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書展.現場》如何用繪畫表現暴力?我想傳達的不是絕望,而是希望與療癒:周見信X金錦淑
【Openbook特派記者林欣誼首爾現場報導】
要怎麼用繪畫表現戰爭的暴力?該如何避免消費他人的傷痛?圖像小說這樣的「歐美語言」,如何展現東亞的故事?
來自臺灣的周見信與韓國的金錦淑,兩人都以紀實圖像小說而受到國際矚目。臺韓共有相似的歷史,同樣走過被日本殖民與威權壓迫的時代。由周見信繪圖、游珮芸寫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主角蔡焜霖19歲時因閱讀社會主義書籍而入獄10年。而金錦淑在《草》(풀)中,則描繪幼時被養父母賣作日本慰安婦的韓國女性。
首爾書展期間,周見信與金錦淑以「在夾縫中生存的東亞小人物」為題,展開精彩對談。兩人雖語言不通,但透過圖像跨越了國界,在彼此的作品中獲得深深共鳴。他們交換創作如此沉重題材過程中的心理煎熬,並同樣對對方的繪畫表現大表驚艷。

➤挑戰以圖像陳述沉重歷史的手法與取捨
金錦淑身材嬌小,談話溫暖而充滿活力。她謙和表示,《來自清水的孩子》與《草》兩部作品都在訴說臺韓近現代史,但她特別欣賞《來自清水的孩子》分別用三種筆調展現截然不同的風格,如第一冊描繪幼年的主角時筆法很柔和,沉鬱的歷史在周見信筆下變得舒緩。
周見信笑說這是他的「陰謀」,希望從當時仍是孩童的主角眼光來開啟這個故事,因此特意用粉紅色調「柔化」時代背景。第二冊描繪主角被關押在綠島的10年,他也隨角色心境改變繪畫技法,以電繪做出類似在黑紙上把線條一筆筆刮出來、有如版畫的視覺效果。深沉濃重的畫面氛圍,曾有日本讀者以為是手刻。


較大的挑戰是,《來自清水的孩子》橫跨80年間的不同年代,周見信因此花費許多精力去確認史實細節、參考日本時代的相片影片,以描繪出符合真實時代的建築、生活物件、人物服裝與髮型等。
周見信也對《草》的水墨技法深表佩服,他稱讚金錦淑「能單純運用墨水的變化、以黑白線條順暢地呈現出角色的心理與空間轉換,訴說如此悲傷、情緒低沉的故事。」因為深知創作時必須將自己代入故事,去同理角色的心境,因此周見信很能同感金錦淑在後記寫道,這個過程「有如經過一條漫長、黑暗、令人沮喪的隧道」,但他更好奇,她如何做到自己所說的「將殘酷的故事輕量化」?

金錦淑回應,之所以用「輕盈」的手法表現,一是因為韓國大眾對日本慰安婦議題並未深刻理解,卻有種「我已經知道」的錯覺。就連她自己,在學校時也從未讀過這段歷史,而是到法國留學時才得知,也才開始以短篇創作這個題材。在長篇創作《草》中,她捨棄寫實地去描繪殘酷,而採取故事化的敘事呈現,在書中化身為讀者的角色,與主角老奶奶進行對話,藉由對話來推展故事。
金錦淑思考的另一個重點是:「我們要如何用繪畫表現暴力?」她認為,現代人常暴露在暴力中卻不自覺,例如在IG上滑著美食、旅行照片,但瞬間跳到的下一畫面,可能是戰爭中受傷的兒童與病患。「我們習於接收這些圖像,卻未思考暴力的界線在哪裡。」因此她選擇不直繪暴力場面,卻又能呈現出底下隱藏的暴力。此外還有一個溫柔的考量則是:她不希望這些奶奶們在閱讀到這本書時,受到傷害。
➤以傷痛歷史為題材進行創作的倫理思辨
因為臺韓共通的歷史背景,《來自清水的孩子》在韓國書市受到歡迎。周見信指出,臺灣也有2000名以上的女性曾被徵集當日本慰安婦,但以此為題的創作極少,漫畫更完全沒有。對他而言,這個題材的挑戰在於潛藏的疑慮:「受訪者是否願意被這樣呈現?」,以及「創作者是否在消費別人的傷痛?」

金錦淑認同地說,當創作者訴說的是「他人的故事」,不論虛構或非虛構,都必須非常謹慎。她在創作《草》時便不斷小心地提醒自己,必須考慮被描繪者的心情。
創作前,她到光州的「分享之家」訪談了十多位當年被迫當慰安婦的老奶奶,做足了功課。「最心痛的是她們經歷了這樣的對待,當戰後回歸社會與家庭時,卻再度被排拒。」下筆前金錦淑曾經百般掙扎,列了好幾頁滿滿的筆記和問題:「要畫到什麼程度?我不該做的事是什麼?」
儘管講述大時代下的個人經歷,但她不想讓人閱讀時感到心痛。金錦淑對受訪的主角老奶奶說,這個角色只會在故事中現身「證實」這段歷史,為的是不要讓歷史被抹滅與遺忘。而每當為了工作焦頭爛額時,金錦淑只要去見這位老奶奶,就會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再次被撫慰。



