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何方神聖?生活感的民俗推理:評張國立《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

前往臺南過個小週末,挑了張國立《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同行,讀到正精彩時,正好路過三太子大本營─新營太子宮,下車參拜完後,我又提議去看看新營車站,車站裡設有全臺唯一、保佑人車出入安全的五營兵將。 

張國立安排兩位太子在新營車站過招,一方挪吒三太子代表五營的中壇元帥,一方殷郊太子則為眾太歲之首,兩邊都有三頭六臂之化相,展開「我才是太子」的面子之爭。 

➤民俗包裹的歷史推理

小說以民俗為表,兩位太子的神神交鋒越演越烈;推理為裡,雖然張國立在《乩童警探》已經玩過,但進一步結合臺南在地歷史把格局拉大,只是相對也將閱讀難度提高。 

如果民俗創作有分初階和進階,那麼這本作品屬於進階之作,畢竟有多少人會知道殷郊太子、瞿公真人或騎馬太子,更遑論書裡面尚有封神演義和山海經的故事援引,有時看得我也得推一下太陽穴,暫時放下閱讀器,查完資料再繼續。 

前面提到小說結合臺南在地歷史,指的是明鄭時期鄭經手下的參軍陳永華,又是久聞其名但只在教科書聽過的人物。 陳永華在臺灣推動屯田制、甘蔗製糖、建立第一座孔廟,對府城的貢獻不亞於清朝的臺灣知府蔣元樞,所以同樣有人為其設塑像享人間煙火。 

而說來有緣,以陳永華為名的開基永華宮是我踩上臺南這塊土地首先會去打聲招呼的地方,而他的塑像就在廟後方的紀念館三樓,無獨有偶,張國立也在作者後記提到這點,他同樣在這裡認識陳永華,結起創作的緣分。 為此我就更加確定張國立同樣是廟控,出門旅行必也先參考哪裡有廟,太太抱怨他今天又要去看哪些廟,我覺得這話聽起來也很耳熟,於是點頭如搗蒜。 

➤太子為旅伴

其實要認真把這本書當成是旅遊書也未嘗不可,主角三人也是為了破案從北跑到南,上山了只差沒有下海,鐵道迷可能也受用,不過隨行的是有點中二病的殷郊太子,這一切會跟鐵道有關都是因為他被封印在車站附近。 

民俗文學同時有好寫與不好寫的兩面,好處是生活在臺灣這塊眾神之島,神明很多,即使是信仰純度不高的人,只要稍微做點研究,仍可找到著墨點。 

舉例而言,三太子勇猛有為,因為維持小孩的形象,常成為父母拜託管教小孩的首選。順著這點,可以寫出許多人神之間有趣的互動,要是本身還有點親身經歷,那便再好不過。 不好寫的地方是神明很多時候有不同起源和形象,否則何來池府王爺鬧多胞胎,同一個神諱卻不同人,就算是同一個神,維持坐姿、站姿、手拿什麼武器都有不同涵意,複雜對吧? 

張國立厲害在寫了幾十年的小說,處理龐大的田調資料後,用了易懂的文字交代,加上神話蘊含的文學性,民俗的範圍很好理解。 但是要把陳永華這麼有距離感的歷史人物,帶入現代人的眼裡,不容易啊,所以由一起又一起的兒童失蹤案開啟,加上熟悉的魔神仔、玉山黃色小飛俠的繪聲繪影,先把你拐進來再說。

好看的小說還要讓人產生共鳴,所以張國立試圖用孩童的成長與磨難,不論為人還是為神都好,刻畫出更多的人性。可惜主角三人惟有道士韓希元正常發揮,其餘兩位只起到娛樂作用。

➤如活水般的民俗文學

我在閱讀時,其實腦中不停在想宗教民俗對現代人的意義是什麼?讀完以後可以在臺灣神鬼傳奇的三部曲得到什麼共鳴? 

