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看見微小的永續奇蹟:讀《細菌偵查隊》

沒有了細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了細菌,你、我還能活得下去嗎?

是的,你没看錯!「沒有了」細菌,人類可能還真活不了多久!我們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甚至乾淨的水,其實全都靠「細菌」這群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才能維持日常生活。

➤用「外星視角」打開永續新眼界

故事發生在外太空的「貝克星」。貝克星人為了拯救自己這顆資源枯竭、環境瀕臨崩潰的星球,於是派出小偵探雷文前往地球,調查人類是如何與自然共處、維持永續。

這個巧妙的故事設定,充滿閱讀趣味和親臨的融入感,讓讀者們「轉換視角」,像外星偵探一樣重新認識我們腳下這顆地球。


《細菌偵查隊》故事背景設定發生在外太空的「貝克星」。(小麥田提供)

➤細菌不是壞東西,而是地球工程師

一聽到「細菌」這個關鍵詞,想必多數人會聯想到「生病」這件事。但是本書從創意的角度切入,將會顛覆你對細菌的印象。閱讀這本書就像欣賞一份整理完善又清晰易懂的研究報告,跟隨著主角雷文一邊解開任務、一邊了解地球上默默運作的細菌。例如:細菌如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細菌如何在汙水中吃掉汙染物?細菌如何幫助植物成長?甚至……細菌參與了減碳工程!

這些我們人類日常中容易忽略的「微觀奇蹟」,對貝克星來說,卻可能是拯救文明的關鍵科技。


《細菌偵查隊》內頁。(小麥田提供)

➤微生物,是最早的永續行動者

維持地球的健康與永續,從來不只是未來科技的任務。事實上,存在於我們身邊、腳下,甚至空氣中的微生物,早就在默默執行這項工作。那麼,我們能否從微生物的生態中學習,進一步善用並放大它們的力量呢?舉例來說,「微生物肥料」就是一項已廣泛應用的技術,不僅能取代部分化學肥料,還能以無汙染、環境友善的方式,為農業帶來永續轉型的可能。

除了闡述細菌的優點,也提出質疑與反思。書中也提及:「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否真的能解決地球上的塑膠汙染?細菌雖然能分解有機毒物,當汙染物超出細菌負荷時,它們還能維持淨化功能嗎? 這些問題不只是貝克星人該煩惱,其實正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地球人面臨的真實挑戰。


《細菌偵查隊》內頁。(小麥田提供)

➤開啟挑戰任務,閱讀之後動手做!

「你知道嗎?」、「給地球人的任務!」每個章節都設有這兩個單元,補充相關的科學小知識、提出簡單的生活行動挑戰,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這些任務可作為親子共學的周末計畫,也可以與課堂知識連結。例如,試著自己做一罐優格,或者,蹲下來觀察身邊的土壤環境。透過實作,更能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我們不僅無法離開微生物而生存,現在更需要學會與它們合作!如果你對微生物還不熟悉,那麼,不妨從這本外星小偵探雷文所寫的「報告書」開始。

最後,也必須向你這位地球人提問:如果連微生物都從未停止修復人類留下的痕跡,我們是否也該起身行動,成為永續的守護者,而非絆腳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細菌偵查隊:發電、分解垃圾、解決糧食危機、減少溫室氣體,和細菌一起守護地球!

作者:陳俊堯
繪者:茜Cian
出版:小麥田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俊堯

住在有山有海的美麗花蓮,目前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老師,天天對著學生講細菌話。立志讓這座島上的人不要討厭細菌,講故事吸引只看得到大東西的人低下頭來,看看微米小世界的細菌在忙些什麼。

作品《值得認識的38個細菌好朋友》獲得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肯定。《細菌好朋友2》獲得吳大猷科普獎特別推薦獎。

繪者簡介:茜Cian

喜歡畫畫的新竹人,擅長溫暖童趣的日系風格。目前主要參與兒童叢書的插畫、漫畫繪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淑雯(南加州師範學院教授、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 黃譯平(繪本多一點企劃主持)
2025-07-19 12:00
報導》「國語之亂」下,語言是否還能代表認同?Boom.磅! ft.社會語言學者萬宗綸

台灣人與所謂的「國語」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對社會語言學者、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萬宗綸而言,若談起這個問題,不只是「複雜」而已,必須使用的詞彙還有「混亂」,甚至還包含了「破碎」。