《草》描繪的不僅是被徵集的女性,也包括被徵集到機場為日本工作的男性。但金錦淑訝異的發現,雖然同樣刻畫在大時代歷史漩渦中受到創傷的人,臺韓看待日本殖民的態度卻相差甚遠。例如《來自清水的孩子》描繪日本時代的臺灣人會去參拜神社,以及周見信提到這套書出版後,甚至成為日本學校試卷上的考題,都讓她震驚不已:「如果《草》也能被日本當局接受,甚至成為學校考題,應該有和解的可能,但目前看來還沒有。」
講座主持人慢工出版總編輯黃珮珊提問:「是否期盼藉由作品達成和解?」金錦淑提到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的圖像小說名作《鼠族》(Maus),書中以他父親的視角描繪從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經歷,「這個故事為何不斷被重述?為何變成經典,我以這部作品來回答這個問題。」
➤跨越語言傳遞傷痛故事與療癒力量
金錦淑至今發表過20多部作品,其中10部已有外譯,尤其《草》有多達35種語文譯本,曾獲《紐約時報》評選為2019年最佳漫畫、英國《衛報》最佳圖像小說,2020年獲漫畫奧斯卡獎的哈維國際圖書獎(Harvey Awards)及克勞斯散文獎(The Krause Essay Prize)等。
雖然《草》尚未有中文譯本,但金錦淑曾應邀來臺參觀「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在訪談臺灣慰安婦的紀錄片中看到有位阿嬤說,她因為《草》中那位韓國奶奶勇敢地站出來證言而受到鼓舞,決定也要現身證實歷史,「那是我創作感到非常欣慰與成就的時刻。」
因創作而享譽國際、走訪過世界各地,金錦淑認為區分作者或讀者的國籍、來自亞洲或歐洲毫無意義。如今世界已是相連的,不論城鄉、不同國家的人都共享當代的感受,能否感動讀者的關鍵是圖像的特色。
因此她強調,在韓國人的身分之前,「我先是人,然後是女人。」她筆下所有故事都體現了這樣的身分認同。而令金錦淑驚喜的是,每個國家的讀者都對她說:「妳用妳的故事,說出了我們的故事。」她也發現各地讀者最喜歡的頁面都很相似,「都是沒有文字的畫面,可見圖像本身就是語言,而且是能將沉重轉為輕盈的形式。藉由一本厚厚的圖像小說,我希望帶讀者慢慢進入、遊走其中,然後走出來、再度重返。」
金錦淑的作品有兩大面向,一是描繪大歷史下普通人的樣態,如與慰安婦相關的《草》、描繪濟州四三事件的《Jiseul》、《等待》(暫譯)等。另一類則是一般個人生活,如已在臺出版的《有狗的日子》。創作時兩大面向輕重交替以轉換心情,但著墨的都是隱藏在陰影下無人知曉、觸痛人心的傷痛。她說:「透過作品,我想傳達的不是絕望,而是希望與療癒的力量。」

金錦淑的最新作品《我的朋友金正恩》,是她花費數年時間,在韓國及朝鮮,訪談多位金正恩周邊的人所完成的紀實漫畫。該書目前已譯成義、法、西、葡等語言,但她苦笑說,因為這個書名,讓她在韓國備受壓力。
在緊湊的工作之餘,金錦淑最大的調劑就是每天與狗散步、每晚游泳一小時。她笑說若不是因為對貓毛過敏,「我也很愛貓的!」金錦淑對創作《再見的練習》、描繪與狗情誼的臺灣圖畫書作家林小杯一見傾心,兩人前一日剛在首爾書展對談「心靈上的爪印:從漫畫探索人犬間的情感連結」。她驚喜的說,不論和周見信或林小杯談話,都感到高度相似與共鳴,「感覺很棒!」非常期待有機會來臺與讀者見面交流。●

話題》來吧,來認識「周遭」: 牛津非常短講套書《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
《21世紀的環境課》包含六個主題,同時也是六本小書,分別是《生物地理學》、《入侵物種》、《火》、《都市計劃》、《人口學》與《冷戰》。這是左岸文化編輯室為台灣讀者精心構思的課程,也是繼《20世紀的主義們》、《21世紀的人生難題》後的第三門課。
《21世紀的環境課》的六本指定閱讀均出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書系。如書系名所示,這些書都非常短,文字洗鍊,由各領域的中堅學者撰寫,如同進入各領域的敲門磚或拱心石(keystone)。
在規劃《21世紀的環境課》時,編輯室聘請優秀譯者翻譯,同時也為每本書找了專業審定者,並請他們撰寫導讀。審定者與導讀者都是一時之選;如《生物地理學》是由《通往世界的植物》、《橫斷臺灣》的作者游旨价翻譯與導讀,《入侵物種》則是中山大學的生物學者顏聖紘、《人口學》是政治大學社會學者鄭力軒、《火》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生物學家林大利、《都市計劃》為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的黃偉茹、《冷戰》為中研院近史所的陳冠任。在閱讀《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六本小書時,搭配這些由名家撰寫的導讀,讀者不僅可以很快進入各書主題,更可藉此思考這些主題與台灣的關係。
