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歲末年終,各類藝文活動行程滿滿的周末,2024年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於12月7日下午,在台北西門紅樓劇場熱鬧展開。
走進紅樓一樓,會先看到一日限定的「2024Openbook年度回顧特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中央由白輻射影像設計的繽紛科幻感主視覺,檯面上則是2024年閱讀大使阮鳳儀導演與標語「帶上一本書,你並不孤單」海報,以及今年入選的好書們,歡迎所有參觀者的到來。






本展由飛文工作室的葉飛和林峰毅擔任雙策展人,內容緊扣今年度主題「帶上一本書,你並不孤單」,除了陳列今年度得獎作家與40本得獎書,採用多樣的媒材設計形式,並以不同的觀看高度與向度呈現展示內容,讓讀者得以回顧Openbook過去一年最受關注的重點報導。
犬吉工作室今年精心製作的手工書,將所有得獎書的迷你封面以及評審名單,都呈現在兩本可以不斷向左右或上下翻開的雙面手工書頁上,且隨著頁面翻開,正中會依序出現O、P、E、N與B、O、O、K的字樣,極富巧思,是十分精緻有趣的動態展品。

典禮首先由Openbook閱讀誌社長莫昭平開場。她分享關於今年獲獎好書的幾點特色,首先是有許多第一本:第一本台灣古生物科普書《好久不見》、第一本關於臺灣中級山專書《島嶼裡的遠方》、第一本《台灣瓷磚系譜學》,讓讀者透過磁磚了解臺灣時代演變與庶民生活歷史。
其次是許多年長作者仍活躍在創作的第一線:年近九旬的台灣文學國寶級大師黃春明以童書《巨人的眼淚》獲獎,91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雅・沈恩與85歲《悠哉日記》的日本漫畫界大師千葉徹彌,他們都還在親自寫作,且都在作品中展現深邃的生命洞見。
第三點則是豐富的女性書寫,如非虛構寫作《末代女礦工》、《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小說《女族記事》、散文《夜遊》等。最後則是關於香港、中國、科技監控等議題,也有多部精彩作品。所有得獎作品都充滿魅力,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

年度翻譯書由台師大翻譯所教授賴慈芸擔任贈獎人。她提到英國布克獎、美國國家圖書獎也設置翻譯獎,可見翻譯的貢獻備受重視。近期常有「AI的興起是否會威脅譯者」的探討,賴慈芸認為,如同19世紀攝影術發明後,反而促成了藝術創作的突破,她相信有了AI的協助,脫離信實的魔咒,翻譯的黃金時代將要到來。

許多國外作者雖然無法親自出席贈獎典禮,但在得知獲得這項華文地區最重要的好書獎時,都透過影片或文字表示榮幸和感謝。
印度當代最受矚目的文學新星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獲獎作品《寂靜的緯線》是她的首部小說,推出後十分暢銷,且獲得多項文學獎項。史瓦盧普親自錄製影片發表得獎感言,她提到書寫過程中特意閱讀許多非英語作品以「為大腦排毒」,其中吳明益的《複眼人》對她影響甚深。台灣文學啟發了她的寫作,而今也在此獲得好書獎的肯定,她認為這是圓滿的因緣。
《香港不屈》作者林慕蓮的父親是新加坡華人,母親是英國人,她在香港度過童年,曾任職於美國、英國的媒體,長年報導書寫中國議題。八旗文化副總編輯邱建智上台領獎時提到,今年是總編輯富察不在的第二年,得獎對八旗、對富察都是特別有意義的時刻。他在台上高呼:「香港不屈!八旗也不屈!」,台下報以如雷掌聲。

