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你說福建麵還是蝦麵?陳靜宜一步一腳印,尋味踏查食物的故事

「食物只是媒介,我最想了解的是,食物背後的人。」對飲食研究者陳靜宜來說,食物不只是斷面,而是像歷史一樣,有前後和東西南北,所以她更想從「跨域」角度來探究食物,「不僅能理解得更全面,回過頭來,也理解了我們自己。」

從聚焦台灣飲食的《臺味》到追尋其背後身世的《喔!臺味原來如此》,陳靜宜不只行走兩岸,足跡也拓往東南亞與日本等地。繼《啊,這味道》以馬來西亞為主題後,她又交出了新作《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集結她六年來在《星洲日報》的專欄。

這本書也是少數先在馬來西亞出版,今年初才由在台馬華作家林韋地創辦的季風帶文化「引進」,在台灣重新編排上市。

➤獨愛飲食而非美食

初見陳靜宜的人,多半會驚呼:「妳好瘦!」外型嬌小的她,似乎與吃遍四方的「美食家」沾不上邊,但若知道她對食物除了品嘗,更多是踏查,就比較能夠明白,她的瘦或是天生,或是「走」出來的。

陳靜宜曾任報社美食記者十多年,從記者到飲食作家,她對兩者下了精闢比喻:「美食就像俊男美女,大家都愛,但人中不多;飲食則是人類學,高矮胖瘦都有,每個都是獨一無二,沒有誰最好。」捨棄了評分排行,人類學家做的當然不是選美,而是追尋為什麼不一樣、如何不一樣,這些背後的來歷與故事。

因此《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開章第一頁,放的是馬來西亞的地圖,上面標出書中提到的城市,從檳城、吉隆坡到柔佛、砂拉越等,也是她所走過的路徑。

書名則用一種俏皮的說法點題——其實「福建麵」是在大馬一道「撞名」的麵食,檳城、吉隆坡都有,但實際卻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食物,味道差上十萬八千里。在檳城的,是使用蝦殼蝦頭熬煮的湯底、配上黃麵;吉隆坡則是以黑醬油、豬油拌炒,麵條略粗,是乾麵。

因此離開檳城,檳城的福建麵多會改稱為「蝦麵」,和中國廈門的蝦麵系出同門,也和跨海到台變成的「擔仔麵」,為同源的變體。再細究這三地因皆靠海,所以蝦子取得容易,為其由來。

而馬來西亞兩種不一樣的麵都取叫「福建麵」,原因自是和鄉愁有關。檳城的福建麵如前所述,源自福建廈門;吉隆玻的這道乾麵雖是馬來西亞原創,但創始人為中國的移民,為了討生活開了麵店,發明了新菜色,取名時自然想到自己的家鄉福建,以此命名。

「對新客華人來說,身居異域,具有危機感,強化籍貫是一種身分認同、宣示,避免被同化並強調差異。」陳靜宜在書中如此解析。有趣的是,她也描繪兩地、兩家福建麵的老闆相見時,劈頭就問:「你福建人?」老鄉見老鄉,自然地用福建話聊起天來,讓她相當有感:「他們各自找到彼此的交集,而非看到彼此的分歧。」

➤「戰」不是貼標籤,而是找到交集

除了福建麵,相似的例子還有「肉骨茶」、「亞參叻沙(asam laksa)」等,一道菜餚各自表述;前者的系譜還可擴展到台灣的藥燉排骨,後者則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做的不同版本。陳靜宜笑說,就像台灣人也愛爭論南部粽或北部粽、肉燥飯和滷肉飯誰才是王道,但她如此取材不是想「戰南北」,而是比較差異;不是為了貼標籤,而是發現交集。


清新版的馬來人亞參叻沙(圖源:季風帶文化)

這也是她書寫轉向的軌跡,從過去著重食物的「區域性」,到不再以國界分野,朝向「跨域」整合。她為此翻讀史料,同時,她的腳步也隨著筆尖跨出去,「因為不管甜還辣,不吃就不知道有多甜、有多辣,這也是為何飲食相對於其他研究,更需要一步一腳印,實地做田野採訪。」

