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3E4》被留下的人如何修復與生活:訪作家江佩津
人們熟知身體傷口的照護,但心理的傷口究竟該如何療癒才能復原呢?面對親人離開,身為自殺者遺族的江佩津,抱持著「希望過去的自己也能讀到」的心情,將視角與筆鋒轉向自己,以書寫梳理雜如一團毛線的家庭故事,記下從物件、情緒與生活,關照創傷和修復過程的點點滴滴,也提供對其他自殺者遺族的探問。
江佩津曾擔任記者、擅長描寫市井小民生活。本集節目邀請她分享以書寫作為修復創傷、自我療癒的行動,發生的影響與意義,以及如何面對親人離開後的生活,認知與心境的改變。
【精華摘要】
➤書寫是唯一熟知的方法
主持人:在你的《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與《修復事典:被留下來的我們,不用急著好起來》這兩本書中,牽涉到個人、過去的家庭傷痛經驗,可是因為書寫,也許不時會有像今天的訪談,又把你拉回去談這些過去的事情,你的感覺?
江佩津:既然選擇用寫作說出這些故事,我並不避諱去談。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親人、朋友離開的創傷,遲早會面對。我可能是早一點面對了,這個經驗可以說出來讓大家知道。對我來說,寫作是相對舒服的方式,比較難的是公開的演講。但既然有人想知道、想聽,那我就繼續說,就來討論它吧。
主持人:你當過記者、得過許多文學獎項,所以書寫對你來說,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嗎?
江佩津:我跟我母親,雖然很愛彼此,但不知道怎樣用言語去表達,母親節或生日的時候,我會寫卡片給她,用文字傳達情感,可能就習慣用書寫去抒發情緒與想法。書寫對我不能說是簡單,比較像是我只知道這個方式,這個形式可以把我所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書寫自我的角度與筆法
主持人:理工科系、記者工作的訓練對你來說,下筆時有什麼影響?
江佩津:當記者的時候,新聞學的訓練是必須以客觀第三者的角度去報導,描寫時不能帶有太多的情感。加上可能是讀理科的關係,像是做實驗時會有步驟,會階段性地觀察或描寫。這些學習知識的過程,都影響到我的寫作。
主持人:那寫作時,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庭?
江佩津:家庭這個主題像一團毛線般混亂,寫作時我會先拉出時間軸線,就會知道某個時間點母親是做什麼工作?當時的我怎麼去理解?寫的時候我就把自己當成一個記者,去看「我」這個人,作為受訪者可以怎麼被呈現出來,用這個角度去把很難處理的主題好好地寫出來。
主持人:可是在這個過程裡,你自己的情感呢?畢竟不是真的旁觀者,如何保持冷靜的觀察?
江佩津:以前當記者也經常採訪自己也有感覺的主題,比如因為父親的關係,我對工傷議題一直都很在意,很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其他人是怎麼處理的?那時主編提醒我,大部分的人看到「工傷」這個主題可能會覺得很痛苦、不忍直視,但作為記者,要寫出讓讀者可以看得下去,最後還有一點「生命的微光」的感覺,不是完全絕望的報導,大家才有辦法吸收、共感。
後來寫自己的家庭故事,也會考量如果情感太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我會用很多比喻,或是周圍環境的描寫去呈現,而不會直接寫「我真的很痛苦」或是「我真的很悲傷」。
➤並不是為了療癒自我而書寫
主持人:可能有些聽眾還沒有看過這兩本書,請你先談一下《卸殼》,當時是怎麼開始寫這本書的呢?
