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35踏出古靈精怪步伐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白腳底黑貓

劉子新著,聯合文學,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喃喃自語的文風,古靈精怪的視角,略顯設計的情節與哲思,這批彷彿在試探什麼的短篇,慧黠地偏離各種審美,在邊界處排練自己的街舞。字裡行間也透露出某種00後世代的唯我論 :質疑既有的一切,卻也不急著去顛覆,因為我們有的是時間。【內容簡介➤

恐龍學Dinopedia

從化石發掘、系譜演化解密遠古生物
ディノペディア 恐竜好きのためのイラスト大百科
G. Masukawa著,Tukunosuke (ツク之助)繪,陳朕疆譯,東販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部教科書質感的小百科,有可愛的原書名。每一個清爽、整齊開頁都帶領你向侏儸紀世界多邁進一步,列隊的恐龍們看來都像鄰家玩伴一般明白又可親。一本書還可以修完學碩博三階學位,從恐龍本身的具體樣貌,到牠們的存在成為一門通天貫地的地球之學,默默地將學術的原理與架構安排進這趟史前生物之旅中。【內容簡介➤

海獸學者解剖鯨魚的日常生活

收到擱淺通報馬上出動!海洋哺乳類的死亡教給我們的事
田島木綿子著,張東君譯,人人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這本海獸學者的日常,瀰漫著難以想像的氣味,技術滿點,文短有趣,隨時都可以感受到鯨爆的驚喜與驚嚇。這些不幸葬身陸地的海獸,真實身分是我們在海中的哺乳類同胞。但願隻隻都能得到專家的超度,在堂皇的博物館裡繼續牠們的永生。【內容簡介➤

烏龜的修復時光

一片一片龜殼, 見證受傷的烏龜如何修補自己
Of Time And Turtles: Mending the World, Shell by Shattered Shell
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著,麥特.派特森(Matt Patterson)繪,江欣怡譯,晨星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對歇斯底里的人間而言,烏龜根本就是禪師般的存在。本書從人類對烏龜的傷害出發,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個緩慢而莊嚴的太古物種,以及救援志工的暖心日常。事情還是有轉圜空間的,只要我們隨時多感知一下周遭的生物(包括行人龜),尤其是貪快的時候。【內容簡介➤

死亡與奇術師

Death and the Conjuror
湯姆・米德(Tom Mead)著,林零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樂 
古典推理的氣氛滿載,手中的讀本彷彿沾著一層1930年代的塵埃。我們不僅走入推理的黃金時期,也身處當時的倫敦。故事借用當時才問世的小說、方興未艾的精神醫學,構築出帶著智識思維的推理世界。閱讀本書不只可過推理的癮,其中對犯罪與階級的反思,其實正是新世紀文本的馬腳。【內容簡介➤

幽靈世界

Ghost World
丹尼爾・克勞斯(Daniel Clowes)著,宋瑛堂譯,鯨嶼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1980年代問世的圖像小說先驅,在近半世紀後的當下閱讀,依舊「現代」。書中的少女們充滿對於身體、情慾、親密、社會、關係、流行的各種彆扭與毛球,而荷爾蒙等內分泌的劇烈變化、亦是作品推進的激素。在生理性的躁動外,作者也將細緻的情感皺摺推開,讓書中角色立體又真實,讀來平凡又深刻。【內容簡介➤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

手術室小綠人Apple著,大是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在各類醫療書寫中的、經常是以醫/病為主體,特別是從醫師視角描寫病人與病情,或由病人描繪罹病的生命經驗。本書以手術室中的情景為主體,透過穿著綠色制服的護理師視角,補充了醫療現場的分工與場域特殊性,也藉此道出手術室中的封閉與孤獨感,職業屬性與挑戰,是一部非常值得細讀的醫療職人誌。【內容簡介➤

