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用設計力創造歸屬感與購書體驗,讓逛書展好玩且方便 ft.韓國最大獨立書展策展人李知炫

➤從讀者的情感與行動需求出發:獨立出版所守護的事物:出版與分享

「用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人潮,宣傳效果可以達到80%!」握著麥克風的李知炫露出自信的微笑,如此說著。節令剛過大雪,12月中旬氣溫驟降,牯嶺街滿是參加「世界的讀字公民」書展人潮,不受寒冷低溫影響,沸騰人煙來來去去。李知炫應主辦方邀請,於同場舉行的論壇中,大方分享她的辦展經驗。

來自韓國的李知炫其實是位設計師,成立設計工作室「金綜閣」。她自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的那時開始,舉辦了4屆「Seoul Publishers Table」。頂著俐落短髮的她眼睛炯炯有神,氣場強大。體貼性格不只展現在她所分享的書展舉辦細節,也呈現在當日簡報。演講雖有同步口譯,李知炫在演講簡報依然附上翻譯軟體的中譯,提供聽眾參照。

「Seoul Publishers Table」是韓國最大的獨立出版書展,每年舉辦1次,為期3日,參展者包含多數獨立出版領域:散文、詩歌、小說、插圖、漫畫與攝影等。在李知炫經營的4年期間,參與團隊約有220-290組,包含500至600組賣家,參觀人次則在1萬至2萬之間。

這次來到臺灣,細數4年來的回憶,講到2023年終於恢復實體活動的那時,李知炫笑稱:「可以在這麼正常的環境下舉辦活動,我都快哭了。」


2020年「Seoul Publishers Table」主視覺(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不讓讀者失望,讓出版品呈現:2020年,疫情下時代的社群與物流力

回顧首次承辦書展的2020年,李知炫表示,因逢疫情爆發,原初預定與首爾市政府合作的活動,改在首爾市立圖書館舉辦。然而隨著疫情升溫,制度與規定不斷調整變化,主辦方內部也有過許多爭執不下的討論。這段期間裡活動突然取消的事例並不罕見,但李知炫表示:「如果突然取消,很多出版社與參加者會非常失望,今年出版的書籍也無法呈現給讀者了」,決定挑戰線上辦理書展。

不過,線上書展究竟如何再現實體買書的感覺呢?「視」吃跟「試」吃,還是有著極大差異。於是她們架設了一個網站,讓賣家可以賣書,買家可以買書。她們不斷洽談,希望找到願意承接的物流業者、適合存放書籍的倉庫,也盡力處理各個出版方不同的物流狀況。在無法正常社交的非常狀況下,她們希望,無論如何都能把書好好的寄到讀者手上。


在疫情期間舉辦書展,物流成為一大考驗。李知炫的做法是從所有賣家取得2-3本書,為每本書分配獨立編號,使用編號排列於倉庫中,隨訂單出貨。(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除了配送書籍的用心,李知炫認為,讓出版方知道「我的書是有人在看的」,能由衷感受如此喜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她們安排許多分享會,也籌畫諸如「怎麼製作一本書」這類工作坊,透過廣播放送與Instagram直播。出版社或作者可與讀者互動,獲知讀者的閱後感想,同時也是增加書籍銷量的一個方式。


運用大量直播,舉辦線上活動,促進交流與買氣(截自李知炫活動簡報)

為了增加買賣雙方的交流,李知炫甚至曾經一周安排了72場活動。「我自己也是有點後悔」,她苦笑著說,那時眼前放著10個螢幕,確保所有活動流暢進行,實在是太辛苦了。


2020年SPB20活動首日,計有3,500位線上訪客,網站瀏覽次數達到41,000 次。當日提供的商品包含書籍、套書、書籍與周邊組合等多種類型。看到銷售數字上升,令策展方感到欣喜。(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2021-2022年實體重新出發,充滿挑戰:沒有照明、進場人數受限,團隊氣氛低靡

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對病毒的掌握度提高,21-22年對於實體活動的規定出現彈性空間。和臺灣一樣,韓國也有配戴口罩的政策。當時韓國官方規定,若能保持20平方公尺1個人的容納人數,即可辦理或自主參加活動,因此李知炫決定舉辦實體書展。

然而就在簽約完成,順利租借到理想場地時,才發現由於該處為全新建物,「竟然沒有燈!」李知炫冷靜地描述當時的崩潰狀態。箭在弦上的書展活動已有萬人預定參加,再怎麼崩潰,也要耐心拆除這些意外出現的炸彈。於是她們買了上百個立燈,照明設備完全倚靠人工組裝,整個工作團隊氣氛低靡,直到現在,李知炫依然記憶深刻。