這場講座是由春山、衛城、左岸、八旗、臉譜5家出版社聯合成立的「Boom.磅!」所主辦,從《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這本新書開始延伸。在這本書中,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陳怡君(Janet Y. Chen)追溯了「國語」在上個世紀初的中國被發明而又被排斥,在戰後台灣被強勢推行但又被現實所阻礙,在共產黨的「新中國」被高調推廣卻又被默默忽視的故事。

許多讀者都知道,現在通行的台灣華語之所以成為「國語」,並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戰後國民黨政府強勢推行國語政策的成果。然而,這也只不過是故事的開頭而已。當時的政府再怎麼強勢,終究無法單方面決定華語對台灣社會的意義,特別是在已經過了大半世紀後的今天。

而在之後一個又一個世代中,一般人對於「國語」的使用經驗也是重要的。萬宗綸在講座中陸續介紹許多案例,也拋出關於語言與認同的諸多命題:人們真的認為台灣人一定要會講「國語」嗎?台灣人依然認為「國語」的口音越像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北方人,才越「標準」嗎?而當網路上不少人認為必須區別台灣和中國的用詞習慣,尤其要避免使用他們口中的「支語」時,是否也意味著,他們認為「台灣華語」其實是台灣人重要的共享特質,所以其特有的用字遣詞才絕對不能被中國用語取代?

顯然,這些問題雖然都有關「國語」的地位,背後卻都有各自的故事,不能一概而論,有時甚至可能會得出令外人感到矛盾的答案。

而這樣混亂且破碎的過程,並非台灣所獨有。雖然很多掌權者都曾試圖影響語言的使用,但萬宗綸說,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被大眾買單」。中國也好,烏克蘭也好,每個國家、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的故事,也都同樣混亂、同樣破碎。

➤從中國到烏克蘭,語言和認同的關係向來破碎

講座中,萬宗綸提及這本書中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在當年為了團結中國而企圖「發明」國語的知識分子之間,國語的讀音和標音等問題並不是某個群體、某位有權者可以直接決定,經常是「每次開的會,結論都會再被下一次會議的人推翻,或是因為當時政治情勢混亂,很多人也其實不那麼在乎什麼是標準華語,一連串的會議常常被忽略。」背後既有專家的派系鬥爭,也有出版社的推動策略,並非單純上命下從的關係。

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國語教育的推行也不是出自國民黨政府單方面的指令。比如,原先主流的教學方式其實是「方言比較」,讓學生運用台語等母語去學習國語,並非一開始就亟欲剷除本土語言。然而某些教育學者提出「沉浸實驗」的理論,認為在單語環境內才會有夠好的學習成效,在他們向黨政要員強力主張之後,才終於確立獨尊國語、禁說母語的教學方式。

「我讀到這則故事之後非常驚訝,覺得很震撼也很有趣」,萬宗綸說。許多人都知道學校內台灣本土語言被打壓、國語被定於一尊的故事,但萬宗綸提到,「過往討論國語政策的時候,都比較關注『黨政高層』,比如要中國化、要消滅本土認同,但從這個史料的呈現,可以看到教育學者、理論、教師在政策訂定執行過程裡成為『幫兇』,跟意識形態結合起來發揮影響力。」

對萬宗綸來說,這個案例恰恰展現了「細緻而破碎的協商過程」,顯示因為有太多人參與其中,有太多不同的考量被包含在內,各種意識形態、利益、理念互相競爭。也因此,語言與國族、權力的關係,其實並不那麼理所當然。

除了20世紀初期中國之外,萬宗綸也談到了烏克蘭的經驗,同樣充滿矛盾。誠然,數據顯示,在俄羅斯大舉侵略之後,烏克蘭人說俄羅斯語的比率大幅降低,尤其有許多人不想在公開場合中被人聽見使用俄語,「把俄羅斯語留在家裡用」。然而,每3個烏克蘭人中,依然有至少1個人持續使用俄羅斯語、至少是雙語並用——即使他們多數同樣反對俄羅斯的侵略。

萬宗綸說,依據學者訪談的結果,對這些人而言,「俄語是自己的母語,是情感的、思考的語言,無法割捨,不能因為俄羅斯入侵就要我不用。」他們的烏克蘭認同不需要透過改變語言才能證明,「我的烏克蘭身分跟我講什麼語言沒有關係。」

他們有些人會說「語言本身根本不是問題」,另一些人則說「烏克蘭語是西部的人用的語言,跟我們(烏克蘭東部)無關」。這些故事都是衝突的、破碎的,從來不能只用強勢或不強勢、接受或不接受、認同或不認同等簡單的二分法予以概括。「大家或許以為烏克蘭的情形單純很多,但俄羅斯語使用者的感覺依然會掙扎,會覺得被排除。」萬宗綸說。

