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15散落在天地之間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汝忘了余之容顏嗎?

高苦茶著,甜茶繪,聯合文學出版,400
推薦原因: 樂   
此書兼有收藏家的厚實與知識王的淵博。高苦茶傾瀉多年苦練「時代物」的心法,從日本的時代小說本身的書寫活動,到影視作品的呈現,叨叨絮絮,緜緜不絕。不只勾勒出日出之國「任俠」的文化,甚至勾連中國與臺灣,構築起東亞世界「武俠」的譜系。而那些沉默的刀光劍影,瑰麗的排場身段,也猶針線穿引編織出時代的氛圍。【內容簡介➤

蔦重

稀代の本屋 蔦屋重三郎
增田晶文著,劉子倩譯,麥田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樂   
NHK年度大河劇今年跳脫長年對於名宦武將和文學鉅著的依戀,轉以江戶時代重要的大眾讀物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為主角。本書在專題式的劇情規劃外,回到時間軸去了解他的傳奇一生。蔦重以靈活與勇氣,在選題與設計、創意與構想,以及諸般挑戰間一路轉進,製成江戶時代燦爛的大眾文化篇章。他的故事除了為臺灣讀者觀眾帶來日本出版文化史的新視野,做為開創新局面的實用史學也有啟發。【內容簡介➤

消失的安妮日記

Where Is Anne Frank
阿里.福爾曼(Ari Folman)著,莉娜.古柏曼(Lena Guberman)繪,劉銘廷譯,愛米粒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益   
本書讓《安妮日記》中想像的朋友吉蒂成為主角,兩位作者以新的故事線與圖像重述大屠殺的歷史。書中更進一步連結二戰與當代的政治迫害,將屠殺的歷史遺產持續反饋到歐洲的戰火與難民議題,為轉型正義與後記憶世代建立了極佳的思考媒介,是一部不同年齡層都必讀的傑出作品。【內容簡介➤

UFO飛行士

UFOパイロット
NOBI璋著,大辣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樂   
在冷戰對立、太空競賽、核武競爭的背景下,身在邊緣小島的飛行青年如何與時局共生、與時勢角力,並保持夢想的高度與奮鬥的熱度?作者透過作品中的陳華生,在虛構的故事背景中提煉人性的永恆真實,成就一部有熱血角色、精簡畫風、敘事流暢、重思歷史的絕妙作品。【內容簡介➤

世界的詞彙是森林

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著,黃彥霖譯,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在全球反戰、環境運動正盛的1970年代初期問世,這本小說不僅涵蓋勒瑰恩經典科幻中最迷人的各種元素,更直接反映(後)殖民權力關係中最幽微的協力與共謀,以及資本主義擴張的核心:資源掠奪與剝削。「森林」作為這本小說的主角,是受害者也是展演殘酷的場域,同時提供讀者一個共同體的想像,連結小說出版半世紀後的當代難題與歷史遺緒。【內容簡介➤

我聽著花開的聲

台語散文集
廖張皭著,前衛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在書寫系統開始建立之前,世上許多語言都是口說的語言。臺語在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是屬於身體感官與日常生活的表述媒介,這也是這本散文集最深刻的主題之一。文集收錄的作品橫跨20年,有個人的生命、有時代的命題,也有臺語文的當下性。配合作者獻聲朗讀的設計,成就一部語言多重交織的佳作。【內容簡介➤

點燃告別的火焰

火葬士的生命送行日誌
張孟傑著,東販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職人勞動觀察、記錄生死現場的故事、火葬殯儀的行內知識,除此之外,更細緻寫出死亡的物質性與社會性。透過為亡者穿衣,我們讀到傳統期待與屍身限制間的拉扯。一顆心律調整器,道出職業風險與履行專業間的矛盾。這些寫實的場景在作者的敘事中不僅鮮活,更有哲思般的沉澱,讀來有奇觀也有深刻與珍貴。【內容簡介➤