今年有兩位作者是台裔移民第二代,兩人都表示很高興能獲得好書獎的肯定,也認為這個獎項對他們而言意義非凡。現居紐約的《Stay True保持真誠》作者徐華說,當他寫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希望這些文字能在台灣被閱讀,因為青少年時期與父母在台灣一起度過的時候,也形塑了現在的他。而《離散的植物》作者李潔珂則提到,書中寫到生長在台灣的物種、也是對她的家族很重要的植物。
今年獲獎最多的是麥田出版,共有5部作品獲得好書獎。其中的《她物誌》,在歐洲出版後已翻譯為多個語言,並廣受讀者與研究者好評。作者安納貝爾.赫希(Annabelle Hirsch)表示,Openbook好書獎是這本書獲得的第一個獎項,她很好奇台灣讀者心中重要的生活物件是甚麼,十分期待能造訪台灣。
每年好書獎贈獎典禮上,來賓最期待的就是年度童書與青少年圖書的贈獎者。今年由來自台南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的渡槽兄擔任,可愛的造型與肢體動作,為典禮現場帶來溫馨歡樂的氣氛。
第二次獲得好書獎肯定的《大象哈努》作者阮莊,是越南野生動物保育員。目前在肯亞安博賽利國家公園工作的她,除呼籲大家支持大象保育工作之外,影片中也與快樂的大象們一同入鏡,分享得獎的喜悅。與書中主角一同入鏡的還有《誰是魔法王》的香港繪本作者張韻珊,故事中的主角、55歲才開始學游泳、愛上大海的外婆在影片最後以彩蛋的形式現身,與觀影的讀者打招呼,親切又可愛。

資深文學前輩黃春明的經典童話《巨人的眼淚》改編成繪本,讓人耳目一新。因近日休養身體、不克親自領獎的黃春明透過影片,傳達他的創作理念。他認為童話不只是為了兒童讀者而寫,對於成人也是很有意義的。
插畫家薛慧瑩上台分享,與黃春明老師合作是很珍貴的經驗,「他說不需要看草圖,你就直接畫吧」,這在她的插畫生涯是從沒有發生過的事。薛慧瑩因此感受到興奮和壓力並存,她感謝黃春明老師像巨人般讓人站在他的肩膀上,得以看到更遠的風景。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得主阮鳳儀不但擔任今年好書獎的閱讀大使,也來到現場,擔任年度生活書的贈獎人。她說,電影的時間跟空間是被導演或製作團隊決定好的,而一本好的書則可以陪伴讀者一天、一個月甚至好幾年。她認為電影跟出版產業目前都面臨新的危機與困境,一直努力想把好的內容推給大眾,有時聲嘶力竭。台灣電影與台灣文學一直息息相關,是彼此滋養,也彼此鼓勵。
阮鳳儀感謝眾多出版社推出許多好書,讓她得以度過寫劇本的困境,也特別感謝台灣女性創作者,將他們的生命經驗書寫其中,讓她從中學習許多,也獲得勇氣。






典禮中場的表演嘉賓 ,是11歲時才從越南胡志明市搬到台北、開始學習中文的桃子A1J。擁有越南和台灣血統的桃子A1J曾以結合台語、越南語的〈尋人〉,拿下「人人有機車」母語創作比賽冠軍。她演唱的三首歌曲中,包括一首與「桃園新住民培力中心」協力創作的歌曲〈All the same〉。

去年好書獎得主陳列,今年應邀擔任年度中文創作的贈獎人。他致詞時表示,好書獎是經過一整年的時間評選出來的,能得到這個獎真的很不容易。作為讀者,陳列也認為年度好書獎對於讀者,是很具參考價值的書單,典禮過程介紹的各類中文、翻譯書或生活書,他都很想去買來閱讀。

以《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獲得年度中文創作的胡慕情表示,「人所以成為個人,恰恰是因為他失去對真理的確信,以及其他人的一致共識。」這本書嘗試在虛實的碎片裡做這樣的辨證,試圖描繪,存在或許處於離題之中。「這是這本書的優點,或許也是缺點。謝謝評審看見它的亮面,謝謝所有協助這本書的受訪者、工作者,以及鏡文學同事董成瑜所給予的寫作的自由。」

