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簡潔是對複雜的沉思,聶永真操刀台中綠美圖視覺識別系統,穿梭在圖書館是一種沉浸

既是圖書館,也是美術館!「臺中綠美圖」是全臺首見兩館交融共構的新型態文化場域,也是坐落在全臺最大都會公園「中央公園」的世界級地標建築。這是「建築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第一次在臺設計的作品,自2019年動土至今已興建完成,預計將於明年底正式開幕營運。

本月13日,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圖書館首次攜手舉辦聯合公開活動,對外發布由聶永真團隊(永真急制Workshop)操刀設計的視覺識別系統,積極為三位一體的綠美圖、圖書館、美術館打造品牌形象。除了由聶永真分享其設計概念及視覺識別系統的應用,會中兩館也同時擘劃未來願景,期待開幕後能為大眾帶來嶄新的藝文生活體驗。


左起:台中市立圖書館館長曾惠君、台中市文化局長陳佳君、設計師聶永真、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

➤日本建築大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台灣設計師聶永真

關於綠美圖的主視覺設計,其實早在妹島與西澤創立的SANAA建築師事務所,為綠美圖規劃設計的階段,就已邀約聶永真加入,希望藉此創造出貼合建築與場館理念的視覺圖像。

聶永真表示,所謂的標誌設計,必須簡單獨特、有記憶點,且無論在平面、數位、社群等各方面的當代媒介,都必須非常好用。他說:「夠簡單,才更容易被記住。」有個著名的實驗方法,是將Logo放到測試者面前,數秒後再請他憑印象畫出來,如果能快速完成,就代表這個設計成功了。且越簡單就越不容易受環境、時間影響,日後也較不會有更新的問題。反之,過於複雜的Logo,就極可能會隨大眾品味的變動而過時。

面對這次挑戰,聶永真拆解「臺中綠美圖」5個大字——台中(地緣關係)、綠(中央公園)、美圖(建築),一般最政治正確、也最常見的作法,是用「中」字來表現,至於標準色則可能是綠色,然而對聶永真而言,他認為最有意義也最適合延展與想像的,反而是建築。

綠美圖的獨特,正在於它的兩館各自獨立,空間上卻又相互通連;它既有文化上的識別度,又具有自身的地標性。聶永真因此從它的建築元素提取出重要的8個關鍵字,包括:塊狀的建築量體、半可見的擴張網立面、互相交融的垂直動線、水平片狀的樓板切割、交互錯位的樓層、曖昧有趣的互動空間,以及美術館斜坡、圖書館大廳等作為設計策略,並提出6-7組不同提案。

➤Logo是塗鴉線條、書架、斜靠的書籍,也是空間切面

經過密集的溝通討論,最後定案的綠美圖主視覺,以兩條直線為框架,中間的留白,交由大眾的個人體驗來自由填充。聶永真說:「我們想像未來在綠美圖開放性空間裡,有各種文化事件、有許多不一樣的敘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因此與其給出非常多的具象,不如我們把具象拿掉,將更空白的想像空間留給大家,作為一種讓大眾自行在(綠美圖)裡面發生行為的暗示。」


臺中綠美圖TGM品牌標誌

至於圖書館跟美術館的主視覺,也是在這個框架底下來呈現。例如美術館Logo像人們小時候初次拿筆塗鴉的動作線條,圖書館Logo則是書架與斜靠的書。也就是所有的具象、抽象、想像,都建立在綠美圖兩槓的框架裡。

該系列設計雖然簡單,卻巧妙隱藏許多綠美圖建築特徵的暗示。像是將美術館與圖書館Logo旋轉90度,就跟美術館挑高27公尺(全臺最高)大廳的環繞斜坡、圖書館高聳直通的手扶梯是相呼應的。Logo的細節處理也相當考究嚴謹,比方端點收邊並非採用圓角,而是羊角螺線,比圓角更加平穩勻稱,用聶永真的說法是,視覺上「觸地的部分不會有墊腳尖的感覺。」

至於顏色,他說:「Logo在沒有顏色的情況下是最好用的,因為顏色在不同背景條件有時會出現很慘烈的狀況,造成色彩間互相傷害。」而綠美圖英文名稱museumbrary,則是結合美術館(museum)、圖書館(library)的新創字,並效法許多國外場館,刻意將英文字全數小寫,以表「去除權威、親和大眾」。