畢竟,尼爾・蓋曼在《美國眾神》下了一個預言,不被需要的神明終將被消滅,新時代的神驅逐舊時代的神,那麼現在最流行的神可能是手機和AI,媽祖緊追其後,土地公因為據點眾多粉絲也多。 

我想起前些日子有機會訪問西港當地負責訓練金獅陣的耆老,他感嘆對現代人而言千歲爺的重要性不及手機,手機可以馬上提供答案,可是要找千歲爺必須去廟裡。鼓勵年輕人加入藝陣表演,需要讓民俗先走入他們的生活視野,先被看見才有傳承的機會。 

如此一來,我心中的疑問豁然而解,民俗需要生活感,而生活需要一點活水注入才會好玩,民俗文學可以好玩,也可以是傳遞活水的容器,因此創作不要遠離我們的生活才好,做到這點就足以被稱為是一部好的作品。

我得說好樣的,太子、五營這些常見的民俗元素,張國立可以拿來把玩出新意,下回又會是何方神聖?恩,真的是何方神聖,只好未完待續!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臺灣神鬼傳奇: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
作者:張國立
出版:鏡文學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國立

知名作家/美食、旅遊達人/擅長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等。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曾任《時報周刊》總編輯,得過國內各大文學獎項與金鼎獎,文筆既可詼諧亦可正經,作品涵蓋文學、軍事、歷史、劇本、遊記等各類題材。出版作品:《炒飯狙擊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海龍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戰爭之外》、《鄭成功密碼》、《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棄業偵探:不會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億萬富翁》、《棄業偵探01:沒有嘴巴的貓,拒絕脫罪的嫌疑犯》、《偷眼淚的天使》、《大碗另加》、《我受夠了》……等,小說《炒飯狙擊手》已售出北美、尼德蘭(荷蘭)等國外版權。近期作品《乩童警探三部曲》、《私人間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9-28 09:00
OB短評》#496體察自由與藝術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可愛的仇人

謝宜安著,大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愛情小說的背後其實並不愛情,更師出有名。明言的重建,道出如實的虛構,誠懇抱著關懷進入時代。以逼真(又反史實)的生命力,催促讀者去理解、領會日治時期各種女性的處境與困難。小說家於虛虛實實的敍事中穿梭來去,實踐了「性別做為一種取向」的方法,使用一柄名為「女性意識」的寶刀剖開一個時代,提醒我們過去社會中的格差與艱難,如何與今日關聯。那些被逆轉的史實或許也隱含了如今對未來的期待。【內容簡介➤

熱浪會先殺死你

The Heat Will Kill You First: Life and Death on a Scorched Planet
傑夫.古戴爾(Jeff Goodell)著,徐仕美、畢馨云譯,麥田出版,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當「全球暖化」捲入政治攻防,成為爭執不休的詞彙,本書另起爐灶,從切身出發,用生活之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熱浪,提醒人們,那些讓我們揮汗如雨的炎熱天氣,涉及的不只是個人的舒適,而是對大自然和人類文明更深層的傷害,盤根錯結,無所遁逃。在這用熱浪打造的末日裡,我們早就不是溫水煮的青蛙,而是烤架裡不知死活的焦碳。【內容簡介➤

抵抗的原力

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
高千惠著,典藏藝術家庭,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作者高千惠絕對是臺灣藝評的頂級寫作者,紮實的理論基礎總能開啟人們感知的觸角和想像的空間,又沒有不明所以的賣弄空話。本書深入性別權力的結構之中,由古至今,挖掘出那些替「弱者」或「邊緣者」發聲的抵抗,有述有論,不僅呈現以抗爭為出發的藝術史論,更重要的是,提醒著人們面對社會或顯或隱的不公不義時,挺身抗爭的權利與義務。【內容簡介➤

花與翼

在蛾、蝶與花葉之間的等待
黃湘玲著,大塊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細緻有情的觀察,溫柔執著的專注,近乎恐怖谷效應的絕美插畫。這本曖曖內含光的圖文書越看越驚人,儼然一種蛾蝶的修行。【內容簡介➤

