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走路就能抵達的美好境界:評《52種走路的方式》

新冠疫情爆發半年後,我開始徒步台灣,身邊親友見我「越陷越深」,互動時不是問我何時「走路」經過他家,就是幫我尋找相關用品,無論是健足御守,或是運動毛巾,各種小物都讓我愛不釋手。2023年,妹妹到英國出差回來,伴手禮是一本叫做《52 Ways to Walk》的書。

快速瀏覽妹妹的贈書,發現大不同於這些年蒐集的徒步相關書籍。作者安娜貝爾.斯特里茲(Annabel Streets)既不標榜歷史、也不走心靈及哲學路線,當然也不會提她在路上吃了什麼好料,看到了哪些大江大海。她以影響徒步者外在與內在的因素為題,爬梳各種資料,寫成52篇有趣的短文,「引誘」你試著倒退走、在泥濘中前進,甚至買一台跑步機辦公桌,時速設定2.25公里,邊走邊辦公。

「太酷了!」當時還沒讀完,我已開始盤算,要遊說一家出版社買下版權,再爭取翻譯。能夠讓像我這樣的業餘譯者動念「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絕不只是一本好看或實用的書,而是在閱讀過程引起內心的震動。

上一本讓我如此起心動念的書,是日本NHK社會調查小組,將引起廣大迴響的失智老人走失現況及對策的電視系列報導,整理成冊的《認知症.行方不明者1万人の衝撃:失われた人生.家族の苦悩》。透過閱讀與翻譯,不僅充實我對父親與病人的照顧知識,更讓我為促進失智友善社會盡點心力。不過,2016年翻譯出版的《失智失蹤》,目前已經絕版。

讀完《52 Ways to Walk》不久,父親健康進入狀況不斷的最後階段,我的戶外徒步習慣中斷大半年,只能在病房裡像滾籠裡的倉鼠進行超慢跑,翻譯計畫也無疾而終。

父後百日,我收到一個包裹,竟是朋友寄來中譯本《52種走路的方式》,以及一張手寫短箋,祝我閱讀愉快,早日重新上路。

拆封當下,我驚呼一聲,「天啊,有人實現我的願望!」便迫不及待打開中譯本,一路讀到第17週「跟著河流走」,便忍不住穿上運動鞋,走向離家大約15分鐘路程的景美溪,翻過堤防、順流而下,去找回「走路的體質」。

➤以走路平衡身心,自我療癒

什麼是走路的體質?身為靈長目人科人屬的你我,走路不是跟吃飯睡覺一樣的內建基因嗎?為何需要刻意去尋找、培養?且讓我為大家說一個病人教我的故事。

將近20年前,有位中年上班族來看診,我告訴他罹患了憂鬱症,開始處方抗鬱藥治療。這位認真的病人服了兩個多月的藥,狀況明顯改善,身心狀態也足以回到生活常軌。但他明白,自己並沒有完全好起來。

「除了吃藥,我平常還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自己復原?」

我建議他重新嘗試過去喜歡的活動,他想了一下回答我,「或許可以到郊外走走。」

之後回診,病人一再回報,雖然恢復學生時代爬山的習慣,憂鬱症並未痊癒,「大約還要多久?」他這一問,換我陷入一種無法言說的困境,除了鼓勵他堅持下去(同時別忘了服藥),已無他法。

「尷尬」的回診持續大半年,直到有回病人走進診間,用充滿元氣的聲音宣布:「我真的好起來了……在某次上山走路,我發現自己重新感受到山風的吹拂,並聽到踩過落葉的聲音。」

這位病人教會我很多事,「走路」除了增強憂鬱症一定會好的信心,同時對促進、恢復健康的途徑,抱持更多元、開放的態度。最最重要的是,開始為自己找回「走路的體質」——根據創造這個詞彙的友人小歐的定義,就是「除了只要有機會可以走路,就盡量用走的之外,還會懂得利用走路來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達到平衡。」

學術界會以「改變生活型態」稱呼這種轉變,但我更喜歡小歐的「體質說」,既符合基因與各種環境因素互動產生變化的「表觀遺傳學」精神,又富有實踐哲學的意涵。

➤分段步行,有何不行?