鯨路回潮

龔萬瑩著,二十張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出身鼓浪嶼的作者以9篇小說調度生活記憶與空間,以質樸細緻的文字述說島上有人,而人人都是孤島、卻能將個體生命活成群島。位於中國廈門的鼓浪嶼與臺灣島距離非常近,讀這批小說有時會有空間化的思緒飄出紙頁,像在遙望不遠處的島上生活日常,也像伸手就能觸及、連結他人的生命經驗,是一部非常傑出的小說作品。【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一公分的貼地飛行:《猩猩輝夫》的歷史與創意

若懷抱著傳統的「歷史小說」觀點來閱讀《猩猩輝夫》,會感到一種似曾相識的困惑。在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裡,作者精挑細選不少史實上存在,卻又能驚艷讀者的「亮點」,將之交織成《猩猩輝夫》的高概念:日治時期的圓山動物園、動物園裡的標本師、戰爭期間悲劇性地處決動物、原住民以「高砂義勇軍」的名義被徵召上戰場、被留在南洋叢林回不來的士兵⋯⋯

然而,越是對這段歷史稍有理解,越會在閱讀《猩猩輝夫》的過程裡,感到一種「事情真是這樣嗎」之不安:

故事裡的「高山輝夫」,真的不是困在叢林裡數十年的「中村輝夫」嗎?


Suniuo,漢名:李光輝;日本名:中村輝夫

「中村輝夫」和「高山輝夫」都是高砂義勇軍,但中村輝夫真的是標本師之子嗎?

並且,史實裡的「中村輝夫」並沒有死在戰場上呀?

甚至,在現實裡,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變成一隻紅毛猩猩呀?

這些元素都很精彩,但卻讓初次閱讀《猩猩輝夫》的我,全程帶著困惑與不安。雖然我不是那種「歷史小說一定要完全遵照史實」的強硬派,但改寫一位歷史人物的人生終局,甚至添上奇幻色彩?這我就不是那麼確定了。

不過,隨著情節的轉折與收束,我慢慢可以理解作者為何如此安排了。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明《猩猩輝夫》的創作思路,那就是「一公分的貼地飛行」。

➤如果史實是地面

何謂「一公分的貼地飛行」?如果我們以明確考證無誤的史實為「地面」,小說作為虛構的文類,確實會有一種想要「離地」的衝動。畢竟,如果照抄史料,小說就不成其小說了。所以,許多歷史小說家會採取前輩作家李喬所謂的「虛線」思維——不挑戰史料記載的那些「點」,但在點與點的縫隙之間,小說家便可盡情虛構。

然而,《猩猩輝夫》與其說是「虛線」,不如說是「接枝」,將歷史上確實存在、但並不發生於同一組人物之上的要素,接成一束。從而,就能形成一種微妙的效果:每件事都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又能產生比「史實」更大的戲劇張力。你說它是假的嗎?幾乎每件事都有所本。你說它是真的嗎?卻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人,能夠活得如此曲折。

如此既真且幻,有離地,但只有一公分,這一公分便是從歷史拉出創意的空間。這便是《猩猩輝夫》為何能夠集成許多耀眼的元素,寫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二戰台灣故事。

這個時期,近的有影視作品《聽海湧》,遠的有近年重出的陳千武《獵女犯》,文學史上更有鍾肇政、李喬等豐碑在前,如何能另出蹊徑?作者找到的樞紐,便是「標本」。光是「日治時期,台灣曾有過專業的標本師」一事,就已讓人印象深刻。而由這個意象出發,更能帶出種種情節與喻意上的轉折:如果不以「標本」為樞紐,「輝夫」的命運就很難與一隻從南洋擄回的「猩猩」連結,而這一連結,也就讓小說末尾的「將猩猩製作為標本」的情節,有了深重的情緒。

➤人、動物園、標本都是戰果

在寓意上,「猩猩=輝夫」的連結也饒富趣味。小說中不斷強調,高山一家人因為製作標本的專業技術,能成為脫離「蕃人」脈絡的,日本化的中產階級。然而,其他日本人與台灣人,卻並未因此真正平等對待這個原住民家庭。高山輝夫之所以加入「高砂義勇隊」,也是為了透過從軍,消弭他人的歧視。

