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來自新宮晉的工藝挑戰:《山達里諾的四季》與臺灣麥克的外星之旅
➤山達里諾,熱愛地球的外星人
從前從前,有個外星人,大家叫他「Sandalino」。他來自15億光年以外的地方,名字唸起來和日本兵庫縣的三田(さんだ/Sanda),或是他腳上穿的涼鞋(義大利文:sandalino)一樣。他最早出現在法國Gallimard出版的《Sandalino》(2019)立體書中,以「熱愛地球的外星人」形象登場。今年(2025),我們在第二本立體書中發現他,那本書叫《山達里諾的四季》。
山達里諾看起來好像是用彩色積木疊出來的機器人,或是用扶桑紅、小雞黃、天空藍和草地綠色的色紙摺出來的小丑。他的手掌一紅一綠,而且很大,所以當他揮手打招呼的時候,你很難忽視他。
山達里諾是日本雕塑家新宮晉「筆下」的人物,也是新宮晉創造出來、作為他本人化身的童話角色。除了立體書,山達里諾也常以動態雕塑、玩偶的型態在新宮晉到過的地方出沒。

➤風的雕塑家,新宮晉
新宮晉生於大阪,自小藝術傾向明顯,於東京藝術大學主修油畫,畢業後到羅馬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深造時,迷上了動態雕塑。今年88歲的新宮晉作品遍布全球,從日本、美國、義大利到希臘,臺灣也能看到不少他的立體裝置作品:比如臺北南港軟體園區《彩虹之誕生》(2004)、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靜默對話》(2007)、臺北富邦大樓《未來森林》及富邦美術館《銀河》(2024)。
新宮晉的作品多半圍繞大自然主題,他的動態雕塑往往以自然風作為動力,透過雕塑在風力的轉動變化之下,使風成為一樣可見之物,因此被稱為「風的雕塑家」。
「他會用各種方式,讓你看見風在哪裡。」負責《山達里諾的四季》編輯任務的臺灣麥克主編宗玉印,手上拿著新宮晉在維京出版的繪本《風之星》。畫面裡的水波和鼓脹的船帆,說明了風吹向何方,以及力道有多強。

新宮晉本身也是一位來去如風的藝術家,前一天還在你面前,隔天就身在日本、法國,或是德國、杜拜……最近一次他為了富邦美術館《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展覽(2024.10.12-2025.02.17)來臺備展時,一併帶來了《山達里諾的四季》立體書的原型/手稿,希望可以在展覽期間出版。
這份「原型」手稿是雕塑家純手工剪黏拼貼的草模。獨一無二立體書,直接交到臺灣麥克出版集團總經理黃長發手裡,目標是在3個月內將它變成能夠印刷、量產的出版品。
主編宗玉印以及人稱「小爹」的行銷企劃張輝良,由此開始了他們的瘋狂外星任務。
➤把原型轉換成模型的外星任務
最需要盡快底定的就是合作廠商。臺灣麥克曾與立體書工作室「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合作童書作家劉清彥的《甜點的立體世界》(2022),成果精美,頗受好評。然而這次不只是半隻羊,由於時間太趕,最後國內沒有任何廠商敢接下這份重任。
臺灣行不通,黃長發只好帶著原型草模赴大陸訪問數間曾接單歐美立體書,且製作品質良好的印刷廠。最後總算在深圳找到肯點頭的志士,接下來便如火如荼地展開打樣製作。
「除了時間太趕,大家看到這個手稿,也不太有把握能夠還原。」宗玉印說明,「原型」除了結構複雜,新宮晉在色彩的部分也運用了色紙拼貼,還有許多鏤空的雕花,是雕塑家憑藉藝術造詣刻下的手筆。
「我覺得新宮晉好像達文西,所有的細節在他的腦袋裡時,就已經成型了。」宗玉印說。新宮晉腦中的「原型」,必須被反向拆解,才能成為可量化的模型。於是唯一的手稿被小心地拆解、攤開、掃描。
掃描分色完的檔案需要整理,將因為拆開的破損和原本被零件覆蓋的空白部分補回,也要補上所有機器製作時所需要的出血邊和刀模、調整外形。同時間,印刷廠用白色的紙樣開始試做結構,確認「原型」的概念能夠成功轉換成實際可生產的立體書。

「拆開之前,我們先用影片拍下所有角度。」宗玉印苦笑道,「之後的工作過程,就是不斷看著那部影片來對照。」