中年的我要怎麼找回「走路體質」呢?我的起手式不是回到年輕時嚮往的高山,而是讓「走路」成為旅行的主旋律。原本以日本短期旅行調節身心的模式,順理成章地踏上全長1200公里的「四國遍路」,打算以「分段徒步」的形式完成。

除了以佛教真言宗空海大師作為精神象徵,歷經1200年逐漸發展起來的「四國遍路」,天主教、基督徒與回教徒,都各自擁有歷史悠久的朝聖路。徒步者以聖地為目標,希望透過日復一日的行走,將自己融入更宏偉神聖的事物中。只不過,現代人走上朝聖路,不全然是為了宗教,而是在過程中「對自己的身體和所見的景觀產生新的認識」。


四國遍路靈場之一、位於日本高知縣的法界山高照院大日寺。(圖源:維基

2020年初,國境因疫情封鎖,我轉以「徒步台灣」為目標,延續在四國分段接力徒步的方法,希望既能兼顧臨床醫療工作與照顧失智父親的需求,還要有心境轉換的紓壓效果。

「台灣不比四國,尤其西部到處都是鐵皮屋,會有什麼看頭?」得知我打算徒步台灣,不只一位朋友提出類似的質疑,尤其在我決定先一路向南,從西海岸出發的時候。

老實說,出發前自己也有些擔心,便回應朋友:「如果覺得太無聊,我打算按照金子展也先生整理的名單,逐一拜訪日治時期各地的神社遺跡。」事後回想,隨口說出的備案其實也是一種朝聖行旅。根據英國朝聖信託基金會(British Pilgrimage Trust)的海沃德(Guy Hayward)博士定義:「所謂朝聖,是你實際走在一條具體存在的路線,懷著某個明確的目標,以步行方式到達。」

上路不久,發現自己與朋友真的多慮了。這趟旅程讓我以腳步認識、輔以文字記錄了一個我所不知道的台灣 ,並完成了《一路向南》、《一路向北》這兩本書。之後,又隨著疫情解封重訪日本四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88所寺院參拜「結願」。已經完全起動的走路體質召喚我,一定要繼續走下去,無論是日本、台灣,甚至世界任何角落。

➤既放鬆又振奮,打開五感與知覺

讀著友人捎來的《52種走路的方式》,提醒我回到景美溪畔,發現堤上緋紅的櫻樹夾雜新綠,潺潺溪水依舊,無論是慢跑的大叔,散步的歐巴桑,還是坐在輪椅,由外籍看護推著兜風的阿公阿嬤,大家一起享受規律又不單調的河景。就像作者所說,「河流既給人平和安寧感,還有和別人產生聯繫的感覺,那是一種你並不孤單的感覺。」

在這本書中,讓人發現原來有那麼多有趣的、關於走路的點子。例如,自己不曾試過放下手機「邊走邊畫」,讓素描幫助我們看得更仔細、讓畫筆把某個場景深深刻印在大腦的記憶裡。(第33週,「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還有,身為貓派,我還沒有機會享受與動物同行帶來的樂趣與好處(第18週,「帶狗狗散步」。)或是,來一趟氣味散步,訓練自己的嗅神經與相關大腦皮質,甚至學學嗅覺靈敏的張愛玲,用文字捕捉90年前上海街道的氣味。


(圖源:Pixabay

但我必須承認,作者別出心裁,提出的52個深化走路體質的點子,自己還有幾個需要突破心理障礙,才敢嘗試。像是在零下低溫散步、邊走邊跳舞、還是倒退走橫越美洲大陸。但無論是躍躍欲試或有心理障礙的點子,我們都可以先暫時放下,想想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的教示:「首先提起腳,吸氣,向前踏步。先放下腳跟,然後是腳趾,呼氣。感受腳底穩定地踏在大地上。你已經到了。」

走路,就是這麼美妙簡單。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52種走路的方式
作者:安娜貝爾.斯特里茲(Annabel Streets)
譯者:林金源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娜貝爾‧斯特里玆(Annabel Streets)