男性廢退

失落、孤僻、漫無目的,生而為「男」我很抱歉?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我們能怎麼做。
Of Boys and Men: Why the Modern Male Is Struggling,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理查.V.李維(Richard V. Reeves)著,廖桓偉譯,方舟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此作將男性正視為父權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受害者,以自殺率、不適應性、成長曲線等結合生理心理與社會議題的數據與分析,直指家庭、教育、職場等各領域一直以來忽視男性經驗的特殊性,也製造了男性特殊的弱勢處境與樣態。除了指出現狀,作者也勇敢地提出調整方案,例如提倡讓男孩多受一年教育以適性調整身心發展上的差異,這個做法同時也重新校準了性別「平等」的認知。【內容簡介➤

歉木林

曾稔育著,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抱歉」作為主題的書寫,最終是否朝向「和解」?這部作品提出「以過程取代終局」的文學實踐,將種植文字的行動代替道歉的千百種可能姿態,同時在各篇文章中捕捉歉意的各種模樣。或許有其對象,但細讀散文集中的鋪陳,這個「歉意」其實正是生活中各種矛盾與不解之難題的集結,是一種內省的修煉。一字一字造木成林,是為了讓生活繼續。【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

小說(四冊)、文論(三冊)、詩歌(二冊)、散文(三冊)
孫大川編,聯經出版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套時代之作,不僅是台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也是一部以文學承載的族群史,其中的史觀充滿開闊感。套書編者匯集了各界、各族裔的創作者與研究者,收錄的作品亦橫跨各時期與各文類,更涵納多元族語、日文、華文等語系寫成的作品,在各個場景悉心建立被遺漏的、誤解的歷史與真實的生命經驗,成就一部屬於當代的文化資產與文學經典巨作。【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當「家」成為壓垮人的陷阱牆: 《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的生命對讀

➤阿媽可能都住得比我好

身為南部長大的孩子,我從小對「家」的印象和認知,就是阿媽年輕時收歹銅舊錫攢下來的一棟三樓挑高透天厝,足夠她兩個兒子成家生子同住十多年。逢年過節祭祖,小孩子們的任務就是負責爬樓梯,氣喘吁吁地幫忙把飯菜端上三樓公媽廳,一切備辦妥當,全家一起虔誠拜祖先。直到孫子們終於長大、分家安好。

我一直以為,那樣的(或更好的)生活基本空間需求,在我付出相等的努力後也可以理所當然的享有。但出社會成為都市叢林的北漂租客後,我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的薪資所能負擔的生活空間,也不過就跟老家的公媽廳差不多大。租屋網站上有些「物件」的狀況拿來當公媽廳,可能連祖先都要入夢訓斥子孫不肖。

買房就更不用說了,連停車位大小的坪數都可以在建商的修辭之下,蓋成一層一戶的「輕豪宅」。對北部絕望,回望南部老家轉角的新建案,在離家的十多年間,房價早已悄悄來到高不可攀的區間。

我忍不住想,年輕的阿媽到底如何買下那棟大路邊的三樓透天厝?她到底多努力、多勥跤(khiàng-kha),才達成年近40的我難以企及的人生成就?阿媽過世後,家人們精心挑選質樸的玉石骨灰罈,和(物理上)不吵不鬧的鄰居們共享精算風水的塔位寶地,相同的空間坪數,日夜專人誦經看顧……有時候都會懷疑,在天上的阿媽是不是其實住得比我好?

➤報導+漫畫:將議題化為故事的真實刺痛

致力透過深度報導挖掘議題的網路媒體《報導者》,近年與蓋亞文化、漫畫家們攜手,透過「報導漫畫」加「深度新聞」的方式,推出《報導者事件簿》系列出版品。004號作品以「鳥籠時代」為題,展開對於高房價、居住正義的深入探討。

這個企劃一方面保留了報導敘事和議題討論所需要的新聞客觀性,另一方面則透過漫畫,轉譯報導重點和敘事內容,將複雜的政策、抽象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碰撞、真實的人性反應,化為一幕幕引人實感的人間劇場,結合圖像與文字的藝術表現,極具張力。

在進入開篇漫畫以前,我好奇的是漫畫家Ning Lu對於這個企劃和議題的看法。她表示,讀畢報導、動筆構思時,她人正在美國,身為人母,回望地球另一端的台灣房價問題,她「別無悲觀以外的想法」。