團隊甚至設計出一整套標準字型(還為它取名「輕方體」),以方便館方日後使用,館員安裝後只要直接電腦打字,就可生成如場所名稱、動線指標等標準字了。其他應用像名片、紙杯、郵箱、提袋、文具組合、數位動態展示模板等,也都有模擬設計,並在本次發表活動中秀稿。(引起現場一片「好想要!」的騷動)

➤簡潔是對複雜的沉思

「我們把主視覺那兩條線畫出來的時候超嗨的!接下來面臨的就是說服客戶,為什麼花那麼多錢,結果只有兩條線(笑)。」聶永真坦言,如何捍衛設計初衷,是這個案子最有挑戰之處,所幸SANAA兩位大boss很快速直覺地,就從多個提案裡相中這兩條線,市府許多專家學者也都非常喜歡這個概念,全力協助他們得以朝這個方向去發展設計。

聶永真說:「在數位時代做Logo壓力非常大,網路有人會說『這我用小畫家也畫得出來』,但重點是客戶不會跟你買單。這次我們雖然提出非常簡潔的Logo,背後卻花了我們很長時間與非常多複雜的研究。我們可以很明確地說明為何我們要這樣設計,以及未來如何運用,它也內含很龐大的概念與象徵意義。」語畢,他笑道:「而且(根據前面所說的實驗)你用小畫家就能畫得出來,不正代表這是個很成功的Logo嗎?」

關於如何挑選創作主視覺的合作夥伴,SANAA事務所的駐地代表表示,當初也考慮過國外的優秀團隊,但SANAA在世界各地設計建築時,都非常希望跟在地合作,不管是文化上、地理上、字面上,溝通都非常重要,而永真設計團隊的風格跟SANAA又有契合之處,雙方互動非常好。

➤從建築的通透,串聯藝術與知識,與地方接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說:「綠美圖肩負臺中藝術與知識串聯的任務,透過兩大文化場館的共構,達到分別專精及跨域的密切合作,因此『通透』對這座建築格外重要,視覺方面也要與建築意念相結合,相信將帶給市民全新的感知體驗。」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致詞

臺中市立美術館長賴依欣說:「視覺和語言的起點,跟地方直接接軌,兩館的品牌建構在這樣的主視覺系統下,將來會逐漸創造大家對我們的認識,代我們訴說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品牌故事。」

臺中市立圖書館長曾惠君也說:「這是我們跟美術館第一次的公開活動,看到圖書館的主視覺,同仁們感受都非常強烈,未來我們的文宣品、官網、識別系統、空間指標等,也都會跟隨永真團隊提供的使用規範,融入到我們未來各項的城市閱讀活動中。」令人雀躍地期待。

➤打造世界級圖書館,綠美圖也是數位學習中心

坐落在都會綠帶中,外觀既沉穩卻又輕盈的8個半透明純白立方體已臻完成,包括3棟美術館、4棟圖書館與1棟行政大樓,現階段正為明年的隆重開幕,緊鑼密鼓進行內部裝修中。


臺中綠美圖空拍圖

賴依欣表示,美術館方面有超過4000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也有全國最高的挑高空間可容納特殊的展品設計,圖書館與美術館中間還有美學花園可連結兩館參觀群眾的流動,也有文創商店供流連。

從現在直到明年開幕前,將陸續規劃講座、教育課程與論壇等活動,甚至邀請國外的講者與民眾接觸。此外半開放庫房,是把後台變前台的概念,用3面大窗讓民眾看見典藏,SANAA這項新型態的規劃,也是開幕時的重點之一,在明年底將與大家見面。

圖書館方面,曾惠君也表示,綠美圖是全國首創分齡分棟的世界級圖書館,同時打破圖書館跟美術館的界線(像是1、3、5樓有動線串連兩館),因此會著重藝術文化教育。7樓有挑高7公尺的閱覽空間直面中央公園,無敵美景一覽無餘,因此除了兩館,也鼓勵戶外閱讀(據說會設置懶骨頭),希望將活動和閱讀的動靜分區,都設計成非常自在的空間」。

關於如何結合數位,推動實體閱讀,曾惠君表示,臺中去年借閱數1938萬冊(人均6.81冊),高居全國第一,無庸置疑是個非常愛閱讀的城市。現在新科技創造無限可能,綠美圖明年將推出全新的自動化系統,能結合市民閱讀習慣大數據,打造個人化服務與適性閱讀,除了AI尋書與搬運功能,全館也可手機借書。大數據分析也有助於結合美術館與書展的活動策畫。