2021年書展現場的直立式燈架,其實是策展方因應場地方毫無燈光設備,而想出來的救急之策(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也因為社交距離的限制,原先千人熱鬧參觀的景況,銳減為半數,最多只能開放500人入場,造成場外大排長龍的狀況。很能轉換情緒、面對挑戰的李知炫指著照片,對現場聽眾笑說:「這是不是很像排隊買名牌的感覺?我的心情突然變得很開心!」她還說,排隊人潮也能吸引原本不曉得、不關心的人們的目光,達到宣傳效果。

➤提供參展方歸屬感,賦予買家舒適購物體驗,讓雙方交流促成業績

舉辦書展時,李知炫始終將出版方的感受放在心上。曾經拉著行李箱擺攤的她,很能同理帶著滿滿期待前來,銷售卻毫無斬獲的出版人,心中失落與沮喪的情緒。「我想讓參加的人都有歸屬感,想要參加我舉辦的活動。」李知炫以自己的設計專業,用心設計、購買器材並手工製作只有參加書展的出版人可以獲得的參加證項鍊。讓參展的團隊,對Seoul Publishers Table策展方也有歸屬感。賣方與買方之間有著連動關係,願意參與的出版社與作者越多,便可能吸引更多他們的粉絲前來參觀書展。


營造參展方的歸屬感,出版社與作家會吸引更多讀者參與(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策展方不僅為參展方服務,也為讀者著想。李知炫在書展中設計了一個corner,專門提供書籍寄送服務。最初是希望促進銷量,後來她意外發現人們非常徹底地善用這項配送功能——有人逛完書展後想往他處逛街購物,甚至有讀者把隨身物品也放置箱內一起寄走。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人也因為這項巧思,得以在書展收攤之後,兩手空空地輕鬆返家。不只門票和周邊商品,李知炫甚至在紙箱外觀上也做了特殊設計,紙箱成為物流運送過程中,一個吸睛的存在。


物流紙箱的外包裝,也可以看見策展方滿滿的創意與設計力(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永續辦理書展:財務獨立的重要性

能夠提供書籍寄送,其實立基於活動針對書展參觀者收取了入場費用。李知炫說,當時有不少反對收費的讀者和出版方,但她認為在文化政策隨時受到政權更迭影響的韓國,如果能夠財務獨立,即使遇見諸如不重視出版產業的總統尹錫悅,無法獲得足夠的補助款項,仍能永續辦理書展,不會受到其他變因的干擾。

2023年防疫措施大幅放寬,壓力減輕,不用再想方設法顧慮疫情的李知炫,轉而思考如何盡可能地留住參與者的腳步,讓他們長時間地留在書展場地。她也開始參加國外書展,接受更多新的刺激,思考如何讓書展活動更加有趣而活潑。


2023年主視覺「Seoul Publishers Table」主視覺(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李知炫(左2)參與臺灣獨立出版聯盟舉辦的活動,進行專場演講,由小說家臥斧(右)擔任主持人(攝影:張震洲)

➤行李寄放角落、一期一會的儀式感、不知不覺開始血拚

在科技與商業模式快速變化的時代,主持人與現場聽眾紛紛拋出問題。大家都很好奇,李知炫認為書展能用哪些不同方式吸引讀者?她認為的「有趣」是什麼、客群又是什麼?

李知炫笑著說,「我是個消費時希望得到完善的服務,龜毛的消費者。」討厭揹著沉重包包逛街的她,不僅設計了寄放行李的corner,為了因應雨季,也有專門放置雨傘的地方。看到提著大包小包、拖著行李箱特地來參加書展的人潮,參展出版攤位的商品一掃而空,銷售成績極佳,她感到十分滿足。


因為有寄放行李與雨傘的角落,讀者可以舒適逛書展(取自Instagram:publishers.table)

從進場那刻起,讀者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李知炫透過設計,盡可能地營造特別的氛圍,安排各式各樣的期間限定,務使讀者有一期一會的儀式感——不論是贈品或是工作坊,活動相互累積疊加,讀者不只沒有餘裕思考晚餐到底要吃什麼,還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血拚了3個小時。

李知炫認為,有趣與否影響著韓國人的消費傾向,因此在宣傳上著力於傳遞「這是有趣的內容」的訊息,盡量使用生動文字。雖然主力客群目標是年輕族群,李知炫表示,書展中有形式與議題多樣、細小而又私人的獨特作品,大家帶著各自的故事過來,都能在這裡找到貼合內心,產生共鳴的文字,「獨立書展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邊界!」


