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Openbook夏日特企》愛與傷的總和:難以袒露的家的故事|3場Podcast 、3場實體對談

我們常說,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一些人而言,家的經驗可能也包含了傷、沉默,甚至是想逃開的過去。

有些記憶很深,但不容易說;有些情緒一直在,但不太能被聽懂。

【愛與傷的總和】 是一個關於家庭經驗的系列企劃,透過 Podcast 與實體講座,談論那些不容易談的事。從性侵創傷、自殺遺族、代際傷痕,到容貌焦慮、兒少照顧者、社群書寫倫理等議題,我們邀請創作者、學者、行動者們說出經歷,拆解經驗,讓它們成為被理解的一部分。

這是一系列,面向疼痛、也擁抱希望的閱讀行動。

 ➤Podcast 閱讀隨身聽,8月,勇氣播送

【8/7】遠離創傷、面對童年與療癒自我的勇氣:訪作家曾多聞

  • 時間:08/07(四)12:00
  • 受訪人:作家曾多聞
  • 主持人:吳家恆
  • 節目簡介:童年的創傷或許不止於自身,也可能跨越世代,對後代的心理與行為發生負面影響。任教育線記者多年的作家曾多聞,成年後以為自己已經逃離家庭暴力的陰影,卻逐漸覺察到原生家庭的傷痛,仍不時影響著情緒與人際。在積極療癒的過程,她逐漸長出面對創傷的力氣與勇氣,更加認識自我,反思婚姻、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阻止創傷代代相傳。
  • 聆聽連結點我聆聽

【8/14】被留下的人如何修復與生活:訪作家江佩津

  • 時間: 08/14(四)12:00
  • 受訪人:作家江佩津
  • 主持人:吳家恆
  • 節目簡介:人們熟知身體傷口的照護,但心理的傷口究竟該如何療癒才能復原呢?面對親人離開,身為自殺者遺族的江佩津,抱持著「希望過去的自己也能讀到」的心情,將視角與筆鋒轉向自己,以書寫梳理雜如一團毛線的家庭故事,記下從物件、情緒、生活關照創傷與修復過程的點點滴滴,以及對其他自殺者遺族的探問。
  • 聆聽連結點我聆聽

【8/21】從性侵受害倖存者到倡議者:藝術家陳潔晧的覺察與復原之路 ft.專欄作者 徐思寧

  • 時間:08/21(四)12:00
  • 受訪人:藝術家陳潔晧+專欄作者徐思寧
  • 主持人:吳家恆
  • 節目簡介:近年Metoo運動崛起,讓更多受害者願意表達自身經歷,亦使大眾更加重視性侵案件的發生、究責與預防,以及性侵案件的複雜型態,包括權勢性侵、校園及家內性侵等。本集節目邀請原本專注於視覺藝術創作的陳潔晧,如何回憶起自己童年時遭受性侵經歷,書寫並公開出版;如何與陪伴其復原的妻子徐思寧一起,透過書寫、繪畫與演講,逐漸成為推動兒童性侵預防與創傷復原的行動者。
  • 聆聽連結點我聆聽

➤實體講座 ,現流冊店,9月,學著愛自己

【9/13】【要多好看,你才願意喜歡自己多一點——容貌與成長傷痕的對話】

  • 與談人:漫畫家 HOM × 《寶島少年兄》主持人 宜蘭(林冠瑜)
  • 時間: 09/13(六)13:00 - 15:00
  • 地點:現流冊店
  • 講座簡介:「長這樣誰會喜歡啊。」那份與身體的緊張關係,不只是來自鏡子裡的自己,更來自親近之人的眼光與語言。當外貌成為被管教、被比較、被羞辱的焦點,身體便成了我們最早學會懷疑的起點。本場講座將從「容貌焦慮」出發,回溯它如何根植於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與文化氛圍,那些關於胖瘦、美醜、氣質與打扮的「提醒」,如何在無形中化為我們內建的自我審查。有些人逃過了,有些人卡住了;那些沒有被期待擠壓成標準形狀的人,又是如何在焦慮中尋得生路、留下自己的模樣?