加上台灣的飲食書寫日益蓬勃,「既然台灣已經這麽多人在寫,我就跳出去看看吧!」《喔!臺味原來如此》即是她跨出島嶼,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漳州、泉州、潮汕等地追尋食物來由;與馬來西亞的緣分則始自2016年,因當地飲食名家林金城的作品啟發,讓她踏上這塊土地,開啟探尋之旅。

林韋地描述,陳靜宜如同把「比較文學」、「比較政治」等學術研究方向帶入飲食,開啟一條「比較飲食」之路,也因為橫跨國度,讓她能從飲食角度,反映華人社會的變異性和多元性,這遠比空泛的「華人共同體」更能細辨、理解各地華人的身分認同與複雜。

➤食物的啟發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明寫馬來西亞,實則寫更廣泛的華人飲食。就像她常聽到馬來西亞華人這句有點饒舌的自介:「我來自中國,但不是中國人;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因此書中提到了來自中國、香港、印度、越南等地移民,可延伸「比對」的飲食脈絡,則從大馬擴及新加坡、台灣、印尼等地,充分展現了因為歷史的流變、地理上的遷徙,所造就成的「多元」。

帶著腔調有點不同的華語,她以有點熟悉又帶點距離的眼光看待當地,筆下盡是鮮活的細節觀察。例如她描寫為何台灣人用碗吃飯,大馬則多用盤子「打」飯;台灣也有的炒粿條,她在大馬的第一印象卻是用「聽」的,非得要用短柄鏟子鏗鏘快炒,發出火光和聲音,才感覺獨門好吃。


在大馬炒粿條十分講究聲光效果。(圖源:季風帶文化)

或者台灣人買手搖飲,對店員喊「大奶微微」早已見怪不怪,反映的是選項多元和服務貼心;同樣地,檳城人吃麵可以點「福建摻」,就是半粉半麵、半蝦湯半滷湯,讓客人可十足任性。

同樣是路邊攤,檳城小販用炭火的比例高,讓初來乍到的她興奮得不得了,後來才發現根本相當普遍。令她扼腕的是,明明台灣、馬來西亞都有精彩的路邊小吃,「小販文化」卻在2020年搶先被新加坡申請通過,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異鄉客採訪的困難在於,馬來西亞地理幅度廣,但交通相較台灣不便;此外,雖都講華語,但因非在地人,要談得深,得花更多時間。幸而當地朋友總是熱情分享,讓她能深入鄰里與巷弄,充分體會民間的飲食魅力。

在寫作技藝上,陳靜宜自陳盡量以譬喻代替形容,因她認為嗅覺、味覺等感官描述,只是書寫食物的「敲門磚」,並非重點。因此,她最喜歡、至今仍常重讀的飲食著作為辛永清的《府城的美味時光》,作者出身台南,後來以料理研究家的身分揚名日本,書中藉由她童年記憶的十二道家傳料理,回味悠遠美好的舊日時光,其「謙卑、和善、寫實」的筆調,為陳靜宜心之所嚮的目標。

另一本影響她的是美國廚師丹˙巴柏(Dan Barber)所寫的《第三餐盤》,作者花十年時間走訪各地,以更寬廣的視野探討食物和環境的關係,深具議題性。也對她頗有啟發。

就像福建麵與蝦麵同框出現,台馬兩地、大江南北的飲食並陳,沒有人會屏棄更豐富的選擇。終究,療癒我們的是食物,也是食物背後那些關於移動、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的各種滋味。


(圖源:季風帶文化)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
作者:陳靜宜
出版:季風帶文化
定價:4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靜宜

一個人,養一隻貓,媒體稱之為最懂馬來西亞華人飲食的台灣人。

《星洲日報•有情有味》專欄作者。研究華人飲食文化,重視福建、廣東、潮汕等地原鄉、馬來西亞與台灣的移民關聯性。2018年出版台灣第一 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專書《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多次串連台灣與馬來西亞兩地美食交流活動。