不明白

為什麼中國走到了這裡
不明白播客著,飛地工作室,6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來自中國內部的反省與反抗聲音,批判犀利,有勇有謀,第一手的現況直擊,別有一股獨立於任何政權之外的清醒,令人深思。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並非中國獨有。自由、平等、民主這些得來不易的價值,稍一不慎,萬劫不復。【內容簡介➤

無字奇境

安靜之書與兒童文學
Meraviglie mute: Silent book e letteratura per l’infanzia
瑪伽拉・特魯斯(Marcella Terrusi)著,倪安宇譯,大塊文化,8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樂   獨   
用這麼多字來描述童書的無字奇境,非但不嫌累贅,甚至有買一送多的驚喜感。作者的舉例選書,堪稱精中之精,引導讀者思索圖像敘事的眉眉角角,有尋寶的樂趣。這是進一步瞭解童書奧妙的葵花寶典。【內容簡介➤

時間的起源

史蒂芬.霍金的最終理論
On the Origin of Time: Stephen Hawking’s Final Theory
湯瑪仕.赫托(Thomas Hertog)著,余韋達譯,大塊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這本溫暖幽默的霍金側記,不只錄下他日常中那些近乎吉光片羽的時刻,同時也見證了物理大神們之間的先鋒對決。霍金與作者對《時間簡史》的微妙修正,彷彿大霹靂又迸出了新希望。【內容簡介➤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

比利時恐怖殖民與剛果血色地獄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亞當.霍克希爾德(Adam Hochschild)著,黃煜文譯,春山出版,69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益 
遲來的史學經典,但讀來依舊令人膽戰心驚,書中那不可思議的種種殺戮,以及背後折射的野心和欲望,不僅道盡殖民統治卑劣的一面,更呈現出人性最不堪的昏庸與黑暗。當帝國在21世紀轉換面容,重新侵犯民主與人性,這本歷史書談的不只是過去,而是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落入的地獄。【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追尋自由,跨越世代的愛與希望:評柳原漢雅《前往天堂樂園》(上)

➤點燃故事魂的大師

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是一位日裔美國人與韓裔混血的作家,以其嫻熟的敘事技巧、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引人深思的主題而聞名。她的故事獨具特色,結構設計巧妙,虛實相融,彷彿鋪設了一條時空通道,讓主角現身引路。柳原運用多視角和多時空線軸,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戲劇性的轉折,迅速點燃故事的靈魂,帶領讀者探索其中的奧祕,令人欲罷不能。

所以,請記住:這不是一本可以在睡前隨意讀10頁的小說。柳原對讀者有著強烈的要求;那些全心投入,讓這部史詩吞噬自己的人,會發現這是最值得的旅程。

柳原出生於洛杉磯,家族三代都居住在夏威夷。她在麻州的史密斯女子學院完成學業,畢業後定居於紐約市曼哈頓。曾在出版業和旅遊雜誌擔任撰稿與編輯。2013年,她在將近40歲之齡出版了首部小說《林中祕族》(The People in the Trees)。這本書雖然受到媒體矚目,入選多個年度好書榜單,但因主題陰暗晦澀,銷量平平。柳原坦承,這本書既難寫也難讀。

然而,她的第二部小說《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 在2015年推出後迅速崛起,成為年度文學界的黑馬。這部700多頁的小說在初期並未引起太大關注,但最終憑藉其深刻的情感描寫和複雜的角色關係,突破了種種先天不利,成為暢銷書,不僅入圍當年布克獎決選,至今英文版銷量已突破150萬冊。

2022年,柳原推出新作《前往天堂樂園》(To Paradise),以700多頁的篇幅和創新的敘事手法,描繪了「後疫情時代」的反烏托邦預言,展示了美國的美麗與哀愁,也成為當代文學的瑰寶。

➤多重時空交錯:橫跨三個世紀的異想世界

《前往天堂樂園》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其非常規的結構。三段風格迥異的故事呈現了三個不同的敘述,好似三部獨立的中篇小說,但又彼此連結。最後一卷近450頁,可以獨立出版成一本小說,然而,這些離散故事在200年間透過迴響互相對話,三卷微妙的融合更加迷人。