但仔細想想,「高砂義勇軍」的組成邏輯,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種族本質的想像:將熟悉亞熱帶山林的原住民,派到地形類似的南洋作戰,好借重他們的生存技能。(諷刺的是,故事裡的高山一家並不真正住在山林裡)在這種政策邏輯下,即便是立下戰功的輝夫,恐怕也無法如願擺脫歧視。

故事後段被擄回的「猩猩輝夫」,雖然透過敘事觀點的參差對照,讓讀者意識到「輝夫應該沒有真的變成猩猩」,但在日本殖民政策底下,輝夫這樣的「高砂義勇隊」確實就與「猩猩」相去無多:勇猛、野蠻、都是日本軍事擴張的戰利品,並且日本人都沒在聽他講話。

此外,「標本」作為一種「栩栩如生的死物」,也具有強烈的象徵意涵。如同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指出的,「動物園」就像博物館、植物園一樣,實際上是殖民者誇耀其「戰果」的場所。因此,無論是大象、獅子還是紅毛猩猩,牠們生要對人展示,死也要化作標本,直到榨乾最後一分價值為止。


日治時期的台北動物園紅毛猩猩一郎君,死於 1944 年,由臺北著名的剝製師古平氏製成標本。(圖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而參與這一切的標本師,卻也同樣是「日本殖民的戰果」的原住民身分,這一設計就頗引人深思了——畢竟我們也知道,20世紀初期,日本人曾經將排灣族人(與愛奴人)一同送到倫敦的世界博覽會,以「人類動物園」的方式展出。從被展示的「動物」到棲居動物園內的「標本師」,看似有所進步,但高山一家作為受過教育、從軍參戰的「值得誇耀的蕃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殖民者的「標本」?

不過,相較於高概念構思的絢爛,《猩猩輝夫》在若干細節上似乎小有遺憾。或許是為了接近一般讀者,本書的文字質地較為鬆軟,角色抒發情感的方式也頗為直接,少有暗示與曲折。這是否是缺點?恐怕要看作者為這部作品設下的定位來決定。

然而,無論如何,《猩猩輝夫》展示了一種「讓歷史小說更有趣」的創作方式,能將我們拔離平鋪直敘的史料,重新看待「我們以為我們已經很熟」的時代。就此來說,本書刷新時代感的貢獻,確實已經完成了小說有別於史書的任務。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猩猩輝夫
作者:張英珉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英珉

生於台灣的文學與影視創作者,30歲那年,在路邊撿到一本被汽車輾壓的手塚治虫《怪醫黑傑克》(第二集),在計程車內看完後大受震撼,進而下定決心成為全職創作者,從事各文類文學創作、影視編劇,以一台16年前的Eee PC大量書寫千萬字至今,期盼能讓讀者沉浸在每個故事的歷史時空裡。

  歷史小說類別的獲獎與出版經歷有:
  2018年《血樟腦》獲鍾肇政長篇小說正獎。
  2018年《阿香》獲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
  2019年《Rio Douro》獲星雲文學獎長篇歷史小說獎二獎。
  2022年《櫻》長篇歷史小說出版。
  2023年《猩猩輝夫》獲台灣歷史小說獎創作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2-13 11:30
書評》神族子女的詛咒,或無限的文字交換:評戈馬克.麥卡錫《乘客》二部曲

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生前出版的最後著作《乘客》二部曲中,美國南方的慵懶與普羅粗線條對話之下,隱約浮現神話的架構。

故事一開始,打撈沉船的潛水員入海底搜尋失事飛機殘骸,以及罹難遺體,懷疑似乎少了一名乘客,而且機長飛行袋也離奇失蹤。難道在潛水員切入專機機體之前,已經有人來過?這位離奇不見蹤影的「乘客」是誰?為何不見?飛行袋裡有什麼機密?誰有能力趕在打撈人員之前迅速取走以上?