東英吉利大學英國文學和金斯頓大學文學碩士,近期作品《風吹之地:女人步行的原因》(Windswept: Why Women Walk,暫譯)被評為2021年最受歡迎十大旅行書籍,目前譯成30種語言出版。身為布朗基金會研究員,長年為媒體撰稿,著作獲獎無數,包括巴斯小說獎(Bath Novel Award)、卡萊多尼亞小說獎(Caledonia Novel Award)與瓦夫頓優良閱讀獎(Waverton Good Read Award),並入圍柯斯達傳記文學獎決選。活躍於各地文學節巡迴演出,為知名刊物撰寫題材廣泛的深度評論與報導,包括《衛報》、《每日郵報》、《電訊報》、《尚流》(Tatler)和《巴黎評論》(Paris Review)等。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23 12:00
東亞書房》活成你的樣子!《寶石之國》榮獲第45屆日本科幻大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第45屆日本科幻大獎於上個月公布,漫畫家市川春子以風格獨特的《寶石之國》(講談社),成為本屆獎項贏家。本獎在日本科幻界享譽盛名,此次入圍作品包含新銳作家的硬派科幻小說、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前會長的創作,以及資深評論家的科幻評論集,競爭相當激烈。脫穎而出的《寶石之國》,是市川歷經12年連載、終於在去年完結的創作。故事以礦石特性為基礎,塑造一群既非少年也非少女的美麗角色,他們不斷遭受來自月球的「月人」襲擊,寶石人的金剛老師,則以僧侶形象守護著他們。

作品前期營造出類似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美學的經典學園漫畫風格,吸引許多喜愛唯美派作品的讀者。然而隨著劇情推進,敘事朝著恢宏的「末日科幻」發展,其超越個體情感與生命歷程的龐大時間軸與壯闊世界觀令人印象深刻。市川憑藉強大的敘事與優雅的藝術表現,在一眾候選中脫穎而出,證明視覺手法在科幻創作中的關鍵影響。

➤第59屆吉川英治文學獎在本月出爐,本次的獲獎作品,為角田光代去年2月推出的《燃燒方舟》(新潮社)。角田在文壇活躍超過30年,兼具小說家及翻譯家雙重身分,曾以《第八日的蟬》、《紙之月》、《對岸的她》等代表作奪下諸多文學大獎,亦憑藉《源氏物語》譯作榮獲讀賣文學獎的研究翻譯獎。

去年推出的《燃燒方舟》,講述在自然災難、疫病蔓延、戰爭衝突等動盪中,「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該怎麼做」的渴望,以及「信仰」的本質與意義。新銳小說家逢坂冬馬評述,這部作品寫出想要有人來幫自己做決定的渴望,如何對獨立思考的能力產生衝擊,以及人開始對被賦予的「角色」發出質疑,親手焚毀承載自己的方舟、重新以雙腳踏上乾涸大地的過程。

【業界新聞】

➤近期美國亞馬遜(Amazon)電子書平台Kindle上,出現偽造出版品猖獗的情況,日本小說家吉本芭娜娜等人也成受害者。這些出現在Kindle的偽造書籍,冒用多位知名作家的名義發行,但封面及內容疑似由AI生成,因其日文表達怪異、錯誤百出,讓人察覺到異常。吉本於今年2月25日在X(原Twitter)發文提到:「因為客服無法應對,我已經被轉介到Kindle著作權侵害相關部門,以郵件聯繫後續狀況,但這整件事實在太過荒謬。總之這不是我寫的書,請大家千萬別誤載。」她提醒讀者小心避免上當,也坦言要跨國處理這類訴訟非常麻煩。

據記者西村利也報導,目前部分假書已被移除,但除了吉本外,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人也遇到類似問題,甚至署名村上春樹的《1000年後的火星第1卷:歷經千年的火星》等假書,仍然在平台上販售,顯示侵權行為並非個案。此次事件凸顯電子書平台審查機制的漏洞,也引發了外界對AI生成內容與著作權問題的關注。

➤狂銷98萬本的日本超人氣理財故事《三千圓的用法》作者原田比香,上個月底再次以家庭開銷為主軸推出短篇故事集:《月收》(中央公論新社)。依靠每月4萬日圓老年年金過活的66歲婦人、靠著微薄收入努力朝專職作家邁進的31歲青年、希望透過包養在20多歲賺到1億日圓的女子、憑藉丈夫遺產及股票投資達到月入300萬的52歲中年婦女等,收入相差懸殊的6名女性,仰賴月收獲得各種需要或不需要的物品,並追求金錢無法買到的事物。

透過角色們或精打細算、或坐擁財富的日常,原田刻畫出人與人大相逕庭的價值觀,並融入發票、新創公司、生前整理等熱門話題。在充斥金錢與交易的社會中,我們究竟能成為貨幣的主導者,還是淪為金錢的奴隸?讀者評述原田的書寫猶如一部生動的電視劇,對精打細算的現代人而言相當值得一讀。

