩人的配色〉,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時大受歡迎,有讀者以「清涼劑」來稱呼,相當傳神,或許也因為這篇頗具療癒效果吧。

無法坦率接受「可愛」的國文教師,遇上了真的非常可愛的女學生,從討論名字代表的顏色開始討論起古文,日復一日,雙方都發生了變化,國文教師彷彿是彌補過去般,在僵化的生活裡,重新認識了「可愛」這個詞彙,像這樣帶著年齡差,卻仍能互相給予救贖的設計,實在是很百合啊。

而放在整部漫畫首篇的〈返鄉〉則是最為現實的一篇,貼切的描寫了女性在社會中所遭遇的壓力,以及因為親戚間的閒言碎語而被逼得漸行漸遠的友情,相信會讓許多讀者感到共鳴。

想要離開故鄉的兩名少女,最終仍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開了,摯友無法違抗命運逃離,然而成功的人也沒有好過多少,即使長大了,仍然被擅自認定最大的幸福是「故鄉」,無論事業做得多成功,仍然被家族男性認定要返鄉,付出自己的一切。

對於被家族綑綁的女性來說,此時的異鄉東京反倒成為唯一的救贖——「在東京沒有人認識我,沒有人會對我們指指點點,也沒有人會對我們有興趣喔。」

啊,或許某種程度,這是世上所有女性都期盼的——別在意我,別對我說教,讓我照自己的意思活著吧。主角美幸以自己的方式,在內心默默和童年摯友道別。她們的友誼是再怎麼追悔也找不回來的東西,如同逃離故鄉後就再也無法回頭的心情,彷彿暈染的水彩畫般逐漸模糊的痛楚,連被稱為回憶恐怕都太困難。

少女的羈絆蘊含著各種顏色,然而,還是有些什麼從那裡被帶出來了,那是什麼呢?那是妳啊:「在這個不屬於任何地方的城市,我讓妳一個人靜靜。」那些像傷口一樣的東西,像傷口一樣的妳。

回顧:冬虫蚕短篇漫畫集

作者:冬虫蚕
譯者:蔡承歡
出版:皇冠出版
定價:2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冬虫蚕(冬虫カイコ)

日本插畫及漫畫家,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及獨特世界觀深受讀者喜愛。在X(前Twitter)及pixiv上發表作品時常造成廣大回響,近期投稿的短篇漫畫〈殘月〉、〈好想成為普通人〉更有破千萬的瀏覽數,網友喻其作品為「純文學般的漫畫」,是當今備受矚目的創作者。著有《回顧》、《她們在水底》、《你給的糖好難吃》(暫譯,即將出版)、《星期四三重奏》(暫譯)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許俐葳(作家、《聯合文學》雜誌副總編輯)
2025-08-27 11:5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