新型態的綠美圖已不只是圖書館,3樓還有數位學習中心,鼓勵數位創客虛實融合,進行影音、電繪、新媒體等創作。明年開幕時將有實境解謎導覽,供民眾認識綠美圖,也將舉辦閱讀嘉年華,邀請大家親自走訪。

➤悠遊圖書館,遇見美術館,兩館的共構

臺中綠美圖是一處容易遊走、流動、穿梭的場館,讓閱讀與藝術的相遇,不只在展覽的展間裡發生,也在許多的角落空間發生,甚至擴及中央公園,延伸到城市各處,拓展至整個台灣與國際往來連結。

聶永真除了視覺設計專業,跟出版的淵源也很深,是橫跨綠美圖美術館與圖書館的目標群眾。他覺得來到這裡,不僅可以在美術館看展,也可以悠遊到圖書館,獲得相關知識。也就是美術館辦展時,圖書館可以有相應的書展;或圖書館有什麼主題活動時,美術館也可有所呼應,如此之下,兩館的交融共構才有意義。

最後當被問到開幕時打算怎麼逛它時,他說:「我想我會漫無目的欸!老實講,SANAA設計這座建築,開放了非常大的自由探索性,所以無論在哪個場館,你都能發現新的畫面讓你流連,所以相信就算我在裡面迷路了,這件事情也會很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9-16 13:35
人物》精神上的備戰是閱讀:專訪黑熊學院執行長朱福銘

黑熊學院執行長朱福銘對戰爭最初的印象,是國小校園長廊裡一整排的越戰照片,其中一枚照片是位全身赤裸的女孩在道路上奔跑,表情盡是驚恐,日後他才知道這個「燒夷彈女孩」(the Napalm Girl)是這場戰爭的重要意象。

朱福銘出生那年——1973年,美軍自越南戰場撤退。兩年後,北越攻佔南越首都西貢,這場歷時10年的戰爭方告結束。對於5年後才踏入小學的朱福銘來說,那排照片呈現的一切是遙遠而陌生的事,來到年過半百的今日,他早已無法記得學校展示戰爭的原因。


燒夷彈女孩(翻攝自BBC)

「台灣有兩代人的青春期,都處在冷戰的框架中。」朱福銘回憶:無論是解嚴、總統蔣經國去世、蘇聯解體或是斷交潮,皆形塑了那個時代的氛圍——例如蔣經國去世電視黑白舉國哀傷,又例如,相近的反共同盟韓國與台灣斷交,無一不讓社會氣氛沉重壓抑,「更不用說蘇聯這樣一個具體而龐大國家的消失,對世界造成的震撼。」

小時候不懂所謂的國際政治,但隨著年紀漸長,朱福銘逐漸認知到自己成長過程,是處在「世界很大」的意識框架中。他坦言,這樣的記憶經驗對他幫助不小。

譬如他在非常年輕時,讀了故鄉版的《挪威的森林》,就察覺到這本「青春戀愛小說」背後有一個「世界」:「作者村上春樹經歷學運,屬於安保世代。當時有一群有理想的人寄居在一個宏大的左派敘事中,在那個敘事中,世界是最大的符號,國家次之。」朱福銘感嘆:但那些符號卻敵不過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更洗練,可以讓切.格瓦拉變成T恤和商品。

「要明白村上春樹的書寫之所以可以掌握到時代的風向,得先讀懂作家背後自覺的世界框架。」訪談中,朱福銘傾向切出「時代」與「框架」,並反覆強調。他說:這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時代之網」。

每個時代都有戰爭,而戰爭也影響著時代。

「人類歷史上有一半時間都在戰爭。」朱福銘表示,我們似乎處於較為和平的一代,「但其實我們離戰爭也沒有很遠,我的父母便經歷過戰爭時期,台灣人的戰爭體驗也不過是三代之內的距離。」

➤文學、哲學與戰爭

由於父母很晚才生下他,朱福銘是家中獨子,童年無兄弟姊妹伴玩,只能徜徉書海,養成讀書的愛好與習慣。也是閱讀,讓他知道中國這塊土地從古至今的衝突等級都很高。例如,過往在教科書中提到清朝大臣左宗棠平定的陝西回變不過簡單幾行,死亡人數卻是百萬,「儘管二次大戰猶太人遭屠殺的數字讓人怵目驚心,但所謂的大中華史,類似這樣龐大犧牲殺戮的戰爭災害卻貫穿了所謂中華歷史的五千年。」

