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中國獨立電影人注視的短影音時代:《大景》張贊波、林木材對談
「我們以前看的電影都是空洞的,是虛假的美學。」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這樣形容自己在20幾歲前看過的中國影視作品。虛假的不只是電影的對白與訊息而已——張贊波舉例,就連當年所謂的「現實主義代表作」也只不過是把棚內的戲換到了實景拍攝,如此而已。
「我們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是集體主義的,把差異性都抹掉,都很規範、很聽話。」在新書《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的分享會上,他這樣形容他們一代電影人的成長過程。
所以,對張贊波這一代人而言,當他們成為可以用手持DV拍攝紀錄片的新世代,不再需要層層審批才能發表作品時,他們的心情是激動的。張贊波還記得大學畢業後當了電信局職員的自己有一次翻閱《南方周末》文化版,「我第一次看到賈樟柯的文章,說『業餘電影時代即將來臨』——哇操!熱血沸騰!」
那是2000年前後的事。20年後,中國和其他國家一同進入短影音與直播的年代,而新書《大景》所書寫的,就是張贊波所觀察到的內蒙古網紅主播們。
書裡的人物比如劉縣長,是直播平台「快手」上「直播問政」的代表,「要求屬下官員——27個部門負責人定期進駐進行政務直播」,還針對政府幹部舉辦網紅培訓班,自己的代表作則是拍攝多則短視頻,向開著改裝車闖入草原的北京男子叫陣,勒令他們到縣政府接受調查,從此一戰成名。而即使是一般的直播主,平時表演愛護草原上自己所養的狼,但在鏡頭關上後也全然不是這一回事,忍心坐視那一隻又一隻的狼陸續慘死。
張贊波說,在直播風潮初期,他對這個形式充滿期待。他猜想,相較於導演用DV拍攝紀錄片,直播還更能讓一般人記錄、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現在呢?說到這裡,講台上的張贊波借用了一個知名的比喻:「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
而這個比喻來自恩格斯——在恩格斯那裡,他批評的是那些以馬克思主義自我標榜的人。
➤曾經,他們寄望用DV突破舊壁壘
在中國電影圈的慣用說法裡,比如當年預告「業餘電影時代即將來臨」的賈樟柯,還有台灣觀眾較熟悉、以《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獲得2024年金馬最佳導演獎的婁燁,這些導演都屬於「第六代」。張贊波說,那一代開始常用的說法是,期許自己把攝影機當作「自來水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期許之所以可能成為現實,一大主因是中國引進了可以隨身攜帶、直接使用的DV。畢竟,在舊的時代,「就算無意中弄到攝影機、弄到帶,洗印廠還是要審批。當初是這樣的壁壘。」DV讓審查制度一時之間失去了下手的空間,讓新一代的導演們更有可能突圍,更敢於自己取材、自己尋找切入點。
本場分享會的與談人、熟悉中國獨立電影的台灣影評人林木材也有類似的觀察。他分析,手持DV在中國的意義和在其他國家都不同。當導演一個人就可以操作的攝影機問世後,「在歐洲、美國甚至台灣,大部分人還是用舊的方式思考DV的功能,但中國導演拿到DV卻好像完全不同的思考,語法跟傳統電影的語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各種「口述歷史」、「證據式的影像」陸陸續續出爐。
除了拍片「像是調查臥底」的張贊波,林木材舉的例子還包含導演王兵和趙亮。前者記錄瀋陽衰退的工業區裡人們如何生活,王兵的觀念就是「『我帶子可以拍兩小時,我為什麼要剪接?』他可以拍一個晚上,一個鏡頭就是一個小時。」趙亮的《上訪》則花費整整12年拍攝北京郊區的「上訪村」,也就是來自全國的陳情民眾無法得到回覆下的寄居地。
林木材形容,他在觀賞《上訪》時「震撼到不行——這已經把紀錄片的特性利用到極致」,「很難只當作一個作品看,這個導演跟被攝者有很特殊的關係,影像的力量已經超越作品。」他也笑說,剛看到這類電影時他「下巴掉下來」,覺得這種震撼太難形容、對來自台灣的他而言太過陌生,幾乎要「摧毀我想要成為一個影評人的自信」。
這當然不代表DV讓中國電影界徹底自由。張贊波回憶,當時他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筆試高分通過,但到面試現場卻遭到老教授們的「下馬威」。「面試的時候,他們一開口就取笑你的口音」,刻意模仿張贊波的湖南口音,再用北京標準腔「糾正」張贊波的發言,用「很嚴肅的面孔打擊你的信心」。
而到了片場之後,從導演到技術人員也大多是觀念陳腐的老一代。女性工作人員不斷被歧視,比如只要坐上蘋果箱,立刻被攝影師們破口大罵,怪罪女性坐上去會害他們一整天「連焦都對不準」。