江佩津:母親過世之後,我在想怎麼度過這個過程。其實大學時就已經寫了一些跟母親有關的文章,事件發生後,書寫的初衷是覺得這個過程對我來講很重要,不希望沒有被記錄下來。
如果記錄下來,我希望過去的自己有這個東西可以讀,就會知道這樣的痛苦也有人經歷過。所以我是抱持著「希望跟我遇到同樣事情的人,有辦法撐過去、或是知道怎樣去處理」的心情寫作的。
《卸殼》是把過去的創傷集結起來,描寫了父親的意外過世、母親生病、我去陪病,到最後她離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沉重,但我覺得應該把它保存下來,也希望保存父親、母親存在的年代,他們是怎麼努力的。以及,我覺得我的母親是個很棒的母親,希望可以在寫作中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
主持人:我覺得在這本書中讀到的、你母親的形象與性格,你應該是做到了。剛才你談的好像都是「讀者的利益」,那這個書寫過程對於你而言呢?有的人說,書寫是一種療傷的過程。
江佩津:很多談悲傷療癒或心理學相關的書都有說,書寫是一個很好的療癒過程,但我當初並沒有想要靠書寫來療癒自己,只是覺得如果我還有力氣去寫的話,就代表可能有機會可以變好、或是可以好好的療傷。我覺得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一個意義,寫作也一樣,對我來說寫作的意義是,可以讓其他人覺得不那麼孤單。
主持人:或許有的人士認為,家裡的事情怎麼能給別人看?通常大家願意分享的是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事情。
江佩津:起初是想就算不給別人看也沒有關係,我就先寫出來吧。比如我對大體SPA的場景印象非常深刻,幫我母親的身體做SPA、做淨化然後送她一程。那時候沒有想過寫下文字要給誰看,只是怕自己記性太差,遲早有一天會消失在我的記憶裡,於是就想要寫下來。讓未來的自己知道,原來很久很久以前的自己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時的我是這樣的感覺。
➤尋找療癒修復的方法,更在意不要忘記
主持人:記錄下來對你來說,具有處理跟放下的效果嗎?
江佩津:我應該不會用「放下」去形容,因為不可能真的放下。與其說是害怕背負這些沉重,我更害怕的是忘記。因為這些發生過的事都對我發生了一些影響,不一定都是完全負面的,其實也會成為某種助力,所以我不希望自己完全捨棄或是忘記。
跟這些過往一起活下去,不一定是放下了往前走。就算我往前走或是停在原地都沒有關係,但這些記憶陪伴著我,也形塑了我接下來的人生樣貌。人會因為時間變化而有不同的樣貌,我也改變了,可是寫下來,至少我知道自己過去曾經的模樣。
如果真的要療癒,還是必須要有行動,可能得做些什麼事情。它不像吃藥、不會馬上見效,而需要時間的累積。書寫是幫助我們去釐清整個過程,看見事件是怎麼發生的?我的反應是什麼?因為這件事情我感到悲傷、感到憤怒甚至感到麻木,這些情緒都是有來由的。書寫幫助我們認識這些事情,療癒可能是隨之而來的附加價值,但並不是主要的功能。
兩年前我沒有想過我寫完就會好了。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因為曾經用書寫的方式處理情緒,現在要去談論或回望,好像悲傷的感覺沒有那麼多了。或者,我知道我還是會悲傷,但可以抱著這個情緒好好的繼續過下去。或許這也是書寫帶來的療癒吧。
主持人:所以是在書寫過程中,有了《修復事典》這本書的構想?
江佩津:那時候我很想知道怎樣才能從創傷裡修復、療癒。可能需要一些幫助,但旁人也不知道怎麼幫助你。我當時是尋求專業、看很多相關資訊,什麼方法都去試試看。我並不期待這些方法會把我治好,因為老實講沒有所謂的治好,也不是想讓大家覺得「這就是療癒的SOP」。
主持人:療癒應該沒有SOP。
江佩津:有時候我們只是不知道原來也有跟我一樣受傷的人,不知道可以有這些幫助,或是原來可以說「我需要幫助」。我是抱持這樣的想法寫下來,也是想要回應,修復的過程本來就是很漫長的,所以副標是寫「不用急著好起來」,可以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處理創傷。
➤從書寫打開的認識與想像
主持人:第一本書出版後,是編輯主動跟你提第二本書的計畫嗎?