朱福銘對戰爭的理解和想像,來自文學。他舉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作品《同情的罪》為例,作家在這部名著中細膩爬梳偶然與命定的感情,但到了故事後段「戰爭」介入,「讀者們這時會強烈感受到,承平時期的掛慮擔憂,在龐大的戰爭面前,扭曲、轉化、恍如隔世。」


倖存於納粹烈火中的褚威格作品(Fraktion DIE LINKE. im Bundestag - 120510 LgdV Buch nah-200dpi, CC BY 2.0

朱福銘認為,這是很特別的閱讀體驗——我們都知道戰爭很巨大,但正因為太巨大,反而無法想像與思考。但褚威格在《同情的罪》中先展示所有靈魂細微處,再呈現戰爭發生後的巨大落差,「你看所有平常事物和自己的觀點都不同了。」

褚威格被稱為歐洲最後的良心,作品充滿濃厚的人道關懷,「他是我最愛的作家。」朱福銘強調。

D.M湯瑪斯(Donald Michael Thomas)的《白色旅店》也是他個人推崇的作品。這部小說描述二戰時期猶太人遭受到無法想像的巨型災難,朱福銘再次重申:「思考戰爭和感受戰爭都很困難。真要比較,思考戰爭比感受更能被我們的大腦接受。可是透過閱讀小說,讀者會進入故事中的日常生活,去體驗、去感受。」

他進一步解釋,正如加拿大哲學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所提的「冷熱閱讀」,當故事進入戰爭環節時,我們已經來不及抽離了,而這樣的閱讀體驗會非常深刻。


麥克魯漢的名句為「媒介即是訊息」。(圖源:wikipedia)

哲學,也引領他從另個角度探索戰爭。

朱福銘畢業於哲學研究所。他自陳,報考哲學所的原因「有點作弊」,只是選擇找一個讀什麼書都可以、包山包海的學門。細索源頭,也是學生時期讀了鍾肇政編選的《中國古典名著精華》、《西洋文學名著精華》等書,從而得知有個哲學家名叫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法國哲人伏爾泰很有名,幾乎每個知識分子都聽過他,但他會批評萊布尼茲。我想,能讓伏爾泰批評,一定是個大咖,就開始查,不查還好,一查,讓我佩服得不得了。」

有「近代的亞里斯多德」之稱的萊布尼茲,出生於1646年,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才剛結束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規模大到讓這個帝國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人口,因此,這個哲學家出生後,便希望創造出「不要戰爭的學問」。朱福銘形容,萊布尼茲簡直是「將腦力與潛能開到最大」,結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來創造一個「讓戰爭不要再發生」的系統。

「我從來沒想過,會有人探索知識的起始點是為了要終結戰爭。」朱福銘表示,這就是他喜愛哲學的原因,「當你看到歷史上第一流人物的想法與格局,就算我們做不到,但視野也會被打開。」

➤從書店到黑熊學院

「透過閱讀,我們可以意識到,所謂的『戰時』與『平時』其實是交錯著。」

研究所畢業便在誠品敦南店工作的朱福銘,因為書店工作,再次拓寬閱讀路線與刷新視野。雖然自嘲「都在搬書」,但誠品敦南店的坪數、書種、選書,讓嗜好閱讀的他能夠接觸到更為廣泛的社會人文知識,尤其是台灣史與中國近代議題的出版品。

「我看著架上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工作的時候又不能看書,就花了5000元買下一整套。」史明的著作讓「黨國教育」下長大的朱福銘對自己的土地有了新的認知,甚至可以說,他如今的思考與發展,也與這套書有關係。

朱福銘的職涯,經歷過實體書店、網路書店到台北資訊園區的企劃長,從一個讀書、賣書人,到具有商業經營經驗的管理層。之後一個轉彎,他的下一步路,則是民防教育。

「我與撲馬(沈伯洋)、何澄輝等關心台灣發展的人組了個讀書會,針對自己的專長與知識相互分享。在台北大學法律系任教的撲馬會談資訊戰,身任安保協會副理事長的何澄輝是中國問題專家。」朱福銘表示,他們兩人於2021年成立黑熊學院後,他便以志工身分參與其中。