我是個環境史研究者,一直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開設環境史及科技與社會等相關課程。跟編輯幾次交流,並詳讀她規劃的六本指定閱讀後,我深受啟發,也想把這堂課推薦給各位。
➤什麼是「環境」?
既然這門課叫做「21世紀的環境課」,我想我就從「環境」(environment)這個關鍵字開始。
艾蒂安.本森(Etienne S. Benson)是一位環境史家,目前擔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的所長。2020年,他出版《周遭:環境與環境主義的一段歷史》(Surroundings: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s and Environmentalisms)。當中,他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
本森表示,環境史研究者花了很多時間探討環境主義的起源、自然的含義、不同政治與社會制度對於環境的影響,但他們彷彿把「環境」當成不證自明的「背景」。本森認為,在英文的科學文獻中,環境一詞在19世紀下半葉大量出現;用來指涉生物(organism)得面對與適應的外在限制。以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聞名的社會理論家赫伯特.史賓賽(Hebert Spencer)便是這樣看待環境。本森認為,這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史賓賽及其同代人之前,人們會使用「環境」這個字,但少有自然哲學家(natural philosophers,類似今日的科學家)會把這個詞當成一回事。對他們而言,環境就是某種可有可無、邊邊角角的存在。
本森認為,即便環境在19世紀下半葉大量出現在英文科學文獻中,但此現象仍有其「前史」。他指出,關鍵在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博物學(natural history)的急遽發展,特別是以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為中心的「功能式」(functional)博物學。此博物學的奠基者為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拜拿破崙之賜,當時的法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帝國,而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是個為帝國服務、清點帝國究竟掌握多少資源的計算中心。
居維葉發展出一種新穎的分類法,即從器官(organ)的型態與彼此的關係出發,探討其功能,說明由器官構成的生物(organism)如何地適應環境。本森指出,即是在此氛圍下,環境再也不被視為背景或脈絡,反倒是生物得去試著適應的對象,且此適應也會表現在器官的型態與器官間的關係上。
事實上,本森指出,英文的環境,即environment,本來就是法文。即便當時的法國人傾向使用milieu一詞,但environment 一詞就此傳播開來。他也認為,環境一詞歷經熱帶醫學、生態學、生物圈、系統科學等學科的洗禮與洗練,經歷百餘年的演化後,於1970年代被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等生態學者援用,於《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等暢銷書中賦予更深遠的意義。時至今日,當我們提到環境時,我們不會認為這只是個背景或脈絡,反倒是與生命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周遭」。此「周遭」包覆著人與其他的生命;有了此「周遭」的存在,人與其他的生命也彼此相連,形成環環相扣的整體。