「小爹」是資深設計,也是立體書的資深書迷,為了收藏立體書經常甘願喝西北風。他一手包下了這些還原工作,雙眼發亮地說:「要對立體書真的很了解,才能拆解這些結構。」彷彿偵探在解謎,解得廢寢忘食。
會議桌上放滿了製作過程的打樣,堆得高高的。有測試結構用的白模,校對色彩用的彩樣,正式測試製作檔案的數位打樣立體書……每一個階段的樣品都有好幾個版本,一步一步逐漸逼近新宮晉腦裡那個獨一無二的原型。
宗玉印拿起這些樣品,說明每個階段如何調整形狀、摺疊和黏貼的角度、鏤空的分布、圖案的位置、角色的方向等無數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細節。
最後就是紙張的選擇,及印刷色彩的調整。「直到最後上機印刷時,我覺得還是不對勁。」回想整個過程,宗玉印和小爹好像又再虛脫了一次。
「新宮晉非常喜歡原色,還有大自然裡的顏色。」說穿了,就是人眼在太陽光(全光譜)底下看見的顏色。而CMYK印刷油墨調出來的綠色、橘色、藍色,無論如何都難免闇淡無光。
「所以我請印刷廠在所有的油墨裡面都加入螢光色。」這是編輯的祕方。她拿出調合螢光色之後的打樣,有了!陽光照進來了。螢光色讓印刷四色升格為「新宮晉色」。

➤如戶外雕塑般讓光影參與進來
綠草大地、氤氳雨天、斑斕海底、白雪森林……看似極簡、短短18頁的立體書裡卻有來來回回都看不膩的新發現。原因是,每一頁的立體結構中,都巧妙地讓光影參與進來:光線透過紙結構的分層和孔洞,在翻動的時候自然而然上演起迷你光雕秀。如同在太陽光下看見葉影與日花在風中搖曳,藝術家超過一甲子的自然動力雕塑,底蘊就藏在這兩兩相裱的紙頁裡。
「你可以看見新宮晉如何利用空間和光影來營造氣氛。在不同的光線照進來的時候,會產生不一樣的故事性,風的意象也會不斷的被帶進來。」宗玉印翻動著那本她不知已經翻了幾千幾萬次的18頁,在動態的展開收合間,我們看見風的流動——從有如迴旋溜滑梯的盛夏樹叢、午后陣雨滴落在積水上的漣漪,到滿地秋葉堆疊的風貌……
除了紙藝本身的觀賞及收藏性,「我想這裡面也充滿了新宮晉對地球的愛吧,」宗玉印補充道:「因為你會在裡面感受到風、感受到水、聲音,感受到季節的變化。」
➤立體書,實體書的未來縮影
書市在網路媒體崛起後一路下滑,書本從知識的主流載體,變成奢侈消費。不少人說,書會成為精品,這說法推論上合理。但少有人討論,書市並非生來就站在高點,從前書本也不是一面市就有全國通路可以銷售。早在「臺灣錢淹腳目」的1980~1990年代,遠流出版社發行人王榮文的一句「把酒櫃變書櫃!」,即點出了當時臺灣人就算有錢,也寧可買酒不買書的消費習慣。
那時出版社讓業務以直銷方式促購整套精美叢書,如同賣吸塵器或保健品一樣挨家挨戶兜售,跑團購單、電話推銷、郵購等行銷策略五花八門。書是精品,業務員得說破了嘴才讓人買下,放進紅木酒櫃裡陳列,偶爾拿出翻閱把玩,還可以學習知識,讓自己在社交場合抖抖包袱、掉掉書袋。
而臺灣麥克正是那一波早把書籍當精品賣的出版社之一。在那之後,大眾逐漸體會了有書可讀的美好,連鎖書店和中、大型出版社一家家開,暢銷作者和影視名星一樣受愛戴,我們在千禧年前後享盡了書本普及、品項豐富又平價的閱讀盛世。

此刻我在這間非常傳統、堆滿紙樣、絕版書和贈品的出版社小會議室,回想起老家裝有玻璃門的大書櫃裡那套百科全書時,忽然想通這件事:書是精品、一種紙張藝術品,和時尚配件或掛在牆上的油畫類似。對臺灣麥克來說,這並不是書市下滑後的未來趨勢,而是書市攀升以前的陳年往事了。
編輯部總是在動腦開發更新奇好玩的紙本書形式,諸如玩具書、紙劇場、瀑布摺、面具書、音樂書……而行銷業務部則早習於為每一本書在市場上試遍不同銷售方式——以往是直銷、郵購,現在變成集資、辦活動。出版社投入的是超越一般商業書籍的人力、物力成本,去滿足小眾口味,才有可能將書慢慢地賣出去。
「我們有點抖M。」宗玉印脫口而出。開發、銷售機關書,沒日沒夜的折磨煎熬,過程充滿挑戰,痛苦又快樂。
