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射計畫》臺灣棒球漫畫的時光隧道:1966 ~1987年從紅葉、金龍少棒,到劉興欽《金球棒》
棒球漫畫在運動漫畫中占有重要地位,臺灣原創的棒球漫畫,更是具有獨特風格,呈現出社會對棒球運動的熱情。1960年代末紅葉少棒與金龍少棒的三級棒球旋風,帶動棒球漫畫發行,出版量達121部,占運動漫畫近半數,顯示大眾對棒球運動的喜愛,以及觀看棒球運動的休閒娛樂需求。
然而,1966至1987年間,臺灣漫畫發展受到「審查制度」(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限制,除了漫畫創作自由受到極大影響,漫畫出版商在高額審查費的壓力下,必須確保作品能獲得市場青睞,以降低風險。加上著作權法尚未有明確規範,因此,早期棒球漫畫的出版,大多是以日本棒球漫畫進行描抄及翻印後出版。

➤早期棒球漫畫出版形式
這段期間臺灣出版的棒球漫畫,除了本土創作,主要有描抄重製、直接翻譯及剪貼創作等幾種類型。其中,描抄重製和直接翻譯的出版量居多,原著大多來自日本,臺灣漫畫家創作及剪貼創作的數量相對少。
「描抄重製」的棒球漫畫主要發行於1974年以前,製作方式是以日本漫畫為樣本,由臺灣漫畫家重新描繪內容,並調整畫格。由於日本漫畫是一頁多格,臺灣當時的漫畫則多是一頁二或三列,因而在描抄重製的過程中,臺灣漫畫家會將畫格的呈現方式,改繪為臺灣的漫畫文法結構,以符合閱讀習慣。
1975年後,隨著影印技術進步與政府開放日本漫畫審查,臺灣棒球漫畫的出版形式轉以「直接翻譯」為主,但會修正不符合審查標準的部分,比如過於裸露的畫面,或將具有日本文化的內容進行塗改。

➤經典重現!紅葉少棒與金龍少棒
「剪貼創作」是當時較特殊的生產形式。首先由日本漫畫中剪出部分畫面,再加上臺灣漫畫家的創作而成。以該形式出版的漫畫,目前查知有《紅葉大勝世界冠軍隊》及《中華金龍》兩本漫畫。
這兩本漫畫的內容,是根據1968年紅葉少棒與日本關西聯隊的比賽,以及1969年中華金龍少棒隊參加世界棒球錦標賽的真實過程。運鏡的方式,與棒球投、打、跑壘等過程的技術展現,多參考日本棒球漫畫後加以描抄。真實賽事中所發生的特殊經典事件畫面,則由臺灣人創作。例如紅葉少棒在第六局比賽,接連打出好球時,觀眾將值錢物品投入場中,還有「漫畫家的話」。
➤《金球棒》,劉興欽筆下的棒球運動
在那段時期,臺灣本土創作的棒球漫畫數量雖少,但獨具本土棒球文化特色。目前已知有劉興欽的《棒球迷小安安》與《金球棒》,以及小林的《球迷成功記》。
《金球棒》講述大山國小學童熱愛棒球,卻因設備不足與校規限制無法練習,最終在棒球教師的幫助下成立球隊,克服經費困難,並在中日少年友誼賽以17比0擊敗日本隊。故事取材自紅葉少棒,描寫球隊資源匱乏與參賽困難,反映1960年代末臺灣棒球環境的現實。
有趣的是,《金球棒》以「時髦」形容棒球運動,劇中學童為了吸引同學加入,積極宣傳並示範動作,強調棒球隊員可戴大手套、穿長襪,甚至能四處觀光,藉此激發興趣。故事亦描寫大山國小獲勝後,民眾爭相購買棒球用品,並在街頭巷尾打起棒球,棒球運動成為流行。
➤漫畫記錄了對棒球的共同熱愛
我們搭上時光機,簡單回顧了連環圖畫審查期間棒球漫畫的發展。綜觀而言,源自日本的棒球漫畫滿足了當時大部分大眾的休閒娛樂需求,而本土漫畫如《金球棒》描繪1960年代末臺灣偏遠山區的生活樣貌,也呈現棒球隊成立後面臨的困境。還有當球隊在比賽中獲勝後,各界常以捐贈球具作為獎勵,緩解物資短缺等的時代記憶,更貼切地展現當時代的臺灣棒球運動環境。
臺灣讀者之所以能夠無障礙的閱讀這些混合了日本漫畫和臺灣漫畫的棒球漫畫,是因為臺灣的棒球文化乃自日治時期開始,便與日本在同一個歷史脈絡下,共同形成、交融一氣。而如今透過這些漫畫,我們得以窺見當時社會大眾對棒球運動的熱愛。●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漫言堂》臺灣棒球漫畫的時光隧道:1966~1987年從紅葉、金龍少棒,到劉興欽《金球棒》」。
OB短評》#530在不同文化中共鳴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紙上煙雲
南北顛著,漫遊者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當古畫成為藏寶圖,清帝國的國政與歷朝留下的書畫神品們竟然產生了連結。流暢、緊湊的情節,裝裱、修復、買賣、考掘、收藏織成另一類江湖。在不見血刃,筆墨過招的奇情中,為藝術史知識做出合理的安排,獲取推理解謎與涉險江湖的樂趣。【內容簡介➤】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