李知炫在臺灣的演講,吸引許多讀者與同行聆聽(攝影:張震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5 16:25
閱讀隨身聽S12EP1》一輩子都沒想到,就這樣拿下美國文學界的奧斯卡獎:訪《臺灣漫遊錄》英文本譯者金翎

由譯者金翎翻譯的楊双子小說《臺灣漫遊錄》英譯本"Taiwan Travelogue:A Novel",於2024年11月20日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為第一部獲得此殊榮的台灣文學作品。出生於紐約、在台灣生活了18年的金翎,赴美就讀英美文學,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寫作。英文譯作包括游珮芸撰文、周見信繪圖的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黃麗群短篇小說〈搬雲記〉,以及日本作家江戶川亂步的作品等。她同時也是作家,目前以英文創作,曾獲美國筆會(PEN America)短篇小說新人獎。

本集節目邀請到金翎分享《臺灣漫遊錄》翻譯過程的曲折故事,並暢聊美國文學翻譯、出版產業與台灣的差異,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入圍得獎過程

主持人:首先恭喜金翎得到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得這個獎到底有多困難?

金翎:應該是一輩子都沒想到會得的,在美國也常說這是美國文學界的奧斯卡獎,所以對我來說是非常驚訝、驚喜的一個緣分。

主持人: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有想過得獎這件事嗎?

金翎:完全沒有,只想如果能出版、能有二刷就已經很高興了。因為這是在很多技術層面上比較困難的一部作品,翻譯成英文又更加不容易,很希望能找到它的讀者群,沒有預料到會得獎。

主持人:入圍、得獎的過程?作為譯者是在什麼階段知道?

金翎:其實是出版社去報名的。我得要簽一個同意書:如果入圍的話,11月20號要出席典禮。簽的時候是4月,我想,好啊,就簽,反正也不可能,然後就忘記了這件事。長名單是9月初宣布,總共有五大項,每一項有10本。看到手機傳來消息的時候,剛好在樓梯間,差點摔下去。

10月初宣布短名單,我、編輯跟行銷人員,大家都拿著手機守著《紐約時報》,因為它是在《紐約時報》刊登。我們一直按更新網頁,公布的時候,大家高興得一起尖叫。參加典禮的時候,我很像是在追星,很興奮可以見到許多作家,期待跟他們說話。想說領獎、致詞應該跟我無關,結果最後竟然得獎!我很錯愕,双子就比較冷靜。


台灣首位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的《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左)及英文版譯者金翎(圖源

➤原作的爭議與挑戰

主持人:你知道這本書起初在台灣出版的時候,有引起一些誤解或爭議嗎?

金翎:我一開始不知道,因為看書之前盡量不去讀書評等等。看完之後才知道有一些爭議。

主持人:那你如何看待呢?

金翎:我覺得它就是小說,是虛構的,所以沒有甚麼不舒服的感受。而且讀的時候是滿興奮的,因為它有個所謂「楊双子譯」的這個架構,身為譯者,我認為當作者已經把自己假設為譯者了,那麼譯者的身分在這本書可以發揮的空間,也許是翻譯其他小說的時候不會有的。那時候我覺得這會是個很有趣的挑戰。

主持人:是否因此英譯本的封面才會寫上「A Novel」?

金翎:是,不過這也是美國常見的作法。因為有時候上網查詢書名的時候,只有一兩個單字可能很難找到那本書,所以後面會加「A Novel」,讓大家比較容易找到它。若以「Taiwan Travelogue」為書名,是擔心被歸類為旅遊指南書。

➤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翻譯

主持人:我閱讀中文版時,覺得有種日文小說的語氣,但又有一些感覺特別新或現代感的意識,似乎又不像是日治時期的作品,有種熟悉中的陌生或陌生中的熟悉。身為英文譯者,你有試圖表達這一點嗎?

金翎:有,因為這本書是有意識地以日語翻譯為前提,而我也會日文,所以我可以想像它要假裝從日語翻譯過來的是什麼,再去推測那如果從日文譯成英文的話會是怎麼樣。所以我也是有意識地在做日翻英,雖然原文是中文。

主持人:這很有趣。很多日文小說翻譯成中文之後,讀起來就會覺得像日本小說。當日文小說翻譯成英文後,英語讀者也會感受到這個「日本感」嗎?