【作家動態】

➤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黑暗中芬芳的謊言》作者下村敦史,上個月底推出長篇新作《禁止對外透露》(實業之日本社)。個性內向、毫不起眼的大學生惠介,某天突然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裡面寫著「只要按照我的『安排』行動,你的人生將一帆風順。」

惠介在驚愕與好奇的驅使下,半信半疑地跟隨指示,沒想到生活真的開始走上坡。他變得開朗、結交許多新朋友,看似擺脫了過去的陰霾。然而,當一切都順風順水時,一場離奇的事件正悄然逼近,他漸漸發現自己只是巨大陰謀中的一顆棋子。「預知能力」背後隱藏著什麼驚人祕密?許多人渴望的「人生捷徑」,又暗含何種危機呢?繼《同姓同名》、《生還者》後,近年備受矚目的推理作家下村,再次為讀者帶來毫無冷場、令人背脊發涼的懸疑傑作。

➤著有《新宿鮫》、《打工偵探》等暢銷系列作的推理大師大澤在昌,上個月底推出新作《Repairer修補者》(角川書店),刻畫扣人心弦的懸疑推理長篇。身為插畫家的主角想一,某天接到高中好友小雅請託,希能能一同調查40年前的神祕案件。當年,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六本木某棟大樓的屋頂,警方判定無涉他殺,將死者立案為「行旅死亡人」,亦即沒有親屬認領、身分不明的死者,案件也就此塵封。

如今成為紀實作家、接到神祕委託的小雅,請想一陪她重啟調查。當年的無名死者究竟是誰?他又為何孤身一人命喪現場?對委託人的身分與動機一無所知的小雅與想一,在調查中逐步接觸到當年的大樓住戶,拼湊出串連過去與現在的線索,而一名詭異人物的存在,也在真相挖掘的過程中浮出檯面。

大澤在昌於大竹メインディッシュ節目介紹新書《Repairer修補者》

➤憑藉去年出版的《微笑森林》打入年度推薦榜的荻原浩,上個月底發行新作《我們的翠綠大地》(角川書店)。在新創公司「綠色星球」工作的村岡野乃,專職「植物溝通」相關研究,認為植物與其他生物一般,擁有超乎想像的智慧,例如小松菜遭昆蟲啃食時,能自體合成毒素,或釋放信號吸引昆蟲的天敵。某天,在農場視察的員工,因食用改良大豆而倒地送醫,其後又發生一連串怪異現象,包含成因不明的森林大火、狂暴的猴群、在森林中奔跑的神祕野人等。

野乃開始懷疑,這一切或許並非偶然,而是源自「植物的叛亂」。我們的翠綠大地,在清除害蟲、病菌、草食動物後,是否終將對人類展開襲擊?研究員與她的兒子,又是否能帶領人類逃脫植物的「魔爪」呢?透過這部震撼人心的驚悚災難小說,荻原書寫出猶如美國電影《破・天・慌》(The Happening)般的植物反撲故事。

➤著有傑作《愛的荒蕪地帶》、《皇家賓館》、《家族的完成》的直木獎作家櫻木紫乃,本月初發行全新小說《人生劇場》(德間書店)。故事設定在昭和時期以鐵礦發跡的北海道室蘭,主角猛夫是4兄弟中的次男,從小受兄長欺負、被母親冷待,身邊能依靠的,唯有經營食堂與旅館的伯母。中學畢業後,猛夫以成為理髮師為目標前往札幌,卻一無所成地回到家鄉,從此自卑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渴望出人頭地、向眾人證明自己的猛夫,曾試著成為獨當一面的理髮師、經營情趣旅館,不斷嘗試各種突破,一生追逐著遙不可及的夢想。

櫻木以自己的父親為原型,描繪一個北方家庭在歲月變遷中的光與闇。她自述在寫作的過程中,再次深刻感受到人生的荒誕,卻也在書寫中傳達出荒誕又何妨的心境。她想帶著愛的心意,將《人生劇場》這個作品,獻給所有咬緊牙關挺過生活的前人。