「我們這代人的記憶很複雜」,張贊波必須這樣總結。一方面,「電影是一門新藝術,但都是由這麼陳腐的人來掌控」,張贊波20年後說到這點還是語帶憤慨。但在另一方面,DV時代也標誌著「話語權的壁壘被突破」的時代,是年輕導演能夠「回到一個普通的個體」的時代,是終於能把攝影機「當作自來水筆」的時代。
➤20年後,更要為「人性的價值」得以彰顯而感動
換言之,那個時代的他們終於看到了縫隙。這不只是張贊波當時身為年輕導演的觀察,也是他剛到北京時的切身感受。
「雖然政治是嚴加管控的,但個人化層面相對比較豐富。當時的北京有很權貴很奢華的一面,但也有很底層的一面,吃個煎餅果子也能生存。我從小地方過去還覺得輕鬆,我們小地方還更單一化。」他這樣回憶彼時北京對他的吸引力。
而20年後,現在的北京又已經很不一樣,從「外部型態城市面貌」就能看出來。那種他形容為「很市井氣」的地景,比如夜市、比如在住宅「開牆打洞」賣小吃或雜貨的小商店,一一都被視為不符合首都功能和治理規範而陸續消失。再比如,現在從低年級就開始宣傳要「抵制洋節」,所以即使在12月聖誕節期間,「在北京就完全沒有任何氣氛了。」
當然這不只是北京才有的變化,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他所觀察的直播主們現在都不會提到「疫情」兩個字,即使要回顧那個時期,也會使用諸如「口罩時代」一類的代稱。
至於在張贊波的拍攝地、在內蒙古的那片草原上,此刻則充滿著各種政治標語。新書《大景》的第一章就叫「一馬當先」,說的是2014年時國家領導人趁著馬年去到自治區視察,期許同志們「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一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從那時開始,呼應領導人的指示,「馬文化」成為當地宣傳的主旋律,生意人也一個接著一個開起了馬場。在央視的報導中,一位平素粗獷的馬場老闆受訪,「變得木訥、拘謹,講話語速緩慢」,自述他經營馬場是為了「把我們近幾年失去的東西,再通過我們馬場展示出來。」
「我有點懷疑,他是不是看著鏡頭後的提詞板接受採訪——畢竟這是CCTV(中國央視)記者喜歡和擅長幹的事情」,張贊波在書裡說。
這樣的時代變化當然也反映在電影,尤其是紀錄片的圈子。影評人林木材就回顧,「(中國)曾經有十年的光景,但後來,四大獨立影展慢慢沒有空間了。」而這個過程中,「那個壓制是漸進式的。」他回憶,一開始的時候只是便衣警察會坐下來跟他們一起看電影,他甚至還沒有認出哪些觀眾是警察。接著,警察會盯哨、驅趕,影人們必須「散兵行動」,臨時通知要去哪位同伴的家看電影。接著到了2014年,「開幕式整個斷電」,警察也闖進影展單位的辦公室,把十年來所有檔案、所有光碟通通帶走。
前一個時期還不是那樣的。林木材還記得剛剛出道的他去到北京宋莊——那裡「曾經是藝術家聚集的地方」——他身為台灣的年輕電影人,那邊誰都不認識,但大家都對他很友好。「我是毫無阻礙地進入那個社群,」他回憶,不時有導演主動關心他有沒有地方住、「要不要睡我家」,或者是找他去他們家裡喝茶。
在這樣的時代,在張贊波拿起DV的20年後,電影圈的一件事因而讓他「感動到不行」——當他看著直播,看到不只婁燁拍攝疫情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拿下2024年金馬最佳電影、最佳劇情片,張志勇也憑著《漂亮朋友》獲得最佳男主角時,「真的非常激動,絕對比我自己得金馬獎還要激動得多。」
張贊波解釋,像是張志勇出身黑龍江省的鶴崗市,「我書裡也有寫到,那是中國的鐵鏽帶,房價都是全中國最低的,可想而知是什麼樣的地方。」張志勇和《漂亮朋友》的導演耿軍「過去找工作都很艱辛」,耿軍「在北京做過餃子館服務員,什麼底層的工作都做過。」,「在被關停的那一年北京獨立影展上,耿軍還遭到警察毆打。」而張志勇還是小朋友的時候,也就因為礦坑裡殘留的雷管導致眼睛被炸傷。
「他們這些人過去在我們那邊就是被輾壓的『低端人口』。」張贊波說。但是,他們合作的這部同志題材電影《漂亮朋友》,卻「能在你們這邊得到這麼高的承認」——說到這裡,張贊波的眼眶迅速泛紅,「是在這裡,人性的尊嚴和藝術的價值得到了彰顯。」●
|
作者簡介:張贊波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自由作家,湖南邵陽人。200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班,2009年完成首部紀錄長片《天降》。2015年,第四部紀錄長片《大路朝天》入圍第28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第10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首獎。紀實文學著作《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獲2015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及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曾擔任金馬獎、桃園電影節、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評審。 |