同樣以阿嬤為主角的《末代女礦工》作者戴伯芬上台領獎透露,通常都是出版社在催促作者,但她希望能儘早讓高齡96歲的阿嬤看到這本書,所以出書前反過來經常是她這個作者在催促出版社。今年4月份這本書上市之後,不識字的阿嬤看到這本書的封面說:「怎麼這麼𠢕(gâu)!(台語,很棒之意)」她相信現在已在天上的阿嬤若知道這本書獲得好書獎,一定也會說:「怎麼這麼𠢕(gâu)!」



曾出版多部散文及兒童繪本的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以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女族記事》獲獎,最近她也已開始著手寫作第二本小說了。致詞時她特別感謝部落、族人給予她的豐沛創作養分。主持人包子請阿𡠄說明與示範宣傳照片上的手勢,阿𡠄說那是排灣族所有儀式的起手式,是手持一杯小米酒,表達對天、地、人的祝禱的動作,期待將來所有一切都順利進行。

今年以《假城鎮》獲獎的馬翊航,曾於2018以兩部合著作品《終戰那一天》、《百年降生》同時入選好書獎,2020年也以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獲獎,這次可說是第四度獲獎!領獎時馬翊航也表達對家人、族人的感謝。他提到在寫作的這幾年中,一方面創造出新的文字,一方面也在面對親人、族人等生命的消亡。他期待寫作是有情的工作,也是在意政治的工作;因為情意需要政治,才能有力量去扶助其他人,政治需要情意,才能不忘記最微弱的聲音。最後,他以卑南族語唸誦一句日常但充滿詩意的語句表達心情:「我要回去了,可是我下次會再來看你。」

關於語言,詩集《過動公寓》作者王和平在感言中提到,在生活與寫作時,腦中會出現兩支麥克風,一支是母語廣東話,一支是台灣中文。一支總會召喚久遠的身體記憶,另一支給予一段安全距離來審視世界。她說,不是每一種語言都一樣平等,但她感謝廣東話,「這是我一出生就擁有的珍貴聲音資產。」


穿著一襲和服的《台北男神榜》作者唐墨上台領獎,他以流利的台語、彷彿單口相聲的氣勢發表得獎感言,也點出典禮地點西門紅樓在歷史上與宗教、寺廟的關連,為典禮帶來歡樂而知性的尾聲。


典禮最後,Openbook閱讀誌總編輯周月英在年度報告中提到,好書獎獎座歷經鵝卵石、廢鐵熔鑄及葉果造型,今年回到紙本書的源頭——以「林木」為材質,邀請鯨豚木雕藝術家張意,打造出充滿手工質感的全新獎座。每一個獎座上不同的紋理、色澤、氣味、孔隙、自然侵蝕或人為的痕跡,就如同書寫或編輯過程中的探索、渴望或焦慮,曾有過的鑿刻與傷痕,以及夢想達成那一刻的榮耀,都盡在書頁中。她祝福每一位得獎者像白海豚一樣,游向更廣濶的大海,為典禮畫下溫暖的句點。●