黑熊學院內的書架。

黑熊學院是民間全民防衛組織——在日本民間傳說中,熊是鄉土和森林的守護神,而台灣黑熊是台灣島上體積最大的食肉目動物,看起來威武又勇敢,因此,學院以黑熊為名,也是為了邀請大眾一起保衛家園。

這個組織以推廣全民防衛相關議題、知識和技能訓練為宗旨,目標是讓臺灣的一般民眾具備民防基本知識與技能,在戰時能保護自我。「急救避難的第一門課,不是救助別人,而是讓自己安全。我們認為,保護好自己是一切的基礎。」朱福銘表示。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同樣認為這點很重要,並於2022年捐贈學院啟動的資金。朱福銘便夥同各方具備民防、急救、戰略規劃、防災設施規劃、避難商品開發、社群運營等專業的人士,加入黑熊學院,共同為台灣民間防衛努力。

「部分外界人士誤解我們是要引戰,但恰恰相反,我們有個slogan是:汝欲和平,必先備戰。」朱福銘解釋,「戰」更廣義的定義是天災人禍,「如果說戰爭是最高等級的複合性危險的話,那麼,當你連戰爭都可以準備,更惶論其他災難了。」

他引用國內外實務經驗強調,災難發生時,要自助互助人助,「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保護家人,這可能佔六成。等到有餘力,則是鄰里社區之間互助,佔三成。災難可能導致道路中斷,政府需要搶救,等救援力量進來,可能要好一陣子,所以政府能扮演的力量,只有最後那一成。」

具有「防災士」資格的朱福銘表示,黑熊學院主要能教的,就是自助和互助,譬如避難、急救,或是如何儲水、與家人聯絡等知識,「這些知識都不是很難,但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增加你的存活率。」

黑熊學院曾在高雄舉辦親子防災活動,得到家長們正面積極的回饋,「我們讓6、7歲的孩子有辦法說出現在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到什麼,有能力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朱福銘說,迷路的孩子若能藉著這些物品、建築物來做定位,有助於家人及時找到他。

➤戰時平時,各司其職

曾有國中生寫信到黑熊學院分享經驗:自家長輩倒在地上,家人慌張無措時,他因為上了黑熊學院的課,知道打電話給119時,要做出詳盡且有效的通報,讓消防救護員能夠及時到達並救護。他對於自己能學到這些,很是感激。

黑熊學院致力於四大領域,分別是:「軍普知識」、「資訊戰」、「急救First Aid」和「避難規劃」。朱福銘解釋,軍事戰爭的成本很高,但民眾的抵抗意志很重要,也就是「心防」必須要被建立,除了要正確認識現代戰爭外,也不要受到資訊戰的動搖。「中共最怕強者,而民眾不被動搖、擁有團結一致的抵抗意志,就可以讓中共有所忌憚。」

黑熊學院以及沈伯洋將這樣的知識,透過多本出版品,有系統的傳遞給台灣大眾,像是《阿共打來怎麼辦》、《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就是「軍事普及」和「資訊戰」的重點整理。朱福銘表示,在民防團體中,黑熊學院特別著重心防這一塊,因為若是直接把台灣人的心理打垮,或以資訊戰滲透台灣,代表著不用任何飛彈或武力,就可以將台灣拿下。

「戰爭發生的時候,不是只有軍人上戰場,90%的平民都要面對。保護自己,讓自己活下去,甚至互相幫助,好讓前線軍人沒有後顧之憂,是民防的核心宗旨。」朱福銘提到,曾有一個職業軍人在黑熊學院受到爭議與懷疑時,替他們辯護:「你們老百姓在後面能夠安安全全的,我們在前面比較能專心做事。」

而這種安安全全,包含著戰備物資、防災包的準備。我們請朱福銘讓我們看看他的防災包:一個大背包、睡袋,以及瓶水之外,米、乾糧、急救藥物……都用密封袋包裝好。最後則是一大包貓食。

「還有貓食?」

「當然。」朱福銘笑著回應:「因為貓是我的家人。」

他連揹貓的籃子都準備好了。

➤朱福銘精神備戰書單與推薦理由

《KUMA黑熊學院少年防衛課》,黑熊學院、少年國際事務所著,字畝文化【內容簡介➤

內舉不避親。黑熊學院集合國內各民防領域專家共同書寫,知識與實務雙箭頭。民間防衛的精髓是保護自己,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好心愛的人。