2025台北國際書展》義大利主題國,開啟想像無邊的異世界
2025台北國際書展將於2月4日至9日熱鬧展開,今年書展以「閱讀異世界」為主題,邀請近年在全球書展舞台上大放異彩的義大利擔任主題國。主題國標語:「In the High Imagination/想像無邊」,靈感來源是義大利文學巨擘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引用《神曲》的詩句:「然後如雨般降臨在那高遠的幻想中」。
「想像無邊」完美詮釋了義大利主題國參展的精髓:創作與他們的主人翁。包含插畫家、作家、職人、學者、媒體人的義大利創作者們,即將帶著渴望相互理解的心意,跨過地理距離,娓娓道來他們的創作歷程,開啟一場知識與思想的新對話。邀請讀者透過閱讀.體驗義大利如何以文本改變世界的力量,同時感受義大利充滿故事、多元觀點的文化魅力。
➤兩大主題展覽,展現以繪本改變世界的力量
2025年書展主題國由義大利出版協會、波隆那書展、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德羅塞爾麥爾學會共同策展,邀請11位重要作家及多位出版專業人士來台,並規劃兩個主題展覽。主題國館內將舉辦多元文化節目,讓台灣讀者一窺他們的創作世界與想像力。
「從插圖到漫畫,繪壇新秀的筆下春秋」展覽介紹帶來新氣象的30位新秀義大利畫家。在越來越重視圖像與漫畫語彙的出版界,這些畫家找到了發揮創意的空間。部分創作者選擇大幅牆面畫作,另一些則在新技術與獨立創作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並已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興力量,未來的發展令人期待。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認為,閱讀不僅能促進兒童成長,更能培養他們寬廣、敢提問、能批判,接納包容的豐富觀點來認識世界。由IBBY義大利分會策展的「IBBY義大利童書繪本精選:故事改變世界」,將於書展期間,展出精心挑選的60本2023-24年間出版的義大利原創童書與繪本。
➤11位來訪作家,涵括文學、圖像、影劇創作各領域
本屆義大利主題國將有11位重量級作家親自來台,出版類型綜跨各項領域。包括:多元涉獵連環漫畫、插畫、童書、劇場到電視劇本的知名繪本作家大衛・卡利、義大利當代文學教授馬力歐・巴稜奇、雙棲於文學與建築領域的推理小說家賈尼・比翁蒂羅、以《摩納哥天使》成為義大利歷史懸疑小說界的領軍人物法比安諾・馬西密、2022-24年度榮獲義大利兒童文學桂冠的蘇珊娜・馬蒂安基利。
還有以《火》(Fuochi)一書家喻戶曉,並曾為威尼斯影展繪製主視覺的知名漫畫家和圖像藝術家羅倫佐・馬托蒂、與日本深具淵源的作家勞烏拉・伊麥・梅希納、以《聰明飲食法》風靡韓國等20幾個國家的專業記者及作家伊莉安娜・李歐塔、Guanda出版社總編輯費德莉卡・曼佐、創辦「數位使徒服務」的天主教都靈總教區神父盧卡・佩倫等。此外由法國在台協會與阿布拉教育文化共同邀請的國際知名繪本創作者碧翠絲.阿雷馬娜,亦將來台與讀者近距離接觸。
⠶⠶義大利主題國.作家與展場活動⠶⠶
⭓大衛.卡利(Davide Calì)
自1994年起,卡利開始他的插畫家與作家生涯。多年來,他勇於承接各種新挑戰、樹立了多重里程碑,成就豐碩。作品《作家和他的狗》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包括台灣,且其英文版獲選為《紐約時報》2022年度十大最佳繪本。
卡利在台灣出版的作品超過20部,其中包括《大暴龍來了!》、《這裡不歡迎大象》、及《大鯨魚瑪莉蓮》等。他的近期新作包括了《有時,仍然》(A volte, ancora)以及《騎虎》(Cavalca la tigre,均由Kite Edizioni出版,2024年)。
時間:2/7(五)13:00~14:00/主題廣場
時間:2/9(日)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延伸閱讀:書評》狗、作家與出門散步:讀狗派圖像書《作家和他的狗》、《有狗的日子》
➤延伸閱讀: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影之島
©Josephine Rohan-Chabot
⭓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