➤「國語」對台灣人多重要?答案同樣混亂

所以,台灣人對華語的感受混亂,其實不是那麼奇怪的事。萬宗綸在講座中雖然援引了許多研究,但他多次提到「這可以回到2003年的那份調查。」他所指的是,那一年中央研究院進行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根據這份調查結果,認為台灣人必須「會說國語」的比率已經不到6成,雖然超過半數,但仍稱不上是社會共識;同時,也比認為必須會說台語的比率高出一點而已,差距為6%。

換言之,是否必須得講什麼語言才「夠資格」是台灣人?台灣社會對此早已沒有絕對的共識。所謂的「國語」,未必是所有台灣人心中鑑別「自己人」的必要條件,至少並不比台語來得強上多少。

同樣有意思的是,在許多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套戰後從中國被帶來的語言又已經「去中國化」。萬宗綸引用台灣語言學家的研究指出,雖然台灣社會仍傾向將所謂的「外省腔」國語當成「標準國語」,但如果聽到真正的中國北方普通話,台灣人卻普遍認為其「不標準」,對之評價很低。跟當代中國人真正的說話方式相比,台灣人反而認為自己一般所使用的當代台灣華語才更加「標準」。

在回答聽眾提問時,萬宗綸更進一步補充一個小故事。某次他接待幾位來自新加坡的訪客時,竟被他們詢問「難道台灣人不知道自己講話(發音)很不標準嗎?」。同樣說華語的新加坡訪客發自心裡感到詫異,因為即使他們在新加坡成長,口音與中國北方徹底不同,但他們從小都認為中國北方的普通話才是標準的華語腔調。萬宗綸笑說,新加坡訪客的疑問,恰恰可以印證台灣人所認知的「標準國語」已經和中國脫鉤。

正是在同樣的背景下,近年來網路上經常引起爭論的「支語」問題,或是台灣網友用注音互相辨別,同樣都顯示了許多台灣人相當在乎台灣華語的特殊性,與中國的華語可以劃出界線、也必須劃出界線。所以,在主觀層次上,「說國語」對台灣人到底多重要?在行為層次上,人們又會選擇怎麼「說國語」?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能夠一刀切的簡單答案,而充滿了矛盾與混亂。

講座最後,萬宗綸提到面對台灣社會多語言的現實,有些群體試圖透過語言推廣扣連認同,但台灣人普遍並不將語言使用當成認同的核心。若要不引起反感,他認為,要避免將同溫層的界線想像得太過僵固,首先就是要認識語言與認同之間的複雜關連,以及其中充滿矛盾、乃至衝突破碎的故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

作者:陳怡君Janet Y. Chen
譯者:吳煒聲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5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怡君(Janet Y. Chen)

畢業自耶魯大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教授,專攻20世紀現代中國研究。前著有《貧窮有罪:中國都市貧民,1900-1953》(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暫譯)。2024至2025年,陳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負責推動、主持「位於交叉路口的島嶼:台灣研究新方向」(Island at the Crossroads: 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Studies)計畫。

譯者簡介: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537虛構世界裡尋找真實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中年不憂鬱

從思維、生活到行動,精神科醫師的解憂練習,帶你突破低谷,找回幸福的中年之路!
50代うつよけレッスン
和田秀樹著,黃薇嬪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益  
本書指出中年階段那些非病非痛卻足以影響生活品質的不適感。從體能變化談到情緒波動,人際關係與思維盲點,精準卻不殘酷地揭示中年危機背後潛藏的憂鬱因子。對於人生歷練累積成的副作用「自以為是」,更是切中要害。這部生活指南觀察與描寫細膩,能為讀者搶得先機,準備好人生下一階段的裝備和訣竅。【內容簡介➤

一條命值多少?

