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0EP8》法律白話文運動劉珞亦/看新聞氣噗噗嗎?法普書來幫你 ft.《童話陪審團》
本集節目中,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回顧了自己做法普的初衷,法白如何從出版、社群、媒體多面向地設計出法白的長久運營模式,台灣人買法普書嗎?該如何讓兒童與社會大眾對法律感興趣呢?法律的思辨性如何如何在童書中呈現?請聽劉珞亦娓娓道來。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與3場人文議題Podcast節目。深入了解更多,請點擊:「島讀共同體」。
【精華摘要】
➤出版如何放到法白的內容生產中
主持人: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內容包含Podcast、短影音、數位媒體、出版,這是跨領域的,相同內容在多種形式中應用。你認為這樣做有什麼優缺點呢?
劉珞亦:我們採取分散的方式,希望每個點都能達到不同的受眾。隨著數位發展,閱聽習慣越來越多元,有些人喜歡看短影片,有些人偏好社群圖文,有些人則只聽Podcast,還有些人喜歡看書。對我們來說,法律普及最重要的是讓大家更容易接觸法律,因此我們在每個平台上都打造屬於法白的產品,我認為這有助於傳播。
舉個例子,像奇異果,有些人覺得不好吃,但如果打成汁加點蜂蜜,可能就會變得更容易接受。我們嘗試改變傳達方式,讓法律知識更容易被接受。我們專注於如何讓這個過程變得更「美味」。
主持人:出版界瀰漫著紙本書越來越難推的氛圍,在這樣的情況下,法白為什麼還投入書籍出版?這對你們來說是支持還是負擔?
劉珞亦:其實是正面的。我們的出版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將已有的內容轉換成書籍,比如法白的第一本書《江湖在走法律要懂》,就是從網站文章收集並改編而成的。《法律歸法律》則是從IG文案擴寫而來。這些都是將我們既有的內容轉變為書籍,已經成為我們的標準操作流程。第二種模式是我們專門為一個主題撰寫書籍,比如《公民不盲從》,這是為了人權議題特別撰寫的。
我們之所以堅持出版,是因為書籍有一種特質,它比較容易長久流傳。一篇IG文案、短影片或Podcast可能隨著時間被遺忘,但一本書出版10年、20年後,仍然可能有讀者翻閱。
對我們而言,書籍很容易出現在教育現場或圖書館,或許某人無意中翻到,進而認識我們,了解法律。這種影響是數位產品比較難達到的,所以我們會繼續做下去。
➤童書很難做?《童話陪審團》的企劃
劉珞亦:如果社會對法律有越來越多的了解,法律水準提升,不僅對律師,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好事。我也會因此感到快樂。
主持人:《童話陪審團》這本書你們做得快樂嗎?
劉珞亦:做書的過程一定不快樂。如果做一件事的過程中本身就超級快樂,那這件事可能並不那麼重要。黃仁勳曾說過,「很棒的工作,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撰寫書籍的過程需要不斷反覆修改,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這個過程中難免感到痛苦,但當你看到它賣出去時,那份快樂就會隨之而來。
主持人:比起出庭,做書痛苦時,你會不會覺得出庭反而比較容易?
劉珞亦:這也不一定。所有來找律師的人,沒有一個是快樂的,他們一定是帶著憤怒、悲傷或困惑來,不管是離婚還是犯罪。從事律師工作,痛苦的部分在於承擔當事人的情緒,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因為我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相較之下,我更喜歡做法治教育。
例如,離婚案件往往充滿情感拉扯,情緒張力最強且反覆無常。這種痛苦其實與法律無關,而是來自於當事人的情緒影響。
主持人:《童話陪審團》為什麼選擇以童話為主題?
劉珞亦:主要是企劃上的考量。如果我們寫一則法律文案,故事是大家不知道的,讀者為什麼會被吸引呢?可能是因為他們好奇故事內容或想了解法律。但童話的邏輯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國王的新衣」、「小紅帽」、「三隻小豬」這些故事。正因為大家都知道,反而不會去思考法律問題。
舉例來說,「三隻小豬」裡的豬大哥用茅草蓋屋,有沒有違反《建築法》或《水土保持計畫法》?從輕鬆的故事中切入嚴肅的法律問題,反而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再如「小紅帽」幾歲?讓她工作有沒有違反《勞動基準法》對童工的定義?從已知的故事中探討未知的法律知識,讀者其實會很感興趣。
➤ 減少廉價的批評,不了解,其實是了解的開始
劉珞亦:了解更多法律,我認為可以減少許多廉價的批評。許多知識了解得越多,反而會走向「不確定性」。人們常說:「真理越辯越明」,但實際上,有時候越辯越不明,不明反而是接近真理的路徑。法律充滿了不同情境下的詮釋角度,在不同案件中,解釋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越來越不確定。
以2024年4月23日的大法官死刑言詞辯論為例,網路上充斥著情緒性的言論,但了解法律的人因為知道「不確定性」,反而不會急於發表憤怒的評論。我們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新聞評論,讓大家更冷靜。提升媒體識讀和判斷社會案件的能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而且我覺得這種改變正在發生。
主持人:像推「薛西弗斯的石頭」,一方面希望大家用比較理性的心智,但另一方面,會有一些新聞試圖將狀況搞得更模糊、更情緒化。
劉珞亦:用「薛西弗斯的石頭」來形容我們,是極大的稱讚。它看起來很愚蠢,但卻充滿毅力。有時候,毅力非常重要,因為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的。就像我剛才分享的,我們討論議題,試圖翻轉一些思維,這過程就像推石頭。
在推石頭的過程中,以前會有很多人留謾罵性的評論,但聽了我們的節目、看了我們的書後,他們不再這樣留言。對我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而且,這樣的情況確實發生在我們節目中的回饋裡。有聽眾分享說,聽了我們的節目後,他現在的答案變成了「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對我來說,就像石頭向上推進了一點。
➤降低期待+不要看錯方向
主持人:法白已經運作了……
劉珞亦:10年。
主持人:10年了,那你如何保持適當的期望值?