➤六個子題
《21世紀的環境課》共有六堂課,每堂課都有一本指定閱讀。透過這六本書,我們可以掌握環境一詞的歷史演變:在面對當代環境議題時,我們也需要具備的概念與實作技巧。
第一門課是《生物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一門探討生物之空間分布的學問,為理解演化生物學與生態學的鑰匙。人們一度相信,物種之分布呈現造物者的「計畫」;在此視野下,物種與環境如同造物者的棋子與棋盤。生物地理學的興起挑戰這樣的見解。當造物者逐漸隱身的時候,就是環境與物種的「能動性」浮現於歷史舞臺之時。我們將探討當代生物地理學主要取向與研究方法,也會了解當代生態保育的核心概念與手段。
的達爾文雀。這裡僅展示了五十多種管鴰中的一小部分,這些管鴰在形態、食
性和棲息地方面展現了驚人的多樣化。然而,這些夏威夷管鴰中許多現已滅絕
的種類,也證明了島嶼特有物種的脆弱性。(圖源:《生物地理學》)
第二門課是《入侵物種》。為何某些物種會被視為「入侵」?在本堂課中,各位將學到,「入侵物種」不是個不證自明的類別,既牽涉到人類之於特定生態系的破壞、眾多政策的非預期後果、商業與貿易網絡的擴張等。要了解什麼是入侵物種,並進而防治它,減低對特定生態系的危害,我們得同時採用生態系經營的視野,輔以人文社會科學的分析與政策工具。
「入侵物種」同時也帶出當代環境倫理的思考。到底哪些物種算是「原生」,哪些又是入侵?若遷徙與越界本來就是生命的常態,我們該如何劃下那條分開原生與入侵種的界線?到頭來,這些議題都牽涉到,同樣為生物體的人們,究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且如何照料與我們同處在同一個環境中的非人物種,反思我們與這些非人的關係。
第三門課為《火》。火是一種能量的形式,是人類得以打造文明的開端,同時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莫大威脅。火本身乃至於火營造的環境,同時也是眾多生靈得以落地生根的關鍵因素。人乃至於其他生物與火的關係為何?火之於特定生態系的作用為何?人該如何駕馭火,該駕馭到什麼程度?太陽是團火,生命其實也如同火;因人類活動而誘發的氣候變遷,也開始讓地球如同著火般地燥熱。環繞在火而展開的「火成生態學」、「火成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生態學,是當代環境管理的新視野。這門課將帶領各位一窺這些新興領域的堂奧。
第四門課為《人口學》。論及環境思潮的發展,19世紀中葉的「達爾文革命」是個重要的分水嶺。然而,少為人知的是,在提出演化論時,達爾文重要的靈感來源為英國政治經濟學者馬爾薩斯的人口學。馬爾薩斯的見解很簡單:人口是以等比級數增長,糧食則為等差級數,即糧食的稀缺是必然的,人口也必然面臨貧窮與饑荒等危機。二戰後,當環境學者在思考該如何保護環境時,「人口炸彈」同樣為重要的參考對象。換言之,人口學與環境科學可說是一枚銅板的兩面。
這是為什麼我們得多了解一些人口學的核心概念與研究方法。在本堂課中,我們會學到人口轉型理論的梗概、高齡化社會的挑戰、移民、世代公平等議題。人口結構涉及面向之廣,從社會、文化、經濟、科技至氣候變遷,都與人口學息息相關。我們也將學到,人口學處理的不是只有數據,得出的結果也不是只有繪製人口金字塔;如《人口學》一書的結論所示:唯有正視人口結構與地球資源的限度,我們才能規劃與期待更為公義與永續的未來。
第五門課為《都市計劃》。隨著人口增加與工業發展,都市成為人類生活的主要環境。與之同時,都市生態學者也告訴我們,都市也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在21世紀的今日,郊狼不只出沒於沙漠與山區,更活躍於中央公園、芝加哥與洛杉磯等大都市。當代的都市計劃已不能只針對人,還有各式各樣的非人物種。但要如何著手?若都市並非全然「不自然」,反倒是人為與自然交會的複合場域,我們要如何重新思考都市、都市的生活韌性與空間正義等議題?《都市計劃》帶領讀者回溯這個學科的起源與發展,同時也為如此介於自然與人為、集結人與非人的新都市,提供了可能的規劃視野。
的差不多。歐洲和美國城市出現了很多這方面的專家和專業知識。一位英國專
家威廉.林德利(William Lindley)為德國漢堡設計了一套新的下水道系統,他
也曾經在華沙和布達佩斯服務過,這套系統後來成為芝加哥模仿的範型。(圖源:《都市計劃》)