柳原透過紐約市地標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連接三個不同的美國時空,時間橫跨三個世紀。每段故事中的人物雖乍看毫無關聯,但以相同姓名反覆出現,彷彿轉世輪迴。小說結構的複雜性讓柳原探索歷史和人類行為的循環本質,透過並列這些時間線,促使讀者反思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相互連結。

第一卷〈華盛頓廣場〉重新演繹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同名小說,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1893年為背景。詹姆斯的故事以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圍繞著愛情與金錢展開了兩種價值觀念的爭鬥,講述19世紀中葉的紐約中上層社會一位富有的年輕女子,因父親懷疑她英俊追求者的真誠,堅決反對他們結婚,女主角飽嘗父親的冷酷無情,最後又遭到未婚夫的無恥背叛。

在柳原漢雅版本的〈華盛頓廣場〉中,受庇護的銀行帝國繼承人是名叫大衛.賓恩(David Bingham)的年輕男子,有著「神經衰弱」的病史。儘管事業有成的兄弟姐妹們已經搬出去,大衛仍與慈愛的祖父同住,這種家庭情況既安慰又略帶羞辱,像是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玻璃罩中的瓷偶。「他有時覺得自己的人生只是在等著用盡,所以每天結束時,他會帶著一聲嘆息躺下,知道自己又消磨了一小部分生命,朝著自然的終點多邁進一公分。」


作為美國精神地標之一,華盛頓廣場充滿抗議與示威的歷史。(圖源:wikipedia)

當祖父溫和地敦促他考慮家族安排的婚姻對象查爾斯.葛瑞菲斯(Charles Griffith),一位門當戶對的完美紳士,大衛卻愛上貧窮的音樂老師愛德華.畢夏普(Edward Bishop),原本一成不變的封閉生活被撼動,想要遠走高飛,接受愛德華的提議到加州——配合19世紀的西進政策,加州被視為夢想之地——開始新生活。

然而,勇敢追求天堂樂園夢的舉動卻可能讓他陷入人財兩失的悲劇。即使在理想的同婚合法環境裡,19世紀的紐約上層社會依然如詹姆斯或華頓筆下那般拘謹僵化。柳原構築的〈華盛頓廣場〉中安逸舒適的環境,仍充斥著父權制度、種族與階級意識,而且國土分裂,內戰陰影揮之不去,有色人種的權益未受重視。同性婚姻政策在東、西兩地更是南轅北轍,加州禁止同性戀,為情節添加了更多張力。

在這重新構想的自由州前景中,柳原緊貼著大衛.賓恩那溫柔而驚恐的努力,想像一種超越祖父謹慎安排的自由。「過著充滿愛情的彩色生活」,大衛思索著:「這難道不是每個人的夢想嗎?」在這個節奏完美、令人痛徹心扉的愛情故事中,這個夢想可以拯救他——或者毀了他。

第二卷〈天堂之森〉(Lipo-Wao-Nahele)捨棄了第一卷的情節,以獨特的敘事語調轉而講述20世紀末的一個故事。華盛頓廣場的豪宅依然存在,兩位主角的名字都是大衛・賓恩,同名的父子是虛構的夏威夷末代王族。

兩個大衛的自述分部進行,第一部分描寫1993年兒子大衛是窮困的律師助理,和富有的年長老闆查爾斯(Charles Griffith)展開一段愉快但依賴的地下同性戀關係,「他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感覺上像個小孩。查爾斯會幫他挑衣服,選擇兩人渡假的地點,決定要吃什麼:這一切都是以前他不得不幫父親做的,也都是他希望父親會幫他做的。他知道兩人共同生活顯然很不平等……自己被當成幼兒對待,但是——他喜歡這樣,發現這麼一來很輕鬆。跟這麼果斷的人在一起是一種解脫,不必思考真是一種解脫。」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這兩種情緒拉鋸的張力貫穿全書。當時愛滋病席捲紐約曼哈頓,人人自危,而社會對同性關係的偏見與歧視更是加劇。大衛被他童年時期在夏威夷的奇特經歷所困擾。他的夏威夷裔身分,也牽扯出一段和夏威夷王室有關的祕辛。