人物》跨越漫畫與繪本的邊界,藏在生命裡的童年:《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作者群訪談
「我數到七就來找妳喔!」小鼴鼠巴托克一宣示,一個好長好長的對話框就貫穿了《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前半部。讀者隨著小貓女努可一同尋找躲藏位置,看向畫面裡的任何角落,有著眾多童趣的發現。
這本雙人合作、具有漫畫表現形式的繪本,極為細膩地描繪了孩童間玩躲貓貓的樂趣,不只角色嬉戲,讀者也因畫面的彩蛋而有諸多驚喜。
這本曾獲得2021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兒童漫畫類「評審優選獎」的漫畫繪本,日前由大塊文化推出繁體中文版。本文邀請到蘿莉塔.瑟香(Lolita Séchan)和卡蜜兒.茱迪(Camille Jourdy)這對當今法國最知名的雙人圖像創作組,與她們聊聊這本精采的作品,帶領讀者一同了解創作的幕後思考。
➤躲藏遊戲的起點
Q:2022年,安古蘭漫畫節在疫情影響停辦一年後重新回歸,在3月份舉辦。當時,你們的《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成為活動的專場展覽,將兩位的創作歷程鋪展在漫迷眼前。蘿莉塔.瑟香習慣以細膩綿密的黑線作畫,而卡蜜兒.茱迪則以輕快童趣的色彩為主調。兩者看似不相融,但卻產生極為出色的成果。當時是怎麼促成兩位繪製的創作計畫?編輯在其中又扮演什麼角色?
瑟香:謝謝提問!我們的編輯都是多馬.加畢松(Thomas Gabison),這是他的點子,他想把我們聚在一起。我創作的「小鼴鼠巴托克」系列,是一個適合全年齡閱讀的故事,用各種角度討論家族關係。多馬提議創造創造一個女性作者群的系列,在同一本書裡混搭我的圖跟卡蜜兒的(我很喜歡她的作品)。
我們對這個提議都興致勃勃,這個點子就繼續下去了,未來小鼴鼠巴托克應該還會繼續跟其他女性作者組合繪製。雖然我跟卡蜜兒還想要再做另一本,但必須我們都有時間才行。
茱迪:當我們的編輯多馬跟我提案時,我馬上就答應了!我很喜歡蘿莉塔的圖,而且我超好奇怎麼用這種方式工作。過去每當我跟其他人一起創作時,總是用很傳統的方式進行:一個寫文字,另一位畫畫。在這個計畫裡,則是要混搭圖畫和文字,我覺得超級有趣的!
Q:本書是來自兩位作者各自發展的作品:巴托克來自瑟香的「小鼴鼠巴托克」系列(《巴托克・白葉逃家記》Une échappée de Bartok Biloba與《每個人都應該安靜地靠近一條小溪邊聽》Tout le monde devrait rester tranquille près d’un petit ruisseau et écouter),而努可則是茱迪在《歡迎光臨怪奇森林》(Les Vermeilles,大塊預定出版)中繪製的角色。想了解為什麼會是在巴托克家裡開始這個故事呢?兩位是怎麼決定故事的進展?此外,這兩個角色躲與追的雙重呈現過程,又是怎麼構想與執行的呢?
茱迪:一開始多馬就提出這個鏡像般躲貓貓的點子,但我們必須找到能畫出來的方式。我們聚在一起討論想做的東西和各自的點子,都同意整部故事要出現不同的場景及角色。
我一回家很快就畫岀分鏡稿,包括主要的想法。接著我們來回往復多次,針對這份分鏡稿作出更多細節。我一放上一個笑料(視覺上或是對話框的會話)在畫面裡,蘿莉塔就會回應我,想出一個新的。因為我們住在不同城市,所有的交流都是用電子郵件,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電話溝通上。
瑟香:故事會從巴托克家開始,是因為這算是「小鼴鼠巴托克」的系列作,所以就由我邀請卡蜜兒「到我家來玩」。
➤雙人繪者的多重奏
Q:畫家之間的合作一直都讓人感到好奇,因為我們總想像不同風格會產生衝突感。但兩位的畫風在本書卻結合得天衣無縫,以黑白呈現的角色巧妙地與色彩繽紛的環境及次要角色互動。令人好奇,具體的繪製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每個階段如分格、畫格的構圖、色彩等等是怎麼分工的呢?