1973 年生於波隆那,現今國際兒童文學界最受喜愛與知名的作者之一。1 997年移居法國巴黎,展開她作為插畫家和作家的職業生涯。
她以作品中對兒童視角與情感的細膩描繪而著稱, 成功捕捉孩童的想像力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她的插畫詮釋了阿波里奈 爾、賈尼・羅大里以及羅德・達爾等文學巨匠的經典作品,《 紐約時報》及紐約公共圖書館兩度將她的作品列入最佳繪本書單。
她的多部作品已在台翻譯上市,包含《孩子是什麼?》、《 巴黎的獅子》、《無所事事的美好一天》、《基輔的月亮》、《 永別了,白雪公主》、《我和我的小傷疤》等。阿雷馬娜今年由法國在臺協會與阿布拉教育文化共同隆重邀請來台,並合辦多場 讀者交流活動,同時也帶來了她最新創作的作品《泥巴殿下: 泥巴國的公主》,將於書展期間為讀者帶來獨樹一格的五感饗宴。
時間:2/5(三)14:15~15:15/兒童沙龍/與談:嚴淑女
時間:2/6(四)13:00~14:00/主題廣場/與談:莊世瑩
時間:2/7(五)10:00~12:00/世貿一館二樓第三會議室/與談:游珮芸
時間:2/8(六)16:45~17:45/主題廣場/與談:莊世瑩
➤延伸閱讀:童書評》一道祈願和平的光亮:藍劍虹讀《基輔的月光》
⭓馬力歐・巴稜奇(Mario Barenghi)
巴稜奇現職為米蘭比科卡大學(University of Milan Bicocca)義大利當代文學教授,研究專長包括小說、回憶錄及文學理論。他的研究特別聚焦於卡爾維諾及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兩位。
他曾在線上文化雜誌《雙零》(Doppiozero)上,以〈想像力的指示〉為題發表專文討論文學教育並提問:「文學是有辦法傳授的嗎?」而他的生平,證實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大獲成功。
時間:2/4(二)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5(三)17:00/義大利主題國館
⭓賈尼・比翁蒂羅(Gianni Biondillo)
生於米蘭,雙棲於文學與建築領域。他在2004年發表首部推理小說《自殺的理由》(Per cosa si uccide),創作了米迦勒・菲拉羅(Michele Ferraro)探長,並以家鄉郊區為背景,開啟了廣受好評的系列作。他的創作面向多元且橫跨多類別,包含兒童讀物、劇場獨白及短篇小說等,他也結合他的建築師專業,在2023年出版《我們所不是的》(Quello che noi non siamo),獲得2024年義大利歷史最悠久的文學殊榮──巴古塔獎的肯定。
時間:2/6(四)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9(日)10:00/義大利主題國館
⭓勞烏拉・伊麥・梅希納(Laura Imai Messina)
1981年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精神上與日本卻更為接近。23歲時,她前往東京精進日語並定居,後在國際基督教大學及東京外國語大學深造,研究日本與歐洲文學中的物質性。她撰寫許多關於義大利文化的文章,並協助NHK等媒體。她的創作跨足小說、散文與兒童故事,作品包括《彩繪日本》(Il Giappone a colori)、《所有遺失的地址》(Tutti gli indirizzi perduti),以及暢銷30多個國家的《風之電話亭》,此書於2021年在台翻譯出版。
時間:2/6(四)17: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7(五)17:00/義大利主題國館
⭓伊莉安娜・李歐塔(Eliana Liotta)
身兼專業記者及作家,作品融合了科學嚴謹以與通俗風格。她與米蘭歐洲腫瘤研究所(IEO)合作撰寫的《聰明飲食法》(La Dieta Smartfood)已在韓國等20多個國家出版,並以《大自然的反撲》(La rivolta della natura)榮獲蒙塔萊(Montale)非小說類大獎。
她是《福祉》(Benessere)月刊主任、《晚報》(Corriere della Sera)撰稿人,並是醫療大學的科學出版教授。她也創立生活科學系列叢書,與多位知名科學家和醫師合作出書。
時間:2/7(五)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9(日)14:00/義大利主題國館
⭓費德莉卡・曼佐(Federica Manzon)