麥卡錫埋下疑團,暗示驚悚小說與陰謀論的跡線,擺在背景,若隱若現。本書的公關書介,難免藉此發揮,大部分的書評也不忘捉住這吸引人的軸線。

然而,失蹤的「乘客」情節其實發展有限,小說主體致力刻畫潛水員威斯特恩(Western)的生活環境,並逐漸揭露他與工作不相符的身世。這部份,麥卡錫以他擅長的極度在地口語描繪,生動無比。如此,帶出《乘客》二部曲中,驚悚偵探故事框架之外,接近希臘神話或悲劇的核心。

➤原子彈的後裔

出身田納西,威斯特恩曾赴歐洲當賽車手,身受重傷,如今從事危險性極高的水底打撈作業,以紐奧良為家。他大學時主修數學,再進入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物理,但未取得博士學位就離開,浪跡天涯。

威斯特恩為什麼遠離學術研究的道路,走向工人階級生活,是本書重點,慢慢揭開。他混跡庶民環境,充分融入,交談交往普羅大眾毫無窒礙。但他過目不忘,閒暇時閱讀霍布斯《利維坦》,隨時可以開口討論量子力學、分子物理、夸克,以及他父親的種種。

威斯特恩雙親都參與奧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頓計畫,促成原子彈的誕生。父親從普林斯頓大學到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研究室,分離鈾元素,因而認識曾經是選美小姐、當時任職操作員的威斯特恩母親。後來,他們前往洛斯阿拉莫斯。曼哈頓計畫成果驗收,引爆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父親在「三位一體」核試現場。


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遺址地圖,1943 年至 1945 年(圖源:wikipedia)

麥卡錫處心安排,以人物刻畫設定威斯特恩與妹妹,讓人覺得兩兄妹生長在曼哈頓計畫的陰影之下,背負著原子彈巨大殺傷力的罪惡。在他筆下,建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宛如具備毀滅人類、殺死眾生能力的神族,因此受到詛咒。威斯特恩父母英年得癌,先後逝世,子女數理天分過人,卻無法發揮,非死即傷。故事透過神族子女,一對兄妹的遭遇,演繹巨大科學能量釋放之下,對於實存生命造成的扭曲。

威斯特恩早早棄用神族「稟賦」,投身鋌而走險的行業,置生死於度外,似乎暫時規避了詛咒。麥卡錫常被說是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傳人,《乘客》中的威斯特恩,很難不讓人想起《聲音與憤怒》裡第二段的哈佛生昆丁。他們都智能過人但困住自己,都跟妹妹的關係緊密。不過,兩人選擇不同方式面對。

➤墮入南方

放棄學術研究的威斯特恩,雖然住紐奧良,其實如浪人般隨著打撈工作而遊走各地。然而,海底墜機中失蹤的神祕「乘客」,引起政府調查單位注意,開始跟蹤、詢問,甚至派探員侵入他住處搜查。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招惹上什麼機密大事?神祕消失的「乘客」是誰?難道是外星人?但已經頻繁遷移的他,知道必須跑路。「沒人能告訴你如何對付一個一無所知的敵人。最好的建議可能是計畫逃亡。那是面對所有困境時都相當有效的策略,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我寧可優雅逃跑也不要難看抵抗。」

何況,參與原子彈建造,後來又跟隨氫彈之父泰勒博士的父親,論文曾經被盜,他妹妹的也是,威斯特恩感到似曾相識。於是他棄家而逃,上路移動,居無定所,甚至想換新身分。一路上,透過與同事、親友的對話,威斯特恩一向不願開口談的過去,慢慢現形。

在南方,深海潛水員威斯特恩生活在普羅大眾的具體世界中,但另外一個世界,菁英數理人才的抽象宇宙,連同原子彈神族的祕辛,從來不曾消失,只是暫時壓抑而已。同樣的,麥卡錫也在兩個世界之間游離。故事呈現方式上,身世背景的揭露,透過大量交談,如前面提過,那是麥卡錫熟練掌握的靈活語言,道地而生動(讀英文版感覺尤其強烈)。