第六門課為《冷戰》。我們迎來《21世紀的環境課》的最後一課。狹義地說,冷戰係指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在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上的深層對抗,這場衝突雖然未全面爆發為熱戰,卻長達近半世紀,深刻地形塑了全球局勢的樣貌與分布。
藉由閱讀《冷戰》,我們將學到,冷戰不只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軍事與外交對峙,更是一場全面滲透政治、經濟、文化與科學領域的「地球尺度」之戰。透過氣象衛星、全球監測網絡、糧食技術、人口政策等手段,美國與蘇聯試圖在各地建立其秩序與影響力。環境治理、資源開發、甚至公共衛生與教育制度都成為意識形態較勁的延伸場域。
事實上,正是在冷戰的氛圍中,「環境」一詞被賦予了今日我們熟悉的意義。若沒有冷戰誘發的軍事與太空競賽,我們難以從太空中望著地球,在感嘆這顆藍色星球是多美的同時,焦慮著這個乘客數量急速爆炸的太空船,是如此的岌岌可危。環境研究者也不會有諸如同位素、地理定位系統(geographic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等工具,以超越人類感官的精細度,探索超越人類可以理解的龐大環境,並建構當中的運作機制。
當代對環境的認識可說是某種「冷戰遺產」;雖說冷戰已經遠颺,但各式各樣新型態的戰爭(如資訊戰)卻彷彿成為人們的新日常。我們需要新的環境見解;回望冷戰與冷戰帶動的社會、經濟、文化與生態變遷,是21世紀環境課的結束,同時也是我們掌握下一個世紀的起點。
➤認識周遭
從《生物地理學》至《冷戰》,《21世紀的環境課》的六門課程環環相扣,直指環境是什麼,如何從原本的「背景」、「脈絡」與「周遭」演化為我們現在理解的環境。你或許會說,我本身是學人文社會或自然科學的,到底為什麼需要修這堂「環境課」?對此,容我回到環境這個詞的原意:周遭與包圍。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環境,環境一詞又如何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當我們了解周遭的山岳、河川、空氣、森林、動物與植物等,不再是位於某處等著我們去「發現」或「征服」的「自然」,反倒是一床輕薄的棉被,包裹著我們,我們自然而然地想要珍惜它,回味它為身體帶來的觸感,乃至於那種被抱著的親密感。我們也會想問,這個被環境包裹著的你我,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我想起了地理學者喜歡講的一則希臘神話。
Chthonia是大地女神,嫁給了宙斯。在迎娶Chthonia 時,宙斯將一塊他親自織成的布(pharos)披在她身上。這塊布上繪有陸地與海洋的圖像,而Chthonia 也在這過程中逐漸成形,成為孕育陸地與海洋萬物的身體。她從原初的未定形狀,化為大地與生命的來源,最終轉化為蓋婭(Gaia),也就是萬物之母。
地理學者愛這個故事,因為這塊pharos後來有個正式名稱:mappa mundi,即世界地圖。
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21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讓你得以在當中徜徉與探索。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你雀躍著,你想念著一趟趟旅程為你帶來的啟發,開始規劃下一趟旅程。●
Biogeography、Invasive Species、Fire、Demography、City Planning、Cold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馬克.洛莫利諾, 茱莉.洛克伍德與達斯汀.維爾伯恩等( Mark V. Lomolino, Julie L. Lockwood and Dustin J. Welbourne, et al.)
譯者:游旨价, 鄧子衿, 吳宛勳, 蘇彥肇, 李祐寧, 賴彥如, 黃中憲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24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