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吃小孩的不是虎姑婆,是誰我不能說——讀《虎靈寓言》
每一行都滾燙得像宇宙黑洞,我需要裝月台門和柵欄把這本書隔開,以免我被吞噬得屍骨無存。盤據黑洞深處的恐怖小孩是美國女作家張欣明,父母從臺灣移民美國生下她。她寫詩,22歲時寫了小說《虎靈寓言》,始自睡前母親講故事:「月亮跟乳頭一樣褐時,虎靈把自己編成了一道光繩,下降到一個女人的嘴裡,沿著繩子進喉嚨,使用虎姑婆這個名字。不過擁有身體的代價是饑餓。只要去獵殺,虎姑婆就可以繼續待在那個女人的身體裡。」
市場魚攤漁夫妻子問她在吃什麼。花生,虎姑婆邊說邊嗑。漁妻要虎姑婆分她,但虎姑婆嫌出價太低不賣。
次晨,村裡所有孩子醒來都少了兩趾,枕下都有一枚鏽黑如血跡的五分錢。漁妻門口的皮袋,散落出好幾十根腳趾,全都去骨撒鹽。
講完故事,母親咬了「我」的拇趾。不咬破,她在顫抖抑制著。「我」的腳趾留下白圈,幾個月才恢復血色。
➤沒有寫出來,但還是讀懂了
為什麼母親會衝動想吃孩子?母親說,母雞跟蛋獨處太久,會把蛋吃掉。「牠啄開自己所有的蛋,吃掉裡面那些蛞蝓般的肉,我只能把帶有藍色紋理的殼拿到外頭埋葬。」
母親給孩子講故事:孟姜女是一棵樹,身體中空。附近男孩喜歡偷溜進來,替她刻耳孔,朝裡喊,聽見自己名字的回音。他們起鬨互問,敢不敢砍下她帶回家,把自己種進她的身體。
為何她的性會淪為無主之地,人人覬覦?
張欣明的外婆是宜蘭泰雅族公主,外公江蘇人,江蘇習俗生女兒就種樟樹,等樹長到腰寬該嫁了,就砍樹、雕成嫁妝箱子。母親出生時,阿公在他眷村外種樟樹,雙手量樹圍,始終跟手腕一樣寬。母親鬆了口氣──只要樹不大到該嫁時,她就不必離家。她請求每一棵樹:千萬別長出值得被砍下的身體。
母親喜歡挖女兒的耳垢吃,因為從小餓了就挖自己的耳垢吃。暗示沒別的可以吃。
母親嫁給軍人,他從大陸帶來金條、賭了20年輸光,大她20歲。「他們認識的時候,媽已經生過三個孩子,而且有一位每週都會變成亮乳白色雨水回來找她的亡夫。當地的男人說她腰部以下已經是廢墟了,不過腰部以上還可以。她穿著一件粗厚的裙子,包得活像個尼姑。媽把三個女兒捐給了她的父母,後來又跟爸生了兩個。」
至於「每週都會變成亮乳白色雨水回來找她的亡夫」是什麼,那應該是嫖客的婉轉說法。全書沒一個字提及,但也全都說了。
➤睡前故事要顛倒著聽
不是虎姑婆吃小孩,是阿公把女兒賣了。往一代代的母親體內,注入了狂怒的虎靈。
睡前故事充滿謊言,例如:「母親有一次要逃離一支軍隊追捕,爬上一棵樹,樹枝太軟斷掉了,結果插穿兩個士兵的身體,因此讓那座島上的戒嚴永遠結束了。至少關於樹的那部分是事實。她手腕上有一圈像手鐲的疤痕,那裡的骨頭想要掙脫皮膚。她想像士兵們被叉成一串,而她的傷就潛伏在他們體內。」
一切都被顛倒過來,才能說出口:被叉成一串槍決的,是政治犯。是士兵們的傷,潛伏在軍妓體內。是士兵們插穿了她的身體。
不是女兒腳趾上留下白圈。是為讓士兵們插穿母親,而在母親手腕上永遠留下一圈手鐲般的疤痕。
妹妹愛上了華裔女同學,做愛時雙手在她脖子上留下一圈瘀傷。「我懂得用痛苦製作首飾。」
➤權力與壓迫共生,愛與痛並存
「我們經常在黑暗中走到媽的床邊測試她,問我是誰?媽總是猜錯,我們笑說她無法分辨女兒。一天晚上,我/姊到她的床邊問我/她是誰,媽用力打了一下我/她的喉嚨,說,妳們痛苦的時候聽起來不一樣。姊像受傷的動物哀嚎。我沉默,彷彿傷痛是一種耳朵,會偷聽我。」
詩句將相互折磨共依存的矛盾推向高峰。「你們痛苦的時候聽起來不一樣」點出傷痛逼視人的本質,以及痛苦會把人從被動孤立變成主動隱瞞。
父親告訴「我」風箏用於戰爭欺敵。城外紮營的敵軍被濃霧包圍。城裡人將孩子綁到紙風箏上飛,軍隊聽孩子們在空中吹奏葫蘆,以為遭包圍而投降。「城市因一群最小的成員得救了。」講這故事只為說服女兒割股療親。世代傳頌的感人美談,成功掩蓋權力加諸的傷害。
「有時候他用皮帶打我們就只是為了聽我們求他住手。這是我唯一能給你們的東西,他說。不是錢或房子。就只有這個,他的手在我們頭上揮舞,就只有這個:他的憐憫。」把剝奪說成給予,那就是殖民,混淆倖存者的心智,將受虐當成被愛,把施虐當成關愛。
➤從扭曲、遺忘、壓抑中重構殘酷敘事
像馬尼尼為的《故鄉無用》、卡門・瑪麗亞・馬查多的《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虎靈寓言》是詩人以魔幻寫實重構世代女性的創傷。將不可言說的痛苦,放入神話的河流輕輕漂洗。一路在迷霧中穿行,遭遇詩意、野蠻、暴力的殘酷劇場,如同野獸躍出叢林攻擊讀者。