漫畫刻劃一對年輕情侶的租屋日常。女方不堪鄰居嬰兒的哭聲,盤算搬家甚至存錢買房的可能性。但剛被裁員的男方無法回應這樣的期待,在家庭與經濟壓力的壓迫下,兩人開始爭執不斷,關係出現裂縫。


《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 Ning Lu 報導者/蓋亞文化

「因為渴望建立一個家而離開家,結果到頭來,連原本最熟悉的家都變得陌生……」透過極具風格的畫面和哀傷詩意的台詞,漫畫家刻劃的不只是高房價、居住正義、貧富不均的社會議題,更是人們關於「居住」的體感、生活需求、價值觀以及整個人生進程。

在建案坪數縮小、價格跳級飆升的過程中,被重新設計、暴力馴服後的慘痛現實──「小宅」,到底是反映人口結構轉變的趨勢?還是建商力求空間坪數價值最大化的結果?在算計之中,人生存的空間、生活的載體,曾幾何時成了一群有力/利者眼中無機的「物件」,可以任意哄抬的商品,甚或隨意進出套利的市場。

漫畫更精巧地透過定格、再現,放大你我生活中那些隨處可見的「喧嘩但無聲的矛盾語言」。錯落在建案廣告之間的選舉看板,候選人們關於「美好家園、幸福城市」、「您的夢,我在乎」的承諾,和「給家人住最好的」、「安心的避風港」這樣的建案文宣,形成巨大而蒼白的對比。


《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 Ning Lu 報導者/蓋亞文化

這些關於「家」的美好修辭,不知何時大量成為我們眼底的風景元素,人人口中股市熱錢流動的關鍵字。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實現「美好的家的夢想」?又有多少政治工作者真正兌現了自己的政見?房價攀升帶動租金翻漲,就算不買房,恐怕連用合理租金租到一間正常的房間都成為奢望。

租房的想望和焦慮,成為臉書詐騙的新標的,一張張美輪美奐的內裝照片,都是以安居樂業的圖景來獵殺租客的誘餌。漫畫中壓迫而紊亂的筆劃線條,粗猛又深刻地勾勒出租屋族、年輕人各種不安、焦躁、無奈與憤怒的心緒,令人共感刺痛。

連大人都自顧不暇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漫畫中的嬰兒夜半哭聲,顯然不會是城市的交響樂,而是互相折磨的地獄奏鳴曲。

➤人吃人的買房大賽,誰能逃出closing wall的陷阱?

以漫畫真實但收斂的圖像敘事作為引言,接下來數篇深度報導,則一一剖開台灣步入「鳥籠時代」的真相與影響。從建商、投資客、新青安政策到苦於居住問題的返鄉、育兒青年們,文字與攝影記者的冷靜筆鋒和快門瞬間,揭開被炒房產業鍊無情鞭打、無路可走的人生故事。

如果暫時抽離租客的身分,我完全折服於這一系列報導對高房價問題的解析,以及諸位利益關係人在市場中瘋狂逐利的果敢和坦白。但當這樣的逐利思維以一種非常獵奇的手段和論述,把整個社會的居住需求抽換為房市是否熱絡、置產後是否有成長空間的博奕遊戲之後,「打房」不但淪為選舉的口號、空談的正義,更成為政商之間不能說的祕密。接踵而至的是部份選民對於居住正義的期待落空,逐漸對政治漠然、不信任,導致社會更嚴重的對立分裂。

另一方面,對外一舉一動都牽動台灣地緣政治地位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對內卻成為投資客穩賺不賠的引路明燈。廠房周邊的房價一漲難回頭,諷刺地成為阻擋在地年輕人買房安居的高牆。若台灣未來的經濟體質越來越依賴科技產業,對高房價問題繼續束手無策,究竟要如何面對這樣貧富不均、民心茫惶的矛盾?