從事飲食報導與研究二十年,2023年獲《Taiwan Tatler》雜誌選為台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媒體封為「台菜天后」,並著有《臺味》、《喔!臺味原來如此》等書。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12 11:30
話題》有流量,又怎樣?《扁平時代》揭露演算法的虛幻布景

我曾經逃離臉書。那是2022年1月,一位友人指責我在臉書上的言論過於傲慢、四處引戰。他說的一點都沒錯。不知為何,我好像只要打開臉書的貼文編輯框,就充滿戰意。我知道怎麼用最嗆辣的字眼吸引眾人圍觀;我知道貼文開頭如何舖陳,能讓其他人迫不及待按下「查看更多」。大家的按讚、留言、分享像是一支支注入我血管的營養劑,讓我更加熟練,也更加狂妄。

我反省之後,整整一年不在臉書上說一個字,連讚也不按了。來關心我為什麼銷聲匿跡的人不多,最關心的不是別人,正是臉書。當我突然大幅減少與臉書內容互動時,臉書就像慌了手腳一樣,再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它開始推送各種奇怪的內容給我,比方說10年前毫無紀念意義的貼文、與我興趣八竿子打不著的網紅、俗氣的搞笑影片……彷彿死纏爛打的舊情人。

➤「演算法焦慮」

你可以用YouTube做類似的實驗。只要你在行動裝置上登入YouTube帳號,從現在開始什麼影片也別看,持續下拉重新整理頁面,它就可能會推薦不在你原本好球帶範圍裡的影片。

一般人大概不會想到網路平臺本身也有「演算法焦慮」(algorithmic anxiety),畢竟通常會焦慮的是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因為演算法調降觸及而叫苦連天。2023年Meta推出新產品Threads,沒多久就在臺灣造成旋風,因為大家發現在上面隨手發表的「串文」都能獲得非常高的流量。其實這原因很單純,就是臉書、IG的演算法很重視社交圖譜,流量會取決於使用者本身的粉絲數;然而Threads更近似重視興趣圖譜的TikTok,即使沒人追蹤,也可以靠內容關鍵字爆紅。

或許因為臉書演算法已經被Meta玩壞了,有一陣子,許多人都在Threads上面興致勃勃實驗什麼文會帶來流量。問題是他們大多都是一般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流量,流量不會換成錢或任何利益,更別說產生流量的也不是什麼特別有價值的串文。Threads讓人知道原來流量可以唾手可得,可是有流量,又怎樣?

當追求流量成為全民運動,就表示演算法早已造成普遍價值觀扭曲,因為所有的行為最終都是為了達到粗暴、簡化的KPI。一篇臉書貼文的好壞標準不是邏輯通順、文情並茂,而是互動、觸及、轉換的數據。比起好好講話,玩時事哏、諧音哏、迷因更有機會被人注意。行銷界歷久不衰的網站SEO也是如此,Google建立了一套網站標準,方便他們的演算法進行搜尋結果排序,但人們總是有方法投機取巧,也總是有不符合標準的好網站被埋沒。

即使這些已經是現代生活的常態,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當中的不自然,像是身處反烏托邦小說裡的虛構世界,仔細觀察就能看見浮起的布景紙角。在《扁平時代》(Filterworld)一書中,美國文化評論人凱爾.切卡(Kyle Chayka)毫不留情順著這些紙角將整個布景扯下,讓我們清楚窺見推動這個時代的科技機器究竟如何運作。他從演算法的歷史娓娓道來,分析演算法對於人類文化生活造成的全面影響,並試圖尋找因應之道。

➤filter篩掉了什麼

「扁平時代」是切卡的自創詞。此處「扁平」原文「filter」意為篩選,也是相機的濾鏡,意指我們眼中所見的世界都經過人為布置,套上了特定的濾鏡效果。這樣的世界看似符合我們需要,到處都是「你可能喜歡」、「為你量身打造」的話術,實際上它們都在服務演算法背後的商業目的。切卡引用社會學家尼克.席佛(Nick Seaver)的精準批評:「臉書演算法不存在,存在的是臉書。演算法是談論臉書決策的一種方式。」