瑟香:我跟卡蜜兒和多馬在小酒館見面,很快就寫出分鏡稿。然後我們離開酒館後,疫情就來了!我們兩人彼此隔離在自己家裡,必須要遠距畫畫。我得說,在隔離期間能從電腦裡收到卡蜜兒精彩的圖畫,並完成這本書,真的是救了那幾個月悲慘閉關在家的我。
收到卡蜜兒快速生成的分鏡稿中,我再寄給她一張用鉛筆畫得很精細的圖。然後她再用色彩畫岀完整的畫面,在裡頭加上一些細節或笑料。(我讓卡蜜兒聊聊後續!)
茱迪:的確,是我畫了分鏡稿,納入所有我們一起提到的點子。但那份稿子還很潦草,沒有太多細節。蘿莉塔在那之上畫了一些圖,非常詳盡,加上一些小角色、昆蟲、小鳥,還有所有背景的一堆細節、花⋯⋯等等。
然後我把她的圖放在透寫台上,畫上墨線後填色。這個階段,兩位主角努可和巴托克不會出現在這些有顏色的背景之中。蘿莉塔之後才把他們分別畫在一張紙上,然後多馬將主角群置入圖中。
Q:在撰寫腳本或繪製的過程中,兩位有沒有發現彼此的共同點?可否與我們分享合作過程中有什麼特別有趣的回憶?
瑟香:這麼近距離在別人的圖上工作,完全沉浸在對方的線條和能量裡,能學到的東西比4年的美院教育還多!彷彿是戴上魔法眼鏡般,向我們揭露這位創作者是如何看世界的。我喜歡跟卡蜜兒的相遇,她很親切。我很喜歡手把手跟她一起工作,也喜歡所有沉浸在她圖像時帶來的一切,這能修正我自己的線條,或檢視我跟圖像的關係。
茱迪:我很喜歡幫蘿莉塔的圖上墨線!她描繪大自然的方式跟我不一樣。比如蘿莉塔真的會畫出一棵樹的所有葉子!當我把觸角伸到她的圖裡,混合我們的風格,是非常豐富的經驗。我也很喜歡用顏色配合她的線條。而且,在每個步驟上,我們倆其中一人總是可以想到一點好笑的東西,再加進圖裡面!
➤漫畫與繪本的交會
Q:這本繪本的呈現方式,是以分格的方式進行故事的鋪陳,每個畫格也夠大,可以描繪圍繞在主角周遭、細膩的次要事件,這讓人聯想到圖畫書中細節豐富的趣味。但這部作品在波隆那兒童書展的拉加茲獎中以「兒童漫畫類」獲獎,不知道兩位如何看待漫畫與繪本之間的差異?
瑟香:對我來說,這是一本給兒童的繪本,而不是漫畫。當然裡頭有一些很類似的公式,像是對話框或是畫格,但跟漫畫卻不完全是同樣的形態。而且事實上,這本書的頁數比較少。
茱迪:我想在某種意義上,我不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當我想要講故事的時候,我會找看起來最適合處理的方式來進行。無論我們稱它為「漫畫」或「繪本」。
Q:兩位都是跨足漫畫與童書的創作者,瑟香除了巴托克系列,也有自傳式漫畫《沙帕的迷霧》(Les Brumes de Sapa,2016年);而茱迪在繪本領域中多有發展,近期也繪製青少年系列漫畫《佩龐與奧莉薇亞》(Pépin et Olivia)。不知道在漫畫與繪本中,兩位創作者是否有特別欣賞的作品或作者?
瑟香:童書繪本的話,我喜歡波特(Beatrix Potter,「彼得兔」系列作者)、桑達克(Maurice Sendak,《野獸國》作者)、高栗(Edward Gorey,美國歌德暗黑風作者)、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英格蘭童書大師)、《小熊維尼》的作者米恩(A. A. Milne)、卡勒佛(Calvo,法國20世紀初漫畫兼童書作者)、迪士尼(Walter Disney)。
漫畫的話,喜歡的作者包括高橋留美子(因為《亂馬½》是我青少年時期的啟蒙作)和安達充、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鼠族》作者)、大友克洋,以及我很愛的韓國女作家崔鏡珍(筆名「Ancco」)。總之,介於漫畫跟圖像小說之間。
茱迪:這個問題好難,因為太多了!小時候印象深刻的作品有繆勒(Gerda Muller,荷蘭作者)畫的繪本,以及《海狸爺爺故事叢書》(Père Castor,已被納入聯合國世界記憶計畫)。還有一些作者像是:藤川堯(Gyo Fujikawa,日裔美籍作者)、瓊・S・古德(John S. Goodall,英國早期水彩畫童書作者)、桑貝(Sempé,法國插畫大師)、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英國童書大師)的書。