因此第二部分對應卷名〈天堂之森〉——來自夏威夷語,大部分內容是大衛疏遠的父親以信件形式呈現,講述1898年美國併吞夏威夷王國的殖民血淚。瀕死的父親大衛居住在療養院內,回顧成長歷程與反思島國的殖民滄桑,以及他作為王族為爭取主權的微弱努力。大衛帶著兒子跟朋友愛德華.畢夏普一起住在天堂之森,一度相信王國的恢復即將到來。


夏威夷王國最後一位在位君主Liliʻuokalani女王(圖源:wikipedia)

這樣的信件作為冗長且文學性的臨終懺悔,感覺有些許不自然,但是柳原細訴大衛父親所經歷的傷痛、記憶、迷戀的幻夢,一如既往地探索著這些角色為追求他們渴望卻幾乎無法涉足的樂園,冒險付出一切的自由夢想。這是三部曲最貼近現實世界、最具寫實性的部分。也是祖籍夏威夷的柳原繼《林中祕族》之後,再次為太平洋島民發聲之作。

無論背景設定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前往天堂樂園》的魅力都源自於柳原那催眠般的敘述技巧。她輕聲細語,自信地與讀者交流,帶著耳語般的緊迫感。她讓我們深深同情這些角色,同時將他們置於無法抗拒的危機中。而這些力量在小說的最後一卷——名為〈第八區〉的醫療反烏托邦中達到了高潮。

➤病毒與瘟疫的陰影

在歷史長河中,瘟疫一再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反映社會現象並探討死亡與人性。早在14世紀,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在《十日談》(Decameron, 1353)中透過10名青年躲避黑死病期間的故事,揭示了瘟疫對社會和個人的深刻影響。1772年,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以《大疫年紀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震撼文壇。這部史上第一部瘟疫文學巧妙融合了紀實與想像,生動記錄了1665至66年倫敦大瘟疫的恐怖景象。

20世紀,卡繆(Albert Camus)的《瘟疫》(La Peste, 1947),場景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虛構城市奧蘭展開,以哲學的筆觸探討了瘟疫中的人性與存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COVID-19病毒大流行再次讓全球陷入恐慌,這一現實也激發了當代作家們的創作熱情,延續了瘟疫文學的悠久傳統,試圖從中尋找到人類面對災難的勇氣與智慧。

當代流感小說(flu-fiction)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興起。埃米莉.聖約翰.曼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的《第十一站》(Station Eleven)於2014年問世,2022年在HBO Max上播放。2021年當我們仍在爭論封城、鎖國問題時,蓋瑞.施泰因加特(Gary Shteyngart)、吉姆.謝帕德(Jim Shepard)、路易絲.厄德里奇(Louise Erdrich)等人,也紛紛出版了與新冠相關的小說。

➤後疫情時代的反烏托邦預言

第三卷〈第八區〉(Zone Eight)的時空背景為2093年的紐約市,描繪了21世紀的新型病毒不斷出現、生態環境破壞殆盡的末日景象。在這個充滿恐懼、缺乏科學素養和排外情緒高漲的疫情時代,美國變得有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的《1984》:世界大部分地區都陷入了一場永久的戰爭,政府監控無處不在,資料紀錄中充滿歷史否定主義及政治宣傳。黨和政府權力過分伸張,推行極權主義,實施壓抑性統治。

〈第八區〉的世界隨著新病毒的湧現,政府以防治疫情為名,逐漸走向極權主義,同性婚姻被廢除,社會陷入極權地獄,生物病毒、惡疾與政府鎮壓共同肆虐人民。

〈第八區〉的故事是由兩條第一人稱敘事線交織而成,一是查莉(Charlie Keonaonamaile Bingham-Griffith,名字後來改成Charlie Griffith)敘述2093年秋季至2094年秋季「當下」時空的狀況;另一則是透過夏威夷與華人混血的查爾斯(Charles Griffith)與新不列顛友人彼得(Peter)的書信,記述他離開家鄉來到紐約半世紀以來的時空變化,展示了當前保守派在多種流行疫情的年代,漸漸隨著任意的封鎖,強制疫苗和工作限制,乃至演變成民權完全喪失。