演算法造成的問題之所以不大容易為人察覺,主要是因為它牽涉太多層面的議題。《扁平時代》羅列許多從眾心態、全球化、病毒式行銷、內容生產的碎片化與低成本的例子,例如IG上千篇一律的擺拍調色,或是遍布全球、風格大同小異的「通用咖啡店」。這些都不是演算法獨有,然而演算法卻能增幅它們的效果,而且讓每個人都無從選擇、無處可逃。


越來越同質的夜市是另一個台灣人更有感的例子。(圖源:數位島嶼

舉例來說,以前的音樂串流服務號稱「百萬曲庫」,如今已喊到「破億」,但使用者其實能接觸的歌曲範圍非常有限。這是因為主流的演算法採取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機制,依據使用者彼此相似程度進行推薦,因此愈多人喜歡的事物愈容易受推薦,而其後的創作者又進一步模仿這些廣受推薦的事物,形成連鎖反應。

極端狀況下,事物的熱門程度可以與重要程度完全不成比例。而為了熱門,內容的產製自然採取已經被演算法驗證有效的模式。也就是說,愈是常態、平庸、好消化的內容,愈能獲得演算法青睞。

我時常想起英國數位內容經濟研究機構MIDiA Research創辦人馬克.穆里根(Mark Mulligan)頗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昔日眾人欲眾人之所得;今日眾人得眾人之所欲。」(In those days, it was a case of the public wants what the public gets, now the public gets what the public wants.) 換句話說,以前選擇少,但要或不要掌握在自己手裡;現在選擇多,卻沒有權利說不。

然而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人會放棄做選擇的權利。心理學家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曾在其著作《選擇的弔詭》(The Paradox of Choice)中說明,過多選擇的當代生活如何讓人吃不消。他說:「一旦將『自由』和『選擇』劃上等號,就意味著獲取自由,就非得增加選擇數量……我深信一個人學會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正確選擇,並且放下無關緊要的事、不再耗費心力,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那麼,選擇看什麼社群貼文、聽什麼音樂,究竟是重要還是無關緊要?

➤如今,品味更花力氣

我第一次注意到切卡,是他受邀上新聞網站《Vox》共同創辦人艾茲拉.克萊恩(Ezra Klein)的podcast節目。那一集的標題很吸引我,叫作「如何發掘個人品味」(How to Discover Your Own Taste) 。我身為音樂評論者,時常需要琢磨自己的品味、影響他人的品味,但品味一旦落入高低之爭便是無解題,成為布赫迪厄所批評的資產階級菁英主義。

從切卡在該節目上的談話,可以清楚得知他寫作《扁平時代》的初衷。他表示,同質化的網路世界強勢削弱了個人經驗,擁有個人品味如今就像擁有能夠抵禦演算法的超能力一般。

「風格與品味就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然後能夠跳脫自身,觀察周遭世界,從中挑選出與自己產生共鳴的事物。」切卡認為,許多人誤以為品味指的不過是喜歡什麼樂團、看什麼書、穿什麼衣服,但其實品味的養成需要主動進行判斷挑選,最終將之化為自身的一部分,而非表面上的感受或消費而已。

2024年初,以專業音樂評論聞名的網路媒體《Pitchfork》被併入時尚雜誌《GQ》編制內 。許多人將之視為品味專家(tastemaker)這行業消亡的又一寫照,因為現代人不再需要參考音樂評論買唱片,他們用串流服務想聽什麼就聽什麼,聽錯了也不會少塊肉。科技記者凱西.紐頓(Casey Newton)對此表示:「Spotify出現之前,如果我們看到一張新專輯,會問:『為什麼要聽這張?』而在Spotify出現之後,我們則問:『為什麼不聽這張?』」 僅僅是一字之差,就決定了品味與個人認同的去向。