【9/20】【我只是想分享生活,怎麼變這樣?——聊聊社群、親密關係與散文書寫】

  • 與談人:作家 蔣亞妮 ×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曹家榮
  • 時間:09/20(六)14:00 - 16:00
  • 地點:現流冊店
  • 講座簡介:在以「家」為中心,思考不同的當代社會情境時,「社群」絕對是一個修羅場。人們被鼓勵分享故事,而最唾手可得的故事就是自己的生活。因為分享家人故事或者曬小孩而引起的炎上或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更有甚者也加劇了貼文者與家人的嫌隙。本場對談從兩個角度切入,首先我們試著了解社群平台這類科技是如何打破親密關係既有的界線?接著從散文寫作時常會面臨的「揭露倫理」與讀者探觸「分享」的尺度與技巧。

【9/27】【缺席的家長 · 暫停的愛】

  • 與談人:作家 曾稔育 × 身心科醫師 吳佳璇
  • 時間:09/27(六)14:00 - 16:00
  • 地點:現流冊店
  • 講座簡介:「兒少照顧者」是個存在已久卻才剛被注意到的現象。「兒少照顧者」指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自己成長過程中時常要自立自強,甚至反過來照顧家人的孩子。就像人生被按下暫停鍵,即便長大也容易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形成自我認同的缺失,且因為對家庭沒有良好印象,對戀愛與結婚態度消極。對談活動將與讀者分享,當生命中重要的支持者缺席時,這些經驗如何塑造我們的人生觀?「兒少照顧者」又該如何找到愛自己與被愛的能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8-04 14:31
人物》與Nakao Eki Pacidal「同鄉異語」:《蕉葉與樹的約定》孕育的跨越族群故鄉對話

➤虛構的角色來背負殖民背景

《蕉葉與樹的約定》是本以日治時期「能高團」的棒球故事為主軸的小說,但當中也有另一位百年後的原住民穿梭其中,引領英魂歸鄉的故事。筆者過去在拙作《追尋岡村俊昭》中,曾提及過「能高團」這支球隊赴日比賽、贏得尊敬、當中也有隊員赴京都平安中學唸書的事蹟。而將其小說化,其對於原住民的心態揣摩、角度摹寫的,則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而在訪談中,Nakao也坦承,在電影《KANO》上映前,她對能高的印象仍很少、甚至偏模糊。直到該電影上映後,促使她去更進一步了解這球隊,這跟筆者的情況相當類似,筆者在2016年開始調查岡村俊昭事蹟前,對能高團及岡村本人的印象都僅限於書本。直到Nakao開始創作小說後,才開始想著要把這個屬於家鄉的記憶也寫進去。


能高團(後排左一為監督坂本,右一為教練門馬經祐/圖源:wikipedia)

只不過在創作時,Nakao選擇以虛構角色的方式來解釋書中原住民球員的形象,問及這點時她也直截說明:「我不會直接去寫歷史上的這個原住民的球員,因為那個是別人的姓氏」。這背後也是對族群內部倫理的尊重與謹慎。不過在當時日本的殖民背景,她則是力求保持樣貌,如同書中的「梅野清太」角色,就是真實存在、且對花蓮港開發貢獻甚多的人。

當然在書中,Nakao也設計原住民女幫傭「莎莎」的角色來跟梅野互動,兩邊不對等的權力結構,也看出殖民框架下的權力傾斜。即使梅野被設定為「開明有道德」的人,但身處殖民結構中,最終仍不可避免地出現權勢性霸凌這樣的憾事情節。

➤跨越百年的靈感來自祖父

在撰寫此書時,當初Nakao其實是想以兩位日治時期原住民球員為主,但因為想跟當代也有連結,因此設計「其朗」為另一主角,然後一邊寫一邊發展劇情。而至於為什麼會跨越百年?

Nakao說或許跟她的外公也有關,外公活到98歲高壽過世,因此小時候對她而言,受過正統日本教育、行為舉止都日本化的外公,就是她認識日本的最快捷徑。曾活在日本時代的外公,從言行舉止、甚至居家佈置都帶著濃厚、呈現活生生的「日本」。因此,即便Nakao本人至今從未踏足日本本土,這種透過家族長輩生命經驗傳承下來的日本印記,卻仍烙印在Nakao心中。等到外公過世後,一家人的「日本時代」也就嘎然而止了。

不過,為了重現日本的元素,Nakao也善用現代科技,比如YouTube影片來看現在京都的樣貌,舊時代的記憶,則透過搜尋相關的歌謠或是藝術類作品、甚至研究建材等,來還原100年前的樣貌。Nakao也特別想表達出日本傳統的美學、哀愁的美學、壓抑的美學,去呈現當時的人事物。


1933 年,日本政府為化解馬太鞍與太巴塱之間的仇恨,在兩部落間建橋,當時所設立的「協力架橋紀念碑」。Nakao來自太巴塱,筆者來自馬太鞍,本文也是另類的「協力交流採訪」。

