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還原歷史鏡像——《終戰那一天》的生命殘影與記憶重構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隨著「玉音放送」象徵著「終戰」的到來。然而,終戰那天之後,就真的「終戰」了嗎?「今日的我」,有可能斷開「昨日的我」嗎?在二戰結束80年後的今天,重返歷史現場,特別具有反思意義。
戰爭席捲的陰影,從來就不止於子彈落下,投降或戰勝那一瞬間。從戰場前線及其後的平行時空,每個個體生命無法跨越的隔閡與時差——戰火,無處不在。
我們如何能看到,那些完整而真實的人生?《終戰那一天》透過1945年前後,歷經時代滄桑所實存遺留的歷史檔案、報導、座談、回憶錄、口述史、物件、聲音、照片、圖像的搜羅、揀選及鋪排中,逐一拼湊出當時的場景:那是二戰烽火下被史傳遺忘的真實臺灣。
鏡像是虛的,但鏡中的世界必然有現實的人與物折射,才得以顯像。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也是這樣,在進入材料編輯與敘述的歷程之前,必須仰賴四處蒐羅的史料作為重返歷史現場的基礎。
全書像一部尋訪紀錄片,以戰場為核心,首先挺進戰場前線,觀察台籍日本志願兵、少年工與醫護人員,如何在戰爭存亡的危急時刻,為自己所受的日本教育理念及職業訓練而投身戰火。然而,奮不顧身響應戰事的背後,卻有難以化解的族群與認同矛盾。在「國與國」之間、在「國與我」之間,看似直線順向發展的時間軸之中,夾藏著無數陰暗皺褶。在帝國之間的縫隙底下生存,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所歷經的,無非是不斷地被馴化與自我馴化,以度過必須無止境「自我證明」的「戰爭時刻」。

書中一句「島上不曾作戰的士兵,成為了自己軍隊的戰俘。」令人警醒。對於台籍日本兵而言,真的有代表「我」的「我方」嗎?天皇是誰的天皇?「我」又是「誰的子民」?是戰敗的一方,或是戰勝的一方?是享有「戰勝紅利」的「勝利者」?還是「國際法庭」咎責的「肇事者」?從這個「國」到那個「國」,台灣人歸屬的轉移之間,命運又曾眷顧了誰?
一張張歷史照片裡看似榮耀出征、技術訓練和志得意滿的少年兵,卻在歷史翻頁之後,成為困守戰俘營和澳洲審訊台的階下囚。一句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深沉探問,不僅縈繞在終戰之後的台灣人內心,造成自我認同難以跨越的迷障。他們對於人生的困惑,或許不亞於一位台籍日本兵的母親內心的疑問:為什麼僥倖在沙場存活的兒子,最終卻命喪國際法庭制裁?為國捐軀的英雄,與凌虐俘虜的戰犯只在一線之隔。在夾縫之間如何能安身求存,似乎是台灣人永恆的命題。
戰爭與國家體制無情絞殺微弱個體,唯有隨著一篇篇記憶故事,讀者才得以逐一拾回這些,曾努力在這片土地掙扎生存的生命遺跡。才知曉,原來在我們熟悉的地方,有些人的一生,像一紙隨烽火捲燒的照片,瞬間被自己所長年所信仰的君主與教育,隨手拋擲在時代洪流裡,成為一孤獨流離的裸命、世界的孤兒。
曾把一腔工藝熱情與航空技術投注於製造轟炸機「櫻花」的少年工,以及熱血響應「從軍看護婦」的少女,當他們目睹投奔「神風特攻隊」自願送死的同齡人,見證「玉音放送」後絕望的自縊者,也不禁要嘆問:「為了上一個國家死去,是不是值得?」

這是一段扭曲人性的歷史時空。鏡頭隨即從前線轉向戰火後方,那些還懷抱著夢想的人們。
殖民帶來殘酷與悲傷,但也曾攜來過現代性的文明與文化發展的希望。終戰之後,對於長期受日本現代教育成長的台灣文化人而言,荊棘之道才正要展開。生長在台灣的記者、老師和音樂家們,積年累月的知識與學養,在文人無用武之地的戰場之外,仍掙扎著如何讓理想續存。在戰事逼近之前,還差一步,出生大稻埕的傑出音樂家江文也,就要讓台灣人的音樂躍上國際舞台。然而戰爭與國家政策扼殺了即將綻放曙光的台灣音樂界。