江佩津:本來沒有想要繼續出書,《卸殼》寫完的時候我想的是,要怎麼過接下來的人生?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想過的?所以就嘗試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去國外駐村。
在國外駐村的時候,透過我的作品去打開對話的空間,比如也跟國外的藝術家討論關於死亡的看法,那時候也把大體SPA這篇文章翻成英文跟他們分享。
主持人:他們應該會覺得滿驚訝的?
江佩津:不同的文化都有不同面對死亡的方式,有些滿開放的,也有些文化做得更絕對,會直接把亡者的所有照片都燒掉,認為這樣他們才能好好的走。
透過交流,我瞭解到面對死亡、面對自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這些觀點讓我有更多想像的可能性,我覺得有比較好過一點。
➤一邊修復,一邊生活
主持人:《卸殼》與《修復事典》出版後,對你的影響?
江佩津:出書讓我知道,原來一本書可以影響到那麼多人,有讀者、有反饋,對我來講就很足夠了。
以前我有時會疑惑,為什麼我必須經歷這些,覺得生活有很多限制,覺得自己必須要好好賺錢、有很好的工作才有安全感,也擔心有債務,沒有餘裕去思考「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現在慢慢去找一些可以做、做得到或者能有樂趣的事情,例如享受運動、追星,享受很多興趣。那些事物讓我重新組織出想要過的生活,一邊修復,一邊體會原來人生可以有很多可能,除了寫作之外,我還可以有各種方式去建構生活。
主持人:最後也請你推薦幾本書給讀者,作為承接與開啟。
江佩津:與家族、家庭相關的書,我滿喜歡郝譽翔的《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書中也是透過寫作去觀看這些家族帶來的創傷,與能夠怎樣去回應。
![]()
近期看的書沒有很多,因為生活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可是徐華的《Stay True保持真誠》我很喜歡,看似是很輕鬆的隨筆,記錄那個時代的樣貌,但其實也有講到要怎麼去面對失落經驗、與之共處和面對傷害。
另一本很喜歡的關於悲傷跟失落的書是《當綠葉緩緩落下》,這本比較理性,像是專業書籍,可以幫助人認識自己,也知道應對悲傷有什麼可能的方式。●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OB短評》#541窺視異星色彩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山稜上的無名英雄
從背工到高山協作,雪巴人、巴爾蒂人在大山深處寫下自己的勝利
Alpine Rising: Sherpas, Baltis, and the Triumph of Local Climbers in the Greater Ranges
貝納黛特・麥克唐納(Bernadette McDonald)著,蔡耀騰譯,馬可孛羅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登山這類冒險犯難的活動關注焦點多半落在締造紀錄的英雄人物身上,本書則將視線移向那些在地協作者——原住民嚮導與協力者。這些隱身於輝煌成就之後的人們,往往也是與山最親近的人群。長期耕耘登山文化活動的作者爬梳了他們在重大登山行動中的關鍵角色與實質貢獻,微觀他們的足跡與聲音。透過這樣的視角,登山活動的殖民性與商業化浮現,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受到提點,也得以連結原居民與山之間在生活、文化與情感,一條稍「左」的登山史伏流於是浮現。【內容簡介➤】
●黑暗資本
自由經濟,是如何變成民主社會最迫切的威脅?