➤文學獎得獎作《機龍警察》、《沙漠之花》、《欺騙眾生》作者月村了衛,於本月初發行新作《朦朧迷宮》(角川書店)。故事女主角夏芽,是一名住在老舊公寓「朧莊」的女大學生,某天她一如往常地前往甜點店打工,然而這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卻潛藏著令人費解、彷彿誤闖異次元般的詭異謎團。

遇到棘手狀況時,住在她隔壁的神祕老人鳴瀧,往往能憑藉驚人的推理能力,輕而易舉地揭開案情真相。這位人脈廣闊、智慧又過於常人的老先生,究竟是何方神聖?月村透過這對年齡、背景、性格迥異的搭檔,訴說城市裡四處蔓延的奇異事件,以及由甜點及推理構築的解謎小品。

➤以《便利店人間》售出全球32國版權、創下140萬冊驚人銷量的芥川獎作家村田沙耶香,近期推出全新力作《世界99》(集英社),上、下冊在本月5日同步開賣。《世界99》是村田在文學雜誌《すばる》連載超過3年的作品,也是她的首部反烏托邦小說。主角如月空子缺乏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但善於呼應與描摹,能隨所處的環境與社群,捏造出適合的人格。空子所處的世界,有一種名為「皮可倫」的神祕生物,牠蓬鬆柔軟的白色毛髮、烏黑閃亮的圓眼睛,以及甜美的鳴叫聲,都可愛得令人著迷。


《世界99》漫畫版,朝霧舟繪(圖片來源:《世界99》特設網站

皮可倫原本只是單純的寵物,但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牠們獲得了一項特殊能力,而牠們的進化,最終將如何改變人類的未來?性慾、分娩、育兒、照護,是否可以透過科技「外包」,讓人類退居「純淨」的新生世界?村田透過獨特大膽的視角,書寫人類創造出便利工具後抵達的彼岸。書籍在正式發售前便備受讀者期待,集英社並架設特別網站,公開小說試讀章節、拍攝作者宣傳短片,更推出短篇漫畫改編版,進一步擴大話題熱度。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藝術史是台灣的容顏:評《漫步裡的台灣美術》

不同於現今主流的藝術史書籍多出自經過學術訓練的研究者之手,這本《漫步裡的台灣美術》作者藝術蝦是材料科學的碩士,主業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同時也是業餘的畫家及寫作者。在這本書中,藝術蝦以身為畫家與作家的雙重視角,帶領讀者走訪、觀看台灣各地的風景,展開穿梭古今的美術史之旅。

➤漫遊者的步履

很少人知道,業餘(amateur)畫家其實是台灣美術史的關鍵字之一。由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殖民地背景,加之缺乏專業的美術教育環境,因此最初是由來台從事各行各業的業餘畫家主導畫壇走向。

例如較早期的日本畫家川田墨鳳,曾在台灣總督府擔任書記,指導過蔡雪溪(郭雪湖的老師)的日本畫。稍後來台的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主業是陸軍翻譯官,身兼學校教師,也非職業畫家。到了1910年代後期,陸續有鹽月桃甫、鄉原古統等人來台從事教職。這些各有正職的畫家,主導著早期台灣美術史的發展。

1927年,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幕,《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者精力充沛地四處採訪參賽的畫家,其中許多都是業餘身分,包括老師、商人、醫生或記者等等。1933年,一篇回顧台灣美術早期發展的文章(我們可以視之為台灣美術史書寫的雛形)中提到:「台灣的現代藝術,大部分仍然以教育工作者或另有他職的公務人員為中心。」準確地觀察到這個現象。


1927年第一回台展前夕,《台灣日日新報》第一篇以業餘畫家為主題的新聞報導,採訪對象是在台日人尾崎清子與經營鐘錶店的野田正明(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27-09-13(7版)。本文作者提供)

有趣的是,無論業餘或職業,日治時期的畫家可以說是第一批嘗試書寫台灣美術史的群體。例如鄉原古統曾寫過一篇〈台灣的書畫〉(1933),介紹從清領到日治初期在台灣出現的書畫家。鹽月桃甫也以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的發展歷史為中心,簡述台灣西洋畫的發展與代表人物。

撇除掉身為審查員的官方立場,他們在書寫、評價畫壇人物時,往往以自身作為畫家的視角切入,這讓他們的書寫方式與眾不同,帶有對台灣美術發展的期待與關懷。藝術蝦的《漫步裡的台灣美術》,正好位於上述的延長線之中。