1940年代,由鄧雨賢作曲、家喻戶曉的〈望春風〉和〈雨夜花〉也被改成了戰爭進行曲〈大地は招く〉(大地的召喚)和〈譽れの軍夫〉(榮譽的軍夫)。在總督府的動員政策下,多元豐富的文化樣貌不復存在。音樂為國家服務,演出也成為勞軍節目。砲彈不僅炸毀曾經繁榮的街道與盛極一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燒盡台灣流行樂早已萌芽的黃金時代。第一位台灣女記者楊千鶴,正走向摩登職業新女性的道路。好不容易脫離家庭主婦的女性枷鎖,卻在終戰之後失去了利如兵器的語言與書寫能力。
從一個「國語(日語)」轉向另一個「國語(中文)」之間,他們成為了政權轉換交接之間,失語的一群,也是文化失落的一代。「こうぶく、こうぶく!臺灣是光復或是降伏?」擺盪在兩者之間的師範生與文化人,也不過是在這個有限的世界,窮極一生努力追尋自己的未來而已。這些對理想追尋不懈的身影,都在史料與照片裡,留下了隻字片語,被《終戰那一天》重新立體化呈現。
畫面最終落在戰場外圍的政治家、在台日人及海外台灣人,那些不在場的在場,卻都還是透過了文字記述和物件、照片留下了昔日的痕跡。沒有誰能免於這場時代歷史災禍的大規模波及,尤其聚焦在那些終戰「之後」的故事。
永恆對立於國家統治者的左翼知識分子,無論在戰時或戰後都堅定地選擇站在人民一方,持續的抗爭著。而偏向右派的知識分子,仍舊為了更好的政治願景而持續為這塊土地努力著,在反對國家與獨立建國之間,兩股看似不同立場的力量,都投射出一種烏托邦的追尋,彷彿這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的戰爭。而那些在日本出生、台灣成長的日本人,或者「內臺通婚」政策下的「灣生」,則在戰後面臨被迫選擇國籍、在留與返的時刻,被逼迫直視自我身分認同的雙重矛盾。
還有那些被「戰爭」帶離島嶼,散落在東南亞的台灣人們。他們在泰國、印尼、越南、海南島,以及香港,被一批批送進集中營,等待從來不掌握在手中的命運審判。幸運的吳振輝和郭啟彰從新加坡集中營被遣返,途中夾帶細小的魚苗成功回台養殖,第一代吳郭魚就此誕生,也像台灣人逆境中堅韌求存的生命力,流傳至今。
全書通過3個距離、9種不同立場的人們,從各自的觀點呈現他們在終戰時刻所面臨身份轉換的遲疑與抗拒。在生命危機時刻,誰的認同不是歷經不斷變動、毀壞與建構的過程?現實絕非什麼非黑即白的世界,人性也極其複雜。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苦難中尋找一種更理想的可能,好好生活。非虛構寫作的核心價值在於逼近真實,在這裡,文字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透顯每個曾經真實努力存活的生命軌跡。而《終戰那一天》讓我們看到一種文學承擔歷史責任的可能性,透過敘述他人的生命故事,重新拼湊、尋回台灣歷史裡本來就存在的那些記憶與聲音。●
|
童書評》冒險之路一定要帶的東西:讀《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讀過無數個冒險故事,做過無數個漂流迷航的白日夢,在自己的祕密基地裡收藏了許多預備在絕境求生的百寶箱,祕密筆記本裡寫了許許多多無人島的探索生存計畫,看著魯賓遜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一切回歸原始的重新開始,哪怕步步艱困危險也讓人心嚮往之。對困居喧鬧塵囂、被世俗規則侷限的我們來說,在荒蕪的絕境裡自由的呼吸和大膽的冒險,是多麼奢侈難得啊!