由於運用的語言跟談論的內容時有明顯差異,讀者可以充分感覺到威斯特恩的分裂,以及麥卡錫作為作者面臨的拉扯。小說就在理論物理的點滴與南方酒館的慵懶之間前進,讀者必須跟著調適,並不好讀。

➤神祕的他者

雖然從飛機殘骸神祕失蹤的「乘客」,看來只是引發情節動力的引子,但麥卡錫以此為題,甚至二部曲也以此相稱,有其深意。以臺灣讀者熟悉的改編著作為例,電影《險路勿近》的英文原名來自葉慈名詩〈航向拜占庭〉,電影《末路浩劫》的小說原名正是《長路》,都跟旅途、路程相關,屬「乘客」的相關詞組。

旅人、行者、乘客,都在「路途」之上,也常常用在人生之旅,以及宗教上的聖靈之「道」,成為隱喻。而此宗教上的引伸,又常被用在科幻場景,如外星人的來臨,猶如遠道而來的訪客。

麥卡錫在最後著作,再度援用旅程相關詞組之一,似乎想藉神祕的「他者」,引發各種思考與想像的可能。加上末世論暗示強烈的原子彈毀滅,他在最後時刻思索著一連串終極議題。

不只沒人看過的「乘客」,神祕的他者也以其他樣貌出現。威斯特恩妹妹艾莉西亞,比哥哥繼承了更多神族優異遺傳:16歲從芝加哥大學畢業,是數學天才,美麗動人。但她似乎也同時承擔了更重的詛咒,罹患思覺失調,屢屢見到數名旁人看不到的「小夥」,尤其是其中最強勢的「沙利竇邁小子」,簡稱「小子」。

二部曲的第一冊《乘客》中,艾莉西亞的幻覺與哥哥威斯特恩的章節交替出現,幻覺邏輯超出一般經驗。「小子」的言語、行為,連艾莉西亞都摸不著頭緒,造成閱讀上頗大的衝擊,讀起來辛苦。

到了二部曲第二冊《海星聖母》,艾莉西亞與精神科醫師之間展開療程對話,告訴我們更多:她的成長、她的神族父母、她腳踏實地的外祖母、她的數學世界、她仰慕的科學家、她的小夥。但最不想談的,是她的愛欲。

➤女性聲音

據說麥卡錫決心在他的《海星聖母》,反駁以往人們說他不善寫女性角色的批評。「海星聖母」是精神治療中心的名稱,艾莉西亞第二度來此,卻是自行入住,顯示高度自覺的病識感。整本書由療程對話紀錄組成。面對醫師提問,她大多侃侃而談,偶爾規避閃躲。原本在二部曲第一冊《乘客》中,從威斯特恩角度點到為止的過去種種,在此補充,至少大部分如此。

不過,麥卡錫建構的數學天才兼小提琴手艾莉西亞,乍看十分博學,出入數學、物理、音樂、哲學,但一路讀下去,令人懷疑只不過是學界軼聞的剪貼,充滿「拽人名」與陳腔濫調。

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候選人艾莉西亞,提及學術的時候常落入外行業餘人士鍾愛的話題,如:誰是最偉大數學家?誰是即使認識愛因斯坦的人都認為最聰明的?(答案:奧本海默。)某某是亞里斯多德之後最偉大的邏輯學家;有人說某某是目前活著的哲學家中最偉大的;哪些人名列你的數學家英雄榜?

不時冒出談論誰偉大或聰明,並摻雜一些零散科學原理片段,反而打破試圖建立的專業形象(即使在一位思覺失調患者身上)。跟某些電影電視裡試圖呈現學術圈議題時,往往只能庸俗化,摳到皮毛的皮毛,類似結果。

不知道麥卡錫在聖塔菲智庫中心任研究員時,學到了什麼?但可以確定他很希望運用新吸收的知識,施展在二部曲,來探索他之前作品未及的領域。應讚賞他年至耄耋仍有開闢新土的勇氣。

對於不懂數學(the mathless)及物理的人,也許難論斷麥卡錫運用科學知識的可靠度,但僅就他透過艾莉西亞之口,講到柏拉圖、康德、愛爾蘭哲學家柏克萊的學說,還有榮格,尤其是胡塞爾與海德格的那段恩怨,可看出非常表象,也不知如何藏拙。