立體書重在精巧,需要多人共同協作:說故事、繪圖、設計機關……製作上也是費盡手藝。材料和印工得千挑萬選,若不達一定巧妙和耳目一新的程度,考慮到成品的高價和目標讀者犀利挑剔的眼光,更是難以賣出任何一本。這不就是書籍出版界下一步的縮影?書本的價值將繼續限縮,最終會從承載知識回到更單純的、展現紙張所能呈現的實質體驗上,也就是書本如何將紙製品的優勢最大化的課題。
《山達里諾的四季》最終成果讓新宮晉十分滿意,還希望做成英文版,銷售全球。富邦美術館也在新宮晉的牽線下,購入首刷量的半數,來支援書籍的製作成本。編輯團隊的努力,也總算是盡可能地最大化了。●
新宮晉小檔案日本雕塑家新宮晉(Susumu Shingu)1937年生於大阪,1960年獲獎學金前往羅馬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深造,師從畫家Franco Gentilini。此後他致力於以風為核心創作,融合工程與美學,創作能隨風律動的動態雕塑,呈現自然與人造物的和諧對話。 1970年新宮晉為大阪萬國博覽會代表雕塑家之一。同年,他在日本吹田市千里北公園設置首件大型風動雕塑《風之軌跡》(Path of the Wind),開啟與工程師合作創作的模式。1985年,美國劍橋市地鐵站前的《風之贈禮》(Gift of the Wind)成為當地公共藝術象徵。他的創作理念受日本風鈴與鯉魚旗啟發,強調與自然共生。 2014年,新宮晉於日本兵庫縣三田市的「風之博物館」開幕,成為他實踐自然哲學與藝術理念的重要據點。他的藝術作品是一場與自然對話、喚起對環境與生命關懷的邀請。新宮晉也希望在他離開世界以後,外星人山達里諾(Sandalino)會繼續留在他深愛的地球,陪伴他深愛的地球人。 |
|
作者簡介:新宮晉 |
童書短評》#155和孩子一起在恐龍世界異想天開
●書貓
戰火下的祕密任務
The Book Cat
波莉.費伯(Polly Faber)著,克蕾拉.佛拉密(Clara Vulliamy)繪,黃琪瑩譯,未來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二戰砲火轟炸著倫敦,小黑貓摩根逃難到一家出版社,安身立命住了下來,一路從「門房貓」晉身成「書貓」。機靈敏捷的牠不但懂得觀察伺候上門的作者、協助編輯挑選稿子,甚至還替眾多小書貓配對好主人,成為彼此的生活伴侶與創作知音呢。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這家「費伯」出版社真實存在著,至今在英國仍享有盛名。作者波莉.費伯正是創辦人的孫女,「書貓」故事靈感則來自詩人T.S.艾略特當年的工作軼聞雅事。溫暖的世代典故、動盪戰爭下的人貓互動,以及關於編輯這一行的犀利幽默描寫,絕對讓書迷、貓迷、文字迷們心有戚戚焉。【內容簡介➤】
●泥巴殿下
泥巴國的公主
Sua Altezza Poltiglia, Principessa di Fango
文、圖: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黃又青譯,阿布拉教育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泥巴怪、隱身池、厭惡博物館、怒氣儲藏室……地底下的這些奇幻角色與場所,全是小女孩內心情緒的隱喻,憤怒來襲時只想躲起來或盡情爆炸,卻又渴望一句溫暖的話把自己拉離。這類講述兒童情緒的繪本並不罕見,但阿雷馬娜的畫筆卻帶來一股嶄新震撼的視覺效果。毫不迴避泥淖國度裡的風暴、難堪、壓迫感,再巧妙運用色彩轉換情緒,走向理解成長的結局,故事因此更具想像力與說服力。【內容簡介➤】
●噸
Ton
文、圖:三浦太郎,謝佩霓譯,小魯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書名就一個「噸」字,乾脆明瞭。內頁的圖像、線條、數字、版面也走清爽風格,好多的呼吸留白空間,讀起來舒服極了。一頁一頁,用貼近生活實境的舉例與動作,帶領孩子進入重量與單位的數學世界,一起動腦想想如何用更有效的工具跟科技來完成搬運任務。看似簡單從容的編排背後,其實藏著流暢高明的條理與邏輯,把知識概念說得親切又好玩,一併帶來滿滿的成就感和驚喜感。【內容簡介➤】
●三個小偷
The Robbery