金翎:有的,比較常見的用語或表達方式,因為文學、影視動漫的傳播,美國人對日本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例如Sensei(先生,對老師、醫師等的尊稱)或是San(日常對話中對他人的尊稱)。對於會買這類小說的讀者而言,應該不太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翻譯時也有考慮這一點,會讀這本書的人,應該會對日本、甚至對中文相對有一點認識。在這個考量下,可以翻譯得比較準確,也可以試著挑戰讀者。

➤出版過程

主持人:是出版社找你翻譯這本書的嗎?

金翎:不是,是我自己去投稿的,投給好幾家出版社。出版英譯本的這家Graywolf是很前衛的獨立出版社,我知道他們比較願意嘗試一些有挑戰性的作品。

主持人:他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點是什麼呢?

金翎:提案的時候,我說這是一個像俄羅斯娃娃一樣,疊了很多層的一部小說。很多英語讀者可能不知道台灣曾經被殖民,或是不了解近代的歷史、不知道我們的語言跟文化,包括我們的美食等種種層次。

同時我也推薦這是一本探討「翻譯」的書,其中一個主角是譯者。原先出版的時候就有翻譯的架構,現在要再翻譯成英文,所以這會是一個很多層次、很有趣很多元的作品。當時出版社聽了就很感興趣,認為這是沒有人嘗試過的。

主持人:但這個有趣的點可能也是困難的點。我閱讀時覺得內容寫得滿詳細的,我也不知道原來過去的台灣是這樣子。對中文讀者是考驗,我想對英文讀者、對譯者更是。你如何翻譯成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的英文呢?

金翎:我覺得我的編輯Yuka Igarashi協助很多。她是日裔美國人,她了解日本文化,但對中文是完全不熟。有些獨特的、台灣的事情,她看不懂的部分,我們也做了很多討論。她的反應算是我對於讀者的預先評估。

主持人:看不懂的部分怎麼辦呢?

金翎:除了以翻譯的技巧處理,有一個是唯獨這本書可以做的,就是本來的作者楊双子做為譯者已經在書裡寫了很多「腳註」,所以當遇到比較複雜的概念時,我也直接加一個腳註。這在英語的翻譯文學裡是很罕見的,因為他們不會喜歡用這種打斷故事流動的方式來跟讀者解釋,但是因為這本書原作已經有腳註,所以我再加上就是成立的。

➤譯為英語的特殊性

主持人:巧妙使用腳註的方式真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這牽涉到譯者的翻譯過程裡,傳遞了什麼、刪去了什麼?以及如何算是「忠實的翻譯」?

金翎:我在大學、研究所的文學翻譯課中學習到,忠實是虛構的概念,忠實的翻譯到底是達意,還是達字?因為語言不是一對一的,就算找到一個很完美的那個字,但它的意境如果不一樣,讀者還是很難理解。我受的教育比較重視達意,有時候需要改變文字來達成,這點可能跟台灣習慣的翻譯很不一樣。

我覺得這有好有壞。在台灣,譯者的名字會寫在封面上,大家會知道這是一本外來的書、是經過翻譯的。但在美國,基本上常常希望譯者是隱形的。每年翻譯文學、非英文創作的文學大概只占3~5%。如果看電影或電視劇,大家也很不喜歡需要看字幕的外來語言,因為看字幕或看翻譯的話需要去思考。這是不同文化,就得要去理解他們的事。可能普遍認為外來翻譯的就很深奧、看不懂,因為對那個語言或文化不理解,所以在美國會盡量隱瞞翻譯這件事。

我覺得近幾年有一點改變。可能因為韓劇,或者串流平台的發達,讓大家習慣開字幕、看其他國家來的東西,書本上也漸漸會出現譯者的姓名。


由金翎英譯的台灣作家作品,左上起順時鐘:楊双子《台灣漫遊錄》、黃麗群〈搬雲記〉,游珮芸、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

➤以文學翻譯讓世界看見台灣

主持人:你曾說希望透過文學翻譯,讓世界看見台灣。為什麼會有這個使命感?