《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 Ning Lu 報導者/蓋亞文化

漫畫與報導互為表裡,冷冷地揭開這場買房大賽的實相:建商與投資客帶上賭桌的籌碼,一坪幾十萬、破百萬的行情業績,無疑是用年輕人生命質變、異化的困頓與茫然堆疊起來的。

不管是買房還是租房,人的處境都宛如在房市遊戲中踏入往中心夾殺的closing wall陷阱牆。勉力買房的人,半生持續承受房貸壓力,犧牲生活,人生多頭燒,一不小心就會被房貸和經濟壓垮。漂泊租房的人,則是得忍耐租屋黑市、惡劣房東、鬼屋奇觀與不穩定的居住品質。

如報導中受訪的Youtuber海海所言,沒買房之前希望政府打房,但買房之後又害怕打房讓資產縮水──這就是人性,也是政府單位始終卡關的陷阱牆的正體。這般為了生存而犧牲了生活,甚至都市未來的陷阱,我們能逃得出去嗎?或者只能選擇就地躺下?

躺下也是人性。但躺下之前,至少讓我們知道這座鳥籠到底是怎麼罩下來的?還有沒有路可以走?如果政府和市場不可能為了居住正義破冰握手,那讓人租得起合理的、小小的好宅,能不能成為年輕人對政府最後也最卑微的期待?在民主社會說出這樣的不滿、指出這樣的問題,也許是我們僅存的尊嚴,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
作者:報導者、方德琳、孔德廉、陳曉威
繪者(漫畫):Ning Lu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報導者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及調查報導。非營利營運模式使我們得以不受商業廣告、政治人物與財團左右,保持新聞獨立與自由。所有營運經費仰賴社會大眾贊助,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你,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報導者》官網|www.twreporter.org

漫畫家簡介:Ning Lu

1995生於桃園。2020開始投入漫畫創作。喜歡關注城市風景、人的情感變化。用漫畫紀錄青年的生活樣貌,作品大多在描繪生活中抑鬱而不可伸張的苦悶情緒。

2022年底以不定期更新的《不重要的廉價故事集》系列為主題,於衛星舉辦人生第一次個展。另有獨立出版書籍及短篇漫畫《今天要去跳海》、《異鄉的失敗者》、《某個孩子的悲劇》、《雜記:羨慕、嫉妒、心甘情願》、《美術館的日子》、《資優班第一名的同學的夢想》等等。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褒歌詩人與他的離島生活記憶——《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發表會側記

那是2021年夏天的澎湖東嶼坪,港邊的關公石早已等不到百條漁船歸返的盛況,草坡上只有悠悠閒晃的野放羊。要來島上,若非包船,就得搭交通船從馬公到望安再轉乘小船。對台灣本島人來說,這裡是天涯海角,然而,對《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的兩位作者呂坤翰與吳明翰來說,這是他倆擦撞出文化火花的相遇地。

這天,1977年生的吳明翰,以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員的身分來到東嶼坪。當他拿著相機拍攝一座傳統閩式建築,突然一對手牽手的老夫妻問他:「汝好,汝咧翕(hip)啥物?」一番交談後,得知這棟古厝是老太太的娘家,老先生的故鄉則是海那頭的西嶼坪。吳明翰瞬間了悟,過去半年來,自己每週2次在海管處臉書粉專發布中英雙語的圖文,總是按讚並留言鼓勵的忠實臉友,正是眼前的呂坤翰。

➤互為伯樂,攜手讓澎湖唱向世界

1944年生的呂坤翰,對這場初相逢也有沸騰的記憶——先前他從臉書讀到,竟然有一位外地人如此愛護澎湖,且對東、西嶼坪如數家珍,想不到本尊就在眼前!感動還沒停,這位研究員就拉著他們去參觀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在島上進行的修路工作。呂坤翰再度震撼不已,當晚就在月曆紙背面咻咻地寫成一首〈鋪路做義工〉褒歌(po-kua),隔天唱給吳明翰聽,還用平板秀出更多自己的作品。

吳明翰過去從未聽過台語小調,他當下被呂坤翰優美的韻文與吟唱驚豔,「呂老師就像一位很會說故事的『褒歌詩人』,什麼題材都能入歌,而且褒歌一句只有短短7個字,4句就能成歌,卻勝過千言萬語。」