➤棒球是看見殖民之眼

《蕉葉與樹的約定》的故事中,棒球運動自然是故事的核心,不過Nakao在訪談中也稱,棒球就是個認識當時殖民文化的「工具」,因此她認為不論換成哪種運動、甚至是事物都可通用。話鋒一轉,她也談到現今的原住民,也是透過運動、教育來擺脫歧視、獲得肯定等。她說「大環境沒有改變,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她引述過去曾說的「棒球是看見殖民的眼睛」一句話,透過原住民球員那時拚搏的歷程,也是反應殖民的狀態。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百年前也是很嚴重。筆者在撰寫書籍時,也曾看到過能高團的伊藤次郎,跟著剛進平安的岡村俊昭在吃飯時,不斷說「我們絕對不能被看不起、要比別人都更努力」的史料。後來,這兩人都分別透過棒球運動出人頭地。在那時,棒球不再只是單純的競技運動,它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原住民族群在殖民統治下的掙扎、壓抑與求生之道,或許至今依然。

可惜的是百年過去後,歧視依舊是若隱若現。Nakao回憶,在1992年大學聯考剛結束後,曾碰到久未連絡的小學同學,想不到當該同學知道她考上台大法律系時曾臉垮了下來,然後問了一句「你山地人吼?」認為一定是原住民加分才考上該系,讓她花了很多時間才走出這個陰霾。但這樣的歧視或許還算是軟性,Nakao曾說父親還曾帶刀上課,一言不合可能就會在教室發生衝突。

➤西方與母體的中間地帶

目前,Nakao在荷蘭持續創作,她將此處境比喻為永遠處於「兩個世界的中間」,一邊是西方的知識體系,接受嚴謹的學術訓練;另一方面則是傳統文化的母體,用所學來論述並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只是她也認為許多原住民都有類似的問題,受教育成為學者,但也是成為西方價值觀論述的一環,反而出現「學得越多,離母體越疏離」的困境,變成許多當代原住民知識分子共同的課題。

因此,Nakao也會讓自己保持在人在海外,心在家鄉的狀態。她說「我在路邊看到野菜,會直接摘來吃,朋友會說沒必要這樣吧?我們去超市等。但我覺得這對我蠻重要,這是一種跟家的聯繫,維持著我在家裡的那種習慣」

對於目前狀態,Nakao自認還算滿意,她說「如果我想要寫台灣、寫原住民的話,這個距離對我來說反而是幫助。你人在台灣的時候,你就是在那個裡面,其實經常是會看不清楚的。物理上的、地理上的距離,其實有助拉開心理上的距離,讓你目光變得清楚一點」。

這句話確實觸動人心,有時候,身處其中反而難以看清全貌。人遠在荷蘭,卻透過文字與故鄉、與族人建立更深刻的連結,讓筆者想起在東京執筆時,也常想起光復鄉的一切。不只是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一種心靈的歸屬與文化的傳承。即使身體遠離,心與文化的根卻能因此扎得更深。


小說中不斷提到的用犬鬼灯(龍葵)煮的湯。(漿果和葉子均可食用,但未熟果及嫩葉子含有大量龍葵鹼;龍葵鹼經久煮仍具毒性,傳統食用上必須藉由多次換水減毒/圖源:wikipedia)

➤寫小說亦是抗爭之道

台灣民主這幾年逐漸趨於成熟,但是Nakao認為,政府在轉型正義的力道、以及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仍是遠遠不夠。她感嘆:「應該是2016年、17年吧?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總有一天我所有的漢人朋友都會跟我站在對立面,那種感覺是很孤單」。原住民在人權、勞權、產權的抗爭路上以及歷史正義等,時序總是太慢、過程異常艱辛。

然而,這種艱辛困境並沒有阻礙她為族群發聲的熱情,Nakao選擇了用小說來作為她「闡述立場」的抗爭之道。她苦笑稱:「或許用小說的方式,可能比論文還要更容易有人想看吧。但其實我在原住民的圈子,不見得覺得我在做對的事情,要我投入其他戰場等,但我在想的是一種更長久的事情,不是希望眼前運動要有結果」。此外,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議題,也是她所關心的範圍。

這樣的轉換讓人感到敬佩,卻也是種寧靜版的文化表述,她戲稱是選擇了看似「風花雪月」的小說創作,但小說創作或許更是種「細水長流」的方式。不追求即刻的結果,卻能透過故事的力量,將深刻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思考,緩慢而持久地滲透人心。Nakao的書,不僅是文學創作,更是她為族群發聲、凝聚共識的另一種形式。這與棒球在日治時期作為「工具」的意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既有框架下,尋找屬於自己的發聲方式與生存策略。

筆者作為漢人後代,與Nakao這位阿美族作家透過網路交流時,雖然地處日本與荷蘭兩地,卻突然讓我想起許多故鄉風景,兩人都是在想著同一個故鄉。或許這正是「同鄉異語」最迷人之處,透過不同的文化濾鏡回顧這個鄉的歷史。書中以棒球作為其核心載體,串聯起殖民歷史、族群認同與個人生命軌跡,而我們之間「同鄉異語」的視角,更為這一切增添了獨特的層次。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蕉葉與樹的約定
Makaketonay to paloma’
作者:Nakao Eki Pacidal
出版:鏡文學
定價:4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Nakao Eki Pacidal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定居荷蘭,以寫作、翻譯、研究為主業,並長期參與國際原住民族運動。擅長歷史小說及原住民文學,曾獲台灣文學獎原住民短篇小說獎,於鏡文學平台已發表十餘部小說,懸疑、推理、言情等類型亦為重要元素。