事實上,藝術蝦提及自己過去參加新竹美展、找尋題材的經驗時,想到了和自己有著相似煩惱的鄉原古統。他說:「我們無法完全放棄穩定的工作,只在能力範圍內,平衡著一個維持藝術創作能量的生活方式。」藝術蝦將「寫書」做為目標的旅行,視為找尋創作目標的方式,也與曾經漫遊海外,最後落腳台灣的鄉原古統的經驗相交疊。

➤發現風景

閱讀《漫步裡的台灣美術》,讀者彷彿隨著藝術蝦的文字,一同「漫步」在大稻埕、淡水、北投、台南、新竹各處的巷弄古宅間,展開人文之旅,發現歷史上台灣藝術家活動、取材的痕跡,讀來使人興味盎然。

作為「漫步」的開頭,大稻埕在本書有著獨特且重要的意義。首先,對台灣西洋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石川欽一郎鍾情於大稻埕的風景。他曾數次帶領學生穿梭當地的後巷和河畔,發掘大稻埕的「如畫風景」(Pittoresque),他不僅將大稻埕風景透過水彩介紹給日本觀眾,他的學生日後也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中流砥柱。

其次,大稻埕是台灣近現代文藝發展的重鎮,裱畫店、珈琲店、寫真館、印刷廠林立其間,無數文藝青年在此流連,揮灑青春,使大稻埕一度成為新興文化藝術誕生、交流的場域,並與當時的台灣民族運動相互呼應——因為大稻埕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的發起地。以上種種細節與掌故,於《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多有提及,讀者可按書索驥,從大稻埕出發,展開藝術史與風景的發現之旅。


1908年石川欽一郎的作品《小流》,現今下落不明,曾入選日本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可能是日治時期最早描繪大稻埕後巷溝渠的作品。許多台灣、日本畫家如倪蔣懷等,都深受石川欽一郎的影響,描繪過相似的角度(圖片來源:《日展史(1)文展篇一》。本文作者提供)

➤充滿美麗畫作的書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蝦和石川欽一郎都擅長水彩,並且都善用畫作結合文字,形成猶如圖文遊記的體裁。這固然是單純巧合,但真要追根究柢,水彩畫本就是適合攜帶寫生的媒材,並且與近代東亞的美術發展,有著頗為密切的關聯。

從19世紀末,西方水彩先後傳入日本、台灣開始,便因其材料、成品容易攜帶,且作畫方式與東亞的傳統水墨相似,因此易於被大眾接受。石川欽一郎曾說:「水彩畫又稱爲水畫,是用水溶性的顏料來作畫,日本畫也可以說是水彩畫的一種。」試圖讓對水彩不熟悉的大眾初步認識這個媒材。


石川欽一郎,《海岸》彩色印刷圖版,1910(圖片來源:《みづゑ》第68,1910-11。本文作者提供)

為了推廣水彩畫,包含石川欽一郎在內的日本水彩畫家,有意透過頻繁的寫生旅行,強調水彩畫的優勢,並形塑集體認同。石川在水彩畫雜誌《みづゑ》頻繁發表插畫,與日本畫壇交流,並且在《台灣日日新報》上連載圖文遊記,畫風俐落輕盈,文筆則有文人風雅瀟灑的韻味。在石川的眾多學生中,藍蔭鼎承襲了石川以水彩畫記錄沿途所見,在期刊、報紙上書寫遊記的習慣。

因為這樣美麗的巧合,《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內一幅幅出自藝術蝦之手,取自日常旅行、走訪風景所見的細密精緻水彩插圖,讓這本美麗的書不只是單純的故事書、歷史讀物,更多了幾分珍藏、鑑賞的價值。或許讀者也能以輕鬆的心情,欣賞美的態度,跟著藝術蝦發現台灣美術與風景交織的美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漫步裡的台灣美術
作者:藝術蝦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藝術蝦

移居台南的新竹人。1986年生,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畢,現為科技公司工程師、中華亞太水彩協會會員、斜槓畫家與作家,曾出版《台南巷框》、《旅繪台灣》等書。

個人創作風格結合了留白、筆觸、肌理效果,屬於非典型水彩風格。曾入選全國美展,入圍世界水彩大賽,受邀參與過多次個展與聯展。本書圖像風格以近年發展的「素描感水彩」為主軸,重新界定紀實與藝術之間的邊界。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21 16: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