曼佐的文學職涯始於擔任義大利文與外國小說編輯,2008年,她出版了敘事報導《如何說再見》(Come si dice addio),並接連發表小說《名譽及不幸》(Di fama e di sventura)、《他者的懷舊》(La nostalgia degli altri)與《邊境森林》(Il bosco del confine)。她的最新小說《靈魂》(Alma)於2024年出版,並榮獲坎皮耶羅獎(Campiello Prize)。自2023年起,她擔任義大利Guanda出版社總編輯,持續在出版界累積深厚經歷。
時間:2/4(二)16: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5(三)16:00/義大利主題國館
© Yuma Martellanz
⭓法比安諾・馬西密(Fabiano Massimi)
1977年生於義大利摩德納,筆下孕育了2019年倫敦書展上最暢銷的義大利小說《摩納哥天使》(L'angelo di Monaco),從而成為歷史懸疑小說界的領軍人物。
他的作品主要聚焦1930年代,包含1933年德國國會縱火案相關的《柏林的惡魔》(I demoni di Berlino),《如果寬恕存在》(Se esiste un perdono)則以1938年的布拉格為背景,獻給「英國辛德勒」尼古拉斯・溫頓;而《威尼斯的狂暴》(Le furie di Venezia)則描繪墨索里尼與自稱為其第一任妻子的女性之間的糾葛。
時間:2/7(五)18: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8(六)12:00/義大利主題國館
⭓蘇珊娜・馬蒂安基利(Susanna Mattiangeli)
身兼作家、翻譯家及兒少漫畫編劇,她亦策劃說故事工作坊。其創作深受賈尼.羅大里與卡爾維諾的影響,並因能「恰如其分地傳達幼兒複雜的思想與情感」,獲得義大利「最佳作家」殊榮。馬蒂安基利更於2022-2024年度榮獲義大利兒童文學桂冠。
她的繪本作品眾多,其中《海灘上的一天》和《市場裡的一天》於2024年在台灣出版。
時間:2/8(六)17: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9(日)12:00/義大利主題國館
⭓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
© Alberto Mancini
八面玲瓏、變化多端的創作精神是馬托蒂的鮮明印記。1954年生於布雷西亞,他於1991年以《火》(Fuochi)一書家喻戶曉,展露洗鍊並持續求新求變的風格。身為全球知名雜誌封面畫作執筆常客,他屢次登上《紐約客》和《世界報》,並詮釋過《木偶奇遇記》及路・瑞德改編愛倫坡《烏鴉》的作品。他也是2000年坎城影展及2023年威尼斯影展的主視覺設計師,並執導動畫電影《熊熊大作戰》(The famous invasion of the bears in Sicily),該片於2019年坎城影展上映。
他參與創作的漫畫合輯《神曲:但丁逝世七百週年・精華圖像紀念版》已在台灣翻譯出版。
時間:2/7(五)16: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8(六)11:45~12:45/主題廣場
時間:2/8(六)18:00/義大利主題國館
⭓盧卡・佩倫(Luca Peyron)
原先鑽研法學,現為天主教都靈總教區的神父。佩倫神父創辦了「數位使徒服務」,這是首個「從信仰角度出發,針對數位文化進行反思、規劃並採取行動」的服務。
佩倫神父在義大利多所大學教授神學,並與報章雜誌合作,針對科技轉型相關議題提供反思。他的著作包括《數位化身》(Incarnazione digitale)、《數位條件下的人權》(I diritti umani nella condizione digitale)以及《寧靜的天空》(Cieli sereni)等。
時間:2/5(三)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時間:2/6(四)16:00/義大利主題國館
⭓高瑞俠(Grazia Gotti)
主修教育學,1983年於學校畢業之後,她與一群幼稚園、小學教師及教育學者共同創辦了文化機構Cooperativa Culturale Giannino Stoppani。此機構主要在波隆那市區海神廣場經營一家獨立兒童書店、舉辦童書插畫家的展覽,並為老師及教育家提供訓練課程。
高瑞俠與許多出版社合作,協助選書及開發新書系,並經營一家出版社。2009年起,她在一所專門訓練童書老師、教育家、圖書館員及書商的學習中心Accademia Drosselmeier擔任董事會成員。
此外,高瑞俠也長期擔任波隆那兒童書展的顧問,服務波隆那插畫展及拉加茲童書獎的評審團,以及策畫書展的論壇活動及參與多項例如「無字書」、「螢光書」特展等。
時間:2/4(二)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義大利主題國館活動節目時間皆為約45分鐘,依現場實際活動為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