對於切卡而言,「超能力」的養成絕對是非常老派的。人們要培養收藏文化商品和物件的習慣,也要重視人工策展的力量。但切卡的說法可能還稍嫌太高尚了一點,這些行為在今日顯然得以更隱晦、更大眾的樣貌出現,讓人不自覺獲得深度體驗。比方說K-Pop粉絲成群結隊購買偶像專輯(這是目前許多臺灣唱片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或主機遊戲的豐富元素與沉浸感。

以後者為例,我們可以在一些網路討論區不時看見網友伸手牌式地詢問「A遊戲和B遊戲要選哪個好」,這通常會引來一陣嘲諷:「我們又不是你,誰知道你想玩什麼?」這話仔細想想還真是微言大義——沒人知道你想要什麼,其實就連演算法也不知道。到底哪個好,你總得自己花力氣才知道。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Filterworld: How Algorithms Flattened Culture
作者:凱爾.切卡(Kyle Chayka)
譯者:黃星樺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凱爾.切卡(Kyle Chayka)
 

《紐約客》專欄作家,書寫主題包括數位科技以及社群媒體對文化的影響。2020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虛構著作《渴望極簡》(The Longing for Less)。在這本書裡,切卡探索了生活和藝術領域當中的極簡主義風潮。

切卡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和評論人,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哈潑雜誌》與《新共和》等媒體。此外,他也是線上藝術雜誌《Hyperallergic》的首位專職作者。在寫作生涯之外,切卡還曾創辦過一個專為新聞工作者服務的網路社群Study Hall,以及一份有關數位文化的電子報Dirt。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Brien John(音樂產業研究媒體《22世紀衛星》創辦人)
2025-03-11 18:30
話題》台漫新路線:重大歷史懸疑案件改編《台灣疑案錄》、《暗黑雨港城》、《白色叛逆》

前陣子因為文化部預算的凍刪,引發了對漫畫輔助金的激烈討論,文史類臺灣漫畫也莫名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反對者以此為例,認為輔助金只偏重特定題材,導致臺灣漫畫缺乏商業競爭力。這樣的立論存在許多誤解,綜觀每年漫畫輔導金獲獎勵名單,文史漫畫所占的比例其實十分有限,遠遠談不上獨厚文史題材。輔導金設置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針對個人或個別題材,而是秉持文化多樣性的邏輯,鼓勵不同領域的創作,多點投放,期待這些投下去的種子能發芽茁壯,彼此串聯,營造出健全的產業環境,帶動臺灣漫畫的整體前景。

文史類臺漫被誤解已久。2021年《CCC創作集》編輯部解散的風波中,就有《CCC創作集》偏重文史題材,無利於商業市場的質疑。當時隸屬於中研院的《CCC創作集》,確實肩負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使命,但作品的文史類臺漫,如《北城百畫帖》、《異人茶跡》、《神之鄉》、《蘭人異聞錄》、《守娘》……等等,無一不是擲地有聲的佳作。更何況就臺灣漫畫出版的數量而言,無論過去或現在,文史轉譯的漫畫都難稱多數。

隨著《CCC創作集》轉型為綜合平台,文史臺漫也僅剩少數創作者,憑一己熱情苦苦維繫。問題反而變成:為何時至今日,人們還有臺灣漫畫以文史漫畫為主力的錯覺?

這或許正說明了文史題材的獨特魅力。雖然數量不多,但往往以質取勝,帶給讀者深刻的印象。歷史既是特定社群共享記憶的載體,又能通過獨特情境探觸普世人性課題,一旦轉譯成「故事」,不僅能吸引在地讀者,也能引起全球共鳴。

➤文史題材是各國特色的精準展現

回顧日本漫畫發展史,文史題材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從手塚治虫《火之鳥》系列對日本歷史的引用,到水木茂《鬼太郎》系列以民俗學為底蘊,再到橫山光輝和安彥良等專注於歷史漫畫創作的大師。近年來則有像是《黃金神威》、《姐嫁物語》、《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穹廬下的魔女》……皆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換句話說,問題的重點從來不在於文史題材,而是在於故事訴說的技術。

如何將文史題材的原石打磨成耀眼奪目的鑽石,需要仰賴大量的經驗和實績,唯有大量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投身其中,點滴積累,才能替文史漫畫奠定扎實的基石,開拓出非凡的氣象。