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
陳靜宜著,季風帶,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以比較文化的角度追尋臺灣飲食文化複雜的基因之後,作者將自己浸潤在馬來西亞,左顧右盼,調製出各色飲食田野筆記,再佐以臺灣各地的餐食,烹調出馬來西亞飲食的風貌。不只是品項,甚至是冰品糖水、送飯入口的方式都吃出了不同文化。也在這些酸甜苦辣、色香氣味中,團出一個融混的特筫,與馬來西亞自身互相詮釋認同與定義本質。【內容簡介➤】
●等到下一代
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
李照興著,二〇四六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這部港流黃金盛世的備忘錄,簡直是四五六七八年級的同樂會,熱鬧繁華,霓虹閃爍,鬼馬創意橫空出世,璀璨群星如過江之鯽。在扣問何為香港性的同時,卻又有些異樣的感覺,失語的焦慮揮之不去,隱隱令人悵惘。書名「等到下一代」是深情的期盼,而下一代總是會溢出期盼之外的。【內容簡介➤】
●南都物語
物件裡的臺南史
蘇峯楠著,時報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臺南因其歷史地位向來是了解臺灣史的重要探針,而本書則以物件做為窺探臺南大歷史的窗口。大的歷史敍事雖已耳熟,但能詳的細節其實仍需要真情實況的血肉填充。全書選件卅,從新娘服、畫像、盤子,到判決書、馬桶,這各式各樣超出常識範圍的「東西」,與它們身上所背負的故事,正讓我們在歷史的曲徑中得到通幽的機會,提供新視野去豐盈腦海中的臺灣演義。【內容簡介➤】
●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
卓庭伍著,遠流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在戒嚴時期拍攝黑電影,是一種以狠勁衝撞狠禁的魄力,在當代來看,依舊能感受蔡揚名作為教父的魄力。此書雖然是一部傳記,但也能透過一個人的武林窺探戒嚴江湖的險惡,以及被官方歷史抹除的社會議題與險惡之處。這部一個人的電影史,更從電影屬性的陽剛性中記錄下多元女性樣貌,讀來精彩生猛。【內容簡介➤】
●那麼,香港人⋯⋯
無名著,小畫家繪,二〇四六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那麼,香港人現在還好嗎?這部作品集以非常安靜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那些被遺留在街頭、佈滿抗爭現場、隨著個人流轉、由時代生產出來的各種物件,代替多重的港人之音,重新以插畫的方式呈現,留下物件與宣言最溫柔剛毅的姿態,那是來自、也是面向香港人的問候。【內容簡介➤】
●另一些俄羅斯
Other Russias
維多利亞・洛馬斯科(Victoria Lomasko)著,糜緒洋譯,害喜影音,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藝術作為行動所彰顯的「社會性」不只在於記錄或轉化,其自身就有一定的「事件性」。這部圖像報導作品,繼承19世紀俄羅斯的「圖畫報導」傳統,注重在場性與人物狀態,從而留下歷史事實、事件資訊以外,與社會歷史息息相關的情緒、氣味、肢體、色調等事件檔案。是近年台灣讀者能接觸到的圖像作品與俄羅斯議題出版品中,最震撼人心的一部。【內容簡介➤】
●乘客二部曲:《乘客》、《海星聖母》
The Passenger, Stella Maris
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參與核爆的家族陰影,知識菁英的自我放逐,神祕失蹤的陰謀論,手足間的張力牽引。《乘客》設局詭異,《海星聖母》對話迷離,潛入探索知識的侷促與道德的曖昧,挑戰腦力的氣魄之作。作者在《長路》十多年後,以這套苦心孤詣的二部曲終結他的人生,宛如神諭。【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