劉珞亦:降低期待。大家常常高估自己,認為「我今天做了這件事,一定要立刻有反應,否則社會就是爛的,我不做了」。這可能是一種誤解。改變本來就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的。
舉個例子,法白的第一本書,當時我們在某地舉行了新書發表會,雖然有不少人參加,但和現在相比還是少了很多。當時有與會者和我們互動,但我們並沒有特別記住。五、六年後,他已經成為法律系的大學生,他邀請我回學校演講,並告訴我,他之所以選擇念法律,是因為參加了那場新書發表會,從那時起對法律產生了興趣。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舞。
我們總是關注那些似乎無法被我們改變的人,悲觀地認為他們無法被改變。但事實上,社會上多數人是有可能被改變的,或者他們正中立地觀望。因此,我們應該把更多心思花在那些已經被改變或可能被改變的人身上,這樣會讓自己更加鼓舞。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我都會感到非常感動,覺得自己對社會有一點點小小的幫助,這就足以讓我繼續堅持下去。
主持人:所以你的建議是:第一,不要抱太高的期望;第二,不要看錯方向。
劉珞亦:沒錯,不要一直關注那些總是在批評你的人,他們永遠都會存在。把心思放在那些支持你、喜歡你的人身上。●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現場》馬可孛羅25周年講座:《食尚玩家》前總編邱一新的不死「玩家魂」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暢銷著作《旅行與讀書》開宗明義就說明,旅行與閱讀都是在知識探索的路上不斷受到刺激鼓舞,勇敢前行。25年前他創辦馬可孛羅文化時,就是希望引領讀者,在時間與空間的尺度上,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和全世界對話、溝通,甚至讓自己也成為這個知識交流的媒介。
曾任《TVBS周刊》、《健康兩點靈》發行人,現任吳寶春麵包總經理的邱一新,受到同樣的精神感召,從還是小小記者時,就喜歡記錄任務以外的「小事」:也許是當地風土、也可能是當地人不經意的評論。而影響他最深的,還是當地的飲食文化,也讓他有了底氣,催生台灣知名的飲食生活品牌《食尚玩家》。
➤「懂吃懂玩」背後是一顆渴望學習的心
大家都羨慕「懂吃懂玩」的人,但這些經歷真正的核心,是渴望學習、不斷前進的衝動。去年在馬可孛羅出版《徒步旅人》後,這一年時間裡,邱一新又解鎖許多新地方,甚至在這場馬可孛羅25週年的講座前,他才剛從挪威回來。
「看了南森(Fridtjof Nansen)《極北之旅》,到當地真的會忍不住對照書中的風景。人到了現場,又發現更多書中沒有提到的人事物,結果回到台灣查資料,又看了更多書!」邱一新笑了起來。到底是因為看書才想旅行?還是想舒緩旅遊過後的戒斷症,而看起更多書來?或許兩者就像陰陽一般,彼此推進,不斷運行著,促使人們有更多體會與成長。
➤再走一遍150年的遷徙之路
追尋湯姆生(John Thomson)的攝影之路,就充分反映了這種「陰與陽」。最早時候,邱一新被老朋友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一書的封面吸引。書上使用的畫面,正是1871年湯姆生記錄台南、高雄等地留下的照片。邱一新對照片的地點充滿好奇,於是也跟上湯姆生當年的征途,在山林野溪中披荊斬棘,終於發現高雄甲仙那座神祕的瀑布。但陰陽運行此時又在邱一新的知識宇宙運作起來:到底湯姆生為什麼想來?是誰帶他來的?
這一切又跟當時正在平埔族部落傳教的馬雅各牧師有關。
於是,邱一新再次看書按圖索驥,不僅整理出了馬雅各醫師的傳教路線,甚至進到日本時代,連人類學家伊能嘉矩的踏查之路都一併整理出來。他們的路線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從當時安平、打狗的港岸,一路沿著淺山山稜前行。這與當時漢人入墾、平埔族東遷的移動路線不謀而合。
為了了解這些平埔族部落的現狀,邱一新今年初又跟著老友劉克襄,從左鎮徒步穿過月世界乾燥的惡地峽谷,前往高雄木柵教會,一路觀察當地部落採山藥、醃製破布子、熱炒龍葵蝸牛。這些風土飲食,多少還是與平地人有著些許不同。
➤閱讀與旅行是彼此相依的
「扯遠了!」是邱一新在講座中,最常說的一句話。因為去的多、看的多,而且在腦內消化之後,因為疑問更多了,所以就要讀更多、看更多。這樣不斷循環,但過程中卻是充滿興奮與快樂的,這也是他在別人眼中,總是停下來的原因。
講座的最後,邱一新鼓勵在場所有人:閱讀與旅行是彼此相依的,最重要的是看見自己,並反思自己想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旅人直出:馬可孛羅25週年系列講座場次
【時間】:19:30-21:00
【地點】:郭怡美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9號)
【活動報名】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