臺灣文史漫畫這幾年在少數創作者辛苦堅持下,逐漸發光發熱,獲得海內外大獎的肯定,也吸引了一批死忠的讀者。不管像是《OKEN:詩的端倪》、《女伶回憶錄》、《青空下的追風少年》、《湧與浪:自由中國號》等單冊作品;或者是阮光民的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已出版《一桿秤仔》、《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李隆杰17世紀大航海時代(已出版《1661國姓來襲》、《1624男人與島》)等三部曲的規劃;又或《來自清水的孩子》、《異人茶跡》、《採集人的野帳》、《芭蕉的芽》等中長篇的連載;乃至針對特定歷史議題的《民主星火》、《最後的二條一》、《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頗有百花齊放之勢。

這些歷史題材的漫畫,主題、手法各不相同,但綜觀而言,和傳統偏重國家、社會的「大歷史」不同,內容少有直接描述國家興亡或偉人成敗,多半由「小歷史」出發,由平凡人的視角和經歷,捕捉時代的脈動。這多少反映漫畫訴諸普羅大眾的媒介特性,這樣的特質,在凌宇近期推出的三本漫畫《白色叛逆》、《台灣疑案錄》、《暗黑雨港城》發揮得淋漓盡致。

➤疑案作為文史題材

這三本漫畫皆由社會案件出發,除了展現長期經營「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疑案辦」)網站的凌宇在相關議題上厚積的實力,也和疑案辦一樣,以最能反映底層的社會案件,挑戰傳統歷史論述視這些腥羶色的事件為難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營造出正襟危坐的形象。雖然在上世紀新文化史的浪潮下,近來歷史學研究已有大幅修正,將社會案件視為掌握下層民眾生活的重要史料,但這些充滿貪、嗔、痴、慢、疑的紀錄,到了理性分析的學者手中,仍然無法完全反映人性的複雜與深沉。

倘若多數人對歷史的喜好都建立在「聽故事」之上,那麼社會案件便是人們不願公開承認,但私下忍不住偷偷閱讀的「罪惡愉悅」(guilty pleasure),滿足了窺探他人隱私的欲望,也讓心底的幽暗面獲得共鳴和舒緩。戲劇張力十足的社會案件,大半無涉「大歷史」的大是大非,再加上充滿大量未解的空白,讓創作者擁有更自由的改編可能,不受「真實」牽制,更能放手「虛構」。


單元式疑案改編的破案漫畫《台灣疑案錄》

作為文史漫畫的後進者,凌宇這三本漫畫最大的特色,正在於將「虛構」最大化。《台灣疑案錄》結合了數個真實的案件,由《成為奪心魔之必要》作者賴惟智編劇、撞長美式風格的漫畫家ijlii繪製,描述書中行為分析組成員的破案經過,討論罪行背後的成因。《暗黑雨港城》則是由編劇達達烏拉拉結合2002年雲林崔曉菁命案、2006年汐止母女三屍命案,和漫畫家Naka聯手將雨港基隆打造成宛如《蝙蝠俠》裡高譚市般的陰森舞台。《白色叛逆》由偽文雁編劇,漫畫家JIN共同創作,從白色恐怖的歷史中抽取「滅門」等暴力元素,以穿越劇的形式,讓讀者感同身受威權的可怕。


帶有派系色彩的警匪偵案漫畫《暗黑雨港城》

事實上,文史漫畫從來就不是史事的照本宣科,臺漫文史漫畫十數年下來的累積,「以(虛構)故事駕馭(真實)歷史」早就是共識,只是每部創作品在比例的拿捏上各不相同,像這三部作品這般油門直接到底的,實屬少見。

報紙上刊登的社會新聞,和小說家筆下的推理或犯罪小說,往往真假難辨,不時會有真實案件比小說更不可思議的情形。從社會案件出發的文史漫畫,也因此更容易具有生猛的商業特性。但不同於狂灑狗血的電視劇,疑案辦長期經營轉譯所厚植的深度,讓這三本漫畫仍保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反思:唯有直視邪惡的存在,才能意識到守護良善的重要。