人命的價值誰能決定
The Price of Life: In Search of What We’re Worth and Who Decides
珍妮.克利曼(Jenny Kleeman)著,韓翔中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議  
生命誠可貴的量化版,奇聞帶來的反思。作者走入素來謝絕參觀的後臺,讓我們見識當人命被拿起來掂掂看值幾斤幾兩時,計算者是如何撥動算盤。作者破天荒的起手式向殺手直球詢價,透過來自資本、政策、生死、公益等各種情境的牌價,及其「計算」過程的揭曉,這些強烈的衝擊在在提醒你我,無論樂不樂見,人的價值都以各種方式被衡量著。【內容簡介➤

雲端亡魂

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The Afterlife of Data: What Happens to Your Information When You Die and Why You Should Care
卡爾.歐曼(Carl Öhman)著,傅文心譯,衛城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以「數據的來世」為題,此書從哲學思維切入討論死者意識的流變,再引入當代最深切的議題「數位遺物(骨灰)」(digital remains),思索數位時代的生命觀,以及我們對於永生、分身、靈魂、後死亡等概念的既有認知。除了圍繞在死亡後資料與人格相關的思辨,作者亦提出在世「檔案公民」的呼籲,對於資料的妥善使用、保存與永續,提供最應時的提醒。【內容簡介➤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Money: The True Story of a Made Up Thing
雅各.戈德斯坦(Jacob Goldstein)著,吳書榆譯,麥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本書以貨幣的建構性為核心,鋪展出「錢」的歷史。跨越古今東西時空,穿梭具體形象與抽象概念,人類是如何見錢眼開與為錢所困,盡現其間。在知識論理的扎實與故事的生動有趣之間,作者也善盡知識轉譯者的職責,提出令人舒適的平衡感,每一篇章=每個貨幣史重要的環節,都讓讀者宛如聽一集睿智又有趣的podcast。由此再回頭看、重新考慮自己對待錢財的方式,也會明朗踏實許多。【內容簡介➤

盲人國度

從看的見到看不見的奇異旅程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安德魯.李蘭(Andrew Leland)著,謝樹寬譯,遠流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作者將自己失明的過程當成一場探索,使身體無可逆轉的經歷成為田野。帶有疾病書寫的質地,細膩地描寫失去視力的漩渦對五感轉出了什麼樣的花紋,使我們有機會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作者亦充分意識到失明的社會性與文化性,在身體失能所產生的個人與群體的扞格之間,納入歷史的脈絡與社會科學的思維,寫出了當代新的身體文化史。【內容簡介➤

禮物經濟

所有繁茂興盛都是互惠的結果
The Serviceberry: Abundance and Reciprocity in the Natural World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著,劉泗翰譯,果力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這本書很可愛,我們讀到擅於深描植物的作者與鳥類夥伴分享莓果的故事;這本書也很批判,直面資本主義的剝削和私有,強調自然界的分享才帶來真正的富足。作者以宏觀的視角,思考如何擘劃立基於生態模式的經濟系統,更以原住民的社群經驗做為指引,回應全球危機、也提出解決方案。【內容簡介➤

我的奮鬥4

在黑暗中跳舞
Min Kamp 4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著,郭騰堅譯,木馬文化,7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我的奮鬥》來到第四冊,節奏明顯快了起來,呼應著轉大人的荷爾蒙狂飆。極北的峽灣、寫作的慾望、即將過期的童貞、進入一向鄙夷的體制⋯⋯一切是如此他媽的羞恥,又如此怯懦的做張做致。作者以監視鏡頭的超寫實主義,錄下了自己的踉蹌,也戳中了每個人「悸」憶猶新的出社會。【內容簡介➤

味道的航線

從馬祖到台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
黃開洋著,前衛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以馬祖為圓心,福州菜為半徑,畫一個飲食文化的圓,發現即使在臺灣也有好一些時不時可見的小食、調味、菜色位於這個圓圈的範圍。本書為我們指出飲食中更為多樣的基因,也譜出這些食物都會化的樣貌。而這些食物環球旅行的軌跡,也隨著作者誠懇的筆調與一步步的挖掘,勾勒出離鄉者的故事。透過飲食,去探究文化型態及屬於此文化中之人的本質。【內容簡介➤

走進彼桑拉返2

迪娜與她的種子
Bunun tu Pisanglavan 2:Tina tu Tani
蕭淳恩、董立銓、蔡佳秀、葉綠舒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這部美得扎實的作品,生動呈現了布農菜園裡的保種日常與豆豆知識,文化傳承與部落女力也一一入鏡,議題飽滿。考究的編排裝幀,突顯了紙本的感官價值,這對專案成果發表、地方書寫、政府出版而言,都是一次美好的啟示。【內容簡介➤

烏鴉在港島線起飛

程皎暘著,初文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小說集寫香港的異質性,從動態的書名出發,落在各篇的是由節日、地理、漂泊、經濟、AI、人工等共存於香港的元素,集合為人的異地性。雖然無處安身的調性貫穿全書,但這似乎並非指向角色欲求安身立命,作者更悉心建立的,是起飛的姿態與飄浪的型態。【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