臺灣移民家族的苦難,插穿母親的身體,在手腕留下疤痕,在女兒的腳趾上留下白圈,在女友的脖子上留下瘀傷項鍊,「虎靈」是一個咬得太深、無法癒合的傷口,真相只在被記憶吞噬的瞬間才展現。
《虎靈寓言》不僅是家族史詩,更是痛苦奪回語言的嘗試。當現實如此殘酷,真相扭曲得面目全非,聲音被遺忘、壓抑,只有關係被破壞殆盡時,我們才能從中瞥見「虎靈」稍縱即逝的身影。那麼虎靈就是引領我們通往真相與和解的使者。●
|
|
|
作者簡介:張欣明(K-Ming Chang) 另著有《奇缺的神明》(Gods of Want)獲頒浪達女同志小說獎、《媳婦》則贏得了2023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其他作品包括《器官肉》(Organ Meats)和短篇小說《希西莉亞》(Cecilia)。2026年,Holiday House出版社將推出浪漫喜劇作品《直至根源》(Straight to the Source),這也是她的第一部青少年著作。 |

虎靈寓言




冰與血之歌:北歐千年史
童書書房》我的心有一個洞嗎?繪本作家金善珍與作家李秀英共同創作《心在何處》,及其他藝文短訊
【出版新訊】
➤韓國
孩子在早晨醒來,媽媽已經出門工作了,她一個人吃早餐,無論做什麼事都沒有樂趣。她百無聊賴:「我覺得有點奇怪,好像少了些什麼,我的心裡有個洞嗎?」作者李秀英擁有心理學背景,喜歡與人交談並洞察人心,她寫下這則故事是希望能幫助那些情緒低落的人。
女孩後來獨自走出家門,逢人就問「心」的問題,她經過老爺爺經營的修鞋店,老爺爺同時也打鑰匙、刻印章。她問:「爺爺,你的心在哪裡?」「這把鑰匙能打開你的心嗎?」
每個人都會有感到空虛和孤獨的時候,那麼,心究竟是什麼呢?心又會在哪裡?那顆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卻無法被他者知曉的心,那顆存在於每個角落卻無法被清楚看見的心,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這本書讓我們跟著女孩,一起離開家門去尋找那顆心。或許,沿路上那些熱心的朋友、鄰居和陌生人,會幫助她一點一點找回她的「心」。
➤義大利
《夜之詩/夜曲》(Poesie notturne)為2021年義大利《安徒生》雜誌最佳作家獎得主克里斯蒂娜・貝勒莫(Cristina Bellemo)為兒童創作的美麗詩繪本,並交由義大利插畫家弗拉維亞・魯奧托洛(Flavia Ruotolo)以簡潔而充滿奇想的插圖重新定義了夜晚與星空。書中有許多為兒童構思和創作的迷人詩句,溫柔而甜蜜地陪伴他們度過沉靜的夜晚時分。
這些詩句與圖畫在觀看與夢境之間切換,在浩瀚的星空中遊走。在遙遠的那裡,原子、行星和天體慢慢幻化成了玩具、積木,不成對的襪子和恐龍。這些如夢似幻的宇宙提醒我們,渴望首先意味著「追問星辰」,也就是將目光投向我們所缺乏的,同時也吸引著我們的迷人事物。
夜晚是寂靜的時刻、神祕的地方,世界在長長的嘆息中歇息,只要閉上眼睛,夢想就會變得栩栩如生。黑夜中的思緒,時而輕盈,時而沉重,不過,星星和月光將持續與即將入睡的人、醒著的人相伴。兩位繪本作者以充滿魅力的文字與圖畫,將夜晚的豐饒維度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本書獻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和夜行性動物。
➤日本
日本攝影家暨森林嚮導小西貴士,曾陪伴許多人進入八岳南麓森林,並在豐富的自然環境中拍攝「兒童」和「自然」。他過往的攝影繪本有《跟孩子們一起去森林》(子どもと森へ出かけてみれば)、《過著像孩子般的生活》(子どもは子どもを生きています)、《用心漫步森林》(心をとめて森を歩く),以及《我來到地球》(チキュウニウマレテキタ)等書。
充滿綠意的自然繪本《看吶看吶!》(みてみて!),由小西貴士拍攝的森林兒童寫真照片與谷川俊太郎所寫的詩文組合而成。孩子們每天都會發現新鮮、有趣和奇妙的事物。每當發現驚奇奧妙的時候,他們會自豪地伸出雙手,展示在森林裡發現的昆蟲、動物和植物,並且大聲說:「看啊!看啊!」因為孩子們想與周圍的人們分享由衷的喜悅與快樂。在森林裡,孩子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事物、神祕的事物、細微的事物、美麗的事物,還有令人備感驚奇的事物。而孩子們的個性也會在他們的發現中自然的展現出來。