政府利用傳染病和恐懼獲得掌控,查爾斯成為政府的強大顧問,幫助推行越來越嚴格的規定,直到美國變成一個全面監控的警察國家。感染者被隔絕,送往「安置中心」,臨終者被用來做實驗。政府握有更多權力,利用鎮壓暴行和物資的分配與控制,改寫歷史文獻,洗腦和再教育,創造了一個極權主義的反烏托邦國家。

查莉的敘事隨著四季變化前進,查爾斯的敘事則從2043年初至紐約開始,每10年一階段,終止於2088年遭到公開處決的前4日。查莉順時的敘事讓讀者得以觀察她一年之內的變化。查爾斯的敘述展現了他近半世紀的生命進程:從一個意氣風發、剛步入婚姻、有夫有子的年輕科學家,敢於針砭時弊,逐漸身不由己地成為國家機器的幫凶。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家庭逐漸崩解,夫離子散,最終成為一位失意老人和政治犧牲品。

兩條敘事線和敘事聲音,在交替的章節中,形成鮮明對比。智力遲緩的查莉,以簡單而近乎無感情的聲音描述自己的生活,重點在日常瑣事和在資源匱乏環境中的生存。而作為病毒學家的查爾斯,在信件中則表現出縝密複雜的心思,從初到美國本土時的宏大願景,到面對日益集權的政治環境逐漸失望。他悔恨自己從一位濟世的科學家淪為兒子大衛(David Bingham-Griffith)口中的「走狗」、「奸細」或「國際戰爭罪犯」。

這兩位敘事者雖有極大的不同,但卻也同樣透露出難以滿足的欲求。查莉在祖父去世後,感到被世界遺忘,渴望愛情,期望能與名義上的丈夫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敢於相信自己應該擁有愛與自由;查爾斯則不斷追憶失去的家鄉、伴侶及家庭,尋求生理滿足之外的親密關係。

在〈第八區〉中,「國家」(the state)以國民健康之名,以行政領導立法,不斷修改法律,走向專制政權,而查爾斯正是這一過程的目擊者。在審訂取消同性婚姻合法性的婚姻法案(The Marriage Act)的會議中,他清楚地看清國家控制人民的操作手段:

這幾年來,事實已證明一般公眾有多麼默默順從,這一點一再令我驚訝、沮喪,甚至恐懼:對疾病的恐懼,以及保持健康的人類本能,已經壓過了人們本來珍惜的絕大部分欲望與價值,以及本來覺得不能讓步的種種自由。這種恐懼對政府來說就是酵母,而現在政府覺得人民的恐懼衰退時,就又自行製造出另一種恐懼。

國家利用恐懼鞏固權力,並不斷製造恐懼,這正是美國反恐戰爭的邏輯。〈第八區〉中的美國,面對接連不斷的傳染病,採取驅離與拘留並行的治理模式,不僅改組行政區域,逐步加強監視與管控,還強制隔離染疫者及其家人。

為了增強擬真感,柳原在小說一開始便提供了紐約的分區地圖。實際上,她筆下的美國經歷了各種行政變革,不僅分區治理,而且空間配置也階級分明。在第一卷中,內戰後的美國並未統一,從小說附上的美國地圖,可以清楚看到國土四分五裂的狀態。

書評》幻滅與背離,對美國夢的反思批判:評柳原漢雅《前往天堂樂園》(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前往天堂樂園【上、下冊】
To Paradise
作者:柳原漢雅
譯者:尤傳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9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

現居於紐約。
instagram.com/hanyayanagihara
instagram.com/alittlelifebook/
www.instagram.com/toparadisenovel/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雪珍(輔仁大學英文系退休副教授)
2024-09-26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