文、圖:華金.坎普(Joaquin Camp),郭妙芳譯,阿布拉教育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趣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三個小偷從頭到尾都在地底下挖啊挖爬啊爬,好幾次以為快到銀行了,結果一探出地面,哇,差得可遠勒,還得在眾目睽睽下想辦法脫身,硬著頭皮互唱互搭,又糗又窘的模樣讓人笑破肚皮。每次的迷途都迎來不一樣的空間,離奇之後是更多的驚奇,如一齣張力飽滿的搞笑短劇,讓人聯想到湯米.溫格爾《三個強盜》以及雍.卡拉森《一直一直往下挖》這兩本經典作品。【內容簡介➤】
●恐龍便利商店
공룡 편의점
李慧源(이혜원)著,姜恩玉(강은옥)繪,葉雨純譯,東方出版社,32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在鮮豔花葉與原始樹木搭成的賣場裡,接受恐龍老闆們的熱情招待,選購遠古時代才有的特色零食小物:火山小石頭、巨無霸果汁、螢火蟲提袋……品項應有盡有還可以宅配呢。作者發揮十足的想像力,把孩子最喜歡的便利商店與恐龍主題結合在一起,從創業規劃到熱烈開幕,從點貨上架到櫃台招呼,每個細節都畫得超級生動,大小讀者肯定都想進去逛一逛。【內容簡介➤】
●我想成為恐龍
공룡이 되고 싶어
曹恩惠(조은혜)著,陳卿(진경)繪,蔡佳燁譯,小五南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趣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每當男孩幻想自己是恐龍,想大吼大叫胡鬧一場時,媽媽就像背後靈一樣竄了出來,毫不留情把他打回人形。不管媽媽如何苦口婆心、男孩永遠見招拆招,最後神來之筆的那句頂嘴,吼,真的是有夠欠揍,有夠寫實,有夠好笑。作者把書裡的人啊龍啊都畫得可愛浮誇極了,表情肢體很有喜劇演員的水準,圖像氣氛從頭到尾強強滾,小恐龍迷們肯定會喜歡。【內容簡介➤】
●當恐龍來敲門
文、圖:湯姆牛,小天下,38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叩!叩!叩!是誰在敲門啊,還眨著一雙大眼睛?搔著頭的作家起身開門,驚喜迎來一尊「重量級貴賓」,黃黃大大的身軀不但走路有風,還可以變身成交通工具呢!這一切來得又快又急又離奇,作家趕快抓住靈感的尾巴,寫成你我眼前的這篇故事……故事裡的作家應該就是湯姆牛自己吧,為了滿足小讀者想看恐龍、喜歡汽車的渴望,熬了多少個夜晚畫了多少張圖,尋尋覓覓修修改改,一則故事終於成形。從零到有的創作高低起伏,都被妥妥放進作品裡,串聯起真實與想像,也圓滿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內容簡介➤】
●頭條新聞大作戰
Operazione Civette
艾娃.瑟蕾納.帕方(Eva Serena Pavan)著,朱莉亞.尤利(Giulia Iori)繪,倪安宇譯,未來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趣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都是新聞標題惹的禍!大人只要一瞥到股票跌了、汽油漲了、哪裡出事了,整天心情就不再美麗,小孩也莫名其妙跟著遭殃。既然如此,乾脆把標題改一改吧,悄悄拿掉一個字、偷偷修改一個詞,沒被發現就好。只是,剩下「好消息」的世界真的從此和平無憂嗎?新聞又到底該怎麼選、怎麼讀呢?
小說裡的孩子們看似頑皮搗蛋,新聞鼻卻是敏銳無比,文字功力也堪稱一流。好幾次的竄改標題行動不但幹得犀利漂亮,也呈現出與成人截然不同的新聞判讀眼光。東窗事發之後,這群孩子們的角色更進一步從被動讀者前進到編輯、改革的主動位置,其中的角色轉換與趣味攻防,就像是一堂活生生的媒體識讀課,很值得小讀者們一起思考感受。【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