兩位忘年之交,從此互為伯樂。一開始,吳明翰邀請呂坤翰替千里步道協會的手作步道紀錄片量身訂製褒歌,讓澎湖鄉音一舉傳唱到國際的步道影展。而後,吳明翰出版《他鄉、故鄉:澎湖南方四島紀行》一書,轉到阿里山林鐵與文資處任職的他,利用休假邀請呂坤翰跟他一起在台灣中南部鄉鎮「巡迴走唱」。台下書友中,不少人是定居台灣的澎湖人,往往被呂老師道地的澎湖腔勾動心弦。漸漸地,兩人浮現合寫一本書的念頭,這次,要完全以褒歌來說故事。

➤接通半世紀前的澎湖生活記憶

褒歌又稱七字仔(tshit-jī-á)、閒仔歌(ing-a-kua),在不同地區可能表現爲山歌、採茶歌等。它以7個字爲一句、4句爲一首,演唱者除了講究押韻,還可以根據當下情境、情感與靈感自由發揮,增減字句數,展現出台語豐富的表現力。

今(2025)年6月,《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出版,書中收錄呂坤翰56首褒歌創作,題材涵蓋人文風土、討海生活、季節更迭、趣味軼事及親情愛情等。時間集中在他成長期間的1950至1970年代,每首褒歌都封存著一個屬於澎湖的鄉愁小宇宙。


呂坤翰寫在月曆紙上的手稿(攝影:吳明翰)

在大稻埕郭怡美書店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上,呂坤翰提到,他童年時島上沒有電,除了廟會沒有其他娛樂,日常消遣就是聽母親與鄉里鄰人吟唱褒歌。這份台語韻文的美好記憶,彷彿一條連接母土的臍帶,讓他離鄉背井求學、教書多年,不致漂泊失根。

2002年他退休返鄉,卻驚覺全鄉只剩一位長輩會唱褒歌,讓他發願傳承與創新褒歌,於是埋首創作,至今已累積超過1200首作品。

發表會上,呂坤翰唱起跟母親學來的第一首褒歌:「肉豆開花雙頭翹,阿君招娘睏椅條,椅條睏甲吭跤翹,兩人跋落攬牢牢」。他解釋,歌詞是說一對恩愛夫妻,都怕對方摔倒受傷,所以把對方抱緊緊。「當年對內容似懂非懂,只覺得很好聽。」

他接著連唱三首收錄書中的〈阮兜〉、〈東吉村〉、〈小王子平台〉。清瘦的他中氣十足,語調抑揚頓挫,眼神靈動流轉,加上身體自在搖擺,就像溫柔的海波襲來,讓與會者沉醉不已。而讀者想聽原音,也可透過書內提供的頻道連結,直接聆賞。

吳明翰特別解釋〈小王子平台〉的典故。東嶼坪前山有座視野遼闊的平台,可以看日出、日落,還能眺望海上的奇岩與小島,天氣好時還有機會看到台灣本島的高山,「有天,帶隊來島上修路的步道師徐銘謙,很認真地跟我說,這片平台就像《小王子》書裡的B612星球!」這個浪漫名稱就此落地,並生出一首愉快的褒歌。


呂坤翰(中)在新書發表會上吟唱褒歌作品。(攝影:陳安嘉)

➤幕後熱血團隊,成就一本以眼睛聽的書

褒歌原本無記載,都靠口耳相傳,一旦落為文字,能夠「用眼睛聽」嗎?這本書的幕後製作團隊,用創意與熱情做到了。

身兼本書主編與作者的吳明翰指出,本書文字上的一大工程,是把口傳的褒歌,記為教育部規範的漢字用字,同時附上台文的羅馬拼音。吳明翰透露,他最初見到擔任台文翻譯、2000年生的陳亮均,「心想這位少年兄,真的是台文專家嗎?」想不到對方不僅功底深厚,還很龜毛,「他跟參與編輯的古庭維兩人,甚至主動追查內文提到的各種澎湖魚、貝類,究竟俗稱與學名為何?如此專業,我都要以為他們是水產養殖系。」吳明翰說。

陳亮均指出,澎湖腔在發音上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借用島嶼生物地理學的概念,澎湖群島因為環境獨立,能夠發展並留存獨特的腔調,每個離島或區域又存在差異。」