我也很喜歡雜誌《美麗的故事》(Les belles histoires,內容結合繪本與漫畫),讓我特別想起溫塞爾(Ulises Wensell)的圖。漫畫的話,我特別熟悉《丁丁歷險記》,我是在很後來才發現像是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或波希・西蒙絲(Posy Simmonds)這樣的作者,他們也都大大啟發了我。(譯注:兩者皆為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大獎得主。)
➤孩童視角的呈現
Q:《躲好了沒?我來捉你了!》有非常多巧思,在開頭的扉頁即繪製了不少對我來說也屬於童年回憶的物件,像是樂高人偶、紙鶴、米奇貝斯糖果盒。對照的頁面則是在物件旁都出現了一隻刺蝟,很是可愛,好像他們就像精靈一樣,躲藏在玩具之中,只有在打開書的時候才會現身。你們是怎麼捕捉到這種兒童的視角呢?可否跟我們分享你們的觀察與親身經驗?
瑟香:我們很單純的只是看一看自己孩子的房間!我想童年還留在我們的生命裡。卡蜜兒跟我一樣,我們都還保有這微小的、懷舊的連結,我們的小手緊緊抓住我們的童年⋯⋯透過自己的女兒重新經驗那個時代,在自己的書裡融入我們的回憶和他們的生活。
茱迪:這本書是一個遊戲故事,從躲貓貓開始,結束在孩子跟狼玩!這是一本跟童年有關的書!
這個世界觀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還留著我小時候玩的玩具。我想我對故事的愛便是來自那裡: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會幻想著那些玩具的故事!
Q:你們安排了很多小事件在環境裡,藉由漫畫的重複性,有時候會有一種在玩對照遊戲「哪裡不一樣」的感覺。比如房間窗戶的一對蝙蝠、浴室洗衣間裡的小鱷魚跟小劍士,或在森林背景中吃下午茶的狐狸。你們是如何發想這些童趣的事件?針對這些小巧思,是否有小讀者帶給你們印象深刻的回饋呢?
茱迪:我們很喜歡這個幾乎就像是有兩個平行故事的點子:一邊是主線躲貓貓的部分,另一邊是較為祕密進行的迷你小劇。還有一些次要事件,大多數都是參考我們兒時喜歡的童話:(《彼得潘》的)虎克船長、醜小鴨、薑餅人⋯⋯這讓讀者在第二次閱讀時,能夠重新發現故事。
至於我們獲得的小讀者的回覆,就比較是像「慈祥阿嬤親人好痛」這類的回應⋯⋯(譯注:亦即,有點童言童語不太相干的回答。)
瑟香:謝謝您的提問!我很樂意去台灣宣傳本書,跟讀者們碰面!●
Cachée ou pas, j’arrive!
作者:蘿莉塔.瑟香、卡蜜兒.茱迪
譯者:陳太乙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蘿莉塔.瑟香(Lolita Séchan)
法國漫畫和繪本創作者。她曾出版兩部自傳式作品《Marshmalone》和《Les Brumes de Sapa》。2018年,她在Actes Sud BD出版了兩本小鼴鼠巴托克(Bartok Biloba)的冒險系列繪本,也就是本書的主角之一。
卡蜜兒.茱迪(Camille Jourdy)
在法國的多勒市(Dole)長大。畢業於埃皮納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Épinal)和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Strasbourg),現居里昂。作品有《Rosalie Blum》三部曲、《Juliette》(這兩部都被改編成電影),以及獲獎無數的《歡迎光臨怪奇森林》(Les Vermeilles,大塊文化即將出版),本書主角之一努克也出現在此書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