《台灣疑案錄》、《暗黑雨港城》、《白色叛逆》三部作品,不只彰顯了文史題材的多樣性,並且藉由社會案件,將虛構的邊界由「根據真人真事」(based on a true story)推至「受真人真事啟發」(inspired by a true story)。更重要的,上述特色點出了:文史漫畫要能成功,需要集體的合作。先有疑案辦累積的歷史普及和轉譯的成果,再經由編劇和漫畫家在劇情、圖像語法的斟酌考究,並由具文史專業的編輯從旁協助,才能完成如此大嗚大放的三部作品。


不僅穿越,更是穿越到不同時間線過去的白恐懸疑漫畫《白色叛逆》

這也正是日本文史漫畫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作品卷末常附的參考書目可知,日本文史漫畫多數有歷史普及或轉譯的著作可參考。這和臺漫創作者時常得直接和生硬的史料、論文打交道,在創作前得先化身為研究者,兩者路徑所開拓的創作空間,自然難以相提並論。

說到底,這又再度回歸到「產業」的概念。文史漫畫必須要從研究、普及、轉譯,上中下游均衡發展,環環相扣,才能綻放驚艷的成果。這也正是當年《CCC創作集》讓人迄今懷念的原因:透過身處中研院的特殊戰鬥位置,打造出文史臺漫某種的「產業」雛型的可能。

如同前述,要能打造產業,首要之務無它,就是要不斷有大量研究者、轉譯者和創作者的投入,此外也需要更多讀者放下偏見的接觸。倘若這些年「臺漫正著時」,那麼文史類臺漫絕對是其中最發光發熱的支線,值得你的關注。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台灣疑案錄1
作者:賴惟智
繪者:ijlii
出版:凌宇出版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賴惟智

熱愛創作,享受天馬行空的寫作樂趣,19歲開始出版小說,並為台灣的電影公司、遊戲公司,以及韓國的漫畫公司等多方創作。擅長駕馭恐怖、愛情、武俠、奇幻及幽默等多種風格,能自如轉換創作體裁。原創漫畫《成為奪心魔之必要》自2020年連載至今,已出版至第4集,並宣布即將動畫化。

繪者簡介:ijlii

插畫、漫畫,偶爾跨足平面設計。

五年以上的接案經驗的接案藝術家,希望能靠這份熱愛的創作穩定養活自己。漫畫創的旅程始於同人創作,逐漸發現自己對視覺敘事探索的熱情,靈感不拘一格,特別偏愛從恐怖片中提取獨特的情感和氛圍,轉化成作品中的張力與風格。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暗黑雨港城1
作者:達達烏拉拉
繪者:Naka
出版:凌宇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達達烏拉拉

在台北生活圈長大的板橋人。
曾獲巴哈姆特評審特別獎、原創手繪漫畫大賽銀賞等等。
目前全心全力投入漫畫創作中。

繪者簡介:Naka

從小奔波在不同的城市裡,享受並感謝經歷的一切。

希望可以深入世界各地體驗多元文化,或許有可能的話還希望活到人類入住外星球,然後將自己這輩子的經驗體現在漫畫的各個角落裡。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白色叛逆1
作者:偽文雁、JIN
出版:凌宇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編劇/偽文雁

台灣原創漫畫編劇、編輯、不明漫畫工作室負責人。
編劇作品:白色叛逆、少年道士、篆刻師手札。
沉浸在各式各樣的故事之中,解決各種創作上的難題是最有趣的事。
 
漫畫/JIN

2021~2023 網路自主連載《小浣熊的祝福》系列漫畫。人生被漫畫詛咒了的漫畫家。被封印的右手時不時會釋放一點詛咒的能量。

特性【詛咒共生】
詛咒每感染α個對象,本體詛咒提升β點強度。
被詛咒的對象有n%機率感染其他對象。
感染機率隨本體詛咒的強度提升。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03-11 11:00

頁面