《都市生存手冊:從地震、火災到暴力犯罪,我們第一時間該如何自保求生?》,Fielder編集部著,趙鴻龍譯,楓樹林出版【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各領域急救專家,將實用技能化為77招具體可行的祕訣。地震避難、火災逃生,都市遇盜惡的自保防身術……保護生命的技能能學到一二,都將終身受用。

《人人應知的抵抗行動概念》,台灣防禦協會著,支流出版【內容簡介➤

打造韌性是提高防禦、維護和平的有效手段。本書以簡白方式介紹美軍針對當代戰爭所規劃的「抵抗行動概念」,協助台灣讀者思考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進行萬全的規劃。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國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沈伯洋、吳銘軒、台灣民主實驗室著,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現代戰爭的特性是,灰色領域、整體戰、攻心為上。民主社會多元辯論的優點,首先建立在正確資訊的基礎上。台灣是全世界假訊息攻擊密度最高的地區,認知作戰與資訊韌性,是全台灣公民的必修課。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史明著,前衛出版【內容簡介➤

歷史是複雜的,行動則要求明快。身為台灣人,夾在各強權板塊間,複數的意識形態交互在我們身上。史明盡瘁史料,以本書展示台灣人獨立自主、思考與行動交互後的結晶。

《南渡北歸三部曲:南渡北歸離別》,岳南著,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中共對非我族類必然迫害,即使同族(共產黨)也都是鬥爭再鬥爭。本書盡述上世紀中葉,信仰新中國的知識分子遭遇的無窮浩劫。所謂新中國,只是延續千年封建君主獨裁的變形。文字獄誅九族的現代版。

➤2024黑熊超慢跑 Defend Our Island

時間: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早上9:00起跑
地點:二重疏洪運動公園(重新橋市集)
活動資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9-16 10:30
童書評》從視覺、編排到設定都充滿巧思的百科繪本:地球人與不可思議的地球大小事

如果你是恰巧有機會拜訪地球的外星人,你會對哪些事情感到好奇?假設你想跟同伴分享所見所聞,你會選擇記錄哪些人事物?為什麼選擇記下這些訊息?你會怎麼記錄?整個地球這麼廣大,稀奇古怪的事情那麼多,到底要記錄些什麼才最有代表性?想想,這真是個不太容易的任務呢。

這本《地球人與不可思議的地球大小事:最有梗的地球人生存圖解說明書》,正選擇了「星際遠征研究報告」的設定,不僅製造出「外星人究竟會報導些什麼」的期待感,自成一格的編排方式,也為它打造出有別於一般百科類型繪本的模樣。


(圖源:親子天下)

陳述資訊的百科類型繪本相當常見,但多半以特定主題為切入點,例如分享各地節慶的《出發吧!環遊世界50個節日慶典》,與飲食相關的《世界的餐桌歡迎你》、《好想吃一口:餐桌上的世界地圖》。介紹色彩的《世界最美的色彩書》採取一個跨頁談一個概念的形式,有些書則搭配地圖或年表,例如《小翻頁大發現:我的環遊世界大發現》透過小翻頁的機關設計,精簡點出圖像所代表的意涵。

那麼,這本《地球人與不可思議的地球大小事:最有梗的地球人生存圖解說明書》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兒童也能有趣讀的「研究報告書」

首先是它的架構和書寫方式。它從地球開始,一共分為陸地和水、地球上的生命、智人、人體的結構、地球人的生存、女性與男性、兩性關係、地球上的孩子、皮膚、眼睛……等23個小節,每個小節約占一至三頁左右,由地球整體慢慢推進到生物個體,營造如漏斗般聚縮的層次感。

作者伊娃.索拉什(Ewa Solarz)將本書定位為一份「研究報告書」,書中呈現的是偏向統計數據的綜合資訊,能幫助讀者針對個別項目獲得大略的理解。每個小節都劃分成幾個細項,例如在「地球上的孩子」一頁半的篇幅中,談到了孕期長短、生育數量、新生兒的體型、照護責任歸屬、孩子獨立離家等。

閱讀的同時,讀者不妨一邊分析該小節談論了哪些重點,一邊想想如果是你,會在各個小節中放入什麼?哪些內容沒被作者放進來?或者你想瞭解更多的部分是什麼?當作自己閱讀後的延伸! 