金翎:我剛開始做翻譯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這個意識,就只是因為會這些語言,如果能在這些語言之間做轉譯的話,我覺得滿有趣的。但過了一段時間,尤其是在碩士班,要選擇作品來翻譯做為報告或論文的時候,我才覺得那我要翻譯我最懂的、我生長的地方。之後我也發現,華語世界裡有很多人會講英文,但台灣是這麼小的地方,人口也較少,又是處在很不容易被看見的地位,所以我希望如果做翻譯這個工作的話,能盡量翻譯台灣作者的作品。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穿梭於400年間的歷史碎片,找尋「真相」:周見信《案渡卷河》新書座談側記

年末的周末午後,冬陽灑落,巷弄裡的現流冊店正準備著圖像小說《案渡卷河》的發表與展覽,牆上掛滿創作手稿與歷史檔案,小小空間滿是人們此起彼落溫暖的寒暄。

發表會由創作過程的紀錄影片拉開序幕。面對拍攝者的提問,漫畫家周見信回答:「腦海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應該是船難那幕。」甫由慢工文化出版的《案渡卷河》,是周見信繼《來自清水的孩子》之後,創作的第二部圖像小說作品。同樣以歷史題材發想,《案渡卷河》的時空拉得更長,橫跨了400年。

以何「案渡」?何為「卷河」?為了書名,周見信與企劃本案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往返數次,最後由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定案。《案渡卷河》除可理解為蜷伏書案之上、橫渡檔案之河的意思,與談的真理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戴華萱也以詞性拆解,提出曲流/淡水河考察的解釋。如此饒富意趣的辯證討論,貫穿整場新書發表會。

➤浮動的歷史縫隙

戴華萱問起為何以淡水河作為創作背景,周見信笑稱:「檔案局發來合作邀約的時候,大概以為我會選木柵動物園吧!」他說原本選項還包括新中橫公路、北迴鐵路與高雄過港隧道,面對如此硬篤的工事建設,他和黃珮珊一度想打退堂鼓。

國發會檔案局舉辦的特展「奇蹟之島」,展示關渡大橋、北迴鐵路、高雄過港隧道、新中橫公路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等五項工程的檔案文件,並以此特展內容邀請周見信進行圖像小說創作。

周見信想起求學時代往返北藝大、淡水與石門等地的回憶,十幾年的情感連結,促使他選擇挑戰關渡大橋,以橋的概念架接蜿蜒於淡水河畔的故事。

在《案渡卷河》中,讀者透過小路與阿河二位主角,穿越不同時代斷點,窺見歷史事件:遭遇島嶼原住民的西班牙船難、郁永河的採硫過程、漢人移民與清法戰爭、日治時期被警方捉捕的廖添丁,與現代文明帶來的美麗與哀愁。故事軸線在周見信心中逐漸成型,他打算以仿若看熱鬧的旁觀者視角,串接五段故事。

題材確定,隨之而來的是漫長而細緻的考究工作。潛入歷史支流,周見信運用學術訓練養成的解讀技能,爬梳研究資料。他也拜訪了專職徵集與典藏國家檔案的檔案局,對於修復作業印象深刻。周見信將所見意象化,繪入書中。


《案渡卷河》內頁。周見信將不同角度的史料記載融入故事情節,也將檔案局的修復作業意象化,繪入書中(如右頁所繪,以鑷子夾取「丁」字)。

「所謂的真實是什麼?」學者依據不同史料推衍各自的主張,同樣都是「歷史」,卻有著極為殊異的論點。西班牙神父遇見的那場船難,究竟發生在臺灣北部、中部抑或南部外海?周見信看見「歷史」的不確定性,鑽進縫隙,他埋下想像的種子,在《案渡卷河》裡營造虛擬實境,探問的始終是這個問題。

「當你感受很真實的時候,你會說是假的嗎?」他又拋出了一個大哉問。

書寫檔案的人,保存檔案的人,和閱讀檔案的人身處不同時空背景,各有不同的理解視角,即使閱讀相同的檔案,從中獲致的結論自然不盡相同。周見信笑說,如果再將官方「正史」與民間傳說交叉比對,彼此兜不攏的部分就是更有趣的縫隙了。「歷史」看見的是什麼?看不見的又是什麼?周見信也希望讀者在多方閱讀之後,嘗試自我思考,發展屬於自己的觀點。


《案渡卷河》封底。

➤河岸堆疊的腳步

呼應五個歷史斷代,《案渡卷河》時而出現水彩,時而水墨,也有手繪、拼貼和版畫風格,繪風多變。有時用代針筆、有時毛筆、甚至竹筆等。周見信說,同時運用多種媒材與技法,希望烘托人物及其身分的不同,營造時代差異、歲月堆疊的氛圍。

有趣的是,在擔憂人工智慧帶來衝擊的AI潮流中,他反客為主,利用AI作為創作助力,觀察AI如何完成他發給的指令,「我持續給他更多關鍵字,看著最後的完成畫面想說,喔!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接著再做出自己的構圖。」書封的海浪便是與AI對話的成果,周見信覺得十分有趣,於是保留AI構圖中「不自然的感覺」。