至於這一次,大約最後一次,麥卡錫的女性角色是否塑造成功?也許由女性讀者來判斷比較適當。

➤終結之歌

先不論運用是否成功,麥卡錫踏入科學論述領域,是為了建構神族子女的優異身分資歷,再著手帶出始終躲躲藏藏的祕密。那就是詛咒之所在。

威斯特恩離開田納西出外讀書,某年夏天返鄉,夜裡見到妹妹在採石場獨自扮演希臘悲劇人物米蒂亞的角色,拿床單充當禮服,腳穿涼鞋,「她當時13歲。他正在加州理工學院研究所二年級而望著那個夏日夜晚的她時他知道自己迷失了。他感覺他的心堵在喉頭。他的人生不再屬於他自己。」


米蒂亞:科爾喀斯的公主,英雄伊阿宋(以及埃勾斯)的妻子,也是強大的女巫。因為命運殺死了自己弟弟與兩名幼子。

這蘊含「戀少年/蘿莉」的一幕(麥卡錫最近被爆曾有此紀錄),點燃兄妹之間亂倫的情愫,改變兩人生命。(艾莉西亞認定的起始點不同,在她12歲時。)威斯特恩想躲,啟動防衛機制,艾莉西亞不想躲,拒絕象徵體系約束。最後,各自面對不可能的愛。一個往外延伸,一個向內擠壓。兩人只好避談,書中的呈現支支吾吾,只殘留斷斷續續的流露。除了威斯特恩藏在浴室中隱密空間的那包信件,包含艾莉西亞的告白信,包含威斯特恩不敢自己閱讀、不知如何處置的書信。

兩兄妹同源;都重「數字」超過「文字」,以數字理解世界。他們是少數菁英,價值相同;還有,艾莉西亞無比美麗。除此之外,兩兄妹有超越親屬純愛的原因嗎?麥卡錫採用希臘悲劇裡的毀滅性代表人物米蒂亞,設計那個命運的時刻,已經定調原因來自神族血脈,製造原子彈的神族。那是一群眼光向內,只在意彼此的菁英,互相交配繁殖。

在開天闢地神話裡,神族是極端少數,兄妹亂倫,理所當然。在希臘悲劇的情節裡,亂倫變成避不開的命運。麥卡錫在《乘客》二部曲,並沒有在寫實上提供威斯特恩與艾莉西亞兩人產生亂倫情欲的解釋,而是圍繞著一個「寓意」。原子彈強大的毀滅力量,代表製造者集團如神族的地位,這群人內化排外,終究造成「內婚的過度強調」,如果用李維史陀的描述法來講。

充滿末世主題的《長路》之後16年間,麥卡錫會想著手如此困難題材,值得欽佩。精密科技在廣大世界留下的餘波,抽象數理在實存世界刻下的痕跡。只是他選擇十足特異、不算平穩的手法講了一個故事,或兩個。無論成功與否,不能否認的是,這兩本書雖然不易讀,也不好解,卻充滿魅力,促人思考,引人解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乘客二部曲(《乘客》、《海星聖母》
The Passenger, Stella Maris
作者: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譯者:葉佳怡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海明威、福克納後繼者
普立茲獎、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隨身攜帶一只燈泡用來夜間閱讀、一口櫃子裝滿藏書
半生流浪於荒漠的怪物級奇才小說家、思想家

1933年於美國羅德島出生,有「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後繼者」之美名,咸認為美國當代最偉大作家之一。曾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普立茲文學獎、美國鵝毛筆獎等重要文學獎。

身為重量級作家,麥卡錫不像其他作家積極參與文壇活動,鮮少公開露面,職業生涯中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經紀人,僅憑獎助金度日,偶爾兼差,長常以公路、荒野為家,超過七千本的豐厚藏書就放在置物櫃裡。尊崇梅爾維爾、杜斯妥也夫斯基,風格深受福克納影響,認為文學唯一須處理的只有「生死課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