雖然以通盤的角度來解析人類,不過,索拉什並非打算讓讀者認為人類是一個從頭到尾都差不多的群體。她會提出一些反例或特例,以及人類過去與現在想法上的變化,來展現人類對同一事物的分歧和觀念的變動。

譬如在「皮膚」一節裡,索拉什便提到紋身在不同文化的象徵意義,而在「右撇子跟左撇子」中,也可以讀到古代印加人跟中世紀的歐洲人對左撇子賦予截然不同的待遇。這些小節的標題雖然看起來主要圍繞在生理面向上,但內容上並沒有讓社會文化的影響缺席。

另外,從字裡行間也可以發現,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當今對未知事物的認識、思想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等原因而有了不一樣的觀點,或許往好的方向發展,卻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例如因為對體重的不滿意而罹患與飲食相關的心理疾病;年輕人的眼睛因為長時間看螢幕而過度負荷等等。


(圖源:親子天下)

➤反映人類的不獨特

第二個特別之處是,作者並沒有特別將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而是混雜在一起談論。例如在婚姻、生育、衛生、壽命等小節中,都可以看見動物與人類相似或有著極大差異之處。這樣的書寫方式,不只讓讀者有機會理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異同,更隱約透露一個重要的訊息:人類並不像自以為的無所不能。

在開頭的「地球」這個小節中,索拉什以「地球是宇宙邊緣一顆不起眼的行星。它的居民──地球人,深信自己是獨特的。」拉開序幕,當中的「不起眼」和「獨特」,是一組很有意思的對比,再加上作者後續的敘述,雖然不帶特定的價值判斷,但無一不在反映人類在整個宇宙中的渺小,以及隱含其中的謙卑反思。

在「地球上的生命」這一節裡,索拉什羅列了幾項生物量的比較結果。跟占比最多的植物相比,人類當然是遠遠不及(82%對0.01%),即使跟真菌、魚類,甚至是病毒相比,人類也全都舉白旗投降。


(圖源:親子天下)

而在「地球人的生存」一節中,人類的脆弱更再度藉由與其他動物的比較被突顯出來。比如我們非常仰賴氧氣和水分,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也沒那麼好。

雖然人類為了順利生存,確實付出了各種努力,但也必須意識到,我們在地球上的份量其實非常微不足道。這個內涵也與最後的結語「寫在最後的事實」互相呼應,值得深思並付出實際行動。


(圖源:親子天下)

➤賞心悅目的圖表輔助

本書的最後一項特別之處是它的視覺呈現。如同書名副標提到的,它以圖解作為說明,內文皆採取一段文字描述搭配一幅圖像的形式。文和圖如同條列式的組合,確實頗有幾分報告書的架勢。

不過繪者羅伯特.查伊卡(Robert Czajka)並非單純使用無趣的折線圖、圓餅圖或長條圖,而是採取大量並列的圖像,並將資訊轉化為各種別出心裁的圖表,提供了一目瞭然的圖像輔助。

查伊卡的詮釋出色且幽默,獨特的創意讓人看了會心一笑,佩服他的神來一筆。他在用色方面也獨具特色,全書以紅、黃、藍三個顏色為主,再搭配黑色與少許綠色和淺藍色點綴。集中的色彩運用,加上隨筆速寫般的風格,不只讓本書擁有不同於一般知識類百科繪本的樣貌,也讓人帶著雀躍的心情在這些篇章中遊走,探索並重新認識這個地球上所有與我們有關的大小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地球人與不可思議的地球大小事:最有梗的地球人生存圖解說明書
Ziemianie
作者:伊娃.索拉什(Ewa Solarz)
繪者:羅伯特.查伊卡(Robert Czajka)
譯者:陳音卉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娃索拉什

藝術史學家、教育展覽獨立策展人、兒童與青少年書籍作者。她以《D.E.S.I.G.N.》一書出道,該書被翻譯成 14 種語言。曾獲許多國際獎項獲獎及提名,像是兩度榮獲 IBBY 波蘭分會「年度圖書」獎、多次榮獲 Must Have 羅茲設計節徽章。現在是室內設計雜誌網站的記者與主編,致力於推廣波蘭文化、藝術和設計。

其他著作有《我將一切視為藝術》、《波蘭設計圖解入門》、《設計圖解入門:25位插畫家的100件創作》、《波蘭文化入門》、《現代先生——色彩繽紛》(以上為暫譯)。

繪者簡介:羅伯特查伊卡

畫家、平面藝術家、插畫家,他也為兒童設計玩具。曾獲IBBY波蘭2018年度插圖和圖像圖書獎、歐洲設計獎金獎。目前在波蘭首都華沙生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9-15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