人與科技的對話也出現在第四話〈兇賊末路〉尾聲和第五話〈橋接〉。周見信將貫穿全書、關於真實與虛構的辯證,延展至神話與信仰範疇,融入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同時述說著「我」的破壞力。

「進步」帶來的全是「好」事嗎?好與壞,彷彿硬幣的正反兩面,相伴而生。周見信說每個章節皆可視為獨立議題,亦可連結彼此一起討論。由國家建設作為起點的《案渡卷河》,他在最後想探問的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源,人類可能發生戰爭,相互爭奪,也可能自環境掠奪一切。現代文明使人類社會得以長足發展,卻讓淡水河變成「黑色的河」,動物大量死亡。究竟人類與大自然有沒有和平共生、和睦相處的方式?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宛如擺渡人的小路與阿河,幻化成各種形體,引領讀者跟隨他們任意穿梭時空。由1582年一路前進,遇見西班牙神父、郁永河、張李成、廖添丁的四段人物故事,再回到現代,以完工於1983年的關渡大橋,與預計今(2025)年9月竣工的淡江大橋作為終幕。

戴華萱好奇詢問,既然選擇了歷史長河中的這些故事,那麼有沒有被排除的故事?周見信思索了幾秒,回答原本還有其他選項,其一是隘口遷村,其二為白色恐怖案件的槍決現場,但因為敘事軸線可能偏離,以及資料不足以撐起章節的緣故,只好捨棄。


與談人真理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戴華萱(左)

同樣也是歷史題材,面對上部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周見信開玩笑地質問坐在對面的黃珮珊:「記不住哪年得獎了對不對?」他坦言受到的影響超乎預期。於國內外獲獎無數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已售出多國語言版權,兩年來他與作者游珮芸不停到訪世界多國,參與書展活動。飛來飛去的行程,對於喜歡宅在臺灣的周見信來說,「根本是人生成就解鎖」。

周見信認為《來自清水的孩子》是團隊合作的成果,歷史考究、訪談調查、腳本與草圖協調討論,無一不需要功夫。合作關係就像是舞步,你進我退,我進你退,需要相互理解與許多的耐心溝通。

不同於始終背負著使命感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周見信露出調皮的表情:「《案渡卷河》像是到了新的階段,我覺得有種清新感。」在國外宣傳《來自清水的孩子》期間,他已經忍不住興奮地跟周遭人們分享初步構想。對於題材相對輕鬆的《案渡卷河》,周見信表示這本書的個人性更強,可以用有趣的元素發想內容。

由繪本轉戰圖像小說,周見信喜歡依照受眾設定與故事走向,調整媒材與圖像風格。面對現場聽眾的提問,他表示自己喜歡走一條杳無人跡,具獨有創見的創作路徑,「改變的是講故事的方式,出發點沒有變。」喜歡說故事的那顆初心,他從沒忘記。

周見信觀察,相較於漫畫已可獲得文學獎的美國,臺灣的發展腳步雖然較慢,但近十年漫畫與繪本的市場正逐步拓展。而結合文學性與藝術性的圖像小說,雖然小眾,也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讀者群。

話題轉到主打圖像小說的「慢工文化」,周見信描述慢工如何親力親為,如何講究出版細節,感染會場氣氛逐漸沸騰。「我覺得都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情。對啊!人生就是要做些瘋狂的事情。」周見信熱血少年般地說道:「書也是某種理想的象徵化。」

接過麥克風的黃珮珊先是一陣大笑,「我看起來比較瘋狂,但其實還滿理性的,一切都是有計算過的。」她表示,決定接下案子之後,她判斷這會是具有國際版權銷售競爭力的作品,因此也需要將國外讀者的喜好納入考量。在創作過程中,她提醒周見信:「圖一定要畫得很美!」不只國內的銷售,黃珮珊早已將眼光瞄準國外市場。

反覆詰問真實樣貌的《案渡卷河》,深刻探詢著普世皆通的價值。堅持理想,或許也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案渡卷河
作者:周見信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見信

繪本、漫畫創作者。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學士、臺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碩士、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

2016年以《小白》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2021年以《來自清水的孩子》獲得金漫獎新人獎。出版有《尋貓啟事》、《小小的大冒險》、《小松鼠與老榕樹》、《雞蛋花》、《小朱鸝》等繪本,及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案渡卷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3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