這樣浪漫的魯賓遜情懷,即使時隔一個世紀,仍能給予面臨資訊大爆炸、科技主導生活的年輕世代一個精神脫逃的出口。你也會常常問自己或是孩子:「如果有一天漂流到荒島」、「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嗎?如果把自己拋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去,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需要準備什麼呢?
一陣慌忙下,看見扉頁上的兩個孩子一個輕鬆從容的穿起紅色吊帶褲,另一個用窗口晾著的小床單打包了地圖、望遠鏡、水壺和各種工具(或玩具?),拎起一本書就出發去荒島,看起來甚至比去公園野餐還要輕便呀!
來到這座荒島後,孩子們用書搭起了帳篷,脫下吊帶褲就去海濱探險,那本神奇的書讓他們可以在餓時充飢、冷時保暖,豔陽下防曬,無聊時解悶,並且隨時可以展開書頁的羽翼載著孩子們探索荒島的每個角落。這樣看來,在荒島求生,可能會發生百百種狀況,需要準備什麼呢?只需要準備一本書!?
啊,原來如此呀!讀到此處才會拍案讚嘆,順著圖文裡暗藏的各種線索,你會發現這座荒島並非遙不可及,或者應該說,每個人心底都有這樣一座荒島。它是一個獨處的片刻,一個無所事事、無處可去、無話可說的「空檔」,準備什麼也無用。唯有張開眼睛,打開一本書,在這樣的一座荒島上,用孩子無邪好奇的眼睛去閱讀、去感受,你才得以生存,才能看見美麗的風景,尋得獨特的寶藏。
我想喜愛閱讀的人都能懂得,當你沉浸在閱讀裡的時光,靜悄悄的只能聽到翻動書頁的聲音。就像漂流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荒島,第一腳踩進冰涼的海水時的驚喜,被各種陌生事物包圍時的興奮,在書頁間四處探索冒險,流連忘返,恍若隔世。只要有書相伴,就能去到你永遠也意想不到的境地,閱讀一本書,就如同探索一座荒島,不是嗎?
藉由《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的提問,帶你走進時虛時實的隱喻時空,不論是初讀即頓悟,或是讀了幾回合才了然於心,覓得了這本書的圖文裡埋伏的奧妙寓意,都會深深感動著迷。每再回頭仔細讀一遍,就會在這些色彩繽紛像糖果一樣的荒島風景裡,發現更多巧妙有趣的比喻。
我很喜歡那頁孩子們用書做各種伸展體操的畫面,一邊運動又一邊打開書來讀著。還有那頁孩子們以書為舟,以書頁為帆,設計各種脫逃計畫,但看來也只是愜意的順風而行。最喜歡的是最後孩子們回到居住的濱海小鎮裡,小鎮的居民們看似安居樂業,但仔細一看,會發現原來有好幾個是懷抱著夢想準備出發的冒險家。看似群居,其實都在各自的島上努力且自得其樂的生活著。
在這座美麗如夢境般的荒島悠遊,每一頁、每一步都如此讓人著迷,想珍藏在心底的書架上,時時拿出來展開,重遊無數遍也不會厭倦,當然也想要讓更多人發現荒島的迷人之處。儘管大家抵達的荒島未必是同一座,即使來到同一座荒島看到的也不會是同樣的風景,或許就是這樣,閱讀才會亙古如新的引人入勝。
你也迫不及待要出發了嗎?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呢?我想每個人臉上那滿心期待的微笑裡都有自己最完美的答案。●
Per sopravvivere su un'isola deserta
作者:羅蘭索.柯爾特拉奇(Lorenzo Coltellacci)
繪者:愛麗絲.歐根連(Alice Ourghanlian)
譯者:張淑瓊
出版:小典藏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蘭索.柯爾特拉奇(Lorenzo Coltellacci)
1992年出生於羅馬,是一位圖像小說與繪本創作者。2016年出版第一本作品後,便開始在圖像故事的世界裡持續創作。他的作品風格多樣,並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繪者簡介:愛麗絲.歐根連(Alice Ourghanlian)
2002年出生於法國,現就讀於巴黎École Estienne藝術學院插畫系。她的作品風格溫柔細膩,常描繪具有歷史感的城市場景與角色故事,並曾入選波隆那插畫展。
閱讀通信 vol.352》理想大人的溫柔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