他舉例,書中提到澎湖婦女常在海邊撿螺仔,呂老師還生動形容4種螺肉的吃法與風味,卻不太確定它們的學名。「其中一種螺,呂老師原本寫作『醬錐仔』,讀音為tsiùnn-tsuī-á,我翻查各種文獻、中研院貝類資料庫、魚貝類收藏家的網站、圖鑑等,經交叉比對,發現這種螺類在農業部的資料庫被記為『就水仔』。」最終,陳亮均拿圖鑑請呂老師確認,才拍板中文名為「臍孔黑鐘螺」。

「澎湖腔就像珍貴的物種,持續吸引台文研究者前來做語言的田野調查,我透過參與這本書,也學習到很多。」陳亮均說。

➤當韻腳遇上潮聲,必有迴響

本書另一看點,是由業餘插畫家陳春星所繪,筆觸溫潤、充滿人情趣味的水彩插圖。現年65歲的陳春星,50歲才師從雷驤學畫,喜歡以速寫捕捉自然地景下的人們。陳春星說,原本他收到吳明翰的合作邀請,僅有繪製幾幅的需求,後來被通知要改為「繪本」形式,共要繪製56幅,「都跟人家去島上了,抽腿也來不及了⋯⋯」於是卯足全力,期間配合呂坤翰的回憶和實景調整,一再重畫、修正,終於不負所托。


本書插圖繪者陳春星在澎湖速寫,捕捉在地真實的樣貌。(攝影:吳明翰)

新書發表會上,呂坤翰用褒歌唱出對每位參與製作的夥伴的感謝,宛如三金頒獎典禮,滿滿心意都濃縮在慧黠的短句裡,像是「藝臻用心來設計,予冊典雅好掀閣好提,這本冊親像正方形的窗架,予阮愈看愈想家」、「庭維負責來潤稿,做事頂真是第一哥,伊講欲做就做予好,毋通怪阮猴囉唆」。在書序中,他則把這本書獻給了「不管時攏是頭一个聽我褒歌的牽手陳渼樺,佮晟養 (tshiânn-ióng)我的母親,澎湖。」

像潮水拍打岸邊,呂坤翰的韻腳有時詩意,有時激情,沒有遲疑,從不停歇。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
作者:呂坤翰、吳明翰
繪者: 陳春星
出版:小野心文化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呂坤翰

本書褒歌創作、吟唱。本名呂通要,1944年生於澎湖縣望安鄉西坪村。他在當地完成小學學業,繼續升學至馬公初中及台南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故鄉的嶼坪國小任教約10年,隨後轉至台中龍井及台南等地,直到2000年正式退休。在他的童年時光裡,島上仍然是缺乏電力的時代,最大的娛樂便是聆聽母親吟唱的褒歌。那些生動的旋律和歌詞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為對故鄉最美的印記。退休後,呂坤翰開始專心從事褒歌創作,著重於1950至1970年間的島嶼生活。自2002年創作《嶼坪人愛褒歌》以來,他已累積超過1000首作品,至今依然持續創作中。

吳明翰
   

本書文字、翻譯、攝影。1977年生,定居嘉義的台北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碩士。曾任中學英文教師、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員,目前於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擔任管理師。喜愛健行、閱讀與攝影,對生活與文化充滿興趣。工作餘暇在《微笑台灣》與《鄉間小路》專欄,介紹阿里山鐵道和澎湖南方四島的故事。著有《他鄉・故鄉:澎湖南方四島紀行》及《 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 》,執導拍攝《與石共舞:南方四島手作之道》等作品。《他鄉・故鄉:澎湖南方四島紀行》,榮獲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與石共舞:南方四島手作之道》入圍第二屆世界步道影展World Trails Film Festival短片決選。

繪者簡介:陳春星

1959年生,中國市政專科學校財稅金融科畢業,學的是會計,現從事記帳士工作。一個美術的門外漢,50歲才由國中同學領引跟雷驤老師學畫。喜歡參加步道手作、修復古水圳、淨灘等活動,並以速寫捕捉勞動的場景作為一種生活紀錄。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