出版小說:《絕島之咒》、《她的右腦與粉紅色的大象》、《韋瓦第密信》

翻譯著作:《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公司男女》、《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色爾瑪:逃離希特勒魔掌,卻成毛澤東囚徒》、《野性之境》

Makaketonay to paloma' 為阿美族語,意思是:互相承諾帶彼此回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在離散中相遇的孩子們,與希望重疊的那一刻:讀《我們所愛的遊樂場》

在這個動盪的世界中,孩子們的眼睛依然清澈,讓我們看見那些我們遺忘或無法言說的情感。烏克蘭插畫家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的最新繪本作品《我們所愛的遊樂場》,由一群海外香港人創辦的「希望學」出版社出版,正是一部以孩子視角描繪離別、思念與相遇的動人之作。
 
這本書最具創意之處,在於它的中英雙語與雙封面設計——左翻是烏克蘭男孩的旅程,右翻是香港女孩的遷徙,兩段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最終在書籍中央交會,兩位孩子成為朋友,那一刻如同一道光,穿越語言與地域,讓希望悄悄靠近。
 
左翻故事中的烏克蘭男孩,因戰火與母親離開故土,留下守護家園的父親;右翻故事的香港女孩,則在自由逐漸收緊的氛圍下,與母親遠赴他方,父親依舊堅守理想與土地。他們都思念家鄉的山川、遊樂場、朋友,以及與父親共度的時光。雖然命運各異,兩人的心卻彼此靠近,因為他們都懷抱著對「家」的記憶與希望。


《我們所愛的遊樂場》內頁。(希望學出版提供)

安娜・薩維拉的畫風以明亮、溫暖的色彩見長,即使面對如戰爭與自由喪失等沉重議題,她仍用柔和而童趣的筆觸,勾勒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她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兒童書展插畫展,也與UNICEF、MoMA合作,擅長在繪畫中結合社會關懷與藝術表達。

《我們所愛的遊樂場》中,安娜・薩維拉以蔚藍的亞速海、紅色的露營帳篷描繪烏克蘭的懷舊記憶,也用獅子山與維多利亞港呈現香港獨有的都市光景。她的角色設計卡通化卻情感細膩,孩子們的眼神與動作充分展現他們的情緒轉折,彷彿在訴說思念父親與家鄉的複雜心情。其構圖動態而富節奏感,猶如一場溫柔的動畫,這得益於她在動畫節目《勇敢兔家族》(Brave Bunnies)的藝術指導經驗。特別是在書籍中央的相遇場景,她用明亮的色彩與柔和的光線,將男孩與女孩的友誼化為一幅充滿希望的畫面,彷彿遊樂場的歡笑聲在紙頁間回響。這種明亮的視覺語言,讓即使是最年幼的讀者也能感受到故事的溫暖與力量。
 
《我們所愛的遊樂場》以中英雙語呈現,既是語言學習的橋樑,也是文化理解的窗戶。對於海外華人家庭與教育現場而言,這是一本能引發親子共讀、跨代對話的珍貴繪本。透過孩子們的故事,它讓讀者看見那些曾經被迫離開的人們,是如何努力重新尋找連結、建立新生活的希望。


《我們所愛的遊樂場》內頁。(希望學出版提供)

 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不只是兩位主角的故事,而是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一種熟悉的傷口與理解的眼神。他們用孩子的方式安慰彼此,也讓我們看見:哪怕語言不同、家園遙遠,只要有理解與陪伴,新的遊樂場,終會出現在心裡某個柔軟的角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們所愛的遊樂園
The Playground We Love and Loved

作者: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
譯者:希望學編輯團隊
出版:希望學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

插畫家/策展人/藝術總監。畢業於烏克蘭基輔的國家視覺藝術與建築學院。來自基輔的烏克蘭畫家,現居德國科隆。

曾獲2017與2019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獎項、2023年「波隆那兒童書展風景與肖像」獎項、2022年Joseph Binder Award媒體藝術金獎。

安娜的作品曾在全球展出,包括東京板橋區立美術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以及Pictoplasma柏林動畫節。她曾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歐盟執委會、可口可樂公司、德國的Rautenstrauch-Joest-Museum博物館等多個機構合作。

她為國際播映的動畫影集《勇敢兔家族》(Brave Bunnies)創造了獨特的視覺風格,並自2019年起擔任該節目的首席藝術總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2025-08-03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