這是一本透過孩子們的雙手探索、發現大自然奇妙感受的攝影繪本,小西貴士以特寫照片紀錄下許多微觀而詩意的野外時光。繪本結束在谷川俊太郎的一首詩,這首詩讓讀者領略自然影像的深度,也能讓孩子們感到驚訝,勾起了關於大自然的美好回憶。
睽違兩年,Miroco Machiko推出新繪本《潮起潮落》(みちひきみちかけ),書中洋溢著她對大自然的尊重、敬畏與熟悉感。「月亮啊,充滿了活力。」「海洋啊,充滿了活力。」「蛋啊,充滿了活力。」
她透過奔放的筆觸、鮮豔的色彩、豐富的感知,讓讀者感受自然的溫柔、恐怖、有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世間萬物緊密相連,充滿蓬勃朝氣。月相盈虧,潮汐漲落,萬物生生不息。自然界之中,生命經歷了誕生、成長、繁衍、死亡,然後又重生。Miroco Machiko自從移居奄美大島後,開拓了新的生活和創作領域,她不間斷地在繪本裡生動地描繪珍貴的自然。這是一本足以讓人自由表達、透過全身心感受的美麗繪本。
➤澳洲
作品屢獲殊榮、擅長以水彩描繪自然景觀的澳洲繪本作家馬可・馬汀(Marc Martin),本月推出新作《黎明:看見世界甦醒》(Dawn: Watch the World Awaken),本書透過精美的插圖和簡潔的文筆,以日出時分的黎明視角,溫柔地頌揚著瞬息萬變的自然世界。隨著太陽緩緩升起,在極短的時間內,許多事情發生了,清晨的世界因動物、植物、雲朵和天空的動態變化而展現出生氣勃勃的樣貌。蛛網掛滿露水,鹿在湖畔飲水,貓頭鷹甦醒,蒲公英在陽光底下閃閃發光。瓢蟲攀爬,蝸牛爬行,蝴蝶展翅。魚兒跳躍,鳥兒齊聲鳴叫,雁群成隊飛翔。一朵花慢慢綻放。馬可・馬丁的畫筆靈動、色調優雅,時而微觀萬物,時而遠眺山景,自然意象鮮活生動,引人入勝。
《書單》(Booklist)雜誌讚譽,「本書以迷人的水彩畫重現了清晨時分,湖面上漫射的光線,描繪了一天當中,此時此刻,動物和植物安靜又忙碌的樣子。 繪本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孩子卻可以透過創造自己的故事來填補其中的空白。」馬可・馬汀的巧手頌揚了日出時分緩慢綻放的美麗,萬物在日光中展現的生命姿態。他的畫筆將觀看的鏡頭縮小、拉近,展現了時間流逝的魔幻及奧妙。
➤美國
繪本《暴風雨之島》(Island Storm)為凱迪克金獎得主布萊恩・弗洛卡(Brian Floca)與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得主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兩人首度攜手合作的動人圖畫書。故事描繪一對兄妹勇敢面對狂風暴雨的心路歷程。席尼・史密斯如印象派般的水彩及水粉畫,不僅描繪了暴風雨的恐怖和威力,也藉由孩子們在行走過程當中的光影變化,將讀者帶入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冒險時刻。而布萊恩・弗洛卡極具感染力的文字,擬聲詞和韻文的運用,與充滿情緒的畫面相得益彰,讓畫面變得真實。閱讀時,既能引發恐懼,又能帶來慰藉,我們將與這對兄妹一起經歷這場暴風雨,一路同行。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讚譽,「本書真正的核心靈魂,在於兄妹倆共同面對暴風雨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關係。書中不斷重複的這句話,『你拉著我的手,我拉著妳的手,我們決定繼續前行。』反映了兄妹彼此間深厚的信任關係,這讓年輕的讀者感到安心,即使面對人生不可測的風暴,生命也並非孤軍奮戰。《暴風雨之島》既是一場扣人心弦的冒險,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生命沉思,歌頌毅力和靜謐的力量。而在這個突破極限的不凡故事中,大自然的力量愈發令人著迷,令人震撼。 」●
閱讀通信 vol.353》書也是回憶的一部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