Crack-Up Capitalism: Market Radicals and the Dream of a World Without Democracy
昆恩.史洛伯迪安(Quinn Slobodian)著,吳書榆譯,平安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橫跨各洲觀察資本特別活躍乃至「自由」的地區和空間,像是香港、杜拜、經濟特區、避稅港等地的發展歷程。勾勒出那些不在地圖上具體標示、卻深刻影響世界秩序的隱形空間,揭開資本如何在監管之外竄動,獲取利益,進而鞏固黑幕式的權力。這些運作不只是異於常態的商業模式,甚至涉及政治、軍事、國家的體質,撼動我們賴以為常、信以為固的秩序或體制。本書現實地帶來資本的戲劇性,也是一記民主生存之道的警鐘。【內容簡介➤】
●藍鯨與龍少年
Blue Whale, Wandering Boy
吳冠熊著,大辣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益
從海洋生態事件開啟的故事,藉由傳說,穿透物理世界,交織出對生命與存在的深層提問。畫風細膩如電流,牽引著議題與萬物有靈、現實與高維世界彼此交錯,形成一場東方質地濃厚的靈性旅程。這不只是海洋之子對母體的凝視,更蘊含了向自然學習、與萬物共振的超脫省思。【內容簡介➤】
●沒常識的咖啡店
常識のない喫茶店
我的瑪麗(僕のマリ)著,蕭家如譯,好人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服務業真辛苦,再殷勤也有酸民,不殷勤那絕對不行。但總算還有容許店員展現人性的喫茶店,不必口是心非地以客為尊,不時小奸小壞一下,看起來好氣好笑,身心健康,一定童叟無欺。【內容簡介➤】
●旅行在樹梢
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Travelling on the Treetops: The Stories From Seven Trees and Field Notes by a Canopy Ecologis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藍永翔著,春山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本樹書沒有絲滑的文采,也沒有玄妙的哲思,卻有一股就是要爬樹的野孩子氣。拼拼迸迸,執著奔放,一步步帶領讀者發現樹冠層的異世界,沉浸感絕佳。讓人想起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忽然間,每個段落也可以讀成寓言。【內容簡介➤】
●有心人
張婉雯著,二十張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以張國榮作品為題創作的小說集,可預期的濃情愛慾、香港身世、世代感覺與時代陰影,都精彩揉進一篇篇故事,緊貼著故人生命藝術的音軌,在文字中讀出旋律。讀者可以挑著自己最喜歡的歌名,打開書頁如按下播放鍵,甚至讀到一半覺得這部作品做成有聲書應該很棒。這些獨特的私密的閱讀體驗,也是這部作品精心提出的閱讀邀請。【內容簡介➤】
●雪盲
郭松棻著,印刻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為現代主義的文學重鎮,郭松棻的小說出乎意料地難找,如今有了這本清爽穩妥的選集,加上稍早出版的《落九花》,或多或少也緩解了我們的尷尬與羞愧。【內容簡介➤】
●小書店大繪集
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44家日本獨立書店、私人圖書館、讀書咖啡廳等閱讀空間測繪觀察
本のある空間採集 個人書店・私設図書館・ブックカフェの寸法
政木哲也著,李貞慧譯,積木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關於書店的出版品一直擁有忠實讀者,愛書人也會欣賞、珍惜與書相關的空間。本書不同於以往著重以人與書的故事為本,這次我們看到日本44家書店的空間解剖,從建築設計角度進行一場書店巡禮。書籍作為文化知識載體,空間又如何承載書籍文化?讀這本書會看到文化的立體樣貌,非常引人入勝。【內容簡介➤】
●無人知曉的美麗宇宙
Starry Night, Blurry Dreams
Henn Kim(金賢貞)著,朱奕云譯,二十張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這是一部單幅作品可獨立閱讀,卻又整體感豐富的圖像詩集。每幅作品的視覺符號與素材,都與日常緊密連結,卻又跳脫日常框架構成異想,形成一種特殊冷調的親密感。如曬在星空下的衣物、以耳機傳遞心跳、錯置的肢體,在在具象顯示科技與物質建構出的日常生活bug。這部圖文書或許意不在清除bug,而是擁抱。【內容簡介➤】
●在異星的天空下
從土星上仰望星環、在星雲裡看星塵縹緲、墜入黑洞前最後一次凝望宇宙——你的第一本太空旅遊導覽手冊
Under Alien Skies: A Sightseer’s Guide to the Universe
菲利.普雷特(Philip Plait, PhD)著,何修瑜譯,臉譜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部天文科普書非常認真地在思考太空旅遊的一切,認真到讓人以為明天就可以報名旅遊團出行。然而書中也有非常批判性的提醒,讓人重新思考與生命有關的一切。開篇就被作者流暢與豐富的文字吸引,幽默的語句下更是扎實的天文知識,閱讀過程不斷更新我們對於行星的既有認識,是好看又好玩的一部精彩作品。【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閱讀通信 vol.358》宅宅看國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